facebook pixel code

碧馬麻

『造成我們痛苦的,並非事情本身, 而是對問題的想法。』

『造成我們痛苦的,並非事情本身, 而是對問題的想法。』

講座~學習非暴力溝通

2014年07月01日
講座~學習非暴力溝通_img_1


暑假第一天...學校就安排了充電的活動
晚上妹學校的親子講座...
邀請了鄺麗君講師
傳授我們親子溝通的”撇步”~~(。◠‿◠。)

今天的演講題目是~~
『學習”非暴力溝通”來增進親子的關係』!!

講師一開始..就請家長們先摹想一個情境
(當然是指孩子表現不佳的情況...)
然後在紙上寫下...
我們開口跟孩子們說的話..是什麼內容...

當時我自己寫下的內容是~~
「妳的態度不好,我現在不想跟你說話...」

接著...講師徵求6位家長的分享
將他們寫下的內容..逐一書寫在黑板上
然後就著這些孩子們常見的狀況...
一一和我們分析...講解..
真正有效的溝通技術~~(。✪‿✪。)

今晚主要上課的內容
講師是根據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
《非暴力溝通》四步驟溝通法


【第一步:觀察】

要客觀描述不要評論
(講的是要孩子做什麼...而不是請他別做什麼
提醒孩子的話要具體)

當你離開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中就看見孩子正懶洋洋地靠在沙發
上看電視,脫下的衣服和襪子,扔在客廳到處都是。這時,你是
否能對他說:「我看到衣服在茶几底下,襪子在沙發背上,我不
高興,因為我看重家的整潔,你願意把衣服掛在衣架上嗎?」
還是你會忍不住脫口而出:「你怎麼可以把客廳房間弄得一團糟?」
或者「你怎麼總是亂丟東西?!」

盧森堡博士認為,後兩者表達方式充滿了”暴力”的味道。如果
我們的表達都用這種評論的方式,尤其是負面的評論,做為聽眾
的一方就可能產生反感並急於反駁,而不是作出友善的回報。有
時兩句話不到,就可能引發親子之間的戰爭。

盧森堡博士建議,我們在溝通時盡量避免任意誇大,以徧概全,
隨意推測,取而代之的是,盡可能讓自己客觀描述事情,這樣有
助於讓交談的對方願意開放心胸。比如說「我們說好要6點起床,
現在已經7點了」。這樣的說法比「你總是賴床」來得確實,也
更容易促成良好的溝通。


【第二步:感受】

別把感受和想法混淆

孩子每天下午4點半就會放學回到家,今天6點半才到家。媽媽
一看到孩子脫口而出:「你怎麼現在才回來?你死到哪裡去了!」
孩子聽到媽媽這樣說話,一定會感到很生氣,並回到房間不出來吃
飯。其實媽媽想表達的感受是「看到你這麼晚才回家,我感到很擔
心」。

這就是把感受和想法混為一談的例子。這種語言”暴力”現象很常
見。我們在表達時盡量少用”你”開頭,這樣容易帶著指責、埋怨。
對方會出於本能地去辯解、反擊。相反,應該多用”我”開頭,”我
很擔心”、”我很傷心”、說出自己的感覺,將更容易換來對方的坦
誠對待。對於指責、埋怨,對方若不反擊,他可能把這些負面情緒深
埋在心中,慢慢發酵,某個時機會雙倍釋放出來;或者他永遠不釋放,
一直壓抑著,久而久之,則會表現為身體的疾病。


【第三步:需要】

說出自己的需要和期待
(讓孩子明白父母真正在意的是什麼事...)

有些人會有這樣的經歷,親子間平時溝通都不錯,可是一旦觸及某個
話題,或遭遇某類事,一方就會表現很失態,或者引發雙方的爭吵。
按照盧森堡博士的建議,這種情況下,當事的雙方應該靜下心來,傾
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了解自己的需要,去找到引起爭執的原因是否是
因為還有哪些需要、期待和價值觀沒有得到滿足。比如說,當我們說
「看到你這麼晚才到家,我感到很擔心,因為我很重視你的安全」。
當我們說「東西丟在客廳,我不高興」,是因為「我看重家的整潔」。

通過這些思考,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承認感受源於自身。當我們把
需要說出來,對方就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並不
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不順心的時候,我們傾向於指出別
人有什麼錯。這樣很容易引起對方的申辯和反擊。如果我們可以換一
種表達方式,向對方表達我們的需要,而不是指責和批評,就很有可
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第四步:請求】

提出明確的具體請求
(告訴孩子父母自己的期待
請求是有選擇性的....並非命令...)

一位媽媽向孩子抱怨:「你整天就在玩電腦,都不做功課!」第二天,
她的孩子便先做完功課,然後再開始玩電腦,玩的時間還是一樣長。其
實媽媽是希望孩子玩電腦的時間少一點,卻沒有說清楚她想要什麼。如
果她清晰地表達「我希望你每天玩電腦的時間最多一小時」,這樣的願
望更加容易得到對方的了解與回應。

親子之間用”請”字,會顯得好像很客氣,每一個家庭都可以根據自己
的習慣,選擇更適合的表達方式。「把你的腳拿開」與「孩子,把你的
腳拿開好嗎?」不同的表達,讓對方的感覺可能會很不一樣。

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不要讓你的請求聽起來像命令。

這種溝通方法不僅適用於親子之間的溝通,也同樣適用於夫妻之間和工
作中的同事長官之間。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我們將這四大要素應
用於生活中,你會發現不僅你與周圍的人溝通越來越順暢,同時你們之
間的關係會愈來愈好。


另外..在課堂分享中..
講師還播放了”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之中的某個片段
藉此實例...帶著我們去分析男女主角心中
真正想要對方明白的心情為何....
而親子間的關係....很多時候也是相同的....

另外..講師還補充..提到”胡狼語言”和”長頸鹿語言”
前者是來自胡狼是視力極差的動物
必須貼著地面走...才有辦法狩獵;

而長頸鹿則是陸地上..心臟最大的動物
因為他脖子長...個兒高
為了將血液打上腦門...心臟必須夠大才有力...
而他也因為外形條件...
長得高...自然也看得遠...

最後...講師在為我們一一講解完所有步驟之後
讓我們就著一開始想到的情境....
再配合她教授的內容
重新把自己想對孩子說的話寫出來
並邀請大家一同討論~~

僅寫上我的部份...與大家做分享~~

一開始我想到的情境是...
小妮子總是玩(走)到哪兒...
東西就丟到哪兒的壞習慣..
整個客廳桌椅上...時常都滿佈她的物品
一出口要她收拾....不是迎回一句~~”等一下”
就是臭到不行的表情~~(→_→)

我平時會跟她回應的...就是寫在前頭的那一句...
經過老師的教導後...我做了以下的修改~~

「親愛的,我看到妳的書包和鞋子隨便丟在地上和椅子上..
我看了..覺得心情感到很雜亂...
同時也擔心大家下次要找東西時找不到
馬麻我很注重家裡環境的整潔
妳的東西只有妳才知道要怎麼取捨和歸位
可以請妳幫忙把東西放回適當的位置好嗎??」


馬麻我一向是”實踐”主義者
今天和老師學了這麼讚的技術
回家後...一定要好好融會貫通...
找咱家兩隻小人...實習一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