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碧馬麻

『造成我們痛苦的,並非事情本身, 而是對問題的想法。』

『造成我們痛苦的,並非事情本身, 而是對問題的想法。』

好文~不忘

2015年02月10日
好文~不忘_img_1


不忘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他必須找一個方式跟自己和解。因為他若不跟自己和解,就沒有辦法跟家人和解。」

張艾嘉導演的新片《念念》,描述原生家庭與父母,這一段話,深入我心。我的概念
很相像,只是,順序有些不同,但兩條路走下去,其實是同一條路。

「我們要回到心裡,先跟想像中的家人和解,才能跟自己和好。」

或許是成長過程中的缺憾,讓我們的父母,不被我們認可為有資格成為我們的父母。
客觀上雖是血親,但情感上卻相當排斥。

然而,不斷抗拒,就會耗損我們自己的能量,進一步來說,就是我們沒辦法認同我們
自己的人生。這些耗損,成了部分負面情緒的來源,也阻礙我們過我們想要過的人生。

也許,就這麼極端與湊巧,我們確實沒被父母愛過,儘管我們的生命源自父母。
那麼,我們可以再進一步探問,父母自己,有沒有在愛中成長?

受挫的根源,是我們的期待未被滿足。我們心理上的成長,就可能卡在某個階段,
沒跟著我們的生理一起長大。我們不想面對沒有長大的困境,於是掩飾與武裝。

所謂的接納,並不見得要看成一種「結果」,它可以是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試圖去理解父母過去種種的言語與行為,背後的緣由與脈絡。一點一點地,去疏
通我們卡住、淤積的能量,讓我們透過接納而自由。

然後,我們成為自己的父母,重新給自己溫暖的照顧。缺憾便可能成為力量,轉化與
放下。

祝福您!


===================================

.

《延伸閱讀》
張艾嘉:每個世代,都在尋找愛的方法



好文~不忘_img_2
圖片來源:鍾士為


「現代人不太知道要怎麼溝通了,我也在重新調整我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導演
張艾嘉不斷學習放手。她說,現在可以接受兒子拋下一切包袱,不跟爸媽、自己
靜靜過年。
●12個關於愛與療癒的故事,請見《天下雜誌》566期>>


採訪張艾嘉的時候,《天下》大陣仗地去了七個記者。不是因為她特別重要,而是她
能觸動跨世代的人心。

等待的時候,五年級生的記者唱起了她的《愛情有什麼道理》、《忙與盲》,六、
七年級生的記者想著她執導的電影《心動》裡最後一個鏡頭,金城武送給梁詠琪那
一盒子的天空照片:「這些是我想你的日子」。

拍照的時候,攝影記者說要有一種在家的感覺。張艾嘉二話不說,踢掉高跟鞋、抹
去灩灩口紅,赤腳坐在落地窗前,雙手搭上她捲度精緻的黑髮。

某部份的張艾嘉,星光熠熠而聰慧強悍。歌手出身,有羅大佑、李宗盛為她譜曲寫
詞、製作唱片;踏入影壇,二十三歲就拿下金馬獎最佳女配角、二十八歲拿下金馬
獎最佳女主角,此後陸續在編劇、導演的角色上開拓。前年從侯孝賢手中接下金馬
執委會主席的擔子,一任四年。

而某部份的張艾嘉,低調溫柔只想跟母親、兒子或觀眾安靜地說一回話。長長四十
年的星途上,她也經歷過離婚、未婚生子、再婚、兒子被綁架。但此刻,她拍出了
新片《念念》,描述原生家庭和父母,如何帶給三位主角牽絆綿密的溫暖與傷害。
電影充滿了海洋的意象,縱然人生起起落落,但張艾嘉執著地要朝包容與和解前進。

不完滿原是世間尋常,每個人心上深深淺淺的溝壑,可能有不少是家人踩下的。但
張艾嘉說,要有勇氣忠實面對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的那一塊和解,才能跟家人和解。
以下為專訪摘要:

我深深地認為,每個人都渴望一個美滿的家庭,沒有人不渴望被愛,只是這個世界
變得太複雜,所以我們自己都模糊了──不知道什麼是最對的方法。

我們的上一輩,經過戰亂,他們首先要應付環境,然後再去努力給予。可是,我們
這一輩對他們給予的東西,可能在某個不懂得體諒的時候,覺得他們給的不對。

等我們變成父母輩的時候,決定要用自己的一套,於是我們溺愛,孩子要什麼,我
就給他什麼。每個世代都得面對這種問題,世世代代都在不停地尋找方法。

我的父親是空軍,但我其實不是在眷村長大,因為我父親在我一歲時就過世了,我
的成長環境可能比眷村更嚴謹。因為我的祖父母覺得我是沒有父親的小孩,更應該
要怎樣怎樣。所以,我的叛逆和反彈是更大的,什麼事都很強烈。

我一直都認為我可以很了解我的孩子,因為在我們那個年代,我已經是非常前衛跟
另類的人。可是,我發現我還是有不夠的地方,因為他們現在面臨的是全球化世界,
什麼都是唾手可得的資訊。成功的意義,也跟我們是完全不一樣的。

說老實話,我也還沒把它搞明白,這真的是人生一輩子的功課。我只是覺得,我一
定會讓孩子感覺到,我對他們的關懷、對他們的愛,永遠是沒有要求、沒有目的性
的,完全是開放的。

《念念》這部戲原來的故事來自一個日本男孩,他的故事雖然不完整,但我深受感
動。華語電影裡,很少見到這麼深情的男生寫出這樣對父母的感受。

我們東方人不太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全部都深藏在心裡。有時話也不說,所以隔
閡可能愈來愈大、誤解愈來愈深。

因為大家都不講,所以就沒有表達、沒有溝通,於是到最後,他必須找一個方式跟
自己和解。因為他若不跟自己和解,就沒有辦法跟家人和解。我把這日本男孩的故
事寫成一個完整的劇本,我想跟觀眾對話,討論這樣的題材。

基本上,現代人都已經不太懂得要怎麼去溝通了。因為自己都很忙,每天忙著看別
人的資訊,沒什麼自省的機會,沒有給自己時間,反而是每天活在別人的新聞裡。

以往總覺得過年過節應該聚在一起,反而我聽到很多人都說,過年過節絕對要跟家
人分開,因為他覺得那是自己的時間,平常那麼辛苦,過年的時候要離開所有的包
袱,而其實家庭就是包袱之一。

如果我的孩子跟我說過年要自己過,我會接受。我當然會希望他是真的想be alone
(獨處),而不是生我的氣、或是生家人的氣,而不想跟我們在一起。

如果他是真的開心,想自己去休假,那也很好,因為我覺得要相聚,任何時間都可以。

沒有家庭是美滿的

其實,沒有所謂的美滿家庭,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狀況,只是看你怎麼去看它。如
果你用一個好的角度去看,它未必是那麼糟糕。就像我反過來看我自己,我一歲時
父親就過世,我幾乎只跟祖父母生活,到十幾、二十歲才跟我母親生活。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樣的際遇)好像很可憐,可是我從小沒有覺得可憐過。

不曉得為什麼,可能是我個性的關係,覺得即使沒有父親,還是有很多人愛你,反
而覺得自己是小時候就有獨立的個性,這個性也帶領我的一生──很知道自己要幹什
麼,也很能承受一些不好的事情。

我很懷念年輕的我,並不是因為我喜歡青春,而是年輕的我看事情比較單純。

我現在嚴肅了,原因可能是這世界變得太複雜,我身上背負了太多的責任,就少了
那種用一個簡單的心去處理嚴肅問題的狀態。

以前,我面對事情的態度可以一下就轉換成喜劇,但我現在幾乎拍不出喜劇,我真
的很煩惱,我以前那麼愛拍喜劇。

我要去找回那個單純的自己,因為找回歡樂,我才能讓身邊的人歡樂,不然大家都
會跑掉,覺得我好嚴肅喔。


**********************


『我們可以再進一步探問,父母自己,有沒有在愛中成長?』
洪老師這句話..也是我曾探問過自己的
在幾年前...我也發現了這樣的問題
然後得出∼”少愛的男人不懂付出”這個結論來...

我從老公和兒子身上頓悟到~~
有時越獨立的小孩
對父母來說..不一定是可喜的現象
越需要對他們付出更多的關心和愛

因為,在給他們愛的同時
也是在教他們如何去愛人
愛,不是與生俱來的本領..
是需要給予刺激以及學習的!!

對於愛...我們總習慣把期待放在別人身上
但,老師這一句話..真的好棒~~
『成為自己的父母,重新給自己溫暖的照顧。』
原來,我們最需要的是~~
自己給自己的肯定、信心、和愛!!‎(✿◠‿◠)

另外,在張艾嘉小姐的訪談文章中
這一段話..我也深有同感~~

『如果我的孩子跟我說過年要自己過,我會接受。
我當然會希望他是真的想be alone(獨處),
而不是生我的氣、或是生家人的氣,
而不想跟我們在一起。』


有時候...為人父母真的不能想太多
把所有過錯放到我們自己身上
例∼是不是孩子不愛我..不重視我們的家
所以才要出走...才不想待在裡頭...

也好比有時候問我家小子話
他不是丟下簡單三個字~~「不知道!」
要不就是「我不想講...」..便瀟灑的離開

其實..答案可能就只是這麼簡單
孩子想要擁有獨處的時間而已
是為人父母自己對號入座
在同時...也曲解了孩子的心
也難怪..若因此多嘮叨個幾句後
就會激得小子們忍不住把刺豎立起來~~Ψ(�皿�)Ψ

當我們越不能認同或相信別人(包括孩子)的某些做為時
其實也就代表著...
我們其實也不認同自己或相信自己某些做為
當我們可以接受自己..寬容自己時
對別人(包括孩子)的要求..指責和標準
自然也會慢慢降低....


引申閱讀《少愛的男人不懂付出》日記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