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碧馬麻

『造成我們痛苦的,並非事情本身, 而是對問題的想法。』

『造成我們痛苦的,並非事情本身, 而是對問題的想法。』

聽"意中"馴孩記

2020年08月15日

聽意中馴孩記_img_1

 

今天朋友相揪
一起去聽了王意中心理師的演講
這應該是第7、8次上老師的課了吧
不過,直到今天
我才獻出我的"第一次"~
第一次舉手發問啦~~(ᗒᗨᗕ)

記錄一下重點:

教養孩子惡性三部曲~
說道理、責罵、打
老師表示要和孩子講道理
需找好"良辰吉時"
必須在孩子心情穩定時
切忌在犯錯那剎那

另外,老師有個形容很貼切
他說,多數人都罵得很具體
讚美得很抽象....
犯了錯,枝微末節一條條細數不放過
但讚美,只籠統的一句~
「你好棒!」、「你好厲害!」就沒了....

我們給了孩子什麼
他們就回以什麼
在表達情緒上,老師有一個提問
難倒我們一票人~
「孩子怎麼生氣,你才會不生氣?」

既然情緒不該被壓抑
那麼,孩子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生氣時
是大人可以接受、允許的
需要親子雙方好好討論....(ˇˍˇ)

老師提到
在瞭解、觀察孩子過程中
找出"情緒過敏原"很重要
一般而言,會讓孩子(人)敏感的問題
便是孩子(人)未來要解決的課題
例如,有的是指責敏感
有的是討厭被誤解、冤枉....

在聽眾提問上面
我的提問是~~
孩子遇到問題
第一個反應總是激動的指著對方說
「都嘛是你啦!....」該如何處理?

老師建議在當下
切莫和孩子爭辯
可以先安靜的不說話
然後,
讓孩子先說他自己在事件中的行為、
應對內容及心情(覺察自己)
接著再由大人說明自己的感受

老師說,孩子之所以會有
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
一般是基於"防衛"的心理
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
會讓自己感覺舒服
大人可以用冷靜不說話的態度回應
待孩子情緒稍加緩和後
溫和不刺激的問他~「然後呢!?」

這也是間接將孩子注意力
從無用的指責
移轉到積極解決問題上面

另外,也有家長問到
孩子摳(咬)指甲情況
老師說,大多來自焦慮...

而,相對於害怕
焦慮是模糊,害怕是具體的
有時候,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為何焦慮
或者,根本毫無覺知....

父母可以藉由平日對孩子的觀察
看哪些時候or做何事時
孩子摳手行為會消失?
何時會加劇?
找出焦慮來源才有辦法改善行為....

唉~我家葛格就是這類型孩子
老師說容易焦慮的原因
有部份是想法被過度解讀
而產生負面想法
家長不妨多告知孩子正向語句
讓孩子知道解決方法
而不以命令、禁止的"不要..."
當語句的開頭....

老師分享了他自己轉移情緒的方法~
拍照&散步
很開心,我的方式也和老師一樣呢!!(*˘︶˘*)

自由書寫第533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