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Bonnie&Phoebe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是玫瑰嗎?

2008年03月25日
公開
35

今天清晨四點多, Bonnie突然伊伊呀呀滴~~ 我下意識的摸一下她的額頭, 一摸~~媽呀~~好燙喔~~~ 決定起來幫她量一下體溫, 一量~~~不得了呀~~~ 40.2度!! 從她出生以來從來沒出現過這種數字, 連39度都沒有過, 前兩天39度已經快把我們給嚇暑了, 看到這個數字, 我失控的跑去叫把拔起床! 結果把拔又去請假了~~ Bonnie真的是老大捏~~ (把拔的會議又延後了, 大家等著你開會咧~~~~真的是吼~~) 一早就把電腦打開, 掛馬階的門診, 掛到了網路上評價很不錯的江醫師~~~ **************************************** 江醫師真的很不錯呢! 看診很仔細, 問他問題也有問必答, 更難得的是~~ 我們因為太緊張的問好多問題, 中間還打斷了他的話, 他還是繼續的解說完畢呢! 真的很有耐心唷~~ 他聽了我們說Bonnie的病症後, 檢查了一下她的身上發現有疹子, (其實我昨晚有發現,但是差點忘了跟醫生講…) 研判應該是玫瑰疹… 他說Bonnie今天就會有水便, 而且會開始退燒了~~ 然後開始變醜, 因為會開始長疹子了~~ 連臉上都會有~~~ 不過他覺得應該要再仔細的檢查一下, 開了單請Bonnie驗血和驗尿… 驗血很快就ok了, 只是Bonnie被扎了一下, 一整個下午都呈現不爽的狀態, 超歡的~~ 不斷的伊伊呀呀的~~~ 醫生開了退燒的塞劑, 幫她塞完沒多久馬上就退燒了~~ 最麻煩的是驗尿, 從中午12點開始等她尿尿, 一直等到四點都沒尿~~ 後來我們決定先看驗血報告, 醫生說大部份都正常, 只有白血球偏低, 應該是因為體內有病毒侵入, 白血球都跑去對抗的關係, 還是覺得是玫瑰疹~~~ 醫生建議我們還是驗一下尿比較保險~~ 所以我們又留下來等了一會兒, 一直灌Bonnie水她還是不尿, 只好去買多多給她喝~~ ********************************** 又等了一個多小時, 還是不尿~~~~ (真的很扯耶~~平常尿很多說~~) 決定打道回府了, 一回到家, Bonnie就給我~~~便便了, 吼~~~好險, 如果繼續在那邊等, 等到最後的結果不是尿而是便, 還要在現場清得要命!! 我跟把拔應該會滿臉大便樣吧! 果然是水便~~~ 所以不是輪狀病毒而是玫瑰疹囉?! 到底是什麼咧? 明天看看她的臉上會不會再出現疹子就分曉囉!

玫瑰疹的症狀

2008年03月25日
公開
71

作者﹕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感染科主任 湯仁彬 【大紀元12月14日訊】「玫瑰疹」是常見的一種幼兒病毒感染疾病,會出現發高燒,溫度可高至攝氏39至40度,通常持續3或4天,也可能有輕微咳嗽、流鼻涕之類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檢查起來沒有明顯特徵,這種最大特性是當出現玫瑰紅似的細小斑丘疹時,往往也是發燒漸退時,由身體到頸部出現許多細細的小紅疹,所幸疹子特徵為不會癢,小寶寶不會因癢而鬧情緒。玫瑰紅似的細小斑丘疹,開始起於軀體,疹子向臉部、四肢延伸,此時小寶寶沒有任何不適現象,大約1到3天內疹子會自動消失,身上不會像得麻疹一樣有任何色素沉著或脫屑現象。 *治療方法?預後如何?有無危險性? 基本上,正常嬰兒得到玫瑰疹,不會有任何併發症,不會發生腸胃道、中樞神經、血液系統、呼吸系統等的併發症。但對扺抗力較差,受到免疫抑制的幼嬰,則可能有較重併發症。嬰兒玫瑰疹對醫師來說為診斷及治療上挑戰,對家長來說帶來的是疾病初期不安及慌亂。在醫學上,許多類同疾病均會發燒及出疹,如川崎病、麻疹、德國麻疹、腸病毒、腺病毒、鏈球菌、葡萄球菌等,隨著病情不同,最後各自有不同診斷及治療規範。在疾病初期未能確定究竟是何種疾病前,父母要求的是診斷確定性,嬰兒玫瑰疹的治療是採取症狀治療,抗生素治療不會改變疾病過程,對單純性嬰兒玫瑰疹沒有益處。當症狀發展出高燒合併中耳發炎,或白血球升高,此時可給予口服抗生素。 大多數嬰兒得到玫瑰疹,因沒有嚴重副作用,故不需特別嚴格的預防措施,也沒有預防疫苗。但注意增強個人之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加強住家個人衛生,尤其需要勤洗手,並要確實以肥皂洗手,再用擦手紙擦乾,以達到清潔、消毒功效。保持環境清潔尤其重要,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最重要是避免涉足公共場所,避免與他人親密接觸,以防感染他人,這是日常生活的一環。 小寶是個一歲大的小男生,出生後健康尚可,未曾有過明顯的高燒疾病,預防注射及常規健康檢查都按照固定的時間就診。最近三日卻發高燒,胃口不好、吃不下什麼東西,因此活動力稍差。前兩天,已經分別給兩位醫師瞧過,認為可能是感冒,開了一些退燒以及開胃的藥。此外,在醫師叮嚀下,若仍然高燒不退、或有新的不舒服症狀,如嘔吐、呼吸困難、抽筋等,應迅速就醫。而在今日,寶寶身體的軀幹上、頸部、甚至額頭都看到有一些細細顆粒狀的疹子,小寶的發燒似乎有些下降,並沒有其它相關的症狀,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何是好?許多關切孩子健康而心情焦慮的父母們在不了解的情形下,著急的帶小寶來看醫生。事實上,這就是嬰兒的玫瑰疹。 *什麼是玫瑰疹(嬰兒玫塊疹) 玫瑰疹是一種病毒感染,主要為皰疹病毒第6型及第7型最常見。這是一種良性的疾病,很少有併發症或後遺症,發生的年齡雖然以六個月到一歲半最常見,但是小至兩、三個月,大至兩、三歲的小朋友也都仍有可能會得到玫瑰疹。 玫瑰疹是常見的一種幼兒良性感染疾病,會出現發高燒,溫度可高至攝氏39至40度,通常持續3.或4天。當高燒的時候,除了兩個小臉頰會燒得紅紅的以外,小寶寶的胃口、活動力也都還好,也可能有輕微的咳嗽、流鼻涕之類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檢查起來沒有明顯的特徵,這種病最大的特性就是當出現玫瑰紅似的細小斑丘疹時,往往也就是發燒漸退時,該病快到尾聲的預告,有時有於個人體質的關係而因高燒發生抽筋,但不必驚慌,因為這是良性的抽筋。 *好發年齡? 季節? 發生率 這是最常見的嬰兒出疹疾病,多半發生在兩歲以下,標準的症狀是六個月到一歲半大的小寶寶,男孩女孩均可發生,並無特別的差異。一般估計30%的嬰兒有明顯的症狀,其他均為輕微的發燒,或亦沒有出疹。 整年都可發生,但在春秋兩季較為明顯增多,不如麻疹、德國麻疹、水痘等疾病容易感染,因而地區性的流行極少發生。 *有那些症狀? 最常見的是發燒三天,小嬰兒可能因發燒不舒服而顯得煩燥不安,哭閙聲使得父母及家中長輩十分牽掛焦慮,因此急急忙忙就醫,大多數嬰兒在發燒情形下並無痛苦的特徵,發燒極少超過5天,檢查時,除了喉嚨紅腫以外,頸部的淋巴腺或許有一些腫大的現象以外,有的小寶寶也可以發生瀉肚子情形,但小寶寶的活動力尚可。但感染到玫瑰疹時最常發生的困擾即為抽筋,小寶寶因為高燒所引起的抽筋,熱性痙攣是幼兒因發燒合併神經症狀,多發生在6個月至5歲的幼兒,如同嬰兒玫瑰疹好發作的年齡,這一個年齡的小朋友因為腦細胞的發育還不完全,高燒的時候,容易引起腦細胞之間亂放電的現象。亂放電就會引起四肢突發性的抽筋。手腳抽動、對稱性,多半持續2-3 分鐘,父母們常會為此嚇得不知所措。 燒退以後,由身體到頸部出現許多細細的的小紅疹,所幸疹子的特徵為不會痒,小寶寶不會因為痒而鬧情緒。玫瑰紅似的細小斑丘疹,開始起於軀體,疹子向臉部、四肢延伸,此時小寶寶並不會有任何不適的現象。大約一到三天內疹子會自動消失,身體上不會像得麻疹一樣有任何色素沉著或脫屑現象。 *治療方法? 預後如何.? 有無危險性? 基本上,正常嬰兒得到玫瑰疹,不會有任何併發症,不會發生腸胃道、中樞神經、血液系統、呼吸系統等的併發症。但對扺抗力較差,受到免疫抑制的幼嬰,則可能有較重的併發症。嬰兒玫瑰疹對醫師來說為診斷及治療上的挑戰,對家長來說帶來的是疾病初期的不安及慌亂,在醫學上,許多類同的疾病均會發燒及出疹,例如川崎病、麻疹、德國麻疹、腸病毒、腺病毒、鏈球菌、葡萄球菌等,隨著病情的不同,最後各自有不同的診斷及不同的治療規範,但在疾病初期未能確定究竟是何種疾病之前,父母要求的是診斷的確定性,嬰兒玫瑰疹的治療是採取症狀治療,抗生素治療不會改變疾病的過程,對單純性的嬰兒玫瑰疹沒有益處,然而當症狀發展出高燒合併中耳發炎,或白血球升高,此時可給予口服抗生素。 熱性痙攣為良性,兒童因疾病發燒的合併神經症狀,多半發生在六個月至五歲的幼兒,其神經學檢查,包括腦波、腦斷層等檢查均屬正常。但是對絕大多數的家長們而言,孩子的抽痙使人恐懼, 爸爸媽媽們擔心孩子會因為發燒抽痙不止而造成腦部受損,甚至死亡。玖瑰疹引發發燒,其發生熱性痙攣的機會如同一般兒童, 其抽筋為良性的, 不同於得到腦炎、腦膜炎之類的腦子本身疾病,所以並不會對寶寶有甚麼長久影響或後遺症,也不會進一步發生熱性痙攣及其他併發生症,家長們不用過度擔心。對於發燒不舒服的處理,比較適當的方法為給予口服退燒類藥物如 acetaminophen等,穿著較寬鬆的衣服,鼓勵多喝水,尤其是讓寶寶沖個溫水澡,既能降溫又能讓寶寶的循環很快恢復正常,有助預防熱性痙攣。. *預防方法? 大多數嬰兒得到玫瑰疹,因沒有嚴重的副作用,故不須特別嚴格的預防措施,也沒有預防的疫苗。但是,注意增強個人之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加強住家個人衛生,尤其需要勤於洗手,並且要確實以肥皂洗手,再用擦手紙擦乾以達到清潔、消毒的功效。保持環境的清潔尤其重要,注意環境衛生,保持環境清潔及通風。最重要是避免涉足公共場所,應避免與他人親密接觸,以防感染他人。這也是日常生活的一環。 *結論與建議 許多病毒性皮疹疾病對臨床醫師來說,是診斷上的一種挑戰,有些疾病可由皮疹的形態,諸如斑疹、丘疹、瘀斑、水痘性而加以區別。有些病毒性皮疹則難以區別,須加上實驗室檢查才能夠判斷。 少數特殊表現或不典型的病例,有時需做一些檢查,如血液常規檢查、小便檢查、血液培養,等和其他疾病作鑑別診斷,以免將嚴重的疾病誤以為是玫瑰疹。非病毒性的感染由皮疹的形態,配合臨床及實驗檢查加以鑑別診斷,達到早期治療的目標。 本文由台北榮總人電子週報所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 作者:台大醫院小兒部李秉穎醫師 原文刊登於衛生署疫情監視摘要報導 好發於半歲到兩歲之間的幼兒,病原是最近發現的第六型與第七型人類泡疹病毒。病童出現攝氏39度以上的高燒,伴隨發生一些不明顯的呼吸道症狀與腹瀉,理學檢查大多只有喉嚨稍微發紅的表現。因為罹病年齡很小、體溫上升很高、沒有明顯的症狀與徵候,常會使人擔心有敗血症的可能。但是這些病童在用藥燒退以後,精神與活力大多很好,有經驗的醫師常常可以根據這些特點,事先就猜出可能是嬰兒玫瑰疹。發燒一般會持續2-5天,平均3天。燒退以後,在臉部與軀幹部出現紅斑或稍微鼓起的丘疹,四肢的疹子較少,大多不癢。除了年齡很小、燒很高、活力很好的特點以外,燒退以後才出現疹子也是診斷的要點,其他感染症的疹子則幾乎都是在燒到最高的時候出疹子。出疹子的時候,容易被誤以為是藥物過敏或其他病毒疹,必須根據上述的特點做綜合判斷。嬰兒玫瑰疹本身是一種良性的疾病,幾乎不會有什麼併發症與後遺症。只有在少數情形下,會引起抽搐的反應。 ********************************************************************* 玫瑰疹(三) 耕辛醫院膚科主任 張富程     小兒玫瑰疹在臨床上不易診斷,而突如其來的高燒,最令父母傷神;部分病童會出現丘疹性皮疹,一般而言,其預後良好;但須注意的是持續高燒可能帶來的抽搐。   小兒玫瑰疹又名猝發疹,是兩歲以下嬰幼兒最常見的發疹性熱。突如其來的高燒會讓疼愛幼兒的父母嚇一大跳、手足無指。所以雖然基本上玫瑰疹屬於預後良好、少有併發症的疾病,還是值得我們深入了解,並辨別其他發疹性熱。 1.持續高燒驚心動魄   玫瑰疹的臨床表現,典型的病程是突發的高燒,肛溫甚       續約三至至五天。通常在持續高燒消退之後,開始出現皮疹。皮疹出現的部位以軀幹及頸部為主,但隨後可能逐漸往臉部,以及四肢近軀幹擴散。皮疹的型態基本上是散在性(亦即不融合成大片),大小大約三至五公厘的粉紅色或淡紅色(玫瑰紅)的斑塊,表面無落屑現象。   部分病童可能出現突起的丘疹性皮疹,周圍有明顯的白       約二十四小時左右,但也可能只出現短短的幾個小時,而通常不超過兩天。皮疹消褪後,不會有脫皮或色素沈澱的情況發生,這代表皮膚發炎的程度極為輕微。 2.症狀模稜兩可,判斷不易   玫瑰疹臨床表現上最特別的,在於除了突忽而來、突忽而去的高燒,以及緊接燒退而來的皮疹以外,一般而言,病童的健康狀況良好,沒有其他特別的症狀出現。多數病童即使在高燒的期間(但有些躁動),精神仍然很好,而且食慾多仍維持正常,這一點在小兒玫瑰疹的臨床診斷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小兒科Nelson的教科書上有一段話:「玫瑰疹最大的特徵,在於理學檢查上缺乏足夠的症狀,可解釋這突如其來的高燒」。這段話相當傳神的描述了玫瑰疹的症狀。   不過,如果仔細的觀察,部分的病人仍會出現一些伴隨的徵候,可以幫助醫師做正確的診斷。通常患者的咽部會有輕微的充血發紅的現象,並伴隨流鼻水等分泌物增加的情況。少部分人可在軟顎上發現有    被發現到有眼皮浮腫的情況。 3.常伴隨無由的抽搐   除此之外,病童可能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的情形,不過不如在德國麻疹時的厲害,部位則以枕骨後方或下方的淋巴結為主,此部位出現的淋巴結腫大,對於臨床上鑑別高燒是否由肺炎雙球菌之菌血症所引起,還是單純的玫瑰疹,有重大的幫助。其餘少見的微候則在高燒時可能會有抽搐的情形發生,發生的原因究竟是因為突然的體溫異常升高,或為疾病本身引起的腦炎性變化,目前仍未有定論。   至於一般血液常規檢驗,在發燒後二十四至三十六小時之內,通常有白血球數量顯著增加的情況,可達到每立方毫米一萬六仟到兩萬左右(正常值約六仟至一萬;伍六歲以下孩童,白血球數量通常高於成人),然而在第二天以後,白血球數量就反而變為低下,約在三仟至伍仟左右,並有相對性淋巴球增加及嗜中性白血球下降的現象。除此之外,腦脊髓液的檢查,一般並無異常發現。 4.一九八六年找到致病原因 小兒玫瑰疹的致病因子到底是什麼?自從一九一八年Zahorsky首次提出本疾報告之後,經過超過七十年的漫長歲月,一直到一九八六年才由Salhuddin等人在受HIV病毒(即引起AIDS之病毒),感染的病人身上的B型淋巴球裡,成功的分離了「人類庖疹病毒第六型」(Human Herpesvirus-6),而確定此病毒,即為小兒玫瑰疹的致病原。   其後的研究也相繼揭開關於玫瑰疹流行病學上的一些謎病的有趣的素材。根據最新研究發現,在玫瑰疹的高燒期,本病毒會大量存在病患的血液中,其後不久,患者體內即產生對此病毒之特異抗體,並形成終身免疫。然而其病毒可能持續存活在唾液之中,形成可能的傳染模式之一。 5.胎兒藉母體獲得抗體   而根據另一項研究顥示,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嬰幼兒,在一歲以前即已受到本病毒的感染,不過在臨床上出現熱出疹的狀況,只佔受感染者的三人在受感染但並未發展至「玫瑰疹」的情況下,事實上已有抵抗力了。因為抗體可以經由胎盤由母親傳給胎兒,這也解釋為什麼六個月以下的嬰兒很少出玫瑰疹,因為來自母體的抗體,存留在嬰兒體內也約六個月的時間。   從對此病毒的研究也發現,極少數在嬰幼兒期未曾感染的「漏網之魚」,有可能在成人發病,其表現可能如幼兒般發熱發疹,但淋巴結腫大則可能持續三個月以上(相對嬰幼兒則在發疹後很快的消失),或者發生急性但預後良好的肝炎。   6.控制高燒避免傷害中樞神經   接下來談談父母最關心的治療。原則上以症狀的治療為主,也就是高燒的控制非常重要。目前並無已知的方法可以縮短病程,惟須注意的是,如果在高燒的同時併有抽搐發生的話,可能需要施以鎮定劑治療;另一方面也可以預防再次抽搐的發生,避免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損害,這點相當重要,因為我們之前說過;一般而言,小兒玫瑰疹的預後,極為良好,但極少數有神經系統後遺症的症童,多數是因為極度的高燒以及持續的抽搐所導致的。 7.鑑別診斷.影響深遠   最後我們來看看如何確定及鑑別玫瑰疹等問題。嚴格來說,玫瑰疹的確定診斷須從血液中抗體濃度的改變或是病毒本身從血液分離來達成。但一般在臨床上,多數診斷過程、在於消除一些更嚴重的、相似的發熱性或發熱發疹性疾病來完成。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大多數醫院(國外亦然)並無測定抗體及病毒的設備,二是在時效上,排除其它更嚴重、後遺症多且須立即處理的疾病,在爭取時效上及病患福祉,具有更正面的意義。   一般而言,對一個突然高燒的病童,我們須列入鑑別診斷的有麻疹、德國麻疹、登革熱、急性中耳炎、急性腎孟炎或所謂尿路感染、肺炎、腦膜炎、以及肺炎雙球菌菌血症等,具中前二者若未完成預防注射,通常其全身性症狀較為厲害,而且發疹與發燒常同時存在;中耳炎可由耳膜檢查來得知,而尿路感染則須由尿液的檢查,以及細菌培養來確定;肺炎和腦膜炎則另有不同的臨床表現。至於最後一項,由於病童除高燒外,精神狀況亦極為良,所以須特別注意,前文提過枕骨後方或下方淋巴結腫大是重要的區別重點,而適時的血液培養是確定診斷最重要的方法。   也有病童在發燒後,服用盤尼西林類藥物,可能引起藥物過敏、而有發疹的情況,此時的鑑別就更相當不容易了。因此,在您看完本篇文章後,相信您對玫瑰疹已有相當的了解,不過筆者建議,當您的寶寶發高燒時,還是請教合格的醫師,切勿自下診斷而延誤醫治。   參考資料 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newmother/dir258.htm

輪狀病毒症狀

2008年03月25日
公開
63

輪狀病毒腸胃炎 台大醫學院小兒科副教授 李秉穎 三到五歲以下的幼兒一到秋冬天這種季節,常發生上吐下瀉的症狀,這種情形大多是病毒在作怪,而其中最常見的是一種叫做輪狀病毒引起的腸胃炎。病毒性腸胃炎的症狀大多先吐一、兩天,然後開始腹痛、腹瀉。拉出來的東西大多是水便或軟便,糞便裡很少出現明顯的黏液或血絲,而後者是另一類更危險細菌性腸胃炎的特徵,所以糞便的外觀,是初步分辨腸胃炎病因的重要線索。 輪狀病毒是一種RNA病毒,沒有脂肪包被,它在電子顯微鏡下看起來像輪子的形狀,所以被叫做輪狀病毒。就好像禽流感感染鳥、人流感感染人一樣,人類與動物有著各不相同的輪狀病毒。動物的輪狀病毒並不會使人生病,反之亦然。流感病毒的RNA基因分成八段,輪狀病毒則分成十一段,這個特點使它很容易發生基因重組與突變,所以輪狀病毒可以分成很多種。 為了分辨不同的輪狀病毒,科學家根據病毒表面最重要的G 蛋白與P蛋白加以分類。目前所知的G蛋白一共14種,P蛋白則一共20種,所以用數字分別加以編號,像標示G1P1的意思,就是這病毒含有G1蛋白與P1蛋白的意思。 三到五歲以下的幼兒一到秋冬天這種季節,常發生上吐下瀉的症狀,這種情形大多是病毒在作怪,而其中最常見的是一種叫做輪狀病毒引起的腸胃炎。病毒性腸胃炎的症狀大多先吐一、兩天,然後開始腹痛、腹瀉。拉出來的東西大多是水便或軟便,糞便裡很少出現明顯的黏液或血絲,而後者是另一類更危險細菌性腸胃炎的特徵,所以糞便的外觀,是初步分辨腸胃炎病因的重要線索。 輪狀病毒是一種RNA病毒,沒有脂肪包被,它在電子顯微鏡下看起來像輪子的形狀,所以被叫做輪狀病毒。就好像禽流感感染鳥、人流感感染人一樣,人類與動物有著各不相同的輪狀病毒。動物的輪狀病毒並不會使人生病,反之亦然。流感病毒的RNA基因分成八段,輪狀病毒則分成十一段,這個特點使它很容易發生基因重組與突變,所以輪狀病毒可以分成很多種。 為了分辨不同的輪狀病毒,科學家根據病毒表面最重要的G 蛋白與P蛋白加以分類。目前所知的G蛋白一共14種,P蛋白則一共20種,所以用數字分別加以編號,像標示G1P1的意思,就是這病毒含有G1蛋白與P1蛋白的意思。 輪狀病毒是小孩急性腸胃炎最重要的原因,佔了所有小孩腸胃炎的5-10% 與腹瀉住院兒童的10-50%。幾乎所有兒童在三至五歲以前,都至少會得到一次輪狀病毒感染。根據1986年的估計,全世界每年有一億三千萬名兒童發生輪狀病毒腸胃炎,其中一千八百萬發生中度到嚴重的脫水,八十七萬三千位死亡。大家印象中可能認為拉肚子都是吃壞東西引起的,但輪狀病毒卻分佈於全世界,其發生率在富有國家與貧窮國家之間並無明顯差別。在高度開發國家加強食物飲水衛生之後,輪狀病毒感染並不會因而受到控制。所以很多人認為,輪狀病毒與其他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可能不需要完全藉由食物飲水污染,它們也可經由類似感冒一樣的飛沫與接觸傳染。既然這樣,我們就不能隨便怪罪小孩吃東西不衛生而拉肚子了。 輪狀病毒感染在溫帶地區好發於秋、冬天,在熱帶地區則沒有明顯季節差異。台灣地區的病例大多在二、三月間達到高峰。其感染年齡主要是三至五歲以下,成人大多是無症狀感染,但有時也會在腹瀉兒童的父母、免疫功能不全者與老年人出現腸胃炎症狀。輪狀病毒引起的免疫反應無法絕對避免下一次感染,發生過一次自然感染以後,對於以後感染的保護力約為40%,對於以後發生輪狀病毒感染而且出現腹瀉的保護力約為75%,所以很多兒童會得到2-4次輪狀病毒感染。 有三個因素促使醫藥界開始想到用疫苗來預防輪狀病毒感染,第一個因素是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在公共衛生改善的地區,細菌性腸胃炎的發生率會明顯減少,但輪狀病毒腸胃炎的發生率則不會受到明顯的影響;第二個因素是在醫藥衛生進步的地區,輪狀病毒腸胃炎很少引起死亡,但還是常發生脫水等需要住院醫療的情形,造成社會經濟相當大的負擔;第三個因素是有研究證實輪狀病毒感染雖然不能引發絕對的免疫力,但是後續的免疫反應的確有減輕症狀的效果。 傳統上,許多人認為腸胃炎發生腹瀉的時候,吃下去的東西不會被消化吸收,那些營養反而被病毒或細菌利用,可能有礙腸胃炎康復,所以建議拉肚子的時候不要進食。這些建議五花八門,可以分成很多種,有的建議一開始半天到一天什麼都不吃;有的建議嬰兒腹瀉先休息幾小時,然後喝泡成一半濃度的配方奶;有的認為要改喝不含乳糖的「醫瀉奶粉」,所有含乳糖的奶水都不要吃,連母乳也不被建議;還有建議只吃稀飯的。事實上,上面那些建議都只是憑空猜測,並沒有實證根據。很多研究已經證實,腹瀉時正常飲食,不會惡化病程也不會有其他不良影響。國外研究的一致性結論是:持續期間不超過二星期的急性腹瀉,不需要做飲食方面的特殊調整,只要避免油膩與太甜的食物即可,母奶、全奶都不是禁忌。 急性腸胃炎不吃東西讓腸子休息,聽起來好像有理,但卻會讓小孩餓昏頭,更危險的是如果連液體都不給,小孩可能因為脫水而發生生命危險。急性腸胃炎一直是開發中國家兒童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其死因並非腹瀉本身,而是腹瀉導致的脫水。所以治療首要之務是預防與治療脫水,其次才是維持充足的營養。脫水的治療可以使用口服電解質補充液,這些在藥房或診所都可以買到,一般的運動飲料與米湯也稍有幫助,但並非理想的補充液,至於汽水、水果汁等液體則不宜使用。如果已經發生嚴重脫水或進食困難,就需要使用靜脈注射液補充水份與電解質。一般民眾判斷小孩有無脫水,最方便的方法是觀察小孩的尿量,如果太久沒有小便,就必須馬上就醫診治。 1998年8月31日第一種四價輪狀病毒疫苗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核准上市,這種疫苗含有人類最常見的G1、G2、G3、G4四種病毒,所用的材料是恆河猴輪狀病毒,成品是口服使用的活性減毒疫苗,其應用跟口服小兒麻痺疫苗一樣,都在二月、四月、六月使用三次。不幸的是,美國對於這種疫苗上市後的副作用通報系統中,發現有些小孩在口服疫苗以後發生腸套疊現象。腸套疊是一段腸子被另外一段腸子套住的疾病,被套住的那一段腸子會發生壞死、感染,並可併發敗血症。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於1999年10月22日認為無法排除疫苗與腸套疊的因果關係,這種種輪狀病毒疫苗於是退出市場。其實,上述輪狀病毒疫苗與腸套疊之間的關係並不明確,筆者並不認為有足夠證據顯示疫苗可直接引發腸套疊,但在害怕傷害官司的美式文化中,卻常以閃避畏縮來避免法律紛爭。 所幸研發疫苗的工作並未因此停頓,至少有兩大西方藥廠繼續投資研發輪狀病毒疫苗。其中一個藥廠使用一種人類輪狀病毒做疫苗,另一個藥廠則以五種牛輪狀病毒為材料,這兩種均屬口服活性減毒疫苗。理論上,只用一種病毒做疫苗,會有對其他型別輪狀病毒保護力較差的顧慮,但其研究結果仍待進一步驗證。這兩種疫苗都已進行了大規模的臨床試驗,目前為止的資料顯示其保護效果還好,而且不會引起腸套疊之類嚴重副作用。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兒童又需要多吃一種疫苗來防範感染。 ********************************************************************* 輪狀病毒為一種雙股RNA病毒,它可以感染幾乎所有的哺乳類及鳥類,人類並非其 唯一宿主。輪狀病毒好感染年紀比較小之兒童,一般以小於二歲居多(大多數介於三 個月至二歲間)。輪狀病毒在天氣較冷時活動力特別旺盛,特別是在冬季,病例有明 顯增多之趨勢;但近幾年在臨床上發現天氣暖和時仍偶有病例傳出,故在預防方面仍 不可掉以輕心。     輪狀病毒之潛伏期一般在二天以內,其感染途徑多以糞口傳染。病發時以稀水便以主(其外觀很像“蛋花湯”),通常會伴隨輕度或中度發燒及嘔吐,腹瀉持續約5至 7天,病人的糞便檢體並不含血絲,同時在鏡檢下亦看不到白血球。病人在發病後,若未經妥善的照顧及治療,有可能會有脫水的現象,甚至造成代謝性酸中毒。     在治療方面,主要在避免及治療脫水,同時應注意腹瀉或嘔吐所引起之電解質不 平衡及營養失調的現象。脫水的治療可先用口服電解質補充液予以治療,若病人對口 服電解質補充液反應不彰或嚴重嘔吐而無法經口攝食,則必需給予靜脈輸液治療以及 其他的支持療法。     由於輪狀病毒之傳染途徑是以糞口傳染為主,是以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在預防輪 狀病毒蔓延上仍有些許效果,勤加洗手,避免接觸傳染源,在病人有微狀出現時送醫 治療將是避免輪狀病毒感染進一步擴大的不二法門。 ********************************************************************* 小兒科主任 陳偉燾   『輪狀病毒』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此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呈現如輪子的外觀。此病毒最常引致胃腸道的感染、急性胃腸炎,無論大人小孩皆有機會被感染。全球皆有輪狀病毒感染症的發生,開發中國家的病例較已開發國家的多,甚至在一些落後國家,輪狀病毒所引起的急性胃腸炎是小兒死亡的重要原因。   輪狀病毒胃腸炎最常侵犯兒童,尤以六個月至二歲大的嬰幼兒為甚。 學者認為孩童 在五歲前皆曾接觸過輪狀病毒,但並非每人都會發病。三歲以上的孩童,其疾病較不嚴重;成人的病例則通常是極輕微的或是無症狀的,但曾有些開發中國家報告成人嚴重的輪狀病毒感染病例。   輪狀病毒胃腸炎可全年發病,於亞熱帶國家如台灣,則好發於冬天。總院小兒科曾做統計,其疾病的高峰期是在一、二月,即農曆過年前後;台東地區亦然,但於夏天時仍有不少病例發生。   輪狀病毒胃腸炎的潛伏期約二至七天,發病開始時會突然發燒及厲害的嘔吐,發燒通常不會持續 很久,嘔吐約維持 一至二天,當嘔吐 減少時便開始厲害的 腹瀉。輪狀病毒較常侵犯小腸,使得小腸黏膜細胞受損,絨毛高度變矮,引致水份吸收不良,雙醣酵素活性下降,影響最大的是乳糖酵素,其次為蔗糖酵素;所以大便的性狀通常是稀水樣的且帶酸味,少有血絲或黏膜樣的分泌物。較少有腹痛的症狀,但病童有時會顯得燥動或倦怠。約百分之二十至四十的病例會有呼吸道感染的前驅症狀,如咳嗽、流鼻水等。厲害的嘔吐及腹瀉有時會引致脫水、酸中毒或電解質不平衡等。其他合併的病症有痙攣、雷氏症候群、腦炎、腸套疊等,但較為罕見。   治療方面首重改善及預防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不平衡。較不嚴重的疾病,可以口服電解質液補充流失的水份及電解質。假若病嬰平時是餵哺母乳,則可以較少量的母乳加上口服電解質液餵食;當腹瀉沒有變得更厲害時,便可增加母 乳的餵哺。大一點 的孩童則可以澱粉類食品餵食,如稀飯、土司、饅頭、餅乾等,應避免甜食、乳製品或大量的果汁。較嚴重的疾病,或合併有中等程度以上的脫水等症狀時,應空腹禁食並給予靜脈點滴注射。空腹的時間不宜太久,應於症狀漸緩時儘早餵食。嬰幼兒可以母乳或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餵食,六個月以上嬰孩或可先給予米湯試食,爾後才餵哺奶水。藥物治療方面,若症狀厲害時,可適量給予止吐藥及緩瀉劑,若病童合併其他如發燒、呼吸道等症狀時,可給予適當的症狀治療。   要預防輪狀病毒的感染,應施打疫苗。現階段於澳洲,日本等國家正進行施打輪狀病毒疫苗的試驗及其效果的評估,相信於不久的將來即全面接種,以造福未來的主人翁。

又發燒了(38.5-39度)

2008年03月24日
公開
17

星期六那天回爺爺奶奶家時, Bonnie吃了一些大人吃的飯後有小吐一下, 那時只覺得應該是她都沒咀嚼直接吞的關係, 因為沒辦法消化所以才吐的, 結果昨天早上她就開始發燒, 因為星期日診所都休診, 大醫院又只剩急診, 所以就把之前醫生開給我們預備的發燒藥給她吃, 吃了藥後燒就退了, 但是過了三、四小時藥效退了又燒起來了, 平均都是38.5-39度之間~~~ 連半夜也是, 一燒起來她就睡不著了, 不過活動力還ok, 睡不著一直要跟我玩躲貓貓~~~ 一量體溫~~39度!! 只好再讓她吃退燒藥了~~ 今天一早把拔又顧不得他工作的事, 明明今天有重要的會議要召開, 又不管了,請假了~~~~ (我就跟他說我一個人就能搞定了咩~~ 但是他就是放心不下~) 直奔之前我常去看的一位台大醫生在內湖開的診所, 醫生診斷應該是輕微的輪狀病毒, 雖然Bonnie有服用輪狀病毒疫苗, 那個症狀是有被疫苗壓下來, 不會太嚴重, 但是還是會有輕微的狀況~~ 醫生就說打一針比較快好, 當護士拿著針筒進來時, Bonnie還很好奇的看護士的動作, 當那個針打到她的大腿時, 過二秒後她開始放聲大哭, 然後就看著她狠狠的瞪護士阿姨一眼, 好氣喔~~~ 回來還是維持在38.2度的狀態, 吃了醫生開的藥大概不太舒服, 就開始有點這樣也歡那樣也歡的~~ 過一陣子燒就退了, 現在大概37.2度左右~~ 希望她快點好起來囉~~~ 真的是讓人很擔心捏~~~

毛巾裹腿 小兒退燒真管用

2008年03月24日
公開
26

毛巾裹腿 小兒退燒真管用 2003.06.09 中國時報 小妙方 與感冒和平共處 毛巾裹腿 小兒退燒真管用 ◎吳翠萍(北投讀者)   女兒日前從幼稚園染上流行性感冒,打噴嚏、流鼻水、咳嗽與發燒接踵而至,急壞了來我家作客的母親,她慣性地依大多數台灣人的做法,碎碎唸地催促我帶小孩去看醫生、拿了一堆藥,最好再自費「吊大筒」點滴,彷彿這樣感冒才能好得快一點。   這種急欲「處死」感冒的態度,讓我疲於照顧生病的大女兒,以及才一歲的小女兒,還得因時制宜,開導母親正確的與感冒共處新觀念。由於外子工作的關係,我們曾旅居過德國與英國,讓我領教到歐洲人與感冒的和平共處態度,以及一些居家照料感冒兒童的偏方。   記得兩年前在英國布里斯托,一歲的女兒染上傷風感冒,急忙抱到醫生診所去,只見醫生仔細檢查耳、鼻、喉與胸腔之後,就叫我回去多給小孩開水以及休息,我不解地詢問他為何不開藥?只見醫生比我更疑惑地解釋著:「只要兩天後再來檢查,若沒有併發症產生,讓身體自己去應付,反而能提高免疫力。」果然,七天後女兒不藥而癒。   之後來到德國,小兒科醫師也主動免費為父母開設一堂「就醫前的居家護理」的課程,教導父母親一些處理感冒小症狀的方法,如此可免去孩童在送醫途中因勞累不適而加重病情,以及候診過程中再度交叉感染;更重要的,是可以節省龐大的醫療資源。   課程中,我們還拿到一份各類病症的藥草茶索引,以及各項病情的處理方式與就診時機,其中最有趣的一項就是「綁腿退燒法」,將兩條毛巾以接近身體溫度的溫水浸濕,之後稍微擰乾、攤開,再將毛巾逐一纏繞在孩童的小腿上,待二十分鐘後解開,接著以乾毛巾擦乾。我試過好幾次,果真有效,連我的台灣老媽都覺得:德國人真厲害!   我曾經請教德國婆婆,原來這是每個德國媽媽都會的發燒護理法,其中,溫毛巾以舒適溫度不驚擾孩子為原則,藉由毛巾的冷卻過程,緩緩帶走身體的高溫,因為簡單易行,所以最為普遍。   親愛的婆婆媽媽們,在給孩子退燒藥前,何妨試一下「綁腿退燒法」這簡單又不傷身的德國自療法? 2003.06.09 中國時報 專業觀點 簡易自然 發燒不「藥」緊 ◎陳南君   許多民族都有自然簡易的自療方法;具有中西醫師雙資格的中醫師陳勇利指出,中醫的精神與歐洲療法頗有神似之處,包括藥療法和多種物理性的自然療法,毛巾裹腿退燒法也是其一。   他指出,「裹腿退燒法」是一種相當實用的物理治療,但使用「綁腿退燒法」必須注意幾個重點: ˙毛巾要微濕,水分才能充分接觸到皮膚。 ˙不可綁的太緊、以免造成下肢循環不佳,也不可綁的鬆垮垮的、以免水分接觸不良。 ˙水溫要與體溫類似,以免「驚動」小朋友。 ˙定期更換毛巾、以求熱交換效率! 高。 ˙如果小兒熱度過高、過快,則可以將毛巾兩條、直放在背部脊椎兩側,以求效率增加。   「裹腿退燒法」的關鍵是利用每一分子水蒸發需要539大卡的巨大熱量,將體溫帶走,達到退燒的效果,經醫師診治及指導下,不失為簡易的退燒方法。

網路幸福點點名

2008年03月21日
公開
17

遊戲規則: 【A】被點到名字的要在自己的blog裏寫下自己的答案, 然後去掉一個你最不喜歡的問題再加上一個你的問題,仍然組成20個問題,傳給其他8個人。 列出其他8個需要回答問題的人的名字, 還要到這8個人的 BLOG裏留言通知對方—你被點名了。 【B】這8個人要在自己的blog裡註明是從哪裡接到的,並且再傳給其他8個人, 讓遊戲繼續下去, 不得回傳。被點到名字的人將會得到大家的祝福, 並且所有美好的願望都會在不久的將來實現。 幸福點點名20問題如下∼∼ 1. 妳是什麼星座? A:射手座 2. 最近最鬱悶的事? A:花太多COCO 3. 遇到喜歡的人,你是勇敢表白還是默默關注? A:默默關注 4. 覺得累人的事情? A:多說多錯 5. 最想珍惜的人/事是什麼? A:family 6. 愛人和被人愛,哪一種更幸福? A:愛人 7. 妳現在最想擁有的是什麼? A:大房子+Bonnie的DD 8. 吃甚麼東西讓你/妳有最大的幸福感? A:巧克力 9. 妳為你最愛的人做過什麼? A:生孩子 10. 妳願意養寵物嗎? why? A:不要,很麻煩 11. 和戀人/老公/老婆吵架後,通常多久/幾天和好? A:一天內 12. 您最討厭怎麼樣的男人和女人? A:囉唆&龜毛 13. 如果時光能倒流10年,妳能改變一件事情,妳會做什麼? A:好好存錢 14. 休息時最想做的事? A:SLEEP 15. 十年以後,妳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妳打算如何實現呢? A:有大房子,好好存錢 16. 妳覺得未來會更幸福嗎?為什麼? A:小孩都大了~ 17. 如果可以選擇,妳最想住在哪個國家? A:瑞士 18. 如果可以選擇,妳下輩子想成為什麼呢? A:人 19. 最不喜歡自己哪一點 ? A:太散 20.你現階段最有興趣的嗜好? 最想學什麼? A:育兒~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