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嘉嘉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主題:換季如何避免過敏.氣喘的發生

2007年10月31日
公開
27

主題:換季如何避免過敏.氣喘的發生 過敏: 1.人體對外界的異物,產生過度敏感反應 2.和體質有關 3.表現:氣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食物或藥 物過敏 4.遺傳.但不會傳染..過敏性流鼻水,不是感冒.所以不會傳染 鼻過敏容易生出氣喘兒 氣喘:慢性氣管發炎 (半夜咳嗽.變天咳嗽.運動咳嗽.吃冰會咳嗽.整天咳嗽..恢復比較慢) 感冒.........................過敏氣喘 一周內自行痊癒...............咳很久>2周 整天終日咳嗽.................半夜明顯咳嗽 治療吃藥會好.................普通感冒藥沒有效 平常沒事.....................變天咳嗽.運動會咳嗽 以上是區別的方法 兒童期是治療的黃金時期,在青春期前治療有80%會治療好. 越大氣管受傷越嚴重.所以青春過後就不容易好.所以小時候要避免發作..好好控制..一定要找小兒過敏專科治療..有些只有加入的會員不要找喔..要指定專科..醫生很強調.. 防止過敏的方法 1.優質環境 2.正統藥物治療 3.過敏治療 優質環境 1.找出過敏原: 2.禁煙.減少殺蟲劑味.油漆味.芳香劑.汽油味.蚊香.燒香味 3.氣溫差異大.注意保暖 4.10-12月打流感疫苗 5.避免在冷空氣中運動 6.不用衣物收納前要先清洗.使用前要先清洗 7.床鋪選擇木板.金屬或水床..寢具選用尼龍被.太空被..最好選用 防螨床帳..但是要選擇優良的. 8.1-2周要清洗一次被單.並以55度熱水浸泡再清洗.有效殺死塵螨 9.家具盡量選用木直或皮質.塑膠材質.減少使用地毯. 10.使用除濕機:相對溼度調整在50-60度 11.空氣清靜機.冷暖氣濾網要常洗.不然會更嚴重.. 髒東西又會散佈到空氣中 12.打掃用濕抹布跟托把避免用掃把.或不具HEPA的吸塵器 正統藥物治療 1吸入性類固醇:跟口服不一樣.劑量相差一千倍 一顆要等於一罐劑量 長期使用效果佳 不會有副作用 不會長不高.月亮臉.水牛肩 2白三烯拮抗劑:完全不加類固醇 一天一顆 勿自行停藥.約1-2年可以停止用藥 減免治療:對過敏性鼻炎及氣喘有很大療效.80%有效..針對塵螨過敏的 對異位性皮膚炎及其他過敏沒有用喔 但需要在小兒過敏專科醫生監督下.並具備設備的醫療院所施行..需留下觀察30分鐘 資料來源..長庚小兒氣喘過敏專科 姚宗杰醫師

不專心:精神永遠不集中

2007年10月29日
公開
8

不專心:精神永遠不集中 您的孩子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狀況:每玩一個遊戲玩到一半就會中斷,拼圖也從來沒有完整地拼好過?孩子可以說是個「不完全」大師。 集中精神是個藝術。在這個繁忙的時代,連許多成人也無法掌握這項藝術。事實上,將思考集中在單一事物上,對大腦來說是一項極為困難的工作。 由於孩子常常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像是:大聲播放的收音機、電視、電話鈴聲、音樂聲……這些外在的刺激會使得孩子的注意力下降,也因此孩子需要您的協助來慢慢學習「專心」這件事。還有,因為時間永遠不夠用,同時做五件事的父母……難怪孩子永遠無法集中注意力! 重點 兒童的能力 不要高估孩子的持續力。孩子集中精神在一件事上的時間,大約是他的年齡乘以二。成人認為孩子不專心的情況,對小人兒而言卻是正常的。 孩子需要安靜 想要集中精神的人,需要安靜,有時甚至需要獨處,也就是隔絕干擾及不必要的分心因素。請檢視您的生活習慣,透過這種方式,也許可以增進您孩子的專心能力。 另外,也要注意健康的飲食,只有獲得良好營養的大腦才能有效工作。從不吃早餐,午餐吃速食,下午以甜點止飢的孩子,是無法供應大腦所需的能量的。 您可以這麼做 培養孩子專心的基本規則 ◇輕鬆訓練孩子集中精神的方法:與孩子一起玩圖卡對對碰、堆骨牌、穿珠子、用積木蓋房子或車子、玩著色遊戲。一起看書與朗讀也是很好的練習,並藉由不斷提出問題,讓小聽眾保持專心。 ◇與孩子一起來一趟「幻想旅程」:首先,讓自己放鬆,「想像您們一起「散步」一小段路,站在一片大草地上……」接著讓孩子繼續編織故事情節。 ◇沒有必要的話,不要干擾孩子的注意力:不要常常打斷他正在進行的活動,盡可能給他時間結束他的遊戲,或在他認為有意義的地方中止。很重要的一點是:提供一個地方讓他能夠存放還沒完成的作品,讓他之後還可以繼續完成。 ◇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選擇:如果他的眼前有五種拼圖,他常常會不知道要選那一種才好。您可以把孩子的一些玩具暫時收起來,這樣他就能花較多時間專注在幾項玩具上。 ◇讓孩子活動一下身體:當大腦無法集中注意力時,往往是因為身體需要氧氣。這時,在新鮮空氣中跳躍、活動一下,可以產生神奇效果。 ◇一點點的活動也能刺激大腦:您可以讓孩子坐在體操球上動一動;放顆石頭或彈珠在他手中,讓他來回搓動。嚼口香糖也能促進注意力。 ◇按摩孩子的耳朵:用拇指及食指輕捏他的外耳,手指溫柔地劃圓,從內到外、從上到下移動。或是讓您的孩子慢慢地從左到右轉動頭部,然後再轉回來。

幾種專注力的方法

2007年10月29日
公開
28

普通班的老師在班級上常常會遇到有一些孩子就是一刻不得閒,經常手腳動個不停,坐不住,到處走動,不然就是嘴巴動個不停,常常會被周遭的環境干擾,沒辦法專心進行一個活動、完成一個作品;老師一開口,他也急著開口插話,對於老師的交代,總是有聽沒有到;衝動性高、持續度不夠,做事情都是做一半,無法輪流等待。當老師敏銳的察覺不對勁,將這樣的狀況告訴家人,但對於一個專注力不足,活動量高的孩子,家長在家中又該如何協助孩子呢?     父母發現孩子狀況後,帶孩子去兒童心智科就診是有必要的,藉此了解孩子的可能狀況及診斷(在摒除視聽覺、認知、感覺統合、教養態度所造成的問題外,可能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注意力不足……),醫師也會針對孩子的狀況,轉介給治療師、心理師進行評估及相關治療課程。此外,父母在家中也可以漸進運用一些策略及活動來協助孩子,加強孩子的專注力及提升學習成效。當然,這些活動對於一般不大專心的孩子(不一定要有診斷),也會有一定的成效的,家長不妨試試。   ●拍掌遊戲:雙掌互拍,剛開始媽媽將雙手固定放在胸前的位置,讓孩子以雙手與媽媽的手互拍,媽媽再上下左右移動雙手的位置,讓孩子也要專注的進行拍掌活動。   ● 操作性活動:只要是操作性活動就需要專心,像是夾豆子遊戲、滴管遊戲,但要進行活動前,還需要幫孩子考慮到坐姿及環境的安排,讓孩子在較安靜的環境中,一次進行一件事情,且儘量避免太多聲音、視覺的干擾。市面上一些簡單的童玩,像是小的彈珠檯也可以加以利用,孩子必須專心才能將小彈珠滑近固定的位置,或是以競賽的方式進行,看誰進行得比較快,或是比較準確。   ●迷宮遊戲:一般給孩子玩的迷宮都是運筆的迷宮遊戲,父母也可以跟孩子玩用眼睛走迷宮遊戲。剛開始用一種顏色以橫向方式畫出不規則線條,畫出至少零點五公分寬的線條,讓孩子跟著單一顏色做出追視;為確認孩子是否真正做出追視的動作,不妨在透明的壓克力板上,畫出線條,直立起來,父母就可以觀察出孩子眼睛追視的狀況。   ●鏡子遊戲:跟孩子一起玩動作模仿,想像自己是一面鏡子,跟著父母的動作進行,剛開始給孩子的動作要簡單一些,速度也儘量放慢,等孩子熟悉後,可以互換角色,增加活動的趣味性。   ● 聽音遊戲:聽聲音辨別位置,在孩子的右後方、左後方敲樂器,讓孩子分辨聲音的來源。還有一種拍節奏模仿,父母拍兩下,孩子就需要跟著拍兩下,接著再做不同的節奏變化,孩子也要跟著做出不同節奏的變化,讓孩子學習專心的聽,聽完之後做出正確的動作。或是跟孩子玩信誼出版社的教具「耳聰目明」,孩子一邊聽錄音帶中的聲音,一邊挑出正確的聲音圖卡;信誼還有一套教具「誰是誰」,以敘述性指令,讓孩子找到該圖卡,例如:「小白兔、穿著紅色衣服、跳繩」。   ● 傾聽遊戲:先跟孩子玩「請你跟我這樣做」,做單一指令的進行,之後可以進行兩個連續指令或是三個指令,像是「幫媽媽拿○○、○○、○○三樣東西過來。」「先去○○,再去○○,最後再去○○」(動作指令),孩子要做出正確的動作,就需要專注後的理解,才能做出正確的動作。剛開始如果孩子無法進行,可以讓孩子先練習複述一次,一邊做的時候也可以一邊念出剛剛的指令,做自我提醒的訓練。   ●猜領袖:全家一起玩猜領袖的遊戲,在團體中有一個人帶動不同動作,讓另一個不知情的人藉由每次的動作轉換中去思考,在團體中究竟哪一位才是領袖。這一部分不管是當任何一個角色,都需要在相當專注及夠敏感的情況下,才可以做出跟隨或正確判斷。   ●謎底就在圖書中:跟孩子說故事後,可以問問孩子故事的人物?主要情節?內容重點?如果孩子還是不清楚故事內容,讓孩子嘗試自己一邊看書一邊說故事,請他反問家人問題。這一部分主要是做閱讀理解的訓練,讓孩子學習專心聽故事、看故事中,還需要理解其中的內容。   ● 傳話遊戲:回到家中可以問問孩子,學校老師有沒有交代哪些活動?學校老師有重要事情一定會有聯絡單,或是其他的聯絡方式,讓孩子嘗試講出來,或要孩子將母親交代的事情到學校跟老師說,讓他練習長時間的記憶;在聽的過程中孩子需要一定的專注力,才會記得住,這是孩子必須養成的責任和習慣。在這部分,親師溝通相當重要,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引導。在家中也可以先練習,像是去書房跟爸爸說一件媽媽交代的事情,從近距離短時間的練習,到遠距離長時間的傳話。   ●走直線、平衡木:讓孩子先練習走直線,在直線中練習專注,等孩子熟悉後,再練習手拿著物品走直線(固體→液體),還可以腳尖接著腳跟,再到平衡木上行走,接著讓雙手舉直,或是雙手拿著物品行走。在動態活動中,丟接球也是專注力的一部分,不專心就接不到,或是被球丟到。   ●益智遊戲:象棋、撲克牌(排順序、撿紅點、心臟病)、跳棋、孔明棋,這些活動都需要高度的專注力,以及足夠的認知,才能有勝算的機會。認知還不錯且活動量高的孩子,對於競賽性的活動,都會相當有興趣,且樂此不疲。 ●電腦軟體遊戲:現在市面上有相當多的電腦互動軟體,只要經過挑選,有很多可以給孩子運用的,而孩子為了要操作滑鼠,還要做很專心的點選。不過不是要孩子整天困在電腦前,而是在父母親的陪伴下,並搭配學習單進行,尤其不可將電腦軟體當成大人打發孩子的工具。 眼到、手到、心到才能專注學習   基本上,所有的學習活動都需要一定的專注能力,才能做到有品質的學習。所謂的專心,不僅是孩子固定坐在位置上罷了,還需要兩眼的注視、耳朵要有聽到,還要能理解、內化,才有達到學習的功效,也就是至少要能在過程中眼到、手到、心到。在以上的活動中,介紹不同的視覺專注、聽覺辨識、動作模仿、理解等活動,其實只要掌握這個要素,每個活動都是專注力訓練的活動。     建議家長,在家人與老師合作下,確實溝通以了解孩子的活動量及不專心的狀況,並做出一簡單的觀察紀錄,協助醫師對孩子的狀況做出判定,醫師在更明確的了解評估後,也可能就直接建議利用藥物治療來協助孩子的學習。   下一次,我們將再介紹在活動之外的相關策略建議(生態環境改變、明確的指令、正向的鼓勵、培養興趣找到孩子優勢能力、自我訓練方式……)。

陪孩子閱讀——當心「愈用力,愈不利」!

2007年10月29日
公開
22

陪孩子閱讀——當心「愈用力,愈不利」! 2007 / 10 / 29 (4 歲) 陪孩子閱讀——當心「愈用力,愈不利」! 兼具童書出版業總編輯與兩個孩子的母親等雙重身分,謝淑美分別以專業及為人母的角度去詮釋閱讀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更希望透過該專欄,提醒所有家長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孩子閱讀,讓孩子及早建立多元化的世界觀。 作者�奧林文化&大穎文化總編輯 謝淑美  無論是在一些公開演講或私下朋友聚會的場合,很多人都會問我:「到底該用什麼方式陪孩子閱讀?」而我的回答總是:「只要給孩子自由,通常就不會錯。再來就是看你跟孩子互動的情況囉!」 5種類型•閱讀成效大不同  一般父母陪孩子閱讀的方式與目的也是各式各樣。就我的觀察,大概可以舉出以下幾種常見類型,讓有這方面疑惑的家長們參考一下。 考試中毒型  大概是我們的考試習慣太根深蒂固了,不只學校要考教科書的內容,很多媽咪在陪孩子閱讀繪本時,常常也會不自覺的給孩子「考試」。很多繪本甚至會在書上設計「考題」,像是我最近看到一本講一隻斑馬跟大家分享春天氣氛的童書,在最後一頁裡,就出現了一個單元叫作「動動腦•玩一玩」,其實是一些針對這本書的記憶型考題。  講完故事後,媽咪還要考一下孩子記得多少內容?像是剛剛講的故事裡出現過什麼動物?哪一個角色說過什麼話……這不是「玩一玩」,而是「考試」。凡是成人單方面決定的「考試」,歸根究柢都是表達對孩子的不信任;孩子閱讀的樂趣會因此大打折扣,而自信與自尊都會深受傷害。  我認為這樣的題目,其實根本也談不上「動動腦」,純粹只為記憶、沒有思考,自然也引發不了創意,只會早早扼殺孩子對書的喜愛而已。 趁機說教型  很多媽咪喜歡在孩子出現某些行為問題時,就去找這類型的書來唸給孩子聽,原本是希望可以「寓教於書」,不動聲色的幫助孩子處理問題。這樣的想法實在是小看孩子的感受能力了!孩子即使不明說,心裡也會感受到媽咪每次要他看繪本就是「有目的」的,而那個「目的」就是要「說教」。  如果你拿出一本有關「說謊」的書來,孩子肯定就會知道你要教訓他「說謊」的事了,誰喜歡一天到晚老被說教呀?所以,一直抱有這種「好意」的媽咪,往往適得其反的讓孩子愈來愈不愛接近書。 CD依賴型:  還有一種媽咪買書專挑附有 CD的,自己沒空陪孩子看書,以為放CD是最省事又方便的方法。機器冷硬平板的聲調,絕對比不上媽咪聲音的溫柔輕順!也許有些媽咪覺得自己的聲音不夠甜美悅耳,但是請相信我,孩子要的只是一個被愛、被重視的感覺,媽媽再難聽的聲調,他都喜歡。  有些童書一旦附了CD,身價立刻翻漲數倍,一本書加一片CD,可以定價500元,然後再特價賣100元。從500到100的成本結構,身為媽咪,妳相信它的價值嗎? 自我要求型:  也有些媽咪會很煩惱的問我,每次唸書給孩子聽,都無法唸完,因為孩子聽到一半就沒興趣了,媽咪因此懷疑自己的唸故事技巧是否太差;這類型媽咪很希望自己的表現能幫助孩子,不如預期時,就會覺得沮喪。  其實,孩子對事情的專注力本來就不如成人,聽不完一個完整的故事、讀不全一本書,很正常。媽咪只要想著自己講故事是為了讓孩子開心的享受這段美好的親子時間,不是要表現自己的說故事能力,就沒什麼好在意孩子是否專心聽完故事了。 處罰訓斥型:  我有一次到朋友家,他們家的小朋友正開開心心的看著電視卡通,可能是有客人來了(而且還是個專做童書的總編輯),朋友大概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沒在看書,很沒面子,便大聲喝斥孩子:「一天到晚只知道看電視!從來沒看你自動看書,電視關掉,去看書!」孩子只好意興闌珊的走進書房。  我猜那個孩子一定覺得很嘔:我沒事招誰惹誰呀?客人一來就罵我!還處罰我看書!家長叫孩子去看書是為他好,但若總是在生氣時,才用那種很不悅的口氣怒斥:「去看書!」因而讓孩子將書與「處罰」聯想在一起,試問,哪個孩子會喜歡無端被「處罰」呢? 無為而治型:  在我看來,最棒的就是「無為而治」型。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書,都允許孩子隨他的心情與喜好做決定,媽咪只管欣賞孩子讀書時的專注即可。在妳自己很喜歡、很樂意的情況下,為孩子講故事、唸書,純粹只為了樂趣、為了開心、為了「我就是喜歡為孩子這麼做」,一點目的都沒有。  無為而治的媽咪看來什麼都不在乎,其實收穫會最多。孩子會從媽咪慈愛的態度、溫柔的眼神、讚賞的心意裡,感受到自己被愛、被信任、被重視,因而生出自信、自律、自尊。真正的愛上書,真正的享受童年。 不求目的•讓孩子愛上閱讀  我們的教育環境及學校的考試制度,其實很不利於孩子培養閱讀的習慣。那麼多媽咪處心積慮的希望讓孩子愛上書,卻很可惜的被一些代代延續下來的觀念誤導了,即是「愈用力,愈不利」。儘管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有的是態度有問題、有些是口氣、心態不適當,於是方法用盡,也得不到孩子的一絲絲回應。  我一向主張:每個孩子都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通常是他身邊有一個有問題的成人;成人是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問題而已。  所以,一直要求孩子,無濟於事。唯有我們成人肯把眼光回到自己身上,先看看自己有什麼問題時,你家孩子的問題才會有解!

全美語的迷思—幼兒外語學習時機與方式

2007年10月29日
公開
35

張武昌主任 現職: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 主要研究領域:言談/篇章分析、英語教材教法、教學實習、語言測驗與評量 學歷: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語言學博士 前言 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與國際化的趨勢,國內目前已儼然形成一股學習英語的熱潮。尤其是在商業化的廣告渲染之下,「學習英語越早越好」似乎已成為社會大眾的共識。家長更是唯恐自己的孩子在這場學習競賽中「輸在起跑點上」,紛紛提早讓家中幼兒學習英語;有些家庭儘管經濟拮据,父母節衣縮食也要省出補習費讓孩子早早學英語。而坊間打著「雙語教學」、「全美語教學」的幼兒園、補習班林立;其中強調「外籍老師教學」、「讓孩子沉浸在全美語環境中自然而然學好英語」者,更是收費不貲。家長們身處於這股英語學習的熱潮中,常感到焦慮、憂心,不知如何為孩子找出正確的學習方向。 孩子究竟在什麼年紀學習英語最恰當?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最好?這些問題在許多官方或民間的討論中,往往被過度單純化、偏狹化、孤立化。論者或以少數英語學習成功的個案兒童、某個多語國家的例子,或以學習者於一年半載之內的英語表現,來強調提早學習的好處,以及全美語學習的優越。但大家不要忘記,幼兒的英語學習,應該是他整體成長、認知發展的一部份,既不可能與其他的學習面向分割,也不可能獨立於整個社會環境之外。因此,兒童學習英語的時機與方式,也應該全盤考量孩童的認知發展階段、語言學習環境、整體學習成長、文化的認同、思考與創造力的激發、價值觀的養成等不同面向。 提早學習不是學好英語的保證 近年來補習班業者大力鼓吹,也廣為家長、甚至教育主政者相信的說法,是兒童具有極為優異的外語學習能力;只要及早讓他們多學一點,將來英語自然就優人一等。「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也就成為兒童英語業者最強而有力的訴求。許多廣告中常引述「語言學者的研究發現」,而且措詞聳動,彷彿孩子只要過了「關鍵期」就再也無法學好英語了。難怪家長看得焦慮不堪,深怕稍有延誤便會耽誤孩子的一生。 所謂「關鍵期」的說法,主要來自神經語言學家Eric Lenneberg在1964年所提出的「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Lenneberg根據人類大腦的發展,主張語言習得在兒童時期大腦左、右葉功能分化尚未完成前最為有效;一旦過了這個關鍵期,外語便很難學得像母語人士一樣標準而流暢。但值得注意的是,Lenneberg的假說多年來並未真正獲得語言學界的廣泛證實。有多位學者曾分別進行實驗,但所獲致的結論不一。有些研究甚至發現,在語言接觸機會較少的情況下,反而是年紀較長的外語學習者成效較佳;有些人則指出,年幼的孩童在語音的習得上較佔優勢,但在詞彙與句法方面,則以年紀較長的孩童為佳。2000年訪台的著名TESL學者Catherine Snow在台北的演講中也清楚指出,學習外語並非愈早開始成效就愈好。而國際知名的神經語言學家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先生也曾明白表示,學界並未證實有所謂「關鍵期」的存在。由此可見,「愈早學愈好」的論調,其實是相當具爭議性的。 「全美語學習」未必適合台灣的語言環境 其次談到最近十分熱門的「全美語」學習。所謂「全美語」教學,通常標榜要讓孩子「沉浸在全美(英)語環境中輕鬆學會美(英)語」。部分人士更常以國外的例子或是學習成功的個案為佐證,主張這種學習法之優越性。但是普遍為大家忽略的,是語言學習的客觀環境。 就語言使用的環境而言,歐洲有些國家,如瑞士、比利時、荷蘭等,本身就是雙語或多語的社會,英語長為其官方語言之一;而且其境內其他語言和英語在結構、詞彙上有許多互通之處。亞洲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香港等地,則是由於過去英國殖民的歷史,在社會上也具有廣泛使用英語的傳統。因此在這些國家中,兒童除了課堂學習以外,生活環境中更不乏使用英語的機會。此外,文獻上所載的「在全美語環境中學好英語」的許多個案,多是英語國家中的外籍移民。這些環境中的孩子學習英語,不僅是透過學校裡的教學,出了校園後的週遭環境中也必須隨時隨地使用英語,確實有沉浸在英語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學好英語的條件。反觀國內的環境,我們並非英語國家,許多幼稚園雖然標榜全美語教學,但往往僅是有幾位外籍老師授課;而孩子們之間的互動、和本地教師的溝通,都無法真正以英語進行。出了校門所接觸的不是英語,更不可能使用英語和家人交談。 因此,在台灣的客觀條件下,幼兒園裡面所營造的,往往是一個相當扭曲的全美語假象。除了少數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學生之外,多數學生其實是英語能力不足,常不能表達真正想講的意思;若是學校強調「No Chinese」,則學童勉強以英語溝通的結果,也常是說出一些在發音、詞彙與結構上都十分「台灣化」、「中文化」的涇濱式英語。而這種原本屬於語言學習過程中過渡性質的「中介語言」(interlanguage),在長期反覆使用卻缺乏足夠機會接觸正確形式、又欠缺專業英語教師的引導之下,常會就此定型,對長遠的學習反而造成負面的影響。 外語學習必須配合幼兒整體學習與認知發展 有部分經濟條件優渥的家長或許會認為,他們可以付出更高昂的學費,讓孩子到真正全美語環境的補習班中學習,以保證孩子能融入全美語的環境、思維與文化模式中。如果孩子在短期之內即要移民,這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若非有意移民,就恐怕得三思。單純以英語的學習成效考量,這種管道似乎有不錯的口碑;再加上媒體不時對某些學習成功的個案大幅報導、推波助瀾,更使得許多有辦法的家長對這樣的管道趨之若鶩。但我們要提醒家長的是,早一點學好英語應該不是孩子學習成長的全部。若是必須傾全家的財力和小孩所有的課餘時間,去努力學好一個外語,是否真的值得?同時,我們關心小孩學了多少英語詞彙用語、托福或全民英檢考了幾分時,是否也要看看他的國語能力為何?表達力怎樣?閱讀了多少中文課外書?對週遭的社會和文化了解多少?關注與認同有幾分?與同學朋友的溝通如何?互動是否良好?有沒有遊戲、想像、創造的醞釀空間?試問:有幾個孩子在台灣這個非英語國家的環境中,傾全力拼英語之餘,其他還能能樣樣兼顧而且輕鬆自如、快樂成長? 其次,我們應該仔細評估的是,年幼時期如此全力拼英語,真的就是長大後英語優人一等的保證嗎?其實,語言的學習與認知能力的發展息息相關,幼年時期學習的優勢主要在於語音的感知和模仿,因此只要幼時有正確的範例與引導,學得正確的發音,長大後大致上發音較不成問題。但另一方面,詞彙的層次範疇與語法的複雜度,都與學習者的抽象思考發展的速度有關;因此兒童時期接觸的英語,在詞彙和句構方面是極不可能達到較高層次學習的。真正要到大學以上較為專業的抽象層次運用,一定得歷經中學之後隨著認知的發展、興趣的確立、經驗的累積,不斷地繼續學習,才能真的達到學好英語並且能在專業上使用英語的最終目的。 在大學的外文系裡,我們看到有部分頂著「英語資優」光環入學的學生,其「資優」固然得助於幼時曾有雙語的背景,說起英語也相當流利,但真正討論較具思考性的主題時,所使用的詞彙和句構就顯得過分簡單、生活化,並無法適切將意見有條理地表達出來;其寫作更是明顯暴露出在詞彙、語法層次的不足。而到了專業理論的了解或表述,就更顯出推理、創造能力不足。相反地,在英語能力頂尖、演說、辯論、寫作樣樣表現傑出的學生中,有許多並未曾有兒童英語的學習經驗,而是在中學階段有很好的啟蒙老師引導,因而對英語有高度的興趣,並且能持續以正確的方法不斷多聽、多讀,而獲得輝煌的學習成果。可見家長在評估孩子學習英語的方法和時機的時候,不應該僅以「如何學好英語」作個別的考量,而是必須依循孩子的認知發展,並配合其他層面的學習,才是最佳的選擇。 提前學習潛藏不少隱憂 在這股英語學習的熱潮中,有許多家長為了求安心,一定要搶在學校有正式英語課程之前讓孩子學英語。過去國一才上英語時,搶先在國小五、六年級先學;等課程改到國小五年級,大家就跟著搶在三年級先學;正式課程改到三年級,大家就搶在一年級開跑;現在不少縣市把英語課程提前到一年級,於是搶先學習的烈火也就延燒到幼稚園。大家似乎覺得:早學早安心,多學多優勢。但是,大家在競相提前學習之際,卻常易忽略其潛藏的隱憂。 首先是師資的問題。語言學習能否成功,關鍵並不在年紀,而是在方法是否正確、興趣能否持續,而這些都得仰賴優良的師資,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真正優良的師資,除了本身必須發音清楚、英語能力具一定的水準之外,更要了解孩子的母語背景、身心發展階段,才能提供正確的模仿標的、以有效的方式指引孩子,循序漸進地為他們在語音、基本結構、用法等各方面奠下良好的基礎。這樣的優良師資之培訓,是需要相當時間的專業訓練才可養成;但目前一窩風的提前學習,造成幼兒園以及補教界不合格的英語教師充斥;而錯誤的學習易造成錯誤語音、結構概念的定型,早期看來或許比別人多學了某些用語和單字,但錯誤習慣的定型卻使得日後的學習與改正更為困難而費時。有些不當的教學方法更使得孩子對英語心生畏懼,提早喪失學習的興趣。 其次要考慮的是母語的學習。國內外的許多研究均顯示母語能力對整體的學習有絕對的重要性;母語的學習,和孩子的思想成熟、認知發展、表達與創造力的訓練,可說是息息相關。學習適切地使用母語,方能加強邏輯與思維組織的能力。而幼兒時期,正是孩子學習母語,並用以思考、表達、想像、創造的重要時機;若偏重英語的學習而忽略,甚至壓抑母語的學習和使用,則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將造成無形的傷害。而小學一、二年級階段,孩子必須熟習中文的書面形式,以奠定日後寫作及閱讀能力的的基礎;尤其是獨立閱讀習慣的養成,不但有助於各種知識的吸收,更是建立腦細胞快速連結、訓練抽象思考、增進智能發展的必要方式。在此階段若是過度強調英語的學習而輕忽中文的訓練,所造成的影響或許短時間不易顯現,但對日後中文閱讀和寫作,以及邏輯思考等能力的負面效應,卻是不容忽視的。雖然有部分學校強調低年級的英語課程「不至於對國語文的學習造成影響」,但我們必須考量的是:英語和漢語在結構與書寫系統上均差距甚遠。以書面系統為例,大人或許認為英語的26個字母和幾十個單字不至於造成學生的學習負擔;但我們必須了解:中文的表意符號系統與英語的表音字母系統牽涉完全不同的概念與模式,若要孩子同時學習而不偏廢其中任何一種,豈能不造成負擔?若再加上新課程中本土語言的符號系統,可就太為難六、七歲的孩子了。 儘管有不少機構強調幼兒可以「自然而然學好兩種語言」,但事實上極少數的人可同時擁有兩種「母語」,可以兼具不同文化種的兩種思想;尤其在國內的語言言環境中尤為不易。語言與思想是一體的兩面。學界的研究顯示,人類在某些終極價值的選擇上,總會傾向某種文化;若無選擇偏向,則無法展現獨特的創造思考能力。在國內的語言環境下,若是過早、過度偏重英語的學習,勢必影響中文的基礎奠定,甚至衝擊本國文化與價值的認同。另一方面,孩子英語的學習又無法兼具西方文化與思想,在推理、組織與原創力上將難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並駕齊驅。 兒童英語切忌揠苗助長 全球化與國際化是新世紀的趨勢,培養優異的英語能力確實是當前教育的重要課題。但提早學習或所謂「全美語」的方式,都並非國內孩童的最佳選擇。比較合理的學習年齡,應該是在孩子的中文以具相當的基礎,而且文化與價值的認同也趨於穩定的階段。嚴格說來,目前在五年級開始學習並不算晚,因為這個時期語音的感知尚且十分敏銳,而另一方面抽象思考正迅速發展,相當有利於學習不同語言系統的詞彙與結構。而教育部因應民間的需求,93學年度將改在三年級開始學習,在中文的基礎奠定上,應該也不致有太大的影響。惟家長和老師應該降低對學生學習內容與份量的標準,以口說的日常基礎英語為主,並以反覆的練習加強對英語語音、節奏、音律上的掌握,並提高學習的興趣,切忌要求詞彙和句構的大量填鴨,徒增孩子的負擔與挫折。家長和老師必須體認,孩子所面臨的,是一個在語音、句法、構詞等各方面均與漢語截然不同的語言,若是在學習初期要求速效,則反而容易造成囫圇吞棗、錯誤學習的反效果。 此外,若是家長擔心孩子沒有提前學習會輸在起跑點上,不妨選擇製作優良的英語歌曲或故事的視聽材料,以孩子感興趣的主題為選擇考量,在孩子遊戲或休息時重複播放,以讓他有機會接觸這個不同的語言,但不要強求孩子去記誦其中的詞語或內容。經由反覆聆聽的過程,孩子無形中可以熟習英語的音律節奏,以及某些反覆出現的語詞,對其日後的學習應有家分的效果。 總之,要幫孩子奠下良好的英語基礎,與其盲目地提早學習年齡或迷信全美語教學,不如順應孩子的身心之能發展,並配合他的整體學習階段與環境,提供優良的師資,給予正確的引導。孩童時期的學習,最重 要的目標是未將來的學習培養興趣、奠下基礎,絕對不能替代成長之後的學習;因此真正要在詞彙、句構上大量擴充的時期,是要等待孩子抽象思考成熟、生活經驗擴充之後的青少年期。提早給予過多的負擔和期望,無異是揠苗助長,老師和家長們都應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