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vivianliu

日期

#Tag

東京物語 -(老父母的哀歌故事)

2009年08月28日
公開
8

東京物語 -(老父母的哀歌故事) 有朝一日,你我都將是故事中的老父母!預見未來,先規劃晚年生活的模式與本錢,才是上策! 片名:東京物語 導演:小津安二郎 演員:笠智眾、東山榮子、原節子 小津安二郎是早期 (50多年前) 的日本導演,當時電影科技還未能支持如今已成熟的電影特效,導演都是透過剪接、場面調度、演員協力與鏡頭處理,來增強電影敘事,也因此,優秀的導演,往往在敘事的深度內涵之外,也讓鏡頭有卓越高超的藝術性。 小津是早期導演之佼佼者,不僅後來的日本大導演黑澤民深受其影響,連七零年代藝術電影導演,如拍巴黎德州的溫德斯,也是其受益者。 小津擅長處理倫理親情議題,幾部響譽國際的片子中,「東京物語」是代表作之一。 東京物語,影像一開始就有其象徵意義:一輛火車由僻遠鄉間駛向都市東京,然 後鏡頭轉向鄉間的老夫婦,正在整理行李預備去東京看已成家立業的孩子們,夫婦為枕頭到底在誰的行李包裡起小爭論,反映著他們年老後的糊塗健忘。而後,有一寡婦從窗口經過,攀談間,表達出對這對夫婦的欽羨,因為她是個很寂寞的老婦人。 這小小一段落影像,在電影結尾時,將會有很嚴謹的對照。 老夫婦去東京先在大兒子處落腳,當晚,在東京的孩子們都來探望父母,除了大兒子外,還有嫁出去的女兒,以及另一個因二次大戰丈夫殉難、如今已單身的媳婦。 大兒子是蚋憟矷A跟妻子原本預期在老父母來時,好好利用週日帶他們出去玩的,未料病人急診,假日泡湯,反而變成老媽媽帶生氣的孫子出去周圍空地玩。老媽媽感慨的看著孫子說,孩子總算成家立業有自己的孩子了,我的年歲,應當看不到孫子成婚了吧? 兒子沒空,父母被送到女兒家,女兒比兒子更糟,非但沒空,還很吝嗇,兩老更是沒去處可玩。最後還是守寡的媳婦請假帶兩老逛遊東京,還請他們去簡陋的單身宿舍吃飯喝酒,深有情義。 媳婦不能一直請假,兩老還是沒得玩。兄妹商量把兩老送到熱海度假旅館,其實兩老是想跟兒女在一起,去到熱海,看的是陌生年輕人的喧鬧,加倍襯托兩老的寂寞,老人家沒有玩興,老母親還突然暈眩站不起來,只好提前回到女兒家。 這可慘了,女兒連著工作講習,根本沒有預期要接待父母,父親尷尬之下謊稱有朋友接待,母親只好再去打攪既己守寡、其實並沒有接待義務的媳婦。 其實這時兩老心中都有數,他們是不被歡迎的客人。兩老坐在廊前等候朋友和媳婦下班,是寂寞而蒼涼的。但是他們很有默契的絕口不提心中的失望與沮喪。 父親和朋友相聚,酒醉後終於說出心情,他心知肚明,知道讓孩子去東京留自己孤單在鄉間,孩子在東京卻過的很打拼,是大都會下的小人物,並沒有活出他當年對孩子風風光光的期待,遠離家鄉、父母去東京,原來是如此的不值得。 為人父母又能怎樣?只能坦然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凡。鬱悶下跟朋友酒醉,而朋友呢,其實也無法如預期的招待一晚,最終竟然是酒醉的爸爸帶著酒醉的朋友回女兒家,女兒嫌厭極了,一肚子氣。 至於母親呢,在經過親生兒女都不能接待居住的波折後,再去守寡的媳婦簡陋住所暫住,更深深感受到這個媳婦的體貼遠勝過親生兒女,但卻深知她不能為了公婆一直孤單守寡一輩子,也勸她該圖謀自己的幸福,找好男人改嫁。因此邊勸她改嫁、邊暗自垂淚。 就這樣,去東京都會一場,老父親最終的結論是:至少,他們都有自己的生活,過的好好的,我們也可以心安了。回鄉間後,老母親隨即病倒,不久即過世了。未料父母才離東京,孩子們立即接獲噩耗返鄉。喪事匆匆,東京的兒女們又回去東京。竟然還是守寡的媳婦守到最後。 尚未出嫁的小女兒無法接受哥哥姐姐們的自私,這個寬厚的守寡嫂子勸她說:「原諒他們,他們已經有他們的家、有他們的生活,每個人都是最愛自己的家、自己的生活,竭力扶持保護的....等我日後再婚,我也會跟他們一樣的。」 最後的影像,就是這個難能可貴的守寡媳婦也離開了,火車駛遠。剩下孤單的老父親,隔鄰早已守寡的孤單老婦,又再度經過窗前,! 曋|理解的跟老父親說:「是很孤單阿。」 東京物語充分反映出年老父母的失落感。父母終生勞苦,就是為了孩子日後的成就,但孩子一個個長大按父母期望為事業打拼之後,勢必就得遠離父母,忙到當父母去探望時,竟連抽空的時間都沒有。 一座火車的駛出鏡頭之外,串連了遠在異地的子女與孤單的老人家,也串連了鄉間與日益繁忙的工商都會。 東京物語也反映著父母用同樣的心養育子女,各個子女對父母親孝心卻有差別,這很難用道理講明、只能稱之! t分的人之常情。 小津導演 對忙碌的兒子並不批判,只客觀描述出兒子媳婦的忙碌,甚至週日都為了急診得放棄休假;至於女兒,小津是讓對話自然呈現出她的鄙吝、甚至對父母來自鄉間的輕蔑。父母親不是沒有感覺,因此父親輕描淡寫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正是這個女兒,襯托出守寡媳婦的溫柔體貼。她很清苦,但是對公公婆婆照顧細膩周到,甚至不忘給婆婆零用金。父親因此最終是把母親遺物中最鍾愛的錶送給這個媳婦,說,沒想到是死去兒子的媳婦對我們最有情義。 至於他們的小兒子,只有在父母從東京回家時路過,有機會相見,當母親彌留之際,這個離父母最近的兒子,竟然為了工作沒有趕的及回家。 未嫁的小女兒看到這一切景象,心中憾恨難平,寡嫂跟她說:「等妳有了自己的生活,也不得不這樣。人都是最愛惜自己的生活的。等我再婚,我也會變成這樣,儘管不願意,我們都不得不改變。」一句話,道出對離開父母的兒女的寬囿。 人生豈不正是這樣?父母含辛! 灟W,正是為了孩子的展翅高飛。但孩子展翅高飛之時,也是走出自己的世界遠離父母之刻。最終是白髮兩老老來伴。或是正因為這是人生不得不走的不歸路,所以電影中兩老將孩子的一切看在眼裡,卻盡是沈默,沒有責備與批判,只是說出一句話,道盡天下父母心:「知道他們好,就好了。」將祝福賜予孩子,將寂寞留給自己。 隨著火車離去,守寡老婦看著剛失去老妻的老人,不多言,只瞭解的點點頭:「很寂寞阿。」 我幾次有機會討論這部片子,都是在孩子正在青少年期的婦女群中放映。這部片子放映過程中,屢屢聽到席中有! H嘆息。我們都想到自己的父母,操心他們的孤單寂寞與越來越老邁的身體,但 O自己的家庭又擔子正重操 心事多,很難兩邊同時顧全。電影充分道出這群上有父母下有孩子的中年人的心事。 大家都不認同那個「潑出去的水」的女兒,但是對行醫兒子週日因急診放下父母不能陪,則多少有點同情不忍苛責,至於那情義深重的守寡媳婦,只能說是現代社會中的太稀有族類,感佩之外,深覺不可思議。 今年端午節,父親又是為了我們要回去看他們,一早起來作菜。幾次跟他說我們只需要水餃,他總不聽,非得要自己弄桌好菜。隨著我兒子年歲越大,我越感受到「養兒方知父母恩」的實實在在的父母恩情,越來越對他們覺得虧欠,擔心他們的老邁、責怪自己不能就近照顧。 未料我從父親口中聽到「東京物語」中那老父親的心情:「你們一個個生兒育女有了自己的家,又個個安定沒病痛沒失業的,我該知足了。」父親未曾有一絲一毫要我們回報的要求,也未曾因我們不如當年他期望的飛黃騰達而失望,反而因我們人生平順而知足。 天下父母一般心,五十年前小津電影中的父母心,跟當今的父母心有何不同呢!我們這群婦女難免會遙望著未來,未來總有一天,兒女如我們期待的,飛向自己的天空,只剩下白髮夫妻老來伴,那時,大概也是因孩子生命的平順而知足感恩,深覺不枉此生吧? 最偉大的文學或電影藝術,不管用了多少深具藝術性的形式,最終永遠是在一個個看似特別的故事中,挖掘出人性普遍的共相,因而激起最多人的感嘆與共鳴。東京物語,正是屬於這類偉大的電影藝術,因此才能影響深遠,近六十年後仍被當今導演視為先師。 吾人要趁看得見,走得動,吃得下,拉得出,還會笑的歲月,多多享受唷!莫待晚年後悔...... 人的一生中有2件事不能等 :行孝和 行善。有云:百善孝為先、修 天道從人道做起、孝是人道第一步。咱父母大都沒有一個美麗的人生,那就給他們一個美好的晚年,盡人子孝道,和顏悅色以對,將來才不會遺憾後悔!願與您共勉。

媽咪好感動

2009年08月23日
公開
4

一直很愛花蓮的好山好水 而阿婆對於她的家,也始終有一份濃濃的情感 一段時間就要去『充電一下』 看看阿太(阿婆的媽媽)、看看老家……… (媽咪的外婆家以前美多了~有田~有綠地~還有種龍眼/蓮霧/百香果/西瓜/玉米...) 雖然這幾年花蓮阿太因病而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 (生病後雖然人救回來了,但卻完全不認識大家,像個孩子似的........) 但是阿太跟『老家』卻一直是大家的一種凝聚力量 雖然太生病後就不住『老家』了,而是住舅公家 但週末大家還是會全部回到『老家』住一住~整理一下~~ 因為那是大家的『老家』呀~~ 這次回去,媽咪再次被姨婆、舅公還有眾多的阿姨、舅舅們(媽咪的舅舅、阿姨跟弟弟妹妹呀)的乖巧與孝心所感動 雖然有請印傭全天候照顧阿太~ 但阿太的飲食可以的話,餐餐都是子孫在餵 一口口~吹涼了餵~~~~ 吃飯時間到了,輩分小的會主動幫忙搬桌子、盛飯、擺碗筷…… 舅公跟舅舅還會每天"架"著阿太"運動"(以免肌肉萎縮)~ 一切都是自動自發、不用任何人叮囑,見到8~25歲間的舅舅、阿姨們的懂事 對上有禮,對下(Christine、Celine、Raymond)也會竭盡的照顧 其實跟時下的年輕人真的不太一樣耶~~ 真的覺得花蓮阿太對孩子的教育是成功的~ 讓她的孩子們、孫子們都這樣懂事 知道孝順~知道兄友弟恭~知道互相照顧~知道分享~~~~ 即便她現在什麼都不懂,也應該可以有所感受吧 覺得「孩子的教養」真的很重要 花蓮的這些兄弟姊妹們不管是阿婆這一輩、或是承恩舅舅這一代的凝聚力都讓媽咪感動 看著媽咪從小最愛回去的『外婆家』,現在變成Christine&Celine最愛的『阿太家』 覺得人生真的是一代代的世代交替 媽咪也希望Christrine & Celine能知福惜福~~懂得愛~懂得分享呀~~~ 想想大家有緣可以成為一家人,真的是要珍惜呀∼∼ PS:回頭看看Christine兩歲多時跟阿太合影~媽咪一陣心疼呀......

誰該被派去非洲?

2009年08月04日
公開
10

在助人這條路上,你只會越贏越多 誰該被派去非洲? 作者簡介 連加恩,台灣陽明大學醫學系第二十屆畢業。2001年6月,放棄預官資格,參加台灣 第一屆外交替代役男,在服役的布吉納法索期間的優異表現,贏得外交部頒發「睦誼 外交獎章」。2005年,他返回台灣接受家醫科住院醫師訓練,於同年獲布國總統龔保雷先生頒發國家騎士級勳章,以肯定他的貢獻。目前於疾病管制局擔任防疫醫師。這本書是他寫給現在2歲兒子的書。 文╱連加恩 親愛的兒子: 當爸媽以前,我只知道當孩子的心情,孩子們不喜歡爸媽拿自己和別人比來比 去,現在自己當了爸媽才知道,天下父母心──從出生的體重、身高,還有雙眼皮的 角度,就已經開始了這場一輩子的競賽。 當你出生第三天,爸媽把你接到坐月子中心,看你和其他「同學」一字排開,探望 你的親友就忍不住拿其他的寶寶指指點點:「你看這一排還是我們的比較可 愛!」「你看那個是誰家的怎麼那麼黑?」等等。 有一次,我不經意的聽到你隔壁床小朋友的爸爸和親友聊天,他指著你說:「天 啊!為什麼他的頭比我們的大這麼多?」 親愛的兒子,爸爸答應你:盡量克制自己不要老是拿你和別的小孩比較,就算爸爸 愛和人家比較,我會放在心裡比,不會像那位爸爸,還大叫出來。 雖然,等你大一點去了學校,爸爸一定會要你好好唸書,考試後,也會忍不住問你 其他人考幾分、在班上排第幾名之類的問題,老爸其實很清楚,這些東西真正影響 人生路的程度並不大;持續的努力、擁有好的品格、充滿上帝恩典的際遇影響才 大。其實很多數字,好比你的出生體重、頭圍,現在看來也不過是親友們聊天的題 材,或拿來耍耍嘴皮子用的啦! 上帝給你的這個人生,就是最獨特、最特別的,你有自己的路要走,天底下有六十幾億人,每人自成一格,該怎麼比?如果真的要比,爸爸告訴你,其實你的頭也沒 有很大啦! 但是,如果你不小心和人家比較了、發現自己什麼都贏人家,那代表你的責任更大 了!爸爸在非洲的許多朋友,沒有聽過什麼叫做「坐月子中心」,他們的孩子一出 生就睡在泥地上的草蓆,罩在蓋剩菜剩飯用的防蚊罩裡,為了躲避瘧疾的威脅,孩 子長到5歲以前,他們不敢宣稱家裡多了一個人,因為隨便一個傳染病就可能奪走他 們的性命。 說真的,如果你比老爸非洲朋友的孩子們更聰明、更會考試或更有學問,爸爸一點 都不會感到意外,上帝給你比較多一點,就是要你多付出一點。這些被你「比下去 的人」,都是你的責任範圍,你要用上天給你的才能,去做一些事情幫助這些人。 若用這個角度出發,爸爸就可以要求你好好唸書了,目的不是爸爸可以拿你的成績單,去和我朋友們的孩子比較;而是你被賦予了使命,用你的專業和貢獻去改變你所在的世界,讓那些沒有你幸運的人,可以過得更好。 奉獻一生給非洲的 史懷哲 醫師,小時候也很愛比。他比什麼呢?「比武」。 有一次,他和鄰居的孩子打架,獲得壓倒性的勝利,那個打輸的孩子說了一句不服 氣的話,改變了他一生,他說:「如果我像你家一樣,可以天天吃肉,我就不會輸 給你了。」這話讓年幼的史懷哲察覺自己的優越和優勢,都是建立在上天所賜的福 氣,而不是他自己有什麼了不得。當他進一步去思考:上帝給他如此幸福的成長背 景、順利的求學過程和不凡的天分之目的為何時?他決定把自己奉獻給非洲無數可憐的人,來活出那一個目的。 親愛的兒子,老爸常常覺得你實在很幸福,你們這一代的人都是,我告訴你這個故事,是希望你不需要等到和鄰居打架,才發覺這個道理。下定決心服務人群的史懷哲,在完成了醫學、神學、演奏學三個博士學位之後,才踏上前往非洲的旅程。每次,當老爸受邀作非洲服務的相關演講,之後的Q&A 中,年輕學子最常問到的問題就是:「現階段的我們該如何準備,才能去第三世界服務?」有時,他們眼裡還閃著真誠的淚光,讓我實在不知道怎樣回答,才算是夠慎重。 直到一年聖誕節,在台北市政府廣場有一個盛大的晚會,現場集結了五千多位民眾,在電視實況連線之下,我被邀請作短短的分享,當我拉拉雜雜的講完要下台時,主持人「黑人」(他是藝名叫黑人,不是真的黑人),忽然讓我措手不及的 說:「那最後請你跟大家講講,要加入你們的非洲工作,需要具備什麼條件?」看著手錶,我只剩一分鐘可以回答,我隨口答了一句:「只要覺得自己很幸福的 人,都可以去!」就下台了。 我想講的是,攔阻我們願意幫助別人最大的心理障礙就是:「『比』起別人,我還不夠幸福!」的想法。 小學老師告訴我們:「不要成為手心向上,而要成為手心向下的人,因為向下是 給,向上代表乞討。」如果我是小學老師,我會講一句相反的話:「大家要先學會成為一個手心向上的人,當你把手心朝上,可以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幸福的接受 者,不斷從這個社會、國家、爸媽、老師、校長和上帝那裡領受愛的灌注,那 麼,你就可以把手心向下翻,把福氣分享給其他的人。」 孩子,你要先體會自己是一個幸福的接受者——「知道自己從上天白白領受恩 典」,然後分享你所領受的福氣給人。上帝會給你更多,你就越有力量幫助更多的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迴路。這種情況下,你更不需要比,「You got nothing to lose !」——在助人這條路上,你只會越贏越多。

再次看牙

2009年08月03日
公開
6

因為上週六被醫生說要抽神經嚇到 所以今天媽咪又帶Christine去另一家牙醫看診 (發現牙科真的都好熱門呀~不是要等到月底就是下下週~ 最後在媽咪契而不捨下,我們回到最早去看的京鼎牙醫就診, 還是差中間空檔的15分鐘,要感謝護士阿姨呀~~) 因為是Christine第一家看牙的診所,所以她很熟悉環境 沒想到整個醫生群都換過了 應該是頂讓吧~哎呀不重要! 重點是今天的醫生好不好囉 今天我們是讓新的院長(呵呵~好響亮的title呀)吳醫生看診 跟他說明我們的來意,並希望他讓我們再照一次X光以確定蛀牙程度 沒想到吳醫師不建議我們再照,因為對孩子不好 他說照X光是要作根管治療時的必要步奏 上週的林醫生做法沒有錯,屬於專科醫生的做法(什麼是”專科”的做法呀??) 一發現問題就從根拔除,不讓牙齒有痛的機會 但是抽完神經牙齒一定會變脆弱,所以牙套也是必要的 這時父母就要多花錢了 一顆牙套2,500~6,000不等,而且重點是要找好的專科醫生 不然也不保證牙套裝上後不會有後續問題 而且如果用這方法來照顧孩子的牙,萬把塊是跑不掉 美國的牙科醫生跟民眾多採取這方法 因為醫療資源有限,所以大家會很珍惜每一次看牙的機會 可以處理就希望一勞永逸,不要再一次次來補牙 但目前一般台灣的醫生會先補救,真的不行再來抽神經 沒有對錯 只是方法不同 因為重點都是不要讓牙疼、發炎…………. 如果可以用捕的做法讓牙齒不要發炎、不痛~其實目的也達到 不是非抽神經不可~但抽神經就是以後真的不會痛了 所以呢????媽咪想知道我們該怎麼作呀!!! 醫生說他建議先塞藥,一週後看看會不會痛 如果不痛代表還沒觸到神經,先補起來! 但如果他研判錯誤,我們可以考慮抽神經或是回胡桃鉗去處理或作牙套 媽咪感覺吳醫生挺OK的,所以就先這樣囉 跟吳醫生閑聊時他說他太太是人工矯正博士,全家都是牙科醫生 所以他一在台灣看牙大家就諄諄教誨他說台灣的做法是一般就是先補 但他尊重我們的想法,因為都對~ 其實今天因為沒磨牙,所以Christine很合作 今天塞藥後,下週要再來看還有處理另一邊的臼齒 醫生說不要一次弄兩邊,以免兩邊都出狀況時孩子沒法吃東西 呵呵~那就先這樣看看囉 畢竟媽咪也怕抽神經呀~雖然好像很普遍,但是聽了還是會怕怕呀 PS:回家跟爸爸討論後,爸爸決定週三讓阿媽再帶去她們那邊的牙醫再看看囉 唉唉唉~有點麻煩耶 我們是因為孩子就過度緊張嗎?一定要貨比三家?? 唉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