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程筑媽

日期

#Tag

關於蓓蓓阿姨

2006年07月15日
公開
6

回台北詳細瞭解後,發現蓓蓓阿姨的死根本是不被關心和多重壓力下導致的. 蓓蓓阿姨的遺書寫著:如果有來生,他還是要和現任老公結婚,因為他真的很愛這個老公.而他已經和吵架的同事道歉了,為什麼同事仍不願接受他的道歉還要罵他瘋婆子,親阿姨是公司的老闆娘,還因為他和同事的紛爭決定要將他的工作調離原來的崗位,而蓓蓓阿姨不想離開現在的崗位,卻也很無助......... 同時間諸事纏身,讓他在得不到家人的溫暖和援助下,他發現在天上的媽媽來接他,所以他去找媽媽了. 在決定自殺前他曾打電話回家給爸爸,爸爸已經察覺他的異狀,但沒做處理,只是撥電話給蓓蓓阿姨的先生,請她先生回家看她,而她先生因為堅持要跟蓓蓓阿姨離婚所以不想理會蓓蓓阿姨的舉止,而蓓蓓阿姨的同事也接到蓓蓓阿姨的電話,但因為和他吵架所以把蓓蓓阿姨當瘋子不想理會他,大家都漠視蓓蓓阿姨的感受所以都錯過了救他的時機,就這樣到了半夜老公終於回到家發現他已經冰冷沒有呼吸的往生了. 好殘酷∼∼自己的爸爸連自己的女兒都不救,住家的距離開車只需花上15分鐘,在接到電話後趕去看看蓓蓓阿姨,即使蓓蓓阿姨是假裝的,難道當作去他家看看他不行嗎?而這個老公更是過份,蓓蓓阿姨自死至終都這麼愛你,即使你這麼想跟他離婚,難道不能在接到岳父大人的電話後回家看看自己的老婆給他點關心嗎? 今天蓓蓓阿姨的死難道你們不覺得是你們的疏失嗎? 下星期四蓓蓓阿姨要出殯了,我好想去送他,去送我這位三十年的好朋友,從聽到失去你這位朋友開始,我無法想像你真的不存在了? 我無法想像你獨自一個人躺在冰櫃裡那樣的孤單? 我無法想像在你決定自殺時你下了多麼大的勇氣? 我無法想像你的親人居然這樣漠視你的痛苦? 我無法想像他們對你如此的殘忍? 我無法想像你有多麼的孤單? 我真的無法想像~~~~~~~~~~~ 既然你做了這樣的決定,我們也無法挽回什麼,只希望選擇這條道路的你能夠得到真正的解脫,能夠擁有真正的快樂,能夠得到你媽咪的關愛,從回疼你愛你的媽咪的懷抱裡. 願上帝一直保佑你,照顧你.

不打不成器,真的嗎?

2006年07月13日
公開
6

不打不成器,真的嗎? 陳姝伶 博士 著 [email protected] 在我和許多媽嗎交換育兒心得的過程中,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可不可以打孩子?”當我答案是否定時,接下來的往往是“打很有效。打了以後就不敢再犯了,為什麼不能打?”甚至有位爸爸還說“我小時候也常被打,現在回想起來,很感謝父母。若不是他們管的嚴,我說不定變壞了,也不會有今天。” 現齡三、四十歲的爸爸媽媽們,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被父母或老師打是稀鬆平常的事 。所以不會認為“打”孩子是不恰當的管教方法。我為什麼不贊成打小孩呢 首先是因為美國這個國家很保護小孩,父母打孩子會被控為“虐待兒童”。嚴重的情形是父母被警察抓走,孩子則被社會工作人員帶到寄養家庭,弄得一家人支離破碎。所以我們不能不小心,文化差異不是一個可以讓人接受的理由。因為管教孩子除了“打”以外,還有其他有效的方法。 除了法律的原因,以教育的觀點來說,打孩子並不是有效的管教方法。一、二歲的小孩,似懂非懂,被打完,轉身就忘了,可能也搞不清楚為什麼被打。三到五歲的孩子,似乎稍懂事,打了以後問他,會回答得頭頭是道。只可惜,這個階段,理智和行為之間有一段差距。換句話說,道理懂了,可是事情發生時,理智往往管不住行為的衝動。所以,不是孩子不肯聽話,實在有其智力和心理發展上的限制。所以,在這個時候,打孩子並不能達到預期的管教效果。六到十二歲,甚至青少年,心智是越來越成熟,但對行為的 控制仍不能達到百分之百的完善程度。這個年紀的孩子,打了他,就算孩子知道自己不對,仍然會對父母產生憤怒,甚至懷恨的情緒。因為那一頓打,不只是肉體的痛,最傷的是孩子的心,還有困惑和懷疑:〝爸爸、媽媽真為我好的話,他們怎麼會做出傷害我的事?〞所以打的結果,管教目的沒達成,親子關係反而更破裂。 一般大家常 用的管教方式有 time out,獎賞,威脅,罵 ,打等。不管是那一種方法,父母的用心不外是想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不對或不好,希望他可以改正自己的行為。一開始 爸爸媽媽會覺得所用的方法蠻有效的;但一段時間之後,有些父母慢慢發現管教孩子時,打罵的次數越來越多, 聲音也越來越大,似乎不這樣,孩子越來越管不住了。為什麼會這 樣呢? 一個孩子 因為打怕了而不敢犯 錯,和孩子打自內心知道該行為不好而不再犯 ,是兩種大不相同的行為。因為一個孩子如果沒有機會打自內心去反省自己的行為,他對外在力量的依賴就會越來越多,而且還可能 有下列三種可能的結果附帶產生: 一、孩子變成投機者。他會開始計算下次被抓的可能性和被抓到後要付出多少代價 。甚至只要“有機可乘”就會去做一些被禁止的行為。 二、孩子變成乖乖牌。他完全聽話,唯命是從。在心理層次上,認為只要服從命令就沒事,結果變成一個不敢有意見的人。或 三、孩子變成叛逆者。事事反抗,青少年期尤其突顯。有些研究指出,一些小時候 “模範生”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開始逃學、吸毒、 離家 出走, 做出種種偏差行為。理由是我以前是為父母而活,從今以 後,我要為自己而活。 這三種結果我想都不是父母希望有的結果。“打不行,罵也不行”,父母實在難為。要怎麼教,孩子才能有對錯和是非觀念又不傷親子關係 呢? 在 我們管教孩子的時候,第一要有的是行為可被接受的界限。換 句 話說,每一家都應有自己的家規。這些家規從小就要慢慢的教給孩子。 但是,這些規矩一定是家裏每一個人,包括爸爸媽媽都要遵守的。 譬如說, “不可以打人”,不應該只是要求孩子不可以打弟弟或 妹 妹 或其他小朋友,爸爸或媽媽也不可以用打來管教孩子。想想看,如果你一邊 打孩子,一邊告訴他不可以打人,你在教給你的孩子什麼?你要他發展出怎樣的邏輯?又譬如,家裏要保持乾淨,要求孩子收拾玩具,自己看完報紙卻 攤了滿桌, 你要 孩子怎能心服口服呢?所以,父母的言行有沒有合一, 深深的影響孩子能不能依規行事。孩子不聽話時,別急著處罰,先反省是不是自己言行的矛盾才造成孩子今日的行為。 孩子三歲以後,在每一家規的後面要再加上〝後果〞(consequence)。讓孩子知道一旦犯了錯,要承擔那些結果。譬如,有位媽媽提到〝孩子喜歡在離電視不到一公尺的地方看視;屢勸不聽,把電視關了,就大哭不已。每天為同樣的事生氣,日子很不好過。〞解決的辦法很簡單,在適當距離的地方畫一條線,告訴孩子看電視的規矩是一定要坐在線的後面,只要越線,就不能看電視(後果)。一越線,就把電視關掉;幾次之後,孩子就會懂父母的意思。讓孩子知道規矩背後的後果,有時要多次的發生之後,孩子才會真的〝依規行事而不踰矩〞。 國小二、三年級以上的孩子,家裏頭的一些規矩和後果可以讓他們參與討論。譬如,不能好好做功課一直是孩子的問題。可以坐下來和孩子討論家裏的規定和後果:功課沒有寫完,就不能玩電腦。要多少天不能玩電腦,則可以和孩子討論。一般的情形是這樣的,尤其是青少年期的孩子,心理上正在尋求獨立自主,規矩和後果是孩子一起參與決定的,孩子通常比較能夠心甘情願地去遵守。所以,隨著孩子的長大,我們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也要跟著變得有彈性、更民主一些。 另外,當孩子做出不當的行為時,提供孩子打自內心反省自己行為最好的方法是和孩子交換你們對該行為的看法。例如,孩子說謊,把孩子罵一頓或打一頓,並不保證孩子下回不會說謊,甚至他會在他認為不會被拆穿的情形下撒謊。因為在打他的過程中用的是“外在力量”在遏止行為的發生,孩子並沒有學到“誠 實”是一個重要的人生價值(即使說了,在打、罵的情境下,孩子也聽不進去)。和孩子交換意見的做法是對孩子說﹕「你說的事情,很難讓我相信,因為…,請你把真實經過說出來,我會很感謝你的誠實。我也不處罰你,這樣我以後才可以繼續信任你。」透由這種方式去指正孩子的錯誤,孩子通常比較願意聽聽父母的看法,也較有機會去反省自己的行為。 一些研究指出讓孩子知道行為的後果是管教孩子最有教育功能的一種方法。因為在孩子做一個行為之前,他要能去先想到可能造成的後果;然後在要不要承擔後果的抉擇過程中,他同時也學到了怎麼做決定。一旦選擇不對,就要去承擔不好的結果; 從這樣的過程當中,孩子可以學到要〝三思而後行〞,不當的行為就會慢慢的減少。只是這樣的一種管教過程,比打、罵效果慢多了,有些父母在失去耐性之下放棄了這種方法,這是很可惜。希望大家可以用耐心和愛心來管教我們的孩子,因為也只有這樣才可以有和諧的親子關係。 本著作權為陳姝伶博士所有; 如欲轉載, 請先徵求 陳姝伶博士 本人許可 Return to index

蓓蓓阿姨自殺了

2006年07月13日
公開
5

剛接到小舅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傳來的訊息是"蓓蓓自殺,死了" 聽到消息時,媽咪的眼淚馬上流下,聲音哽咽.蓓蓓是媽咪的青梅竹馬,個子長得很高,臉蛋很漂亮,一直是個個性開朗的傻大姊,他不愛讀書,喜歡玩,所以當我們國中都畢業了,他仍肄業,直到我們高中畢業了,他才勉強從補校將國中課程讀完. 媽咪記得國小時老師很愛出一道作文題目,題目是:我的好朋友,而每次寫這篇作文題目時,蓓蓓阿姨都是媽咪榜上的唯一人選,因為自媽咪有記憶以來,媽咪都一直和他是玩伴,常常吵架,常常鬥嘴,常常比誰的裙子長,常常比誰有新的302專櫃用品,一起參加夏令營,一起和家人去露營,一起做好多好多的事,從一天醒來到一天要結束都膩在一起~~ 後來因為交的朋友不同,所以媽咪從高中後就很少和蓓蓓阿姨聯絡,只是偶爾蓓蓓阿姨會打打電話和媽咪聊一聊近況,媽咪也透過電話瞭解他最近的近況. 最近蓓蓓阿姨找媽咪找的比較勤,原因是他的生活過的不順利,前兩年蓓蓓阿姨的媽媽得癌症死了,他爸爸又娶了一個比他年紀還小的大陸妹當後母,蓓蓓覺得這個後母人很糟糕,心機重又一直破壞他們家人的和諧,所以一直沒和他打交道. 接著蓓蓓阿姨在沒通知大家的情形下公正結婚了,他的婚姻是在不被大家祝福下結的,公婆不喜歡他,爸爸家人也不喜歡這位女婿,公婆又將他視為空氣,老公人又不好會打他,所以前陣子他得了重度憂鬱症吃藥吃了很久,好不容易好些,還來和媽咪分享他病好了的喜悅,並且要媽咪不用為他擔心,他不會再鑽牛角尖了. 後來朋友帶他去信基督教,他也受洗了,還跟媽咪說他在基督教團體裡過得很開心,他還想帶媽咪也一起去信教,現在他都想的很開,基督教的伙伴們也一直不斷的開導他鼓勵他,讓他覺得真的有很多人在關心他,神也很照顧他~~~ 大概兩個月前蓓蓓還打電話給媽咪,說媽咪回台北時他要來找媽咪聊聊天,媽咪也順口答應了,只是蓓蓓一直都沒出現,媽咪也不以為意,心想他有時間就會來找媽咪的,沒想到今天的電話,竟然是告知媽咪"蓓蓓燒碳自殺死了" 原因不清楚,大概是和老公吵架因為她老公一直很花,所以他的情緒一直現在懷疑老公是否又有外遇,然後想不開自殺,就這樣他離開了.三十歲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怎麼會這樣,媽咪都還來不及跟他聊一聊天,他就走了,走得這麼快這麼突然~~~ 媽咪拿起手機看著手機上"江蓓倫"的電話,仔細想想媽咪真的很少打電話給蓓蓓阿姨,但是現在要撥給她,他也接不到了,如果媽咪有空或是無聊時就能撥個電話給她,和他聊聊天,也許這個悲劇也不會發生. 看著電話我還是撥了出去,有流水聲,電話仍沒人接聽,我期待蓓蓓能接,嘟聲響了又響沒人接聽,蓓蓓我的青梅竹馬∼∼他真的離開了. ∼∼留給媽咪的只剩下一個不會有她回應的電話號碼和小時候的種種回憶∼∼.

朱里安諾插畫展

2006年07月12日
公開
9

姊姊一到美術館看到了斗大的畫就說:媽咪,那是朱里安諾的"一片披薩一塊錢",便爭著說等會一進美術館一定要去看朱里安諾的插畫. 果然很多小朋友都進入了朱里安諾的插畫世界,這些小朋友有些是拜讀過他的作品,有些和我們一樣是溴巧來美術館遇到這個展覽的. 進入插畫世界感覺很有趣,弟弟搞不清楚狀況只想在畫展裡奔跑,而姊姊已經開始跟媽咪介紹朱里安諾書籍的內容了.∼∼ 首先看到的第一個展覽是"一片披薩,一塊錢"姊姊開始看著插話跟媽咪介紹,本以為姊姊閱讀過的朱里安諾書籍只有這一本,沒想到接下來的插畫故事內容他也能如數家珍的介紹著"當我們同在一起""小石佛""開門開門送蛋糕""第一百個客人""唱歌當飯吃"把朱里安諾的插畫一張一張的說故事給媽咪和弟弟聽,就連一同在旁欣賞插畫展的大人都對他投以好奇的眼光,停下腳步聽他說故事,我想那些大人心裡一定在想這位這麼小的小朋友怎麼會看著插圖把故事說的這麼完整啊! 這當然要拜幼稚園所賜,因為前些日子姊姊就讀的幼稚園邀請朱里安諾當貴賓說故事給小朋友聽,所以姊姊才能將插圖上的圖畫說的這麼生動完整. 這次欣賞畫展對姊姊來說收穫真不少,不但可以驗收自己上課專不專心,也聽到了導覽員又將朱里安諾插畫中的其中兩個故事再說一次,順便回味一下故事由不同的人口中表達出不同的含意呢!

美術館∼遊戲室

2006年07月12日
公開
6

這裡的兒童遊戲室是要經過預約的,剛巧今天遇上陳總統參觀肌肉萎縮症童"邱俊緯"的畫展,所以早上兒童遊戲室沒開放,等陳總統離開後直接進入登記就可以使用了.當然姊弟倆也第一次近距離的看見阿扁總統. 第一次來到美術館啟用不久的遊戲室,感覺挺新鮮的,可以讓小朋友用水在牆上作畫,也可以穿著遊戲室裡準備的道具服假裝自己是水手,坐著船划著槳,還可以拿碎布在布上拼畫,創作自己喜愛的拼布圖,甚至可以看著透明玻璃把自己的自畫像畫出來,好多有趣的設計都可以吸引小朋友. 而我們家的寶貝就用拼布圖拼圖,一拼就是一個多小時,拼完一張撕下來再拼一張,其實這種構想挺好玩的,媽咪在一旁也跟著他們拼起來,拼這種拼布圖需要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作能力,像媽咪這種對美術沒有天分的,拼出來的等級就像幼稚園的小朋友,有些大一點的小朋友拼出來的拼布圖還真栩栩如生. 姊弟倆也在邊參觀別人的拼法中邊學習自己的拼布圖,從亂貼拼布開始,到有點內容,再進步到色彩的搭配使用,以及布不是只能平貼的想法後,開始有些創意出來了,媽咪將相機的快門一張又一張的按著,深怕遺漏捕捉他們那種專注的神情和拼布時的執著,以及他們完成一張又一張的拼布圖. 最後就在肚子飢腸轆轆的情形下我們選擇了打道回府,美術館離我們家不遠,姊姊希望媽咪明天再帶他來玩,但是媽咪沒答應,如果有時間再來美術館愜意的遊玩,至少要到下週三了,所以再看時間如何安排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