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 蓁Ma (^o^) ☆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您是愛「為難」孩子的父母嗎?

2005年09月20日
公開
20

基本上,孩子都很希望符合父母對他的期望,然而父母傳達的期望是否清楚一致?甚或表裡不一?是否讓孩子覺得矛盾或永遠無法達成? 父母是很能控制孩子的,有的控制是有形和可以明顯察覺的,例如:強迫子女遵照指令行事,或限制他們不准做某些事等等。對有形的控制,孩子還可以反抗,但是對另一種無形的、心理上的控制,孩子就無從反抗而深受其影響了。 ◎令孩子困擾的四種訊息傳達方法 ●雙重訊息 雙重訊息的意思是,孩子同時收到兩種互相衝突的指示,不知如何是好。譬如說,小孩問爸爸可不可以喝冰箱裡的汽水,爸爸正眼也不瞧他一下,冷冷地回答:「愛喝就去喝。」孩子聽到的言語是可以喝汽水,但是爸爸臉上的寒霜又讓他相信如果喝了汽水,爸爸會不高興。他不知道到底是喝好,還是不喝好,心裡很不安。這是一種說話內容與表情不一致的表達,叫人進退兩難。 ●前後矛盾 有時候,父母的說法和指示前後矛盾,莫衷一是。例如:媽媽在曬衣服,叫姊姊看弟弟,姊姊聽命看管弟弟,不讓他跑出去,弟弟待久了,不耐煩地大哭,媽媽卻進來把姊姊罵了一頓。又如孩子想做某一件事的時候,媽媽說:「你還小,長大再說。」隔一天,孩子犯了錯,媽媽又說:「你這麼大了,怎麼還這麼糊塗?」大人心裡顧念的事多,常會把說過的話給忘了,但是,發現前後矛盾的孩子心裡會很不服氣。父母如果肯聽孩子申辯倒還好,如果父母又用權威堵住孩子的嘴,孩子也只好吞下他的不平之鳴了。 ●難以取悅 有些父母似乎很難取悅,孩子再怎麼努力,他總有可挑剔之處。譬如:孩子看書,媽媽嫌他懶惰;熱心幫忙洗碗,被罵洗不乾淨,又說他拖延時間不寫功課;他去做功課時,偏又打斷他叫他做別的事。也有的母親因為急於讓孩子多吸收營養,所以如果孩子只吃青菜,就嫌他吃肉不夠;哪天孩子正吃肉時,媽媽又會問他怎不吃青菜呢?這種情形給孩子的感覺是,媽媽永遠不會對自己滿意,自己似乎很差,不討人喜歡,於是自己也不能滿意自己。萬一這孩子又屬於極力討好、努力不懈型的子女,就更辛苦和易受傷了。 ●引發罪惡感 引發孩子的罪疚感是強而有力的一種控制方法,「都是你!」是最常用的口頭禪。「都是你不聽話,才把媽媽氣成這樣!」「都是你動作慢,害全家趕不上這班車。」還有一種引發罪疚感的方式是:「看,我為你犧牲了多少?」「媽媽為了你的功課,一年沒看電影,你知道嗎?」或者「什麼好吃的都留給你,你可曾替我們想想?」挨罵的孩子滿懷歉疚感,即使他是無心之過,父母的責怪態度卻使他覺得自己該負全責。 對父母深感愧疚虧欠的孩子除了不敢違抗父母外,在達不到父母期望時,心中加倍不安,十分自責,不易原諒自己。這類孩子同時也習於負擔父母的情緒,只要遇到父母不悅,就感覺自己又做錯了,甚至類化到別人身上。身邊的朋友、師長或上司臉色一變,他就心慌了。 ◎換個方法試試看: 以上所說的幾種情形,其實父母自己並非有意如此,而是情不自禁所致。有些父母自己的性格不夠穩定成熟,或是內心積有許多負向情緒,未得紓解,以致心緒不易平衡,雖然極不願孩子嘗到自己身受的壓力和委屈,但是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發出了難為孩子的訊息,事情過後,倘若有所察覺,父母也會為此十分痛心,因為他真的不願傷害孩子。 ●指示要清晰 在指導孩子時,父母要留意自己的指令是否明確易行,有沒有矛盾之處。開口之前不妨先停一下,想清楚當下到底希望孩子做什麼,再下指令,才不會讓孩子覺得爸媽老在出難題給他。 ●不怕表真情 心中不舒服時,與其努力掩飾又不禁流露在表情動作上,讓孩子猜測不安,還不如坦率地說出感受,讓孩子知道我們在煩什麼、氣什麼,反而比較安全。父母不是神,本來就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啊! ●自我覺察是基礎 也許我們是擺不平自己心中矛盾與衝突的緣故,才發出不一致的訊息。例如又想拒絕,又捨不得孩子;知道孩子沒錯自己卻還在心煩或疲憊;想親近對方卻還懷著前一天的憤怒……,倘若常常擺不平自己,也可尋求心理諮商專業服務,因為矛盾的訊息是會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留下傷害的。

(轉貼)千萬別罵孩子,打動心靈比威脅更有效

2005年08月17日
公開
30

小孩子很任性、被其他小朋友欺侮、和小朋友打架,只要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畏縮、膽小、什麼都不想做,讓大人很傷腦筋……。遇到這種情況時,到底要嚴格管教,還是盡可能不要訓斥多多稱讚,相信很多父母都不知該如何是好。事實上,培養孩子並不是稱讚或訓斥這麼簡單,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接受,激發孩子自動自發的意欲。父母和孩子是人際關係中最小的單位,當親子之間的溝通順利時,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人際關係,也有助於解決父母在育兒方面的煩惱。 以下就舉幾個例子,說明父母該如何和孩子溝通的方法。 ?不要為孩子貼上標籤 當孩子動作慢吞吞時,大人總忍不住會訓斥:「你每次動作都特別慢!」 當孩子遺失二、三次雨傘時,也會大聲咆哮:「你記性真差!」 不知各位父母是否也有相同的經驗?其實,孩子有動作快的時候,當然也有動作慢的時候;有連續幾次遺失物品的時候,但也有不遺失東西的時候。當孩子聽到父母指責自己「每次動作都特別慢」時,他心裡就會認為「我的動作很慢」,以後就更不可能改進。因此,如果你不希望給孩子下定論,不妨改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說話。 「你今天動作有點慢,希望下次可以快一點。」 有動作慢吞吞的孩子、有靜不下心來做事的孩子、也有任性的孩子、消極的孩子……其實,沒有一個孩子絕對是某一種類型的,因此千萬不要為孩子貼上任何的標籤,當看到孩子有「任性的行為」時,只需要具體指正就可以避免孩子成為「任性的孩子」。 ?打動心靈比威脅更有效 在百貨公司的玩具賣場,常常看到孩子拼命跺腳,大聲嚷著「我要買!我要買!」然後乾脆躺在地上打滾,最後「哇!」的大哭大叫……。遇到這種情況,相信很多父母都會不知所措。 無論如何,畢竟周圍都是人,似乎可以聽到旁人小聲嘀咕「怎麼讓小孩子這麼哭鬧」、「大人怎麼這樣」。 如果大聲訓斥「不許胡鬧!」,只會讓孩子哭得更大聲。 到底該怎麼辦?最後是否只能買玩具給孩子,以孩子獲勝收場?還是大人用力抓住孩子的手臂,用力拉扯之下,將孩子拖出百貨公司?或是「喂,你好好管管他!」、「你為什麼自己不管他」,連父母自己都因此而發生爭執。 總之,這種場面是力量的對決。如果買了玩具,就是孩子贏,如果硬把孩子拖出百貨公司,就是大人贏。那麼,到底該怎麼辦?……方法有很多種。 方法一為了避免力量對決,先輸為贏。 如果最後還是要買玩具給孩子,還不如在孩子跺腳時就屈服,但也會因此開啟「只要一跺腳,就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先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可以在買玩具給孩子後,等孩子心情平靜下來(孩子在吵鬧時,根本聽不進任何話)時,用冷靜的語氣告訴他:「下次如果你再跺腳的話,就絕對不會買任何東西給你」並努力遵守這一點。 方法二一旦說了不買,就要堅持到底。 看到孩子哭鬧不已時,即使對他說:「說了不行就是不行」!「不許再哭了!」也無濟於事,而且等於是火上澆油,只會讓自己筋疲力竭。所以,大人可以深呼吸三次,讓自己的心情先平靜下來,然後和哭鬧的孩子保持一段距離,使自己不要受到影響,但千萬不能威脅孩子「我不管你了,我不帶你回家!」,如果想要對孩子說話,不妨以平靜的口吻告訴他:「我在旁邊等,一直等到你不哭為止。」然後裝做陌生人的樣子,在旁邊冷眼觀察看著孩子,當大人不理會他時,孩子就會覺得好像在對著空氣鬧脾氣一樣,過一會兒就會覺得無趣而停止哭鬧。 這時,大人就可以笑著對他說:「你不吵著要買玩具了,那我們回家吧。」接著帶孩子離開賣場。在離開賣場後,要再度向孩子重申規矩「當你玩得很高興時,或是看喜歡的電視節目時,如果旁邊有人哇哇大叫,你的心情會怎麼樣?」、「所以像你剛才那樣大哭大鬧,周圍的人本來很高興的在買東西,被你這麼一吵,心情不是變得很不好嗎?」教導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會造成大家的困擾,也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看到你給這麼多人造成困擾感到很傷心,希望你下次不要再這麼做了。」 總之,不要情緒化的斥責孩子,要採用能夠打動孩子心靈的溝通方法,這樣孩子才會在不斷的嘗試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