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 蓁Ma (^o^) ☆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帶孩子看病,應先看小兒科

2005年09月28日
公開
40

在台灣,許多家長在孩子出現感冒症狀時,多半會帶去耳鼻喉科看診,而不是帶去小兒科,黃高彬主任認為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因為耳鼻喉科醫師並未接受兒科訓練,他所能處理的是明顯的耳鼻喉的症狀,但幼兒的任何症狀,並不表示為單純的問題,因此應先到小兒科看診,經醫師診斷出確切病因,再對症下藥。尤其是重症腸病毒這種全身性感染,會引起中樞神經病變的疾病,一定要看小兒科,不要因為咽峽炎的症狀而當作單純的口腔疾病治療,否則很難避免不幸事件的發生。 黃高彬主任強調,他不是指看耳鼻喉科不好,而是基本觀念要對,小孩生病當然應該看小兒科,若是單純的耳鼻喉科症狀,再轉去看耳鼻喉科。例如:出現頭痛,不表示一定是腦神經的問題,經過檢查,可能是眼睛出了問題而要看眼科呢! 中國人有句帶些嘲笑意味的諺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原本是嘲諷治標不治本,無法根本解決問題。不幸的是,今天台灣社會上仍充斥這種錯誤的醫療觀念,現在依然有很多腸病毒的病人在看耳鼻喉科。黃高彬主任認為,這種結果民眾自己要負責,因為民眾的喜好,才有今天耳鼻喉科診所林立的奇特現象。 誤診導致死亡率升高,黃高彬主任表示,腸病毒之可怕是常易被誤診,他自己就遇到好多個看錯診、用錯葯的病例。

(轉貼)讓孩子自己保護自己天然益菌提供良好抵抗力

2005年09月21日
公開
60

近日適逢天氣乍暖還寒時期,抵抗力較低的幼兒在這種敏感時期最容易受到影響,不少醫院及地方診所的小兒科醫師均發現,近一周來小兒科門診的小病童數量大幅增加,多半有發燒、咳嗽、喘氣等症狀,現任友友小兒科診所院長李學信表示,天氣的冷熱落差容易使體質弱的幼兒因不適應而產生症狀,尤其是幼兒在學校互相接觸,抵抗力差的就會受到侵襲。 ■天然益菌,幫助寶寶抑制害菌 一歲以後的寶寶,以無比的好奇心開始認識這個世界,漸漸增加與外界接觸的頻率,也因此容易受外在環境的感染。尤其在季節交替、病毒最活躍的時節,很多父母只注意幫寶寶清潔或添加衣物,提供外在保護,卻忽略了從內調理,提高寶寶抵抗力的重要性。季節變化對寶寶的影響是多樣性的,不單只是多注意清潔或穿著保暖即可,若寶寶有良好的抵抗力,就能自己抵禦外在病菌的入侵! 根據研究指出益生菌(Prebiotics)是源自於寶寶體內的天然活菌,對於身體免疫力的調節及營養素的吸收非常有幫助,其中又以「比菲德氏益菌」(Bifidobacteria)在寶寶的腸道內最占優勢,同時能通過消化道的嚴格考驗,改變寶寶體內的菌態叢生,維持消化道機能。 比菲益生菌小辭典 比菲德氏乳酸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Bb12),是一種生長在人體內的天然益菌,為益生菌的代表,能抵擋酸性物質和膽鹽,增加免疫力。鏈球乳酸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Th4)屬於乳酸菌種,可幫助消化配方中和牛奶中的乳糖,而且可以增加營養吸收,減少腹瀉產生。Bb12,Th4可預防腹瀉和輪狀病毒感染,使寶寶腹瀉大大減少。 ■0 - 3歲是寶寶體質養成的重要時期 孩子是未來一代的領導者,更是父母親的寄託和希望,然而當小孩子抵抗力差時,動不動就生病看醫生的經驗,對小孩本身或心疼孩子的父母親而言,都是一種折磨。其實孩子體質的好壞,攸關著未來的體能和成長狀況,李學信醫師表示,0到3歲的小寶寶是體質養成的重要時期,父母在這重要的成長階段應給寶寶攝取豐富的均衡營養,及早奠定良好的抵抗力基礎,擁有健康的體質才是給寶寶最好的財富,不但對於小孩的未來有很大幫助,更是每個父母的責任與義務!

(轉貼)異位性皮膚炎???

2005年08月22日
公開
48

在我的門診看到焦慮的母親帶著不安的小孩來到,這些聰明伶俐的小朋友卻有不同程度的皮膚病,不停地搔抓,或是依偎著母親身體不斷地磨擦,更露出幾許無奈,無助的神情。這些家長都會告訴一段大致相同的就醫故事:小孩生下來不久面上,頭部皮膚就會陸陸續續出現些紅色、乾燥的痱子,因為太癢,所以不停地與枕頭、衣服磨擦,皮膚越來越厚,分泌物越來越多又稠,小孩快變成老公公或老太婆的面子,整天吵鬧不休,花了很多錢,看了很多醫生都不好等等...,其實這就是異位性皮膚炎一種表徵。 談到異性皮膚炎,先解釋何謂「異位性體質」,就是這些人與生俱來對某種物質有過敏現象,是一種遺傳疾病,這些人或家人容易得到鼻子過敏、氣喘、蕁麻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等毛病。 異位性皮膚炎的基本症狀就是癢,皮膚對癢的耐受性較別人差,常為陣發性發作,特別是夜裡更加嚴重。長期的搔抓後皮膚變成苔癬化,反而加重原先的癢感,形成惡性循環。 異位性皮膚炎可分三個時期。 1.嬰兒期:主要是發生在兩個月到兩歲間,大部份在頭部、臉或頸部呈泛紅,濕疹樣變化,有時搔抓太過份而小水泡或浸透液,慢慢變成痂皮。 2.幼兒期:皮疹分佈較廣,遍及身體,四肢伸側,臂彎,膝蓋窩等皮膚皺折,此時紅斑不明顯,水泡較少,以丘疹為主,但由於長期搔抓,會逐漸出現苔癬化,如果嚴重時會感染細菌,真菌或病毒。 3.成人期:由進入青春期至二十多歲左右,病人的面部,頸部或有些許濕疹,但四肢屈側或手足關節等皮膚表面卻變得厚,粗糙或變硬。其他皮膚表徵包括毛囊角化,白色糠疹,眼臉色澤加深,掌紋變複雜。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長期癢感影響睡眠,而使性情不穩定,脾氣暴燥,眼球也出現不同程度的異位性白內障。 由於皮膚受到長期搔抓,受傷的機會更多,因此也就容易受到細胞、真菌及濾過性病毒感染。一旦受到某些濾過性病毒感染,例如牛痘、庖疹、傳染性濕疣症等,將會迅速蔓延,治療比較困難。又由於病人需常用不同濃度的外用類固醇,也會增加真菌感染的機會。 異位性皮膚炎的確實病因未明確,可能與免疫系統有關,且常常與氣喘,過敏性鼻炎或蕁麻疹等疾病同時發生在同一家族中,因為遺傳得到過敏體質是其中一個原因。這些患者,會對很多過敏原包括食物,花粉,動物毛髮來產生陽性反應,他們血液中免疫球蛋白E濃度及嗜紅性白血球都全比正常人升高。天氣及濕度的改變,接觸到毛料、綿羊油、油脂類、清潔劑等會使病情惡化。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一般來說是比較困難,主要是造成的原因太多,且不太清楚。治療主要的目的是減經症狀,使病患有一個正常舒適的生活環境。而止癢就是主要的目標,所以先了解造成病情惡化的各種原因,逐一去改善或避免它,比如家中不能養貓狗,兔子等動物,不要舖地毯或儘量清除家中或辦公室的灰塵雜物。注意室內的溫度及濕度適中,也不能玩羽毛填充玩具,減少激烈運動,且儘量穿著純棉衣物,床單、枕頭套、被單、毛巾亦要常常清洗,晾曬在陽光下。 洗完澡不妨浸泡含有煤焦油的藥水,15-20分鐘,可止癢及減少皮屑。外用皮質類固醇,只要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適合病患的種類及濃度,都是非常安全。千萬不要擅自購買成藥,用別人建議的偏方,這容易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適量的抗組織胺或鎮靜劑的使用會減輕病人的癢感及控制激動的情緒,有良好睡眠,會使病情改善。 食物的控制會有很大的幫助,治療的方法 主要在於減少惡化本疾病的原因之侵襲,包括: 1.不穿過多衣服。 2.不暴露於寒冷、乾燥或有風的環境中。 3.禁止穿著易引起激癢的衣料(如毛衣)。 4.家中不宜鋪地毯以免藏污納垢,增加過敏原累積的機會。 5.不過度沐浴。 6.不使病人焦慮或過度疲倦。 7.飲食方面對少吃牛奶、蛋、小麥、蕃茄、海鮮、醃的、燻的、罐頭的食物,調味料過多的食品,或刺激物如咖啡、茶、酒等,含人工色素的果汁、糖果、竹筍、香茹等都不可多吃。 §環境中有沒有重要的致病因素•應如何避免? A:有的•塵埃•或容易積灰塵的物品•如羽毛枕、棉花枕頭、棉被、墊子、圍裙、毛玩具•都可能使病情惡化。居家清潔宜用濕抽把或吸塵器•避免用掃把•也耍避免接觸毛皮類製品。

(轉貼)處理小孩流鼻血的正確常識

2005年06月01日
公開
44

流鼻血 切勿躺下或頭後仰 當流鼻血時「不可躺下」也「不要將頭部墊高」。因為如果碰到病人流血不止,或是有血液方面疾病或是流血位置在鼻腔後方,躺下或是把頭部墊高,只是讓血液經由鼻咽部流到咽喉,進入胃腸。 筆者曾經遇過一病例,父母要孩子躺著冰敷,事實上,小孩的鼻血並未止住,只是一直往內吞,家長誤以為流血已止,等送來醫院時,小病人一嘔吐,吐出了上百西西的血塊,病人差點休克。 我認為小孩子流鼻血時處理方式如下: 1.立即壓住流血患側的鼻子。 2.穩定小孩子的情緒,如果可以坐盡量坐著,並要求小孩不要吞口水,並把口腔內的東西吐出來。如果口腔內只有口水,代表血已止住,如果口腔內吐出來都還是血,代表流血持續進行,此時最好立即找耳鼻喉科醫師處理。 3.如果嘴巴吐出來只有口水時,可以以棉花塞入鼻孔內,仍然再壓住流血患側的鼻子。 4.壓了5至10分鐘後,可以嘗試將手放開,並繼續觀察唾液內是否還有血跡,如果還有則必須繼續再壓,如無血絲代表血暫時止住。 大部分的小孩流鼻血都可以藉由壓迫止血,可是仍有小部分鼻腔後方流血或是有血液方面疾病則需要醫師進一步處理。家長千萬不可以讓小孩躺下或頭後仰,掩蓋住繼續流血的事實,而延誤就醫。 小兒流鼻血是一種常見的毛病,雖然是件小事,可是處理失當,有時也會要人命。家長和老師應有正確的知識去處理,也要能夠判斷送醫治療的必要性,免得延誤病情。另外有習慣性流鼻血的小孩,最好找耳鼻喉科醫師做局部的檢查。

(轉貼)毛巾裹腿--小兒退燒真管用

2005年05月25日
公開
40

女兒日前從幼稚園染上流行性感冒,打噴嚏、流鼻水、咳嗽與發燒接踵而至,急壞了來我家作客的母親,她慣性地依大多數台灣人的做法,碎碎唸地催促我帶小孩去看醫生、拿了一堆藥,最好再自費「吊大筒」點滴,彷彿這樣感冒才能好得快一點似的。 這種急欲「處死」感冒的態度,讓我疲於照顧生病的大女兒,以及才一歲的小女兒,還得因時制宜,開導母親正確的與感冒共處新觀念。由於外子工作的關係,我們曾旅居過德國與英國,讓我領教到歐洲人與感冒的和平共處態度,以及一些居家照料感冒兒童的偏方。 記得兩年前在英國布里斯托,一歲的女兒染上傷風感冒,急忙抱到醫生診所去,只見醫生仔細檢查耳、鼻、喉與胸腔之後,就叫我回去多給小孩開水以及休息,我不解地詢問他為何不開藥?只見醫生比我更疑惑地解釋著:「只要兩天後再來檢查,若沒有併發症產生,讓身體自己去應付,反而能提高免疫力。」果然,七天後女兒不藥而癒。 之後來到德國,小兒科醫師也主動免費為父母開設一堂「就醫前的居家護理」的課程 ,教導父母親一些處理感冒小症狀的方法,如此可免小孩童在送醫途中因勞累不適而加重病情,以及候診過程中再度交叉感染;更重要的,是可以節省龐大的醫療資源。課程中,我們還拿到一份各類病症的藥草茶索引,以及各項病情的處理方式與就診時機,其中最有趣的一項就是「綁腿退燒法」,將兩條毛巾以接近身體溫度的溫水浸濕,之後稍微擰乾、攤開,再將毛巾逐一纏繞在孩童的小腿上,待二十分鐘後解開,接著以乾毛巾擦乾。我試過好幾次,果真有效,連我的台灣老媽都覺得:德國人真厲害! 我曾經請教德國婆婆,原來這是每個德國媽媽都會的發燒護理法,其中,溫毛巾以舒適溫度不驚擾孩子為原則,藉由毛巾的冷卻過程,緩緩帶走身體的高溫,因為簡單易行,所以最為普遍。 親愛的婆婆媽媽們,在給孩子退燒藥前,何妨試一下「綁腿退燒法」這簡單又不傷身的德國自療法? 許多民族都有自然簡易的自療方法;具有中西醫師雙資格的中醫師陳勇利指出,中醫的精神與歐洲療法頗有神似之處,包括藥療法和多種物理性的自然療法,毛巾裹腿退燒法也是其一。他指出,「裹腿退燒法」是一種相當實用的物理治療,但使用「綁腿退燒法」必須注意幾個重點: * 毛巾要微濕,水分才能充分接觸到皮膚。 * 不可綁的太緊、以免造成下肢循環不佳,也不可綁的鬆垮垮的、以免水分接

(轉貼)抗生素、消炎藥的常識

2005年04月26日
公開
37

相信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你可能因為感冒,因為喉嚨痛、肚子痛、牙痛或是其他的發炎現象,(ps:一定要是發炎現象)到醫院就醫,拿回一堆藥,其中一定含有一般俗稱的消炎藥就是抗生素。 在我們傳統的印象中,藥吃多了對身體沒有好處,所以很多人只要症狀消除了之後,就自行停藥。對於一般的藥物來說,需要時才吃這種作法是正確的,但若對抗生素也採用這種方法的話,你可能就在無形中種下了抗藥性的禍根。 (抗藥性--指的因抗生素(消炎藥)這類的藥物不當的使用,使此種藥物在體內再也無法發揮對抗細菌的效力) 舉例來說: 有些人得了感冒,自認為只是輕微的喉嚨痛、流鼻水,看了醫生拿了藥,醫生明明開的是三天份的藥,可是隨便吃了兩次,感覺好像已經好了就不吃了,還有很多人自認自己夠強壯,不須要吃太多的藥,醫生開給他的藥通常只吃一兩次,其餘的把它冰到冰箱收好,留到下次再吃,您是否也有類似的經驗呢? 抗生素主要是拿來對付各種細菌感染,但是若是當體內的細菌還未消滅完全即停止服葯,體內的殘存的細菌會繼續變形,產生對抗此種藥物的能力,以後再使用相同的藥物,即對他們沒有效力,就產生對此種藥物的抗葯性。 這種抗藥性會有什麼後果呢? 可能你在日後一個小小的發炎現象,一般的抗生素都治不好,以前一個感冒吃 了藥一星期就痊癒的症狀,現在可能要拖到一兩個月還遲遲治不好,這樣的問題當然嚴重,還會變成無藥可醫的狀況。 此外,抗生素隨著對抗細菌的等級也分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明明第一代抗生素可以解決的卻用第三代的抗生素,或是兩三種不同代的抗生素連番使用,都很可能造成日後抗生素的無效。 服用抗生素時你該注意哪些才能避免抗藥性的發生? 1.使用每種藥物都必須按照醫生處方服用,如果是每六個小時服用一次的藥物,通常藥袋外會註明一天四次,三餐飯後加上睡前,千萬不要擅自改變服藥時間,以免因為時間間隔太近造成藥物在血中濃度太濃,易造成腸胃不適等的副作用,時間間隔太遠,則血中藥物濃度不夠,使對細菌的抵抗力減弱,容易讓細菌有機會反撲。 2.抗生素最忌諱斷斷續續的吃,有些人今天有症狀今天吃,明天好了或是忙了忘記吃就不吃,這樣最容易產生抗藥性,不但吃下去的藥對細菌沒有作用,還可能會幫助細菌的轉型與變性,等日後再用同等的藥已經無法產生作用了。 3.抗生素最少連續吃滿四天,即使症狀都消除了,還是要繼續吃,如果能吃滿七天是最保險的做法,才可以完全確定此波的細菌已經完全被消滅。(PS.這一段很重要,一定要記住)。 但現在因為健保的關係一般的感冒、發炎一次最多開三天的藥,不過通常醫師也會預約下次看診的日期,主要是確定癒後的狀況;可是一般的人常常因為不到兩天病就好了(其實細菌並沒有被完全撲殺,它只是短暫的被藥物壓制住),自然就忽略了返診,這樣就很容易產生抗藥性。(PS.所以還是要吃滿7天最保險) !等到下次再有細菌感染時,同樣的藥物可能就無法對它產生作用了。 4.在任何細菌感染還未就醫以前,寧可不服藥,都千萬不要自行到藥房買藥或配藥。因為如果你事先在藥房買了抗生素吃了未見起色 (PS:藥不對症OR未按照時間服藥)再去看醫生,醫生因為不知道你之前所服用的抗生素是屬於第幾代的(通常醫生都不會問、民眾自己也不知道),此時體內細菌已經對第一種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如果醫生使用了第二種抗生素,而病人又未按照時間服藥,使得第二種抗生素也無法殺掉細菌,體內細菌對這兩種抗生素產生抗葯性。這是一件相當可怕的事,沒有定時服藥的話,可能會使抗生素失去效用,並且培養出有數十種抗藥性的超級細菌, 以後將無藥可治。 5.如果你有自信,一般的感冒、喉嚨痛、只要靠多休息與多喝水就可以對抗,就不要服用任何抗生素,即使你只吃一兩顆可能都會冒著日後產生抗藥性的的危險。 6.增強自己體內的免疫力,是對抗各種細菌及SARS的最好方法。

(轉貼)孩子怕看牙醫,怎麼辦?

2005年04月17日
公開
39

由於幼兒的心智發展尚未成熟,對成人的解說亦不能完全理解,看牙時,難免會出現哭鬧、不合作的現象;而不愉快的看牙經驗,也會對孩子的日常情緒造成某種程度的干擾。為了避免出現這種不愉快的畫面,我們提醒爸媽,千萬不要忽略孩子平日潔牙習慣的養成,以及定期檢查與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另外,爸媽對孩子牙病就醫時的態度與做法,也會明顯地影響孩子就醫時的態度與情緒。為了能營造一個較為輕鬆而沒有壓力的看診經驗,爸媽需要努力的是: ◎選擇有口碑的醫生 請為孩子選擇有口碑 (可詢問親友)、有經驗 (幼兒的牙齒處理方式具有專業性,應挑選兒童牙科之主治醫師),且有足夠愛心、耐心 (可先行觀察一下其他幼兒看牙時醫師的處理過程) 的牙醫。一位能讓孩子接納的牙醫師,是孩子願意看診的最大關鍵,爸媽不得不選之。 ◎冷靜配合醫生指示 爸媽不必過份擔憂孩子在診療室可能出現的不適應行為,因為爸媽緊張的神態與頻頻的詢問,反而會造成孩子的壓力與焦慮。爸媽可主動詢問醫師自己應如何配合,並盡量遵照醫生的指示,如此,孩子的就診歷程才會更順利。此外,為避免因久候而造成孩子的不耐,爸媽應利用預約方式安排看診,以節約就診時間。 ◎運用遊戲減低恐懼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過份誇大自己看牙醫的痛苦經驗,也不要拿就醫做為懲罰孩子的威脅。爸媽可運用扮演、遊戲等方法,讓孩子有機會熟悉及體認看牙可能經歷的過程,如此一來,孩子看牙醫的排斥心理才會減至最低,讓看牙不再成為孩子的恐懼。

(轉貼)如何預防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類流感

2005年03月20日
公開
28

(一)什麼叫做感冒? 以病毒為主要病源的呼吸道感染,如以器官命名,可分為上呼吸道感染(鼻炎、咽炎、喉炎、中耳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等)。但許多感染常常並不只在一個地方。感冒是從臨床角度,特別所做一種「症狀群診斷」,其要件是不管什麼病毒引起,如以鼻炎為主,沒有咽或支氣管的明顯變化,聽診正常,謂之感冒(Common cold),由於很輕微,因此除兩歲內幼兒,幾乎都不發燒,你會有鼻水、咽稍乾癢、輕度咳嗽之外,無什麼全身不適,而十天左右一定痊癒。感冒是咽喉以上、最輕微的一種呼吸道感染,不是呼吸道感染的總稱。 (二)什麼是流感與類流感? 有些病毒威力較強,上下呼吸道都會被波及,造成較感冒更嚴重的變化,可能咽炎、鼻炎、支氣管都同時有,因此會產生高燒、虛脫、疲倦、厲害的鼻水或咳嗽。其中有一種冬天才比較會大量出現的「流感病毒」,傳染力很強,又常突變,容易造成每年反覆性流行,產生併發症,它所引起的病叫流感(flu),對體弱者或老人有極大威脅。流感與感冒是完全不同的病,所以最好不再使用「流行性『感冒』」五個字,因為流感並不是感冒的流行,它是另外一種病。 任何病毒如造成與流感一樣嚴重的症狀,如未能證明是流感病毒引起,可謂之類流感(與流感類似)。流感流行期,類流感七成以上是流感病毒所致。 (三)怎麼分辨感冒與流感? 嚴格而言,要有病毒培養,證實是流感病毒引起,才可說是流感,不過就實際而言,在冬天流行期(如衛生單位已檢驗有該病毒存在),只要是明顯的呼吸道症狀,加上發燒約三天,就可臆斷大約是流感(或類流感)。而沒有發燒,症狀輕微,就只是感冒。得到流感或類流感,應及早向家庭醫師求診。 (四)如何預防呼吸道感染? 傳統上認為吹風、著涼,會引起感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事實上這是錯誤的。感染是病毒由一個人傳遞到另一個人,跟保暖沒有關係,多穿衣服並不能增加抵抗力。預防方法是:房間要通風以使病毒散逸,多洗手以免病毒留在手上,不接觸病人、接觸後不要摸自己眼鼻以減少感染,少去人多密集場所,病人應妥善處理鼻分泌物。流感疫苗可減輕流感嚴重度(或不感染)及其併發症,但只對流感病毒引起的病才有效,而且每年都須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