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JESSIE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載文章: 關於告狀

2011年07月06日
公開
7

前些日子去接哥哥下課時,學校裏的爺爺跟我說Mark老是愛告狀, 他老人家怕Mark人緣會不好,曾糾正Mark的行為, 如文章所述「不要理他,做你自己的事。」。 在家Mark也會告弟弟的狀,可是我一直不以為意,直到學校爺爺告知... 我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同時我的困擾來自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剛好今天看到以下的文章,正好可以引導該如何處理Mark這段「愛告狀期」... 要記得先給予Mark肯定﹕「喔!你都沒這樣做,不錯喔! 你已具有是非判斷的能力了,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了。」 --------------------------------------------------------- 「老師,王大瑋打我」、「老師,陳宣宣罵我笨蛋」、「老師,林美麗上課偷吃東西」、「老師,張雨珊摸我的頭」,這是在幼稚園或小學低年級班上常見到的場面,事不分大小,小朋友動不動就會向老師報告同學的不是,內容包括了自己的身體、心理、權益受到損害,或看到同學做了不符學校規範的行為等,是老師在教學時最感困擾的事,每天聽到都是告這個、告那個,告來告去,若要一一處理,課程及其他事務就無法進行了。 除了在學校裡告狀成風,一般家庭只要有2個以上的孩子在一起,亦常會聽到爭執之聲,接下來就是告狀,「媽媽,弟弟搶我的火車」、「媽媽,哥哥打我」「爸爸,姊姊不借我Kitty貓玩」•••要大人主持公道。家長們是否也對時常要扮演仲裁者感到頭疼?「為什麼這麼一點小事,你也要來告狀?」「你們輪流玩就好了嘛」、「要用說的,不可以打人,去跟弟弟說對不起」。甚至擔心愛告狀的孩子會影響手足之情或友情,在人際關係的發展上會是個負數,因為告的太多,朋友都得罪光了,以後沒有人要跟他做朋友該怎麼辦? 不過不要太過擔心,愛告狀其實也是孩子在發展過程中的一段小插曲,一來是他們的力量薄弱,無法維護自己的權益,需要求助於大人的權威。二來是孩子批判力的萌芽,初具道德的標準,一發現有不對之處,便立即發揮正義之聲,勇於糾正。 了解孩子告狀有不同的涵義後,才能對症下藥,有正確的處理方式。尤其是後一點,其告狀的目的除了是告訴師長那位同學(或手足)不守規矩,做了不該做的事外,還意含﹕「我都沒有那樣做,我很乖吧!」希望有權威的大人給予肯定﹕「喔!你都沒這樣做,不錯喔!你已具有是非判斷的能力了,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了。」但是大人卻常忽略了這一點,而急於先糾正或處罰那個「壞孩子」,或是每天要處理的類似事件太多,不想再聽到有人為了一點小事就告狀,為降低告狀的頻率,而表示﹕「不要理他,做你自己的事。」「自己的問題自己處理,不要管別人的事。」「罵人就是罵自己。」「你假裝沒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