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peach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帶你長大

2014年12月11日
公開
25

~家,教會孩子生活~世界上最深刻、也最幸福的,莫過於相信有個地方、有個人,會始終不棄不離。那個地方,就是"家",那個人就是身為父母的你! ~不離不棄帶來滿滿的愛~ 生命,真的很奇妙,越是深刻的的東西,它越無法速成。世界上最深刻、也最幸福的,莫過於相信有個人,她(他)會始終不棄不離。這個不棄不離,就是"安全感"。然而,"安全感"無法速成,因為它是從小到大,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它也不可能複製,因為它是以獨特的共處經驗釀造出來的! 就是這樣不放棄、在"一起"找尋的過程,讓孩子相信有一個人是這樣的對自己不棄不離-那個人不是每次都有答案,但那個人不會放棄嘗試。所以冷了、餓了、哭了、害怕了、擔心了,立刻就會想到去找那個人。 ~從小有了不棄不離的安全感,"記憶細胞"上便有了滿滿的愛,有了愛,就不怕擁抱生命旅程中的挫折和無奈,就知道如何愛自己,愛那身旁的舊毛毯、玩偶、寵物、他人,和整個世界! ~這份不棄不離的愛,正是你可以給孩子,最好的人生資產! ~覺得自己有價值,是那麼的好,來自我們曾經被人長長遠遠的愛過、照顧過。讓孩子知道自己是那麼的美好,以後當有人嚴重的傷害他們時,他們會記住我們給他的愛和信心,在畏懼和失望中,再站起來往前走。愛孩子,讓他們知道自己是這麼的美好,就是你能給孩子,最好的財富。 ~帶孩子看見自己,看重自己 不管孩子天生的氣質是甚麼?性向是甚麼?才能是甚麼?每一個孩子,就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你要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告訴他,無論他作了甚麼努力,他應該為自己驕傲;他盡了力就是最好的,他應該為自己的勇敢喝采;他願意把他的想法表達出來,他永遠不要放棄嘗試溝通。 ~帶孩子了解別人,關愛別人 看重自己的孩子,還需要引導他們看見別人的需要,了解別人的觀點,關愛他人。從"我"到"我們",生命的風景才會不同,想法才能豐富;從"我有"到"你也有",我們所擁有的不會更少,只會更多;從"我"到"你"到"他",就有了朋友,有了共同努力的目標,笑聲就有了回音,哭聲也有了回應。 ~帶孩子在乎正義,擁有使命感 一個孩子成為大人後,假如只是關心自己有沒有更多,他不會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有使命感的大人,會懷著熱情想改變這個世界。然而這樣的使命感,不會長大後突然產生。從小帶孩子找到他自己的熱情,然後鼓勵他發現自己的興趣,一步步的,他會選擇要貢獻這個社會的是甚麼。 ~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會蘊育孩子對他自己的信任;從小教孩子作家事的經驗,會實實在在的滋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機;從生活中習得的習慣和態度,會像是織布機一樣,慢慢的織成了個人的行為舉止、思考模式、甚至人格的一部分,深深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大突破的一天

2014年12月06日
公開
30

今天對三個孩子似乎都是大突破的一天,首先是穎,穎美語課安排在百貨公司外面做現場表演,架設了舞台,穎因為屬於英文程度好的高組,需要負責串場間的一段小小台詞的主持人,對穎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因為要站在很多人面前拿著麥克風主持,穎在家練習了幾天,今天穿的漂漂亮亮的上場了,她跟媽媽說自己很大聲地念了出來........我想這對向來害羞意退怯的穎來說,自信心的增強一定是很大的突破.........儒則是參加了YAMAHA盃的足球賽,對手都是實力和年紀高他們一大截的高年級孩子,儒敢切進去搶球的時機變多了,最大的突破是當守門員,儒負責下半場的守門員,那是一個亟需承受相當壓力的位置,媽媽知道儒其實很害怕,加上懸殊的實力,讓對方進了三球,但是儒沒有退卻,沒有中途哭著要放棄,還是盡責地守了整個半場,這讓媽媽超驕傲的......再來是琹,今天因為穎和儒忙碌的行程,加上Papa學校也辦運動會,他是主任要到場,琹本來是得要跟媽媽一起陪哥哥的,但是她說想去宋媽媽家,雖然琹也曾讓宋媽媽照顧過,但畢竟是出生前面十個月,應該是幾乎沒有印象,不免讓人有點擔心,媽媽還再三跟她確認只有她自己,琹穩穩地說自己OK,果然自己在宋媽媽家待了一整天,據說很乖都不吵人.........三個孩子真的是超棒的! 媽媽想到前陣子讀過的那本書的一段話,家裡三個寶貝其實就是正在經歷這樣的過程啊"-不剝奪孩子經歷畏懼的過程,面對生命的勇氣,會慢慢發芽。不奪走孩子放手一試的掙扎過程,他的生命韌度,會緩緩增強,雖然成人的陪伴和等待是關鍵,但允許孩子經歷適度的畏懼,則是愛和智慧~"

好文分享:說中國學生基礎好,這都是多少年來可怕的自我麻醉!

2014年12月05日
公開
23

http://www.epochtimes.com.tw/n110545 【大紀元訊】丘成桐,1949年生,美籍華人,原籍廣東省梅州,生於汕頭,長於香港。哈佛大學數學教授。他被公認為是近1/4世紀里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數學家之一,他在29歲時就攻克幾何學上的難題「卡比拉猜想」,在1982年獲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他是迄今惟一獲得該獎的華人。 丘成桐幾次來到中國,對中國教育、美國教育發表演講。 比如,很多人認為中國學生的數理化成績要比同齡的美國孩子好,中國學生基礎知識要紮實得多,只是創新能力差一些。而丘成桐對這種觀點毫不客氣地潑冷水:「這都是多少年來可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認為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學得有多好!」 他說:「美國最好的學生真是好得不得了。應該這樣比較,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能進哈佛大學的學生都應該是這兩個國家最好的學生。而兩類最優秀的人相比,美國學生的基礎知識絕對不會遜色于中國學生,相反是要強很多」 教育界和社會上還有這種說法,認為中國的中小學生要比美國的學生數理化知識學得多,比如,在某個年齡段,中國孩子加、減、乘、除的混合運算已經學得滾瓜爛熟,但美國孩子加減法還做得磕磕絆絆。 丘認為:「這也是錯的,在美國比較好的中小學校里,中國學生念的功課,他們也都是要學的,而且學得很靈活,絕對不是像中國那樣填鴨式地教。一些好的學校,十一、十二年級學生的微積分已經做得非常漂亮,但聽說國內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學微積分。」 丘成桐還在一些演講里反覆強調:對於中小學生來說,語言、數學、寫作是三門最重要的功課。 他說: 西方的教育,從小學開始就訓練小孩子的表達能力,無論語言和文字的技巧都得到良好的訓練。一般來講,受過這種訓練的孩子都能夠毫無困難地在集會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科研的成果,因此他們在課堂上能夠自由發揮自己的意見而得到老師跟同學的重視。我們常常講,中國的學生為什麼到了美國念研究院,討論的時候比不上國外的學生,我想這是他們從小訓練出來的一個結果。 除了語言以外,推理是西方教育很重要的一環,因此數學是中學和大學最受重視的一門學科。歐氏幾何定理不見得對社會有直接貢獻,可是它的推理方式卻是最有效的邏輯訓練。以前,美國主要的大學非常看重兩門學科,一個是語言,一個是數學。語言和數學不能夠得到高分的話,他們基本上不會考慮接受你做他的大學生。最近還加了一個寫作的能力,三門,語言、數學和寫作,這三點是美國所有名校最重視的訓練。 很多美國中小學還加上基礎的法律訓練。懂得法律和遵守法律是現代國民應有的知識和操守。 丘成桐還認為,美國小孩的用功並不比中國學生差: 一般來講,美國中小學鼓勵學生交流。初中二年級以前,美國的中小學都比較鼓勵小孩子發揮所長,讓他盡量去博物館走走,去運動場上玩玩。我們中國有的教育家因此以為,美國的中小學生不行,比不上中國。事實上,到了初三、高一以後,美國小孩的用功並不比中國的學生差。他們不用考試來訓練學生,也很注重他們的基本能力。我們看到很多好的美國小孩,他們到了高中一年級或二年級才開始發揮熱情,拚命去念書。到了大學以後,他們不會覺得學問是枯燥的。美國的名校我去過好幾個,在念理科重要的學科的時候,他們很用功,花的功夫絕對不會少,往往是念書念到兩三點鐘才睡覺。而中國很多小孩經過小學和中學沉重的考試衝擊以後,喪失了追求學問的興趣和熱情,這是很可惜的。

閱讀的力量

2014年11月30日
公開
17

不知道是冥冥中註定嗎?前兩周例行性地帶孩子們去圖書館借書,媽媽我也自己借了兩本,其中一本:此生未完成。 這本書是在講一名癌症病人的心路歷程,因為這本書,我想起了許久未聯絡的朋友,然後才知道她已辭世的消息,心痛和悲傷,一直占據這幾天的心,我用一種像是在陪伴朋友最後那段日子的心情,每天一點點哭著把這本書讀完,但心裡還是空蕩蕩的,找不到出口......我很喜歡閱讀,尤其心裡有跨不過去的事情,我習慣躲到書本裡,用閱讀來療育自己,讓自己安安靜靜沉澱,在閱讀他人的文字時,找到讓自己重生的力量......所以翻出了另一本借的書隨意的翻著,這一本是侯文詠:我就是忍不住笑了.......才看到序的內容,心裡就像被電到一樣,侯文詠提到他也曾有一個得了癌症的朋友,他想到了那位朋友爽朗、豪邁的笑容......."我一直記得她那個笑容。那樣的笑容也正是我最想說的。只要還保有笑容,我們就保有了對美好的想望與對生命的幽默。只要繼續保有了這些,不管發生甚麼,我們知道,我們終將可以堅定、安好地走下去............." 這段文字也讓我想起了那位朋友,她也是一個總帶著爽朗、豪邁笑容的大姊,總是用幽默的方式帶領著我去思考人生的低潮.........我突然在想如果她知道我每天都這樣用眼淚去悼念她,她一定很難過、很難過......前兩天,她的先生給了我簡訊,說過陣子會帶孩子們來拜訪我們,我稍稍放了心,願意來找我們,代表他們也正很努力在生活著,怡如姊,我也會努力的..........

政治?YES?NO?

2014年11月20日
公開
18

我一直很熱愛本土的相關文化,像是原住民、田野調查活動.........因此考上大學後,因緣際會在保守的高師大認識了一票有相同興趣的學長姐,在那個年代創了一個台灣文化社,很單純,就只是因為喜歡台灣很多本土的東西........但是在那時卻被歸類成,那是一個台獨社團、是一個綠色社團.........那個時候年輕的自己很迷惑,不過就是一個喜歡本土文化的社團,大家一起開讀書會、一起去探訪本土的一些活動,就被上色了......年紀漸長,看的事情多了、接收的訊息也多了,當然也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但獨獨被歸類這件事,一直讓我非常不舒服,對於許多台灣人對政治的態度,我一直非常困惑和不解,要不就是某黨的狂熱份子,你不挺我,我就極盡所能想要說服你,甚至爭到大打出手,要不就是冷漠,冷漠到覺得小孩子把書讀好、好好工作就好,其他都不用關心.......我自己的態度是我會去看和了解所有的事情,一項政策好或不好、一個人好或不好,我自己都會去了解,然後有自己的評斷,不因為是哪個政黨或顏色而評斷,別人或許和我不一樣,但我選擇尊重,更不會大費脣舌去辯論,所以有些人非理性地想要影響我,都會讓我非常感冒,我喜歡的方式是分享彼此的理念和想法,但不去試圖改變對方,我一直有個想法,到了我們這一代,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我們應該做的不該是冷漠,而是該用自己的判斷能力和收集資訊的能力去關心事情,不該再用老舊的悲情、激情或黨國思想或冷漠態度在看待政治,這樣我們這塊土地才能有進步,如果連受過教育的我們都還停留在以前老一輩對待政治的態度,那真的會讓人對我們這個國家很悲觀.....這樣的想法,也適用在我和孩子們的互動上,感謝Papa在教養的態度上總是和我步調一致,因此家裡對於孩子任何事情的討論都是開放多向的,我們不避諱討論任何話題,只要孩子們問,我們會用他們聽得懂的言語解釋,包括孩子們或許會看到我們在看某個候選人的政見或討論而詢問,我的態度一向都是把這個人的好和不好都跟孩子們說,讓他們自己有思考的空間去判斷,我希望教育孩子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一件事有好、也會有不好,在聽完兩面後,自己的判斷是甚麼?能夠很清楚知道自己支持或不支持的理由為何?不隨波逐流、不盲從,不用既定的框架去思考任何事情,而是用寬闊的心胸去看待面對的所有事情,只要自己清楚自己的理由是甚麼?就算你跟全世界的人都站不同邊又何妨?不要說孩子還小,我相信的是這樣的訓練思考方式,會讓孩子用更柔軟和寬廣的眼界面對他將來的挑戰.........

有你真好

2014年11月19日
公開
28

娘家爸爸上次良性瘤的問題有打算動手術,媽媽我在碎念要盯娘家老爸去看醫師討論,Papa聽到了馬上說:要不叫你爸來高雄動手術?這樣我和你可以輪流去照顧.........短短的一句話,讓媽媽我心裡很溫暖,就是這樣的Papa,再忙再累,永遠都願意當我最強的後盾......還沒結婚時,知道我有想出國的留學夢,只是博士班窮學生的他就帶著我去報名相關補習、然後開始存錢打算讓我去圓夢,之後結婚了,所有人都告訴他:婚都結了,穩定了,出國的事就算了吧.......只有他排除眾議,親自送我到美國後,再獨自回台灣賺錢,只為了不要讓我有遺憾,在國外,只要我一通電話,有甚麼困難和需求,Papa總是盡力滿足我,他在台灣一點一滴辛苦存錢,卻總是告訴我要好好體驗難得的國外生活,想跟同學玩就去,錢的事他來煩惱就好......回來台灣後,我懷孕的歷程非常辛苦,他陪著我熬過,走過很黑暗的一段日子,教育孩子的路上,Papa也總是和我站在同一陣線上,陪著孩子們成長,和我一起討論、一起努力........不只對我和孩子們好,Papa對我的爸爸媽媽也很好......我常在想,自己脾氣不好、又很情緒化和幼稚,但是老天爺卻對我很好,賜給我這麼一個好人,不只是伴侶,還是良師益友,總是在我迷網、混亂時,會提醒我,當我在外工作極度疲倦、困頓時,他的肩膀就會湊上來讓我耍賴地依靠,聽我抱怨,幫我分析,知道我愛玩,就帶著我世界到處跑,Papa總是給我最多的空間做我自己,我想我前輩子一定做了很多好事,才能遇到這樣的Pa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