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筠&彤的媽咪

日期

#Tag

打架

2009年07月05日
公開
22

今天是星期天,阿至要上游泳課, 媽咪本想帶寶貝去參觀,順便可以玩玩水, 偏偏寶貝要出門前想便便, 等到快遲到了都沒便出來, 只好請乾媽不用等我們,下週再去, 最後還是沒便出來,媽咪肚子都快餓扁了. 回到阿嬤家,爸比幫忙把原來要帶去玩水的游泳圈充好氣,是一艘飛行船, 寶貝握著方向盤,說她"假裝"開船,玩得不亦樂乎, 媽咪怕待會阿至回來,兩人又要搶成一團, 一直告訴寶貝,現在你先玩,等一下阿至回來就要換阿至玩哦! 還沒出門前自己才唸著要和阿至分享的寶貝, 此時反悔一直說不要,好說歹說終於點頭, 阿至回來時乖乖分阿至玩, 媽咪放下心,才想說不錯沒吵架, 沒一會兩人開始搶相機, 阿至先拿著,寶貝過去也想拿, 一不小心相機就掉在地上,電池都掉出來, 大家喊著"你們把相機弄壞囉" 阿至可能以為都是寶貝害的, 開始出手攻擊,寶貝這下也不干示弱, 一把抓起阿至胸前衣服, 媽咪趕快衝過去,拉住寶貝的手說不可以這樣, 結果兩個小寶貝互相抓,打對方,沒人想讓步, 就像電視演得大人在打架那樣一直撲過去, 媽咪看得儍眼,阿嬤趕快過來幫忙抓,才把兩人分開. 乾媽把阿至抱走,媽咪也把寶貝抱開, 問她為什麼打架,寶貝說"阿至打我" 再問她阿至為什麼要打你, 寶貝說"因為我拿他的相機", 媽咪告訴她,下次要拿別人的東西要用借的, 不可以用搶的,也不可以打人, 有事情要用說的,不要打架才乖哦! 寶貝點點頭說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聽進去. 後來爸比要來接我們, 阿至還想和寶貝玩,不希望我們回去, 真是愛玩又愛吵,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啊!

好文分享:我的人生因為兒子而變「厚」了

2009年06月24日
公開
11

我的人生因為兒子而變「厚」了 孩子,其實是自己最好的學習與明白。 兒子六歲生日了,在加州的朋友家裡,買了一把S SIZE的吉他給他當禮物,在加州燦爛的陽光下,我看到孩子快樂地跳躍著,像是看到了我自己的夢想,童年的夢想…… 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出生第三天就住進新生兒加護病房,一連串的就醫與焦慮,交雜著擔憂、煎熬,日復一日。 有孩子,是幸福的,生命是厚的,就算是無止盡的眼淚與辛勞,也一概無悔,就算一時的崩潰痛哭,也旋即再擁抱起孩子,繼續往前走。就像在就醫的那些日子裡,看盡各式各樣的病童與父母親們,他們抱著腦性麻痺的孩子、抱著畸形弱智的孩子,抱著即將離去的孩子,他們疲憊的臉上沒有哭過的痕跡,只有擁抱著天使的笑容。 我明白了,愛可以是永無止境。我衷心地學會,好好活著,因為有很多人在等你。順帶一提,我戒了快二十年戒不掉的菸,在他出生後的第三天,戒了。 隨著孩子成長、工作忙碌、生活壓力,衝突便慢慢地展開。 我的孩子,有種強大的活動力,跟過度保護下的驕縱。 我開始管束、責罵,在一次怒不可抑的痛罵中,孩子被我的憤怒嚇到尿失禁。 當時他緊緊抓著褲子,啜泣驚恐地看著我。我嚇了好大一跳,好想立刻去擁抱他,但很快地,又被身為父親的制約與憤怒取代。 那段時間,我和孩子之間產生了疏離,恐懼往往是孩子看我時的眼神,是的,我達到目的了,我的孩子會怕我了。現在只要我出聲喝止,一定會立收管束功效。但是,我開始失去我的孩子,他不再跟我睡,哭泣時不再需要我的擁抱,永遠離我遠遠地。就像所有威權時代的父母,嚴厲、責罵、毒打,所教育出來的親子關係一樣。 在工作瀕臨崩潰的那段時間,妻子一直提醒我,我在移植我母親的嚴厲,也複製了我父親和我的距離。就像最後我舅舅的提醒:不要把我們的記憶與痛苦延續到他們的身上,到我們這一代就好。 我驚覺事情的改變,時至今日,我仍是深愛孩子的人,只是沒想到,教育的過程,竟然會掉進生命預設的陷阱裡。我很慶幸,我雖在陷阱裡,還有機會抬頭看到天空,有一天,就會爬出陷阱的。 我試著溝通、討論,以他可以理解的方法,協調我要的結果。接下來的日子我必須很努力,因為傷痕是很不容易修復的,而生活中的情緒與壓力,也是需要調適的,因為不能將這些加到與孩子的相處中。 試著傾聽孩子說什麼?試著以記憶裡童年的自己,去想像他現在的反應是什麼?我也曾想過嗎?我是不是也曾因相同的事情遭喝止,而感到傷心、退縮呢? 我的孩子,他有一種本領,可以永遠很High,可以唱歌唱一整天。那天在家裡,看著從起床開始唱唱跳跳,到黃昏都沒停止High的孩子,我很擔心,轉頭問妻子,怎麼辦?是不是要帶他去看醫師,他這樣從早跳到晚是不是有病?然後,我妻子看著我,很不解地說,怎麼,什麼時候,快樂也成了一種病? 我霎時如遭雷擊,原來,是我們忘記快樂,忘記人類其實生來是這麼快樂而無憂的,是生活給了我們許多痛苦,是社會告訴我們,活著要有一定的規範,是我們把自己推向一個不會快樂世界裡,然後才開始努力地開發讓自己快樂的方法。 我們遺忘了,相信孩子的思想是奇特而自有生命的。 向他們學習,向生命學習,就會得到更多。 歲月是生命循環的一種行為,我的孩子已經和我的記憶重疊了。 我可以追溯得到,最早最早的記憶,已經和我的孩子現在的年紀一樣了。 一樣在這間屋子裡,一樣是蔡導演的兒子,一樣有很疼他的阿嬤,只是阿嬤變成我媽,而蔡導演已經變成我了。 我用了很多時間去想,生命循環的意義是什麼?我在孩子身上,看到我自己,終於也發現了我父親。 我站在這個時間的中線點,看著過去所有的歲月,想著未來即將發生的人生,我擁抱著孩子,像是實現了,我孩提時從沒實現的溫柔。 也像是明白了,我和我父親的距離,是只剩一步就可以跨過的鴻溝。 二○○六年,在加州燦爛的陽光下,我看著孩子快樂地跳躍著。我的孩子六歲,我開始學當父親的第六年,也是我當別人孩子的第三十九年。

好文分享:三步驟、四處方,扭轉孩子的壞脾氣

2009年06月22日
公開
22

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能力最重要的開始,父母更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緒教練。要如何提高孩子EQ?三個步驟、四帖處方,可以提供父母參考。 ----------------------------------------------------------------- 三步驟、四處方,扭轉孩子的壞脾氣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388&p=2&fp=1) 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能力最重要的開始,父母更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緒教練。要如何提高孩子EQ?三個步驟、四帖處方,可以提供父母參考。 ------------------------------------------------------------- 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三個步驟 培養情緒能力,愈早開始愈好,且要注重方法和技巧。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時,父母可採取以下三個步驟: 步驟1: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情緒反應,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的感受,就會慢慢將心情沉澱下來。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感覺,是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主觀感受,因此沒有對錯之分。它是一種能量,一旦湧現了,絕不會憑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洪儷瑜指出,國人因文化的關係,並不接納負向的情緒。在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時,大人往往回以「不可以這樣」,或是輕忽壓抑,而不能提供孩子一個實際練習面對和處理負向情緒的機會,或是體會孩子在處理這種情緒時需要一段心理歷程。例如:當我覺得害怕、緊張、擔心、嫉妒時,我覺得如何?我可以怎麼辦? 如此一來,孩子表面上可能沒事,但內心那股「氣」依然存在,「情緒垃圾」愈積愈多,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不過,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對父母予取予求。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 步驟2:協助孩子覺察、表達情緒,並釐清原因 接下來,父母要像一面情緒鏡子,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例如:「看你哭得這麼傷心,一定很難過,對不對?」回應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明瞭自己的感覺。 之後,繼續用開放性的提問方式,例如:「今天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釐清情緒背後的原因。只有找到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對症下藥。 步驟3:引導孩子調整認知,思考解決方案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他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四個處方箋 處方箋1 身心覺察,換個想法更好 情緒管理的基礎是自我覺察。最早提出「EQ」概念的耶魯大學教授彼得•沙洛維建議父母,要多和孩子談感受,讓孩子和他的「感覺」在一起,問「你現在有什麼感覺?」「哪一種情緒的感受最深刻?」幫孩子把潛藏的感覺引發出來。情緒就像畫家手中的繽紛顏料,唯有自由的經驗各種情緒,才知道如何運用它、調整它。 孩子的情緒反應,特別容易牽動生理的變化,例如:害羞時容易臉紅、緊張時心跳會加速、害怕時會發抖等等。平時多和孩子練習身體放鬆技巧,例如:深呼吸、肌肉放鬆、靜坐等,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情緒覺察力,穩定情緒波動。 青少年心理諮商專家蔡秀玲在《情緒管理》提出「每日情緒紀錄表」的做法。父母可陪孩子記錄每日的情緒變化,找出他常有的情緒反應、伴隨的想法及行為,讓孩子了解情緒、想法及行為三者之間的關係,再嘗試換個想法。 例如,孩子和好朋友吵架(事件),覺得既生氣又難過(情緒反應),因為他認為兩人一定不會和好,而他自己再也交不到好朋友(想法),於是跟爸媽說他明天不想去上學(行為)。其實,導致情緒的主因,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自己的「想法」。引導孩子換個角度思考,在想法中少用「一定」、「必須」等字眼,就能降低情緒的強度和影響。 處方箋2 愛與肯定,累積快樂存摺 「正向心理學」之父馬汀•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指出,童年積存的正向情緒,是孩子未來遭遇挫折時可吃的老本。正向情緒可拓展孩子的認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反的,負面情緒會削弱孩子的忍受度。正向的情緒經驗存得愈多,孩子就愈有勇氣面對困境,消除負向情緒。 塞利格曼強調,建構孩子的正向情緒並不是教孩子盲目的樂觀,或者否認、避免負面情緒。充足的安全感、肯定孩子的自我、溫暖熱情的家庭氣氛、無條件的愛但有條件的獎勵,以及許多好事件,都能為孩子架設一張「情緒安全網」。 處方箋3 親子共讀,豐富情緒語彙 研究發現,能夠表達自我感受的孩子,比較不會把情緒反應在行為上,也比較不容易把情緒轉成生理反應。 新罕布夏大學教授約翰.梅耶建議,藉由親子共讀,讓孩子累積豐富多元的「情緒語彙」。情緒語彙幫助孩子標示不同情緒狀態,學習用適切的「字╲語言」描述自己確切的感受。 故事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孩子從故事中辨識不同情緒,了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快樂及憂傷等不同情緒。藉由讀後討論和角色扮演,父母引導孩子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事情的始末,了解書中人物在哪些情境下、做哪些事,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反應,學習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情緒語彙也分不同的強度和層次。例如:孩子說他很「害怕」時,你是否分辨得出他是不安(輕度)、掛心(中下程度)、焦慮(中度)、苦惱(中上程度),還是驚恐(強度)呢?先協助孩子分辨他的情緒落在「情緒座標圖」的哪個點,才能根據程度不同,選擇適當的調節之道。 處方箋4 身教重於一切 良好的典範勝過千言萬語。在處理孩子情緒之前,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洪儷瑜感慨指出,很多父母在處理情緒時經常言行不一,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和孩子一樣,但對於孩子的問題卻一副道德勸說,而導致孩子對於父母的管教失去信心。 孩子透過觀察、模仿,不斷吸收父母因應情緒的風格,在孩子面前適當表現你的情緒益顯重要。 偶爾和孩子分享自己如何從錯誤中學習的往事,也有助於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 當你坦誠的說「媽媽明天要上台報告,覺得很緊張」時,孩子學會「有情緒是人之常情」;當你遇到挫折,對自己說「沒關係,只要我冷靜下來想清楚,一定有辦法克服」,孩子了解到「自我對話的重要性」;當孩子手中的氣球不慎飄走了,你高興大喊:「你看,氣球媽媽在呼喚它了,趕快和氣球說再見!」原本悲傷的孩子就會發現「轉換情緒帶來的驚奇」。 最後,要提醒家長的是,「EQ教育不是特效藥,而是漢方藥」,孩子的改變需要時間。培養情緒力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一旦開始,就會漸入佳境。只要父母投入時間和耐心,運用技巧和練習,就能調好孩子的情緒體質,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選擇,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新鮮玩法-motel玩水趣

2009年06月21日
公開
22

聽說颱風要來襲,但是風雨還沒到, 加重的濕氣讓人一身黏膩, 傍晚爸比突然說,不如我們帶寶貝去motel玩水吧! 其實是爸比想泡澡放鬆一下啦!(家裡沒浴缸) 帶寶貝去motel? 這玩法未免太另類,媽咪一聽就反對, 可是又想想,去水上樂園玩水大概也是兩三小時, 門票每人也要近二百,還要來回奔波晒太陽, 重點是膽小的寶貝頂多都是在淺水區泡泡水, 家裡附近那家精品旅館,風評不錯, 2.5小時880,可以邊玩水邊吹冷氣,看電視,還有餅飦,飲料和泡麵, 好像也不錯,就答應了爸比, 回家拿了換洗衣物和給寶貝玩水的瓢子就出發. 5分鐘就到了,穿著黑色套裝制服的女服務生熟練地幫我們checkin, 並沒有像媽咪想的,看到寶貝會覺得奇怪的表情, 很快地給了我們要求要有大的按摩浴缸的房間, 房間沒有很大,但也不算小, 木頭地板蠻乾浄的,但如同一般motel燈光有點昏暗, 寶貝不斷問"要從哪裡開燈啊?" 爸比一進去先用熱水消毒一下浴缸, 寶貝一看到水就興奮的一直要跳進去, 媽咪先帶她去蒸氣浴的淋浴間洗好頭髮, 再讓她進去浴缸玩水,爸比就去享受蒸氣浴, 後來媽咪還開了浴缸的按摩功能, 水裡的燈光還會變換顏色, 寶貝玩得都不肯上來. 玩完水,寶貝就到大床上開始她的跳跳樂, 然後到處東摸西摸,可能什麼都新鮮, 把琳瑯滿目的小包裝清潔護膚用品都拿來玩, 還把泡麵放進冰箱裡, 還好媽咪發現趕快拿出來, 回家後一進門,寶貝就跟媽咪說"我玩得好開心哦!" 大概是熱水澡泡一泡特別舒服, 喝完奶就一覺到天亮, 幾天來第一次沒作夢醒來哭哭或生氣, 呵呵...看到寶貝的笑容, 爸比一定覺得他的錢花得很值得吧!

好文分享:于美人的育兒經

2009年06月18日
公開
44

于美人的育兒經...要當快樂媽媽 女人看女人,要批評很容易,要讚美很困難,那麼,能成為女人羨慕又希望的對象,可就真不是普通的高段! 是的,于美人。 不久前,一份針對現代女性所做的調查,選出他們最想成為的「幸福女」,于美人排名第一,理由是:同時兼顧家庭與事業,俗氣一點的說法是「家庭事業兩得意」。 對此,于美人除了謝謝老天爺,還淡淡說了一句:幸福,是知足感恩,是別人的成全與幫助! 于美人這番「幸福論」,其實是有感而發。 時間倒回至四年前,那時于美人剛當母親,生下龍鳳胎的她,第一個碰上的難題是「尋找母奶」。 于美人說,兒子因為體質關係,消化能力太弱,必須要餵母奶,可是,偏偏她沒有奶水,也沒有脹奶的感覺。 「母奶協會還派了人來幫我,結果搞了一個半小時,只擠出5c.c.!」於是,于美人展開她的要母奶之路。多則1000c.c.,少則200c.c.,只要聽到哪裡有奶,就趕著去拿,但,救急不救窮,老是這樣零零散散的要也不是辦法,後來決定乾脆在自己主持的廣播節目裡公開徵求「奶媽」,很快,熱心的電話湧進來,解決了于美人的無奶之苦。 「算一算我兒子總共吃過了工程師媽媽的奶、家庭主婦媽媽的奶、檢察官媽媽的奶、法官媽媽的奶,還有大陸媳婦北京媽媽的奶。人家說上帝因為分身乏術,無法照顧每一個人,所以才創造了母親,而我的孩子何其有幸,老天爺給了他這麼多媽媽,是這麼多媽媽幫我把兒子養大的!」 于美人記得有一次她打開冰箱,面對別人送的一袋袋母奶時,她心裡感慨萬千。因為錢可以買得到,她這個做媽媽的都可以去買,銀貨兩訖,付錢買是最簡單的。然而,今天給母奶的那些人,都不是為了錢,甚至即使有錢也買不到,因為那些人給的是「愛」。 于美人說,那段日子,讓她真正明白什麼叫做「感同身受」,那絕不是指甲劃過皮膚的深度而已,那是切身的知覺。 「我告訴兒子,他人生第一個功課是要學會感恩,而我人生則有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業,感謝。」 一星期工作五天堅持把時間留給孩子 一如于美人老公James說的,「于美人是個一百分的好媽媽」,所以,聊到親子關係時,于美人的話就像水銀洩地般,止不住,因為她可不是書上理論而已,全都是自己的實際經驗。 拿講故事這件事來說,于美人可是很盡責地講述兒童床邊故事,即使是錄音帶,也是由她自己講,然後錄下來給孩子聽,至於童書,于美人認為那只是親子關係的媒介而已,什麼書都可以。很貴的童書或很多的童書,並不會讓你的孩子變得德、智、體、群、美兼備,重要的是陪伴與共讀的過程。 「我常常看到書展時,很多父母會花大錢去買大部頭或一套幾十冊的童話故事書,但回到家就擺到書架、書櫃上,束之高閣,真的蠻浪費的。」 不過,于美人也承認,給孩子講故事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錄完影回到家已經累癱了,可是,兩個孩子等著她講故事,那渴望的眼神,讓她根本無法拒絕。 有時候,講到一半,實在太累了,她會跟孩子說,「接下來的故事媽媽忘了,讓媽媽睡一下,就會想起來。」然後,要不了多久,孩子就會過來叫醒她說,「媽媽,你想好了沒?」 于美人認為,親子關係就像幼苗,需要時間和心思去栽培,不可能速成,更沒有捷徑。而家事雜務可以請人代勞,親子活動郤不能假手他人。這就是為什麼她堅持周休二日,一星期工作五天,因為她必須把時間留給孩子,因為她不想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裡缺席。 「等你有時間陪他的時候,孩子已經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世界,不需要你了!」 另外,于美人強調,無論是改變或建立孩子的習慣,都需要耐著性子、配合決心去做,時間一久,結果就跑出來了。 她舉了三個例子。 孩子一歲時,怕影響嘴型所以要戒奶嘴,這時候于美人就每天講「虎姑婆愛吃吸奶嘴小孩」的故事給他們聽,講了兩個月,兩個小寶貝終於放下奶嘴。 于美人說,吸奶嘴是孩子們的一種慰藉,如果硬要從他們嘴裡拿下來,其實是很殘忍,可是,透過故事,慢慢瓦解他們對奶嘴的依賴,最後達到戒除的目的。 接著是拆尿布。那是孩子一歲半左右,她打算讓他們告別包尿布的日子(只有晚上睡覺時才包),於是,于美人開始她的擦地板歲月,孩子一尿褲子,她就跟在後頭擦地板,約莫兩個月的時間,孩子不再尿褲子,懂得告訴大人要上廁所。 還有一個例子是訓練孩子自己吃飯。這件事也讓于美人擦了三個月的地,原因是,她覺得孩子已經可以自己拿湯匙吃飯,不應該老是要大人餵著吃。而這個過程,則會遇到孩子自己一邊吃飯一邊掉飯的情況。 「我寧可擦三個月的地,也不要餵三年的飯。這樣做並不是我不願意餵他們,而是希望他們可以早一點有能力過自己的人生,為自己負責。」 于美人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但不是父母的資產,做父母的應該盡量給孩子空間,讓他去過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最好的親子關係。 愛孩子有原則訓練孩子選擇能力 談及教養孩子,于美人也是心得一籮筐。 一歲喪父的她,母親獨立拉拔她長大的過程,並不輕鬆,然而,卻給她全部的自由與自主去發展自己,影響所及,現在當了媽的于美人,也希望給孩子一片開闊的天空。 「我不想給孩子們太多的壓力,因為這個社會不快樂的事太多了,拼命把你往死胡同裡擠,讓你喘不過氣來,所以我希望他們每一天都能開開心心地,然後幽默、樂觀面對每一件事。」 于美人說,孩子現在還小,很多事都說不準的,她盡量讓自己是個快樂的媽媽,讓孩子的童年無憂無慮。至於「愛他們,卻絕不溺寵」可是于美人挺堅持的原則。 譬如,買玩具。 于美人說,以前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後來她發現玩具已經多到有點氾濫了,於是,有一天兒子在百貨公司看到一輛小車車,又吵著要買時,于美人立即拒絕。 兒子當場大哭,且耍賴不肯走,柔聲安撫發揮不了作用,于美人乾脆把他抱起來,回到家放在浴缸裡,她對兒子說,「以後你一年有兩次買玩具的機會,就是你生日與過年的時候!」 于美人說,「一年兩次額度」是訓練孩子懂得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否則要買就買,只會讓玩具多到不知珍惜。 「現在很多父母都只生一個,加上愈來愈多人是老來得子,所以總是盡量滿足孩子,很少說『不』。」 于美人說,很多父母以為買東西是滿足孩子,其實孩子早就滿足了,是大人自己不滿足,所以不斷地買。而孩子是古靈精怪的小天使,他們天生有種本能,會不斷去測試父母的底限,久而久之,最後變成「不管,我現在就要。」 母親是那個餵飽孩子的人 透過人工受孕才當媽的于美人,其實是經過一段艱辛的求子路程。從不孕症到龍鳳胎,于美人吃足了苦頭。然而,當個母親,是她千金不換的選擇。不為傳宗接代那樣的重責大任,只是很單純想成就一段母子(母女)緣分。至於催促她當媽的「幕後推手」,則是于美人的母親。 「我還記得當我三十出頭還沒結婚對象,我媽就跟我說:結不結婚沒關係,但找個好一點的『種』,生個孩子,我幫你帶。女人,終歸要有個自己的孩子。」 早些時候,于美人還有個好朋友,跟她講了一個故事,也是誘發她當媽的原因。那個故事是這樣的:哲學家康德臨終時,他的門徒把康德這輩子最重要的三本哲學巨著擺在康德的病床前,康德看了看那三本書,流下淚來對身旁的人說:「如果這三本書是一個小孩有多好!」 養兒方知父母恩,當了媽之後,于美人開始知道對孩子牽掛的那份心情,才體會到自己在母親的心裡佔了多麼重要的份量。 于美人在她自己的那本紀錄懷孕生子的書《親愛的,我把肚子搞大了》裡,曾寫到:有個深夜,孩子餓了,她起來餵奶,她的母親可能是聽到聲音,也起來,看到她只穿了一件薄薄睡衣,於是趕緊找了件衣服幫她披上。 「這個畫面給我很深刻的印象,它讓我明白:生命的意義就是這樣一代傳一代,我媽媽照顧她36歲的女兒,而我這個36歲的女兒,正在照顧那個不到60天的兒子。」 于美人說,也是那一刻,她知道了什麼叫母親? 「母親就是知道孩子餓了,不管再累,再苦,也要把孩子餵飽的那個人;母親就是知道孩子半夜起床,就絕對沒辦法繼續好睡,一定要起來為他添衣的那個人。」

心靈嚮宴--兩光康樂隊

2009年06月17日
公開
19

爸比喜歡相聲, 不過媽咪和爸比在一起十幾年來都沒去看過, 只有買或租過DVD來欣賞, 無法現場看到總覺得有距離感, 於是當爸比知道相聲瓦舍初夏最新推出的舞台劇-- 這部"兩光康樂隊", 一個多月前就興沖沖買好兩張500元的票, 不過後來才發現,糊塗的爸比看錯日期,買成週三晚上的票, 只好硬著頭皮請阿嬤幫忙一個晚上, 才完成爸比和媽咪看相聲的初體驗. 演出地點在台北新舞台,現場幾乎座無虛席, 由馮翊綱、宋少卿領銜主演, 上半場三個段子,下半場兩個段子, 不知道是否因為上了一天班太累, 上半場演出實在覺得不怎麼好看, 笑點多數是以時下流行的素材為主,如傷"很大",爽,屁...等, 相聲最吸引人的幽默,深度不足,也欠缺張力, 所以看完上半場有點小小失望. 還好下半場就精采許多, 其中一個段子妙談軍旅(藝工隊)生活, 終於和劇名"康樂隊"有了連結, 而"兩光"是指忘光,丟光,上下兩光, 每個段子之間都有一個插曲, 由一位年輕女孩拿著吉他自彈自唱自己的作品, 內容充滿現實政治,社會的反諷意味,蠻有意思的. 最後,宋少卿的結語,呼應了開頭"**很大"的段子, 他說什麼很大相對的就會有什麼很小, 所謂的苦難與幸福都是人去定義的, 在每個人小小心靈中,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快樂將是大家的期許. 整體而言,雖然沒有期待中的豐富,好看, 但對於放鬆心情也算是不錯的演出, 對相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把握機會去觀賞哦! ps.十點多才回到阿嬤家接寶貝,阿嬤說寶貝都不肯睡, 一直跟她說"我好難過哦!" 回家後媽咪問寶貝為什麼會難過? 原來是寶貝想要回家,卻一直等不到媽咪爸比! 爸比媽咪下次不會再這麼晚回家啦!

好文分享: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

2009年06月16日
公開
21

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學前教育雜誌》 我去一個幼稚園演講時,看到一個小男孩,蹲在角落,背對著大家,低聲飲泣,我問老師怎麼一回事,老師說他從開學到現在都是這個樣子,頭一個月是大哭,現已改為低哭,不知哭到什麼時候才會不哭,大家都拿他沒辦法。我看了很不忍心,又不好說什麼。 等我講完,他的母親正好來接他,我看他立刻停止哭泣,一個箭步衝上去,撲入母親懷中,緊緊的抱著他媽媽的脖子,頭埋在母親肩上不肯放開。我心想是誰這麼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哭幾個月還繼續把他送來,就多看他母親幾眼,想不到越看越面熟,原來是我以前教過的學生,就忍不住上前去多管閒事了。 強迫分離,孩子飽受驚嚇 我問她以前教她的兒童神經發展學都忘記了嗎?怎麼把還沒有準備好的孩子送來,讓孩子飽受與母親分離的驚嚇與惶恐,難道不知道長期的驚嚇對孩子不好嗎?這學生滿臉無奈的說:「我也捨不得呀,可是沒有辦法,每一個人都跟我說要訓練孩子獨立,我的大姑、小姑都說我太寵小孩,已經5歲了,沒有讓他去外面上學是害了他。以後不能接掌家族事業,她們甚至不准他晚上跟我睡同一層樓,把他一個人放在3樓,我晚上偷偷上去看他,他都在哭,他現在反而會尿床……」,講著、講著,母親的眼淚就掉下來。 這時旁邊好多媽媽都七嘴八舌提意見,有的說:「我孩子剛來時也是哭,哭了一個月後就好了。」有的說:「我的婆婆也是堅持不可以跟孩子睡,要他獨立,後來他聽了虎姑婆的故事,現在每晚作惡夢。」我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媽媽自己沒有主見,聽憑別人怎麼說,自己跟著做,忘記自己孩子跟別人孩子不同,不能把別人的經驗往自己孩子身上套。 孩子有差異,別套公式教 如何教養孩子是個藝術,不是科學,沒有公式可套,也沒有別人做成功,你如法炮製就一定成功。事實上,你不成功的機率大於成功的,因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同。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就把他推出去面對世界是件很殘忍的事。每個孩子成熟的時間不同,有的孩子3歲就會跟母親揮手再見,高高興興的去上學,有的就像這個孩子一樣,5歲了,還希望能在媽媽身邊。他心裡沒有準備好,還不想離開家去上學時,硬把他送去哭2個月實在是太殘忍。 被迫獨立,反而受創傷 很多人誤會了「獨立」的意思,以為對孩子一定好。被迫的獨立是童年的創傷,是一輩子的不安全感。現在有好幾個研究都發現:童年的不安全感會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無法維持長久的男女關係,也無法對性伴侶作出承諾,他們的人際關係疏離。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流行把孩子放在房子最遠的角落一個人睡,哭了不能抱,抱他會增強他的哭行為,要等他不哭了才能抱。現在鐘擺盪回來了,從老鼠實驗上知道親子分離的恐懼會影響大腦荷爾蒙的分泌,現在醫生讓嬰兒的搖籃放在母親臥房,使嬰兒一張開眼就會看到熟悉的面孔,也鼓勵母親把孩子揹在胸前,讓孩子聽到母親的心跳,增加他的安全感。孩子的哭是他有需求的表現。我不了解我們的母親怎麼這麼沒有自信心,會隨便聽從人家的話而賠上孩子的幸福。 教養,一切合理就對了 帶孩子沒有訣竅,惟一就是Common Sense,凡事一切要合理,孩子每天哭,不合理,不合理就要去檢討哪裡不對,我們每個母親都會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為什麼不會把它應用到生活上,從這裡推論出別人的孩子要這樣,不代表我的孩子也要這樣? 我們中國人很喜歡「從眾」,別人怎樣,自己也要馬上跟進,葡國蛋塔、甜甜圈、股市等「一窩風」現象,其實是沒有自信與分析能力所造成的盲目跟進。為什麼我們對自己這麼沒有信心?我們為什麼這麼在乎別人的閒言閒語?我想我們的教育從小要孩子反省、檢討自己,會不會檢討的過頭了,對自己沒信心,別人都是比較對?從伊朗連體雙胞胎拉列和拉丹的例子就知道,即使是同卵雙胞胎,生活經驗完全相同(因為頭連在一起)都會有不同的人格,更何況你我的孩子? 教養孩子不是科學,無法複製,它是藝術,因人而異,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方式一定要有信心,只要孩子很快樂,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開始新的一天,你就做對了,堅持下去,你的孩子會以濃密的親子關係來回報你。

好話不能講

2009年06月14日
公開
15

上週因為阿至長牙常會歡, 乾媽在問筠筠會不會這樣, 媽咪才說之前長牙時也會,但這陣子蠻乖的,很懂事, 果然是好話不能講, 才沒幾天寶貝又變得很頑皮, 故意亂丟東西,故意把傷口摳破流血, 故意拿告訴她不能拿的東西, 故意把東西倒得一地,到處搞破壞, 哭的時候故意用力咳到吐得滿床...等等, 媽咪很不喜歡打罵教育, 可是在屢勸不聽,尤其媽咪邊講寶貝還偏要做時, 還是會忍不住開扁. 通常寶貝調皮搗蛋挑戰媽咪和爸比的耐性, 然後一旦到了極限,媽咪和爸比就會發脾氣, 罵或打了寶貝,寶貝也發脾氣,就更皮, 惡性循環,到最後已經搞不清楚到底是誰先生氣, 所以這個假日我們家簡直是在生氣中渡過, 真是很糟糕咧! 靜下來想想,可能是天氣熱,人的火氣也大, 大人變得容易生氣,小孩也有他的情緒, 媽咪和爸比要努力不要隨著寶貝的情緒起舞才好, 但有時候想的往往比做的容易一點, 像今天吃完午飯兩點多看寶貝累了帶進去睡, 寶貝一直喊著她不要睡,哄了半天也沒用, 在家無處發洩精力,媽咪又累沒力氣和她玩, 就四處玩危險或是不該玩的東西, 四點多想說乾脆帶出去走走, 結果一出去沒多久,站在摩托車前面就開始打瞌睡, 想說那再帶回家睡好了, 一抱到床上就起來哭說不要睡覺,一直發脾氣, 一折騰已經六點,想說那再出去,順便吃晚餐,再逛逛賣場, 八點多回到家,寶貝很想睡,九點就睡了, 可是十點多就起來哭,因為故意用力咳,就吐了一堆, 換好衣服好不容易又睡, 半夜兩點因為作夢又起來歡了快一小時, 經過這兩天一操,實在是超累, 體力不支,心理上則是覺得無力, 怎麼會這麼難搞啊? 難怪有人說教養小孩的過程就是在修身養性啊!

紊亂作息的後遺症

2009年06月08日
公開
18

上禮拜寶貝作息不知為何改變, 原本早上7點多起床,中午1-2點會午睡到4-5點,晚上9-10點上床, 變成早上5點多起床,8-9點就睡到10點多, 下午到4-5點,甚至快6點才睡,7點才起來, 想當然晚上就睡不著,常要到11,12點才睡, 但因為媽咪還是10點左右帶她去睡, 連哄帶騙,寶貝就是不睡, 當爸比已呼呼大睡,媽咪眼睛也快張不開時, 耐性就跟著大減,常忍不住就開始有點生氣, 最後寶貝總是心不甘情不願才睡著. 連續幾天,有一天媽咪在奮戰數回合後 寶貝又一會說要抓背一會要挖耳朶, 最後又要媽咪進去城堡陪她睡, 媽咪實在快睡著,就不理她, 用慣用的怪獸會來的說法,告訴她媽咪不能離開自己的位置, 寶貝如往常的趕快回去躺好,不敢再要媽咪進去,但竟然趴在枕頭上小小聲地啜泣起來, 媽咪突然覺得很心疼, 寶貝畢竟才是兩歲的孩子啊! 睡到6,7點才起來,現在當然不想睡啊! 趕緊過去問寶貝是不是想要媽咪陪她, 寶貝很委屈地點點頭,媽咪就抱著她輕輕拍拍後才睡著. 這兩天每當媽咪要寶貝進房間, 寶貝就會說我不要睡覺, 然後上床後媽咪說要講故事, 寶貝也會說我不要睡覺, 媽咪就會說我們現在只是要講故事, 講完故事寶貝抱她的狗狗在玩, 玩一玩就會突然快哭快哭地說, "我還是都不要睡覺", 媽咪告訴她沒有要她睡覺啊! 你不是在和狗狗玩嗎? 寶貝又開始玩,然後不久又說"我還是都不要睡覺",一直重覆如此, 後來媽咪問她你想去溜滑梯嗎? 告訴她睡覺睡得好也可以讓我們長高高, 就可以自己溜滑梯, 也可以自己拿放高高的乳液,不會跌倒哦! 我們一起來睡覺好不好? 寶貝終於點點頭, 媽咪以後不會再用嚇的方法叫寶貝睡覺了, 希望寶貝不要再視睡覺為畏途啦!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希望作息趕快恢復正常囉! 當媽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