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筠&彤的媽咪

日期

#Tag

爸媽不抓狂完全手冊

2009年04月08日
公開
10

爸媽不抓狂完全手冊 文/李想 專家/蕭勵健 幼兒教育專家 家有發飆寶貝,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搞得做父母的也快抓狂。其實,孩子愛發脾氣並非沒有理由,多半是因為遇到挫折或無法表達心中想法的一種外在表現,父母如能對症下藥,就能輕鬆降低緊張的親子關係。 學 齡前幼兒亂發脾氣是常見現象,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多數父母遇到這種情況,經常是手足無措,一旦處理不當,孩子就會愈鬧愈嚴重,事情一發 不可收拾,最後父母自己也跟著抓狂,長久下來,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愈來愈惡劣。要解決上述難題,首先得要了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 • 了解孩子為何發飆 三歲前的孩子由於語言表達能力不夠,所以當他們遇到挫折或不知如何表達自己想法或欲望時,發脾氣就成了最佳的表達工具。常見的孩子發飆方式有:尖叫、哭鬧、丟摔東西或是賴坐在地上、停在原地不動要你拖才走…等。 平常這些情況若發生在家裡,父母比較方便處理,但是如果一旦發生在公共場所,如餐廳、百貨公司、捷運或公車上,那可就不得了,除了要尷尬面對旁人的側目之外,如何快速平復孩子的情緒,才是考驗所有父母的最大難題。 其實,孩子有時候並不是真的在發脾氣,他們憤怒或哭鬧的表現,有時只是因為父母不懂他們的需求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導致他們覺得不被尊重。父母應該利用各種方式去了解孩子發飆生氣的原因,以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情形,進而也能減少孩子發飆的機會。 糾正孩子的惡形惡狀如果你的孩子在公共場所出現以下這些狀況,做父母可要幫助孩子糾正過來。惡習1 高聲說話、尖叫惡習2 說髒話惡習3 沒大沒小,不尊重長輩惡習4 取笑捉弄惡習5 隨意打鬧、舉止粗魯惡習6 東奔西跑、探人隱私惡習7 行為暴力惡習8 忸怩自閉 • 父母不抓狂八大法寶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鬧情緒的時候,爸媽肯定是既緊張又尷尬,在眾目睽睽下,想盡辦法要讓他安靜下來,無奈他就是不買帳,您愈急他愈故意。到底要如何安撫怒氣衝衝、又哭又叫的孩子呢?以下提供八大法寶,讓您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保持耐心 深 呼吸,不要自己也跟著生氣。你必須避免自己情緒失控,否則事情會更糟。其實孩子的記憶很短暫,只要在事發時運用適當方法,他的情緒很快就會過去。譬如你可 以對正在生氣的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但是生氣是不能解決問題,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生氣?」雖然孩子年紀還小,他可能聽不太懂你的意思,也不一定 可以完全說出他生氣的理由,但是面對如此情緒平和又有耐心的爸爸或媽媽,他也許會有樣學樣,慢慢和緩自己的怒氣。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 你感覺到孩子開始浮躁不安時,先下手為強吧!用他有興趣的事吸引他,讓他暫時忘了原本的不高興。例如,在餐廳中,他可能一直吵著要下餐桌去玩,這時你可以 跟他玩個小遊戲,你可以告訴他:「我們用牙籤來排圖案好不好?看誰第一名!」轉移他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千萬不要用賄賂的方式,如果給他食物或玩具, 嘗過甜頭的他可是會變本加厲的。 ●幫助孩子利用其他方式洩憤 當他準備發怒時, 試著引導他唱他喜歡的歌,或是要他講他喜歡的故事,或者拿出他最心愛的玩具,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看到你在生氣囉,你這樣生氣不理人,小維尼會不陪你玩 喔!」或者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可以告訴他你為什麼生氣,讓他分擔好朋友的心情如何?」另外,塗鴉也是個發洩情緒的好方法,國外近來 使用「藝術」來改變孩子的情緒,如聽音樂、畫畫、演奏樂器等。 ●讓他自己平靜 長輩的干預愈多,他的脾氣可能愈強烈。孩子鬧情緒,有時是帶點試探的性質,爸媽表現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過份,所以,如果不會影響到其他人,就試試讓他哭夠了自己安靜下來吧! ●鼓勵他敘述 例如,當孩子吵著要買東西時,鼓勵他說出:「媽媽不讓我買小火車,我很不高興!」讓孩子學著瞭解自己的情緒與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嘗試用其他方式解決問題。 ●講道理 告訴他這些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困擾,教他學習尊重別人,並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 ●適度的處罰 可以用適度的處罰,例如取消例行的散步或點心時間等等,但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處罰的原因。處罰過後,他的心裏一定不是滋味,別忘了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讓他知道處罰歸處罰,爸媽還是愛他的。 ●使用隔離法 孩 子變得不可理喻時,可以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如果你覺得已經不生氣了,就可以出來和我們一起玩。」很多爸媽都用過這個方法,但必須注意隔離 處的安全性,而且不能是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間或不熟悉處;當然也不能是太有趣的地方,否則孩子連玩都來不及,不可能學到教訓。最重 要的一點是,您可得隨時注意他,別因為忙別的事而把他忘了。 事情結束之後,記得要把它置諸腦後,別讓它影響自己的心情。孩子的脾氣就像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發,別太在意,試著微笑面對吧! 有些教育專家建議父母,當孩子發小脾氣時,不需要刻意去安撫他,因為人都是有情緒的,太過克制或壓抑反而有害身心發展,除非有安全上的考量,否則你可以讓孩子短暫地紓解情緒。 • 孩子有禮貌 脾氣不亂發 你的孩子有沒有良好的行為規範,與他是否經常發脾氣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孩子對許多事都有一定的認知及規範,則會增加他們對周遭事物的理解,明白有很多事情不能做或不可以時,就能減少他們發脾氣的次數。 ●以身作則 要 教孩子成為有禮貌的人,身教重於言教。有一家麵包店的老闆娘對客人總是笑咪咪,噓寒問暖,態度和善有禮,所以她那四歲大的小女孩,在媽媽的耳濡目染,待人 接物也就自然地和善有禮,客人進門時她會說:「你好!很高興你來買麵包喔。」這不是一貫的生意技倆,而是因為孩子平日看多了母親的示範而自然培養的態度。 如果你時常讓孩子看見你等車時排隊、在下車時對司機說謝謝、在公共場所輕聲細語、會在拿其他人東西時先詢問告知…,你可以發現孩子也會跟你這樣做。 ●制定明確的規則 孩 子對反覆無常的規則,最沒有辦法應付,而那些不確定、不清楚的規定和教條,對他來說最沒有說服力。最好的方法是明確地告訴他該怎麼做,如「你看那裏有條界 線,不要超過喔。」與其對他說「你要對客人有禮貌」、「在公共場所要守規矩」這樣的含糊籠統的規矩,倒不如明明白白具體地告訴他。當然,孩子表現的行為有 正面負面,在教導的過程中,獎懲賞罰也就難免。爸媽還必須堅持這些原則,千萬不能因為自己一時情緒不佳或心軟,造成孩子混淆,也就不易建立明確的價值判斷 標準。 ●培養孩子的自我滿足感 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有某些反應時,爸媽 可以更明確地告訴他:「你看,你對爺爺說晚安,爺爺很高興喔」。引導孩子體會自己正面負面的行為態度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尤其是當孩子正在建立自我意識與信 心的階段時,如果讓他知道自己真的做了一件令大家高興舒服的好事,孩子會感到十分的有成就感。注意,這並不是助長孩子傲慢,也不可拿這些「規矩」作為一種 威脅強迫的手段,應是帶領孩子體會人被尊重、和氣、溫暖對待時的好心情。相信孩子會將這樣美好的經驗延伸貫通,學習發揮自己的善良溫和的一面。 ●認真回應孩子的疑問 為 什麼要有禮貌?怎樣才有禮貌?小小孩常會用「問句」表達自己的疑惑,此時爸媽的回應態度必須認真親切,才能讓他進一步對事情有所瞭解。如果只是敷衍、答非 所問,不但不能打消他的好奇心,恐怕只有讓他更加懷疑行為的合理與必要性。用孩子懂得、可理解的說法,即使必須重複,也要耐心懇切地說給他聽。

感冒寶貝遊大安森林公園

2009年04月05日
公開
8

寶貝昨天下午開始流鼻水,晚上吃飯完還吐了, 睡前喝的奶也在睡了一小時後又爬起來吐光光, 媽咪想應該是感冒了, 今早起來寶貝有點微燒, 媽咪猶豫著是帶寶貝去看醫生還是出去走走, 最後爸比決定了後者. 天氣雖然不是很好,但是沒有下雨, 幫寶貝戴好防吹風的帽子,抓了吸鼻器(因為鼻水狂流), 便往唸了好幾次卻沒去過的大安森林公園出發, 別懷疑,爸比和媽咪也沒去過, 真是"台北俗"啊! 這個公園很大,有很多樹,人沒有很多, 適合帶孩子散散步, 裡面還有鴿子成群在草地上讓小朋友餵食, 寶貝開心的拿著小麵包餵鴿子, 後來兩個頑皮的哥哥把鴿子全趕走了, 寶貝一直說"鴿子呢?媽咪我還要餵鴿子". 走到裡面有個露天表演台, 寶貝看到上面有對小兄妹在玩, 也上去想跟他們一起玩, 哥哥一直跑,寶貝就在後面追, 哥哥停下來,寶貝就學著他的動作, 玩得滿頭大汗,不亦樂乎, 可惜玩一會兒,他們的媽咪就帶他們回家了, 寶貝一個人很寂寞的跟他們說拜拜. 回家時經過師大, 媽咪告訴寶貝,這是媽咪的學校哦!你以後要不要唸媽咪的學校呢? 結果寶貝說,不要,我要唸乾媽的學校, 爸比說,乾媽的洗腦有成功哦! 呵呵..乾媽任教的幼稚園真的是所好學校, 有機會的話,媽咪真的想讓寶貝去唸呢! 擔心牛奶會加重生痰的狀況, 中午和晚上都不再給寶貝喝奶, 只有吃點粥和餅飦, 睡前媽咪希望寶貝趕快睡,免得愈晚肚子餓了又討奶喝, 就跟爸比說,不要再和她玩,趕快讓她sleep(為了避免叛逆期的小傢伙聽到你叫他做什麼就偏不做,媽咪爸比講到關鍵字常用英文代替,因為台語寶貝也聽得懂), 只聽到城堡裡的寶貝馬上傳來"我-不-要-sleep", 讓爸比媽咪忍不住哈哈大笑, 問寶貝,你知道sleep是什麼哦? 寶貝說sleep就是睡覺, 哈,看來下次要再想別的代替詞啦!

好文分享:有一天我老了...

2009年04月03日
公開
14

Subject:有一天我老了,也會... 周六一大早,還在賴床,電話鈴聲打斷了我的清夢,原來是媽:「中午要不要帶孩子回來吃肉羹?」 「可是我答應孩子今天去麥當勞吃早餐耶!」媽仍不放棄:「把那個錢省下來啊!開車回來才十分鐘。」 我心裡想:孩子一定喜歡吃漢堡,不要吃肉羹。果然,在我猶豫時,老大、老二一個搖手、一個做拜託狀,大家都期待一周難得一次的早餐會。 於是我告訴媽:「等我們討論好再打給妳好嗎?」媽有點幽幽地回:「好吧!」 電話一掛,孩子們同聲說:「不要啦!我們說好去麥當勞的。」 我告訴孩子:「外婆的目的根本不是要我們去吃肉羹,她是想看我們。」 「可是我們上星期不是才回去給她看過?」 我知道單以這個理由要更改原計畫有點不合理,便告訴孩子:「有一天我老了,也會打電話給你們說: 『兒子啊!要不要回來?我烤了蛋糕哦,帶孩子回來吧!』如果兒子回答我:『蛋糕到處有得賣,我今天沒空啦!』那我會很傷心。」 四歲的小女兒馬上說:「我不會。我會說好。」結果我們協議:早餐照原計畫,晚上去外婆家。 媽媽知道了好高興:「那我晚上再煮肉羹。」 下午加完班,趕回家和孩子、老公會合,爸媽看到我們好高興。我們魚貫進入廚房盛肉羹,大人小孩嘰嘰喳查地聊天,媽媽開始訴說她的五十肩每天折磨著她。我問她:「有沒有去做復健?熱敷?」 「有啊,都沒有用!」...於是,我深深了解到媽媽要的不是醫療資訊,而是兒女的關心。 走進廚房,看到一向愛乾淨的老媽心愛的鍋子蓋都沾了厚厚一層油垢,便用鐵刷用力把它們刷洗乾淨,一面刷一面想到:媽媽一定是沒力氣刷它們了。 她曾經用雙手一手抱我、一手拿鏟子炒菜,也曾用雙手刷遍家裡每一個角落。 她那雙手還曾經握著汽車方向盤賺錢──她是台中第一位女計程車司機……如今年紀大了,她的手累了,卻仍然忍著痠痛煮我們愛吃的肉羹麵、炒米粉,然後打電話叫我們回家。 我再忙再累,都要常常回娘家洗鍋子;也希望有一天當我年紀大了、手也不再靈光時,孩子們記得回家幫我刷刷鍋子。 不要只關心小孩,有天我們也會老唷! 記得在花蓮門諾醫院長廊上看見的宣導海報:「記得寶寶是一歲又...個月長第一顆牙齒,卻不記得父親最後一顆牙是什麼時候掉的。」

好文分享--心打開,才會遇見對的人

2009年04月01日
公開
16

「心打開,才會遇見對的人;選合適的人,不是最好的人;女性要獨立,無論是情緒上還是經濟上,自己的喜怒不要依附在別人身上...要有能力付出,不能只是一味要求;給自己一個角落,也給別人空間……」 心打開,才會遇見對的人 拿掉他所有條件,你還願意跟他,就表示他是值得你愛的人。 陳月卿 星座:巨蟹座 婚姻:已婚,婚齡19年 資歷:前華視新聞主播,曾經主持《華視新聞雜誌》《天涯若比鄰》《放眼看天下》等節目,得過五座金鐘獎。 著作:《全食物密碼》《全食物再發現》 現職: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婦女救援基金會董事、新健康飲食推廣義工 「我們到桃源街吃晚飯,飯後散步到中山堂附近,坐在人行椅上,他會靠在我的肩膀上休息,」陳月卿柔柔地說著,她和夫婿──國安局秘書長蘇起的生活點滴。 明年是他們步上紅毯後的第二十個年頭,由陳月卿來回答「如何嫁對老公」,最適合不過了。 嫁對人很重要,經營婚姻更重要 蘇起是否符合陳月卿心目中白馬王子的條件呢?「我從不去想會嫁什麼樣的人,緣分到了,自然就會出現。重要的是選擇妳所愛,愛妳所選擇的。」 她認為找到好老公很難,每個人的好都不一樣,要選合適的人才重要。她引述作家羅蘭的話:「婚姻就像鞋,有的明明是雙好鞋,可是會打腳。穿上去舒不舒服才是重點。」 「嫁對人很重要,經營婚姻更重要,」一位是衝鋒陷陣的新聞工作者,一位是服膺「定、靜、安、慮、得」儒家思想的官員、學者,他們的家庭生活是什麼光景? 一九八七年,陳月卿和蘇起因相親而認識,兩年後結婚,這次婚姻是兩人的第二春。當時也有人介紹其他異性朋友,而陳月卿情歸蘇起,是因兩人有相同的價值觀、興趣,同樣都是政大畢業、外省第二代的背景,更重要的是,「我們聊得來,很能溝通。」 吵架三原則不可犯,夫妻謹守底線 她為自己找到可以談心的對象而高興,她的老師卻潑她冷水,「男人結了婚就會變的,」陳月卿信誓旦旦地說,「蘇起不一樣,他不會變。」 婚後,他們就和一般夫妻一樣進入磨合期,「誰該倒垃圾、誰該洗碗、我也上班,為何我做比較多,」這樣的問題常常出現。 不出老師所料,他們也不溝通了,蘇起認為該說的話在婚前都說完了,「沒問題就不用溝通,『我愛妳』說多了就不值錢,」陳月卿卻認為「不溝通就會有問題,而且愛要說出來,我才知道你在想什麼啊。」 後來陳月卿發現,蘇起不說甜言蜜語,並不是不愛她,而是他認為說出口的話都是承諾,不可隨便說說。 他們約法三章,吵架有三原則不可犯:不能掛電話、不能摔盤子、不能說離婚。結婚以來,不管吵得多兇,他們謹守這條底線。不過,通常是蘇起冷靜的離開吵架現場。 蘇起誠心讚美,陳月卿甘心下廚 「我的居家本性是被蘇起誘發的,」雖然陳月卿的星座是以居家著稱的巨蟹座。 蘇起喜歡待在家裡,堅持在家吃飯。交往時,蘇起曾經問她:「會不會做飯?」陳月卿回他:「聰明的人學什麼都快。」 婚後第二天,蘇起「示範」了一桌好菜,讓陳月卿感受在家吃飯的溫暖,「不過,他就做那麼一次,」她笑著說如何被哄下廚,而且是心甘情願,因為不管她煮得如何,即使半生不熟、味道不對,蘇起都是面帶微笑吃下去,然後說「在家吃飯最幸福了」。 蘇起告訴陳月卿最希望回家時有一盞燈是亮的。結果點那盞燈的人經常是蘇起,等著晚歸的陳月卿回家,「有人點燈等我回家,感覺好好。」從此她喜歡往外跑的個性漸漸收斂。 「不要怕付出,不要以為下一個男人會更好,」這是陳月卿的婚姻經營之道,「要常常讚美另一半,」就像她無論做什麼,蘇起永遠給予讚美。即使不做飯上館子吃飯,也會稱讚她很會點菜。早上起床還沒刷牙、洗臉,蘇起會讚美她,「老婆,妳好迷人。」 婚姻只有雙輸或雙贏,不可能單方勝利 夫妻之間要彼此尊重。陳月卿說,如果要請老公做事,不要用命令的口氣。她以自己為例,有一天,她告訴蘇起,「我好喜歡接送小孩,在車上和小孩獨處時,我們講好多好多話喔。」結果隔天,蘇起早早起床,他說要送小孩上學。 信任是婚姻的基石。蘇起給陳月卿最大的信任和安全感。他們每天會定時通電話,有了孩子以後,還是會營造兩人世界,一個月約會一次。 夫妻角色也會因狀況而調整。當陳月卿忙著出書、演講,蘇起對她說:「我會好好照顧家庭的。」而當蘇起入閣忙於公事,她就會擔起大部份家事,讓他無後顧之憂。 在這段婚姻,蘇起的最大貢獻,就是讓她愛上運動、喜歡居家生活,改變急躁的脾氣,腳步開始放慢,生命不再只是工作而已。有時候,陳月卿在家用新聞人急迫的口氣說話時,蘇起會提醒她,不要把工作情緒帶回家。「把我安定下來,是他最大成就。」 她的豁達、開朗是從蘇起身上學到的。「我看到他真誠的一面,他的言行都符合佛家思想,原來佛家所說的是行得通的,」雖然蘇起不是佛教徒,陳月卿卻因他而信佛。 難怪,眼前這位曾經拿過五座金鐘獎,訪問過無數名人的昔日華視當家主播,眼神不見犀利,只有溫柔與詳和。 而個性內斂的蘇起,在陳月卿「調教」之下,現在每天都要和家人親親抱抱,而且是用力擁抱,他要讓家人感受到他的愛。 「婚姻應該是1加1大於2,讓雙方變更好,在婚姻裡只有雙輸或雙贏,不可能單方勝利的。」這是陳月卿的肺腑之言,因為她的幸福得來不易。 蘇起罹患肝癌,陳月卿人生大轉彎 時間要回到一九九一年五月。當時兩年的婚姻磨合期加上流產的打擊,陳月卿到美國短期進修時,開始思索婚姻的意義。然而蘇起的一通越洋電話,打亂了她的行程,自稱患有「工作上癮症」的陳月卿,人生順位重新排序。 「我得到肝癌,」電話那頭蘇起的語氣平靜,也叫陳月卿不必趕回家,繼續完成行程,「他是體貼我才這麼說的」。 為了確定病情,她打電話回台灣問醫生,「肝臟上的腫瘤很少是良性的,」聽到醫生的回答,她當下決定回台,放棄到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六十分鐘」節目、CNN實習,為工作生涯加分的大好機會。 在紐約機場,她和送行同伴相擁而泣,為了蘇起的病,也為了人生這個突然出現的轉彎。 天天喝精力湯,拾回全家人健康 陳月卿回台後,辭去忙碌的電視節目製作人工作,以家庭為重,展開夫妻倆的抗癌大作戰。為了養生抗癌,她開始發揮新聞工作者的精神,研讀國內外健康飲食書籍,也當起神農,嘗試各種飲食方法。 《食物是最好的醫藥》一書是她的聖經,她相信「食物就是你的藥,藥物並不能帶來健康,心靈喜悅會帶來身體的健康……」而《用營養擊退癌症》一書裡所提的「全果汁」營養概念,讓她從此埋頭研究「精力湯」。 妳會常常在電視上看到陳月卿賣力介紹精力湯,那是他們全家人每天飲用的聖品,讓蘇起的肝癌不再復發,連原本是藥罐子的她,做身體檢查時,醫生都告訴她,腸胃漂亮得像嬰兒。那麼好的東西,當然要告訴更多人。 從電視主播,變成養生達人 人生的每個轉彎,都是新的起點。她感謝二○○四年逼她離開工作崗位的人,因為他們的逼退,陳月卿才能擁有現在的一片天。 二○○五年及二○○七年,她集結自身的體驗,出版兩本養生暢銷書,從主播變成養生達人。 在二○○五年的新書發表會上,蘇起上台致詞感謝妻子為他所付出的一切時大哭,令在場人士為之動容。「假如她生病的話,我恐怕沒有辦法花那麼多力氣來照顧她,她的事業也在高峰啊,說放開就放開。」 一心只想生孩子,讓蘇起有求生意志 樂觀的陳月卿,從沒想過會失去蘇起,只想到如何讓他活下去。除了改變飲食,在蘇起還沒度過肝癌復發危險期,一九九四年,她生女兒,一九九七年,她生兒子,「我一心只想生個孩子,讓我先生有求生意志。」 如果妳聽到有人在丈夫罹癌後,不離不棄,還生下兩個孩子,只為了激起他的求生意志,這是笨女人,還是真愛? 人有時候好像必須藉由老天給的考驗,才知愛的深度。曾在紐約思索婚姻意義的陳月卿,原來愛蘇起如此深。「當你拿掉他所有條件,你還願意跟他,就表示他是值得你愛的人。」 該如何像陳月卿覓得良緣、嫁對的人呢?「心打開,才會遇見對的人;選合適的人,不是最好的人;女性要獨立,無論是情緒上還是經濟上,自己的喜怒不要依附在別人身上,不要因為對方沒讚美妳就生氣;要有能力付出,不能只是一味要求;給自己一個角落,也給別人空間;不要想改變別人,不要以為婚後他會為妳改變……」陳月卿不吝惜地告訴大家她的秘訣。 採訪尾聲,問她蘇起是什麼類型的老公?「他EQ高,有智慧,成熟穩健,有愛心,有責任感,孝順顧家,具有專業、人文素養……」陳月卿的答案多到超出選擇範圍,看她談到蘇起時的眼神,你會以為她是熱戀或新婚的女人。 誰說婚姻是戀愛的墳墓呢?

好文分享--請媽媽們再自私一點

2009年03月26日
公開
36

"做一個盡責的人並沒有什麼不好,但如果每一個角色、每一份工作,都要搏命以赴,我們的心常在疲憊中顫抖和絕望,會有什麼樣的能量,可以照亮我們的家和工作呢?" 2009/03 康健雜誌 124期 請媽媽們再自私一點 雯潔是我輔導個案篤盛的媽媽,母子倆經常敵對,每次見面我都試著扭轉媽媽的想法,只要我一說篤盛的優點,媽媽都等不及地告訴我,篤盛是個自私、有心機的小孩,叫我不要被他騙了。 媽媽最無法接受的是篤盛的自私和貪心,吃東西時總是挑自己想吃的,完全不顧別人;自己的東西都看做寶,好好照顧,如果有需要用,都會先借別人的來用;出外旅行,他只照顧自己的東西,不管別人。 為求生存,變成只顧自己 我覺得篤盛沒什麼問題,他只是欠缺安全感與被愛的經驗。 爸媽為了忙生活,篤盛6歲之前交給祖父母帶,家裡有五、六個年齡相近的小孩,如果不自立自強,不為自己著想,就會別人都吃飽了,他卻一個人餓昏了都沒人發現。其他的孩子都有爸媽可以撒嬌保護,篤盛只能依靠祖父母,常像是被遺棄,沒人要的小孩,他自己的東西不顧好,被搶走了或是上學沒得用了,誰會關心他。 我想他小時候一定有許多委屈和心酸,等回到父母身邊,卻發現爸媽是弟妹的,他已經長大了,要學會懂事,他能怎樣呢。而媽媽完全不了解他,只覺得他個性很怪,和家裡的人不一樣。 的確不一樣。弟妹有爸媽照顧,他是被遺棄在別人家裡,他不學習照顧自己,他怎麼生活?  等篤盛回到爸媽身邊,也一直都沒好好照顧,只是花錢讓他去安親班和才藝班。但他常偷或搶弟妹的東西,有時候還會搞破壞和耍陰險。在外面什麼事都不講,問他也問不出事情,這點讓爸媽最難忍受。  是幼年的經驗,讓他習得沈穩,許多時候只要不聲張,大事都可以化做小事;萬一事情爆開了,他習慣馬上認錯,然後哭得很傷心,幾次之後爸媽認為他超會演戲,演完了一轉眼又像沒事一樣。  媽媽疑惑,一樣是她生的孩子,為什麼差那麼多,爸媽都是很仁厚和溫和,而篤盛卻奸詐陰沈呢?  我認為,「篤盛的表現在整個成長的歷程是很合理的,他不是陰沈和奸詐,而是為了保護自己和討好別人。」  媽媽冷漠的神情,讓我有點心痛。篤盛和我很有得聊,我知他和其他孩子一樣善良、知道上進,他也期待別人的看重和賞識,很努力在自己的功課和表現上。  從未有人真正的了解和關心過他,也沒有人告訴過他,他的許多習慣使人覺得不安和不舒服,讓別人想跟他保持距離、提防著他。  別人說他很自私、很貪心,自私是為了自己不顧別人,但能不顧自己嗎?他不照顧好自己,誰會照顧他?貪心是因為怕吃不到會肚子餓,怕少拿了要用時,沒有人會給他,他的爸媽不在身邊,沒有人會關心他,多看他一眼。 在祖父母家,伯伯叔叔的小孩,各自回自己家時,他必須待在祖父母家,和堂兄弟吵架,他被趕出叔伯家,但他卻不能生氣趕別人回家,因為祖父母的家就是他的家。所以,他要學會把自己心愛的東西藏起來,他唯一擁有的是他的背包,他不准別人碰他的東西,有東西吃他一定儘量吃飽,有東西拿,他絕不手軟地拿,像永遠都吃不飽,拿不夠。 他貪心嗎?如果家裡要吃什麼就有什麼,要買什麼只要開口,篤盛需要這麼會計算嗎?一個連媽媽都不支持的小孩,誰還會給他關心和溫暖? 生活在愛裡,得到安全感,學會自信與信任別人 篤盛是個很棒的孩子,只是缺欠安全感和自信。安全感來自愛與被愛,自信來自成功的經驗,人們應多給他肯定、讚美。他雖然有些行為讓人覺得不舒服,但他一直把自己照顧得很好,很自動自發,學校老師教的功課,他一回家就會先完成,考試有時雖有些投機取巧,愛計較分數,但仔細想想,他比那些完全不在乎自己的人強太多了。 媽媽還是不相信。別人一讚美篤盛,她就想到篤盛的缺點,例如會偷錢、說謊。 我舉出犯罪學者的研究,分析偏差行為和犯罪之間的關聯性。人要做到完全不違反法律規定,不偷、不搶、不傷害別人,可能比較容易;但如搶黃燈、超速或是踰越禁止穿越的馬路,我們可能會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在不妨礙別人的前提下,我們多給自己一些自由也無妨,許多事只要做到六、七十分的標準,讓自己多些自在快樂! 享受生命恩典比什麼都重要 媽媽無法認同我說的,她認為生活小細節如果不教導,等累積成壞習慣或不好的品性,就很難挽回。 但我也認為人的發展有許多變數,什麼是重要的?功課、品性、人際互動關係,還是情緒的穩定和愉悅? 我不知道該有什麼標準,但我在乎一個人的心情,只要他是放鬆的、愉悅的,他就能享受生命的恩典和禮物。如果一個人從小被功課和一堆期待和標準,壓得喘不過氣,那我寧願我的孩子是個神經很大條的人,什麼事都不必太在乎,偶爾犯些小錯,說點無關緊要的小謊,開開黃腔、說說黑笑話,我都可以接受。 「人生已經有太多的不得已,就放過那些小事吧,多關心篤盛是不是快樂。」 「唉!」媽媽長嘆一口氣,誰關心過她的心情和快樂?兩頭的爸媽要照顧,回家先生工作累了就擺臭臉,她要上班,老闆從未關心過她們的心情,只注意到她領了薪水,要怎樣才能把她榨乾,回到家各種生活瑣事都靠她一手包辦,還要注意每一個人的心情。篤盛每隔一段時間就給她找麻煩,她有時想做人這麼累要幹嘛,有時會想死掉算了。 饒了自己,神經大條吧!  媽媽累積的委屈傾巢而出,情緒瞬間崩潰。我告訴她,要教孩子「做個神經大條的人」,因為活在世界上需要關心的事太多了,但只能選擇重要的事來關心,只能學習自私,先把自己照顧好,在能休息時偷閒一下,能對自己好時不吝對自己好一點,自私和貪心是健康的,反而奉獻和犧牲非但得不到感恩和珍惜,還可能為自己帶來一些困擾和心痛。  「學學篤盛,多自私一下,多關心自己,讓自己經常都好過。我們快樂了,我們的婚姻和家庭,就會比較有希望。」  做一個盡責的人並沒有什麼不好,但如果每一個角色、每一份工作,都要搏命以赴,我們的心常在疲憊中顫抖和絕望,會有什麼樣的能量,可以照亮我們的家和工作呢?  請重新調整生活態度,把一些不是那麼重要的角色和事情,由滿分的期待水準,降為60分,讓自己好過。  善待自己不是貪心,更不是自私,而是為了讓周遭的人,跟著我們放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