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晨曦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二歲孩子如何教

2009年05月15日
公開
33

二歲的孩子處於自立期 任何事都想自己學習~所以父母要學習放手 三項重要關鍵~運動.語言.簡單技能 每天散步.儘可能讓二歲孩子每天去散步 因為他們內心非常想多運動~所以要讓他們滿足內心需求 除了平地走.還可以走獨木橋.上下樓梯.雙腿併攏跳上.下台階 在坡道上將球滾下來.讓孩子去追球 剛開始.孩子只能追球.在多次練習.孩子就可預測球的方向 以最短距離追到球 每天讓孩子跑一定的距離∼ 二歲至二歲半會出現語言爆炸期 所以絕不可對孩子童言童語~這會導致語言障礙 儘可能以大人說話方式與孩子交談 語言遊戲是最愉快的遊戲~ 如~房間裡有啥是紅色的東西? 哪些東西以"大"開頭? 盡可能多為孩子買書~不要讓他自己看 由媽媽唸給他聽 只要孩子願意~一天5~10本皆可 二歲兒想知道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對因果關係很有興趣 如~手去摸電暖爐.要跟他說~手會燙到~所以不能摸 讀繪本很重要~但是也別忘了詩集 不必翻譯詩集的意思~只要反覆唸給孩子聽 睡前一定也要唸唸繪本 應該讓孩子在這時期對文字感到興趣 當孩子認字後.會改變頭腦的構造 到處都有文字~可以不時的唸給他聽 先將孩子的名字寫好貼在牆上~每天唸給他聽 二歲兒有強烈欲求~想處裡自己週遭事物 當二歲半至三歲這段期間更加強烈 認同欲求並加以協助是培養優秀孩子的秘訣 洗手.穿鞋.綁鞋帶.扣釦子會花很多時間~也要讓孩子自己嘗試 剛開始父母花較多時間教導.以後就可高枕無憂 盡可能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完成後 要盡情的稱讚~不要在孩子面前重作.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讓二歲兒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 幫他先分類好~在教導他如何放回去 久了就會自己放了 如果養成一次只玩一種玩具的好習慣~整理工作會比較輕鬆 可用命令方式 滿2歲可以讓孩子學習拿筷子 玩黏土~以範本要求他做出來 玩積木~疊高高或是橫向發展.或和媽媽做一樣的. 及自由創作 組合的房子車子.拼圖之類的 拿豆子分色或迴紋針~以訓練手指能力 二歲兒的第一反抗期 會持續4-6個月~凡事都愛自己動手做 當大人說"不可以"時.他們會表現出強烈反彈 這是他們想要自己動手做.卻無法如願的欲求不滿表現~ 如果只是訓斥.就無法協助孩子度過"可怕二歲"時期 雖然了解孩子想法~不要搶先為他說出 剝奪他自行表達的權利.父母可以告訴他規則.使他懂事 當孩子在做什麼~不要過度插手.應一旁靜靜觀察 如果能在此時期培養孩子高度的語言.處事技能. 就可以避免孩子變成可怕的二歲兒 不要一直對孩子說不可以 2歲兒的幼兒處於天才期.是建立能力基礎的階段. 如果不加以訓練.無法掌握優秀能力~ 所以應該接受嚴格的"記憶訓練" 世界國旗.車子種類.車站名稱.論語.詩集.三字經. 這時期所吸收的知識將一輩子留在潛意識中 排10個盒子∼將東西放3個中~讓孩子猜 排10個東西~~看一分鐘.藏其中一個~讓孩子猜 觀察力~去的地方有些什麼東西? 去公園~看螞蟻.收集樹葉.看看小動物~ 去動物園.水族館.遊樂園.農場.消防隊等不同場所 並訓練他將所看到的一切說出來 讓孩子他火車.公車.飛機.捷運.去海邊.果園 盡可能讓孩子有豐富體驗 2歲適合學習外語~這時期他們對音感非常準確 是語言天才~你教啥他就會啥 多聽世界各地的搖籃曲 越是有耐心重覆教導越能培養孩子高度才能 七田真~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

2歲小孩育兒術

2009年05月14日
公開
35

2歲小孩育兒術 第一個問題:任性 – 趴在地上 Kento最近越來越任性,只要是他想要的一定得非得到不可。非得到的並非只是東西,像:看電視、吃糖果、抱抱、拿別人的玩具…….。有時後太過,大人則必須告訴他:不可以,你已經……。也不知道這階段的他聽不聽的懂。但如果得不到就趴在地上甚至穿越馬路時也給我趴在大馬路上。令歐巴桑非常頭痛。以前歐巴桑的作法:數到三,再不聽馬上往屁股方向打下去。痛扁一頓,再配合狂罵。外國人看到都趨之若鶩。 解答:(戶外篇) 他在任性趴在地上的話,他只是要你注意他,如果這時你苦口婆心地在一旁要他起來,他則會認為 – 嘿!我這招奏效。所以這時候的作法 – 大人離開他的身邊,躲在讓他看不到而你看的到的地方。在你離開他的時候,你可以這麼說:你要趴就趴吧!媽媽先走了,掰掰。然後頭也不回地轉人走掉。他會認為媽媽怎麼這麼狠心,然後會哭。 歐巴桑親身實驗結果: 大約哭個幾分鐘你再回去找他,這時他就會乖乖起來,抱住你。你可以給他一個擁抱然後告訴他為何他不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有效!! (室內篇) 如果這任性發生在家裡的話,父母也是選擇離開他。要趴就讓你趴個夠吧!這時你可以拿東西吸引他的任性。 歐巴桑親身實驗結果: 媽媽要吃水果,這水果好香、好好吃喔!通常小朋友的任性是不會太久的。所以爸媽的意志要堅定。有效!! 問題二:生氣丟東西、甚至出手打人 這個時期的他常常為了一點點的小事就生氣,媽媽也沒有在罵他,只是告誡他:不要做……他聽了不順他的意,手邊有的東西就開始亂丟。甚至故意把那東西丟在你身上。如果手邊都沒東西的話,就開始打媽媽。歐巴桑以前得作法:敢打媽媽,你這不孝子,打回去再加上痛罵他一頓。拉著他去面壁思過。此時的他已經被媽媽揍到狂哭,歐巴桑也罵到心煩意亂。 解答:此時小朋友的思維 – 媽媽可以打我,為何我不可以打媽媽?? 所以當他在亂丟東西時,你可以先低聲告訴他不可以亂丟東西,要愛惜東西。為何會說低聲呢?因為當人在生氣時都是以高分貝在說話,你的高分貝小朋友根本都聽不進去。如果他再不聽話的話,你可以把他帶離現場,帶到另一個房間,跟他說不可以亂丟東西,然後離開。目的要讓他好好反省。房間的門可以關起來,但是要打開電燈。 如果他出手打人的話,你可以裝可憐:媽媽好痛喔!你把媽媽打到紅起來了,好痛喔!給媽媽呼呼。 歐巴桑親身實驗結果: 過幾分鐘後,在去房間看他。他知道錯了馬上要給我抱抱。真的馬上變乖了,乖的像小媳婦一樣,再也不調皮搗蛋了。 以為跟他說媽媽痛痛,他才不會理媽媽,沒想到他居然來給媽媽呼呼。然後我們就和好了!有效!! 問題三:看電視的時間太長 Kento很愛看電視,白天都可以看個3-4個小時,晚上3個小時。 大人也可以樂得做家事。 解答:2-3歲正是小朋友大腦發育的時期,如果讓他們看太多電視,他們學習速度會減緩。不要小看小朋友們玩玩具,他們正在運用大腦在思考玩具如何玩??而且看太多電視也會讓他們的語言發展減緩,親子之間的互動來自於溝通。小朋友沒有了溝通就不需要說話。讓他們多接觸人、事、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人覺得還要做一堆家事,根本沒時間陪他玩。2歲的小朋友其實已經可以幫你的忙了!他可以幫你做沙拉、洗米、做點心、洗碗……等。雖然他可能會弄得很髒,但是千萬不要責罵他,要讓他做的有成就感,你們親子之間的互動也會很快樂。 廚房雖然是個危險的場所,但是你要告訴他這個刀子很危險,用的時候要很小心。瓦斯爐也很危險,開的時候會很燙,所以我們要很小心。 歐巴桑親身實驗結果: 歐巴桑嚇了一跳!原來我的兒子這麼厲害。歐巴桑把電視關掉:Kento要不要來幫媽媽的忙?他真的跑過來幫我的忙。會幫我晾衣服,把衣服套進衣架裡在掛在欄杆上。雖然沒有大人這麼熟練,但是他真的玩得很開心。 接下來,拿一個小凳子給他站在流理台上,他幫我洗碗ㄟ。我兒子居然會幫我洗碗,還洗他自己的圍兜兜。雖然沒洗的這麼乾淨,但他卻很高興可以幫媽媽的忙。 晚餐我們一起做沙拉,他幫我把萵苣一片片撥下來放在沙拉碗裡面。他邊撥葉子邊吃沙拉裡面的玉米粒、蕃茄、西洋芹……還對我微笑。 他還幫我把土司放在烤土司機裡面,然後按下開關。 當他看到菜刀時,歐巴桑跟他說,這菜刀很尖銳,並把他的手拿去摸菜刀,跟他說要小心喔!他也聽得很仔細。當他站在瓦斯爐前面時,歐巴桑拿他的手去摸瓦斯爐的餘溫,並且跟他說燙燙,要小心喔!他害怕地把手抽回去。 雖然我們做菜的時間比歐巴桑一個人的時間還長,但是他開心地吃著他自己做的晚餐,歐巴桑也開心地不用隨時注意他離電視太近,而大聲喊:too close.(太近了)這真是太有效了!! 問題四:大小便訓練 前篇的文章,買了個馬桶坐墊他害怕,歐巴桑又買了小馬桶。他居然拿來給我裝玩具。歐巴桑打算再過一段時間再教他。 解答:這個時期的小朋友其實腹骨肌肉已經逐漸成熟。很適合訓練大小便。如果小朋友已經有:在大便的時候獨自跑到角落去,大完會跑過來抓、拍屁股告訴你他大便了。知道大便、尿尿、馬桶的意思。就表示他已經準備好可以訓練上馬桶了。大人不可以超之過急,直接抓他去坐馬桶,這樣會讓小朋友厭惡害怕馬桶。小朋友若把小馬桶當玩具箱,表示他對小馬桶感興趣、不害怕。大人可以選擇夏天的時候,讓他下半身赤裸,不穿尿布。如果他尿在地上,千萬不要斥責他,而是要鼓勵他。可以假裝嚇一跳!喔!你尿尿了ㄟ!沒關係喔!不過下次我們去小馬桶尿尿喔!雖然大人會很辛苦地猛擦地板、沙發。但小朋友們其實都很聰明,他們一下子就會懂得。大人們要給他們一點時間。大家也可以買學尿褲給他們穿。 歐巴桑親身實驗結果: 歐巴桑一邊放巧虎的馬桶訓練影片,一邊讓他坐馬桶看影片。他看到巧虎坐馬桶,他也做了。影片反覆看了30幾次,他終於尿在馬桶裡了!歐巴桑高興到流眼淚,巧虎你真是我的神!後來,歐巴桑就讓他光著屁股到處跑。起初他尿在地上、沙發上。歐巴桑跟他說:沒關係喔!下次我們要尿在馬桶裡。接著他又尿在地毯上,但他卻不害怕媽媽會斥責他,他反而跑過來跟媽媽說他尿在地上了。這是個好的開始。歐巴桑的家都撲地毯,比一般木頭地板、磁磚地板還更難清理,但是歐巴桑還是讓他光著屁股到處跑。 雖然實驗結果還沒成功,但Kento已經成功地跨出一大步了! 請記住一件事,打小孩只是強迫小孩接受,對他們說只是父母加注在他們身上的壓力。歐巴桑以前也是狂打、狂罵。但發現小孩的自尊心只會一天天被傷害。溝通才是解決之道!!

如何從容應付幼兒的反抗期

2009年05月13日
公開
36

寶寶到了2歲左右,一般就會出現不聽話的現象,這是幼兒發展的必經階段,是寶寶認識到自我,獨立性開始萌芽、生理心理發展正常的重要表現。雖然很多家長知道這是正常的,但遇到寶寶不聽話時,還是不知所措。   有幾位媽媽,在寶寶的反抗期經過摸索,找出了一些有效的應對方法。   商量著來   陽陽是個小女孩,2歲以前,陽陽非常乖,父母一直覺得,女孩就是省事,不淘氣,又好帶。可自從陽陽過了2歲以後,就開始越來越不聽話。她學會了說“不”。到了吃飯時間,媽媽說:“陽陽,來吃飯了。”“不吃!”陽陽回答。到了洗澡時間,媽媽說:“趕緊洗澡,洗完澡上床睡覺。”陽陽又是:“我不。”最可氣的是有一次媽媽要帶她去外婆家,臨出門了,就是不穿鞋子,媽媽說:“你要是不去,那就一個人在家了,行嗎?”“不行!”陽陽媽媽氣得不知如何是好,來強硬的,孩子哭一場,大人也生氣,可如果不來硬的,又如何制服這個小傢夥呢?    應對措施:   2歲的陽陽,不再總聽大人的話,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遇事要和她商量,把她當作一個小大人看待。說話時,要注意不能強制要求她做什麽,而要給她選擇的機會——    1.寶寶經常是吃飯時間到了,卻怎麽叫也不吃,這時,媽媽可以端著飯碗故意讓她看看,寶寶一看到媽媽碗中的飯菜,會勾起吃飯的欲望,於是放下手中的玩具就跟媽媽一起去吃了。    2.有時到了洗澡的時間,寶寶就是不去洗。這時媽媽可以找出幾件戲水的玩具,放在澡盆裏,讓寶寶看看。寶寶一看到玩具,就來了興致,在洗澡間裏玩起來,媽媽借機在澡盆中放上水,讓她一邊玩,一邊在水中洗澡。    3.要出門的時候,媽媽不要跟寶寶說“再不出去你就一個人在家”之類的話,而是問寶寶:“你穿哪雙鞋子,是這雙白色的皮鞋還是粉色的旅遊鞋。”這時寶寶的注意力在選擇穿哪雙鞋上了。    注意力轉移法   天宇有20個月了,以前一直是個情緒快樂的可愛寶寶。可是最近1個月來,他總愛發脾氣,任何事都要滿足他的願望,不然就哭鬧得沒完沒了。有一次,媽媽給他洗澡,洗完後,水有些涼了,媽媽要天宇起來穿衣服,可天宇只顧玩水,就是不起來。說了幾次也沒用,媽媽急了,硬是把他從水中抱出來。天宇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哭得氣都接不上來,足足哭了20分鐘。吵得鄰居都來敲門,問天宇出了什麽事。有了這次教訓以後,天宇媽開始研究起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面對這些難題,天宇媽媽發現只要掌握方法,就不是難事了。    應對措施:   寶寶一般喜歡玩水,所以抱他出來時,他不高興。這時,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往往比強硬態度更有效——    1.小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轉移的,當他玩水不肯出來時,媽媽拿一件好玩的玩具讓他看,但不要是水中能玩的。寶寶看到另外的玩具,也想要,這時媽媽就借機讓他先出來,到床上再玩。    2.告訴寶寶,快點洗完,媽媽獎勵一朵小紅花,得小紅花的寶寶,都是做得好的乖寶寶。    3.對寶寶說:“如果聽媽媽的話,洗完就出來,媽媽給講故事,如果洗得時間長了,就沒時間講了。”   做個旁觀者    樂樂2歲生日的時候,小姨送給他一套積木。這套積木顔色鮮豔,有各種形狀,寶寶的手也得抓得握。自從有了這套玩具以後,樂樂就喜歡上了。每天一睜眼,就拿著積木盒子對媽媽說:“打開,玩!”於是媽媽幫他打開,讓他自己玩。樂樂總是瞎玩一氣,往上壘積木,卻把小塊放底下,剛壘到第3層,積木就倒了。媽媽看他實在著急,就告訴他:“把大塊放在底下,小塊放上面。”樂樂反而生氣了,把積木一推,不玩了。有時,自己壘不上,就又生氣又發脾氣,把積木使勁往地上、牆上扔。家裏人都覺得,樂樂的脾氣怎麽這麽壞,不虛心還沒有耐性,總這樣下去長大能幹成什麽事?    應對措施:   這麽小的孩子,不用擔心他的虛心和耐性,這只是反抗期的典型表現,過一段時間就會好轉。積木對成人來說是非常簡單的玩具,對小孩子可就不一樣了。他需要不斷嘗試、學習,才能掌握正確的玩法——    1.做寶寶的玩伴。寶寶玩積木的時候,和寶寶一起玩,不要硬去糾正他的錯誤方法,只是讓寶寶看到你怎麽玩,寶寶的模仿力很強,看幾次就會了。在玩的過程中,有時寶寶玩不好,你也可以借機幫助他。    2.指導方法要得當。這個時期的寶寶,不能硬叫他聽你的,而要耐心地對他說:“你看看,要是把大塊的放底下是不是更好一點,樓就不會塌了?”引導寶寶嘗試。如果寶寶不聽,也不要緊,沒必要非要寶寶按照你的要求做,自己玩最終他也一樣會找到正確的方法。    3.及時鼓勵。有時寶寶拿出個幾個長條形的積木當火車,或者用半圓形拼成一個太陽,這時家長要及時鼓勵,讓他有自信心。    4.先從簡單的玩起。比如壘不好高樓,可以先搭一座橋,蓋個小房子等等,只需三四塊積木就能完成,讓寶寶從中感到成就感。慢慢就會有興趣,有困難也不會起急了。   給個實踐機會    一個休息日,蕊蕊的媽媽正在用手洗襪子。蕊蕊上衛生間,看見了,蹲在媽媽身邊不走了,把小手也放在盆裏,洗起來。媽媽擔心她衣服沒洗了,水倒灑一身。於是,勸她和爸爸出去玩。蕊蕊怎麽叫也不動,就是要和媽媽一起洗衣服。    應對措施:   在大人看來,洗衣服是家務勞動,在小孩子看來,這是有趣的遊戲,看著許多泡泡在水中越洗越多,他們覺得非常好玩——    1.父母應當尊重寶寶,給寶寶學習和鍛煉的機會。比如,可以給寶寶一個小盆,一塊手絹,讓他自己洗洗看。在洗的過程中,媽媽要教他先沾濕手絹,塗上肥皂,兩隻手握住、揉搓等等, 使寶寶在玩中鍛煉動手能力。    2.寶寶的皮膚嬌嫩,當洗完後,讓寶寶用清水洗淨雙手,然後把手絹晾起來。    3.在洗的過程中,寶寶的衣服容易弄濕。這時可以在洗之前,把寶寶的袖子往上捋一捋,提醒寶寶不要把水灑到身上,這樣就不容易弄濕衣服了。   有事可做    都都2歲多了,媽媽發現他現在變得不聽話了。以前父母說什麽是什麽,現在可好,你說東他就說西;你說不讓他動的東西,他非要碰一碰;你說讓他把水果吃完,他偏一口不動。一個下雨天,都都和媽媽都在家裏。在屋裏呆的時間長了,都都不幹了,非要出去玩。媽媽說:“你看,外面下著雨,怎麽出去?”“不行,就要出去,就要出去!”“出去容易淋感冒,還是不出去。爸爸新給你買的車呢?”“不玩,就出去。走!走!”說著就拽起媽媽的手,拉著往外走。    應對措施:   在家中呆得久了,小孩子會感到沒興趣,所以鬧著要出去——    1.如果雨實在太大,就抱著寶寶到窗前,讓他看看雨,聽聽雨的聲音,看看窗外的景象。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也就不再鬧著要出去了。    2.孩子感到無趣,才想出去玩,這時媽媽要想一些好玩的遊戲,讓寶寶玩。比如,可以讓小動物們坐成一圈,和寶寶一起玩丟手絹的遊戲,寶寶會認爲所有的小動物都和他一起玩,因此會感到很快樂。    3.如果雨很小,不妨就帶寶寶出去,撐把傘,讓他呼吸雨中的新鮮空氣,體驗一下下雨的感覺。   總之,對付這一時期的小淘氣,成人要用智慧戰勝他們,而非強制與武力。 聰明媽媽4應對策略 方法1、該出手時就出手 當你在寶寶那裏碰了一鼻子灰的時候,不要太惱,也不要和孩子鬧對立,聰明的就采取回避的措施,當孩子想做好可又完不成的時候,他自然會回過頭來向他聰明的媽媽求教,這時候你就可以幫助他了,引導他向困難挑戰。成功之後,你可以誇誇孩子能幹,這時候孩子自主能力不僅會高漲,他同時也明白適當的時候請媽媽幫助也是一個很不錯的主意。 方法2、尊重小傢夥自己的意願 反抗期,是孩子向你表示“我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無論是穿衣服,還是穿鞋子,還是玩游戲都想獨自完成,對此家長要有思想準備,如果孩子對你的幫助說“不”,那就尊重小傢夥自己意願,放手讓他獨自去做就是了。 方法3、堅持你的原則 面對反抗期的小寶寶,你一方面要尊重小傢夥的意願,另一方面大人的原則性也不能喪失。例如,上街前,你同小傢夥講好,不買東西,可是一路過玩具店,他就走不動了,非要你給他買一個自動小汽車。這時候你可不能心軟,給他講明道理,幷將他及時帶走。幾次之後,小傢夥就會明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用哭鬧可以得逞的,在生活裏還有很多“不可以”、“不行”。 方法4、轉移注意力 處在反抗期的孩子,幷不瞭解自己的能力,所以常常會做一些他們幹不了的事情讓你哭笑不得,你不妨表揚他能幹,另外分派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轉移他的注意力。 面對寶寶的反抗期的錯誤態度 錯誤1、以粗暴對待粗暴 這種態度最可怕,你如果認爲孩子翅膀還沒有硬就這麽不聽話,不明就理以粗暴對待粗暴,這樣很容易傷害小小孩的自尊,逐漸失去學習成長的熱情。另外你的這種粗暴的態度還會影響與孩子的親子溝通,讓孩子失去對你的依賴和安全感。 錯誤2、放任和溺愛 雖然不能用粗暴對待孩子的反抗,但是放任和溺愛也是不可取的。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向你提出的“媽媽我要買這個”、“媽媽我還想要吃那個”這樣的物質要求時,你就必須認真思考幷加以限制了。若是你總是無止境地滿足孩子物質上的要求,那他很快就會變成一個任性的孩子,讓你覺得更加頭痛。 錯誤3、限制孩子的發展 孩子因爲能力有限,自己處理日常生活時可能會花費更多時間。你不能因此包辦代替,這樣只會挫傷孩子的學習熱情,變得順從和依賴,缺乏自立能力。 2~3歲寶寶成長與學習 ★第一少年期 2~3歲---第一少年期 我們所知道的少年期,是兒童過渡到成人的階段,也是我們知道的「反叛期」。而2~3歲第一少年期,是嬰兒要過渡到兒童的必經階段,而他們最常講的話就是----「不要!不要!」。雖然孩子的不要與反抗,會讓父母的日子不好過,可是這是人的必經過程,父母應該幫孩子渡過這第一少年期。 第一少年期是孩子認識「自我」與建立「自我」的重要階段,而叛逆與反抗正是孩子的正常手段,孩子須要父母的重視去肯定他的存在,可是孩子也不要父母干涉他的「選擇」,因為這剛好會否定他的存在。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複雜?其實,只要把握住要點,也不難瞭解孩子的矛盾行為。 ★2~3歲行為特徵 1.喜歡為反對而反對。 2.要求獨立行動。 3.充滿自信。 4.膽子愈來愈大,不知道外在的潛藏危險。 5.開始有自我意識,分得清自己和別人。 6.喜歡說話表達自己。 7.能辨別大小、形狀、顏色、長短…等 8.很有想像力,喜歡角色扮演。 9.孩子會很喜歡叫出每個東西的名字,知道每個東西的名稱,讓他有可以控制環境的權力感。 10.喜歡固定的做事方式,正是培養孩子固定上床睡覺的時機。 ★與 2~3歲孩子相處 1.為孩子的行為立下一個「合理」的限制: 想一下,在這個年紀非對他說不可以是什麼? 2.父母的合理限制最好要前後一致,才能建立孩子的是非觀。 3.規則與限制應該富彈性,「愚昧的堅持是幼童心靈上的妖魔。」 4.讓孩子自由表達感受。限制孩子的行為,不要壓抑孩子的感受。例如父母不要跟孩子說:「你不可以生氣。」但是父母可以跟孩子說:「你可以生氣,但是你生氣的時候,也不可以亂摔東西。」 5.父母不必為自己的突然暴怒自責,大多數的人都會這樣,因為父母也不要限制自己的感受。但事後讓孩子知道你為什生氣。 6.告訴自己,絕對不要在暴怒的情況下打孩子。可以訂定一套處罰的方式,例如讓孩子罰坐或罰站。 7.不要因為孩子發脾氣,就投降。你也許有看過,有的小孩會有大街上打滾發脾氣,如果你投降,等於是鼓勵加強這種行為。 8.合理的範圍內,給孩子個下台階,因為孩子也會愛面子。 9.幫孩子瞭解他自己的情緒。 ★成長與學習 1.孩子的語言能力明顯增強,跟他講話的多寡關係到他字彙的多寡。 2.父母可以唸故事書給孩子聽,不用把它轉化為小孩的用語,小孩的聽力大約比智力成長2到3歲,很多字彙用語,孩子都能吸收進他的「電腦」裡去。 3.開始喜歡問:「為什麼? 」而你回答的方式與內容,就是孩子去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 4.可以在家裡準備一本圖文並茂的百科全書。 5.沙跟水、玩具陶土是小孩會很喜歡的玩具,因為他可以創造。 6.有一種磁鐵式可擦畫板,可以讓孩子塗鴉,訓練孩子手指肌肉控制能力。也可以抒發孩子的感受。 7.畫水彩可以讓孩子認識顏色的變化。 8.三輪車幫助孩子運用大肌肉和方向協調。 9.大球、積木都是很好的玩具。 10.可以給他較簡單不規則的拼圖。 11.可以讓孩子跟別的小孩一起玩,不過這個年齡是不會知道分享玩具的,最好個人玩個人的玩具。 12.父母講故事,如果加入孩子自己為故事人物,他會非常融入角色扮演的遊戲。 13.可以給孩子布偶或洋娃娃,孩子很需要一個想像中的朋友

與2歲寶寶和平相處的十大絕招

2009年05月13日
公開
29

 雖然,在行為能力上兩歲孩子已經獨立許多了,但是,面對逐漸進入「反抗的兩歲」,很多父母都是忙於應付孩子突如其來的情緒發飆問題,或是不能適應乖乖兒一改常態的變成不聽話的小壞蛋,自己的情緒也大受影響。   運用一些符合這年齡孩子的發展特性的相處技巧,以及用「隱惡揚善」原則,來作為幼兒行為矯正的基本概念,相信就能幫助您與您的兩歲孩子順利的度過這一段困難的時期。 1.訂定規矩   兩歲孩子喜歡有固定的形式規則,您可以利用孩子這種喜歡成規的傾向,將一天中叫難處理的幾件事定下明確的規則,使他能順利的進行那些事。例如:一套固定執行的「就寢前儀式」,就可以解決叫孩子去睡覺的難題。   因此,訂立一套實際可行的規矩(避免過度善意和過多細節),並且能夠天天遵循不苟,才是明智之舉。 2.接納他對「一致性」的需求   兩歲孩子很喜歡「一樣」和「重複」,因此,盡量讓他的玩具和其他東西放在他擺的地方;家裏的各種家具也放在他習以為常的地方。一天當中的每一項活動他都喜歡,都要按著既定、預料得到的次序進行,因為他喜歡知道事情的結果,所以,請接納孩子對一致性的需要。 3.設法轉移他的注意力   盡量不要和固執的兩歲半孩子正面接觸。尤其在孩子不願做你要求他做的事時,你得極力避免硬碰硬的衝突。最好是能夠轉移他的注意力。 舉例來說,假如他不喜歡換衣服,你不需要和他爭論不休,只要把他放在一個相當高度的地方,一邊動作迅速幫他換穿衣服,一邊和他談一些待會兒要做的事。 4.接受他尋求安全感的慰藉物   請接受孩子對慰藉物(如:喜歡的玩具、毛毯)的依賴,尤其是在旅行、搬家 在陌生環境中,慰藉物就發揮效用。因此,這些具安全感來源的慰藉物,對兩歲兒具有很大的意義,就連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會偶而出現強烈的需求,藉此獲得安全感受。 5.避免給他討價還價的機會   避免使用「以後」這個的字眼,也盡量避免給孩子有和你討價還價的機會。否則就會捲進一場又冗長又沒結果的拉鋸戰,不如這樣說:「好啊,我們先做好──,再做──。」這可能會讓孩子忘掉他原來的要求。 6.改變話題或離開現場   要打破他的牛角尖,最好的方法是轉移焦點到完全不同的地方。你可以離開現場,或是帶著他離開;也可以用一些新鮮的東西或新出的點子。   舉例來說,孩子心情不好,任何事都逗不了他開心;一個簡單的建議是:改變話題,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你問他:「咦,你的鞋呢?」這個方法通常效果甚佳。 7.讓生活處處充滿音樂感   這個年紀的孩子需要安閒舒適的氣氛。音樂有撫慰的力量,幾乎任何型態的音樂都能渲染出一片安閒舒適;媽媽的歌聲也有用。當孩子呈現低潮,錄音帶正好可以派上用場,尤其是兒歌錄音帶。有些孩子(特別是男孩)喜歡自己有一架錄音機,他們會把自己的錄音帶放上好一段時間。 8.把重要的東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   兩歲孩子非常缺乏抑制力。把最貴重、最容易破的東西放在他搆不到的地方,也可以用門或其他的障礙擋住,或是把門鎖上,不讓他去那裏。等待孩子稍微大一點,抑制力比較強時,「口頭教導」及「講道理」才會容易得多,也較為有效。 9.不理會他的大哭大鬧   兩歲孩子大哭大鬧、聲淚交加時,最好的方法是不去理會他,能容忍多久就容忍多久。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及早明白,大發脾氣並不能使他得到什麼,父母甚至連理都不想理他。 不過,上上之策當然還是防範未然。父母需要預知在什麼時候,在那些狀況,孩子最容易出現情緒失控的狀況。 10.運用有效的口頭指令,引發孩子參與的動機。   要求孩子時, 避免出現不留餘地的指令方式,你可以試著運用這些好技巧 ☉說:「我們來做──」這樣的句子。 ☉「這樣做,怎麼樣?」也是一句引發孩子想要參與的問話。 ☉「收拾好,我們就出去玩。」加強的是「出去玩。」,如果「引誘」不了他,你還是得自己挑起大部分的工作。 ☉「積木要回家啦?」收拾玩具的時間到了,這句話也可以使孩子願意把積木歸回原位。若孩子不願配合也沒有關係。   如果上述口頭指令都不能奏效時,請您不必太在意,不妨開個玩笑,改變話題或是離開現場。

吃錯了,當然會生病!

2009年05月12日
公開
30

書籍簡介 一般人都認為,低油、低膽固醇的食物有益健康;少吃牛油、豬油、尤其用植物油炒菜,比較不容易罹患心臟病、高血壓;還有,人造奶油比奶油安全;素食者較不容易罹患慢性病;多喝牛奶可以補充鈣質……,其實,這些耳熟能詳的健康飲食觀念,不一定都是對的,你相信嗎?作者在本書中針對以上八大迷思,深入淺出地一一加以破解,並進一步告訴大家,如何進行飲食改造計畫,讓自己遠離慢性病威脅,能夠健健康康活到老。包括如何判別好油壞油、什麼是優質蛋白質及優質澱粉、每個人該吃多少澱粉、什麼是完整食物和有機食物、什麼時候該補充維他命、外食應該如何吃得更健康……等等。同時,針對各種常見的慢性病患者,例如癌症、憂鬱症、過敏、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也提出了最專業的飲食建議。 本書特色 (一)顛覆現代人普遍認為的「健康飲食」迷思,帶來革命性的飲食新觀點;並針對一般大眾偏差的飲食習慣一一指陳,提出慢性病預防及對治策略。 (二)本書作者受過正統、完整的自然醫學訓練,是台灣第一個取得美國自然醫學醫師執照的專家,兼具嚴謹的學理與豐富的臨床經驗,內容引述許多最新發現與研究成果,專業紮實、鏗鏘有力。 (三)深入淺出的寫法,讓讀者「知其然,更知所以然」,不再為道聽途說的健康知識所迷惑。 (四)觀念與實用性兼具,可以參考本書,為自己打造健康滿分的飲食改造計畫。 (五)專家醫師聯手推薦,一致推崇「為台灣帶來震撼性觀念」。 作者簡介 自然醫學博士 陳俊旭醫師 陳俊旭醫師畢業於臺大醫學院復健系,並取得有「自然醫學的哈佛大學」之稱的巴斯帝爾大學 (Bastyr University)自然醫學博士學位。是第一個考取美國自然醫學醫師執照的台灣人。通過美國四項國家考試(自然醫學,針灸,中藥,復健),並擁有華盛頓州醫師、針灸師、治療師三張醫療執照。 曾任西雅圖華人健安療養院復健部主任、西雅圖西北無限健康診所自然醫學醫師與針灸師、西雅圖世貿中心聯合健康診所,以及台灣百略集團康適幸福股份有限公司醫療長、百略集團康適診所副院長。目前擔任台灣整合醫學公司自然醫學顧問。 內文節錄》第一章百年來健康演變 引言:人類100年來的生活越來越舒適便利,但健康狀況卻越來越糟;不僅體力越來越差,疾病越來越多,許多以前罕見的疾病,現在更幾乎成了流行病。這都和生活形態和飲食文化的改變有密切的關係。 人類與大自然一向是和平共處的,但最近一百多年來,卻發生很大的轉變。電燈的發明,使人的睡眠時間縮短;汽車的發明,使人運動量減少;化學工業的蓬勃發展,嚴重污染了地球;抗生素、類固醇以及種種人工藥物的發明,雖然暫時壓抑了疾病,卻也衍生出許多副作用;現代化農業的進步,看似頗有效率,實質上卻少了營養、多了毒素。 美國重大疾病排行榜 人類一百年來的生活越來越舒適便利,但健康狀況卻越來越糟;不僅體力越來越差,疾病越來越多,許多以前罕見的疾病,現在更幾乎成了流行病。 以美國來說,美國是全世界科技業與醫藥業的龍頭老大。汽車、飛機、電視、電腦、手機、抗生素、類固醇、避孕藥、器官移植、原子彈、微波爐、漢堡……,通通都是美國人發明的。現代西醫使用手術與人工藥物,它的歷史不過一百多年,而它的發源地也是美國。 美國人帶來了世界的繁榮與便捷,卻也因此改變了人類的健康結構。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美國人自己的健康,一百年來發生了什麼改變。在一九OO年時,美國人的癌症罹患率是27比1,到了二OOO年,卻劇升到2比1,換句話說,每2個美國人就有一個罹患癌症;糖尿病罹患率則由一九OO年的1%提高到現在的10%;肥胖與過重者的比例,更由一九OO的5%竄升到現在的61%,各種慢性病罹病率增加的速度令人咋舌。根據美國CBS新聞報導,二OOO年,美國人花在減肥產品上的費用高達三百五十億美元,相當於一天三十億新臺幣,但肥胖的人卻越來越多。肥胖,已成為現今美國人最大的問題之一。 許多一百年前不常見的慢性疾病,例如:上血壓、腦中風、心臟病、氣喘、過敏、癌症與自體免疫系統方面的問題……,也在這一百年內陸續出現而且迅速普及開來。其中最嚴重的疾病,是高居癌症排行榜前兩名、男性的前列腺癌、直腸癌與女性的乳癌、子宮頸癌。 癌症的成因和飲食大大有關 前列腺癌、直腸癌以及乳癌、子宮頸癌,都和飲食中的毒素與脂肪有密切的關聯。另外,子宮頸癌還和皰疹病毒有關。 直腸癌的成因很容易理解,通常是蔬菜水果吃得太少,肉類和油炸物吃得太多,食物留在腸道內的時間過久,腐敗之後產生毒素,持續刺激直腸壁,日積月累使得腸壁細胞突變,導致直腸癌。因此直腸癌患者通常會有便秘與偏食的習慣。 前列腺則是個一般人比較陌生的器官。它有某種奇特的天然屏障機制,讓很多西藥進不去,所以一旦發炎,抗生素便不易產生作用。但奇怪的是,前列腺卻很容易讓脂肪進入,所以肥肉吃多了,不只是油脂,連裏面的雌激素、生長激素、自由基、重金屬、農藥、戴奧辛與其他脂溶性毒素,統統被帶進前列腺,持續刺激前列腺,使它產生腫大、發炎、老化、受損甚至癌化的現象。這是因為飲食中常吃「壞油」導致的結果,如果吃的是「好油」,就可常保前列腺的健康。(「好油」與「壞油」的判別,將在以後的章節中詳細解說) 至於女性癌症方面,牛油、豬油、雞油中的人工雌激素,吃了之後會刺激第二性徵如乳房、子宮等部位,造成初經提早、乳房發育提早等現象,所以現在的小女生都發育得越來越早,中國大陸就有六歲女娃就來初經的例子,可以說都是人工雌激素惹的禍。而油脂中過多的人工雌激素與毒素,便是引髮乳癌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臺灣十大死因的戲劇性轉變 至於臺灣的情形又是如何呢?我們不妨從歷年來臺灣人的十大死因來觀察。民國四十一年,臺灣人的十大死因依序為腸胃炎、肺炎、肺結核、心臟病、中樞神經之血管病變、周產期死因、腎炎、惡性腫瘤(癌症)、支氣管炎與瘧疾。民國七十五年,惡性腫瘤由第八位攀升至第一位,位居第二至第十位的死因分別是腦血管疾病、意外災害、心臟病、上血壓、慢性肝炎、糖尿病、支氣管炎、肺炎與自殺。到了民國八十六年,惡性腫瘤依然高居臺灣十大死因之首,第二位以下依次是心臟病、糖尿病與腦血管疾病(中風)。而根據民國九十一年所做的統計,臺灣人的十大死因排行榜則為惡性腫瘤、腦中風、心臟病、糖尿病、意外事故、肝病、肝炎、腎臟病、自殺和上血壓。從以上資料可知,癌症已連續二十七年蟬聯臺灣十大死因第一名;每隔八分鐘,就有一人死於癌症。 綜觀臺灣五十多年來死亡原因的演變,疾病種類與罹病比例確實產生很大的變化。在民國四十一年的時代,名列死亡原因前三名的是腸胃炎、肺炎與肺結核,皆屬傳染性的疾病。這樣的結果不難理解,因為當時的衛生條件較差,所以傳染疾病橫行,因難產而不幸喪生的婦女也不在少數。從民國五十幾年起,臺灣經濟起飛,電冰箱與抽水馬桶漸漸普及,衛生習慣越來越好,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工業污染漸漸嚴重,因此傳染病致死案例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與飲食習慣、環境相關的疾病,例如癌症、腦中風、心臟病、糖尿病、氣喘……等等。 早期台灣人多死於傳染疾病 我們如果再往前追溯,一百年、甚至更早之前的台灣人健康狀況又是如何呢? 清朝時期,從中國大陸來到北台灣開採硫磺的鬱永河,看到家中的僕役一個個病倒,曾經感嘆地說︰「人言此地水土害人、染疾多殆……余初未之信,居無何,奴子病矣!諸給役者十且病九矣!乃至庖人亦病,執釁無人……病者環繞,但聞呻吟與寒噤聲……安得遍藥之?」 到了一八九五年,台灣的衛生條件仍然不是太好。根據日本的記載,日軍攻打台灣之際,日方傷亡人數不多,戰死者164人,傷者515人,但生病者卻有26094人,因病致死者更多達4642人,病死的竟然是戰死的28倍之多! 從以上史料可以清楚看出,當時台灣衛生條件之窘境,以及傳染病之倡狂。其實,台灣並非「瘴癘之鄉」,只因為屬於亞熱帶氣候,溼度與溫度都很高,很適合蚊蟲與病菌的生長,從北方來的大陸人和日本人,在水土不服以及蚊蟲、老鼠的侵襲下,才會染病。只要度過兩三年的適應期,改善環境衛生,融入當地的飲食與作息,漸漸適應溼熱的氣候後,便會發現台灣的確是一個氣候宜人、物產富饒的美麗寶島。 有鑒於征台一役官兵病死者眾多,1895年日本人佔領台灣後,第一件事便是設立台灣病院,也就是臺大醫院的前身。緊接著,在1896年設置自來水供水系統、1899年興建下水溝,1905年規定全台每年兩次春秋大掃除。如此多管其下,日本人把台灣的鼠疫、霍亂、瘧疾、天花、白喉等傳染病防治工作做得相當成功。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了許多醫療設施,造成傳染病的另一次猖獗,國民政府來台後,防疫工作不敢鬆懈,鼠疫、霍亂才迅速被撲滅。至於瘧疾,因為威脅嚴重,在全面噴灑DDT後,才於1965年根除。 基本上,在1950年代以前,台灣人的健康問題在於傳染病。如果排除傳染病這個問題不看,其實當時的人身體相當硬朗,體能非常好,而且很少有現代人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癌症、過敏、氣喘等等問題。許多人不求甚解,以為從前的台灣人生活過得很苦、很可憐、很落後,所以死了很多人,現在的生活越來越進步、也越來越舒服,疾病得以醫治,所以越來越好。但我的看法卻非如此。我覺得台灣人以前的飲食內容很不錯,生活習慣、運動量和文化條件也都相當有益健康,只不過衛生條件較差,很多人因為罹患傳染病而死。能夠活下來的人,如果奉行從前的飲食與運動習慣,身體都維持得非常健康、勇壯。客觀來說,老一輩的身體,都比我們這一代還要健壯、耐操。 威脅現代人健康的隱形殺手 所以,台灣幾十年來十大死因的演變,簡而言之,就是從急性的傳染病演變成慢性的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等。至於肝病,也就是所謂華人的「國病」,不論是中國大陸或台灣,都非常盛行。到底為何華人的肝臟這麼脆弱,原因眾說紛雲,有歐美學者懷疑是環境毒素所造成,是否如此,仍有待查證。而腎病,多是服藥過度與高血壓、糖尿病失控所引起。肺病則多源自於抽菸、吸入過多二手菸、或空氣污染等等。肝病、腎病、肺病皆有其成因,所以大致說來,十大死因沒有明顯成因的就是腫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這三大類。而這三大類疾病,究其成因其實都和飲食脫不了關係。 以往威脅我們生命安全的傳染病(包括鼠疫、霍亂、瘧疾、天花、白喉),如今應該是得到妥善控制了,但該擔心的是,現代這些十大死因的隱形殺手,我們該如何防範? 內文節錄》第二章近百年來的飲食變化 引言:100年前,人們吃的多半是「完整食物」,也就是少加工、無化肥、無農藥、無生長激素的天然食物。攝取這類完整無害的食物,可獲取直接而大量的營養成分。然而,時空移轉至100年後的今天,由於農藥與化肥使用頻繁、環境污染嚴重、土壤貧瘠、養分流失、精製食物與加工食品氾濫,人們吃下肚子裡的東西已經大不相同。 上一章我們談到了人類健康的轉變,接下來,我們來談談人們飲食習慣的轉變,看看兩者之間是否有所關聯? 大約一百年前、一九OO年代的時候,人們吃的多半是「完整食物」(Whole Food),也就是少加工、少人工添加物、無化學肥料、無農藥、無生長激素、無人工雌激素的天然食物。攝取這類完整無害的食物,可獲取直接而大量的營養成分。然而,時空移轉至一百年後的今天,人類的飲食內容與習慣,卻產生了劇烈的變化︰農藥與化肥使用頻繁、環境污染嚴重、土壤貧瘠、養分流失、精製食物與加工食品氾濫、飲食比例嚴重失衡、運動量嚴重不足……。僅僅相差一百年的時間,但人們吃下肚子裡的東西卻已經大不相同。 100年前的西方飲食 以美國人來說,一百年前的美國人是不吃漢堡的,吃的是傳統西餐︰湯、生菜沙拉、薯泥、麵包、牛排、雞排、水果等等,算是蠻均衡的飲食型態。而且食材很健康,沒有化學污染。他們和從前的台灣人自己養豬養雞一樣,也會自己養牛,不但親自參與畜養的過程,而且不會添加人工激素和其他添加物。在那個年代,農藥、化肥也還未普及,環境尚未污染,比起現在來說,可以說健康太多。 五十年之後,情況完全改觀。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人工激素和人工添加物的結果,毒素已無所不在。近年來許多強調「有機食品」、「自然農法」的產品紛紛出現,並且越來越受消費者歡迎,反映的便是此一問題的嚴重性。 台灣50年來的飲食改變 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長年溫暖潮濕,萬物生長極為容易,蔬果種類繁多。 但台灣的溼熱,也使食物容易腐敗、潮解,病菌孳生,加上工商業過度發展,空氣品質迅速惡化,如果衛生習慣不好,就很容易生病。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原本在台灣身體有這樣那樣的毛病,移民到美國住一陣子後,身體自然就變好了。這是什麼原因呢?那是因為美國氣候乾燥、空氣浮粒少,衛生習慣較佳,地廣人稀,微生物繁殖較不易,所以也就比較不容易生病。 防腐劑、人工添加物無所不在 由於氣候溼熱,台灣菜市場和超級市場賣的許多乾貨與加工食品,例如豆乾、水果乾、粉圓、瓜子、花茶、茶葉、飲料、中藥材、海哲皮、魚乾、蘿蔔乾、速食麵、糕餅等等,為避免發霉生蟲,都添加很多防腐劑與保鮮劑。甚至連很多原本就不易壞的東西,例如醬油、汽水、糖果、冷凍水餃、火鍋料、沾醬、香腸、臘肉、牛肉乾、肉鬆、榨菜、蜜餞、酸梅等等,也都添加了防腐劑。其實,這些食品依照傳統做法,也就是鹽漬、糖漬、冷凍、風乾、密閉等等,已經有抑菌防腐的效果,再添加防腐劑,等於畫蛇添足,而且有損健康。 其中,常用的人工添加物,包括己二烯酸、苯甲酸、BHT、BHA、人工色素、糖精、阿斯巴甜、雙氧水、硝酸鹽、亞硝酸鹽、亞硫酸鹽、硫化物、溴酸鉀、去水醋酸鈉……等等,不管合不合法,用量多寡,對身體都會造成傷害。而這些人工添加物,在五十年前阿公阿媽的飲食中,是不存在的。 此外,中國大陸近年來廣泛應用輻射保鮮技術於水果、肉品與乾貨中,許多大陸進口台灣的香菇、蜜餞……等等,都經過鈷六十照射,但是色澤、口感、硬度卻不變。輻射保鮮安全嗎? 根據美國農業局的規定,凡是經過輻射處理,就不能稱為有機食物。放射線有無殘留,食物成分是否改變,目前仍是爭議的焦點。但台灣與大陸的食品中,卻存在著許多民眾連作夢都沒想到的、有形無形的添加物,這是不爭的事實。 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抗生素 還有,為了使蔬果長得漂亮、免於病蟲害侵襲,農民也常大量使用殺蟲劑、除草劑與化學肥料,其中以草莓、葡萄、桃子、瓜類、玉米、花椰菜、小白菜等最為嚴重。尤其遇到颱風來襲,農人為了避免損失,常常等不及農藥殘留退去而搶收蔬菜,更導致有超量的農藥吃到我們肚子裡。 另外,在養殖業最常見的便是大量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可使養殖的魚、蝦、蟹類長得快又大、而且不容易生病。但餵養抗生素與人工飼料的魚,不但營養成分或口感都與野生的不能相比,更糟糕的是,抗生素吃下肚後,還會把人體內的有益菌殺死,使腸胃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 至於雌激素與生長激素等人工荷爾蒙,則在畜牧業使用得非常普遍。餵食人工荷爾蒙會使乳牛泌乳多好幾倍、小牛長得快又大。但人類使用這類畜牧產品之後,卻有很大的後遺症,包括小女生初經提早,婦女乳癌、子宮長瘤罹患率提高,經證實都和吃太多人工荷爾蒙有關。 環境污染讓人人中毒 很多人應該還有印象,2005年報載,彰化與台南傳出「戴奧辛鴨蛋」事件。戴奧辛含量嚴重超出標準,竟然是歐盟的十一倍;而線西鄉民血液中的戴奧辛含量,是一般民眾的六百倍,更破了世界紀錄!戴奧辛是世紀劇毒,其毒性是氰化物的一百三十倍,只要0.0001公克,就可毒死一條10公斤的狗。戴奧辛的污染,通常是由工廠排放到水溝或漁塭,再由農作物、鴨子吸收。人吃了這些農作物或鴨子之後,容易致癌、使胎兒畸形,以及嚴重干擾神經、內分泌、肝、腎以及其他器官。 和戴奧辛一樣氾濫成災的環境毒物,還包括多氯聯苯、石棉、DDT、汞、鎘、砷……等等。我在臨床上發現,許多台灣人常見的症狀,除了和農藥、化肥、過敏原有關之外,環境毒素也是一大肇因。環境的污染,除了工廠排放廢氣與廢水之外,民眾露天燃燒的「貢獻」也不小。台灣有許多民眾會把家中的舊家具、舊家電、廢棄物、塑膠、舊衣物拿到空地去燃燒。農民也時常燃燒稻草、養豬戶則以廢木材、破布等做為燃料來加熱餿水。這些看似無害的廢棄物,其實內藏種種環境毒素,甚至比有防治設施的工廠或焚化爐所釋放的還多。可以說,「中毒」已經是台灣人相當普遍的現象。 飲食內容越來越西化 從1950年起,短短二、三十年之間,台灣人的聰明勤奮,創造了所謂的「經濟奇蹟」。從前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變成老一輩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有了錢之後,大家想吃什們就吃什麼,大魚大肉、山珍海味、糕餅、甜點、零食、飲料……花樣多得不得了。1970年代,受到美國影響,開始吃起牛排、漢堡、雞塊、薯條、比薩、牛奶、汽水、可樂、咖啡。到了1980年代,流行「吃到飽」餐廳,大家更是肆無忌憚、大吃特吃。 吃得太多的結果,加上現代飲食的高糖分、高油脂(以壞油居多)、低蔬果、又有前面所說的人工添加物與環境毒素的污染,使得現代的台灣人不但體能變差,健康問題更是錯綜複雜,疑難雜症越來越多,老年疾病也越來越年輕化。 另外,偏頗的飲食觀念也影響到下一代。許多長輩疼惜孫子孫女,怕他們吃不飽,希望他們多吃,於是造就了現代許許多多的小胖子。也有不少小孩嗜吃零食,忽略正餐,所以乾乾扁扁的,變成了所謂的「紙片人」或「竹竿人」。這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周遭、常見的情形。 長期處於「營養不均」狀態 我們常常聽到營養專家告訴我們:現代人營養豐富。其實這個論點是有爭議的。現代人的飲食過於精緻,吃太多高糖、高精緻澱粉、高不良油脂、高熱量、高化肥、高農藥、高化學添加物的食物,反而人體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植物營養素都很缺乏,所以是長期處在一種「營養不均衡」的狀態。很多人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便買人工綜合維他命來補充,但這類人工合成的綜合維他命,其實會讓身體添加許多毒素,反而雪上加霜。現在的人不是虛胖就是太瘦,體力也不好。更糟的是,許多年輕女孩追隨流行、嚮往模特兒竹竿式的身材,把自己弄得皮包骨,還吵著要減肥。很多年輕女孩瘦歸瘦,卻有蝴蝶袖與鮪魚肚,這都是「空卡路里」造成的。 脂肪攝取過多,而且都是壞油 現代人飲食中的脂肪實在吃太多了,而且大部分是壞脂肪而非好脂肪。根據統計發現,台灣人飲食中的脂肪攝取比例,從一九八二年的30%,提高到一九九五年的50%。一般民眾吃下肚的,以氫化、氧化的油脂居多,加上油脂內的環境毒素,造成現代疾病的氾濫。如果說,飲食偏差是現代人健康惡化的罪魁禍首,那麼,壞油則是飲食偏差的問題核心。所謂「擒賊要擒王」,如果能夠先改善壞油的問題,則現代人健康的問題就好了一大半,這也是本書接下來會花很多章節來討論好油與壞油的原因。 作息紊亂,欠了許多睡眠債 1960年代電燈開始普及,1970年代是電視,1980年代是電腦。這三大電器用品的發明,使人們的睡眠時間越來越短。對現代人來說,太陽下山後,正是另一天的開始。上班族不是繼續加班,就是應酬、逛街,很多人九點、十點才回到家,一兩點才睡覺。學生則補習或回家繼續K書、看電視、打電動或上網,十二點以後睡覺很平常。根據統計,台北市一半以上的高中生平均睡眠不到六小時。在亞洲,台北的兒童最晚睡,東京的兒童睡最久,超過十小時。台灣有六百萬睡眠障礙患者,我想與作息紊亂很有關係。 人體的荷爾蒙運作,會因為光線刺激松果體內的退黑激素而間接調節。五臟六腑生理運作,深深受到這個生理時鐘的控制,所以一樣睡八小時,從晚上十一點睡到早上七點,與凌晨三點睡到早上十一點,醒來後的感覺是很不一樣的;前者精神飽滿,後者渾身沒勁不舒服。這是因為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三點,是身體排毒與修補機能最旺盛的時段,所以,過了十一點還不睡覺,在我的定義裏,就是熬夜,就會耗損身體。大部分現代人都欠了一屁股的睡眠債,如果不盡早償還,身體就會慢慢出現早衰、疾病的失衡狀態。 缺乏運動,體能大衰 年輕一代的體能大不如前,已經是公認的事實。不管是心肺功能、肌力、耐力、柔軟度、敏捷度、協調性、爆發力、身體組成等等,都在逐年下降,脊柱側彎與腰椎幅度減退的現象也相當普遍。這是因為現代生活太舒適了,從幼稚園開始,上學有校車、父母接送、公車、捷運;長大後騎摩托車或開車,上下樓搭電梯,身體長期缺乏鍛鍊所致。另一方面,現代人長時間坐在書桌、電腦桌、辦公桌前,使脊柱壓力增加,加上姿勢偏差,使得腰痠背痛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 內文節錄》第三章從世界各民族得到的啟發 引言:傳統的愛斯基摩人只吃肉類,卻幾乎不罹患心血管疾病;日本、印尼和墨西哥婦女,少有更年期症狀;地中海國家雖然也是高油飲食型態,卻很少罹患心臟病,這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從世界各民族的飲食習慣中取經,找出現代人的健康之道。 愛斯基摩人為何不容易罹患心臟病? 1906年,探險家斯德凡森(Vilhjalmur Stefansson)深入極地與愛斯基摩人生活了十一年,他每天吃的,都是海豹、北極熊、魚、馴鹿,沒有蔬菜、也沒有任何水果。回到紐約後,他去做了身體檢查,發現身體非常健康,沒有任何疾病,連壞血病也沒有。當時,曾跌破許多營養學家的眼鏡。 高油脂的傳統飲食 幾十年前,美國就有許多科學家專門研究愛斯基摩人的生活。根據調查資料顯示,早期的愛斯基摩人不會長青春痘、沒有齲齒、沒有高血壓、也沒有心臟病或腦中風。深入探究的結果,發現這和愛斯基摩的傳統飲食有很大的關係。北極天寒地凍,種不了蔬菜水果,一年又有半年以上是黑暗的永夜,所以飲食中幾乎只有肉類,脂肪佔總飲食的70%以上,其餘30%是蛋白質。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高油脂食物,並未對他們的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愛斯基摩人幾乎不得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為什麼?這和現代營養學家所說的「高油飲食是萬病之源」的理論,不是正好相反嗎? 答案是,愛斯基摩人吃的都是好油,而且沒有污染,沒有人工添加物。現代人「油吃得越多,就越不健康」的說法,其實並沒有錯,因為一般人吃的都是壞油;如果吃的是好油,不但不會生病,還會很健康。 抗發炎的優質聖品 魚油、海豹油、野生動物油都是高級好油。對生活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而言,氣候嚴寒、平均溫度在攝氏零度以下的環境,是天然的大冰箱,他們習慣將魚肉、海豹肉切完後自然擺著,一直擺放到肉開始變得有點發酵的狀態才吃,因為這個時候的食物,是養分最容易被吸收的時候。再者,生食或半熟食,油脂不會因烹煮而氧化,不會產生自由基,養分不會遭到破壞,甚至還保有維他命C,食用者可從這種肉中攝取豐富且完整的養分。 魚和海豹這些北極的動物,體內ω3的含量非常高,ω3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非常有益,其中的EPA和DHA成分,還能預防動脈硬化、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和中風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可以舒緩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症狀、抑制發炎與預防人類癌症的形成和發展。另外,吃好的脂肪,身體不容易發炎,血管也比較暢通,不容易有膽固醇堆積,產生壞的膽固醇少、好的膽固醇多,所以這樣的飲食型態和內容,雖然蔬菜量很少,但他們的青少年不長青春痘、成年人也不得心臟病,而這兩種病症,剛好都與油脂有極大的關係。 被美國同化的愛斯基摩人 自從美國在阿拉斯加發掘到石油,近五十年來,隨著石油運輸管與高速公路的建立,將美國本土的食物與餐廳輸入阿拉斯加後,現代的愛斯基摩人已能吃到漢堡、熱狗、薯條、炸雞塊、牛排、可樂、冰淇淋……等等一切美國人愛吃的東西。飲食美國化的結果,導致最近幾十年來,愛斯基摩人的心臟病與青春痘罹患率,已和美國人不相上下。2004年6月,世界權威的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公佈,由於飲食、生活習慣被美國本土同化,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原住民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已經比非原住民更高了。 骨質疏鬆症罹患率偏高 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愛斯基摩人雖享有許多天然好油的好處,但卻有一個健康上的問題,那就是骨質疏鬆症的罹患率比較高。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脂肪與蛋白質吃太多,導致體質偏酸性。因為即便吃下的是好油、好肉,但肉裡面的磷、硫、氯會使人體質偏酸,又缺乏鹼性食物蔬菜來中和。體質偏酸的結果,身體必須分泌骨中的鈣來中和,所以易形成骨質流失。人體內的鈣質主要還是來自於蔬菜。依我們正常人體所需,一天應攝取約1000毫克的鈣,而所有深綠色蔬菜和十字花科類蔬菜與豆類,都含有豐富的鈣質。愛斯基摩人之所以會得骨質疏鬆症,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吃到蔬菜。這是第一個因素。

家庭教育誤區,嬌縱了孩子

2009年04月28日
公開
38

現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無疑比過去多得多,也比前輩們更講民主,但總的來說,孩子卻比過去嬌縱、難管了。 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現了新的變化,但父母並未及時調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種育兒書刊充斥市場,很多父母生搬硬抄,操作起來似是而非。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個新誤區便出現了。 誤區1:孩子應該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 → 讓孩子學會關愛他人 近些年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可悲的是,一個家庭中越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為中心。力力的媽媽對此深有感觸,以前每次吃蝦她都是把蝦剝給兒子吃,自己從來不吃,當她有一次隨意地把一個蝦仁塞進自己嘴裡時,沒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臉,又哭又鬧,還逼著她吐出來!很顯然,像力力這樣自我中心的孩子將來是很難融入社會的。 事實上,一個家庭中最為緊要的是夫妻感情的經營。不妨告訴孩子: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你雖然沒有得到最愛,但你同時擁有雙份愛。我們還可以給孩子立下規矩,「下班後半小時內不可以打擾爸爸媽媽」。結果你會發現,以前越關注他,他的要求越多越難纏,現在你把他的位置放對了,他反而變得禮貌和獨立。不要給孩子他是家裡的特權階層的印象。好東西大家要分享,人人有份,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懂得關愛別人。 誤區2:現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 讓孩子學會體驗快樂 很多人都認為,現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據調查,在三種情況下孩子最不開心:一是父母吵架離婚時,孩子很驚恐,不知所措,又擔心自己沒人要。二是沒人玩時。特別是喬遷新居後,父母給孩子很多限制,牆上不許畫、地板上不能拍球、衛生間裡不許玩水,更不能領著同伴來胡鬧,到最後,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著哄著學畫畫、彈琴、上各種興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兒童期的合理需要,這些需要沒有被滿足,那麼即使錦衣玉食、玩具豐富,孩子也不會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讓孩子過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應該是快樂無憂的,但孩子也會有孩子的小小煩惱。父母應隨時關注孩子的情緒體驗,肯定、鼓勵他表達情緒,幫助他調整情緒。 誤區3:吃飯穿衣不要緊,大了自然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帶養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飯追著喂直到跑不動,結果是長大以後生存適應能力差,中學生父母鋪床墊褥、大學生父母全職陪讀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辦代替剝奪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實踐機會。其實像穿脫衣服、洗腳洗臉、學具整理這些簡單的自我服務勞動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幹,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從示範到手把手教到只動嘴不動手,逐步放開,只要你堅持一個月兩個月,沒有培養不出的生活能力。在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識的「懶」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時候肯放手,長大了才放心。 誤區4:盡量滿足孩子的願望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拒絕會挫傷了他們的心靈。其實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們把自己嚮往的東西列一張表,然後,在今後三年內可能滿足的願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佔20%,我們多半就很滿足了。而現實是多數孩子75%以上的願望都能如願以償。許多父母善於克制自己的物慾,卻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獲得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從中獲得的樂趣也了了,這一點孩子和大人是一樣的。更糟糕的是,孩子從中學會的是不勞而獲,高消費不是靠努力與犧牲得來,而是靠抱怨、要挾、強求得來。 所以,父母應善於對孩子說不,要他學會克制與承受。一項實驗表明,幼年時面對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慾望的孩子長大後的成就要遠遠高於不能克制的孩子。 問題是很多父母缺乏臨場說不的處理技巧。典型的過程是這樣的:上街前說好今天不買東西,但到了街上,面對誘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後撒潑,大人覺得很丟面子就屈服了,當然嘴上還是要惡狠狠地說,下不為例否則就收拾你之類,顯然這種空洞的威脅永遠都不會兌現。另有一對夫妻是這樣處理的:孩子撒潑,夫妻倆一商量,決定由媽媽出面說,你願意賴在這兒就呆這兒,我們先回去了,說完掉頭就走,孩子見勢不對,拔腿就追。回去後吃完晚飯,父母鄭重地和孩子交談,讓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為,並主動作出行為承諾。 誤區5:家務活父母干就行了 幸福指向——讓孩子承擔勞動的義務 我們小時候都被家長安排著承擔一定的家務,但輪到自己做父母時幾乎沒人指望孩子能幫家裡做事。調查顯示,各國兒童平均每日勞動時間分別是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中國0.2小時,德國甚至將6歲以後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寫進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脫離父母走向獨立,成功地構築自己的生活,而家務活正是增強他們能力與自信的途徑。比如3歲可以端板凳、遞用具,4∼5歲可以疊衣服、理床鋪,6歲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間,10歲的孩子就該固定地承擔家裡的某項勞動了,如收飯桌、倒垃圾。總之,孩子是家庭成員,就應該讓他對家庭盡義務。 誤區6:板凳絆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板凳絆倒了孩子,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對待方式,而不同的對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徵:中國的家長是打板凳,安撫孩子,孩子學會的是推卸責任,抱怨他人;美國的家長是「沒看見」,不去干預,孩子學會的是爬起來走,獨立性強;日本的家長是批評指責,孩子學會的是承擔責任,尋找原因。 其實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著擋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讓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丟了,不要急著給他買,讓他承受丟三落四的後果。把小夥伴的東西弄壞了,不必掏錢給他賠,讓他自己出零花錢。只有承受了他才會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這遠比家長過後反覆嘮叨效果要好得多。 誤區7:完全講民主 幸福指向——民主要慎用 從前的家長容易簡單粗暴,而現在的家長容易太講民主。父母作了一個決定,孩子尖叫為什麼,你解釋,他再問為什麼,你再解釋。其實他並不真的想尋求答案,而只是引誘你進行一場辯論,而無論你表達得多麼清楚,孩子總會有自己的理由。 其實民主是為了瞭解孩子的想法,並鼓勵他發表自己的意見,但並不意味著可以討價還價,甚至遷就退讓。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只要不帶歉意與威脅地說明,「因為我是父母,所以做決定是我的責任」。大人想成熟的意見應該要求他做而不是希望他做,當你以懇求、交易、賄賂、威脅、講理的方式去對待他的不合理要求時,其實就是在鼓勵他不講理。 誤區8:你唱紅臉我唱白臉 幸福指向——家教要求一致連貫 一般的家庭通常是:祖輩寬容父母嚴格,爸爸性急媽媽心軟或者爸爸豁達媽媽較真,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常有分歧,於是就出現媽媽懲罰孩子爸爸替他放哨或者爸爸對孩子發火,媽媽為孩子辯護。更有甚者媽媽重罰過後,爸爸悄悄帶孩子去飯店美食以示慰勞。長此以往,孩子產生投機心理,知道要吃找奶奶,要玩找爸爸,要上街找媽媽,教育功效相互抵消。所以家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預先協商,達成一致,萬不可當著孩子的面相互指責,彼此都要主動維護對方的尊嚴。 還有的家長教育孩子是看心情,高興時孩子犯再大的錯也能原諒,不高興時孩子一點小錯也能無限上綱,揪住不放;或者一段時間放任自流、不聞不問,一段時間又事無鉅細、棍棒相加,弄得孩子不去關注教育的內容,而是小心地揣摩家長的情緒。須知一暴十寒是不可能養成好的態度習慣的,它需要親子雙方共同的意志努力。

教出英語力

2009年04月24日
公開
47

選英文繪本的三個原則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親子天下專刊《教出英語力》 文�吳敏蘭 花了大筆錢買英語教材,孩子還是一句英語都說不出來?當爸爸媽媽開始覺得孩子「朽木不可雕也」的時候,不妨試試說故事、聽故事的方式。從事兒童英語教育多年的哈佛雙語教育碩士吳敏蘭,提供了豐富的書單與說故事的訣竅。 對於想自己在家幫小孩加強英文的家長,我常常鼓勵他們用故事的方式讓孩子接觸英文,一來是家長想要讓孩子在家乖乖的上英文,通常都有點困難;二來是在說故事的過程中,不但可以培養親子感情,更可以教孩子一些價值觀,其實是一舉兩得。在這個過程中,小朋友只要不排斥聽英文故事、讀英文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怎麼開始? 用英文來聽故事的一大要點是:剛開始不要選擇英文太多的故事書。如果英文太長、太難,小朋友很快就會失去興趣,因為他們不但不懂,也無從猜起。其實,「猜意思」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一部份,小朋友會自己去猜測字的涵義,更進而去歸納,記下字的意思。因此,在學習的初期,可以找一些字少且有清楚圖片說明的故事書,讓孩子可以看圖猜意思,或者是在與孩子一起閱讀的時候,適時的指出圖片引導,讓孩子在剛開始接觸英文書時,就能懂意思,增加他們學習的成就感,這是很重要的一步。 例如在看《Good Night Gorilla》(Peggy Rathmann)這本幾乎沒有文字的繪本時,大人在說「Good Night, Gorilla」的同時,孩子的注意力可能是在繪本插圖中的右上方、飄在空中的一個小小氣球,所以急著要翻到下一頁,看看氣球飛到哪裡去,若是爸爸媽媽只是急著要講故事,就會讓孩子失去自己去「閱讀」這本書的機會。陪著孩子閱讀時,要給孩子時間和空間,有時候會因此在其中找到更多樂趣。無字書因為沒有文字的解說輔助,書中的繪圖大都非常具有特色,可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爸爸媽媽不妨利用無字書引導孩子欣賞插圖,你會發現從孩子眼中看世界,和大人的角度不同。 聽有聲書學英文 有些家長或許對自己的英文發音沒有信心,這時就可借助有聲書來「代言」。有聲書的好處是家長可以一遍又一遍的放給小朋友聽,順便加強自己的聽力與發音。孩子只要多聽,就一定會對特別一個音或是特別一個語調產生印象,有時甚至會因為覺得有趣而模仿著說。有時,故事中穿插著生動的對話,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對話,也會加深小朋友的印象。孩子對英文繪本較熟悉時,爸爸媽媽甚至可以試著只播放故事聲音,而不看故事書,讓孩子有專心「聽」的機會。要提醒家長的是,如果爸爸媽媽具有一些基本的英語能力,應該先嘗試自己說故事給孩子聽,因為可以隨時依照孩子的反應調整說故事的速度,若遇到孩子聽不懂,也可以多做解釋。有時候直接放CD或錄音帶,因為速度快、孩子無法進入狀況,反而會提早放棄,造成反效果。聽故事學英文是個有趣的經驗,爸爸媽媽切忌把故事當課本來教,才不會失去爸媽說故事、孩子聽故事的樂趣。 另外,說故事的道具也很重要。藉由一些道具的操作,小朋友更容易進入狀況,例如製作手偶來演出三隻小豬的故事劇情,小孩不但練習對話,還可練習操作手偶;講到「好餓好餓的毛毛蟲」的故事時,帶著孩子做水果的拓印畫;講到「薑餅人」的故事時,帶著孩子實際製作一個薑餅人或薑餅屋,最後再吃掉,那會是小朋友童年最快樂、最美好的記憶。 選英文繪本的三個原則 為孩子選擇英文故事書時,不但要依孩子的年齡,還要配合適合的故事型態來引導孩子。例如:一到三歲的孩子小肌肉的發展還不是很成熟,卻對翻書這個動作非常有興趣,這個時候如果給他一般的故事書,可能讀了幾次下來,故事書不是缺頁,就是被五馬分屍了。因此,在這個階段,可以準備一些厚紙板的硬書(board book),孩子狀況好的時候,就逐頁唸給他聽。要不然就讓孩子隨意翻閱,然後找機會對孩子說「Look at the dog!」「Look at the boy.」「What's this?」當然,書中的字句要少要短,而且字體一定要又大又清楚。 四到六歲的小朋友對於故事的多元性,接受度就較高了。爸爸媽媽可以先從小朋友較熟悉的題材去挑選故事,例如:小朋友去上學、學上廁所、養寵物、有了弟弟妹妹、房間有怪物等。當然,因為是英文故事,在初期,書中的插圖最好是愈多愈清楚愈好,文字也是愈精簡愈好。一來父母閱讀時不會太吃力,二來小孩也不會有太多壓力。如能找到有聲書在旁輔助,增添一些音效,就更棒了。 選英文繪本書的原則 剛開始想要以英文繪本來培養幼兒的英語能力的家長,可以抓住幾個重點:字少(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圖畫清楚(可以看圖猜意思),還有就是句型的重複性要高。藉由句型不斷的覆誦,孩子也容易跟著朗朗上口,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連三歲孩子都可以「背誦」的《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Bill Martin Jr. & Eric Carle),故事中不斷重複「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I see a red bird looking at me.」 「Red Bird, Red Bird, What do you see?」 「I see a yellow duck looking at me.」孩子很容易就記住,甚至套用成「Mommy, Mommy, what do you see?」來玩遊戲。學齡前的孩子而言,這種重複性高、甚至可吟唱的繪本,是讓孩子開口說英文的好方法。 讓孩子由閱讀進入英語的學習 閱讀能力要慢慢培養。孩子若要獨立閱讀,也需要建立自然發音(phonics)的能力。不過,讓孩子透過繪本去接觸英文,沒有壓力、充滿趣味,又可建立孩子的信心。甚至有些繪本中的韻文(rhyming words),可以訓練孩子建立自然發音的概念(phonemic awareness),有助於孩子自然發音的學習。 如果你的孩子是已經有英語能力與閱讀經驗的小學生,除了閱讀繪本,也可以開始嘗試兒童讀本,慢慢由淺入深的引導孩子,進入純文字的閱讀世界。有許多出版社會針對孩子的閱讀能力出版所謂的「Level Readers」,透過有趣的插畫與故事,有系統的讓孩子慢慢累積對「the」、「is」、「and」、「on」等常見字(sight words)的認識,讀本也隨著級數的增加,逐步增加自然發音的難度,從家長讀給孩子聽(being read to),到家長在一旁導讀(guided reading),進而開始獨立閱讀(independent reading),讓家長能夠藉由較有系統的系列讀本幫助孩子進入閱讀,不需傷腦筋的在廣大書海中,去判斷一本書到底適不適合孩子的程度。 《Amelia Bedelia》(Peggy Parish)這個超級糊塗女傭的故事,就是頗受孩子歡迎的系列。書中Amelia Bedelia 常常因為對英文的曲解而鬧出笑話。例如主人說要換毛巾(Change the towels),她卻以為是要「改變」毛巾,而在毛巾上挖了一個洞。這時候孩子已經能慢慢了解英文字彙中的雙關語,這是語言學習的下一個階段。繪本之外,也可讀一些章節小說(Chapter Books),例如冒險系列的《Magic Tree House》(Mary Pope Osborne & Sal Murdocca)、偵探系列的《Zack Files》(Dan Greenburg)、幽默系列的《Junie B. Jones series》(Barbara Park)、溫馨系列的《The Cobble Street Cousins》(Cynthia Rylant)與奇幻冒險系列的《The Secret of Droon》(Tony Abbott),都是值得推薦的入門書。著名作家Tomie dePaola 的《26 Fairmount Avenue》與Roald Dahl的《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Matilda》、《The BFG》等,都是很受孩子歡迎的讀物。 其實現在坊間已經有許多上述系列的中譯本或是中英雙語版本,也引起了一些該閱讀中文還是英文的討論。我總覺得,一個好的故事,不管是用任何語言來呈現,都會讓閱讀成為很愉悅的一件事。記得小時候,母親很重視我們的語言學習,雖然全家跟著爸爸從一個國家到一個國家,語言一直轉換,她總是想辦法自己教。中文比較沒有問題,英文就難了,她擔心自己英文能力不夠好,又不知如何教我們,於是選擇了較輕鬆的方式,閱讀童書。她常常帶著我們去圖書館借英文繪本,提供了我們最無壓力的語言學習經驗。我和姊姊們各取所需,找自己喜歡的書,從繪本到短篇小說,看著書中的插圖猜故事的劇情,看到像《讀者文摘》等雙語的書籍更是愛不釋手,因為只要不確定書中的意思,還可以中英文相互對照一下。媽媽從來不會要求我們只看英文或是中文,而是提供了雙語的閱讀環境,而我們三個女兒也因此都成了愛閱讀的孩子,中文也看、英文也看。有的時候我們欣賞中文的美,有時喜歡英文的幽默,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享受閱讀。父母把書交到孩子的手中時,不要要求他用何種語言閱讀,因為無論如何,孩子都會被故事所吸引,享受故事與插圖之美、進入閱讀的世界。 高年級或是中學生則不妨試試可輕鬆閱讀的《The Secret Diary of Adrian Mole, Aged 13 and 3/4》(Sue Townsend),或是一些著名並已被拍成電影的書,如《Charlotte's Web》(E. B White)、《Harry Potter》(J.K.Rowling)、《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C. S. Lewis)、《The Hobbit》(J. R. R. Tolkien)。父母不妨參考美國童書界最高榮譽紐伯瑞獎(Newbery Medal)的兒童文學得獎作品,如《Sarah, Plain and Tall》(Patricia Maclachlan)、《Dear Mr. Henshaw》(Beverly Cleary)、《A Wrinkle In Time》(Madeleine L'Engle)、《Shiloh》(Phyllis Reynolds) 、 《Bridge to Terabithia》(Katherine Paterson)、《Hachet》(Gary Paulsen),都是經典之作。 到了高中,就可以開始讀一些經典名著了。記得我在瑞典念英國高中時,閱讀書單有《Catcher in the Rye》(J.D. Salinger)、《A Tale of Two Cities》(Charles Dickens)、《David Copperfield》(Charles Dickens)、《To Kill a Mockingbird》(Harper Lee)、《Tess of the D'Urbervilles》(Thomas Hardy)、《Of Mice and Men》(John Steinbeck)、《1984》(George Orwell)、《Lord of the Flies》(William Golding)、《Animal Farm》(George Orwell)、《Moby Dick》(Herman Melville)等。回家功課是讀小說,上課大家討論書中的議題,考試都是申論題,每本書都是整本讀完,比我後來在上外文系時所「完整」讀完的小說還要多呢。 編按:我在加拿大求學時,學校老師要求我們閱讀的書單也是非常類似這些,除了著重在閱讀理解外也特別focus在對事情的看法與感想。 與孩子一起讀 我常常鼓勵幼稚園的家長們,不要擔心自己英文不好,和孩子一起閱讀,不但自己可以慢慢累積英文能力,又可以培養親子關係。我們學校有好多家長到後來自己成為愛故事的人(story lover),會去蒐集繪本,收藏各種版本的故事與孩子分享。如果爸爸媽媽是個愛繪本的大朋友,現在坊間也有很多是大人才更能體會其中幽默的繪本,作者打破傳統故事的架構直接與讀者對話,或是故事內容顛覆傳統的價值觀,往往讓愛故事的大朋友拍案叫絕呢! 閱讀讓孩子與世界接軌 還記得在剛從美國回來的頭一年,我在國小教二、三年級的孩子,當時為了教各種「交通工具」的英文名稱,我運用了一本故事書叫做《This is the Way We Go to School》(Edith Baer & Steve Bjorkman),繪本中畫出世界各地的孩子如何去上學,例如紐約的孩子坐渡輪,挪威的孩子滑雪,中國南京的孩子騎腳踏車,瑞士的孩子坐纜車,肯亞的孩子坐火車,印度的孩子坐雙層巴士,蘇聯的孩子坐地鐵,而澳洲有的孩子因為地方遼闊,是在家聽收音機上學。我說完故事之後,和孩子熱烈的討論,如果我們要加上一頁台灣的孩子如何上學,是運用哪一種交通工具?孩子們紛紛說,「摩托車!」非常有趣。但是接下來我拿出了世界地圖要將書中的國家找出來,先問到這群三年級的孩子「台灣在哪裡?」時,孩子們卻指不出來,令我感到很驚訝,也覺得很難過。我們如此努力的教孩子英文、希望他們有國際競爭力的同時,是否真正了解到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結合? 若無法常帶孩子出國去開眼界,閱讀就是給孩子開拓視野最快速的方式之一,因為孩子從繪本中可以看到聽到許多不同的經驗。例如從繪本《How to Make an Apple Pie and See the World》(Marjorie Priceman)中,可以看到一個女孩為了取得製作好吃的蘋果派的食材,如何周遊歐洲列國。透過故事,孩子知道哪個國家有好吃的蘋果,或是哪個國家的乳牛生產香純的牛奶製作奶油等等。從《Handa's Surprise》(Eileen Browne)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一個去訪友的非洲女孩,將她要送給朋友的各式非洲水果頂在頭上的大盤子裡,卻被沿路遇到的動物偷吃了。故事中可以看到非洲人如何搬運食物,又可以認識不同的非洲水果與非洲動物,對於台灣的孩子來說,都是十分特殊的生活經驗,孩子透過童書,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是所有的爸爸媽媽都有時間或是金錢,能夠帶孩子出國認識世界,但是閱讀卻能讓孩子逐步累積對世界的認識與了解,未來孩子有機會與世界接觸時,他會是個更有國際觀與包容力的世界公民。 作者小檔案 學歷:國哈佛大學雙語教育碩士 曾任:美國麻州雙語教育(MABE) 研究員、台北英國學校教師、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西洋兒童文學講師、國小英語師資班講師。 現任:凱斯幼稚園�建國幼稚園�凱斯英語學校教務長,凱斯教學研究中心講師。 著作:《看漫畫FUN英文》、《雙語齊下》、《大鴕鳥的故事 The Story of Ostrich》等。

停、收、等、慢 培養孩子11大能力

2009年04月24日
公開
47

停、收、等、慢 培養孩子11大能力 父母給愛的方式必須設限,忍一時,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闢,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在《溫公家範》這麼說。對溺愛世代的父母,這句話無疑是當頭棒喝。這群父母往往給了太多的愛,卻不知道「該給什麼」、「該給多少」?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十一種大能力(編按:十一種能力包括: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納別人的能力、適度的表達力、決定的能力、等待力、親和力、尊重力、合作力、智慧力),經過核對後發現:被寵溺的孩子幾乎樣樣缺乏。 尤其,父母溺愛孩子的「首要傷害」,會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因為孩子從未被父母喝叱「不行!」,他就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被溺愛的孩子也容易沒有自信,因為父母為他做了一切,他還能做什麼?而總是伸出一隻手要幫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達力會有問題,因為在他還沒表達前,父母就已為之代勞了。 所以,不論你的溺愛是放任型,或是過度保護型,父母都要謹記四口訣:「停、收、等、慢」,收回一隻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首先,要停下來。 停: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溺愛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第十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佳作,樊雪春寫的〈我看見我的女兒〉一文,內容就描述她母親給她的是一份「專斷的愛」:成長的歲月中,她嫌我洗澡洗不乾淨,帶著菜瓜布好心的把我拎進浴室,做一場脫皮之旅,她洗得很高興,我則是低著頭像一隻代宰的羔羊,就這樣一直幫我洗到十八歲。她嫌我的頭髮太長,蓋住了眼睛,把我拎到理髮店,剪一個西瓜皮。理髮師一面剪,我一面掉著眼淚……如果我拒絕吃下當歸雞,她會滿懷憤怒的把雞吃光光……「沒人要的雞我自己吃。」她恨恨的說。「母親的背影,是我最熟悉的姿勢。」樊雪春這段話隱喻著,母親的好意和子女的需要經常背道而馳。因此,父母在給愛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需要? 收: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 > 第二,有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隻手。父母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 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指出,父母這樣做並不意謂停止對孩子的愛,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禮物,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關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不要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第三,父母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結果讓孩子養成不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的角色。 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總幹事涂喜敏舉例,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後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出門前又親自將衣服穿上。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到沒帶外套的自然結果,父母往後就不需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 鍾思嘉也輔導過一個個案:田先生有四個女兒,在一次家庭會議後,他們同意在晚餐後負責收桌面、洗碗筷,但幾天後,他們忘了該盡的責任。隔天,田太太也停止做早、晚餐,孩子不解。只見田太太說:「很對不起,我實在沒法在又髒又亂的廚房裡做飯。」接著,田先生夫提議出去吃飯,孩子歡呼的問要去哪一家。想不到田先生說:「我沒有說要帶你們一起去啊!你們得照顧自己,自己想辦法了。」結果,等到他們回來,孩子都吃過了,而且也把廚房整理乾淨。 第四,要慢。因為延後孩子享樂,是他以後競爭力的來源。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這是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社區的四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追蹤研究。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讓每個小孩區分出最喜歡和次喜歡的。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 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知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 十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後SAT(美國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的分數越高。」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經典研究。 改變給愛的方式:先降低頻率,再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要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初期,父母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然後再將「給愛」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要的。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舉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一千小時為他們補習上學接接送送,但大學基測出來,卻只能以分數落點去找志願科系。其實父母應該做的,可能是花五十個小時陪孩子去瞭解適合的科系,這五十小時的影響遠比一千小時的接送要重要。」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生活大能力,你的孩子得幾分? 答題方式請根據孩子的真實狀況快速給分,依照符合程度,分數各異:偏高2分、一般1分、偏低0分,做完24題後,累計總分 檢測對象 此問卷設計係針對孩子6歲至12歲的父母, 1. 大部分時間,自己整理書包、準備上學用品 2. 受挫或被拒絕時,不會一直吵鬧,或與父母交換條件> 3. 很想要超市、百貨公司的某樣東西,未經同意,能等待或放棄> 4. 借東西前,會先向物主說一聲 5. 做錯事不會一直說是別人的錯,會想下次怎麼做更好> 6. 會時常關心家庭其他成員 7. 客人來家裡,會分享所有物或玩具,或給大家留愛吃的東西> 8. 規定、約定打電動或看電視時間,或上床睡覺時間,可以遵守> 9. 需要做決定時,知道自己要什麼,不會不知所措> 10. 對於分配到的打掃、洗碗家事或功課,大多能負責> 11. 清楚表達想法或需要,不需父母猜測、詢問半天> 12. 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不會馬上喊父母來協助> 13. 能自然的對別人招呼,如鄰居、管理員 14. 被指出錯誤,會反省,會思考別人說的,不是只有「我對」> 15. 生氣適可而止,能說出為何讓他生氣的事 16. 當父母稱讚別的孩子,也能學習欣賞別人 17. 知道父母為他做的一切不是理所當然的,會表達感謝> 18. 在家與在校,態度、表現一樣 19. 在零用錢的額度內適當使用,不超支、不預支> 20. 喜歡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有自信的 21. 容易親近,大方和善,或樂於與人合作 22. 喜歡動手幫忙做家事,不懶散 23. 在大熱天,雖會煩躁、抱怨,也能去做該做的事> 24. 不會一直比較物質的貴賤,或覺得高人一等 檢測結果 37分以上 你不會太寵愛孩子,你的孩子已具備很好的社會化能力,能應付變遷快速的社會; 36-25分 你有一點寵愛你孩子,現在你要幫助他建立較欠缺的能力; 24-12分 你蠻寵愛孩子,有時過度保護,有時又太放任,阻礙他發展相關能力的意願與標準; 11分以下 你已經過度寵愛你孩子,使他無法建立許多能力,你應該要檢視他欠缺這些能力的原因,謹記「停收等慢」4口訣。

提升專注力 多遊戲、別過度學習

2009年04月20日
公開
39

在日常生活中,同時運用多種專注力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媽媽在廚房一邊煮飯,一邊注意房間內的寶寶有沒有發出聲響。但一位選擇性專注力出現問題的孩子,可能全神灌注看著電視,卻完全沒聽到母親在一旁呼叫。 臨床上,注意力不足的小朋友通常都是持續性專注力、集中性專注力與選擇性專注力出現了問題。如果兒少時期的專注力缺失程度不嚴重,沒有達到影響功能的程度,例如老師平常沒有太多抱怨、功課還可按時完成、考試成績與他的能力相符時,父母不一定要帶孩子到醫院接受治療,也不需花錢接受「××專注力訓練」! 以下是一些小撇步,可幫助家長進行孩童的專注力訓練: 1.持續性專注力的提升 ●讓幼兒學習「一次只做一件事、每次都把事情完成」的生活及遊樂模式。例如玩填色遊戲,就把顏色填完才玩下一個遊戲;蓋積木,就蓋一個段落才休息;吃飯時就把電視關上。要強調的是,不要強求幼兒過度學習,而是讓幼兒多遊戲,遊戲非常重要,在遊戲中幼兒因此學會各種技能,也培養自信,我們只是稍微加入一些良好的生活紀律及習性即可。木頭人及撿紅點遊戲,也對專注力的培養有助益。 ●上學後,孩子學習時間要安排妥善,寫作業時間最好依個人狀況,區隔為許多小段,每小段不要過長,約為15至20分鐘。段落中可以讓孩子休息一會,但不可讓他們看電視或過度玩樂,以致心收不回。 ●學習內容與性質應交替進行:例如背科複習完,可以做數學,再背英文。 2.集中性專注力及選擇性專注力的提升 ●鼓勵孩子多閱讀,但每次閱讀內容與範圍不要太多,事前可協助孩子瞭解故事大綱,增加他們興趣。對於年幼的孩子,可以藉由手勢,大聲念出句子的同時,幫助他注意到書中應注意到的內容。 ●要求不要太高。一般來講,7歲至10歲的專注力能維持約20分鐘、10至12歲的小孩能維持約25分鐘就足夠了。 專注力是可經由後天努力而改善的。較嚴重的專注力不足個案確實需藥物治療,但對於只是「專注力不夠好」的孩子,也許父母可嘗試在生活小地方開始訓練。 出處:提升專注力 多遊戲、別過度學習

[育兒] 兩歲幼兒如何教才會不抓狂

2009年04月17日
公開
18

摘錄自《2歲幼兒如何教不抓狂》•佐藤真子著 世茂出版社出版 一提到2歲的幼兒,你會想到甚麼呢?「凡事都要自己來.…..」、「甚麼都說不喜歡.…..」但是做起事來卻又笨手笨腳,一定要大人在一旁守候。的確,2歲的幼兒正是這麼一個麻煩的年齡!他們的心理層面已有迅速的發展,但仍限於一個自己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混亂、掙扎期。 或許有些父母也曾因為照顧2歲幼兒,碰上許多頭痛問題深感困擾,甚至有「置之不理」之感,讓自己也陷入「凡事皆不順心」的煩躁期。雖然有句話說:「如果孩子是2歲,那父母親也是2歲。」但唯有深入「獨立期」的幼兒的內心世界,有耐性地守護著孩子,才能讓親子在各方面一起進步與發展。 ?2歲幼兒的生理與心理發展 在寶寶迎向2歲生日的那一天起,你可以認定他已經完全脫離「嬰兒期」,正式邁向幼兒期。2歲正是走路、跑步、跳躍等運動層面的基本機能,大幅躍進的時期。孩子對於這些逐漸形成的能力,莫不充滿躍躍欲試的衝勁。所以,自我的這些衝勁能充分獲得滿足的孩子,不管是誰到了3歲左右,在走路、跑步、跳躍等動作上,都會有驚人的發展。 對2歲的幼兒來說,上下樓梯真是最佳的冒險遊戲;若在散步途中看到樓梯,即使繞遠路也會故意跑過去爬一爬。就連百貨公司或超市的欄杆扶手,也要攀爬一番,尤其對電梯更感興趣。這時父母親應該多注意孩子的舉動,避免發生危險。等他習慣上下樓梯的節奏感之後,從好幾層的樓梯上跳下來成為新的刺激遊戲。一開始他還有些顧忌,要求父母親助他一臂之力,等他越來越大,膽子也跟著變大,總有一天他自然會成功地從樓梯上跳下來。 2歲的幼兒在心理層面上的發展,遠比生理方面進步更多。例如,他為了強化自我的意識,經常會出現「不要」、「不好」的回應。這時不管是要他收拾玩具、脫掉髒了的衣服,甚至是要給他最愛的香蕉,都會得到「不要」的回應;聽多了總覺得他把說「不要」當作一件有趣的事呢!這時父母千萬不要出現「這個孩子怎麼變得這麼搞怪!」的念頭。其實這種表達「不要」的行動,對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上,有非常重要的功用。 對一個2歲大的幼兒而言,當自己的要求受到限制或禁止時,要如何堅持自己「不要」、「不好」的念頭,以及說出「好」或接受別人的意見,都是相當寶貴的學習課題。雖然有些老生常談,但在此還是要強調,一個放棄自我意識,完全順服別人的孩子並非「好」孩子。希望父母親多用些心思,輔導孩子找出自我解決問題的方法。 ?大小便的訓練--掌握時機為其要訣 即使你不覺得緊張,但一發現孩子已經2歲了,還是會突然介意他大小便的自理問題。尤其當他的同伴一個個擺脫尿布的束縛後,你不禁也為家裡的孩子著急起來。 或許有很多媽媽之前都有嘗試訓練孩子大小便的失敗經驗,最常見的失敗原因是,孩子還沒有到不穿尿布的時間就開始訓練他,正因為他的腦部還不能充分控制排尿系統,媽媽就急著訓練他,當然不容易成功。至於這個時間是甚麼時候,因個人發展而異,一般最快的話也要1歲半以後。 掌握時機為其要訣,等孩子的膀胱剛好裝滿尿液,再帶他上廁所,他就能順利解出, 但這只是偶爾碰上恰當的時機;大小便的訓練正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這種偶然性。所以,儘可能瞄準想尿尿的時機,持續誘導孩子去廁所或便器「解決」,才是訓練成功的要訣。像午睡後或早上起床時,都是最佳的時機,而離上次尿尿約2個小時的間隔時間也最適合。不過,要是孩子不想尿,或待了2、3分鐘還尿不出來,就不要勉強他。萬一他過不到2分鐘又尿下去,千萬不要生氣;這可能是孩子比較敏感,不太習慣這種訓練。其他像天氣冷或水喝多了的時候,就要縮短尿尿間隔的時間,常帶他去尿尿。 ?穿脫衣物--「自己做」是獨立的第一步 孩子一過了2歲,都會想要自己穿衣服或脫衣服。不過,他們穿衣的技巧有待商榷,倒是脫衣服的技術好多了。像洗澡時脫衣服或就寢時換上睡衣,都是他們最佳的表現時刻,即使花很長的時間才脫得掉,仍樂此不疲。媽媽也可在適當的時機教他收拾脫下來的衣物。 而最讓媽媽頭痛的是,明明沒有時間了,他還堅持要自己脫衣服,尤其是早上上學或洗澡時,總讓媽媽忍不住出手幫忙。不過,這種想要「自己做」的意識,決定了自此萌芽的獨立心會成長茁壯或不幸夭折,對孩子日後的性情具有重大的影響。所以,當孩子表示想「自己」做做看時,原則上同意他的要求,尊重他的意思吧!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週遭大人的期望也不盡相同。正如同孩子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每對父母親也具有不一樣的特質;再加上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單親家庭等等不同的生活背景,更造就出性格、脾氣都不一樣的孩子。所以,每一對父母親都應該試著找出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教養方式,才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心得:天下父母心,千萬不要以大人的邏輯去看小孩子喔!要記得她們只是小孩子!

亂發脾氣怎麼辦?

2009年04月10日
公開
37

亂發脾氣怎麼辦?   許多父母都有類似的夢魘,孩子到了玩具部門,著魔似地的買東買西,一旦你不順從他的要求,孩子便賴在地上,大哭大叫,極盡所能的令你難堪,任憑你軟硬兼施、好話說盡(如果不是在公共場合,早就一巴掌下去),也是無用,最後要不不歡而散、扯手拉耳朵地離開現場,要不俯首投降、心不甘情不願地任憑勒索。   多數父母都憑本能來處理發脾氣的兒童,一般而言,反應模式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所謂的「喪權辱國型」。這類父母一見到兒童發脾氣,便會失去所有的立場、原則及之前協議的規則,甚至是不惜成本、竭盡所能的「息事寧人」,謝天謝地,只要孩子不生氣就好。這類父母彼此之間也常爆發劇烈的衝突,經常割地賠款的一方往往成為兒童的堅定靠山,只要孩子在另一方遭受責備或拒絕,馬上向這一方求助,也總能遂其所願。因此,一方責怪:「幹嘛對孩子這麼兇,不是要用愛的教育?」另一方會說:「你這麼沒有原則,早晚寵壞孩子,這樣搞法我怎麼教?以後我不管了!」可是嘴巴說不管,孩子是自己的,不教又不行!   這類聰明的孩子自小就學會「情緒勒索」。只要吵就有糖吃,只要鬧就有道理,別人就要讓他。可是等進了學校、出了社會才發現:誰甩你啊!終於吃到苦頭。   第二類的父母是「立斬無赦型」。這類父母認為小孩子是不該發脾氣的,只要發了脾氣,不論有沒有道理,都是錯的。因此,當兒童發脾氣時,這類父母通常也不去問是否受了委屈,還是身體不舒服,而用更嚴峻的態度壓抑兒童情緒的表達。孩子自小就學會:「表達情緒是不好的,情緒該被壓抑控制,有情緒就表示『發脾氣』,我不該隨便亂發脾氣。」這類兒童內在有太多壓抑的情緒,可能自小體弱多病。這些情緒本來能幫助兒童表達不滿,增進與外界的溝通,但一再壓抑的結果會導致體內化學的不平衡,令免疫系統失常,因此孩子會一再地生病。此外,他們也可能成為「情緒障礙」兒童,不斷壓抑內在的情緒,卻又找不到合理的表達方式,同時內在的不平衡又一直累積;雖然兒童有段時間會乖乖的,似乎完全沒有脾氣;可是,當累積到一個危險濃度時,又會突然的亂發脾氣及無理取鬧。   這類兒童長大之後,可能也會循此模式,不斷將壓抑情緒轉成各類的身體疾病,或成為一個終日受情緒困擾的成人。   第三類父母是所謂的「疏離型」。他們沒有能力處理及面對兒童的情緒,當孩子發脾氣時,他們會暫時變成「木頭人」,將自己的感受關閉,假裝看不見,假裝一切都沒有發生,以掩飾自己的無能及尷尬。不錯,滿聰明的,可是後果可慘了。   這類兒童長大會出現「身心分離」現象,他一方面可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一方面卻又對情緒覺得很陌生,不知道「那是誰的情緒?」或「我該拿這些情緒怎麼辦?」而且當強烈的情緒湧現時,因為沒有人可以引導,也沒有鏡子(指父母對兒童情緒的回應方式)可供學習修正,兒童會出現所謂的紊亂行為,有些表現出來的行為甚至和內在情緒背道而馳,也許要多年之後才能明白自己內在真正的感受。   我在這裡想提供父母們幾個簡單的觀念及做法。首先,當兒童發脾氣時,你要讓他明白「他是可以發脾氣的」,你也必須接納「發脾氣的孩子」,目的是要孩子明白,情緒是他的朋友,而非敵人,也要引導孩子接納「發脾氣的自己」或「自己的情緒」。其次,父母必須好好的教導兒童如何體驗情緒的力量,利用情緒與外界進行有力且平和的溝通,拒絕侵犯性的不合理對待,該說「不」,就說「不」!爭取合理的尊嚴及權益,利用情緒來提振自己身心的深層力量感。再其次,若父母本身相當懂得平衡情緒,不但能夠接納兒童的情緒,也能幫助兒童了解情緒背後的信念,甚至與兒童一同學習透過情緒的根源及內心的衝動,和自身內在更深的「神聖內我」達成連結。如果各位父母能依循以上的原則教導兒童,相信一定能教育出情緒平衡、身心健全的下一代。 ──(摘自《在孩子心裡飛翔》)

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閱讀建議

2009年04月02日
公開
37

0-1歲選書建議 在嬰兒的最初四個月,最重要的是爸爸媽媽的聲音,大人讀什麼書都沒問題,只要是自己特別喜愛的,能夠在讀的時候充滿愛憐與溫情。相比之下,節奏明快、韻律優美的讀物是首選。當孩子漸漸大起來,他會努力在各種事物中建立聯繫,顏色鮮明、圖畫清晰的卡片或書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大人在給孩子指認的同時發出聲音來,就是在幫助孩子建立這種關聯。 在1歲以前,大多數孩子還不會說話,我們可以選擇能對他的視覺和聽覺產生深刻而且美好印象的讀物,可以是卡片、認物畫冊、玩具書,也可以是CD、VCD。在語言上,最好能選擇有韻律的文字,比如簡單的童謠、兒歌、兒童歌曲、唐詩等等。 如果選擇圖畫書,務必選擇線條簡樸的,顏色需要是和諧的,並不一定要鮮豔。顏色也可以非常簡單的,甚至可以是黑白的。 在這個階段,著重培養孩子聽和關注的習慣,最重要的任務是讓孩子在建立這些關聯的同時獲得美好的感受。 1-3歲選書建議 這是孩子學習語言非常重要的起步階段。多數孩子會在這個階段擁有第一本自己可以翻閱的書。孩子的第一本書,語言應該非常簡單的,可以沒有文字;插畫應該非常豐富,最好是圖畫書;內容應該是故事性的,可以是貼近生活的,也可以是幻想的,但應該有想像力。 貼近生活的認知卡片和讀物也不錯。也有家長熱衷於給這個階段的孩子選擇百科認知的畫冊,甚至是科普讀物,其實幫助不大,這方面的認知到生活中或大自然中去接觸會更有意義。 選擇圖畫書,要特別留意逐漸適應孩子接受能力的發展。通常在兩歲以前,孩子對故事的線索、結構和意義不甚明白,選擇情節複雜的故事(哪怕是經典童話),孩子也會感到相當的困惑。注意觀察孩子對書的反應,慢慢來。 圖畫書的形式,不是越精美越好,大人看畫是欣賞的角度,孩子讀畫卻是在讀故事。圖畫的敍事能力是要重點考慮的因素,和諧仍然是顏色和線條的最高標準,“顏色一定要鮮豔”、“形象一定要可愛”的要求完全是誤解,關鍵是要符合故事的需要。有許多經典的圖畫書,顏色並不那麼鮮豔,形象也未必特別可愛,至少並不可愛的角色,在形象上一定是不可愛的。孩子對圖畫的理解能力總是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千萬不要低估。 為孩子選擇書,盡可能選擇圖畫幅面相對開闊,字體偏大,閱讀舒適感強的。在有選擇的情形下,最好不要選純粹電腦製作的圖畫。 3-5歲選書建議 選擇圖畫書,可以參考前面介紹的標準。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漸漸對故事的複雜性要求提高,不太複雜的經典童話、寓言、傳說,漸漸都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有可能,還是應該多選一些單獨成篇的圖畫故事,因為它們特別適合親子共讀。選擇宜求精,不必過分求多,孩子即使反反復複聽或讀一本圖畫故事書,也是會受益無窮的。 在這個階段,應該鼓勵孩子開始培養自己的興趣。在讀書的興趣和取向方面,孩子深受大人的影響。大人一方面應該選擇自己真心喜愛的書,一方面也應該適當控制,不要讓自己的趣味過多地限制孩子的發展。在很多時候,大人說“我的孩子就是不喜歡某種類型的書”,往往真正不喜歡的是大人自己。 許多大人會在這個階段加大培養孩子認字的“力度”。實際上,閱讀起步得較早的孩子會自然表現出對識字的一定興趣。適當選擇輔助識字的讀物也是有益的,但請一定記住,相對培養閱讀興趣而言,識字是次要的事情。不要把圖畫故事書當作識字練習冊,更不要讓識字取代了閱讀。 這個階段也是拓展孩子閱讀領域的好機會,可以捕捉孩子的興趣和熱情,適時提供延伸閱讀的素材。比如根據孩子的興趣,選擇相關的科普故事、知識性讀物,幫助解決孩子的諸多“為什麼”,刺激他更多的觀察和探索。選擇知識性讀物,切忌片面追求大而全,應該著重考慮趣味性、合理性,而且應當是富於想像力的,最好還應該有較好的文學性。 小學1、2年級閱讀建議 目前小學語文教育通常在一、二年級主攻識字,多數孩子在這個階段完成了上千字的識字量。 大人在孩子的這個階段常犯的錯誤是:往往誤將識字量與閱讀能力等同起來。如果一本書中絕大多數字孩子都認識,那麼大人認為孩子肯定能輕鬆地讀懂。實際上並非如此。獨立閱讀是一項需要培養的技能,需要經過大量的練習。大人如果還葆有童年的回憶,應該能記起自己在學習閱讀之初是如何磕磕碰碰過來的。通過閱讀去瞭解意義,並不是讓認識的字排列在一起就能實現的。 曾經堅持為孩子讀書的大人,有的也會在這個階段停止了這項活動,認為繼續為孩子讀書會養成他的依賴性。結果常常是造成了一段時期的閱讀真空:剛剛開始獨立閱讀的孩子一方面失去了大人的幫助,一方面自己舉步維艱。留心觀察這個階段的孩子,你會發現他們常會去選擇類似笑話、腦筋急轉彎這樣的短篇讀物,或者乾脆翻出以前大人為自己讀過的幼兒讀物。 引導孩子獨立閱讀,首先要有足夠的耐性和寬容,允許孩子從盡可能簡單的讀本(甚至比以前大人念過的更簡單的讀本) 開始,同時需要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大人自己盡可能拿出表率來參與閱讀。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需要為孩子提供閱讀的動力,如提供足以引起孩子興趣的書,大人與孩子共同聊書,為孩子做一個閱讀記錄,適時給予鼓勵甚至物質獎勵。 在這個階段,最好不要停止為孩子大聲讀書。 一、二年級適合的拼音讀物有哪些? 就目前出版的情況,拼音讀物沒法作為一、二年級適合的讀物來界定。原因有幾條: 一是目前注音的讀物,沒有任何那個官方或民間的機構要求什麼要注音什麼不要注音,根本就是出版社自己來決定,或者說就是編輯本人來決定。那麼,不是所有的注音讀物都是適合一、二年級的讀物,有些要低得多,比如編輯認為該給3-4歲的孩子認認字了,那麼就會加上注音;編輯認為該給9歲的讀物注音也加上,甚至編輯自己本來什麼都不瞭解也會加上注音。所以,目前已有的拼音讀物不能作為單一標準。 其二,一、二年級孩子的讀物應該是根據他的生活體驗基礎和現有理解能力來閱讀和通過閱讀間接式的瞭解世界。這類讀物的特徵一般要求,故事線索簡潔、儘量貼近孩子的生活、字型大小足夠大、配圖比例足夠多可以幫助理解故事的線索的發展變化。 比如,文學類的有孫幼軍的小豬唏哩呼嚕、梅子涵的戴小橋和他的哥們兒、角野榮子的小妖怪系列童話、古田足日的一年級大個子二年級小個子、中川李枝子的不不園、法國的精靈城堡、小裘蒂系列、鄭淵潔的童話系列等等; 多數的圖畫書、漫畫更適合的還是一、二年級的讀者比如雅諾什、阿羅、比得兔、戴高帽的貓、晴天有時下豬繪本、亞卡利、丁丁、關愛生命系列繪本等等; 還有一種類型的書也許更加貼合孩子的需要,比如,神奇的校車、巨眼叢書、不知道的世界叢書、小學生科學認知趣問妙答、我想知道為什麼等等都是在這個年齡段比較搶眼的。 最後一點也請家長們不要輕易放棄親子共讀的機會,“大聲為孩子讀書”是讓孩子儘快提升,多元化發展的最好手段。孩子的聽覺接受力幾倍於視覺接受力。“大聲為孩子讀書”能夠推動孩子儘快進入自由閱讀的境界。適合這一類的書幾乎是所有的,只要大人自己也喜歡的就行。“書到用時方知少”,好書是不會過期的。 小學3、4年級閱讀建議 這個階段可能是孩子閱讀發展的一個分水嶺。有些孩子經過這個階段的穩步發展,漸漸成為嗜書的書迷,在不久的將來,逐漸達到接近成人閱讀者的熟練程度;還有些孩子卻會始終徘徊在閱讀的起步階段,或者漸漸與書疏遠,如果將來沒有很好的機遇,將可能一直對閱讀不抱什麼好感。孩子與故事天生親近,他們還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如果孩子們發現書中有好玩的故事,有很多他們迫切想要瞭解的知識,他們會樂意親近書的。但是問題在於,對於缺乏經驗的入門讀者,通過書去探索的動力相對還比較弱,因為這種探索必須很主動,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且還需要良好的經驗作支援。比方說,一個喜愛偵探故事的入門小讀者,他可能根本不知道應該去哪里找到下一個適合的閱讀目標。而現代孩子的生活世界,有太多可以分心的事情,電視、網路、還有電子遊戲,都可以很輕易地疏遠孩子與書的距離。 而另一方面,在應試教育的體系下,孩子們也很容易在大量的功利性很強的文本學習中困頓疲乏。在學校教育中,“閱讀”常常與各式各樣的練習和測試等同起來。我們在教孩子們“會”的同時,很少教他們去“愛”。 想讓孩子們走上閱讀之路,大人需要給他們更強有力的鼓勵和引導。在這個階段,大人應該盡可能給孩子們幽默、輕鬆而且高品味的文學作品,一方面培養他們的閱讀趣味,一方面給他們獲得成就感的機會。試想一下,如果孩子能夠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享受完整的文學作品,並能從中大有收穫,他們就會更有興趣更有信心去開始下一次探索。 在這個階段,大人需要特別留意“投其所好”,有能力的最好多與孩子開展閱讀後的交流。 小學5、6年級閱讀建議 如果孩子還沒有表現出特別的閱讀偏好,請先參考前頁有關“小學中段”的建議。 如果孩子已經累積了相當的閱讀經驗,並且也相當喜愛閱讀的話,在這個階段通常會表現出某種獨特的閱讀個性,比如說偏愛讀某種類型的書,偏愛讀某位作家的書,偏愛讀某一主題的書。在這個階段,大人需要注意一方面幫助孩子開展基於主題的拓展閱讀,一方面要幫助孩子拓展閱讀的興趣面。 在每一個主題、每一種類型中,都有特別優秀的作品,也有一般性的讀物,孩子喜歡什麼都沒有問題,關鍵是如何去發現這個領域中最有價值的東西。這需要有經驗的成年閱讀者給予指點,也需要盡可能多地接觸專題性的圖書資源。大人可以幫助孩子學會搜尋導讀資源的方法,如利用互聯網搜索,或者借助紅泥巴讀書俱樂部提供的資訊;同時,最好在這個階段就能幫助孩子學會如何使用圖書館。 拓展閱讀的興趣面與對某一主題的興趣專注之間並不存在矛盾。知識與知識是相通的,從每一個領域出發鑽研到深處,就會發現與其他領域的大量關聯點。 初中以上閱讀建議 如果孩子到這個階段仍然對閱讀沒有什麼興趣,坦白說,這是一件很難辦的事情。十二、三歲以上的大孩子的個性很強,獨立性很強,大人對他們的直接影響力相對較弱,他們往往更願意受同齡人的影響。這不是壞事。但就閱讀的引導而言,大人能施加的影響確實很有限。如果不是孩子特別信賴的大人,或者有專門特長的大人,很難幫助一個孩子從此時開始熱愛閱讀。 如果大人希望對大孩子的興趣和習慣施加一定程度的影響,需要充分理解和認同他們的“准大人”地位,嘗試與他們交朋友,以朋友的身份提供建議。不要期望他們太容易接受你的建議,那要麼只是一種敷衍,要麼也是缺乏個性、缺乏主見的表現。一個有經驗相當豐富的青少年閱讀者,可以說沒有閱讀的邊界,他可以涉獵任何領域的作品。 紅泥巴仍然向他們推薦以經典兒童文學為主的作品,並不是認為這些是他們必須讀、只能讀的作品,而是因為這些作品是他們容易忽略的作品棗常常是因為渴望長大而刻意忽略的書。我們請他們不要將眼睛僅僅盯在成年人的經典或流行讀物上,請不要忽略那些屬於他們自己的作品。這些作品能給他們的,是專屬於他們的青春的陽光、空氣和自由,值得他們一輩子珍藏,一輩子回味。 梅子涵先生說:“一輩子的書。”

數學好好玩-原來數棒有這麼棒這麼多的功能

2009年03月20日
公開
47

http://ycli.blog14.fc2.com/blog-entry-242.html 可以加減乘除 序列 (x+y)2 數棒(Number Rods) 1 教學系統:數量概念的基本練習:1到10量的提示。 2 學習目標:認識1到10實質的量。 3 教具說明: 1到10的10根木棒。最短棒10公分代表1的量,最長棒100公分代表10的量,其尺寸和感覺教具紅色長棒相似。以10公分的長度,10㎝、20㎝、30㎝、40㎝、50㎝、60㎝、70㎝、80㎝、90㎝、100㎝,用紅藍兩色交互分別表示。紅色是奇數,藍色是偶數。數棒是表示連續量的教具。 4 教具配置: 4.1 數學教具區:數量概念的基本練習。 4.2 依1到10的順序排列(10放在最裏面,1放在最外面),紅色部份靠左端對齊。 5 適用年齡: 5.1 3歲以上。 5.2 熟悉長棒的孩子。 6 提示方法:個別提示。 7 基本提示: 7.1 基本提示(一)數棒和長棒組合操作。 7.1.1 教師必先完成教具長棒操作的準備工作。 7.1.2 將數棒從1到10分別放在長棒的上面,告訴孩子數棒和長棒一樣長。 7.1.3 數棒和長棒組合排列變化操作。 7.1.4 將長棒和數棒同時操作補齊差數的練習。 7.1.5 將長棒和數棒同時操作倍數概念的練習。 7.2 基本提示(二)數棒1到10的量與名稱的練習。 7.2.1 教師必先完成教具操作基本提示的準備工作。 7.2.2 準備兩塊地毯。 7.2.3 拿取數棒時由1到10,每次只拿一根,按順序拿到大地毯上,數棒散放時避免重迭,搬運方法與長棒相同。 7.2.4 收拾數棒的順序從10到9,放回教具櫃,每次限拿一根,同時把地毯整理好放回地毯架。 7.2.5 用找出「最長的」這個字,讓孩子操作。 例句:從這裏找出最長的那一根,排在另一張地毯上,紅色的一端在向左側。 7.2.6 再繼續從數棒中找出「最長的」那一根,切齊排列在最長的那根下面。 7.2.7 每排好一根,都要用手做一次切齊的工作,直到全部的數棒都排好為止。 7.2.8 操作完畢,收拾教具。 7.3 基本提示(三)數棒和單元棒組合操作。 7.3.1 用紅色單元棒1和數棒1配對。 7.3.2 用紅色單元棒1和藍色單元棒1和數棒2配對。 7.3.3 用紅色單元棒1、藍色1、紅色1的單元棒和數棒3配對。 7.3.4 以此類推至10的分解與組合練習。 7.4 基本提示(四)用數詞找數量。 7.4.1 孩子找出老師所指示數量的數棒。 例句:老師對孩子說:「請把5的數棒拿給老師」。 7.4.2 孩子找出5的數棒,讓孩子數數看,如有錯誤,指導孩子放回原來的位置,絕不要說:「你弄錯了」這類的話語。 7.4.3 反復練習不同數量的數棒。 8 錯誤訂正: 8.1 排列整齊,紅藍相間亦整齊。 8.2 教師與孩子的數數方法。 8.3 用1的數棒做錯誤訂正。 8.4 例句:我們用1的這一根數棒來量量看,我們有沒有排好。 9 三階段名稱練習:名稱練習-數量與數詞結合。 9.1 數棒排好後,開始三階段名稱練習的教學。 9.2 依序排列之後,依數棒所代表的量,進行名稱練習。 9.3 第一階段:命名:將正確的名稱,告訴孩子。 9.3.1 通常以3根數棒逐次教學。老師先取1到3的數棒排列好。 ※可依孩子的情況而定。 9.3.2 老師拿起1的數棒,告訴孩子這是1,接著把1的數棒交給孩子。 ※雙手的食指和中指合在一起,握住數棒。 9.3.3 拿起2的數棒,告訴孩子這是2(同上)。 9.3.4 再拿起3的數棒,告訴孩子這是3(同上)。 9.3.5 1到3都操作後,進入第二階段教學。 9.4 第二階段:確認:用實物來回答。 9.4.1 教師問孩子2是那一根,3是那一根,進入確認的工作。 例句:請超群小朋友拿2的數棒給老師。 9.5 第三階段:發音:將正確的名稱說出來。 9.5.1 拿一根數棒問孩子「這是多少?」 9.6 用三階段教學法,直到孩子完全真正明白1至3後,再慢慢加強練習(4至6)、(7至9),最後直到認識1到10的實質的量。 10 變化操作: 10.1 估算:老師用雙手展開一段長度後停止不動,請孩子去找一根差不多長的數棒來。 10.2 比長短:讓孩子找出數棒與老師比較長短。 10.3 等差距:以1的等差距,由最短的排到最長的。由上往下數1到10。 10.4 以2的等差距,由最短的排到最長的。 10.4.1 奇數念法:1/3/5/7/9。 10.4.2 偶數念法:2/4/6/8/10。 10.5 線條的排列: 10.5.1 直線、橫線、斜線、折線、放射線、迴旋線的排列。 10.5.2 數棒的縱向排列(1在最右側)。 10.6 量的多少與序列 10.7 加法的概念:導入加法練習。 10.7.1 將1補在9的後面。 10.7.2 將2補在8的後面。 10.7.3 將3補在7的後面。 10.7.4 將4補在6的後面。 10.7.5 以10的數棒為例: 這是10,這是9這是1, 9和1也是10, 換句話說9+1=10。 9+1=10 8+2=10 7+3=10 6+4=10 5×2=10 10.8 減法的概念:導入減法練習。 10.8.1 從二根數棒集合成為10的數棒中。 10.8.2 將4取重播回原位。 10.8.3 將3取重播回原位。 10.8.4 將2取重播回原位。 10.8.5 將1取重播回原位。 10.8.6 以10的數棒為例: 這是10,這是9,這是1, 從10拿走1,剩下9, 換句話說10-1=9。 10-4=6 10-3=7 10-2=8 10-1=9 10÷2=5 10.9 乘法的概念:導入乘法練習。 10.9.1 5的兩倍等於10, 5有2次就是10, 換句話說5×2=10。 10.10 10以內的分解: 10.10.1 教師點數最長的數棒說:這是10。 10.10.2 拿起1棒和9棒再組合,點數後說:這也是10。 10.10.3 以下再以8和2、7和3、6和4,組合方法相同。 10.11 倍數的概念: 10.11.1 任何一數字的兩倍是多少? 乘式:1×2=2 2×2=4 3×2=6 4×2=8 5×2=10 1×1=1 1×2=2 1×3=3 1×4=4 1×5=5 1×6=6 1×7=7 1×8=8 1×9=9 1×10=10 10.12 除法的概念: 10÷2=5 8÷2=4 6÷2=3 4÷2=2 10.13 數棒與數字卡的遊戲: 10.14 將數位卡按照1到10,排成三角形(左起1開始) (1)10張、(2)9張、(3)8張、(4)7張、(5)6張 (6)5張、(7)4張、(8)3張、(9)2張(10)1張 10.15 11到18的分解與合成: 2+9=11 3+9=12 4+9=13 3+8=11 4+8=12 5+8=13 4+7=11 5+7=12 6+7=13 5+6=11 6+6=12 6+5=11 11 趣味中心: 11.1 數棒的大小長短和長棒一樣。 11.2 數棒可以計數。 11.3 切齊計數。 11.4 每次都從1開始數算。 11.5 教具的顏色和質感很美。 12 直接目的: 12.1 認識1到10的數詞(記憶名稱:數詞)。 12.2 學習1到10的次序。 12.3 熟悉數的集合量。 12.4 每一個量都有專屬自己的數詞。 13 間接目的: 13.1 數學的基礎工作。 13.2 為十進法的準備。 13.3 導入數的概念。 14 語言發展: 14.1 1到10數的名稱。 14.2 紅色、藍色。 15 教學說明: 15.1 從4的數棒之後,儘量鼓勵孩子以點數的方式數算,而不再用最小的那根1的數棒去量數。 15.2 1到10的數詞念法要一致。 15.3 連續數教導1到10的量,在表示量的10根棒上,有以1為基準的刻度,因此可用視覺來把量與量對應的稱呼。 16 給爸爸、媽媽的話: 在蒙特梭利的數學教育中,用來教孩子的第一套計數的教具是長棒,在感官教育中,長棒可以讓孩子認識長度。 數棒和長棒相同,數棒同紅藍相間,以方便孩子計數,顯然數棒用顏色區隔方便計數,但是它也代表每個單位連結在一起(也就是連續量的概念),孩子不必把一個個分離的單位加上去才知道總合是多少。對孩子而言,每增加一個新的單位,量就會變大,並計數出每次增加的總合,這是三歲半到四歲的孩子在計數上很大的障礙。 數棒是介紹1到10實質的量和數名稱給孩子認識,透過具體的教材,發展孩子數的概念,10的合成及基礎的算術。 當您發現孩子在數數時,有計數太快或計數太慢的情況時,請不必驚慌。因為,孩子在學習數數的最初,這種現象是正常的。但是,我們必須給予孩子以下建議的學習過程及方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盡速完成數數的能力。 ※ 解決方法:依序使用(1)移位數數(2)定位數數(3)目視數數的計數方法。 數棒因數量的增加,而長度也越來越長,它提供了數的絕對概念和相對概念。孩子在感官教具長棒操作,已學會了1:10的比例,這種對數學比例的判斷,讓孩子在無形中進入算術的領域,產生了各種組合與對比,從這些概念,可延伸到+-×÷的四則運算的學習領域。

洪蘭 從生活小事學會成功條件

2009年03月16日
公開
36

【轉載】從生活小事學會成功條件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在報上看到有個國二生,父親每天給他們4個孩子200元吃飯,3天前父親出門做工,沒有回家,他餓了兩天後,不得已去超市倉庫偷東西吃,不幸被逮,超商老闆頗有同情心,不願追究,但是警員堅持「依法行事」,將孩子以「竊盜未遂」罪移送法辦,上了報紙。 我看了很難過,因為飢寒起盜心,為了一點情有可憫的小事,讓這孩子一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它所造成的傷害遠大於社會正義;另一方面,我也很好奇他們為何不會自己煮?父親一天給200元,一週就是1,400元,米、麵條、雞蛋都不算貴,蛋炒飯,醬油拌麵也可以混過一餐,何至於去市場偷食?為什麼一個已經唸到國二的學生沒有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能力? 孩子有應變能力,懂得用手邊資源整合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是成功的條件。 先教生活技能和做人道理 1960年代有個好電影「吾愛吾師」(To Sir With Love),影帝薛尼鮑迪演一個黑人老師去到倫敦貧民窟的高中教書,學生上課都不聽講,因為三餐都不繼,哪管得到什麼三角幾何、物理化學?有的還把剛出生的弟妹抱來學校,不這樣做,她就得留在家中照顧弟妹。 老師挫折之餘,想到與其不好好上課,不如教他們生活中可以用到的知識,他們馬上出社會就是大人了,一點生活知識都還不懂,怎麼去外面謀生?於是他請隔壁班女老師來教衣著、打扮、面試時的談吐,他自己教孩子如何用最少的錢養活自己。在教生活技能時,同時教他們做人道理,反正讀書是隨時想讀都可以讀,做人道理卻是有人教才會的。 這部電影的結局非常感人,使我在看過40年之後都沒有忘掉。如果我們在學校裡教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或許這個孩子不必逼著去偷竊。 生活智慧比課本知識管用 外食不但貴而且不衛生,越是經濟不好的學生,越是要教他如何節儉的過日子。我去美國留學時,沒有錢,一個月伙食費只有50元美金,我學會了買時令的蔬菜,買最大包的米和麵條,而且如果有植物知識,大自然中有許多可以吃的東西。 有一次我在跟一個山地老阿嬤吃飯時,電視報說某人因無錢買菜去自殺,阿嬤就很驚訝地說,「菜怎麼要去買?不是去外面採就好了嗎?」我曾吃過野茼蒿,味道比種的還香。 一個國二生應該知道大包比小包便宜,大賣場比零售商便宜,時令的水果比溫室的水果便宜。台灣的育種老前輩,西瓜大王陳文郁先生小時候沒有錢吃冰棒,因為冰棒是買一打送一枝,他就跟阿嬤借5毛錢買了一打,把冰棒轉賣給同學後,錢還給阿嬤,自己也解了嘴饞。 這種所謂的「街頭智慧」(street smart)有時比課本知識還管用,緊急時,救人一命的其實是這種智慧。看到這個孩子被貼上了小偷標籤,心中萬般不捨,但是也讓我們看到目前教育是和生活脫節的,政府要趕快亡羊補牢了! 實用知識從模仿爸媽而來 話說回來,在責怪學校教育不實用之餘,最大責任還是父母身上。這個孩子父母雙全,只是媽媽在醫院陪伴生病的外公。有父有母,怎麼一點家事都沒有教孩子做?小學三年級就可以教洗米煮飯了。 這裡帶出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台灣經濟起飛後,很多父母開始覺得沒有請個菲傭是沒有面子的事,既然有了傭人,孩子就不必做,因此就出現了小三學生,上完音樂課不會自己穿鞋子,坐在地板上哭的現象了。 另外,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父母親不做家事,孩子沒有模仿的對象,自然也不會了。那麼,為什麼不去模仿菲傭呢?因為模仿是只向上模仿我們所看得起的人,所謂「上行下效」,孩子會模仿父母(不論父母職業)、老師、崇拜的偶像或政治人物,但是不會去模仿路邊的乞丐或他看不起的人,即使偶爾模仿,也是嘲笑之意。 從小別疏忽學習生活小事 許多小學老師感嘆,過去父母所負的教養責任,現在落到老師的肩頭了,很多孩子到了高中都還不知道待人接物的禮儀,有個高三學生寫電子郵件來問我什麼是認知心理學,信尾沒有簽名,變成匿名信,真是非常的不禮貌。 生活事是小事,但是小事可以壞大事,教育孩子成材是父母責無旁貸之事。從小教他運用家中現有的資源,不仰賴超商或他人過日子是重要的事。一個自給自足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創造力、應變能力,他會從手邊資源中去整合出他想要的東西來,這不就是成功的條件嗎

二歲的孩子應有的表現及父母的態度

2009年03月13日
公開
37

二歲的孩子處於自立期 任何事都想自己學習~所以父母要學習放手 三項重要關鍵~運動.語言.簡單技能 每天散步.儘可能讓二歲孩子每天去散步 因為他們內心非常想多運動~所以要讓他們滿足內心需求 除了平地走.還可以走獨木橋.上下樓梯.雙腿併攏跳上.下台階 在坡道上將球滾下來.讓孩子去追球 剛開始.孩子只能追球.在多次練習.孩子就可預測球的方向 以最短距離追到球 每天讓孩子跑一定的距離∼ 二歲至二歲半會出現語言爆炸期 所以絕不可對孩子童言童語~這會導致語言障礙 儘可能以大人說話方式與孩子交談 語言遊戲是最愉快的遊戲~ 如~房間裡有啥是紅色的東西? 哪些東西以"大"開頭? 盡可能多為孩子買書~不要讓他自己看 由媽媽唸給他聽 只要孩子願意~一天5~10本皆可 二歲兒想知道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對因果關係很有興趣 如~手去摸電暖爐.要跟他說~手會燙到~所以不能摸 讀繪本很重要~但是也別忘了詩集 不必翻譯詩集的意思~只要反覆唸給孩子聽 睡前一定也要唸唸繪本 應該讓孩子在這時期對文字感到興趣 當孩子認字後.會改變頭腦的構造 到處都有文字~可以不時的唸給他聽 先將孩子的名字寫好貼在牆上~每天唸給他聽 二歲兒有強烈欲求~想處裡自己週遭事物 當二歲半至三歲這段期間更加強烈 認同欲求並加以協助是培養優秀孩子的秘訣 洗手.穿鞋.綁鞋帶.扣釦子會花很多時間~也要讓孩子自己嘗試 剛開始父母花較多時間教導.以後就可高枕無憂 盡可能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完成後 要盡情的稱讚~不要在孩子面前重作.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讓二歲兒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 幫他先分類好~在教導他如何放回去 久了就會自己放了 如果養成一次只玩一種玩具的好習慣~整理工作會比較輕鬆 可用命令方式 滿2歲可以讓孩子學習拿筷子 玩黏土~以範本要求他做出來 玩積木~疊高高或是橫向發展.或和媽媽做一樣的. 及自由創作 組合的房子車子.拼圖之類的 拿豆子分色或迴紋針~以訓練手指能力 二歲兒的第一反抗期 會持續4-6個月~凡事都愛自己動手做 當大人說"不可以"時.他們會表現出強烈反彈 這是他們想要自己動手做.卻無法如願的欲求不滿表現~ 如果只是訓斥.就無法協助孩子度過"可怕二歲"時期 雖然了解孩子想法~不要搶先為他說出 剝奪他自行表達的權利.父母可以告訴他規則.使他懂事 當孩子在做什麼~不要過度插手.應一旁靜靜觀察 如果能在此時期培養孩子高度的語言.處事技能. 就可以避免孩子變成可怕的二歲兒 不要一直對孩子說不可以 2歲兒的幼兒處於天才期.是建立能力基礎的階段. 如果不加以訓練.無法掌握優秀能力~ 所以應該接受嚴格的"記憶訓練" 世界國旗.車子種類.車站名稱.論語.詩集.三字經. 這時期所吸收的知識將一輩子留在潛意識中 排10個盒子∼將東西放3個中~讓孩子猜 排10個東西~~看一分鐘.藏其中一個~讓孩子猜 觀察力~去的地方有些什麼東西? 去公園~看螞蟻.收集樹葉.看看小動物~ 去動物園.水族館.遊樂園.農場.消防隊等不同場所 並訓練他將所看到的一切說出來 讓孩子他火車.公車.飛機.捷運.去海邊.果園 盡可能讓孩子有豐富體驗 2歲適合學習外語~這時期他們對音感非常準確 是語言天才~你教啥他就會啥 多聽世界各地的搖籃曲 越是有耐心重覆教導越能培養孩子高度才能 -------------------------------------------------------------------------------------------------- 寶寶到了2~4歲,他們的大腦發育以及生活經驗的積累,使得他們能夠理解並接受許多道理了。家長可以通過小故事、兒歌來向寶寶宣傳獨自睡覺對身心發育的種種好處;通過心理暗示,激發寶寶潛在的獨立意識,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敢於挑戰自我,做一個勇敢的孩子,從心理上產生自己睡的願望。    還可以帶寶寶到小朋友家串門,爸爸媽媽有意識地當著寶寶的面詢問小主人跟誰睡,並做出驚喜的樣子說:“你真行!一個人睡一張床,像個大孩子了!”    隨後帶著寶寶一起參觀小主人的床,誇小床柔軟、漂亮、乾淨、整潔。這時候,寶寶會因羡慕而產生“我也想擁有自己的床”的願望,並希望在小朋友面前表現一下自己也長大了的樣子,此時,父母則可趁熱打鐵鼓勵孩子單獨睡一張小床。    [循序漸進 逐漸適應]      讓寶寶忽然自己睡小床,甚至獨自睡在一個小房間,的確會令寶寶一下子難以接受,難以適應。所以應該採取必要的步驟,循序漸進,讓寶寶逐漸適應獨自睡覺。   大床入睡,小床清醒。最開始的時候,家長可以先把小床放在大床的一側,讓寶寶先睡在大床,哄寶寶入睡,等寶寶睡著後再把寶寶單獨放到小床上。   清晨寶寶醒來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出現在寶寶面前安慰他,並以愉快的情緒感染、鼓勵寶寶:“寶寶真了不起,睡自己的小床,寶寶長大了!”這樣既保護了寶寶的安全依戀,不會產生情感上的失落,還增強了寶寶自己睡的勇氣和信心。   先分床後分房。接下來就應該訓練寶寶在小床獨自入睡了。爸爸媽媽要在小床邊給寶寶充分的愛撫,使他感到安全和溫暖;爸爸媽媽可以在白天加大寶寶的活動量,晚上避免激烈興奮的刺激,從而使寶寶產生睡意;同時還可引導寶寶聽故事或欣賞舒緩的音樂,起到平靜心理催眠的作用。   切忌睡前接觸恐怖的資訊和刺激,以免造成寶寶心理上的恐嚇,從而不利於入睡。在寶寶可以順利地獨立入睡以後,爸爸媽媽就可以嘗試與孩子分房而睡了。   分房不分心。讓寶寶獨自睡在一個房間,首先要把這個小房間好好裝飾一番,使它成為溫馨別致、充滿童趣的“童話小屋”。牆上貼一些寶寶和爸爸媽媽的照片,或者孩子喜歡的卡通圖片;小床可以設計成汽車、小船等形象,周圍掛上卡通小動物、帶有悅耳聲音的小玩具、漂亮的貼畫等做裝飾,再把寶寶平時喜歡的玩具擺在床邊,告訴他小動物是他的好朋友,會陪他一起睡覺。   這樣,寶寶的恐懼感就會漸漸消失,轉而喜歡這個環境。爸爸媽媽要在寶寶睡前多陪他一會兒,讓寶寶感到雖然和爸爸媽媽分開了房間,但是他們的心沒有分開,爸爸媽媽始終是關心他呵護他的,並沒有不喜歡他、拋棄他。

爸媽溫馨陪伴,孩子愈受教

2009年03月11日
公開
49

爸媽溫馨陪伴,孩子愈受教∼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愈感受到父母的愛,孩子愈受教,而講故事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透過講故事,親子擁有共同做一件事的溫馨感覺,將成為支持孩子上進的力量。 最近四個妹妹回台省親,閒聊起來才發現,我們共同的童年回憶竟然都是睡在榻榻米上聽母親講西遊記的故事。 ●媽媽講古 滿足心靈生活 民國40年左右的台灣沒有電視,連收音機都很少,我們最大的娛樂就是聽老人家講古,夏天晚上去院子裡乘涼,冬天則窩在溫暖的被窩裡聽故事,聽完故事後,心滿意足,各自在心中繼續自己版本的續集。 那時雖然物質生活很差,但是心靈生活充實,現在回想起來,母親在忙完一天家事後還肯講故事給我們聽,真是不容易。 ●一舉一動 流露愛與期望 以前的父母從不把愛掛在嘴上,但是一舉一動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而這個愛與期望正是激勵我們上進,在我們跌倒時,使我們有勇氣再爬起來的動力。 看到現在的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情形常覺很難過,不知為何,他們把親子最美好的那一塊丟棄了,父母跟孩子講話都是催促、責罵、抱怨,「功課作完了沒有?」、「為什麼考的那麼差?」、「趕快去洗澡」、「趕快去睡覺」。 當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講不聽、叫不動時,或許應該停下來檢討一下跟孩子的互動是不是出了問題,不要繼續用原來的模式讓問題加深。 ●與其說教 不如多說故事 父母最忌就是說教,所謂忠言逆耳,必須想別的方式讓道理進入孩子的心中。教孩子一定要趁早,早才會受教。講起來最好的方式就是講故事,尤其小小孩常要求一直重複唸同一本故事書,當故事情節深入孩子心中時,他也學會了在那個情境恰當的應對方式。 父母講故事不一定要照書講,自己可以編很多生活的經驗進去,孩子都喜歡知道父母在他們那個年齡時的行為,這種說故事法可以增加孩子的共鳴。我小時候台灣幾乎沒有任何童書,我父親給我們講的故事是左傳中的歷史故事,他有時用唸、有時用說,這都沒有關係,因為我們喜歡的是圍在父親身旁看他神采飛揚的樣子,故事懂多少不重要,我們要的是親子共處的時間。 ●親子相伴 共譜生命樂章 後來我父親病重,住在台大醫院,小妹心血來潮,唸左傳給父親聽,我注意到一開始,爸爸的表情很驚訝,他大概沒想到小妹過了40年還記得他當年講的故事,到後來他開始微笑,因為他看到小妹身上有他當年的影子,那個口氣就像爸給我們講了千百次故事時的口氣,我相信那天他很安慰。 生命是個圓,大人以前講故事給小孩聽,小孩大了,大人老了,現在小孩講故事給大人聽。假如我們沒有跟孩子有共同的經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回憶時,我們怎麼期待孩子在我們年老時來陪伴我們呢? 現在的父母太忙了,忙著賺錢給孩子享用他們當年沒有的東西,他們忘了應該先給孩子他們曾經有過的東西。父母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他的愛,愈感受到父母愛的孩子愈受教,因為他不願讓父母傷心。 ●心靈困境 從閱讀找力量 前幾天報上有個小學二年級的男孩拖著一個跟他一樣大的行李箱離家出走,因為他覺得別人的媽媽都在家陪他們,而他媽媽要上班,不能陪他,他覺得媽媽不愛他,所以離家出走。 我們除了感嘆現在的小孩早熟,小學二年級就懂得收皮箱離家出走之外,心中也覺很不忍,因為這孩子渴望母愛,他太小,不了解單親的母親不上班衣食會無著落,對這種孩子,母親應該唸很多跟他一樣情況的故事給他聽,讓他了解很多人其實跟他一樣,看看別人又如何度過沒有母親在家的一天,最重要的是母親應該養成他閱讀的習慣,讓他從書中去找慰藉。 親子關係需要經營,講故事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透過故事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透過故事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最主要透過故事,親子共同做一件事,這個感覺會在故事內容已經淡忘掉後,化成一股支持孩子上進的力量,因為他長長久久都感受父母陪伴的溫馨。 洪蘭語錄 潛在學習 爸媽影響力大 潛在的學習又稱作無意間的學習,是孩子學習最主要的一種方式,也是父母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一個方式。 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父母的為人處世經驗,內化成為他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內在的觀念或看法表現在外時,就是我們所謂的態度、行為,也就是近年很紅的EQ——情緒智商。 摘自《0~3歲嬰幼兒發展研究彙編:情緒、氣質與親子關係》(信誼)

From 秀雲媽咪--分享梅子涵教授之閱讀推廣講座 - 圖畫書可以帶給孩子些甚麼?

2009年02月23日
公開
41

透過文學圖畫書,讓這些想像空間、浪漫、優雅、情感、柔和、溫暖、人格、良知、道理、美德,在沒有教誨式的強迫下,順利地進入孩子的心中並慢慢擴大,讓顏色、詩、意境,統統鮮活起來。 ...................................................................................................................................... 《分享梅子涵教授之閱讀推廣講座 - 圖畫書可以帶給孩子些甚麼?》 被譽為「大陸兒童閱讀推廣第一人」的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梅子涵教授,受邀來台演講,茲摘錄其演講內容如下: 梅教授是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積極致力於宣導和推廣兒童閱讀。他既是一位優秀的創作者,也在課堂上培育出許多兒童文學的人才;他又以十年的時間把一本本優秀的世界兒童圖書介紹給中國的成人和小孩,點亮他們的閱讀之路。 梅教授相信圖畫書的力量,他說「童年是最幸福的,是用生命感覺的行為詩,是如此的天真無暇。孩子最初看到的東西都會成為後來生活的一部份。所以替孩子灑下幸福的種子、帶著孩子到文學的空中漫步,讓好的文學圖畫書啟動孩子浩瀚無垠的想像世界。文學是輕輕的呼吸聲,是不能馬上看到成果的大教育,是幫助孩子一生的強大指引。孩子長大後就算受到不當因素影響,其搖擺也會讓自己很快歸正,所以父母的眼光要放遠,不要只關注在課本教育、只想看到馬上的成果。這些現實路上的馬上教育都只是小部份,缺乏大格局。孩子的可塑性很短,待長大後才想要建造,已經來不及了,就算要為自己目光如豆的愚昧懊悔,也要在孩子長大以後了。」「好的文學圖畫書是可以讓一個人慢慢改變,讓書上的東西慢慢轉化成心裡的東西,所以要愈早帶入,孩子的心裡才會愈豐富。透過文學圖畫書,讓這些想像空間、浪漫、優雅、情感、柔和、溫暖、人格、良知、道理、美德,在沒有教誨式的強迫下,順利地進入孩子的心中並慢慢擴大,讓顏色、詩、意境,統統鮮活起來。這些記憶、情感、審美,都會在孩子的生活上起了變化,會從孩子的心裡拿出來,影響未來的生活品味,自動嫌棄不入流的標準。」「不要期待自己是教育者、是牧羊人,想要教會孩子聽話,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只管播種、灌溉,並給孩子足夠的經驗和空間,孩子就會長成大樹,甚至超乎自己的想像。」 世界兒童文學圖畫書會自動嫌棄不好的,至於,能夠廣泛流傳、去蕪存菁的作品都是作者的智慧結晶、用生命累積的財富,是讓孩子能快活的書,信誼的『圖畫書視聽之旅』就是一輩子的書,本本都是經典,會讓人看了還想再看。梅大師說了幾本圖畫書視聽之旅的故事,如,雪人、田鼠阿佛、母雞羅斯去散步、下雪天、彼得的椅子、三個強盜、月亮,生日快樂......等,讓自己也融入故事中,並看到孩子的天真與綻放的生命力,文學圖畫書真的好好玩、好有趣喔 ~ 今年的國際書展,有個年約50歲的媽媽,來到信誼攤位為自己買圖畫書視聽之旅,她說她的孩子已經唸大學了,她想珍藏這套和孩子共同回憶的書(當年只有30本,現在有40本)。 梅大師是位感性又幽默可愛的長者,他從不一樣的角度詳細介紹文學圖畫書,讓人感受故事書帶給人的情感。在他述說故事時,說到感動之處還夾帶著淚光,文學圖畫書,就是能讓孩子能快活的書。 最後,梅大師拿了一本3-4百塊的書問大家覺得這本書貴不貴? 藉此,他分享廬山媽媽小故事讓大家感動不已,他說: 8年前他在廬山開會,有位飯店的服務生沒有經過他同意,翻閱了他桌上的書,當時梅大師心裡很不高興, 開口便問:『妳在看什麼?』那位婦人馬上很不好意思說:這書好好看呦!(梅大師一聽心情馬上改變)對她說:這是圖畫書啊 ~ 婦人一直問說:這打那裡買啊,山下城裡都看不到這麼漂亮又好看的書啊,我也要買來給我女兒看! 梅大師說:這很貴喔!妳一個月薪水多少? 婦人說:四百塊(人民幣 ) 梅大師說:妳翻翻書後面看一下價錢! 婦人一看驚訝說:哇!380塊啊... 梅大師說:是啊!這是台灣的書,妳380除以4,妳還要買嗎? 婦人說:先生,沒關係的,我每個月給我女兒買一本,還可以的,妳可以賣給我嗎? 梅大師說當時他聽了甚感動,淚水已經在眼眶裡打轉,一衝動之下把那8本書都送給那婦人。 (在這次的轉述中,依然看到梅大師的淚水又在眼眶裡打轉) 在梅大師2場的講座裡,我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 - 純純老師。她是兒子小一、小二的老師,是位既感性又愛孩子的點子王老師。她永遠視學生如珍寶,很喜歡送書給學生(我兒子也收過她很多贈書),這次,她又託我買些書要送學生,當然,像圖畫書視聽之旅這樣珍貴的書,她也要買來送學生,真是感動! 純純老師,她本身就是大師級的說書人,她也在空大兼課,還利用寒暑假修博士學位。 當她的學生真是幸福,當她的學生家長更是福氣啊! 如果,您的孩子無緣成為她的學生,特別推薦 純純老師 的著作『閱讀寫作 so easy』幼獅文化,讓沒機會成為她的學生者,也能從書中體會閱讀寫作樂無窮! 梅大師的講座對象是大人,或課堂上的學生。 純純老師這本書,也非常值得大人閱讀,如小學老師或家長。

如何教寶寶讀書

2009年02月05日
公開
42

教育學家認為,閱讀不僅有助於兒童智力發展,而且是一種全面的活動。在閱讀中,可以給孩子感覺和動覺的教育、空間和時間的教育、符號和概念的教育、語言教育等諸多方面 的內容。但是,很多家長認為培養孩子閱讀能力是上學以後的事,原因是孩子所識的字不多 ,因此就沒有重視閱讀能力的早期訓練,使得孩子上學後不喜歡閱讀、不會閱讀或不能自覺 地閱讀。   對兒童進行閱讀能力的早期訓練,應從以下這些方面抓起:   1、孩子都很喜歡聽故事,家長可根據孩子這一心理特點,讀書給孩子聽。在讀的過程中,父母要讀得生動而富有感染力,並可邊講邊指著書中的文字和圖畫,讓孩子瞭解到這些 美妙動聽的故事都來源於書籍,進而增強他們對讀書的渴望與興趣。   2、為培養孩子自覺讀書的習慣和意識,父母最好固定在每天的同一時間來為孩子讀書或指導他們讀書。   3、儘量利用書面文字來培養兒童的閱讀能力,如在冰箱上留條,在旅遊前查線路圖,在報紙上讀電視節目、連環漫畫等。 4、當孩子讀完一篇東西後,要鼓勵孩子把它敍述出來。孩子看到別人對他講的東西感興趣,便會感到興奮和自豪,特別是當大人以讚揚的口吻對其鼓勵時,更會激發他們閱讀更 多書的願望。   5、調查結果表明,在一個滿是書籍的房子裏長大的孩子,往往會成為一個比同人更早的閱讀者。所以在家裏多佈置幾個書櫃,裏面放上許多五顏六色的書。最好單給孩子準備一個書櫃,上面擺放一些兒童所喜愛的書刊、畫報。   6、有條件的家庭,可在室內一角用靠墊、毯子或一隻舒適的椅子佈置一個讀書角。要保證讀書角光線充足,並儲存有足夠的書。   7、在家裏要形成一種熱愛書、尊重書、崇拜書的氣氛。把每一本書都包上書皮,不允許任何人在上面胡寫亂畫,看完後必須將書放回原處。   8、教孩子識字的目的是為了閱讀,所以識字要與閱讀同步。否則孤立地教會孩子認識許多字,是毫無意義的。   9、兒童讀物的選擇應與他們的興趣、年齡和理解能力相適應,並尊重孩子的願望和考慮他們智力發展的現實需要。最好選擇那些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寓知識於趣味之中的簡易 讀物、初級讀物,如連環畫、童話、兒歌、故事等。   10、在家庭裏養成一種相互贈書的習慣,當孩子的生日、節日或孩子取得某種成績時,父母可用精美的書籍做為饋贈孩子的禮品或獎品。   11、鼓勵孩子在看完書後,要多向自己和大人提出問題,家長也可有意識地考考孩子。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大人應認真回答,並可和孩子一起展開討論,暢談各自的見解。   12、如果孩子暫不願讀書,父母切不可強迫,不然孩子會對讀書產生厭惡心理。如果孩子在讀書時遇到了不熟悉的字,可馬上告訴他字的意思。但在閱讀過程中,當孩子有錯誤時 ,不必像對學生似地認真糾正。否則一味地指點和糾正孩子的過錯,極易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和讀書的積極性。

孩子走路是為了探索,兩歲的孩子能走兩至三公里

2009年02月04日
公開
36

孩子在兩歲左右時,需要走路的練習,他能走兩至三公里,如果有一部分是上坡的話會更好,因為他喜歡接受往上走的挑戰。成人必須瞭解走路對小孩的意義重大,這也是大自然賦於的使命之一;成人常常認為孩子不能走路的原因是:他們期待孩子照著大人的速度走,但孩子因為腿短所以跟不上大人的腳步,這時候大人就把他抱起來走,因為這樣可以快一點到達目的地。但孩子並沒有特定的地方要去,他走路就是為了要走路,大人如果要幫助他,就必須配合他,而不是要求他跟上大人。這裡很明顯的看出;跟著孩子、配合他的需要性,孩子有他自己生長的法則,而不是把我們的意思強加在他身上。孩子不僅用腿走,而且用眼睛走,因為是周圍有趣的事物吸引他不斷地走。 例如:老師帶一位新生(1.5歲)孩子要找媽媽,老師就帶孩子在校園裡面走,孩子看到金桔樹,老師介紹這是金桔樹,孩子會說金桔樹,然後跟樹說拜拜,走到那裡老師就介紹到那裡的樹名。到動物區老師介紹動物孩子就會去看,就這樣一直繞校園走,孩子真的不會累,繞校園一圈約200公尺,算一算孩子已經走好幾公里的路。 當孩子在走過羊圈看見吃奶的羔羊,很可能受吸引,停下來看一陣子;盡興之後,他會繼續往前,看見花兒也會停下來聞一聞,說有香蕉的味道;過一會兒又被一棵大王椰子樹的吸引,繞著它走四、五圈後,再繼續往前。孩子是在這種情況下走個幾公里;中間有許多停頓、休息,以及有趣的發現;如果路途上還有一些難度的考驗,如爬過一個大石頭,倒在地上的大樹幹,有小樹枝可以撿,或涉水過小溪流,他可是要樂歪了。水是最能吸引他的,他常常會坐下來高興地說:「水!」那怕只是涓滴的細流,連大人都不可能注意到的。 孩子走路是為了探索;所有的孩子都是以這種方式走路的,是興趣在導引他們。成人可以利用這個時候與孩子做更親密的親子關係,享受戶外的優閒時光,也可以介紹孩子顏色、形狀、葉片的名稱,或昆蟲、鳥類、動物的棲息地等。當他到戶外的時候,這些都會引起他的興趣,他知道的越多,就走得越遠。走路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運動,不需要其他的體能訓練;走路就比其它的運動更有益孩子的呼吸與消化功能。身體的健康要靠走路,如果孩子在走路的過程中,發現有趣的東西它會撿起來,或加以分類,或挖個小水溝,也會撿些枯枝回來,這些如果也伴隨著走路,就使這個運動更完整了。 在今天都市化的結果,大家坐車的機會多於走路的機會,人變得懶惰。生命被截成兩段,運動的時候只運用肢體,而讀書的時候也只運用頭腦;生命必須是整體的,尤其是早期孩子在建構他人格的時候。但要大人瞭解並尊重孩子依循自然成長的獨立性,且不加干涉是十分困難的,用心的大人一定做得到。大大的人啊!加油!

◎蒙式幼兒居家活動設計

2009年01月19日
公開
44

【 幼兒夾捏轉的活動設計 】 中台幼保系 連寶靜   一雙靈活的手是開啟幼兒智慧之門的關鍵,而蒙特梭利博士曾說:「我看到了,我聽到了,直到親自動手做了,我才真正瞭解。」來形容幼兒學習的特色。身為家長的我們,無不渴望有個聰明、積極、好學的孩子,然而這些迷人的人格特質,除了先天的差異外,大半是要靠後天的努力來培養。當孩子的心思沒有焦點,亦無可專注的事物時,即出現了許多的空閒行為,而感到很無聊,無聊時就是處於一種心智的飢餓狀態中,是在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生命,唯有透過適當的引導和協助,接受挑戰,克服困難,才能激發幼兒的潛能,而其祕訣就是大人協助尋找和安排一些可供他們小抇忙碌的工作。日常生活中就藏著許多能訓練幼兒雙手能力的機會,只要稍具慧與耐心就可妥善利用那些隨手可得的材料,幫助幼兒精細動作的發展。   幼兒手的能力,在嬰兒時期由無意識的抓、捏,到有意識、目標的拍擊、拿取,搖、抓、放,經常是運用其手指中段部位進行,而指尖的發展最慢、最難,但也最重要,尤其是食指、中指及拇指,這三雙手指的運用,創造了人類無數的文化和成就,舉凡文學、藝術、琴棋書畫,無不仰賴它們的協助,因此作者將在本文提出一些用來加強及訓練幼兒夾、捏、轉手指能力的活動設計與材料供家長參考: 一、名稱:夾衣夾(夾) 材料:曬衣夾數個、竹籃子。 適用年齡:一歲半以上 示範: 1.介紹幼兒工作名稱與材料。 2.左手拿出一個衣夾,伸出右手前三根手指用力壓開衣夾,緩慢而清楚的示範數次 3.將衣夾夾在竹藍邊緣。 4.反覆練習夾完所有的衣夾。 延伸: 在竹籃邊緣畫上記號或貼貼紙,提醒幼兒將衣夾精準的夾在那些線或點上。 二、 名稱:滴管吸水(捏) 材料:托盤裡放著二個杯子、滴管、小海棉。 適用年齡:一歲半以上。 示範: 1.介紹工作名稱與材料。 2.拿起滴管,用食指、拇指尖端捏吸杯中的水。 3.將左邊杯裡的水用滴管吸放入右邊的杯子中。 4.若有水灑落以小海棉擦拭清理。 註: 1.有顏色的水將更能吸引幼兒的興趣。 2.和幼兒比賽,將紙條或紙張撕成小碎片,看誰能撕得越小且較多。下方準備空紙盒收集碎紙片,亦是很好的捏撕的活動。 三、名稱:轉瓶蓋(轉) 材料:空的乳液或香水罐子數個,盛裝托盤或籃子。 適用年齡:一歲半左右。 示範: 1.介紹工作名稱與材料。 2.籃子中拿出一個乳液的罐子,緩慢旋轉打開蓋子後放置桌上,再打開其他罐子。 3.再將它們依予一一旋轉關上。 4.可進行蓋子與罐身的分類及配對;如將蓋子與罐身分成兩組,不依序放置再由幼兒,配對出正確的組合。 【 教導幼兒使用剪刀 】 中台幼保系 連寶靜   剪刀,這便利的工具是日常生活中經常必須使用的利器,然而一般人總會直覺的制止或避免幼兒的接觸與使用,擔心那些小笨蛋會傷害自己。不久以前,筆者買了個汽車嬰兒安全座椅回家,折缷包裝的過程中,四歲的小姪兒興沖沖的跑來瞧瞧,正好必須用剪刀才能剪開繩子,在一旁的姪兒眼明手快的拿起剪刀想幫忙時,當刻被爺爺發現,馬上打他的手並大責:「小孩子,不可以拿剪刀。」我深深明白他幼小心中熱切的渴望,但沒有人相信他的能力。這種情景經常發生在不同的地方,然而,幼兒使用剪刀果真是那麼危險嗎?孩子終究要知道如何使用剪刀,成人該如何教導他們呢?希望經由本文,你將發現孩子不但可以安全自在的使用剪刀,而且讓剪刀成為學習的利器,讓孩子由剪的練習中更加的專注,耐心且充滿喜悅與成就感。 名稱:剪工 年齡:一歲半到二歲以上 材料:剪刀、紙條約一∼二公分寛、十五公分長、托盤或紙盒的盒蓋。 示範: 1.介紹剪刀的握法,說明險處,練習手指協調的能力,讓刀口張開,合起來數次。 2.由另一雙手的食指與母指拿起已準備好的紙條,緩緩接近刀口,紙條的大小正好可讓幼兒作一刀剪斷的練習,稍有厚度的紙條在剪的時候會有清脆的聲音,增加剪的趣味,同時也較容易剪斷。父母家人事先為幼兒準備適當大小的紙條,將可使幼兒在剪的過程中增加安全性和充滿成就感。 3.剪到尾端,根觀察幼兒大都能自己調整拿紙的手指位置,並設法避免剪到自己的手。而成人必須注意的是提醒幼兒剪刀的危險性及安排一個沒有搶奪、推擠、爭吵的環境讓幼兒能專注的使用剪刀。 4.在剪的時候下方放置寛的托盤或盒子,以收集剪下的碎紙片,避免髒亂。 5.緩慢清楚的厈範後,成人則可退居觀察的角色,待幼兒技巧更熟練後便在條上畫上直線、斜線或曲線,鼓勵幼兒線剪下,增加剪的精準考驗和挑戰性。 6.能力更強,或年齡更大的孩子則給予他們方形的紙張中著廻形的曲線,讓幼兒練習如何可以從頭到尾不中斷的剪完一張紙,如此由簡而繁,由淺而深的練習。   藉由以上的方法,你將會發現幼兒在二歲多,甚至一歲半就可以拿剪刀,而這樣的一份工作,將可吸引他們極大的興趣,比玩那些市售的玩具更令他們著迷,而在剪的過程中所須的專注,耐心和手眼協調的練習,都有助於他們日後的學習,克服生活中真實的問題與挑戰,是幼兒心中最大的渴望,希望家長們教導並給予幼兒使用剪刀的機會。 【 教導幼兒穿脫衣服及整理衣物 】 中台幼保系 連寶靜   晴時多雲偶陣雨。在這多變的氣候裏,免不了要為寶貝們穿衣或脫依,經常可見憂心的母親、奶奶追著小孩,要他們多加件衣服,而忙著玩的孩子們,卻似乎亮也不覺得冷,大人和小孩便因此常為了穿伯衣服而吵上一架呢!事實上,幼兒不見得需要穿太多衣服,既笨重又影響動作技能,還悶了一身汗在裏面;其實幼兒本身就有很高的熱能,而他們又總是動個不停,在那麼大的活動量之下,自然就不感到冷了!而大人可能必須多費心的是在幼兒剛起床後,那是最需要為他們多加件衣服的時候。   既然穿脫衣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活動之一,那麼我們何不教導幼兒穿脫衣服的技巧呢!在幼兒能力範圍內的,成人們都該給予學習機會,並賦予責任,使其不需經常仰賴他人,而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有能力、有信心、且能為自己負責的孩子。因此,就從這些日常瑣事做起,只要成人們適當的教導,加上等候孩子依其速度進行的耐心,您將發現「多一分鐘的等待,幼兒就有多一分的能力。」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教導幼兒穿脫外套的技巧,而脫下來的外套外套可別隨手亂丟哦,那麼別忘了再教一招掛外套,讓幼兒知道如何將脫下的外套放在衣架中,再掛回小衣櫥裏。 一、名稱:脫外套 材料:幼兒的外套或夾克。 年齡:兩歲或兩歲半以上 示範: 1.介紹工作名稱脫外套;天氣熱流汗的時候,才可以脫外套。 2.拉下拉鏈或解開釦子後,用雙手抓住衣襟。 3.提起衣,滑出肩部至手臂處。 4.用左手拉右邊袖口,拉出袖子,抽出手臂。 5.用右手拉左邊袖口,拉出袖子,一手提外套。 6.檢查外套是否脫反了。 7.若脫反了,將手伸至袖口直到露出手指,用手指抓住衣袖口再拉出。 二、名稱:掛外套 材料:幼兒外套一件、衣架一個 年齡:雨歲半或三歲以上 示範: 1.介紹工作名稱掛外套、衣架,告知幼兒脫下的外套應隨手掛好。 2.拿起衣架,介紹衣架的兩旁彎處及掛勾處。 3.將外套平舖桌上成正向正面放在衣架旁,打開衣襟,指著袖洞,又指著衣架彎彎處,將衣架彎彎處放入外套的袖洞內。 4.指著外套領口內的標籤,上方的衣架掛勾處,幼兒再確認是否放好。 5.將拉鏈底部併攏,拉鏈頭必須穿至底部成平行,再往上拉。若幼兒此處有困難,成人可協助扣上拉鏈頭後再由幼兒拉上拉鏈。 6.完成後手拿掛勾處,將衣架和外套一起掛至小衣櫉內。 三、名稱:穿外套 材料:幼兒外套一件 年齡:二歲半或三歲以上 示範: 1.將外套正面但反向平舖於卓上,領口內的標籤對著幼兒的腳尖。 2.打開衣襟,幼兒將手穿進去袖中,務必記得此時是領口朝幼兒,雙手皆穿進袖洞後雙手高舉,提起外,越過頭部,就可將手指穿出袖子。 3.拉下衣襟下擺,再拉起拉鏈,或扣上釦子即可。(註:此種穿法適合於四歲半以前幼兒學習,年齡更大的幼兒可直接學習大人穿外套的方法。)這是一種過渡時期的穿法,適用於三歲左右的幼兒練習。 在臥室的衣櫉安排上,幼兒衣物應儘可能置於下方櫃子,讓幼兒可以自己拿自己放,甚至教他們摺衣服及分類、整理衣物,都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教育。而全家洗好曬乾的衣物,衣可由三歲半以上的幼兒摺疊、整理,成人在起初可和幼兒一起進行,教導他們如何分類、對摺,給予他們機會和時間,您將發現孩子是如此的可教且渴望參與生活的工作,有一天,當媽媽的您將可多出一些時間,喝點咖啡、看些書、更悠閒、從容且快樂,而孩子將更自信、事且勤快、負責! 【 教導幼兒清掃工作 】 中台幼保系 連寶靜   歲末年終,家長們必然有許多大掃除的機會,不知您如何安置身旁學齡前的幼兒呢?是否也讓他們參與掃除的工作呢?或者孩子們被驅離現場,落得又只能與玩具為伍,越少若麻煩越好呢?其實如果願給予孩子們機會與時間,您將發現那些小蘿葡頭竟也可發揮其能力,對掃除工作者有某種程度的貢獻呢?而更重要的是,在清掃時他們所表現出的專注、與執著,及那種被重用的喜悅與肯定。更何況賦予孩子責任,是培養他們成為有責任感的人必要的過程,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動手做家事是最好的訓練。   為使幼兒在清的工作中更得心應手,家長應事先準備適當的工具如小掃把、小畚斗、小抹布、海棉、小盆子等。此外,在觀念上,成人必須有一重要的先決認知;大人與小孩本質是不同的,成人往往較重視工作的結果,而孩子卻是樂於享受工作的過程,恰恰相反;其次,成人喜歡完成工作後的「休息」,而在學校裡我們要處罰那些失控的幼兒,最常使用的方法,便是請他們在一旁的椅子上「休息」,以作為懲罰。因此,在孩子工作的過程中,大人應儘可能讓他們依自己的速度去完成,而不要經常催趕他們,適度的輔導、鼓勵是必要的,適時離開、退居觀察的角色、放手讓幼兒自己獨立進行,也是一種智慧! 擦拭盆栽 材料:室內闊葉盆栽、小海棉、小盆子、小毛巾、托盤 年齡:二歲∼二歲半以上 示範: 1.介紹工作名稱及材料。 2.將盆栽搬到適當位置,請幼兒拿小盆子取水。(在小盆內,事先以膠帶或畫標示應取水量的上限,以免過多的水,在搬運時溢出來。) 3.將小海棉浸入小盆中,取出在小盆上方擰捏,拿溼小海棉輕輕拭葉子表面,另一手托住葉子的下方,並告之其易折斷,務必小心謹慎。 4.海棉若髒了,可在盆中清洗。 5.完成後拿小毛巾乾桌上或地上的水滴。 掃把 材料:小掃把、畚斗、粉筆(或水性彩色筆) 年齡:二歲∼二歲半以上 示範: 1.先以粉筆在地上畫一個適當大小的圓圈(或三角形、正方形等)。 2.拿起掃把,將垃圾掃往所畫好的圓圈中。家長可事先準備一些稍明顯或稍有高度的小紙團並將其灑於圈周圍,以利較幼小的孩子練習掃地。 3.拿畚斗將垃圾掃入,再放入垃圾筒中.對較小的孩子,有時成人必須在一旁協助拿畚斗,讓其能順利將垃圾掃入。 4.將畫好的圓圈用小溼海棉擦掉,用乾毛巾擦乾地面。 【 給寶寶接受生活挑戰的機會 】 中台幼保系 連寶靜   蒙特梭利教學法在台灣已廣受幼教界的採用與肯定,而家長們參觀蒙氏教室時,常驚奇的發現孩子們居然可以如此專注的工作,對幼兒在學校裡表現出的獨立及有條不紊的做事能力,十分不解,同樣的孩子為何在家中會如此刁蠻、混亂、沒有耐心,而在教室裡卻完全判若兩人?了教養方式改變之外,家長如何善用家用的環境及現有的資源,在不需購買蒙氏教具和電視的傷害下,做個輕快樂的母親呢? 讓寶寶善用雙手   首先家長們請您蹲下,以幼兒的視覺角度,查看家中所有家俱的擺設,調整出一個能讓幼兒獨立活動的空間,在臥室方面,如床的高度、衣櫃的安排;室裡毛巾的位置及洗臉盆,幼兒是否能在不需要大人的協助下洗臉、刷牙、掛好毛巾、放好拖鞋?此外,家長可將果汁、茶預先倒在適合幼兒使用的容器中,再準備一些小抹布、小掃把、小杯子,讓孩子可以自己倒水喝,若打翻了也可以自己收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幼兒必須有適合他們雙手所能使用的工具,因為一雙靈敏的手是幼兒智能發展的要素,而做家事便是訓練雙手的最佳時機,您將意外的發現,原來他們可以是您生活的小幫手,而非那些麻煩的小傢伙。 用「工具」取代「玩具」   然而家長經常不放心幼兒去做一些事,因為成人總是低估了幼兒的能力,家長如果希望您的孩子成為一個有信心的人,那麼你必須先對您的孩子產生信心。在蒙氏教室裡,我們為幼兒設計了許多令成人驚訝的工作,如切水果、剪刀、刺工、刷桌子等等,他們使用許多成人認為幼兒不許碰的工具,例如刀子、針線、剪刀,但經由成人仔細緩慢的示範使用方法後,孩子們學會了安全的使用這些工具,用以克服生活中最真實的挑戰,遠比玩那些市售的玩具更吸引力,更有助於增加孩子的專注力、穩定性和秩序感,這將是其日後學習數和語文的根本基礎。   小的時候,我們都深切的渴望著「趕快長大」,那是對父母、成人們過度干涉和保護的不耐,每個孩子的心中無不渴望成為一個有能力,且獨立自主的人!何時成人們能真正觸及幼兒的心靈世界,設身處地為幼兒著想時,我人門所謂的犠牲奉獻才有實質的價值,才能真正去協助、引導孩子,也是蒙特梭利教學法中強調的主要精神。 文章出處: http://www.ctust.edu.tw/child/Department%20information/Teacher/Lien/txt/art/art%20013.htm

*嬰幼兒發展遊戲和運動*(寶寶發展里程參考.翻.坐.爬.站.走)

2009年01月14日
公開
46

小寶寶出生後,從什麼都不會一直到會跑會跳是循著七坐八爬的發展里程不斷的進步的。想知道現在什麼活動最適合妳的小寶貝,就要先知道妳的小寶貝現在的能力是屬於哪一個階段。選擇適合妳的小朋友的活動,將有助於幫助妳的小朋友整體發展的進步及增進親子關係。   嬰幼兒的發展里程依照不同的年齡及動作能力大致可分為以下幾期:1 ~ 3個月為睡眠期,3 ~ 5個月為頸部挺立期,5 ~ 8個月為翻身坐立期,8 ~ 10個月為爬行期,10 ~ 12個月為站立期,1歲 ~ 1歲6個月為行走期,1歲7個月 ~ 2歲為爬高爬低期,2歲 ~ 3歲6個月為追趕跑跳碰期。小朋友的功能性的動作能力,大致上到三歲半的時候就已經都發展出來,所謂功能性動作就是包含行走、上下樓梯、跑步及跨越障礙物等。而三歲半之後,就開始發展高功能性的活動包括小朋友可以越跑越快、越跳越高、會單腳跳、會翻筋斗等等,這些高功能的動作和日常生活比較無關,但是和小朋友未來的運動能力比較有關,例如賽跑、打球、跳繩等等。本篇文章主要是介紹在三歲半之前小朋友的粗大動作發展里程以及促進小朋友發展的遊戲和運動。   雖然在1 ~ 3個月睡眠期的寶寶睡眠時間很長,但是這時期寶寶的腦部已經開始藉由接收看、聽、摸等不同的刺激而開始發展。所以在此時期給予寶寶適當的感覺刺激是很重要的。在此時期需給予寶寶充份的肌膚接觸,例如被爸爸或媽媽輕柔舒適的抱著,不但可感受到父母的溫暖也可安定小寶寶的心靈;或者是可以每天幫小寶貝做嬰兒按摩,讓小寶寶感受媽媽的手部的溫暖,並藉由溫和的撫摸來刺激寶寶全身的神經,另外在按摩時小寶寶會看到媽媽溫柔的眼睛、微笑和聽到媽媽的聲音等等,這些刺激都有助於小寶寶的感官發展。目前在坊間有許多教導嬰兒按摩的書籍,裡面都有詳細的介紹或是有教學錄影帶,可以教導新手媽媽許多按摩的方法及如何和寶寶建立良好互動,有興趣的媽媽可以到書局去購買。這時期的寶寶慢慢的將可以學會在躺著時雙腳互踢,抱著時頭慢慢可以維持直立,趴著時頭可以左右轉動。在這個時期可以利用一些例如手搖鈴等有聲玩具,利用聲音的刺激誘發小寶寶在躺著時的轉頭動作,或是在趴姿及坐姿下做抬頭及轉頭的訓練;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訓練小朋友聽覺的靈敏度,加強頭頸部肌肉的發展,更可以訓練小寶寶的眼睛對聲源的追蹤能力。再者也可以幫小寶寶做動動腳的活動,可以在小朋友的腳踝綁上鈴鐺,幫小寶寶被動的彎曲和伸直他的小腳腳,並配合母親的聲音加以迴饋,例如:叮~叮~叮~有沒有聽到鈴鐺的聲音,藉此聲音的迴饋刺激小寶寶主動的踢腳。此時期的小寶寶主要以睡眠為主,所以只要給予適量的活動即可,不需要做過度的活動訓練。   3 ~ 5個月為頸部挺立期,這個時期的小寶寶頭頸部的肌力已經比較好了,在平躺時拉小寶寶的手仰臥起坐起來時,小寶寶的頭已經不會往後掉,通常可以立即把頭往前抬起來;而且在趴姿時,小寶貝慢慢也可以把手伸直用手掌將胸部抬離床面,除了頭頸部的肌肉之外,背部和腹部的肌肉也開始發展了。在這個時期小寶寶的手腳的動作開始變多了,手部可以開始伸手活動並且能夠觸碰玩具;開始可以自由的抓放玩具並且常會把拿在手中的東西放入口中探索。所以在這個時期可以除了可以給小寶寶做一些針對腹部和背部肌肉的運動,也可以給予小寶寶一些手腳的協調活動。可以幫助小寶寶發展的活動非常的多,以下大概介紹幾種簡單的遊戲。小蜜蜂遊戲:由媽媽的手撐在小寶寶的胸腹部(小寶寶趴在媽媽手上)往前搖擺,讓小寶寶像小飛機或小蜜蜂一樣往前飛,加強小寶寶背部和頸部力量。仰臥起坐:媽媽把手的大拇指放在小寶寶的手心,其於四指輕輕的握在小寶寶的手腕及手臂的位置,慢慢的將小寶寶由躺姿慢慢的拉起,讓小寶寶慢慢的坐起來;此時小寶寶會主動將頭部抬起,或者也會用手主動拉媽媽的手坐起來,對於腹部的肌肉和手臂的肌肉訓練是一個很好的運動;做此動作時一定要輕柔,讓小寶寶再躺下時一定要注意小寶寶頭頸部的支撐,必要時可用媽媽的手在小寶寶的頭頸部後方做支撐再讓小寶寶躺下。搖擺遊戲:媽媽牢牢的抱好寶寶,注意要用手支撐好小寶寶的頭頸部,然後慢慢的做左右的擺盪或前後的擺盪動作,這個遊戲可以讓寶寶感覺自己身體的律動並且增加對前庭覺的刺激,或是寶寶可以用眼睛感覺週遭景色的變化,提升小寶寶對外界環境的新鮮感。手腳互碰運動:這個活動主要是要讓小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所以媽媽可以輕輕的抓著小寶寶的手互碰拍拍手,或是一手抓小寶寶的手另一手抓小寶寶的腳,讓小寶寶可以用自己的手去拍腳,也可以讓小寶寶一手各抓一腳,除了讓小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外更可以加強小寶寶的腹肌發展。   5 ~ 8個月為翻身坐立期,小寶寶這時期的動作能力會慢慢進步到可以獨立趴姿翻回躺姿,然後再慢慢學會由躺姿翻回趴姿,慢慢的可以用手撐在地板坐著,偶爾還可以把手抬離地面幾秒鐘。這時期寶寶對所有的動作和記憶都還不發達,所以需要讓寶寶不斷的練習已經學會的動作,藉由重複的運動才可以加強小寶寶對動作的熟悉度,並且藉由不斷的練習小寶寶的手腳和身體才能愈來愈有力量並且協調性愈來愈好。除此之外,藉由學會翻身和坐起小寶寶的世界開始有了許多不同的變化,不但探索的環境大幅的增加而且看世界的角度也有所改變,從原本只能躺或趴一直到現在可以利用翻身到自己想到的地方,或是藉由坐姿可以看到世界和原本只有天花板或地板的世界豐富了許多。翻身遊戲:媽媽給予一些輕度的協助讓小寶寶從床的一邊翻到另一邊再翻回來,或是利用玩具的吸引讓小寶寶不斷的練習翻身的動作,這個動作需要小寶寶全身的肌肉和肢體的協調,多練習這個動作有助於小寶寶的手腳協調的發展以及身體的肌力訓練。拋球、滾球遊戲:利用球會滾動的特性讓小寶寶用眼睛去追隨球的路徑,培養小寶寶的觀察力;或是媽媽可以“碰“的一聲將球拋到地上,讓小寶寶模仿丟球的動作;這樣的活動可以培養小寶寶的好奇心以及在和媽媽玩拋接球的過程中也可以學習人際互動的樂趣。飛機遊戲:媽媽躺著並且將腳彎起來,讓寶寶趴在腳的前方上半身露出媽媽的膝蓋外面,媽媽用手扶在寶寶的腋下,然後跟寶寶說“飛機起飛了~~“,配合口語將腳快速的往天花板方面伸直,以寶寶不會掉下來為原則,“咻~~碰“再把腳快速的彎曲起來;這個動作主要是讓寶寶感受頭低腳高的感受,以及忽高忽低等不同高度的變化;由於和母親緊密的接觸著可以讓小寶寶毫無畏懼的體驗不同高度所帶來的驚喜,並且有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除了以上幾個不同的遊戲之外,平時可讓寶寶多坐著玩玩具,例如拿積木或是搖搖鈴,練習換手拿或是互敲積木產生聲響等等;這些活動將有助寶寶整體的發展,在遊戲過程中如果父母親能夠全程參與,不但可以誘發小寶寶更多的發展潛能,更可以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在8 ~ 10個月爬行期時,寶寶慢慢的會從肚子貼地爬進步到四點跪爬(小狗爬),並且學會在地板上不同姿勢的變化,例如會躺到坐起來,或是趴變成坐著等身體姿勢的變化。和學會翻身一樣,爬行將有助於小寶寶對於環境的探索及認知的發展;和翻身最大的不同點,在爬行的過程中,小寶寶可以把視線集中在他想要拿的玩具上,所以如果母親把他想要的玩具移開,他也可以改變爬行的方向,有助於注意力集中性的發展。在練習爬行的過程中,小寶寶手腳交替運動的協調性及手腳的肌肉力量的訓練;除此之外,爬行是小寶寶平衡感發展很重要的一個過程,如果寶寶跳過爬行的發展里程直接學走路的話,走路的平衡感會比會爬行的寶寶略差一點,相較下會容易跌倒且協調性較差。所以這個時期的遊戲主要是以訓練爬行為主,在家中媽媽可以利用一些玩具來誘發爬行,例如會滾動的球或是小車車等等;或是利用親子互動的過程來誘導寶寶的爬行。抓鬼遊戲:可以在媽媽的腳上綁上鈴鐺或是小絲巾等,吸引寶寶來追妳,當寶寶為了想抓鈴鐺開始想追妳時,再慢慢的往前爬;等寶寶熟悉這個遊戲之後,也可以改成媽媽去追寶寶。過山洞:媽媽可以在和小寶寶爬行的過程中,將自己做成山洞,跟小朋友說“ㄅㄨ~ㄅㄨ~,火車過山洞了“,讓小朋友從媽媽的下方經過,增加小朋友在爬行過程中的樂趣。尋寶遊戲:可以將寶寶有興趣的玩具在小寶寶面前用小枕頭或小毛巾蓋起來,讓小寶寶主動爬過來把蓋住的玩具找出來,培養小寶寶對目前看不到的東西產生想看、想知道裡面的東西是什麼的好奇心,將有助於小寶寶認知的發展。騎馬遊戲:讓小朋友坐在躺在地上的爸爸或媽媽的肚子上或是趴著時的背上,就可以玩騎馬遊戲,爸爸或媽媽可以輕輕的搖動身體挑戰小朋友的平衡感;大一點的小朋友可以由媽媽扶著騎在爸爸背上,爸爸可以向馬一樣往前爬行,除了小朋友的平衡訓練之外,並可享受親子之樂。   10 ~ 12個月站立期時小寶寶開始脫離手腳在地板上的活動,現在的力量也比較大了,常常會拉著家裡的傢俱就要站起來,或是開始扶著傢俱側走,也會開始嘗試放手站立,大約可放手站3-5秒。這時候除了繼續爬行的探索世界之旅,其他遊戲設計主要是針對站立的平衡,重複的練習由地板扶著東西站起的動作加強腳部的力量為將來的行走做準備。所以家長可以在沙發上放置一些玩具誘發小朋友主動扶沙發站起來。小小手推車:當小寶寶在地板上爬行時,可以輕輕的把寶寶的腳抬起來,讓寶寶只靠手部的力量往前移動,這個活動可以促進寶寶手部以及身體力量的發展,甚至可以在前方放置一些小玩具讓小寶寶用手撿起來丟到籃子裡。站立尋寶:當小寶寶站著時,媽媽可以用手輕扶在寶寶的腰部,並且在前方放置一些小玩具,讓小寶寶可以往前彎腰撿玩具,加強寶寶腿部和腰部的力量。除此之外,這個時期的寶寶為語言快速成長期,所以活動過程中要不斷的跟小寶寶說話,以促進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   1歲 ~ 1歲6個月為行走期,寶寶開始學會放手走路,從只能走兩三步慢慢的到可以在家中逛來逛去轉彎都沒有問題。在學走路的早期媽媽必須要在寶寶的前方輕輕的扶著寶寶的走慢慢前進,然後慢慢的再放手;或是可以由爸爸扶著小寶寶,媽媽站在寶寶前方3步距離遠的地方,鼓勵寶寶放手走過來。這個時期的寶寶要開始學會自己由地板上站起來,所以媽媽要用玩具在寶寶上方吸引寶寶,讓寶寶可以獨立自己由地板上站起來。爬行上下樓梯:利用玩具讓寶寶自己由樓梯下方爬上去尋找玩具再爬下來,在訓練過程家長必須要全程保護寶寶的安全,不要讓寶寶有由樓梯上摔下來的風險;這個活動的目的主要在訓練寶寶手腳的協調及力量,以及培養寶寶注意環境安全的認知訓練。墊腳尖運動:在拿玩具給寶寶的過程中媽媽將玩具拿高,讓寶寶要用力墊腳尖才能拿到玩具;或是在將不同的玩具用吸盤貼在牆壁上,讓寶寶墊腳尖去拿玩具;這個動作需要不斷的重複練習,加強寶寶小腿及足底的肌肉,有助於寶寶未來平衡感的發展,並且預防因足底肌無力所造成的功能性扁平足。   在1歲7個月 ~ 2歲爬高爬低期的寶寶開始會爬到大人的椅子上坐好,上下樓梯從需要扶扶手慢慢的到可以自己放手兩步一階的上下樓梯,會自己蹲著玩再站起來不會跌倒,小寶寶也會開始學習原地雙腳同時離地跳的動作。在其他方面,寶寶也開始聽的懂一些簡單的指令,例如聽到「擦鼻涕」會拿面紙擦鼻子,或是「把球球給媽媽」等簡單的生活指令。這個時期寶寶正是開始探索慾變強的時候,寶寶會開始對家中的所有傢俱電器產生興趣,會偷玩電話等等,所以這個時期要非常注意寶寶的安全,要把家中容易造成寶寶傷害的東西收好。這個時期的遊戲和運動除了提升寶寶的力量之外,另外也要開始加強寶寶動作的靈活度及動作反應時間的訓練。上下樓梯訓練:這個時期的寶寶應該要開始學習上下樓梯,在一開始的時候由爸爸或媽媽帶領寶寶上下樓梯,過一陣子寶寶的力量和平衡感較成熟後,在父母的安全保護下可以鼓勵寶寶自己放手兩步一階的上下樓梯。原地跳訓練:爸爸或媽媽示範原地跳的動作,之後用手輕輕的握在寶寶的手腕和手臂的位置,讓寶寶先練習墊腳尖再慢慢的練習跳躍的動作;跳躍的動作需要寶寶全身的協調和腿部肌肉的暴發力,所以這樣的訓練將有助於寶寶未來的運動能力發展。雙人腳踏車:爸爸或媽媽和寶寶面對面在地板上坐著雙手撐在身體後方,雙腳彎曲腳底互碰,爸爸和寶寶的雙腳交替做彎曲伸直的動作,這樣的動作主要可以加強寶寶腿部和腹部的肌肉,並可以促進良好的親子關係。拍氣球遊戲:使用市售的氣球將氣打略飽一點,讓氣球可以在往上拍時在空中略為停留一下,讓你的寶寶將氣球不斷的往上拍或是將飄在空中的氣球抱起來,因為氣球可以在空中慢慢飄下來,有足夠的時間讓寶寶觀察氣球的動向,也有足夠的時間讓寶寶做出下一個動作的反應;這個活動主要的目的是提升寶寶的觀察力和因應物體不同的動向做出適當的身體反應。拋接球遊戲:媽媽站在寶寶的對面,準備質地較柔軟的布球或是海綿球,教寶寶先把手打開做好準備,然後再把球輕輕的拋到寶寶的手上,讓寶寶把球接起來,之後再讓寶寶把球輕輕的拋回媽媽的手上;和氣球最大的不同,海綿球在空中停留的時間較短,所以反應時間較短,需要寶寶良好的觀察力和快速的反應力;當寶寶不斷的進步時,可以直接跟寶寶說來玩接球球,不提醒寶寶手打開,可以挑戰寶寶的反應力,或是慢慢的將拋球的位置改變,不要直接把球丟到寶寶手上,讓他必須要手上下移動或是往旁邊跨一步才能接到球,或是把拋接球的距離拉長等等,利用不同的變化以改變遊戲的動作難度,來加以提升寶寶的反應能力和動作能力。   2歲 ~ 3歲6個月為追趕跑跳碰期,這個時期的小朋友開始脫離「嬰兒時代」,會開始有自我主張,不喜歡的事情會開始生氣或對大人說「不要」等等,喜歡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有時會不喜歡人幫忙,雖然會多花一點時間但是這個時期也是訓練小朋友獨立執行日常活動的好時機,所以開始可以教小朋友自己換衣服、穿脫襪子和吃東西,這些日常的活動除了可以讓寶寶獨立有成就感之外,更有助於寶寶手部肌肉靈活度的發展。在粗大動作發展方面,隨著小朋友平衡能力和運動能力不斷的進步,這個時期的小朋友可以跑步,舉起一隻腳踢球,可以由樓梯的最後一階雙腳一起向下跳且不會跌倒,會墊腳尖行走至少3公尺,會踩三輪車踏板前進。此時可以給予小朋友許多不同的運動功能的訓練活動,繼續的練習爬高爬低期的許多動作都可以不斷的幫助小朋友力量及平衡感的發展,例如上下樓梯、跳躍遊戲及拋接球遊戲等等,隨著小朋友動作的進步也可以把遊戲的內容不斷的進化,可以練習一步一階上下樓梯,練習由樓梯的最後一階往下跳,使用的球可以改成較硬的材質等等。踢球遊戲:一開始的時候可以先把靜止的球放在小朋友前面,讓小朋友往前進去踢球,之後可以和寶寶站對面或是多人玩踢球遊戲,將球踢到小朋友的前面讓小朋友再把球踢回來,或是把球踢給另一名同伴,把球踢給寶寶的時候可以故意不踢到小朋友的前面,讓小朋友自動觀察球的走向,並迅速的移位到球的前方踢球;這個運動可以讓小朋友不斷的移動腳步,可以訓練腳步的靈活度,訓練觀察球滾動方向的能力以及動作反應時間,也是一個促進親子關係的遊戲。拔河遊戲:在家中可以使用毛巾和小朋友玩拔河遊戲,可以強化小朋友手臂和手部的肌肉力量,有時可以故意輕輕的放掉一些毛巾訓練小朋友的平衡感(不可全部放掉,小朋友可能會跌倒)。稻草人遊戲:訓練單腳站立平衡能力,和小朋友學習如稻草人一樣單腳站立著,比賽看誰是利害的稻草人可以站的比較久;遊戲的初期可以給予小朋友一些輕度的輔助,或是讓小朋友手先輕扶著牆壁再慢慢放開。   在執行嬰幼兒遊戲和運動時,一定要注意寶寶的安全,動作要輕柔。在嬰幼兒時期要注意寶寶頭頸部的支撐,不可以粗鹵的搖晃寶寶,這樣容易會造成寶寶頸椎的傷害。和寶寶遊戲的過程中,要和寶寶有足夠的互動多給予聲音和表情的迴饋,並且耐心的等待寶寶對你的回應,而非填鴨式的活動,所有的活動都是先重質而後才是量的多寡。在活動過程中,要不斷的注意寶寶的體能狀況,所有的活動都不宜讓小朋友過度運動,如果小朋友在活動的過程中有流汗的話,一定要注意水份的補充。在戶外的活動要注意溫度不宜過高,且同樣的水份的補充是很重要的,小朋友汗腺和成人不同,小朋友會比大人容易流汗,且汗比成人的水份含量高,所以較容易有脫水的情形,一定要注意。   小寶寶身心的發展都不是天生而來的,沒有任何一個人天生就會所有的事情,所有的動作、語言、人際關係、生活自理能力等等都是從小不斷的累積經驗而來的,所以給予寶寶適當的環境刺激和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才能讓你的寶寶身心都得到足夠的動力。在出生的早期一直到2歲期間,是腦部神經迴路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如果能夠提供寶寶豐富的環境刺激,將有助於寶寶神經迴路的發展,寶寶未來的整體發展也將會更多元化。

2-3歲寶寶早期教育方案

2009年01月08日
公開
35

兩年的生活經歷,寶寶無論在生理還是心理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2歲以後,寶寶的乳牙已出齊,走、跑、跳等基本動作日益靈活,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具備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漸擺脫了小嬰兒的影子。   言語能力的訓練:   ①利用各種機會擴大幼兒的辭彙量。如帶小兒上公園時,給他講他所看到的花草樹木的名稱。教小兒用完整的句子表達意思,可經常讓小兒看圖片,給他講簡短故事,教他說歌謠。並經常在話語中使用常用代詞“我、你、他(它)、我們、你們、他們、自己、咱們”,使孩子逐漸理解各個代詞的指代關係。   ②發展語言能力。鼓勵小兒自己敍述一些事情,如 “今天做了什麽?”,“上公園看到了什麽”等,讓他復述故事,講述圖中所描繪的內容。教小兒記住父母的名字、家庭住址、父母的職業、單位,自己的年齡等。   兩歲左右,兒童終於把那些句法上不完整、不連貫的句子擴展爲包括主語、謂語和賓語的完整句型,並且學會使用一些介詞、冠詞和助動詞,感歎詞和語氣強調也出現了。他們會說“這是寶寶的,那是他*的”,“寶寶吃米飯”等。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主要使用簡單句,2-3歲兒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有兩種:主謂結構句,由行動主體和行動動作兩個部分組成,如“娃娃掉了”、“寶寶睡覺”等;謂賓結構句,由動作和動作物件組成,如“看電視”、“找媽媽”等。   有關研究表明,這個階段的兒童掌握句子有如下特點:   1.句子從混沌一體到逐步分化。早期的意動句(語言和動作結合表示意願)逐漸分化,開始用完整語言表示願望,如寶寶會說“咱們玩玩具”並等待大人的回答,而在此之前,寶寶多說“走、玩具”,並拉著大人的手去拿玩具以補充其語言表達能力的不足。   2.句子結構從鬆散到逐步嚴謹。兩歲多的兒童開始使用包括完整句法結構的句子仍時常漏掉主要詞類,詞序也是混亂的,如“寶寶帽子”(寶寶戴帽子)。3歲以後,兒童才會說“狗狗趴在地上睡覺”。   3.句子結構由壓縮、呆板到擴展、靈活。兒童最初的語句結構不能分出核心部分和附加部分,只能說出形式上千篇一律的、由幾個片語成的壓縮句,稍後能加上修飾語。如寶寶從說“嗚嗚嗚”發展到“嗚嗚嗚去北京”再發展到“爸爸坐火車到北京”,表明兒童運用語言去組織和表達他們的智慧與思維。   提高語言能力的活動   1)打電話    活動內容:帶小孩開車出去時,裝著互相打電話,發出電話鈴聲,當他應答時,問他窗外看到了什麽、問他目的地是哪里,如“你在商店裏幹什麽?你喜歡去商店嗎?”    益處:增加辭彙量,鍛煉對話能力,激發想象性遊戲。    2)猜音節遊戲    活動內容:一邊和小孩說他和他朋友的名字,一邊打拍子,如豆豆(兩拍)、王雪兒(三拍)。也可以試一下其他有趣的詞,教他和你一起拍手。準備好時,教他如何數拍子。    益處:告訴孩子單詞是由字組成的,增加辭彙量。    3)畫自然    活動內容:在紙上畫各種動物、花和植物,然後在戶外找和圖片上的物體配對的東西,如:在鳥的畫上,粘一片羽毛;在樹的畫上,粘一片葉子。告訴他羽毛是鳥的一部分,葉子是樹的一部分。    益處:增加辭彙量,認識整體和局部的關係,以及對自然的認識。    4)數位轉盤    活動內容:用紙板和夾子做一個數位轉盤。用紙板剪一個直徑20cm大小的圓,拿鉛筆和尺子將圓平均分成6塊。在每一塊上上粘一個用毛氈做的數位。在6個夾子上寫上同樣的數位,幫助孩子將夾子夾到有相同數位的塊上。    益處:加強配對技能,培養精細動作技能。    5)“瓜”聚會    活動內容:將許多以“瓜”結尾的事物攤在廚房桌子上,如:西瓜、南瓜、香瓜、冬瓜、哈密瓜等,與孩子一起舉行一個瓜的聚會,一邊品嘗食物,一邊談論以瓜結尾的詞。下次可以試試別的字。    益處:讓孩子知道字和聲音的聯繫    6)餵養小鳥    活動內容:用牛奶盒做一個鳥巢。在鳥巢一側開一個小門,在頂上紮一個洞,系一根繩子。給小孩一杯穀物讓他倒入盒子裏。向孩子建議一些可以挂鳥巢的地方。當小鳥飛來之後,和他講講鳥的大小、顔色、喜歡的食物,如果知道的話,你還可以告訴孩子小鳥的名字。  益處:增加辭彙和對自然的認識。    7)烹飪數數    活動內容:在廚房裏做菜時,當你在量取或倒配料時,讓小孩幫你數數。要強調數的數,說“1、2、3杯麵粉。    益處:讓孩子知道數量。    8)我自己的名片    活動內容:用舊的名片背面做配對和分類遊戲。在名片背面粘上貼紙或從雜誌上剪下來的圖片,包括各種形狀、動物、數位(給不同類別塗上不同顔色)。如果孩子喜歡,把這些圖片給他,讓他分類,或者將這些卡片撒向空中,落地後,每撿起一張,說出圖畫的名字。這一遊戲可隨著孩子長大而增加難度。    益處:教他歸類、配對、用數位、符號表示的技能。    9)有香味的詞    活動內容:利用嗅覺來增加孩子的辭彙量。收集有不同氣味的東西,如洋蔥、檸檬、肥皂、花椒、香水、玫瑰花等,讓他聞一下物體,瞭解每種氣味,並告訴他這種氣味是什麽,如香的,有肥皂味的、有檸檬味的。讓他貼上標簽。有時,你可蒙住他的眼睛,問他所聞到的氣味是什麽。    益處:增加辭彙量,鍛煉分類和記憶能力。    10)尋找語詞    活動內容:家中收集一些物體的圖片,注意圖片上面不要有物體的名稱。再準備一些紙條,每張紙條上寫一個物體的名稱。讓孩子將圖片與寫有名稱的紙條一一配對。    益處:讓孩子認識文字,並將文字與實物聯繫起來。    認知能力的訓練   觀察能力的訓練:   ①比較遠近。在日常生活中,可用含遠近的詞引導孩子行爲,加強對遠近概念的意識,如“和媽媽*近點”、“離汽車遠點”。   ②比較長短。也可在紙上劃線段,教小兒比較長短。還可比較長褲和短褲,長袖衫和短袖衫,長鉛筆和短鉛筆等。    記憶力的訓練:   ①圖像記憶。讓孩子看一張畫有數種動物的圖片,限定在一定時間內看完,開始時時間可長些,逐漸減少看的時間,然後將圖片拿開,讓孩子說出圖片上有哪些動物,如果孩子記住的不多,還可以教他使用一些記憶的方法如,有翅膀、能飛的有哪些?   ②數位記憶。雖然此時小兒對數的概念還不清楚,但機械記憶能力強,通過數位記憶練習,可強化小兒機械記憶能力,如可教小兒記門牌號、電話號碼、歷史年代等各種數位材料。   思維能力的訓練:   ①歸類練習。可教小兒根據事物的某些性質練習分類。可按聲音分類,將能發出聲音和不能發出聲音的東西歸類,還可按顔色、形狀、大小、用途分類等等,以提高小兒歸納、概括的能力。   ②發展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意造成一些明顯的錯誤,讓孩子去發現,並鼓勵他說出錯誤所在及解決辦法,以訓練小兒分辨問題的能力。    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訓練:   ①表演遊戲。可根據故事或童話的情節和內容,讓孩子表演,在表演遊戲中,小兒可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繪畫。在幼兒能畫出一些線條和形狀後,成人可引導小兒將他所畫的東西同實物作比較,這樣孩子會更有興趣在繪畫中想象、構圖。   動作能力的訓練:   ①獨自上、下樓梯練習。用玩具在上逗引或鼓勵小兒上樓,使其能不依*家長或欄杆自己上、下樓梯。可選擇無扶手、只有3∼4層的階梯練習。   ②雙足跳練習。成人可牽著小兒兩隻手,教小兒蹦跳,逐漸訓練小兒不要扶持,雙足能同時擡起跳離地面。   ③獨腳站立練習。開始時讓小兒扶著人和物擡起一隻腳,逐漸地訓練小兒不依*人和物自己能夠單足穩定地站立幾秒鐘,並逐漸訓練延長時間。   ④繼續讓孩子多做動手遊戲,發展手部動作。可用積木搭樓房,和孩子玩比賽拾物,比賽用繩子串珠的數目,學習用筷子來取東西,折紙等等。   社交和生活能力的訓練:   ①與人交往。可教小兒與其他孩子一起做集體角色遊戲,通過這種遊戲訓練:孩子建立起與同齡人的關係。在指導孩子們玩角色遊戲時,家長可幫助幼兒分配遊戲的角色,教幼兒如何遵守角色的各項義務,在角色遊戲中領會人與人的交往和聯繫,豐富生活經驗。通過兒歌、交往等方式教孩子使用“謝謝、對不起、您好、沒關係、再見”等禮貌用語,可一直接示範讓他記憶,也可以用兒歌的形式讓他記住再練習。 ②教小兒練習自己穿衣服,認識衣服的前後,並試著穿好衣服,扣上簡單的扣子。脫衣服時,先自己解開扣子,再脫掉衣服。可用一些較寬鬆的外衣先讓孩子練習,一般小兒先學會脫衣褲,再學會穿衣服。還要教小兒試著自己穿鞋子。教會小兒能夠明確的表達要大小便,可訓練小兒自己脫褲子蹲盆或上廁所,教小兒如何才能不弄髒褲子,並教小兒在中午和晚上上床睡覺時知道先去廁所。   貼心提示:   ① 爲了增加孩子的興趣,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玩耍,還應及時表揚、鼓勵孩子,如 “對,真好!”“真棒”等,以鞏固孩子正確的行爲。   ② 父母不要以爲嬰兒聽不懂就不說話,那是錯誤的。嬰兒的語言理解、表達等就是從看似不懂的訓練開始發展起來的。同時,父母在說話時一定要結合肢體語言,這能幫助嬰兒理解話語的意思。   ③ 父母和孩子講話時要講規範的話,要不用或少用兒化語音或自造詞,要在孩子學話之初,就教給他規範的語言。   ④ 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對他的問題,要耐心解答,千萬不要不耐煩,那會把他的童心、好奇心一塊毀掉。   此外,我們的早早教方案只是針對多數孩子的一般發展水平設計的。但每個孩子的智力發育都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若你的孩子在某個細節上未能達標,也不用過於苛求,相信他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一定會跟上來的,更何況他也有超越同齡孩子的其他技能呢!

家有中等生

2009年01月06日
公開
33

女兒的同學都管她叫「二十三號女生」。 她的班上總共有五十個人,每次考試女兒都排名第二十三,久而久之,便有了這個雅號,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中等生。 我們覺得這外號刺耳,女兒卻欣然接受。老公發愁地說,一碰到公司活動,或者老同學聚會,別人都對自家的「小超人」讚不絕口,他卻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僅成績出類拔萃,而且才藝兼備,連父母都顯得春風得意,說話比別人大聲。唯有我們家的「二十三號女生」,沒有一樣值得炫耀的地方。 因此,往往他一看到娛樂節目裏那些才藝非凡的孩子,就羡慕得兩眼放光,恨不能變成親友團,坐在前排呐喊。後來,看到一則九歲孩子上大學的報導,他很受傷地問女兒:「孩子,你怎麼就不是個神童呢?」女兒的回答更妙:「老爸,因為你不是神父啊!」老公無言以對,我卻不禁笑出聲來。 中秋節,親友相聚,坐滿了一個寬大的包廂。眾人的話題,也漸漸轉向各家的小兒女。乘著酒興,要孩子們說說將來要做什麼。 鋼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們毫不怯場,連那個四歲半的女孩,也說將來要做電視主持人,贏得一陣讚歎。大人們愈發春風入心,眉目含笑,家宴的氣氛格外熱烈。 十二歲的女兒,正為身邊的小弟妹,剔蟹剝蝦、盛湯擦嘴,忙得不亦樂乎。人們忽然想起,只剩她沒說了,大家都認為,她是孩子中間的老大,抱負更應該不同凡響,才能做弟妹們的榜樣。 在眾人的催促下,她認真地回答:「長大了,我的第一志願是當幼稚園老師,帶著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 眾人禮貌地表示讚許,但不放過緊接著追問她的第二志願。她大大方方地說:「我想做一位媽媽,穿著卡通圖案的圍裙,在廚房裏做晚餐,然後為我的孩子講故事,帶他在陽臺上看星星。」 親友愕然,面面相覷,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老公的神情極為尷尬,端著酒杯,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回家後,他嘆著氣說:「你還真打算讓女兒將來當個幼稚園老師?我們難道真的眼睜睜地,看著她當中等生?」 其實,我們也動過很多腦筋。從小到大,為提高她的學習成績,請家教、報課輔班、買各式各樣習題文本。孩子也懂事,漫畫書不看了鎖在抽屜裏;剪紙班退出了;週末的懒覺放棄了。像一隻疲憊的小鳥,從一個班辛辛苦苦地趕到另一個班。試卷、練習冊,一本本攤在書桌上,頭也不抬地一疊疊地猛做。 她到底是個孩子,身體首先撐不住了,天氣轉涼就得了重感冒。在病床上打著點滴,她還堅持寫作業,最後引發了肺炎,住院半個多月。出院後,孩子的臉小了一圈,聲音嘶啞,仿佛剛從戰場上廝殺回來。付出了這樣慘重的代價,期末考試的成績一出來,仍然是讓我們哭笑不得的第二十三名。 後來,我們再度絞盡腦汁,嚐試增加營養、獎品、禮物作為激勵……三番兩次折騰下來,女兒的小臉越來越蒼白。而且一說要考試,她就開始厭食、失眠、冒虛汗,再接著,考出了令我們啞口無言的第三十三名。 我和老公舉手投降了,完全放棄轟轟烈烈的揠苗助長活動。恢復了她正常的作息時間,還給她畫漫畫的權利,允許她繼續訂休閒閱讀的書報,接著,家中安穩了很久。我們對女兒是心疼的,但面對她的成績,又有說不出的困惑。 週末,一群同事結伴郊遊,大家各自做了拿手的菜,帶著老公和孩子野餐去。一路上笑語盈盈,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兒沒什麼看家本領,只是開心地不停鼓掌,同時,她亦不時跑到後面照看那些食物──把傾斜的飯盒擺好、鬆了的瓶蓋轉緊、流出的菜汁抹淨,四處照應,像個細心的小管家。 老公看看我,我知道他心裏是有期待的,他一定希望女兒能接受別人的掌聲,而不是只為別人鼓掌。 野餐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兩個小男孩,一個數學頂尖,一個是英語高手,同時夾住盤子裏的一塊糯米餅,誰也不肯放手,更不願平分。豐盛的美食,源源不斷地擺上來,驕傲的他們看都不看,只盯住眼前這一塊小小的碎餅。 大人們連勸帶哄,怎麼都不管用。最後,還是女兒用擲硬幣的方法,輕鬆地打破了這個僵局。我與老公對看了一眼,心頭有個微微的聲音:「沒想到,這個不吭氣的孩子,竟是個處理衝突的高手!」 回程的路上堵車,一些孩子焦躁起來,大人也開始不耐煩,車裏沒有了早晨快樂融融的氣氛,這時,女兒大大方方地開口了,新鮮的笑話一個接一個,她自己很平靜,但把全車人都逗樂了。 嘴裏說著,她手底下也沒閒著,那一堆盛裝食物的彩色紙盒,被剪成了許多栩栩如生的小動物,引得其他孩子讚歎不已。到了下車的時候,每個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紙。看到孩子們圍著女兒連連道謝,並要求女兒在剪紙上簽名時,老公終於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後,我接到了女兒班導師的電話,首先得知,女兒的成績仍是中等,對於這個消息,我跟老公並不感到意外。不過,他說,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訴我,他從事教職三十年,第一次遇見這種事。 語文試卷上有一道附加題:「你最欣賞班上哪位同學,請說出理由。」除女兒之外,全班同學竟然都寫上了女兒的名字。理由大致上有──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等等,寫得最多的評語是──樂觀幽默、善良聰明。而且很多同學建議,由她來擔任班長。班導師感歎道:「你這個女兒,雖然說成績一般,但做人處事實在是很優秀。」 我開玩笑地對女兒說:「孩子,你快要成為英雄了!」正在織圍巾的女兒,側著頭想了想,認真地告訴我,英語老師在上課時曾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她輕輕地說:「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在溫柔的燈光底下,她安靜地織著手中的絨線,淡粉的線在竹針上纏纏繞繞,仿佛一寸一寸的光陰,在她手裏吐出了星星點點的花蕾,我心裏,竟是驀地一暖。那一刻,我忽然被這個不想成為英雄的女孩打動了。 這世間有多少人,年少時渴望成為英雄,最終卻成了煙火紅塵裏的平凡人,終其一生都不能釋懷。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 長大成人後,她不會是最耀眼的那一個,她也許會成為──賢淑的妻子、溫柔的母親,或者是熱心的同事、和善的鄰居。在那些漫長的歲月裏,她都能安然地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做為父母,還想為孩子祈求怎樣更好的未來呢?

教幼童閱讀的方法--親子共讀

2009年01月04日
公開
36

◆教幼童閱讀的方法--親子共讀 親子共讀就是父母親和孩子一起看書。十個月到三歲的孩子,雖然吸收、學習能力都很強,但仍然沒有能力自己看書,必須大人陪在旁邊一面看一面解說,隨時提供資訊,他才能了解書上的內容。 一.親子共讀的益處: 在這共讀的過程中,孩子和父母緊緊的環抱依偎在一起,內心充滿著安全、溫暖、被關愛的感覺,長大後也會將這種溫馨甜蜜的親情和書本產生聯想。 從共讀中,孩子可學到豐富的語彙、大量的自然科學知識、一般的基本概念,這些都是入學後的學習基處。教育心理學上就有研究報告指出:學前就常接觸書本的孩子,入學後的學習能力遙遙領先那些入學後才接觸書本的孩子。 再從「聽覺」這個角度來分析,整個共讀過程中孩子都會豎起耳朵仔細聽,專注力、精辨力、記憶力也因此而培養出來。 二.親子共讀的先決條件: 1.時間→ 一天中我們要如何安排親子共讀的時間呢?如果您是在家帶孩子的全職媽媽,那這個問題就很好處理。孩子早上醒來,喝過牛奶吃過早餐,稍做其它遊戲活動就可進行,時間約30~60分鐘。下午睡醒後吃過點心,又可進行30~60分鐘。一直到吃過晚飯,處理好一切家事後,又有約30~60分鐘的時間,一天中共有約90~180分鐘的時間可看書,這是很充足的了。 如果您是有工作的媽媽,就只能利用晚飯後睡覺前這段時間了。工作和教育孩子,是一個現代媽媽面臨的兩難問題,要工作就不能全心全意的照顧孩子,要好好的在家照顧孩子,就得犧牲工作。不管怎麼樣,媽媽一定要安排一些和孩子相處的時間。 2.教材→ 寶寶四歲前喜歡看的當然是圖畫書,書上鮮豔的色彩、生動活潑的插圖,常常使寶寶覺得興奮而一看在看,有時甚至用手去撕,去把玩或拿來啃。國內幼兒圖畫書近幾年來有蓬勃的發展,其中適合0~4歲寶寶看的也不少。給寶寶選書大至以圖畫大而精美,能真實的表達事物的本質和特色為原則。 3.父母的態度→ 跟寶寶看書要當成一件好玩的事,而不是在做功課。有些父母給寶寶看書時,心中已預立一個目標,要寶寶學會這個、看會那個,他們以為在寶寶還小的時後,趕快替他灌輸知識,將來長大後功課才不會輸給別人。有了這樣的期望以後,跟寶寶共讀時就沒有辦法自由自在,孩子也因為沒有自主權而漸漸失去自發性,這一點不得不謹慎。在看書的時機上,要趁他情緒好得時後才看,不高興時絕不勉強孩子,智能提昇活動則是順著寶寶天性來做的,寶寶高興了就多看一些,不高興就少看一些,甚至完全不看。只有這樣,寶寶才會自動自發的把看書變成他生活中的一部份。 三.親子共讀的技巧 1.培養興趣→ 要培養孩子看書的興趣,必須先培養他對書本的好感。譬如:圖書中有許多美麗生動的圖畫,大人可先按圖說故事,等孩子正覺的有趣的時候,邀孩子共讀。這一段的孩子大多不會獨立看書,需要父母在旁邊逐頁講給他聽;尤其是一本新書,往往要爸媽講過十幾二十幾遍,孩子才會對那本書產生感情,主動去翻閱。 2.手勢表情→ 和寶寶看書有點而像在「說書」,我們要隨時以臉部表情及肢體動作來詮釋書中的情節,例如講到「好醜好兇的巫婆」時,不妨咬牙咧嘴一番;講到「小女孩這時好冷好餓」時,不妨抖著身子裝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大人的表情動作一定要放開點、誇張點,寶寶才會看的有趣。 3.聲調的變化→ 您看過布袋戲吧!對驚動武林、轟動萬教的史豔文一定還印象深刻吧?布袋戲因為臉部表情不足,常要藉著聲調來營造戲劇氣氛。緊張時、憤怒時、淒苦時、委婉時,演戲者都會用各種聲調來配合,讓觀眾進入狀況,我們和寶寶看書也需要這樣,隨著書中的情節來調整我們的聲調,有時開懷大笑,有時嚎啕大哭,有時處處可憐,有時怒不可遏,有時喵喵叫,有時喔喔啼。 4.語詞的變化→ 0~4歲孩子的語言發展個別差異很大,有的一歲時已經能明白很難很難的語句了,有的兩歲多還聽不懂幾個字,因此在跟孩子看書說話時,要特別注意觀察寶寶的理解情況,如果書上的字句還不能理解時,要改用淺顯易懂的語詞,聲調平緩,措詞簡單明瞭,如果書上字句孩子可以理解時,就盡量按照書上字句來解說,這樣才能增進孩子吸收語詞的深度和廣度。 5.不厭其煩的重覆→ 孩子對於他喜好的書,常是一看在看,愛不釋手的。同一本書看個五十、一百遍是常有的事,這正是他們在學習上的一項特質。他們聽一件事情,看一個東西,喜歡不斷的重複;我們要把握這個特性,耐心的培孩子反反覆覆的閱讀,在一次又一次的翻閱中,不但滿足孩子對此書的喜好,也增進了對此書的體驗和理解。只讀過一次和讀過一百次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我們大可不必在孩子反覆要求看某一本書時,主觀的拒絕他,如此只會挫傷他的興趣。

親子共讀8訣竅

2009年01月04日
公開
41

◆親子共讀8訣竅 (報導/施靜雯) 1.時間固定 訂下一個特定的說故事時間,可以是吃完晚餐後或是就寢前,讓說故事成為一個例行公事般,只要時間一到,孩子就有期待喜悅的心情。 2.照書本讀 剛開始練習說故事的家長,通常不熟悉兒童語言,常會面臨說到一半接不下去的情況,建議初期可藉由朗讀兒童圖書的方式,用具體簡單的兒童語言練習說話,之後可利用平時煮菜、洗澡等閒暇時間,以隨手取得的素材,從點放大天馬行空的練習自己編故事說給自己聽,看能否流暢。 3.注意反應 一出生的小朋友就會聽故事,家長可視小朋友年紀大小提供適合的故事內容, 1~3歲的小朋友聽一則故事可重複20遍以上,重複的過程,藉故事中熟悉的情境及語言,可獲得安全感,4~5歲左右才需要有情節的故事內容;另外要留意孩子聽故事時的反應,不可自顧自的長篇大論說個不停,會讓小朋友因為吃不消而倒盡胃口,從此失去興趣,從小朋友坐立難安或心不在焉的反應中,感受到他不想聽或不想說的時候,就不要勉強,可迅速的結尾。 4.貼近生活 盡量選擇小朋友熟悉的生活事物為主題,比如:坐車、上學,小狗、小貓的話題,加上平時常碰觸的玩偶或玩具做輔助,較能獲得孩子的共鳴,比解釋何謂尊師重道等抽象語言來得好。 5.肢體語言 講故事中加入遊戲及動作,例如,講到大樹慢慢長高了,家長可先自己由蹲下站起的方式來表演,也鼓勵孩子一起高高站起試試看,將故事趣味化,更易將故事情節演活。 6.隨時提問 以問句的方式讓小孩子協助主角解決問題,例如問小孩子,若大老鷹在天空飛,看到了地上的小雞想捕抓,這時候母雞該怎麼辦?讓孩子融入角色中,以問句的方式讓小孩子也參與想辦法,但是當孩子的答案和書中不同時,也要給予肯定,孩子才會勇於發表意見。 7.接龍創作 可用任一故事為主題,由家長或小朋友起頭,不用照著書本劇情,改以接龍說故事的方式開始發揮,增加互動也激發彼此腦力,讓小朋友藉此增加語言表達能力。 8.小孩發揮 在家長說了幾次之後,若是見到小朋友也想要參與,不妨放手讓孩子試試看,即便故事說得不完整也沒關係;若說到一半,小朋友出現緊張口吃情況時,家長可用手輕輕撫慰並給予提示或發問方式化解,而不要直接說明解決的方法,慢慢的孩子也會成為一個說故事高手。 ◆需要注意的事項: 1.給予支持 若小朋友在說故事的互動中表現很好,家長除了即時給予鼓勵外,可在父親或長輩返家時,說出「今天小寶說故事說得很好喔,小寶..我們說給…聽好不好」的方式,讓他覺得自己被肯定。 2.不要說教 家長可用融入書中角色的方式,和小朋友增加肢體接觸,說故事間拉近親子情感。說完不要以嚴肅口吻問:「這個故事有什麼教訓?」說完故事後緊接而來若是教訓,會削減聽故事的樂趣,可改問:「故事說完了,如果你是…會怎麼樣?」鼓勵小朋友說出心裡想法。 3.小孩為主 選擇童書時,以孩子的角度、立場為主,用的語言、方向都要孩子能接受的,而非大量的成人語言或是期待,所以,選故事書須以小孩為主。

書摘~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

2008年12月19日
公開
40

◆不強調要贏在起跑點 只在乎不讓一人落後   不強調要贏在起跑點 只在乎不讓一人落後 在芬蘭,學校不設資優班,上課時數全世界最少,課後複習時數也最低,但是芬蘭在國際教育評量(PISA)數理成績全球第二,僅次於台灣(差一分),而且芬蘭15歲中學生還被「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評為整體表現世界第一。 在芬蘭,學校也沒有後段班,小孩滿七歲才能入學,但芬蘭被被評鑑為全球最平衡、學生通過測試比例最高的國家,也是全世界學生成績落差最小的國家。 唯有人人都有好教育,國家才會世世代代有好人才,整個民族的前途,才會有希望芬蘭在1917年奮力爭取獨立成功之前,有將近八百多年是夾在瑞典和俄羅斯兩大強國之間,建國後的內戰和二次大戰中兩次對抗蘇聯,讓芬蘭民族認清,一定要建立堅實的國力,不能讓鄰國看低、欺壓自己。 而培植紮實國力的唯一方法,就是藉由原本就十分重視教育的理念,平實地一代又一代逐步培養出建構國力的基礎人才。今天,芬蘭得以成為全球國家競爭力、國家清廉程度、資訊科技能力、教育成就等各項評比的佼佼者,實在不是憑藉僅有的森林與湖泊,而是一直深深信仰唯有「教育」才能延續、發展自己民族的生命力!國力的基礎唯有靠自己建構,也唯有「教育」,才能使芬蘭社會重生,走出一條自己的路。為什麼芬蘭教育辦到了?本書囊括芬蘭教育成功的精髓,以作者親身的貼近觀察與走訪,去敘述、探討芬蘭教育的完整樣貌,將芬蘭這個風靡全世界的新品牌「教育」以更細微的呈現,冀望激起不同角度思考的火花,引起更多人對你我人生、所處社會、教育本質的重新認識。 延伸閱讀(書名) 芬蘭驚豔、老師的12樣見面禮、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 【作者簡介】   陳之華,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目前旅居芬蘭,曾住過英國、美國、奈及利亞等多年。曾任職台灣的紐約設計公司、美商李奧貝納廣告公司、格蘭英語、格瑞文理中心等。並曾在美國開設個人工作室、非洲卡拉巴大學藝術系客座講師、芬蘭赫爾辛基國際婦女會理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擔任天下雜誌《親子天下》、城邦《旅人誌》、芬蘭《Agenda》英文雜誌等專欄作者。譯有《泰國》、《尼泊爾》、《以色列》(知性之旅)、《亨利八世》、《伊利莎白一世》(鹿橋)等書。譯編有【夏威夷旅遊局】《夏威夷觀光圖集》、《夏威夷•歐胡島旅遊》等。作者其他經歷還包括台灣《T3 雜誌》、《Macworld麥克情報》國際中文版特約翻譯及撰稿,美國GTE電話公司、夏威夷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泛太平洋學院等特約編譯與藝術設計。作者個人部落格《北國風情》,述說芬蘭、歐洲及世界各地的生活、人文、設計、藝術、建築、音樂、教育、旅遊等感受與體驗,獲2007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生命記錄」首獎。 ------------------------------- 沒有落後的孩子 只有不被關心缺乏自信的孩子 沒有不聰明的孩子 只有沒被引導啟發被耐心指導的孩子 沒有學不會的孩子 只有缺乏勇氣去勇於嘗試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應該被珍視他的學習機會 珍視他的學習過程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裡 媽咪們要做的就是耐心的等待 因為孩子還小 他需要的自我探索與思考的時間較長 在這長時間裡 可能他體悟了許多的珍貴的事物 珍愛孩子的學習經驗 除了愛心與耐心之外無他 每個孩子擁有的特質不一樣 當然老師的教學法也會有所不同 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這樣的 內向的孩子 多多給他鼓勵 讓他建立自信勇敢向前 外向的孩子 多多給他挑戰 讓他勇於挑戰 多多思考 學得好的孩子 給他多一點思考空間 讓他延伸更伸一層的體悟 還學不會的孩子 給他多一點引導與鼓勵 讓他發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與豐富快樂的一面 教對方法 每個孩子都是資優生 都能發揮潛能展現他的特色與優點的一面喔

教會寶寶三大自理能力-穿衣、吃飯、如廁

2008年12月10日
公開
43

每一個爸媽都希望寶寶學會自己來動手。特別是穿衣、吃飯、如廁三大自理能力,最好在上幼稚園之前就已經有基本的能力。 輕鬆學穿衣 2歲左右,寶寶開始有自主的意識,這時候,他們對穿衣服也更有興趣,爸媽可以趁此機會教寶寶學習穿衣服及襪子。 學穿衣的時機 ☆喜歡自己搭配衣服。 ☆會拿著衣服、褲子往身上套。 ☆有時候會試圖自己脫衣服。 選擇方便學習的衣物 1.衣服 選擇穿脫都很方便的服裝,例如鬆緊帶的裙子和褲子、寬鬆的套頭T恤等。衣服的圖案儘量選擇鮮艷、可愛的圖案,以吸引寶寶的注意。可以挑選正反面比較好分辨的衣服,例如正面有圖案,背面沒有圖案;另外,領口最好大一點,比較方便寶寶一下子就套進去。 2.褲子 在只有鬆緊帶的褲子前面縫上一顆扣子在大約肚臍的位置,可讓寶寶知道褲子的扣子應該和肚臍對應起來,這樣就不會穿錯前後面,寶寶也可以知道褲子要拉上來的高度。 3.鞋襪 建議先從方便、柔軟的布鞋或涼鞋開始練習。可選擇跟部有小拉繩的鞋子,這樣寶寶容易把鞋跟拉起來。最好是有魔鬼沾或小拉練設計的鞋子,以方便寶寶穿脫。至於襪子,則挑選彈性大、好撐開的襪子。 如何教寶寶穿衣 讓穿衣服像遊戲 幫寶寶穿衣時,就像玩遊戲一樣,對他說:「來看小手會跑到哪裡去」當寶寶伸過手來就很驚訝的說:「你看從袖子洞穿出來了」,一邊誇獎他做的真好,寶寶會因此感到高興,覺得穿衣服是件有趣的事。 分散注意力 幫寶寶穿衣服時,要對他講話、唱歌。還可以給他一些好玩東西讓他自己操弄,例如手搖玩具、畫冊、娃娃等等,這樣他就不會注意穿某些衣服的麻煩過程。 說出步驟 給寶寶穿衣服時讓他跟著你說:「襪子,這是襪子,現在來穿襪子」寶寶慢慢就會聽懂你的意思和明白穿衣服的順序。 訓練穿衣技能 當寶寶想要自己穿衣服的時候,可讓他用布娃娃先做練習,給布娃娃脫衣服,然後再穿上。他每完成一項動作就要稱讚他,並讓他有機會多練習。平時可讓他練習扣扣子和拉拉鏈。你要有耐心,不要期望寶寶很快就能學會。 留一手 每次穿衣服時,總留下最後一個簡單的步驟讓寶寶獨立完成,這樣寶寶會比較容易獲得完成的成就感,增加未來自己穿衣的自信。 輕鬆學吃飯 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對寶寶的生長發育很有好處。寶寶自己吃飯時,可以訓練雙手的靈巧,寶寶自己吃飯的過程,也可以加速他手臂肌肉的協調和平衡能力。所以,時候到了,媽媽就可以訓練寶寶自己吃飯了。 學吃飯的時機 ☆每次餵飯時寶寶都喜歡來搶媽媽手中的餐具。 ☆吃飯的時候寶寶喜歡伸手抓食物。 ☆當湯匙裡的飯快掉下來時,寶寶會主動去舔湯匙。 ☆寶寶已經學會用杯子喝水了。 學吃飯前的準備物品 1.圍兜、吃飯衣 圍兜的材質最好選擇有防水層的,因為它可以完全隔離湯湯水水弄濕衣服。有的圍兜使用特殊的EVA防水材質,感覺有點像橡膠,是不錯的選擇。另外,還一種獨特溝槽設計的圍兜,寶寶進食時掉出的碎屑就可以被接住,還蠻方便的。 還有一種吃飯衣是讓寶寶反穿的衣服,後面繫帶子或使用魔術沾,通常採用雙層設計,外面一層是棉布材質,裡面一層是防水層,非常容易清洗。使用它,就不怕寶寶吃喝東西時弄髒衣服了。 還可以直接給寶寶套上一件舊衣服,一樣也能保持寶寶的小衣服不會被弄髒。 2.兒童餐桌椅 寶寶雖小,專人座位卻是必需的,這是養成寶寶良好進食習慣的基礎。爸媽可為寶寶準備一張餐桌椅。市面上餐桌椅有些是分開的,有些則是連在一起的,可分開的餐桌椅能讓寶寶與大人同時進餐,平時又可讓寶寶獨自在小桌邊畫畫、寫字等,不能拆開的餐桌椅很多是輕便型,折疊後體積小,收放很方便。媽媽可根據需要來選擇。 有些餐桌椅帶有餐盤固定的設計,媽媽可以將寶寶的飯菜放在上面讓寶寶進食,能預防打翻。另外,椅上的安全帶則能防止寶寶爬出來,避免危險發生。 3.小碗 剛開始學吃飯的寶寶經常會把碗打翻,媽媽最好選用寶寶專用的吸盤式訓練碗。吸盤式訓練碗有防滑底座設計,碗下面是吸盤,憑寶寶的力量不太容易拿下來。等較大後,更懂得吃飯要領的寶寶就可以改用普通的碗吃飯,但為了避免打破,應使用耐高溫、無毒、無味的PC微波碗。 如果經常外出旅行,也可以使用有蓋子的兒童專用碗。它能將碗完全密封,防止食物流出,方便家居或旅行使用。 4.湯匙&叉子 要選用適合寶寶嘴巴大小,食物又不易外流的湯匙;採用高品質材料製成,耐高溫、不怕摔;有特殊圓頭設計,使用時不會弄傷寶寶自己的口腔,也不會使長牙期的寶寶牙肉受損;手柄要有防滑設計,便於寶寶自己學習。另外,最好是粗、短柄,使用起來更順手。 濕毛巾 準備兩塊濕毛巾,可及時擦乾淨寶寶弄髒的小手、小臉。 如何教寶寶吃飯 讓寶寶幫忙 在餵寶寶的同時,也讓他自己拿一把小湯匙,讓寶寶試著自己舀起來送進嘴中。 不在乎髒亂 如果擔心寶寶把飯吃得滿地都是,可以在吃飯前,在寶寶座位周圍的地上鋪好報紙、給寶寶穿上圍兜衣。等寶寶完全吃飽了,再清理「戰場」,擦乾淨寶寶的手臉。不要嫌麻煩,因為現在的麻煩是為了以後的不麻煩。 及時鼓勵 當寶寶自己吃飯時,要及時給予鼓勵,即使他把飯吃得亂七八糟,還是應該鼓勵他。允許寶寶嘗試,即使飯菜灑到了地上,也不應該太過批評寶寶,更不能因此而制止他嘗試。很快地你就會發現,寶寶能夠靈活地完成動作了,這時就要及時鼓勵他、誇獎他。這樣寶寶也會很開心,自己動手的意願就更高了。 堅持原則 說話要算數,規定好半個小時的吃飯時間絕不能延長到40分鐘,否則媽媽的努力將大打折扣。寶寶剛開始可能會不好好吃,只是「玩飯」,不要管他,也不要擔心寶寶吃不飽,吃飯時間結束就要把食物收起來。上一餐沒吃飽,下一餐自然會努力吃完。 培養習慣 吃飯前,要讓寶寶洗乾淨小手,並經常提醒寶寶養成飯前洗手的好習慣;當寶寶坐到餐桌前時,媽媽要給寶寶圍上圍兜,以免吃飯時弄髒衣服;吃完後,讓寶寶把用過的餐具放在一起,讓寶寶學習收拾餐具的規矩,此外,還應訓練寶寶飯後漱口或刷牙的好習慣,以保持口腔清潔。 TIPS:灌輸營養概念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不愛吃的東西,這時最好教寶寶一些營養知識,讓他明白這些東西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在做飯或去超市購物時,先向寶寶介紹:你看芹菜嫩嫩綠綠的,吃點綠色蔬菜身體好;餐桌上再對寶寶做營養訓練:胡蘿蔔吃了能長高、豬肝吃了嘴巴變紅,寶寶越來越漂亮、多吃魚的寶寶更聰明。漸漸地,寶寶就會知道不挑食的好處。 輕鬆學如廁 如廁學習讓寶寶成長又邁進了一大步,這個過程需要爸媽和寶寶一起來努力,才能成功。從不能控制便便到自己主動上廁所,需要一段時間,且因人而異。為此,爸媽需要做的就是鼓勵加耐心和細心,同時,要先準備一些工具。 學如廁的時機 ☆寶寶可以保持尿片乾爽達2小時以上,或在他們短時間午睡時,尿片仍能保持乾燥。 ☆寶寶在便後能感覺到尿布已經濕了,會透過語言或動作表達不舒服的感覺。他可能會拉扯尿布或者扭來扭去。 ☆寶寶在大小便前能透過語言、動作或者其他方式表示,他需要便便噓噓。他可能突然漲紅了臉,兩腿夾住不動,或者出現特殊的聲音。 ☆寶寶可以將褲子拉下或拉起。 ☆開始模仿大人的行為,對大人如廁感興趣,並樂於模仿。 ☆寶寶可以表達「願意」還是「不願意」,明白一些與如廁有關的辭彙,如尿尿、大便、髒、乾淨、濕了等含義,並能聽得懂一些簡單的指令,如「去上廁所」。 ☆有了要去廁所大小便的概念,或能理解「小馬桶」的含義,可以走過去坐好並樂意坐在上面。 學習如廁的工具 1.坐便器 為寶寶選擇一個合適的坐便器。安全舒適最重要,款式不需要太複雜。也可以選擇直接套在大人馬桶上的小座墊,可省去未來更換便器的步驟。 2.褲子 為寶寶準備幾條適合進行如廁訓練的褲子,必須選用容易穿脫、棉質、吸水性強、易於清洗的褲子,這種質料的褲子能夠讓寶寶強烈地感覺到褲子弄髒後的不舒適感,事後又比較容易清理。 如何教寶寶嗯嗯噓噓 何時開始訓練 大多數2∼3歲的寶寶就可以進行上廁所的訓練。有經驗的爸媽表示,訓練寶寶上廁所可能要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但不管怎麼樣,讓寶寶決定他是否做好了自己上廁所的準備才是最重要的。研究表示,很多在18個月大之前就開始學上廁所的寶寶直到4歲還沒有完全訓練好。但是,從2歲左右開始訓練的寶寶到了3歲就可以自理大小便了。 先做日間訓練 白天的控制通常容易學會,而讓寶寶晚上不尿床,則需要更長的時間。要等日間訓練完全結束後再進行晚間訓練。要培養寶寶入睡前後主動如廁的習慣,如果發現寶寶睡前飲水太多,或情緒特別興奮、身體特別疲憊,凌晨時不妨叫起寶寶,再上一次廁所。 鼓勵的態度 教寶寶上廁所的時候,鼓勵對他非常有用,及時稱讚寶寶,讓寶寶為自己能控制大小便感到自豪,有的寶寶會因此而喜歡上廁所。如果寶寶有時沒能成功控制大小便,也不要因此責怪他,要告訴寶寶這種事情每個人都可能發生,他已經做得很棒了,同時溫和地告訴寶寶:下次要告訴媽媽。 有些寶寶喜歡在坐便盆的時候做些其他事情,例如看書,他已經把坐便盆和他最喜歡的事聯結起來,爸媽不要阻止他。 不要過分關注 不要強迫玩得正高興的寶寶定時小便,結果只會使寶寶哭鬧。寶寶可能會不自覺地利用爸媽過分關注的心理或者消極抵抗或者報假情報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爸媽可以選擇寶寶喜歡的場所進行訓練。可以透過讓布娃娃坐便盆的遊戲,來慢慢引導寶寶,讓他產生主動坐便盆的慾望。以一種不經意的方式開始訓練,寶寶較容易接受。 細心留意信號 一旦發現寶貝有大小便的跡象,例如放屁、扭動身體、突然漲紅臉、用手摸小雞雞或者小屁股,就馬上問寶寶,是不是要尿尿便便?然後帶寶寶到坐便器上。 教寶寶用語言表達自己想大小便的意願,這樣在他提出要「尿尿」或「大便」時,爸媽就能及時帶他到便器上了。因為這個年齡的寶寶有尿意時都是馬上要尿了,所以便器要就近放置。 退步是正常的 爸媽會發現寶寶在訓練期間出現反覆和倒退現象,例如你一再提醒寶寶「該上廁所了」,他卻說「沒有尿尿」,有時甚至聽而不聞,但幾分鐘後他就尿濕了褲子;例如你昨天誇獎過寶寶在午睡時已經不再尿濕床單了,今天他卻又尿濕床單等。 爸媽此時不要懊惱,也不要懲罰和責罵寶寶,因為這不會有幫助,只會讓寶寶感受到壓力,引發負面情緒,例如膽怯、恐慌等。 找一下讓寶寶發生反覆和倒退的原因,有可能是寶寶生活環境發生變動,如搬家、上幼稚園等壓力事件;有可能是睡前高度興奮或太累使寶寶過分疲憊,無法及時醒來上廁所;還有可能是爸媽訓練寶寶時急於求成,跳過一些步驟,使寶寶的挫折感大增,導致下意識尿濕褲子,不再配合訓練本身的完成。找到了原因之後,爸媽就要及時做調整,以幫助寶寶度過這段反覆和倒退期。 TIPS:能否自理大小便與智力無關 專家指出,寶寶是否能自理大小便,和寶寶的智力無關。智力由頭腦來決定,和控制大小便的膀胱相隔遙遠。 要做到大小便自理,寶寶首先要能識別需要排泄的感覺,並透過語言、動作或其他方式表達這種感覺。其次,寶寶要能在短時間內控制肛門和尿道的肌肉運動。最後,寶寶要能理解並配合在適當的地點排泄。這些,都只有等寶寶生理發育成熟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

陶晶瑩給女兒的三樣人生禮物

2008年12月08日
公開
35

陶晶瑩給女兒的三樣人生禮物 作者:何琦瑜 出處:親子天下 將要有第二個寶寶的陶子,正在家裡待產。這位堅強麻辣的「主持一姊」談起媽媽經,並沒有想像中女強人們對工作的執著或兩難,對四十歲的陶子來說,家庭和孩子是永遠的第一順位。對荳荳的教養,她最重視禮貌,夫妻都是電視人,為了小孩,新家的客廳卻不放電視… --------------------------------------------------------------------- 陶晶瑩,一個不需要介紹的名字。最近在電視上看到她,多了一種顯而易見的身分:母親。 將要有第二個寶寶的陶子,正在家裡待產。無論什麼時候打電話去,總是能聽到身邊女兒荳荳的聲音。觀眾認識的陶晶瑩,聰明犀利、獨立有主見,也充滿企圖心。她主持的星光大道如此當紅,但是這位堅強麻辣的「主持一姊」,在小荳荳站起來會走路的那一刻,竟感動地流淚。為了女兒小荳荳,拒絕了去大陸賺容易錢的工作機會。刻意維持一個星期只工作三天的生活節奏,為的是要給女兒一個有陪伴的幸福童年。 夫妻都是電視人,但陶子在新家客廳不放電視機,不想讓荳荳被電視養大;雖然夫妻都是公眾人物,但他們都不懼怕外出,經常帶著荳荳到處趴趴走,常常只因為天氣好,就坐上高鐵到海邊玩。 聽陶子談媽媽經,很詫異她沒有想像中女強人們對工作的執著或兩難,或許是經歷過寂寞的童年,與曾經波折的感情歷程,四十歲的陶子優先順序如此清楚:家庭和孩子是永遠的第一順位。「有了完整的家以後,會知道你努力是為了什麼……,你會覺得光是回家看到他們的笑容就很值得……。」 以下是她的專訪內容: Q:談談你跟小朋友的互動,你感到幸福或快樂的時刻? A:Anytime!聽她每天說話多了一些新字眼,看她睡前因為太high在床上不斷跳舞,或者為了吃一顆糖而皺眉耍賴;陪她蹲廁所一起欣賞她的大便,帶她去游泳看她跳水……,每天在一起的點滴,都是我感到快樂的時刻。 有了孩子後,我充分能體會放慢生活步調的樂趣,以前的生活壓力大,工作多,又快又忙碌,有荳荳後,可以因為全家人一起坐在海邊,或是花兩個小時餵她吃完飯而滿足不已,突然間,生活裡的小事都變得很重要了。 當母親就算有困難之處,我也把它當享樂的一部分,因為,再忙再累,只要看到小孩開心,或看到她的臉,或得到她的一個擁抱,都很值得。 Q:當新手媽媽時有沒有遇到什麼挫折? A:在帶小孩的過程中,我其實滿開心的,所以沒有感受到什麼挫折,只有在她生病的時候,看著她小小的身軀承受痛苦,我也會感覺到很無助,其他時候其實還好。 我老公可能比較有挫折感。因為荳荳一歲的時候,我老公那時沒有戲,就全心在家帶小孩,男生比較沒有耐性,前一秒他們還愛得死去活來,後一秒就好像要打起來。 Q:當上媽媽這個角色,有了孩子之後,你覺得人生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A:我自己覺得的確有改變,以前在公眾場合看到小孩吵鬧,就直覺地想罵小孩的父母,覺得他們怎麼不好好管教。現在自己有了小孩,比較能夠了解和體諒。 做節目訪問的時候也會,以前在節目上開玩笑都很隨便,想開就開,但現在開玩笑都會很謹慎,感覺好像有一對父母的眼睛盯著,站在這個受訪者的身後。像「超級星光大道」,參賽的年輕孩子表現得很好,我可以感受到他父母有多驕傲。我也特別小心跟受訪者的互動,讓他們的爸爸媽媽知道我會照顧這些孩子。 Q:許多有一個孩子的父母,對生老二總是有著掙扎,你為什麼這麼「勇敢」地在這時候要生老二? A:如果只有一個孩子,家裡「一黨獨大」,你其實很難不去溺愛他。所以我想生第二個孩子,很多人以為我要「拚男胎」,其實真的不是。我只是希望有兩個孩子,他們可以互相陪伴,分享、競爭資源、知道自己不是唯一,我希望透過這個方式,教養出一個好孩子。 另外我們也會想到,如果有一天我們老了、病了,兩個孩子可以相互分擔、互相照顧。 小孩不能隨便生。它絕對不是用來綁住老公的心,或是用來向長輩爭寵的手段。我們夫妻都很享受帶小孩,陪小孩一起成長,所以當然覺得要替荳荳生個伴,只要喜歡,沒什麼勇不勇氣可言。我們的「勇氣」不會大於那些明知菸不好還戒不掉,或是有慢性病仍大吃大喝不運動的人。 Q:你們夫妻在演藝圈的工作,使得你們的家庭生活經常要被曝光在公眾之前,你怎麼「克服」這樣的干擾?你怎麼和荳荳談她的童年會和別人的「不一樣」?小荳荳已經開始感覺到她父母的「不同」了嗎? A:荳荳已經很習慣在電視上看到爸爸媽媽和她自己,甚至有時她身邊的叔叔阿姨也常會在她翻書報雜誌時看見,她並沒有太大反應,也沒覺得這樣很了不起,目前的她可能認為這是件很平常的事吧,大了再跟她解釋,這不過是一份工作。 Q:你的工作如此忙碌,而且經常需要奔波,你怎麼平衡工作與家庭的需求?我看報導寫過你和李李仁都曾為了孩子拒絕大陸的邀約,可否談談當時的心情?面對這種「兩難」時,什麼是你做抉擇的準則? 大概荳荳七、八個月的時候,我去大陸接了一個活動的主持,一去至少三天。那天半夜回來,荳荳已經睡了,我輕輕摸摸她,她迷迷糊糊地叫了一聲媽媽,我就止不住眼淚地哭了。那天晚上我就決定,以後再也不要接大陸的案子。 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沒有去大陸了,雖然有時候會跟老公談起覺得大陸的錢真的很好賺,但當我們已確定家庭孩子是我們最看重的第一順位時,就不會有什麼「困擾」或「兩難」的情況了。錢夠用就好,多少億萬富翁不見得真正快樂,況且,大家都會說,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就沒有了,所以這是個很好抉擇的選擇題。 我和李李仁小時候都是被父母疏於照顧的小孩,像我幼稚園的時候媽媽就沒有辦法來接送我,我爸爸也根本不在身邊,兩個姊姊都很大了,想起來是非常寂寞的童年。李李仁也是很早就離開家,所以我們兩個都很愛孩子,很在意陪伴小孩的時間。我們兩個人現在很多工作都不接,荳荳每天只去幼稚園兩小時,我們就接她回家,帶她到處趴趴走。像前幾天寒流來了,我們一時興起,把荳荳從幼稚園接回家,坐高鐵去南部玩。 其實之前曾經有一段時間,讓照顧我媽媽的保姆帶荳荳,那時候荳荳大概才八個月大,但是我可以明顯感覺到她在生氣,她知道你沒有花時間陪她,她也就不聽你的,跟我們不親。所以後來我老公就決定自己帶她,我的工作量也減到最低,一個星期大概只有三天錄影。我們兩個工作時間儘量錯開,總是有一個人陪伴著她。我們一家三口非常黏,幾乎是無時無刻不在一起。像我老公晚上錄影到九點,我會讓荳荳選擇她今天要提前和媽媽洗澡,還是要等著跟爸爸洗澡。 Q:會不會擔心現在為了小孩拒絕了一些案子或機會,以後人家就不來找你了? A:我還好。綜藝節目就是會開開停停,你大概也很難預期節目命運會如何。像「超級星光大道」剛開始談酬勞的時候,我跟詹仁雄談說如果收視率衝到一可以如何,他說,現在星期五晚上的節目收視率可以到○.五就不錯了。結果後來收視率衝到八、九,其實不是當初預料得到的。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做好眼前的工作。 戲劇節目的生態比較不同。我老公那邊就需要花很多時間去耕耘,現在台灣戲劇環境很不好,他們的工作有時好幾天都不能回家,對身體健康都不好。可能第二個孩子之後,他還是會接一些大陸的案子。其實荳荳很幸福,我們都不曉得第二個孩子出生後,還能不能維持那麼多時間的大量陪伴。 Q:談談你對小荳荳的期待。你對小荳荳的教養,最重視的是什麼?最擔心的是什麼? 我覺得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其實不要把小孩的問題推給學校、社會,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教養態度,就會教養出不同的小孩。上一代不重視婚姻、家庭生活,只重視賺錢,或是你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媒體公眾人物不良的示範,下一代小孩的教養就會出問題。 我對荳荳的教養最重視的是要她有禮貌,隨時說「拜託」、「謝謝」,要看著人眼睛說。因為我看到太多孩子沒有禮貌、不懂得應對進退。 我也希望她快樂,不要以眼淚或哭腫當武器,希望她情緒穩定,能正常溝通。我老公擔心較多,他聽到荳荳說幼稚園哪個男生喜歡她,他第二天就會去幼稚園東看西看,心裡暗自警告那個小男孩:你給我小心一點。(笑) Q:從一個「有影響力」的媽媽角色來看,你對目前台灣教育環境有什麼看法? A:啊∼!太可怕啦!「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只能祈求上天,在可怕的環境中,讓她碰見好老師。當然,我們自己的監督也很重要。我們現在就已經開始擔心,以後要給荳荳念什麼學校。像我看了簡媜《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書,國外的教育環境和國內相比,真的滿感慨,我發現我們的教育方式都沒有改變過,還是強調在背誦死記,沒有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Q:如果環境不能改變,你會怎麼做? A:等荳荳大一點,我會經常跟她聊:你現在最有興趣的是什麼?你想要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我想孩子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在身邊,幫助他發現自己。 Q:荳荳現在的興趣是什麼? A:她很男性化,喜歡機關大砲、喜歡玩車子,他爸爸每天都在想帶她去看賽車,我覺得她喜歡這些,以後做黑手也不賴。 Q:家長認為當前教育孩子面臨的最大挑戰和困難,是「媒體」,身為具影響力的媒體工作者之一,你怎麼看待這樣的問題?你們家的「電視政策」是什麼? A:台灣媒體亂象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我們只能在自己的崗位上恪守把關,其他的則無力回天。我覺得家長的把關和陪伴也是相當重要的,如果可能,儘量別讓孩子看太多電視,陪他出去公園走走都好。 荳荳很少看電視,她喜歡到公園跑步,偶爾吃飯時看看米奇。我和老公的工作都需要看電視,但我們已經有共識,搬到新家以後,我們新家客廳是不放電視的,就是不希望好像一進家門就拿起遙控器,不希望家裡有這種習慣。新家搬到山上,也比較有空間讓孩子可以打球、騎車出去玩。 Q:許多青少年最在意或煩惱的事,都環繞著外貌以及外在的肯定。許多孩子因而對自己沒有自信。你曾經在剛進演藝圈時,外表受到別人的否定,可否談談你是怎麼建立自己的獨特風格和自信? A:孩子們對外貌自信與否的第一關就是取決於父母的態度,所以,父母就不應以媒體上狹窄單一的標準要求或取笑孩子。既然我覺得那些標準是可笑的,所以,打從心裡我就從不曾認為自己不美,只在心裡竊笑那些人不懂我的美,長此以往,便不會被此等小事打擊而分心。 Q:如果要你寫出給小荳荳的三樣最珍貴的「人生禮物」,那是你做為母親最希望能傳授給她、賦予她的「資產」,你覺得那會是什麼? A:最珍貴的,便應該是專屬她的。所以,我希望她自信、快樂、獨特,只要有自信,便能發展自己的獨特風格。我會尊重她、陪伴她,看她自己想要什麼。 引用自親子天下網站

爸爸對女兒性格影響更關鍵

2008年12月04日
公開
39

“女兒是媽媽的貼身小棉襖”,“女兒大了自然就會和爸爸疏遠”,這是我們常常能聽到的描述女兒與父母之間關係的話。但是,心理學家卻指出,儘管母親在生活層面上更多地影響了女兒,父親卻會對女兒的性格和一生的幸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為什麼爸爸會對女兒有那麼深刻的影響?爸爸又在哪些方面深刻地影響著女兒?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以下幾個方面父親對女兒的影響是母親無法替代的: 第一,父親奠定了女兒心目中最初的男性形象。 父親是女兒生命中出現的第一位男性,她對男性的最初印象都源于她的父親,不管這最初的印象是好是壞。如果父親給予女兒的是積極的影響,女兒會感受到爸爸的責任、堅強,這樣爸爸既可以成為女兒的榜樣,也可以幫助女兒明白她作為女性和男性不同的家庭位置。 第二,父親的肯定更能幫助女兒建立自信。 父親給予女兒的認可和贊同不同于母親所給予的。母親與女兒呆在一起的時間較多,正因為如此,父親對事物的評論和反應對女兒的影響更大。為什麼呢?因為父親的表達是通過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並且次數很少。他的積極介入有助於抑制女兒對母親的過度依賴。父親對女兒及其能力的信任會逐漸給她自立的信心。特別是在女兒處在青春期的時候更是如此。因此,作為父親,千萬不要吝惜在別人面前驕傲地介紹:“瞧,這就是我的女兒!” 第三,和媽媽的愛相比,爸爸的愛對女兒具有不同的價值。 一般來說,媽媽表達愛的機會更多,媽媽更多給予孩子的是一種無條件的愛。爸爸只有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才把愛作為一種獎勵給孩子。女兒的心靈是細膩敏銳的,爸爸的這種不善於表達會被女兒看作是爸爸不愛自己。如果一個女兒有一個善於表達深沉父愛的爸爸,那真是她最大的福氣。 第四,父親對女兒女性氣質的培養更重要。 女性氣質對一個女人是非常重要的。女性氣質雖然是在人一生中不斷塑造的,但她早期與父親的交往卻會促進或阻礙這種氣質的發展。如果爸爸欣賞女兒的女性氣質,比如當女兒注視爸爸的時候,爸爸能夠以微笑的眼神回應,如果女兒的新髮型、新衣服或者新鞋子被爸爸讚賞,那麼,她的女性特質都會倍受鼓舞。女兒對性別的自我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親對她如何反應的影響。 以上四個方面都是母親無法像父親那樣給予女兒的。同時,這四個方面的影響會帶給女兒兩個影響其生活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因素:一是她的自信,一是她對自己女性特質的認識和認同。 爸爸對女兒的性格和一生幸福會有很大的影響,那麼,如何成為女兒的好爸爸呢? 1、父親應時常陪伴在女兒身邊。 父親往往是家庭中最忙碌的角色,但是再忙也應拿出一定的時間陪伴在女兒身邊。父親更容易給女兒帶來安全感,這在她們的成長中是非常必需的。女兒如果從小缺乏這種安全感,在她將來的人際關係中就會不斷地去尋找“父親”,這會導致心理障礙。 其實,爸爸可以和女兒一起從事很多“工作”,一位近40歲的女兒很懷念地描述了她和父親在一起的情景:“爸爸常想出一些好的能夠消磨時光的事情,比如集郵、集幣之類的,叫我跟他一起忙。一方面是為了培養我的興趣;另一方面,更是創造我們父女可以在一起的機會。” 2、父親應該關注女兒的異性交往,給女兒以正確的指導,這一點是媽媽無論如何也無法替代的。 在女兒到了開始異性交往的階段,爸爸一定要能夠在這個過程中起積極主動的作用。很多父親覺得自己作為異性,不方便對女兒談這樣的話題,其實爸爸從異性的角度給女兒的建議以及如何處理異性交往中面對的問題對女兒更有指導意義,這和媽媽從同性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有著本質的區別。 3、爸爸需要尋找一些“情感辭彙”,這樣,他與女兒的溝通就可以由事實層面上升到情感層面。 中國的爸爸通常不說或是很少說一些充滿情感的辭彙。但是在美國,父親向女兒說“我愛你!”“我為你感到驕傲!”卻是很常有的事情。中國爸爸在這一點上要向美國爸爸學習。當然,由於兩國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樣的,中國的爸爸可以尋找更適合自己和女兒溝通的方式。 對於“女兒大了,慢慢就會和爸爸疏遠”的觀點,教育心理學家表示並不同意。父親也許會在身體接觸上有意識地與女兒拉開距離,但是,請注意,爸爸永遠不應該在情感上與女兒拉開距離。他永遠要讓女兒感到他的認可和接受。

放手 使孩子生命更豐富

2008年11月20日
公開
43

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照顧他到老,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要懂得適時的放手;放手是為了幫助孩子成 長,讓他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並且能夠為自己負責,這樣的愛才深具意義。 什麼是不能放手的 隨著孩子逐漸成長,我們要漸漸地放手,讓孩子有機會學習與成長;但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像血溶於水,是一輩子都無法切割的,而父母對孩子的愛與教導也是無法放手的。以前有某位立法委員,他的小孩子犯下持槍綁架案,震驚當時的社會,這位立委在報上刊登聲明:「多年來我因為忙於公務,對孩子疏於管教,在此向 社會大眾致歉;從此以後我和兒子切段父子的關係」請問,當他聲明脫離父子關係時,是否從此就和孩子沒有任何的關連?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不是你說要斷就可以斷的。況且,他應該切段的是永不 停止的應酬,和想再選立委的念頭,而不是切斷他和孩子的親情。追逐名利常常使人選錯了方向,不知道該捨棄的是什麼,不能輕言放棄的又是什麼? 為什麼那麼困難放手 我們害怕放手,因為放手之後有一些後果要收拾。孩子小的時候會想要幫忙,但經常是越幫越忙,有一次我的孩子說要幫我打蛋,卻打得滿地都是,我們可能會說:你很煩耶,還是我自己來吧!我們為了怕收拾那個 殘局,所以不敢放手讓孩子去學習,尤其當你是個節奏快、重效率的父母時。有些孩子只要一離開父母,他會感到焦慮不安,我們稱他為焦慮型的孩子;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很容易焦慮,比較不允許別人離開他,因為他 的依附關係曾經失落過,所以會有很深的不安全感。有些先生回到家裡,看太太不在家,會很生氣,去到哪裡都希望太太跟他一起去;我曾經也是這個樣子,我太太就說:你不能偶爾自己去看電影嗎?後來我就找我兒子 陪我去看,這時換我太太說:你們去看電影,都沒找我一起去,我覺得很失落,我們對家人的依賴有時會讓人 很難放手。我有一個朋友她是單親家庭,帶著孩子改嫁,在新的家庭中,孩子感到很不快樂,媽媽不斷的彌補孩子,這個孩子不但不知道感恩,還一直活在〝恨〞裡面,認為他的不快樂都是媽媽改嫁造成的,他常用自殺來控制媽媽對他的愛。父母親有時為了彌補孩子,過度的溺愛而不敢深入管教,沒有表達應有的立場,使得放手變得很困難。我弟弟小時候常被父親打,媽媽為了彌補,非常溺愛他,弟弟長大後生意上一發生問題,都是家人幫忙解決。有一次他要去服一天的國民役,臨走前,還要媽媽幫他籌錢。那次我終於鐵了心,奉勸媽媽,如果她不想:老了還很〝歹命〞的話,千萬別再幫弟弟承擔一切,媽媽說:你這個哥哥怎麼這麼狠心!但又抱怨弟弟不守信用,常借錢不還,媽媽處於矛盾之中,後來終於決定放手。弟弟回來後罵我和媽媽很殘忍,他這樣的指責好像是我們很不應該,但是是誰讓他跳票的?他跳票卻要我們去借錢讓他來還債,是他不對還是我們不對?有時我們為了挽回親人的偏差行為,那種不理性的愛是很難理解的;我們希望用愛來挽回對方,再給他一次機會,讓他知道我們沒有放棄他,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很難放手。 為什麼我們必需要放手 我輔導過一對夫妻,先生因經營不善而信用破產,都由太太出面借錢,借錢的過程中常要看別人的臉色 .請問是誰讓公司倒閉的?是先生!但是是誰在看別人的臉色?借錢的責任將由誰來承擔?我們經常害怕親人無法承擔,一再地幫他,其實那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我並非要你與家人撇清關係,但是記得對家人的愛是要有界限的,否則你會有收拾不完的後果。我們為什麼必需放手,有幾個很重要的理由。 l.放手才是真正的愛他 當我媽媽開始放手之後,她的晚年過得很好,不用擔心孩子的負債問題,媽媽一放手,弟弟就變得比較節制,家人不放手,他就沒有機會去啟動自我負責的那個部分。管教的意義是訓練孩子將來自己有生活的能力,所必需採取的一些手段;你必須訓練他,將來即使你不在他身邊,他一樣可以過得很好,這樣的愛才能久遠。當他必需承擔自己,卻又希望你伸出手來時,你最好不要馬上去幫忙,他可能會覺得你很殘酷,但無論如何你都要忍住,他才能學會對挫折的忍受力,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這樣的學習是必要的。生命線有一次辦青少年成長營,輔導長告訴我,有一個孩子不吃便當,想吃漢堡,他告訴那個孩子:這裡每個人都吃便當,沒有漢堡,那個孩子要求輔導員幫他買,輔導員不肯,他躺在地上打滾,我問輔導員:後來你如何處理?他回答:我拗不過他,只好去幫他買了!我奉勸各位家長如果遇到這種狀況,你要忍住,讓他繼續〝滾〞,直到他不再耍脾氣為止,設定界限就在這裡。 2.為了自己要懂得放手 我們為什麼放手?另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自己,聖經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如果你好好管教子女,晚年必得安息!我有一個學生她已經四十歲了,媽媽還經常唸她鍋子沒洗乾淨,請問這樣的媽媽晚年能不能〝安息〞?女兒都已經四十歲了,你還在擔心她的鍋子沒洗乾淨?這突顯出幾個意義,第一:這代表你的教育失敗,教了這麼久她還是沒把鍋子洗乾淨,再來就是你對別人的能力沒有信心,你要相信一個四十歲的的人是有能力把鍋子洗乾淨的,第三:你要放手,不要太介入一個已經長大成人孩子的生活。她要用什麼樣的鍋子煮東西,那是她的事,無須為她操心。我相信一個人可以透過學習把任何事做好,即使是老人家也一樣。我媽媽不識字,去哪裡都要子女陪。有一次為了讓媽媽學習自己坐車,我告訴她我很累,不能開車載她去長庚醫院,她一聽很生氣,靠著自己的詢問,坐公車去了長庚,回來後抱怨我不關心她。但是嘗試幾次之後她告訴我:自己去醫院其實沒有那麼困難。(註: 這個觀點存疑)我並不是要大家對父母殘忍,而是要讓她感覺到,她自己還有能力去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媽媽以前非常依賴孩子,現在假日一到,她會跟我們說聲再見,騎著腳踏車,去找朋友喝下午茶。如果父母把所有的快樂都建築在你身上,表面上看起來你很孝順,其實你是在折磨他,因為你不可能無時無刻都陪著他,尤其是當你有了家庭後,那時他會感到更失落。其實他有能力安排自己的生活,創造屬於自己的快樂,當你沒空陪他時,他不會用生氣來控制親子的關係。當一個人有能力去解決他自己的問題時,他的自我價值感會比較高。媽媽擺脫了對子女的依賴後,恢復了對自己的信心,她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充實、快樂許多,有時她還會去開導別人,我常笑稱她輔導的個案比我還多。有一次我們請一個心理劇專家來上課,媽媽不但和老師互動最好,課程結束時,她站在眾多輔導界學員前分享她的心情,她本來是很內向的,現在她慢慢地活化、逐漸活出自我。我蠻鼓勵婦女朋友們,不要一頭栽進先生與孩子的世界,就出不來了,要去發掘並培養妳的興趣,否則等孩子大了,面對晚年時你會很痛苦,到時候你要放手和孩子說再見,會更加困難。我們不能放手,是因為我們不能實現自我,把自己的需要依附在他人身上,所以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你要放手。 3.為了避免關係窒息 親人之間的關係適度親密,會覺得很溫馨,但過度緊密會讓人感到窒息。這時候要有人先放手,那種窒息感的消失會讓人感到輕鬆自在。有時候爸爸要學會鬆手,讓媽媽來管教孩子,有時候媽媽要放手,讓孩子和爸爸用他們的方式相處,有時候父母表面上鬆手了,但還是操控著一切,沒有真正的放手。孩子也要放開手,讓爸媽能單獨在一起,他們的婚姻才能繼續。我們看到許多夫妻年輕時為事業、家庭打拼,沒有時間培養感情, 等到孩子都大了,便開始吵架,使得孩子無法放手去做自己的事。父母在缺乏溝通多年後,他們需要透過不同的方式,包括爭吵,來重新建立彼此親密的關係,這時候孩子也要懂得放手,讓父母處理他們之間的問題。 4.放手是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孩子將來要獨自面對人生,他有他該負的責任,我們要學習放手讓他自己去承擔。我的孩子以前常丟公車票,我和他討論了許多方法,但仍無法遏止他把公車票遺失,後來我想出一個方法,只要他再把公車票丟了, 就從他零用錢中扣掉。他變得非常小心謹慎,衣服要洗以前,一定先看看車票有沒有在裡面,從此我也比較輕鬆,不用老是替他擔心車票遺失的問題。孩子上課遲到、或功課沒做好卻一直在看電視,做父母的都會很緊張,一直在一旁催促,因為擔心孩子將要承擔的後果。有時父母接到孩子從學校打來的電話,說他忘了帶東西,要你趕快送去,否則老師會處罰,這時你會怎麼辦?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會趕快送去。有位家長說他不會幫孩子送,因為只要孩子忘了帶東西,每次都幫他送去的話,他不會記住,自己忘了帶東西所帶來的後果,為了讓孩子對自己有責任感,他寧可讓孩子被老師處罰,幾次以後,孩子就不敢再犯了。這個家長顯然是明智的,因為當你替他把東西送到學校時,你已經進入了因果律,管教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界限就是;你要讓他為自己所 種下的因,去承擔那個果,否則他將永遠學不會對自己負責。 怎樣放手 我們都知道應該要放手,但如何才能真正的放手? 1.我們要承認自己有限 我記得剛結婚不久,我和太太一起去散步,沒帶媽媽去,媽媽覺得很難過,哭了三個小時;我不是有意讓她傷心,但是當我在經營我的婚姻時,難免會忽略了媽媽。我發現我要擁有良好的婚姻,又不讓她感到失落,我實在是很有限。我儘量讓她由哭三個小時,慢慢變成只哭一小時,到後來我們小家庭可以單獨去旅行,她可以選擇跟我們去,也可以選擇做自己的事。我們不是上帝,所以很有限,千萬不要想成為別人的上帝,把所有的事都往自己身上攬。如果你是公司的主管,你要懂得放手栽培一些人,並把事情交託給他,不要什麼事都自己來,因為每個人都是有限的。後來我經常為媽媽禱告,希望上帝成為她的上帝,當我感到有限時,我會放手讓她自己去尋求上帝的安慰。 2.即使帶著害怕也要鬆手 我有一個個案,常鬧自殺,有一天,他事先沒跟我約,就臨時打電話要和我談,我表明有事,問他可不可以另外約個時間再談,他堅持要當天談,我找別的義工和他談,他不但不肯,並且說;如果今天不和他談,他會自殺,叫我明天看報. 根據我對他諮商的經驗裡,我觀察到他常會用自殺來控制關係,讓對方覺得他的自殺是因你而起,我對他說:對不起!我有我的困難,無法配合你的要求,你要懂得尊重。當我們開始尊重自己的需要時,我們才會允許別人也有他的需要;我們允許別人說〝不〞時,我們才有能力對別人不合理的期待說〝不〞。如果我今天沒跟他談,他明天自殺了,難道是我的錯嗎?他要面對的是自己的問題,要學會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當我決定拒絕他,挑戰他的威脅,要不要冒點險?當然要!當你設定好界限,即使是帶著害怕,你也要鬆手,因為不可能在沒有任何的擔心與害怕下才放手,放手是需要帶有一點勇氣的。為什麼害怕放手,因為在放手的過程中,要面對一些不好的反應,我們害怕那個不愉快的感覺。譬如說:我帶太太去散步,沒帶媽媽去,媽媽很難過,我要面對的是媽媽的眼淚和抱怨。但是我和太太去散步,並沒有要傷害媽媽的意思,因此我們要建立一種〝沒有羞愧感的離開〞。有時我們雖然放手了,但內心在自我控訴,而顯得不平靜,因為我們心理上有不健康的羞愧感。我有一個學生,鄰居常把小孩託她看管,跑出去逛街,後來變成了一種習慣。她覺得生活受干擾,卻不好意思拒絕,上課時她問我:該如何拒絕,而不會讓她感到難過?我說:你應該讓她難過,你並沒有義務幫她帶孩子,因為那是她的責任;要學習不要害怕面對別人的難過,只要你沒有要傷害她的意思。 3.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學習放手 餵嬰兒吃奶時,你會發現他把手伸過來想握住奶瓶;你可以試著鬆手,剛開始時他會握不穩,慢慢地,他就可以自己握住奶瓶了,這就是你要準備放手的時候了!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你要不停地嘗試放手,尤其到了國中,有許多事是他可以自己做的,不要幫他把生活上的每一件事,都打理得好好的。孩子吃完飯,把碗筷擺在桌上,你千萬不可以幫他收了、甚至洗了,要〝溫柔而堅定〞地說:請你把碗筷收去洗!許多的媽媽都是一邊罵一邊收,這樣等於是告訴他〝你要長大,但我不允許你長大〞這叫做雙重訊息,如果你是真的希望孩子長大,一定要放手讓他自己做。 如果孩子輪到洗碗,他卻告訴你:我累了!我想睡覺;你千萬別說:你讀書很辛苦,去睡吧!而是給他兩個選擇,你要洗完碗盤再睡,還是明天一大早起來洗?如果他選擇明天洗,請他把鬧鐘調好擺在他自己的床頭,而不是由你負責叫他起床。一大早鬧鐘叫了,他卻賴床不肯起來,你要忍住不要去叫他起床,讓鬧鐘一直響到他起床為止。這樣看起來似乎有一點嚴苛,但是你要學習放手,因為你是在幫助他自立。剛開時你會發現有些艱難,他可能會擺給個臭臉給你看,你一定要堅持,漸漸地你會發現,他開始學 會對自己負責。 4.看重自我實現與需求 我們要學習愛自己,重視自我的需求,這樣我們才可以坦然地放手,追求自我的實現。有一位輔導界的朋友,她兒子和媳婦想到美國進修,希望她辭去工作到美國幫忙他們照顧孩子,她期待兒女有所成就,但她也很喜歡目前的工作,而且擔心幾年後回國,不一定能回到原來的崗位,她雖然覺得有些為難,後來她還是決定不跟兒子去美國。我很佩服她的抉擇,她不需要為了替孩子承擔責任,而放棄自己的需求。父母把我們養大,他們已經盡了該盡的義務,照顧孩子本來就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如果他們肯幫我們照顧孩子,我們要懂得感恩,不要覺得理所當然,她有權利選擇要不要幫你帶小孩。 5.允許孩子嘗試及失敗 放手的過程中,你要允許孩子嘗試錯誤,並接受失敗。我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外國傳教士和一群年輕人去傳教,回來時有個年輕人說:走這條路比較近,另一個說:走那條比較快,還有一個很堅持地說:不,應該是這條才對!結果他們就在那些路繞來繞去,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找到正確的路,而這條路傳教士已經走過無數次,卻從頭到尾都沒有講過一句話。他允許孩子去探索那個過程,我覺得他實在很了不起。我有個朋友,兒子考上清華大學,兒子告訴他,他想先當完兵再回來唸書,朋友和孩子談完後,還是尊重孩子的決定,畢竟是孩子要為他自己的人生負責,但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尊重孩子的決定。即使小到買鞋子這種事,你也要尊重他的選擇,你可以給他意見,但最後的決定還是在他自己,因為鞋子是穿在他的腳上,他的感覺最重要。 6.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 我們要放掉一種迷思,不是孩子想要的東西,做父母的都要滿足;在設定界限中,延遲滿足很重要,我們要區分孩子的〝想要〞和〝需要〞。什麼是〝需要〞?就是沒有這樣東西,會嚴重影響他的生活,活不下去,像衣服、食物……這些我們應該給他。什麼是〝想要〞?舉個例子來說:現在學生人手一隻大哥大,車站、捷運. 隨時講個不停,好像打電話不用錢似的。請問一個國中生需不需要大哥大?有些家長會說:沒有大哥大比較不好聯絡,難道與孩子連絡只能靠大哥大嗎?一個犯罪心理學家說:有一種人偷竊不是因為匱乏,而是已經擁有很多;父母經常立即滿足他的需求,養成他看到什麼東西馬上就要的習慣,他無法延遲滿足,當一切來的太容易時,他只想尋求一種刺激感。孩子要求某樣東西時,不要有求必應;你可以等到他生日時送他,或鼓勵他自己存錢買。西方很多父母,都會鼓勵孩子去幫鄰居鋤草賺取零用錢,來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透過自己努力,辛苦得來的東西,他們會比較懂得珍惜。 我們要欣賞「放手」的價值 放手有什麼價值?放手的價值除了幫助孩子成長,讓他對自己該負的責任有感覺之外,還有一個更崇高的價值,就是化小愛為大愛。台灣清泉部落有位神父叫丁松青,為了把原住民文化透過藝術來呈現,他回西班牙學藝術課,課業完成後,他捨不得離開故鄉和媽媽,媽媽也捨不得他,但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台灣清泉,有許多原住民更需要他,最後他還是決定捨棄小愛,帶著媽媽的祝福,回到台灣繼續服務。有時候放手會比你把他留在身旁更具有價值,你要祝福他,讓他帶著你的愛去成就更多的愛。空中英語教室創辦人彭蒙惠,年輕時差點就結婚了,當時男友要求結婚後要回美國,但她對台灣有份特殊的情感,沒有答應男友。有一年,她以前的男友來台灣演講,她坐在下面聽講,男友的太太坐在他身旁,她一時觸景傷情,跑到洗手間哭,她想:當時若答應跟男友回美國,那個位子上坐的人應該是她,她依然眷念那段感情,可見當年她做了多麼困難的抉擇,有時候為了愛更多的人,必需放手捨棄愛情。 我們要學習放手,祝福孩子去追求他的人生;我們也要對父母放手,因為即使是老人家也有無限的潛力。 當你開始放手時,你會發現,原來生命有無限寬廣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