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MIA

【轉貼】手牽手擁抱台灣黑熊

2004年10月11日
「手牽手擁抱台灣黑熊」演講整理稿

http://www.sow.org.tw/project/2004/tp/0104_1205_gspeech/january.htm
整理人:謝逸彣
講師簡介
  黃美秀,在台灣專業研究設備簡陋、經費拮据情況下,以其當時一位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保育生物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身份,一個平地女子,與當地原住民及志工組成簡單團隊,深入玉山國家公園連原住民都不願到達的大分地區,以斷壁、崩石、危橋之蠻荒境地為道路,無畏颱風、大雨、毒蜂之種種惡境的苦楚,歷時三年時間,追縱行蹤飄忽的台灣黑熊,成功創下台灣第一個成功捕捉繫放15隻台灣黑熊紀錄,為台灣特有物種「台灣黑熊」之研究及保育觀念之推廣,開啟一扇關鍵之門。
  她,被媒體譽稱為「台灣的珍古德」,一個布農族人口中人人敬重的「態媽媽」!

以下是黃美秀演講精華重整:

  我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是屬於台灣這片土地的故事,一個「自己家」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台灣特有的地理環境即是崇山峻嶺、連綿的山巒與壁立的縱谷,因此在今天演講中,如果你期待看到(幻燈片)或聽到,如同國家地理雜誌、DISCOVERY頻道常見的動物奔馳在廣大草原上,研究人員坐著吉普車在後面追蹤的浪漫美麗的畫面,那麼你可能要失望了!在台灣,特殊的地形與惡劣的研究環境,使得生態研究工作較其他歐美先進國家要困難許多,為了幫助大家能夠更深入了解我們今天所要談的主題,首先來看看世界現存的熊的概況。

世界現存的8種熊

  熊是世界上僅存最大型的哺乳動物,圓胖的身體、無辜的眼神,常令人覺得非常可愛討喜,大家最常見到,應該是來自於中國大陸特有品種「貓熊」,或稱「大熊貓」,這是世界上僅存最少的熊,約1000多隻。另外就是完全食肉、全身純白的「北級熊」。其次仍有分佈在美國、加拿大的、歐洲、中國、日本的「棕熊」,生存於北美洲之「美洲黑熊」,以及主要分佈的南美洲、眼睛旁佈瞞一圈白色毛髮如同戴眼鏡一般的「眼鏡熊」等。

  至於亞洲方面,則有馬來西亞的「馬來熊」、以印度、斯里蘭卡為主要分佈區域的「懶熊」,以及活動分佈在亞洲地區如中國、韓國、日本、越南、泰國、印度、台灣的「亞洲黑熊」等8 種。「台灣黑熊」即是亞洲黑熊一支,為特有台灣亞種,由於胸前有一呈V字型或新月型的白色或淡黃色的毛髮,又被稱做「月熊」。

你所不知道的「台灣黑熊」!

  「台灣黑熊」在1998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被列入「瀕臨絕種動物」名單,2000年更被台灣民眾票選為最具代表性的本土動物,但是我們對於台灣黑熊的真實面目所知卻是十分有限,主要原因在於過去並沒有任何研究資料記載之故。

  首先,就形體上觀察,台灣黑熊的體長約120~180公分,體重約50~200公斤,由於眼小吻長,側面看上去很像一隻「狗」,V型白領或一彎新月型斑紋,有著典型食肉科動物的牙齒、四肢並行,偶會二隻站立,前後腳掌都有五根指頭(請先注意!因為在往後圖片中,我們將發現台灣黑熊因誤入陷阱之故,斷掌或斷指比例相當地高),指甲約長5公分。

  我們的研究除了捕捉繫放黑熊之外,在黑熊被麻醉之後,則必須幫黑熊做「全身健康檢查」,量身高體重、三圍、做少許牙齒切片(可看出年齡),並且幫它載上人造追蹤器頸圈外,平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撿黑熊的「大便」。這些俗稱「大便」的東西在學術上稱做為「排遺」,在一般人眼中是避之危恐不及的東西,在我們眼中「撿大便」卻是相當幸福而興奮的事。事實上,根據我們研究台灣黑熊的排遺發現,台灣黑熊乃雜食性動物,主要食物為植物而非動物,植物佔90%比重,其中又以季節性台灣高山植物如春天的箭竹筍、山櫻桃、夏天的台東杮、秋冬的青剛爍、台灣蘋果、台灣胡桃等為主,另外,黑熊也吃雜草與嫩草,由於愛吃蜂蜜之故,也常會見到被搗毀的蜂巢,與一般人認為熊是食肉性動物,見人吃人的印象,是相當不同的!

  我過去在美國跟著指導教授大衛.賈塞利斯進行研究時發現,美洲黑熊在冬天時是會冬眠的,但是台灣黑熊卻不會,原因不明。另外,熊會爬樹,所以記得,千萬別再相信過去童話中有兩人遇到熊,一人爬樹、一人裝死的故事了,因為熊是會爬樹的!在野外,若看到樹上有5條爪痕(或許因斷指只有3、4條也有),請趕緊走開,表示附近有熊。

  遇到熊時,切記不要跑給它追,因為台灣黑熊時速30~40公哩,等於一台小摩托車,最好的方法是慢慢的走開,因為黑熊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遇上人時它比你還要害怕,只要不隨便激怒熊,靜靜走開是最好的方法,當然遇到熊的機率微乎其微,即使是我,除了設陷捕捉的,也只遇過一次,所以能夠遇熊,可說相當難得機運呢!
黑熊研究小組

  這次的研究是由玉山國家公園贊助,主要是以玉山國家公園的瓦拉米及大分兩地為主要研究地點,瓦拉米自登山口進入約一天的路程,大分要走三天,是連原住民打獵都不肯到達的地方,主要因為路程遙遠難行,一路上懸崖、斷壁、危橋等,因為沒人會到,常常需要在一片及腰的植物中自行開路,可以說相當地「古意盎然」。選擇大分的因素主要是因為當地盛產青剛爍,一旦秋冬結果豐碩,就會引來為數眾多的黑熊前來覓食,在那裏前後三年的研究期間,我們自行搭建簡工寮、在沒電、沒水、沒有補給站、沒有熱水洗澡的日子,一同合作的夥伴提供給我相當大協助與幫忙。這一個由我、玉山國家公園提供專家—多為原住民、志工(大學登山社員)組成的小組成員,奇蹟似的完成了許多「台灣第一」的創舉。

 

  為了捉熊,我們自創了台灣第一份「熊的菜單」,你們猜猜有些什麼東西呢?蜂蜜一罐是熊所喜好的、香腸或獵肉是容易保存、且香味四溢,都是很好的答案,許多先進國家也都是採用這幾項東西捕熊,但我們還多加了一道菜,即用蝦米、小魚干加入炒得半生熟的「米飯」,又便宜又香,乃台灣特有獨家配方,並將它擺入自美國學來的「陷阱」設計,開始前所未有的「生摛黑熊」計劃。

  取得黑熊後為了採集最基本的資料,我們得先將黑熊以麻醉,再一一全身檢查、測量三圍、拔一顆不影響咀嚼的小牙齒(做切片之用),之後上耳標及套上發報器,過程約2個小時左右。這個發報器置入頸圈之中,創下台灣第一次以人造衛星做為保育追蹤之用,其頸圈的一部分由天然牛皮製成,一旦黑熊長大了或者自然經歷2~3年後,頸圈便會自然脫落,一個人造頸圈造價10~15萬元之多,在繫放的15隻黑熊中有5隻套上人造衛星發報器頸圈,所費不貲!

  如果說捉熊的過程危險而艱辛,無限電追蹤才是最累人、最麻煩的部分,為了做三角定位,24小時記綠熊的作息,往往要翻山越嶺追熊去,追它跑到這個山頭,它又再翻過另一座山了,行行覆行行,這一翻可能就要一、兩天的路程,台灣保育研究之路窒礙難行,其特殊地理環境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因為研究野生動植物,還得具備一身上山下海的好體力,以及於山巒壁石間與野生動物無盡追逐之毅力與勇氣!

吃熊的迷思

  就目前全世界僅存的熊的生存現況來看,普遍的困境是「沒地方住」,意即棲地被破壞,以及「狩獵威脅」兩項因素,然而全世界則以亞洲地區的熊受到生存威脅最大,不少已經被列入「瀕臨絕種動物」之列,如亞洲黑熊、懶熊、貓熊都是,其中貓熊剩下一千多隻了,然而美洲黑熊乃有60、70萬隻,甚至開放民眾合法打獵,大家知道原因何在嗎?主要因為華人特別迷信「熊掌」與「熊膽」中藥療效之故,事實上,現在已經有科學家研擬出取代這些野生動物的藥品了,但絕大多數的人仍然存在野生的功效最佳的迷思。我曾經一度走在越南的街上,當場見人在我面前攤開一塊布問我要不要買,裏面就是一隻野生熊的「熊掌」,市價約台幣一千元,所以想要保護台灣黑熊,首先要杜絕這些經濟需求,不要因為好奇或者迷信,而造成又一隻台灣黑熊被捕殺的命運。

  我要在這裏鄭重的聲明,在布農族的傳統狩獵文化中,「殺熊」是一件不吉利的事,他們認為熊與人的習性很像,「殺熊」如同「殺人」,會遭到惡運或農作物欠收,而且捕捉黑熊相當危險,因此見到黑熊多半靜靜避走。後來因為時代變遷,平地人對於「熊掌」與「熊膽」的迷信,使得殺熊風氣再起,一個熊膽可賣到一、兩萬元,一隻熊最多可賣到15萬台幣,如此豐厚的利潤,讓原住民不再默默的讓熊自眼前走開,因此,我們與其叫原住民不要狩獵,還不如從自身做起,抵制殺熊的一切經濟活動,如此才能真正讓「台灣黑熊」被捕殺的命運改寫。

  在我捕捉到的15隻黑熊內,有8隻不是斷掌就是斷指,超過五成以上有破相的情形,熊掌是黑熊生存相當重要的工具,爬樹、進食都需要它,誤入陷阱的黑熊在脫逃之後鋼索仍套綁在腳上無法拿下,久了以後血循不良、組織壞死,因而斷掌、斷指。有些熊為求逃生,往往會自己將陷入陷阱的腳指頭咬斷而去,雖然不是為了捕捉黑熊設下的陷阱,卻對黑熊造成嚴重傷害,值得思考的是,黑熊誤入陷阱的比例如此的高,台灣劃下的國家公園保護範圍究竟對他來說夠不夠用?安不安全呢?

  在研究追踨結果出爐後發現,一隻黑熊活動範圍是玉山國家公園的1/5,且時常跑出國家公園範疇之外,面臨狩獵者嚴重地威脅!

每個人都是一顆保育的種子

  在這裡我要講一個真實的故事給大家聽,過去我自許為一研究人員,選擇遠離人世、走入山林的科學研究生活方式,而今在為了宣導台灣黑熊正確觀念的責任下,我開始配合媒體攝影報導,做著許多違背個性的曝光行為,完全是因為一個轉念:「與其讓記者亂寫,不如提供正確的資料」因為當時社會民眾對於台灣黑熊所知甚稀,記者又常因資料不完整而報導不實,在我試圖協助媒體發出正確的保育之聲後,有一天,便發生了一件令我相當感動的小故事…..

  去年除夕夜裏,我二姊氣急敗壞地打電話給正在美國滿心不甘願的寫著論文的我,她劈頭便說:「美秀,有人要殺你的熊!」,原來是住在板橋的一位范姓先生發現,新竹山上一個鱒魚場附近,因有人表示見到台灣黑熊,且村民組成「獵熊小隊」,打算馬上把熊「幹掉」維護村子的安全!

  在此我必須先聲明二點,第一是,漢人普遍存在的「恐熊症」,以為熊一出現便會傷人,與其被傷,不如先聲奪人!第二便是,台灣一向是問券調查回收比例最低的國家,回收比例低於5%。此外主動打電話「報案」的,大概除了家裏遭小偷外,也是不會有的吧!更何況是一通輾轉過好幾人的「報案」電話!

  於是我馬上打越洋電話通知志工煜慧帶追蹤器追查,隔天一早全村的人都知道有一個女孩遠道為了黑熊而來,搞得大夥兒似乎很不好意思,表示:「我們沒有要殺熊啦!」之後甚至煮了一頓鱒魚大餐請她。真相最後竟是……那個看到黑熊的人是一個患有(不知是青光眼或白內障)的阿伯,傍晚時看到的到底是一個「熊影」或一團「黑影」根本不可得知,(黑熊自玉山國家公園的黑熊長途跋涉到新竹的可能性雖然是有,不過可能性不高),因而不了了之…..

  許多故事都再再告訴我們,地方民眾之所以停止殺熊,與研究人員進駐的嚇組作用有關,許多實例也證實一點,每個人都是一顆保育的種子,唯有發揮力量才能夠真正杜絕不當濫殺行為一再發生,台灣黑熊才會真正擁有永續生存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