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艾莉絲chen

相信/陪伴/視野/勇氣

相信/陪伴/視野/勇氣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Doggy poo~「哆基朴的天空」榮獲優質兒童節目五星獎

2007年12月22日
公開
14

~「哆基朴的天空」榮獲優質兒童節目五星獎~ 近幾年,我們的孩子接觸到的媒體(包括網際網路)充斥著無可避免的暴力與感官刺激, 我們不禁憂心忡忡,伴隨視聽科技而來的這些負面元素,正一點一滴地侵蝕孩子們 脆弱的心智;最終,孩子們恐怕將變得過度自我、不懂得尊重他人。 本片的主角哆基朴,他不過是狗狗的排泄物,不被祝福、不被期待地來到這世上。沒有 任何英雄式的驚人之舉,不過最後哆基朴終於發現他的價值就是奉獻自己作為肥料,幫助花兒綻放。 這個故事發生在偏僻的鄉村 小路上,但是所有觀看這部影片的孩子,都親眼目睹了一個小小奇蹟發生:就是一坨微不足道的狗大便, 他的幫助竟讓花兒開得如此美麗。 【哆基朴的天空】改編自韓國兒童文學家權正生老師, 我們希望除了感動韓國的兒童、還要感動全世界的兒童 (當然包括保有童心的成人),一起體會學習何謂真正的愛與奉獻。 看Doggy poo時難過的流淚了... 平時就心思細膩的小鈞 在看這影片時眼框不自主的紅了 到最後竟哭了起來. 直說Doggy poo好可憐 媽咪趕緊抱著他解釋 Dogyy poo它會幫助別人而且會很開心喔 所以它是很棒的 沒有好可憐啊~ ~~~~~~~~~~~~~~~~~~~~~~~~~~~~~~~~~~~~~~~~~~~~~~~~~~~~~~~~~~~~~~~~~ 劇情簡介.. 狗便便「哆基朴」覺得自己好孤單,而且一無是處; 因為似乎他一點兒也派不上用場,沒有人需要他。他的好意被拒絕、 還被接二連三地嘲笑,讓他不禁信心全無,陷入絕望。直到春天來臨了, 哆基朴遇見一株蒲公英的嫩芽。蒲公英說,她需要哆基朴的幫助, 好開出美麗的花朵。而哆基朴最後也發現自己生命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 他將自己全然地奉獻給蒲公英,懷著變成一朵花兒的美夢。 Doggy poo的天空~

梵谷~Vincent van Gogh~

2007年11月17日
公開
23

啊...這是英文期中考的考題之ㄧ~ 要評論..梵谷 Vincent van Gogh的一幅畫作 ~The Bedroom in Arles 找了一些資料.順便貼上來分享囉.. Vincent Van Gogh painted A Bedroom in Arles in September of 1889. The bedroom was in the yellow house that he shared with Paul Gauguin. Van Gogh said it was a very hard painting. All of the pictures above his bed are at an angle. His room looked like something was going to happen, and Van Gogh claimed that it always looked like that from the day he first lived there. All of his things were very neat at the time he created this painting. When Van Gogh finished the first painting of the bedroom, he made another for his sister and mother. Van Gogh often created several paintings of the same scene or objects. Sometimes he even painted one picture and then painted more pictures of that picture, changing a few things about the painting each time he redid it. Van Gogh made a lot of paintings in his bedroom in the yellow house, including Vase with Fourteen Sunflowers. Van Gogh shared the yellow house with Paul Gauguin, and the house and objects in it can be seen in many pictures painted by both artists. You can see paintings of their chairs in the yellow house by clicking on Still Life. 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 ~ 1890﹞   梵谷是荷蘭牧師之子,曾住過布魯塞爾、艾登、海牙、德倫特、魯恩和安特衛普等地。   梵谷在荷蘭時期所表現的繪畫特色是:用色陰暗,造型滯重,描繪主題主要為農民及其農務。其弟西奧﹝Theo﹞勸他用當時一般印象派畫家所用的明快的色調,他不予理會;但在安特衛普的短期停留期間,他開始對日本的浮士繪和魯本斯﹝Rubens﹞的作品發生興趣。   1886 年,梵谷回到巴黎和西奧一起工作,由於西奧當時主持的畫廊全力支持新派畫,因此他認識了土魯茲-羅特列克﹝Toulouse-Lautrec﹞、畢沙羅﹝Pissarro﹞、竇加﹝Degas﹞和高更﹝Gauguin﹞,同時也接觸到許多印象派畫家作品。因此這時期,他繪畫的題材和用色有了全然的變化;他採用印象派畫家的技法,曾一度傾向秀拉﹝Seurat﹞的點描法,題材則轉向花卉、巴黎景物、人像畫及自畫像,這種轉變使他嘗試到新的觀念。   1888 年,梵谷前往阿耳﹝Arles﹞,他畫了很多色彩明亮、生動、充滿情感及對光的表現的風景畫和人像。不久高更也前去同住,使他的作品明顯受到綜合主義﹝Synthetism﹞的影響,其特色是造型簡化,少用混色。1888 年 12 月,梵谷精神變得錯亂,一直到他去世之前,不斷遭受間歇性精神病的折磨。在聖雷米﹝St Remy﹞和奧文斯﹝Auvers﹞,梵谷完成的作品中使用鮮活的色彩、陰鬱而如火焰般的筆法,充分顯露出他深受折磨的精神狀態。1890 年 7 月,梵谷於奧文斯持槍自殺。   西奧是梵谷精神與經濟的長期支持者,他冗長、傾訴的信大多是寫給西奧的。在他自殺的六個月後,西奧也跟著去世。

後期印象主義時期~

2007年11月17日
公開
23

簡介~後期印象派 Post Impressionism 1915 代表人物...Cezanne (塞尚).Gauguin (高更).Van Gogh (梵谷) 概述~~初期及新印象派只追求光的變化,把重點放在光與色的分析上,不久人們便對這種只依賴視覺及科學分析的畫法感到不滿,而又重新反省繪畫的本質,於是被稱為後期印象派的塞尚、高更、梵谷便陸續出現。 現今所談的後期印象派是指1878年塞尚離開了印象派後,到19世紀末葉及20世紀的一段時期中,塞尚、梵谷、高更等三人創作的總括,也就是在他們三人死後,才被稱為後期印象派。他們的共同點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段印象派時期,反對把物體分解成支離破碎的「光」和「色」,回復事物的「實在性」。 三人都是從印象派走出來,再去反對印象派。他們覺得印象派及新印象派對光與色的描寫太偏於視覺的寫實,而忽略了對象本身;過份注重客觀的表現,而否定了主觀的表現 。後期印象派雖是印象派後期的一個階段,沒有實際組成一個繪畫運動,但它卻含有反抗印象派的自然主義之意義。雖含有反抗印象派的自然主義之味道,但並不是去否定印象派。前面所提到因光線的不同,會使物體的形看起來略有差異,但一顆蘋果在任何的光線條件下看,它不仍是一顆 蘋果嗎? 以塞尚為例,他以本質為主而追求形的一面,由基本的單純化形態之組合而畫下永恆不 變的空間或立體的自然形象。以單純化的面與色作最有效的描寫。 特色   不滿印象派對光的濫用及色彩的分解。保有印象主義的特色,注重創作,尋求畫面動態關係與精神層面的探索。運用強烈的主觀將視覺以外的精神層面表現出來,即致力於自我的表現,並重視形成的 觀念。 影響   啟發了2個法國藝術:立體派及野獸派。

陶藝小鎮~鶯歌..

2007年11月11日
公開
16

自從上回在宜蘭傳統藝術中心 買了陶笛之後.. 小鈞跟爸拔老是在爭那"唯一"的陶笛~ 因此趁著這假日 爸拔跟媽咪帶著小鈞搭著火車到那陶藝小鎮~鶯歌走走.. 並且..順便買陶笛吧 老早就想讓他們父子倆一人一個陶笛 省得媽咪我需排解兩個人的陶笛糾紛. 在那兒小鈞選了一個四孔的皮卡丘陶笛~ 而爸拔呢..選了一個六孔的陶笛但竟要700多元ㄟ.. 想到我們爸拔難得喜歡且對吹奏陶笛感到興趣 因此當然要買囉.. 並且要回家好好練練呢~ ...陶笛小常識...   陶笛,有一個更正統的名字,稱為「洋壎」。在西洋音樂上被歸為長笛類樂器,特別的是大部分長笛類樂器呈管狀,而壎是球狀或蛋形的。它在發聲上雖然也是屬於邊棱音樂器,但不像其他長笛類是開管式,它是一種閉管式的樂器。早期的壎的材料有用泥土、骨頭、果殼等天然材料,現在多用陶瓷製作,也因此有了陶笛這個名字。   說起陶笛的起源,其實很難界定,因為在世界幾個文明發源地,考古學家發現史前人類就曾經以獸骨鑽孔發出簡單的聲音。   在中國有一種蛋形的吹管樂器,稱為「塤」,用陶土和黏土製成六個音孔,這個樂器有超過了七千年的歷史,也曾影響到了當時亞洲的其他民族。   在南美洲的馬雅人也知道做出模仿鳥鳴的樂器,自西元六世紀開始,洋壎就在祭典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通常是在儀式進行中配帶在身上,不過當時它的功能仍屬於裝飾,而非音樂上的。這種樂器後來傳到了歐洲去,由一位叫Giuseppe Donati的義大利人將這種原始的鳥禽狀樂器,加上了指孔的構造,也因此他有了義大利文Ocarina﹝小鵝﹞的名稱,也是現在大部分球形樂器的共同名字。 鶯歌~ 陶藝小鎮~ 粉陶醉的小鈞喔~ 陶笛奇遇記~陶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