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回歸自然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學會日常四件事,讓孩子成為生活智慧王

2009年12月27日
公開
39

學會日常四件事,讓孩子成為生活智慧王 在少子化的現今社會,不難發現愈來愈多的「孝順父母」與「貼心阿公阿嬤」,總是為家中孩子打理一切生活所需,小至穿衣、吃飯,大至整理書包、打掃房間,家中長輩包辦一切,反而讓這一代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特別薄弱。往往等到大學時出外唸書求學,才第一次開始學習「獨立」的照顧自己,因為太晚面對處理生活中的大小事,也讓孩子處處感到挫折與壓力。因此,從小讓孩子學習自我照顧,進而能夠關心身邊的人、事、物,並且對週遭環境有良好的適應能力與覺察能力,是現代父母必須積極培養的目標。 準備食物 許多父母很擔心讓孩子接觸廚房的工作,擔心被熱水、油鍋燙傷,或是被鋒利的刀子割傷,實際上,父母給予孩子正確的安全觀念與行為規範,即能避免大部分的意外傷害。若因為過度擔心孩子受傷而失去接觸的機會,反使其成長過程中少了生活中實際的經驗。 兩三歲的幼兒 在這個階段,孩子可以學習基本的餐桌禮儀及準備簡單的食物,父母可以準備一張餐桌墊,畫上碗、筷子、湯匙應擺放的位置,請幼兒在用餐前協助擺放。如果家中常吃西餐,可改擺放刀子與叉子的正確位置,不但讓幼兒從中學習基本禮儀,也對用餐過程更有參與感。 另外,讓這個階段的孩子學習簡單的切開食物,不但可訓練手眼協調的能力,從中可以認識食物的名稱、數量的概念等,是個簡單且容易實行的遊戲。食物的選擇以較軟、大小適中為原則,蛋糕、香蕉、奇異果都是很好的選擇。 四歲以上 年齡稍大的幼兒,已可以協助父母準備食物、整理桌面、把碗或餐具放進水槽中等較複雜的工作。例如:協助摘去豆芽的根、剝花生、利用打蛋器打蛋花,都是在此階段幼兒可以勝任的工作。 摺疊的工作 當孩子看到媽媽在曬衣服或折疊衣物時,通常都會非常的想參與,但是大人往往擔心孩子愈幫愈忙,為了省下善後的時間,所以總是拒絕孩子的請求。而實際上,可以從簡單的摺疊工作開始,一但孩子掌握了技巧,很快就會成為媽媽的小幫手。 在兩歲時,讓幼兒嘗試摺正方形的手帕、紗布巾,成人先示範一次,再請幼兒跟著做,不論幼兒是否能完成工作,都要給予口頭的讚美與鼓勵。如果能加上對摺處的車線,更能讓幼兒掌握摺疊的技巧。 在家中常常隨處可見抽取式的面紙或衛生紙,只要稍做變化,不但可以達到訓練幼兒摺疊能力的目的,也是省錢的好撇步。家長可以準備一個乾淨的盒子和平版衛生紙,讓幼兒每一張或每兩張摺疊在一起,供家中需要時取用,不但可訓練專注力與摺疊技巧,也讓孩子無形中參與家中的活動。 穿、脫衣服 有整齊、乾淨的容貌,是最基礎的自我照顧環節之一,也是基本的禮儀。在嬰兒階段,父母帶寶寶外出時,就應該告知寶寶要換外出服、穿戴帽子、鞋襪,從小養成服裝內外區分的觀念。 多大的幼兒會自己穿脫衣物呢?一歲多的寶寶就開始喜歡模仿成人穿脫衣服的動作,只是大小肌肉與協調能力尚未足備,因此,需要身邊成人的協助其完成動作。在國外的托兒機構,兩歲就訓練幼兒自己穿脫外套與鞋襪,是什麼神奇的方法讓幼兒完全不假成人之手又可以自己穿脫外套呢?有以下的簡單步驟: 1. 將外套上方朝幼兒,並在地板上鋪平 2. 雙手伸入衣袖中 3. 請幼兒用力將手向上抬舉,繞過頭部 4. WOW!穿好了 掃地 家有幼兒最困擾的莫過於環境的維護,不論是吃點心、玩黏土都會讓才清理好的桌面上、地板上又髒了。其實,當孩子看到媽媽在辛苦的掃地時,也有想要模仿的衝動,因此只要準備一套較小尺寸的掃把與畚箕,便可訓練孩子自己收拾善後。 將孩子可使用的掃把、畚箕放置在幼兒可自己取得的角落,並在地板上以有顏色的膠帶貼出一個四方形,當孩子弄髒地板時,示範先將垃圾掃至四方形區塊,再拿起畚箕將垃圾倒入垃圾桶內。幾次之後,孩子便能掌握掃地的技巧,成為分擔家事的小幫手。 在忙碌又物質富裕的現今社會,孩子擁有的是更精緻的玩具與圖書,但父母陪伴的時間與未來獨立生活的能力,卻是逐步遞減。愈來愈多的教育學家皆認為,在生活中培養自我照顧的技能與學習關心週遭的環境,是決定孩子在未來是否能順利適應社會的基本指標。從居家生活中簡單的四項工作開始,讓孩子學習自我照顧,進而愛護環境,孩子不但會變的更懂事體貼、更能從生活中找到自信心與成就感。

別急,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回事

2009年12月13日
公開
37

【聯合報╱洪蘭】 2009.08.12 02:55 am 好幾位媽媽向我抱怨說放暑假反而比開學時更忙,每天忙著接送孩子上腦力開發班、潛能開發班、才藝班,接接送送,孩子還不感激,整天扳個臭臉給他們看。我問她們何苦來哉,她們異口同聲說怕沒有及時找出孩子潛能,誤了他的前途,讓他輸在起跑點上。我聽了很詫異。這裡面有好幾個迷思。 巴特康納(Bart Conner)是一九八四年奧運美國男子體操第一面金牌的得主。他小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有一次在家裡頑皮,倒立用手走路,他爸爸看見了,覺得很有趣,客人來時,便叫他出來表演,這一點的鼓勵就使得他在家勤練倒立,用手上下樓梯。在學校裡,男生都希望引起女生注意,他沒有別的特長,便常在教室中耍寶、倒立行走。有一天被體育老師看到了,覺得他有天份,便帶他去參觀體操訓練中心。他一眼看到平行桿、單桿和木馬就知道這是他將來安身立命的地方,便回家懇求母親讓他去練體操,那天他十歲。 一開始,教練不收他,嫌他彈性不夠、骨頭不夠柔軟,但是他鍥而不捨的苦練,終於替美國拿到第一面男子體操的金牌(他的太太是一九八四年奧運羅馬尼亞女子體操金牌的Nadia Comaneci)。巴特自己說「一分天才、九分努力」,他是苦練出來的。 任何領域要成名都得下苦功,孩子如果有莫札特的能力,我們給他莫札特的環境,他會成為莫札特。他如果有莫札特的能力,但是沒有莫札特的環境,「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他的過程會坎坷,但是他還是會成為莫札特。我們最怕的是孩子不是莫札特,而我們一定要他變成莫札特,這時親子雙方都很痛苦:父母會很失望,覺得孩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孩子會很痛苦,知道自己達不到父母的標準。巴特的例子讓我們看到適性發展加上一點點的肯定,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在神經學上沒有「腦力開發」這回事,大腦大約三磅,佔我們體重的百分之二,卻用到我們身體百分之廿的能源,當它用到十倍的能量時,它是不可能只有百分之十在工作,其餘的百分之九十閒閒沒事幹的。大腦是用進廢退,盲人沒有用他的視覺皮質,在實驗上已發現,盲人在讀點字時,視覺皮質被觸覺徵召過去用了。連把正常人眼睛矇住五天都會開始改變他的視覺皮質,去做聽覺、觸覺方面的事,大腦怎麼可能放任百分之九十不做事? 在神經學上也沒有「輸在起跑點上」這回事,實驗已找到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一九九九年發現管記憶的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會長出新的神經元來,大腦不停因外界需求而改變內在神經迴路的連接。 教養孩子是順其天性即可,柳宗元說的好,「其根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種下去了,不要時時挖起來看,耐心等待,它自然以茂盛的果實來回報你。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09/08/12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