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小曉媽咪

日期

#Tag

前世今生

2007年02月26日
公開
46

研一修諮商課時,老師為了讓我們對催眠有初步認識,請他的徒弟做催眠示範,而自己就是那個被催眠者,一段很奇特又深刻的體驗,我看到的是和軒的前世,催眠到最後,自己是淚流滿面,和軒的前世也是短暫的母子緣,老師說若再繼續催眠到再上一世,搞不好我們還是那種無緣的母子,我們帶著許多的遺憾一世又一世,不斷尋尋覓覓,直到這一世還是遺憾,老師說唯有放下,才能讓所有的遺憾結束,在下一世才會有新的開始. 是的,我想所有的愛恨情痴怨憎嗔,都要在離世前放下,才能在下一世不再有相同的悲劇發生,越不想再下一世碰到的人,就越要在心裡寬恕他,結束所有的緣份,才不會糾纏生生世世,否則今生修不完.修不會的課題,下一世還要繼續修,而且會越來越難修. 自己這一世的最重要課題是什麼?應該就是最讓人牽掛的母子情緣吧!和軒有太多太多的遺憾,短暫的情緣只會讓我更放不下,更希望再相遇,更希望還能成為母子,只是每次相遇的結果,都是另一場心碎的開始,不想再這麼苦,我苦,軒也苦,不能再執著,自己要學會真正放下,唯有放下,下一世也許才會有嶄新的開始,美好的結果. ---------------------------------------------------------------- 不論你信或不信前世今生,結論與本篇影射的意義是最重要的:慈悲是化解的唯一方法。 前世治療 把醫學當「醫療科學」的人,很可能會把催眠術當做巫術。 然而,我們的理智真的能完全了解宇宙運行的法則與生命的源起嗎? 這本來就是遠遠超越科學與物質界的人的理智盲點。 畢業於台大醫學院的陳勝英醫生,在眾人的詫異中,一頭撞進「前世治療」的催眠術中。他在十多年的臨床實驗後,回到台灣,出版了一本「生命不死」的《精神科醫師的前世治療報告》。 前世催眠引出了前世的愛恨情仇,也可以挖掘今世已被遺忘的童年夢魔。 在陳醫師的臨床實驗中,確實治療了不少精神官能症與查不出病因的病痛,它們竟然因此不藥而愈。 陳醫師在做這類催眠治療時,常會安排一些暗示和潛意識止痛的程序,以這種方式,使一些令值班醫師頭痛的人物,減低他們看病的需要。 他發現,對前世持反對意見的人,也可以經由催眠找到這種前世經歷…… 在催眠中,他們的潛意識會肯定自己的前世,但在清醒之後,就會找出很多理由辯稱,那不是他們真正的經歷,只是今生的許多感受在強烈的催眠暗示後,被胡亂拼湊出來的。 但陳醫師卻認為,依他的經驗,有時在催眠時,如果他認為故事的內容不太妥當,強烈暗示他們修改時,幾乎每個人都很拗,會強烈地抗議說,事情不是那樣的。 有些前世的經歷非常愛恨糾纏,這一世的丈夫竟然是前幾世的仇人,上一世救的人成為自己的好丈夫,今世的弟弟原是上一世的好友……每一世都有同樣的人來參與,形成「集體的前世經驗」。 而奇妙的是,一對未婚夫婦接受前世催眠時,會回到同一個朝代,她是公主,他是門第不符的愛人,共同經歷了幾世的掙扎與迫害,硬「撐」到了這一世,有情人才成眷屬。 上一世對不起你的人,下一世會反被你踩在腳下嗎?照前世催眠療法的結論,恐怕未必。 玉英自從出嫁以後,常被婆婆氣得直跺腳,引發了氣喘病,後來婆婆死了,她的病還是好不了。 在催眠狀態下,她看到了幾個前世: 上一世,她是個遊學四方的富家公子,遭強盜打劫兼毆打,險些喪命,那個強盜,竟然就是她這一世的婆婆;再前一世,她是個出家的和尚,日日苦修,只為前世業障深重。 這個業障又來自再上面的一世,那時「他」是個神射手,常常濫射無辜。有一次看到一頭牛,覺得那牛樣子笨,就一箭把它射死了,那頭「笨」牛,就是她今世的「壞」婆婆。 後來,她的氣喘病竟停止發作,只後悔沒在婆婆有生之年化解冤仇。 陳醫師說:「按照目前我所看到的因果原理來推斷,如果她今世仍帶著仇恨而終,和她婆婆的冤仇就無法化解,來世還會惡性循環。直到有一世雙方以慈悲來消解仇恨,才會停止惡性循環。」 歸結到最後,還是要以宗教情懷來寬容,人生才能真正地圓滿。 多年的臨床治療,也讓陳醫師歸納了幾個輪迴因果的原則,如同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個主要課題。所有的困苦與災難,都是針對這個課題而來,今世不及格,來世得重頭;世世不及格---用自殺來解決今世痛苦的人,可能來世會遭受更深的痛苦,使得課題更加龐大而複雜,生命更加麻煩。 人與人之間的一切恩恩怨怨,必須以慈悲、仁愛、寬恕來終結---如果你今世得到的愛情是苦的,心有不甘,硬要報仇,就會造成更大的業障,不但今後更痛苦,來世會更淒慘。 掠奪者,難免在來世受苦,施捨的人,終會有回報。前世催眠的結果如是說。 這是一門我很有興趣的主題:前世今生。 你若覺得,此生此世萬般苦楚,那麼栽,卻不那麼收穫,或許你可以安慰自己,這樣的付出,算是為上一世還債;這一生如果不還,下一世還是要還。 如今你有這麼多機會償還,未嘗不是一種幸運。 但記得,還夠了,也該收手,別讓那人反過來欠你太多,連累兩人,在下輩子還糾糾纏纏。 心甘情願給予的人永不吃虧。 覺得自己不甘願了,就別再給。心不甘情不願地給,對接受者有害無益。 給予時,你必須內心豐盈,像一漲不得不湧出的泉水,無私地讓乾渴的行人,分享最美的甘露。越給,你越多。

「帶小孩」能提升領導力

2006年11月22日
公開
46

「帶小孩」,能提升你的領導力,而不是削弱你的競爭力 在國外,1份4萬人次的調查顯示:81%的受訪者認為,有小孩的女性主管在耐心、聆聽技巧與時間管理上表現優異;在國內,本刊調查14位高階主管發現,有半數受訪者從育兒上得到工作的啟發,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因為我為人父母,所以我才能成為更好的經理人!」 文●方德琳 你相信教養小孩的經驗有助於管理或領導能力的提升嗎? 你是否曾從育兒經驗得到啟發,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 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這篇文章,將挑戰你過去的認知。請先看以下兩個例子,她們是全世界最有權力的女人。 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前美國國務卿,她年輕時,為了照顧三個小孩,專心當了十五年的家庭主婦。直到三十九歲,取得博士學位後才重返職場。工作二十年後,也就是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三日,她站在白宮著名的橢圓型辦公室內,在總統柯林頓旁,宣誓就任國務卿,成為美有史以來第一位女國務卿。 證據:四份調查報告同一結論 養兒育女有助提升領導能力 另一個女人,是跨國品牌公司Sara Lee現任執行長布蘭達(Brenda Barnes),她曾任百事可樂北美區執行長,但為了養育三個小孩,她也曾離開職場,專心的過了六年家庭主婦生活後,於二○○四年復出。一回到職場,她就躋身《富比世》雜誌全球百位最有權勢的女性排行榜,今年十一月,她更是第二次入榜,並高居第九名。 曾是《財星》雜誌權勢女性榜上的人物,寶僑(P&G)全球嬰兒產品部總裁黛比(Deb Henretta)認為,帶小孩的經驗,與一個經理人的領導力,兩者間有顯著的正向關係:「你不能說我是『儘管為人父母,但還能夠成為傑出的經理人』,而應該說『因為我為人父母,所以我才能成為更好的經理人』。」 過去,養兒育女,讓身為父母的經理人,尤其是女性焦頭爛額,在事業與家庭兩邊掙扎。然而,一些新版的故事正在全世界發生,歐布萊特、布蘭達、黛比,將不再是特例。 這個新現象,背後有四份最新報告的支撐。 二○○○年與二○○二年,兩份美國田野調查,共針對一百二十位高學歷的高階女性主管進行研究後發現:「為人父母不僅不會降低,反而有助於她們的職場表現,讓她們得到更高的成就。」(編按:報告來源分別是衛斯理學院女性研究中心〔Wellesley College Center for Research on Women〕、北卡羅萊納州葛林斯堡創意領導中心〔The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 緊接著,二○○五年,一份四萬人次的問卷調查更顯示:高達八一%的受訪者認為,有小孩的女性主管在耐心、聆聽技巧與時間管理上表現優異,也使得他們比較喜歡追隨有小孩的女性主管。這份報告來自美國女性職涯成長團體WorldWit。 最具體的一份報告,作者則為曾經獲普立茲獎提名的美國紐約時報前記者安.克坦頓(Ann Crittenden)。她深度訪談CNBC電視台的總裁暨執行長等一百多位專業表現傑出的父母後,歸納出育兒跟領導的共通技巧包括:一、耐心、同理心等人際溝通技巧;二、激發學習成長潛能的技巧;三、以身作則,表現類似誠信、正直這種道德勇氣的特質等。 在這一百多位高階受訪者中,多數都同意,育兒經驗跟領導技巧有密切關聯。因此,她下了一個結論:養兒育女是多數人一生中必經、且最辛苦的工作,若能認真經營親子關係的經理人,一定可從中提升領導能力,因此,「領導從家庭開始」。 時代雜誌集團董事長安.摩爾(Ann Moore)如是說:「當你需要領導別人,當你需要組織團隊的時候,或許你最需要的技能就是一般母親在家裡帶小孩的那套。」 然而,美國的情況如此,台灣的經理人呢? 針對此議題,《商業周刊》對國內十四名專業經理人進行調查,包括永豐餘董事長邱秀瑩、Google台灣區總經理張成秀、光寶董事長宋恭源、中國輸出入銀行理事主席符寶玲、一○四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等人。 在「你在育兒經驗上得到的啟發,是否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問題中,雖有一半的人回答是肯定的,但經交叉比對後,則得到一個有趣的結論:年輕的經理人比年長一代(五十歲以上),較容易從育兒上得到啟發。 落差:年輕人較年長者易從中學習 台灣人的體驗認知不如美國人 這份調查點出了台灣經理人的育兒狀況: 一、年長的經理人,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普遍缺席,他們對問卷的回答多半是「孩子大了,記不得,」或者間接表示「親子關係沒有很好」。 二、年輕一代的經理人,更重視小孩的養育,關心小孩的競爭力。但他們的育兒類型又分為兩種,一種只花時間,卻沒有用心,因此無法與孩子進行深度互動、得到回饋;另一種父母,他們花了時間、心思陪伴小孩,卻苦無對的方法。 擁有兩個小孩的明基電通台灣區總經理洪漢青,就是一例。他說,由於跟小孩相處的時間不多,「以前,我唯一的教養方式就是溺愛他們。」直到後來,當他要小孩遵守規範,卻發現他們理都不理的時候,才知道小孩也需要領導跟管理。 簡單來說,從育兒學領導的概念,在美國等先進國家成為最新趨勢,在台灣,卻還未被認同,就算有認同者,也很難做到。信誼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點出箇中原因——過去一代以權威教養小孩,而年輕父母雖然知道要用愛來教小孩,教養的知識與方法都還不夠成熟,因此,從育兒當中得到有用的啟發比例甚低。 然而,事實是,不管你是否心甘情願,當你為人父母的那一刻,你其實就在家中扮演領導的角色,家庭,是你第一個領導訓練場,而且,「你永遠無法從家裡退休」,即使無所作為,也在發揮負向的領導力。 因此,「這是一加一大於二的結果」,台大管理學院教授柯承恩說。當我們努力做好家中領導角色時,這些內在能力將有助於提升企業領導力。 那要怎麼做呢? 一九九六年被《時代》雜誌選為二十五個最具影響力人物的成功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是九個小孩的父親,四十七個孫子的祖父。他以自身的經歷,總結了一套經營高效能家庭的心法。 典範:活用「領導樹」四種角色 就可帶領家庭、企業成員成長茁壯 他認為,要營造一個成功幸福的家庭,父母必須扮演四種領導角色,他用「家庭領導之樹」來描繪這四種角色的功能: 一、楷模(modeling),這是樹根,父母必須決定要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與文化後,自己樹立榜樣。 二、輔導支持(mentoring),這是樹成長茁壯的養分。父母要無條件的給予,讓家人感受到無私的愛。 三、規畫(organizing),這是枝幹,父母必須建立家庭成員固定聚會的系統。若沒有安排任何家庭的聚會跟時間,家庭結構鬆散,無法建立共享的理念跟價值。 四、教導(teaching),這是枝葉,也就是扮演指正方向的角色。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犯錯? 柯維說,越是樹的底部越重要,但為人父母最容易犯的錯,就是在枝葉上花功夫,每天叨念小孩要念書、要誠實......,卻徒勞無功。而家庭領導之樹的經營,與企業領導之樹有異曲同工之妙,若父母能藉由養兒育女的經驗,好好經營家庭之樹,並將這經驗移植到職場上,將可收同等良效。 -------------------------------------------------------------- 這當然是對在家帶小孩的全職媽媽最好的鼓勵報告,自己呢,不敢奢望能提升自己的領導力,只希望在家帶小孩的這幾年沒有削弱了自己將來重新投入職場的競爭力,這樣就阿彌陀佛了!

目前流行採用的測試,準確得令人吃驚

2006年10月05日
公開
36

自己測試的結果是【41分到50分:平衡的中道】,覺得還蠻準的! ************************************************* 這是一個目前流行在很多大公司人事部門實際採用 的測試,準確得令人吃驚。 廣達/中華汽車就是使用這一套 先拿筆記住這 十題選的答案,再對照分數相加合? 請記住:選擇答案時應是依據現在的你,目 前的狀況為準,而不是依過去的你,且不要猶豫 ********** *********** 1.你何時感覺最好? a)早晨 b)下午及傍晚 c)夜 2.你走路時是…… a)大步的快走 b)小步的快走 c)不快,仰著頭面對著世界 d)不快,低著頭 e)很慢 3.和人說話時,你…… a)手臂交疊的站著 b)雙手緊握著 c)一隻手或兩手放在臀部 d)碰著或推著與你說話的人 e)玩著你的耳朵、摸著你的下巴、或用手整理頭髮 4.坐著休息時,你的…… a)兩 膝蓋併攏 b)兩腿交叉 c)兩腿伸直 d)一腿卷在身下 5.碰到你感到發笑 的事時,你的反應是..... a)一個欣賞的 大笑 b)笑著,但不大聲 c)輕聲的咯咯地笑 d)羞怯的微笑 6.當你去 一個派對或社交場合時,你..... a)很大 聲地入場以引起注意 b)安靜地入場,找 你認識的人 c)非常安靜地入場,儘量保 持不被注意 7.當你非常專心工作時,有人打斷你,你會..... a)歡迎他 b)感到非常惱怒 c)在上兩極端之間 8.下 列顏色中,你最喜歡哪一顏色? a)紅或 橘色 b)黑色 c)黃或淺藍色 d)綠色 e)深藍或紫色 f)白色 g)棕或灰色 9.臨入睡的 前幾分鐘,你在床上的姿勢是..... a)仰 躺,伸直 b)俯躺,伸直 c)側躺,微卷 d)頭睡在一手臂上 e)被蓋過頭 10.你經常夢 到你在…… a)落下 b)打架或掙扎 c)找東西或人 d)飛或漂浮 e)你平常不做夢 f)你的夢都是愉快的 ************************ 現在將所有分數相加, 再對照後面的分析 〔分 數〕 1. (a) 2 (b) 4 (c) 6 2. (a) 6 (b) 4 (c) 7 (d) 2 (e ) 1 3. (a) 4 (b) 2 (c) 5 (d) 7 (e) 6 4. (a) 4 (b) 6 (c) 2 (d) 1 5. (a) 6 (b) 4 (c) 3 (d) 5 6. (a) 6 (b) 4 (c) 2 7. (a) 6 (b) 2 (c) 4 8. (a) 6 (b) 7 (c) 5 (d) 4 (e) 3 (f)2 (g) 1 9. (a) 7 (b) 6 (c) 4 (d) 2 (e) 1 10.(a) 4 (b) 2 (c) 3 (d) 5 (e) 6 (f)1 【低於21分:內向的悲觀者】 人們認為你是 一個害羞的、神經質的、優柔寡斷的,是須人照顧、永遠要別人為你做決定、不 想與任何事 或任何人有關。他們認為你是一個杞人憂天者,一個永遠看到 不存在的問題的人。有些人認為你令人乏味,只有那些深知你的人知道你不是這樣的人 【21分到30分:缺乏信心的挑剔者】 你的朋友認為你勤勉刻苦、很挑剔。 他們認為你是一個謹慎的、十分小心的人,一個緩慢而穩定辛勤工作的人。 如果你做任何衝動的事或無準備的事, 你會令他們大吃一驚。他們認為你會從各個角度仔細地檢查一切之後仍經常決定不做。他們認為對你的這種反應一部分是因為你的小心的天性所引起的。 【31分到40分:以牙還牙的自我保護者】 別 人認為你是明智、謹慎、注重實效的人。也認為你是一個伶俐、有天賦有才 幹且謙虛的人。 你不會很快、很容易和人成為朋友,但是是一個對朋友非常忠誠的人,同時要求朋友對你也有忠誠的回報。那些真正有機會瞭解你 的人會知道要動搖你對朋友的信任是很難的,但相等的,一旦這信任被破壞,會使你很難熬過。 【41分到50分:平衡的中道】 別人認為你是一個新鮮的、有活力的、有魅力的、好玩的、講究實際的而永遠有趣的人;一個經常是群眾注意力的焦點,但是你是一個足夠平衡的人,不至於因此而昏了頭。 他們也認為你親切、和藹、體貼、能諒解人;一個永遠會使人高興起來 並會幫助別人的人。 【51分到60分:吸引人的冒險家】 別人認為你是一個令人興奮的、高度活潑的、相當易衝動的個性;你 是 一 個天生的領袖、一個做決定會很快的人,雖然你的決定不總是對的。他們 認為你是大膽的和冒險的,會願意試做任何事至少一次;是一個願意嘗 試機會而欣賞冒險的人。因為你散發的刺激,他們喜歡跟你在一起 。 【60分以上:傲慢的孤獨者】 別人認為對你必 須「小心處理」。 在別人的眼中,你是自負的、自我中心的、是個極端的傢伙。

婚姻~~一個數學概念

2006年07月20日
公開
47

家政學校的最後一門課是《婚姻有經營和創意》,主講老師 是學校特地聘請的一位研究婚姻問題的教授。他走進教室, 把隨手攜帶的一疊圖表掛在黑板上,然後,他掀開掛圖,上 面用毛筆寫著一行字:婚姻的成功取決於兩點: 一、找個好人; 二、自己做一個好人。 “就這麼簡單,至於其他的秘決,我認為如果不是江湖偏方 ,也至少是些老生常談。”教授說。 這時台下嗡嗡作響,因為下面有許多學生是已婚人士。 不一會兒,終於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子站了起來,說: “如果這兩條沒有做到呢?” 教授翻開掛圖的第二張,說:“那就變成4條了。” 一、容忍,幫助,幫助不好仍然容忍。 二、使容忍變成一種習慣。 三、在習慣中養成傻瓜的品性。 四、做傻瓜,並永遠做下去。 教授還未把這4條念完,台下就喧嘩起來,有的說不行, 有的說這根本做不到。 等大家靜下來,教授說: "如果這4條做不到,你又想有一個穩固的婚姻, 那你就得做到以下16條。” 接著教授翻開第三張掛圖。 一、不同時發脾氣。 二、除非有緊急事件,否則不要大聲吼叫。 三、爭執時,讓對方贏。 四、當天的爭執當天化解。 五、爭吵後回娘家或外出的時間不要超過8小時。 六、批評時話要出於愛。 七、隨時準備認錯道歉。 八、謠言傳來時,把它當成玩笑。 九、每月給他或她一晚自由的時間。 十、不要帶著氣上床。 十一、他或她回家時,你一定要在家。 十二、對方不讓你打擾時,堅持不去打擾。 十三、電話鈴響時的時候,讓對方去接。 十四、口袋裏有多少錢要隨時報帳。 十五、堅持消滅沒有錢的日子。 十六、給你父母的錢一定要比給對方父母的錢少。 教授念完,有些人笑了,有些人則歎起氣來。 教授聽了一會兒, 說:“如果大家對這16條感到失望的話,那你只有做好 下面的256條了,總之,兩個人相處的理論是一個幾何級數理論, 它總是在前面那個數字的基礎上進行二次方。” 接著教授翻開掛圖的第四頁,這一頁已不再是用毛筆書寫, 而是用鋼筆,256條,密密麻麻。 教授說 :“婚姻到這一地步就已經很危險了。” 這時台下響起了更強烈的喧嘩聲。 不過在教授宣佈下課的時候,有的人坐在那兒沒有動, 他們流下了淚。 愛一個人,要了解,也要開解; 要道歉,也要道謝; 要認錯,也要改錯; 要體貼,也要體諒; 是接受,而不是忍受; 是寬容,而不是縱容; 是支持,而不是支配; 是慰問,而不是質問; 是傾訴,而不是控訴; 是難忘,而不是遺忘; 是彼此交流,而不是凡事交代; 是為對方默默祈求,而不是向對方諸多要求; 可以浪漫,但不要浪費; 可以隨時牽手,但不要隨便分手。 如果你都做到了,即使你不再愛一個人,也只有懷念,而不會懷恨 本日記框來自依戀宸宸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2006年07月19日
公開
43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主講人:游乾桂 聽說人一輩子看到一個人一眼只有1/61的機率,今天能與大家見面,希望大家把緣分放在心上,我們好「有緣」,好「惜緣」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 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缺點,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一無可取,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 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療養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 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 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同。 現有科學知識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產生;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 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麻?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我。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我會希望給孩子的記憶,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 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1.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 2.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的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 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 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生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 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佈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 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 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來這種騙術,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N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向)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 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二本書: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 希望孩子能夠來閱讀這兩本書,不單用眼睛。 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30歲的時候才唸醫科,38歲畢業。老頑童劉其偉,他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66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 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如果2歲就會吊單槓反而對他的身體發展會有害處。 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久,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12歲上哈佛大學、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 因此,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 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我發現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前,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 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 就如同「失之東瑜,收之桑榆」的意思. 不忘讚美孩子 讚美可以用最少的力發揮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他才會好 ?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 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女兒就會越作越起勁。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而是:有笑話嗎?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 「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 自己會為自己加油,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 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 家長必須要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 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一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1.75倍的效率。 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兒子稱它為「發現台北的秘密花園」,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我發現台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和他們一起去織夢? 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5元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5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5元。 後來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鑿一口井應該是5000元,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加上企業的贊助,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 因此,絕對不要小看孩子,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 希望每個父母能鼓勵孩子圓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太快,不小心跌倒了, 他回頭告訴我這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關心他人)會出不來! 我會帶孩子和我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 也會自己看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他告訴我他讓他的(會為別人想) 這世界原本就是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還原成一個人,馬上就要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所以要有生命,有夥伴朋友助力,如果擁有這些特質,就會有機會! 讓孩子開心一點,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

溫柔地告別(談生死)

2006年06月27日
公開
45

溫柔地告別(談生死) 很感人的一篇文章,可拿來當生命教育的教材喔~ 有多少人能這麼灑脫的看待生死呢? *********************** 「媽媽,我要去睡冰床了,」 13歲、眉清目秀的瑋澤躺在林口長庚兒童醫院病床上, 吐出這句話之後沒多久就過世了, 臨走前,面容安詳。 瑋澤9歲那年, 突然發現自己手腳愈來愈沒有力氣, 身體莫名疼痛,在台北各大教學醫院求診、轉診, 始終找不出病因。整整花了一年, 最後才被長庚醫院腫瘤科洪悠紀醫師診斷為 「原發性神經外胚層腫瘤」 從此,瑋澤開始過著與惡性腫瘤為伍的生活。 身體情況好,媽媽就陪他回學校上課, 情況轉糟時,只好回醫院住院接受治療, 「再怎麼痛,他都不哭不鬧,」 瑋澤媽媽語氣既心疼、又安慰。 一年年過去,瑋澤待醫院的時間愈來愈長, 年紀雖小,卻知道自己生了什麼病, 而且堅持親自簽「放棄急救」 醫囑聲明「因為他不想像隔壁大哥哥過世前, 全身插滿管子,痛苦掙扎,最後七孔流血走了,」 幾乎全天候守在病床旁的瑋澤媽媽說。 病塌旁的同學會不知道什麼緣故, 瑋澤似乎知道自己來日不多, 他跟媽媽說,很想念同學。 媽媽提議幫他辦個小型同學會, 邀請幾個要好的同學來看他, 麥當勞快樂兒童餐(瑋澤看著同學享用), 在病床旁掛上氣球、彩帶, 瑋澤靜靜地看著同學七嘴八舌 說班上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 蒼白的病房變得熱鬧活潑。 媽媽當然也跟同學說明瑋澤生了什麼病, 解釋瑋澤必須頂著大光頭,那麼久不能上學的原因, 以去除孩子們內心的恐懼。 從來,瑋澤媽媽都不隱瞞瑋澤病情, 「我總是跟他說,隨緣,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以後不管發生什麼,我們都是愛你的。」 同學會完那天晚上, 瑋澤賴在媽媽身旁說: 「媽媽,謝謝妳,我今天好開心。」 瑋澤過世前一個月, 長期照顧瑋澤的醫療團隊成員之一, 方恩真護理師在一次閒聊時, 問瑋澤有什麼願望想實現? 「我想幫洪醫師過生日,」 當時腫瘤已經侵犯到心臟附近的瑋澤不假思索道出。 對瑋澤一家人來說, 長期悉心照顧瑋澤的洪悠紀醫師無疑是救命恩人。 某個星期五下午,幾乎動員醫療團隊每個人, 有人負責訂花,有人買蛋糕、水果, 還得有人負責支開洪醫師, 想辦法找理由讓她查完病床, 最後來到瑋澤病房,來個大驚喜。 當瑋澤出其不意捧出蛋糕,對洪醫師說「生日快樂」, 那一瞬間,又驚又喜的洪醫師感動落淚, 圍繞在瑋澤床邊的醫護人員們,也忍不住眼角泛紅。 慶生會結束後,瑋澤趁著體力還好時, 自己打電話問候住在外地的阿嬤。 他將訪客送來的水果分送給護士阿姨, 謝謝她們多年照顧。 最後一個星期,瑋澤幾乎沒吃東西, 只喝水,不做積極治療。 原本就很安靜不多話的瑋澤有一天突然說: 「媽媽,我要放下,一切隨緣。」 那時媽媽並不清楚瑋澤想表達什麼, 直到三天後才恍悟。 那天是個風和日麗的春天早晨,瑋澤躺在媽媽懷裡, 輕聲說著:「媽媽,我要去睡冰床了,」然後闔眼離去。 「兒子教會我,不要太在意很多事,」 瑋澤媽媽淡淡笑著說,瑋澤這幾年生病, 讓以前只知道賺錢、 很少與孩子互動的老公開始幫忙接送兒子女兒上學、 詢問功課,全家人關係變得更緊密。 為了讓瑋澤走得「歡樂」, 瑋澤媽媽辦了一場很不一樣的葬禮。 靈堂前的遊戲媽媽相信,瑋澤去了天堂, 身體脫離病痛後,會過得更開心、自由。 「我們應該感到欣慰,」她不想將葬禮弄得愁雲慘霧。 她將瑋澤同學摺好的紙鶴掛在靈堂兩側, 準備了許多零食、飲料, 抱著再幫瑋澤辦一次同學會的心情。 剛開始小朋友們來上香時, 童稚臉龐充滿害怕、不知所措, 也不敢靠靈堂供桌太近。 這時,瑋澤媽媽突然提議, 「我們來ㄅㄨㄚˇ-ㄅㄨㄟ(擲茭), 問看看瑋澤在天上都做些什麼?」很快地, 這個勁爆提議將瀰漫靈堂內的濃濃哀傷,一掃而空。 有個男生先跑出來,站在瑋澤相片前唸唸有詞, 手握兩個硬幣就往地上丟, 他問瑋澤天上有沒有電視可以看? 同學們陸續冒出一連串的好奇:在天堂要上學嗎? 也要寫功課嗎?那裡有沒有電動玩具可以打? 有其他玩伴嗎?會不會無聊? 連女生也不落人後。 小女孩捧著一束花跟瑋澤說: 「這是我用零用錢買的,花了150元,我很捨不得,不過還是要送你。」 「瑋澤說捨不得就不要送嘛,這麼不甘願,」 媽媽幫忙擲茭問瑋澤喜不喜歡? 結局是,為了搶位置發問問題, 男女生在瑋澤靈前擠成一團,又笑又鬧。 歡笑聲趕走了葬禮特有的冰冷氣味, 孩子們玩興大發,竟然不想回家。 「這是我見過最溫馨的葬禮,」瑋澤老師孫義芬說。 有些時候,大人反而比小孩難釋懷。 到了民間習俗「頭七」的日子, 瑋澤阿嬤很傷心地問瑋澤姐姐,為什麼沒有哭? 「阿嬤不要哭,他在天上過得很好,」瑋澤姐姐回應。 瑋澤姐姐一開始很生氣老天爺, 為什麼讓弟弟發生這樣的事,很恨、不甘心。 可是在入殮那天,當瑋澤被放入棺木的那一剎那, 她赫然發現,弟弟對著她, 柔軟的臉上竟現出一抹笑容! 「瑋澤姐姐後來跟我說,弟弟像個大洋娃娃, 只是睡著了,他應該不會再疼痛受苦了」 瑋澤媽媽眼神望向遠方。 她固定到學校擔任志工媽媽,輔導需要被關懷的學生, 雖然剛失去一個兒子,依然神情愉快,充滿活力。 因為「生命生生不息,死掉的只是軀殼, 靈魂永遠存在,瑋澤將繼續他該有的旅程」 媽媽語氣堅定。   你想如何做最後的告別? 你和你所愛的人有一天都會死, 而生命絕不只是你現在所經驗到的. 這是朋友轉寄給我的一篇文章 應該是真實的吧 因為裡面提到的長庚醫護人員的名字 都是真的 反而是這樣堅強豁達的媽媽 讓我心酸地熱淚盈眶.想哭 也和自己的想法很貼近 佛家說死亡是"往生" 往新生的生命 所以我相信軒也已展開新的生命 苦痛都已遠離,做媽的應該感到欣慰 而面對自己的生死,也很看得開 我常告訴爸比 我不要施以緊急急救 不要電擊.插管,我要有尊嚴的離開 若你讓我半死不活的,我會恨你一輩子 若可器官捐贈.大體捐贈,就全捐了吧 最後一把火燒了就好 若大坪頂還有空位,就放大玶頂,和軒作伴 若沒有,骨灰就灑在家裡花圃當肥料 要不就灑在大海裡,一切簡單,不要花什麼錢 我想辦的是生前告別式 在生前能聽聽朋友家人對我的愛 死後就省了吧 本日記框來自依戀宸宸

我們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

2006年06月25日
公開
40

我們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 我的學長去年喪妻。 這突如其來的事故,實在叫人難以接受,但是死亡的到來不總是如此。 學長說他太太最希望他能送鮮花給他,但是他覺得太浪費,總推說等到下次再買,結果卻是在她死後,用鮮花佈置她的靈堂。 這不是太蠢愚了嗎?! 等到.....,似乎我們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我們對自己說 「等到我買房子以後!」 「等我最小的孩子結婚之後!」 「等我把這筆生意談成之後!」 「等到我死了以後」 人人都很願意犧牲當下,去換取未知的等待; 犧牲今生今世的辛苦錢,去購買後世的安逸。 許多人認為必須等到某時或某事完成之後再採取行動。 明天我就會對她好一點; 下星期我們就找時間出去走走; 退休後,我們就要好好享受一下。 然而,生活總是一直變動, 環境總是不可預知,在現實生活中,各種突發狀況總是層出不窮。 那麼我們要如何面對生命呢? 我們毋需等到生活完美無瑕,也毋需等到一切都平穩,想做什麼,現在就可以開始做起。 一個人永遠也無法預料未來,所以不要延緩想過的生活,不要吝於表達心中的話,因為生命只在一瞬間。 如果你的愛人想要紅玫瑰,現在就買來送她,不要等到下次。 真誠、坦率的告訴她:「我愛妳」、「妳太好了!」這樣的愛語永不嫌多。 如果說不出口,就寫張紙條壓在餐桌上: 「你真棒!」 ~或是~ 「我的生命因你而豐富。」 不要吝於表達,好好把握。 記住,給活人送一朵玫瑰, 強過給死人送貴重的花圈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盡頭, 許多人經常在生命即將結束時, 才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事沒有做,有許多話來不及說, 這實在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別讓自己徒留「為時已晚」的空餘恨。 逝者不可追,來者猶未卜,最珍貴、最需要即時掌握的「當下」,往往在這兩者蹉跎間,轉眼錯失。 有許多事,在你還不懂得珍惜之前已成舊事; 有許多人,在你還來不及用心之前已成舊人。 遺憾的事一再發生,但過後再追悔 「早知道如何如何」是沒有用的, 「那時候」已經過 去,你追念的人也已走過了你的生命。 一句瑞典格言說:「我們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 不管你是否察覺,生命都一直在前進。 人生並未售來回票,失去的便永遠不再。 將希望寄予「等到方便的時間才享受」,我們不知失去了多少可能的幸福。 不要再等待有一天你「可以鬆口氣」,或是「麻煩都過去了」。 生命中大部分的美好事物都是短暫易逝的,享受它們、品嚐它們,善待你周圍的每一個人,別把時間浪費在等待所有難題的「完滿結局」上。 找回迷失的生命,死亡也許是免費的, ─但是,卻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勸您一句話: 把握當下,莫等待。 本日記框來自依戀宸宸

好好哭吧

2006年04月18日
公開
46

"好好哭吧"為丹麥文繪本書 書籍簡介: 小孫子們最愛最愛的老祖母就要被死神先生帶走了!他們拼命地想要留住死神,讓祂不要帶走老祖母,所以不斷地替祂倒咖啡,想要討好祂。死神先生其實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壞心、那麼無情,於是祂跟小孫子們講了一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對兄弟,哥哥名叫悲傷,弟弟叫作哭泣。 有一對姊妹,姊姊叫作快樂,妹妹叫作歡笑。 有一天,那對姊妹和那對兄弟相遇了。 他們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悲傷跟快樂結婚、哭泣跟歡笑結婚……   故事的結局是,這兩對活到很老很老的夫妻,最後還是隨著另一半的過世而跟著死去了!死神先生試著想讓小孫子們明白的是:如果沒有死亡,怎能突顯生命的價值?如果不曾下雨,誰會好好享受陽光?如果沒有黑夜,誰會高興的期盼白天來臨?   還記得,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得要勇敢堅強,不要老是那麼愛哭嗎?也因此我們總是壓抑自己,不讓情感流露或淚水氾濫。本書想傳達的是,面對「死亡」或是其他生命中紛至沓來的衝擊,我們:可以悲痛,但不必要心碎啊!唯有真正面對我們內心翻湧的情緒,了解自己有時候也會感到軟弱與無助,我們才有可能以柔軟的心與同理心,來自我安慰與癒療,也才能給別人安慰與體貼設想。

大象男孩新聞

2006年04月13日
公開
45

孩子是落入人間的精靈,有一群孩子,在飛往人間的路上,卻出了小意外;於是有人說他們殘障、有人說他們遲緩。而他們最需要的是「早療」的雙翅,才能重新學飛。但因為貧困、疏忽、漠視,台灣有數以萬計的受傷精靈,還在最底層的角落艱辛掙扎,更可能錯失未來一生振翅高飛的天空。 商業周刊下周起要播放紀實片,故事主角「大象男孩」──祥祥,正是這樣的例子。他八歲,天生重度唇顎裂、氣管狹窄氣管狹窄、聽力障礙,誕生至今,只能發出「嘎─嘎」的怪聲。吞嚥食物,更是他無法實現的夢,一粒米、一顆豆都可能會滑入他極細的氣管,奪去他脆弱的生命。 為了讓祥祥維持最基本的生存能量,出生至今,他只能用鼻胃管進食。祥祥的喉頭中央裝著淺藍色塑膠氣切管,蛋白般的痰液不斷流出,滑至泛黃的圍兜上;口水也從齒縫流出,泛著酸腐氣息。 祥祥在社會底層的弱勢家庭長大,媽媽早已離去,每天好幾回,全靠年逾七旬的阿嬤,調製牛奶、米茶等流質食物灌食。每次的灌食仿若一場悲苦卻熟練的儀式,祥祥先躺下,接過鼻胃管,自己用小手把管子往左鼻孔裡推,碰到喉管嫩肉時,他有點痛,雙腳在空中跺著;最後,阿嬤拿起灌食用針筒,將「三餐」緩緩地灌入祥祥的胃。 八年來,祥祥不會說話表達,但阿嬤知道,「吃」是祥祥的盼望。阿嬤說,一家人同桌吃飯,他也要一雙碗筷,有模有樣的坐著。更小的時候,見到別人吃東西,祥祥又黑又亮的靈動眼睛裡,眼淚大顆大顆地往下掉。阿嬤帶他出門,最怕遇到其他孩子手持五顏六色的棒棒糖,因為祥祥會立刻盯住不肯走,蛋白狀的口水一滴、一滴地滑落… 0到6歲是早療的關鍵期,但祥祥錯過了,他三歲還不會走路,在阿嬤的耐心調教下,祥祥才踏出一步又一步。有一天,他更用稚嫩的小手拿起鼻胃管,忍著痛,踢著腳,一條長長管子竟然就這樣穿進去了。五歲,他已會熟練地操作化痰機與抽痰機,自己抽痰。 聯合新聞網 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9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