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曉媽咪

日期

#Tag

台茂

2008年01月13日
公開
14

今天變天了 變冷了 也開始下雨了 沒辦法去戶外散步 只好找室內的活動 那第一選擇當然就是逛百貨公司或shopping mall 媽咪提議去台茂 好像生了小寶貝之後 就再也沒去過 媽咪想買一雙長筒靴 看到一雙特價990的 樣式簡單大方 可是在小腿部位拉鍊竟然拉不上去 爸比馬上說:腿太粗了 爸比,你不要命了喔! 竟敢說老婆小腿粗 媽咪以前一向以自己的小腿自豪 因為很細又沒有蘿蔔腿 即使變胖的時候 小腿也還是很好看 但這雙靴子讓媽咪覺得很受挫 一定是它小腿圍做太細了 後來又看到一雙也是特價990的 這雙就很ok 拉鍊輕易就拉上了 我就說嘛 人家的小腿哪有粗啊 又幫小寶貝買了一雙運動鞋 其實小寶貝鞋子多得不得了 但看在只有250元 還是買了 後來媽咪又買了一件裙子和上衣 媽咪真的瘦身有成 現在只要穿M的就可以了 以前穿的L號裙子和褲子 都鬆到快整個掉下去 能穿的裙子和褲子沒幾件 試穿時 我說穿這樣看起來像25歲 那小姐就說:妳本來也很年輕啊 我叫小寶貝告訴那阿姨媽咪幾歲 小寶貝很誠實的說:我媽咪37歲 那小姐說什麼也不相信 一直說我一定和小寶貝早就套好招了 小孩子最誠實了 怎麼可能說謊呢? 不過媽咪瘦下來以後 很多人都說媽咪變年輕了呢! 連爸比都說老婆看起來頂多30歲 中午在五樓的美食街吃 有爸比最愛的碗粿和彰化肉圓 爸比今天可也滿足了 吃過飯到六樓讓小寶貝玩 換了一百元的代幣20枚 玩兩種就玩完了 在換代幣前就和小寶貝約定好 只能用這20枚代幣 玩完就沒了 要玩的遊樂設施也是她自己選的 所以玩完兩項.用完代幣 她也很遵守約定的跟我們走 逛到兩點回家

養出有力量的孩子

2008年01月11日
公開
21

養出有力量的孩子,是媽咪新買的書 力量二字,深深吸引我,比什麼聰明.優秀都來得吸引我 加上作者是心理諮商師 她的文字用詞深得我心 因此在店看到這本書後,回家馬上上網買了 作者王理書的部落格: 相遇 也是很棒的喲 ================================================================ 內容簡介 父母之路,也是修行之路。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歷程裡, 我們與生命更靠近,我們越來越完整而成熟…… 有別於一般親職書羅列各種有效管教孩子的技巧與方法,在本書中,作者以長年擔任親職輔導者和身為母親的融合角色,分享縝密整合後的親職理念,以及自身真實發生的親職故事。作者紀錄親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親子間的對話有著生命的真實與純粹,讀來令人溫暖、感動、省思與成長。 沒有任何一本書能給父母教養孩子的標準答案。回歸到愛的方式,就是最有力量的教養之道,誠摯地邀請您一同進入這場豐盛的親職之旅! 針對現代父母,本書的親職核心概念為: ◆親子互動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也看見自己。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孩子需要真實的父母。 ◆能照顧自己情緒的父母,更能給予孩子有力量的支持。 ◆教養在於:聆聽孩子的心,看見孩子的靈魂,感受他真正的需要。 ◆當一個「剛剛好的父母」,不太緊也不太鬆。 【概念篇】 1教養觀念 條件式關愛 是否記得紀伯倫在《先知》(The Prophet)中的智慧── 孩子經我們而生,卻不是我們所造生。孩子與我們相伴卻不屬於我們。我們能給孩子的只有愛而不是思想,因為孩子擁有他的思想。孩子不屬於我們,孩子屬於生命自身。 但我們在生活中需要掌控局面的時候,經常無意中忘記了這些智慧。在想要掌控的時候,通常我們會這樣說: 「來洗澡,我數到3。我開始數了喔!1∼2∼3∼我要生氣了。」 「如果你把玩具分給表哥玩,我就會買一個新玩具給你。」 「你再不跟我回家,我就不理你了。」 「如果你……我就……」 這些父母的心聲,在我聆聽起來是這樣的: 「我想要你快快洗澡,我累了,我好想早點把這晚上的工作做完。」 「我喜歡你和表哥分享玩具,如果你不想分享,我會覺得尷尬和不愉快。」 「我想早點回家,我快要失去耐心了,這種時候我無法對你溫柔。」 「我想要按照我的意思掌握局面……獎賞或懲罰,只要有用就好……」 父母也有需求,父母需要效率管理的深層心理,是一顆想要休息的心;而孩子通常被想玩的心抓住,很少會顧全大局的。孩子在父母條件式句型的互動下,逐漸學會了條件式的關愛。父母也許要到了他要的管理與效率,但孩子失去的可能是整個世界的原貌。 【實務篇】 5 媽媽沒關係 母子倆下午一起看翻翻書,一翻開裡面的動物就會跳出來。 兒子問:「媽媽,妳會不會怕怕裡面的青蛙?」 「媽媽不怕。」 「我也不怕青蛙。」 「媽媽,那妳會不會怕裡面的鸚鵡?」 「怕,媽媽怕。」曾經有恐鳥症的我這樣對他說。 「媽媽怕,我不怕。媽媽沒關係,我把它關起來就好了。」他蓋起書,凝視著我說。我忽然感受到被孩子照顧的感覺,那句我經常對他說的話,而今映照到我身上。 那本書從一到十,每翻開一個數字就會跳出等同數量的動物來。從他四個月開始玩那本書,到了一歲多忽然開始學會怕它,越栩栩如生的動物他越怕。我心裡想著:「嗯!孩子的認知成熟了,對世界的知覺立體了。」 後來,他開始學會不怕,越來越輕鬆看著書裡跳出來的各種動物。今天,他學會問我怕不怕,還學會照顧我的感受。啊!亂貼心的。 前一陣子,約莫一個月前,兒子開始會呈現他的內在對話,坐車想睡時他說:「想睡覺想睡覺。」然後又說:「趕快醒來趕快醒來。」行為上他就是愛睡又睡不著的樣子。原來他一邊想睡,一邊還叫醒自己呢! 孩子在我的照顧下長大,他對待自己的方式如同我對待他的樣子。當他跌倒時,他會跟自己說:「沒關係,摸摸就好了。」那就是平日我給他的對待。而這樣的關係開始變成他與別人的關係,他會對表弟說:「下車要小心喔!」猶如我對他說的一樣。他會對被蚊子飛入眼睛而想哭的我說:「媽媽,哭哭沒關係啦!」(那也是我對他說的話)孩子的世界就這樣百般牽連與建構起來,誰想得到他與世界關係的初胚,竟是我與他最日常的對話。 這篇文章呈現了親子互動的最大定則。早年的親子互動,會形成孩子內在自我互動的模式,也奠定孩子與人互動的基礎模式。在孩子年幼時,父母與他自身是無分別的,父母就是自己,自己與父母渾然一體。所以父母如何對待他,也形成日後孩子如何對待自己;父母如何與他說話,他除了學會安慰自己的方式之外,也學會將之給出去。孩子最早的初胚,建立在日常生活父母與他們的對話; 當父母的,請帶著覺知與孩子相處吧! 概念:照顧人 ------------------------------------------------------------------- 序 我出生在臺灣中南部的小鎮,經濟環境稍嫌貧困,但父母都是充滿愛且有創意的人,如同大部分的父母,他們背負著經濟壓力,受到傳統觀念的侷限;生命在受苦與享樂中,以撫養五個孩子長大為生命職責而前進。 我是老大,在母親辛苦操勞時靜默陪伴,在她抱怨訴苦時聆聽她,在她漂亮打扮時欣賞她;在父親歡樂時聽他說話,在他落寞時守護他身邊。這樣的我,若用心理學裡家族治療的眼光,可以被貼標籤為:〈代理父母〉或〈提早長大〉。而我多年在心理治療領域裡進出,浸泡在不同學派的各種觀點,我不會這樣詮釋自己的童年。我會這樣說: 身為長女的我,有一顆慈悲而敞開的心,我忠誠地守護我的家,守護父母,這樣的陪伴,讓我的童年除了與弟妹嬉鬧玩耍的歡樂之外,多了許多私密的心靈空間;這心靈空間,成就了我獨特的生命風格,讓我對人間的苦與愛,更敏感而願意敞開。因童年的這份奉獻,促成我與長輩的緣分特別好,一路成長走來,無論是學校、職場、心理修行的場域,我一直能與權力上位者,擁有一份相互關懷、相互敬重的好關係。後來成為助人者,我經常說:「這份助人者的修行,我從小就開始。」 我很平凡地長大,沒有擁有特殊的才華,沒有獲得特殊的榮耀,我順利輕鬆地通過學校每一關的考驗,成為一個高中物理教師。然而,即使我教書充實愉快,喜歡和學生相處,但心裡的聲音清楚地說:「不只這樣,這不是我最終停留的地方。」我的渴望一開始不明確,而方向卻始終如一:朝向一種更深層剔透的心靈溝通。 教書的第五年,藉由研習我參加「親職團體帶領人訓練」;這訓練延續了我大學時擔任會心團體帶領人的熱情,也點燃了一股莫名的嚮往:「我想成為親職團體帶領人」。當時我已經準備離職赴美念書,而心理諮商正是我想走的路。那已經是一九九二年的事了,一九九五年我正式從事專職的諮商工作,從青少年與父母團體開始,進入親職教育的道路。 當年帶領父母團體,主課程結構沿襲美國在八○年代流行的PET(父母效能訓練),或STEP(系統化父母效能訓練)的溝通訓練模式,強調父母扮演聆聽孩子,表達感受,並擔任衝突協調員的角色;父母提供鼓勵,教導孩子用正確的行為來滿足內在需求,並教導父母在家舉行家庭會議。我將創意帶入課程,並以生動的角色扮演作為溝通能力訓練的核心,在團體中,我與參與的父母們都能享受其中,互相支持,並成功地在角色扮演中擔任一位有良好聆聽的父母。而有意思的是,由於我和部分成員們保持的聯繫關係,才有機會發現,這些課堂上的「成功」未必能真的在家裡使用。專注無條件的積極聆聽,在碰到孩子偏差行為或難以溝通時,父母就困住了。他們常問的是:「為什麼回到家之後,就無法聆聽了呢?」 這些成員們在家庭教育實際上的困境,推動著我繼續學習思考,並一次次針對他們的需求,調整課程的設計。我開始將自己在心理治療領域的各種學習,以及心靈視野帶入親職教育中,並在一九九七年從臺中開始強制親職輔導的工作,一九九九年開始與鄭再傳紀念基金會合作,每年固定在社區開放二十週的親職團體,以及後續的年度親職講座。 二○○二年兒子出生,成為母親的經驗與每年演講的機會促成真正的整合,將母職—心理治療—親職工作,三個領域協調地編織在一起。二○○四年我將自己的親子日誌貼到網路,有了自己的部落格。這些親子互動學習的細膩歷程,吸引了對教育有熱忱,以及嚮往成長的朋友們捧場,網站上的真心分享以及熱情呼應,成了這本書出版的主要動力。 二○○六年女兒出生,我發覺自己這十多年的親職教育之路已趨近成熟,我一路找尋溝通模式背後的背後,配合這幾年在心理治療領域的學習心得,發展出〈父母之心•真實之路〉的取向。 一路尋找的腳步類似這樣的自問自答: 何以父母無法使用〈積極聆聽〉與〈我訊息〉呢? 因為比起接收孩子心聲,父母認為影響孩子更重要。 因為比起敞開心聲,父母更想表達觀念,教育孩子。 然而,〈積極聆聽與我訊息的背後〉是什麼呢? 〈積極聆聽〉意味著:父母原原本本地收到孩子的心聲。 〈我訊息〉意味著:父母不只是所扮演的角色,還是個真實有感受的人。 何以〈原原本本接納與真真實實敞開〉如此困難? 何以〈影響孩子〉的需求經常超過〈欣賞孩子現狀〉的存在? 為了回答自己的提問,我來說個故事。 我有份親職輔導工作,由政府付費,與那些社會局指定有虐孩行為的父母見面。大部分我的工作對象是父母,有時也會見見他們的孩子。 那是一個小三的女生,我們暫且稱呼她瑤瑤。瑤瑤第一次來見我時,臉部表情很僵硬,手不停地互抓手指。我凝視她一下下,感受到她的心情,我的心柔軟起來,問她說:「妳是不是很緊張?」她點點頭,手不由自主地鬆開來微微顫抖。我伸出自己的雙手,手掌攤開在她面前:「妳要不要把手放到我的手上?會比較不害怕喔!」瑤瑤將手放上來,我輕握著並輕聲說:「沒關係,慢慢來,不說話也沒關係。」瑤瑤掉下眼淚,點點頭。我們的談話關係,就此建立。 這是我與瑤瑤的第一次見面。在她父母的口中,瑤瑤是個難搞、脾氣可怕的女兒,會讓母親生氣到病發的壞小孩。在我眼中,我看到的是由恐懼主導行為的高能量小孩。 後來,有機會,我同時與瑤瑤和她的父母碰面。那天,在我與父母先談話之後,邀請瑤瑤進來。暫時被寄養的瑤瑤看見親生父母有些靦,她僵硬的表情再次出現,手指開始不安地攪動。這時瑤瑤的母親管教她:「坐好,把手放在兩邊,要有禮貌。」我看見瑤瑤聽話地將手放置兩側,卻因為緊張的能量無處表達(在我的詮釋裡,瑤瑤的手指不雅的動作,在平衡與表達她內在的焦慮),瑤瑤的眼神更恍惚了。 在上面這故事裡,瑤瑤的母親表現出「認真管教」的行為,而這管教無法抒解瑤瑤的壓力,反而增加瑤瑤的「退縮」;瑤瑤的焦慮能量無法疏導,為了扮演聽話的女兒,真實的她退縮到更裡面。 而我,用一種接納她此刻就是這樣子的方式等待她:「一雙溫暖的手,以及對現況的接納與寬容」,這讓瑤瑤也接納了自己的現況,她焦慮的能量因被接納而流動,瑤瑤專注下來,敞開她的心,更能與我接近。 回頭寫這一段,知道由於自己與瑤瑤之間關係的純淨,所以給得出這般的支持,也才有機會碰觸到瑤瑤的心,因此能以輔導者的角色,來協助她。而瑤瑤的母親比我沈重多了,她與瑤瑤間,有無數的挫敗記憶以及對孩子未來的焦慮。所以她對瑤瑤的行為難以有一接納的安靜度,無法放鬆地支持瑤瑤成長。 父母,〈揹負責任,帶著生存焦慮〉進入管教位置,所以面對孩子行為出狀況時,管教的急切讓他們難以〈原原本本接納〉與〈真真實實存在〉;因此,風行美國的父母效能訓練,對大多數具有傳統理念的父母,有實施上的困難。 因此,我後來發展出的親職風格,不以要求父母表現出「正確」的溝通訓練為主,而以支持父母回到自己的心,回到當下,想辦法培養自己寧靜的力量,以便在孩子偏差行為時擁有可以支持的內在空間。 這親職風格的核心基礎是:〈無論如何,接納與深愛自己的當下〉於是才能〈聆聽與接納孩子的當下〉,因而可以擁有一〈吸收與敞開的溝通關係〉,於是〈父母可以在關鍵時刻對孩子產生正向影響力〉。 這核心的精神,來自吉利根博士(Stephen Gilligan),他是我跟隨的治療師,同時也是《愛與生存的勇氣》(The Courage to Love)之作者。他跟隨Milton Erikson學催眠,修行合氣道,整合容格(C. G. Jung)與藏傳佛教的部分理念到心理治療中,Gilligan博士強調,「愛是一種紀律,愛是一個技巧」,「愛是無論在什麼時刻堅定地回歸中心,敞開心去承受接納生命所有的面向」,Gilligan博士強調,「我們受的傷的背後有一個遺失了的重大天賦,它一直在等候可以回歸自我的時刻;生命的困難,是一種召喚,召喚我們的英雄之旅,啟程,找回我們遺失的天賦。」 因此,治療工作的精神,在為案主守護一個場域,一個允許生命各個面向在此無分別地呈現的場域。在這場域裡,協助案主整合自身的不同面向的能量,找回他的天賦。 愛是讓生命之流重新回歸我們內在的勇氣,愛是朝朝暮暮需要鍛鍊的技巧,猶如練功一樣,時時刻刻練習【回歸中心】,無論何時都溫柔堅定與充滿創造力。 我跟隨吉利根博士的工作坊,共六回合了,我將他的理念應用在親職工作,運用在我自身成為母親的道路。這本書與你分享,整合後的親職理念,以及日常生活裡真實的親職故事。 我們家的親職故事是現在進行式,若你讀完這本書,還有興趣了解,這些親職概念在我們家,在孩子們繼續長大歷程中,還會發生些什麼故事,請來我的部落格,你會有滿意的答案。

田尾公路花園

2008年01月01日
公開
12

一直沒決定今天要去哪玩 南投的花卉展開始了 但聽說沒什麼看頭 所以並不打算去 再上網查查資料 彰化田尾公路花園似乎還不錯 可以騎腳踏車賞花 所以最後才敲定到田尾公路花園 我們到時約十點多一點 先租了一部三輪車 爸比當車夫 我和小寶貝坐後面 媽咪也是有幫忙踩啦 只是通常爸比踩了 媽咪也不用出什麼力氣了 天氣很好 只是風有點大 感覺有點冷 現在好像沒什麼花可看 找地圖上的花田 也沒找著 租腳踏車的店家有波斯菊花田 連個影子也沒看到 後來倒是看到了一片油菜花田 很漂亮 小寶貝才不管有沒有花 她有腳踏車坐就很開心了 這裡也有很多咖啡簡餐店 十一點半 小寶貝吵著要吃飯了 剛好騎到一家"阿嬤的私房菜" 是中式古早味 人還不少喔 我們點了四菜一湯499元的套餐 飯是媽咪最愛的地瓜飯 覺得口味很不錯 吃得好飽 填飽肚子後 我們往回騎經過商店街 眼尖的小寶貝看到那種飛機繞圈圈的 又吵著要坐 還了三輪車後讓她去坐 接著開車前往菁芳園 聽說那裡很漂亮 雖然入口處寫著入園費100元 但是並沒有人在收錢 池塘造景 搭配著樹葉黃黃綠綠 又帶點紅 非常有層次感 深秋的景緻 真的蠻漂亮的 但整個園內就只有這個景 感覺少了點 這樣若要入園費100元 好像太貴 我們照了幾張相就離開了 小寶貝想睡覺了 一上車又沈沈睡去 一路睡回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