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曉媽咪

日期

#Tag

孩子,我應該留給你什麼?

2006年07月23日
公開
41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一個小男孩有一個好朋友,小男孩從小就跟這個好朋友每天形影不離,這個好朋是一隻小豬, 而這個小男孩的爸爸是個以殺豬為生的屠夫,小豬養大了,有一天會是爸爸 要屠宰的對象。 小男孩一直很怕小豬長大,他怕失去最要好的朋友。可是,小男孩不知道的是─爸爸也快死了,因為爸爸得了癌症,醫生告訴爸爸只剩半年的時間可活了。 爸爸還是每天靜靜的工作,他想只剩半年了,更要好好工作,多賺點錢留給兒子過日 子。 「除了錢之外呢?孩子,我還應該留給你什麼呢?」爸爸這樣想著。爸爸告訴小男孩:「再過一陣子,我要殺你的那隻小豬了,到時候,請你當我的助手,在一旁幫我。」 小男孩不只悲傷,還很生氣。他想:「爸爸真過分!真殘忍!」 爸爸依然每天工作、殺豬;小男孩對小豬很不捨,全心全意珍惜跟小豬相處的每一天,也因為對爸爸的不諒解,小男孩要求自己要更堅強面對這一切,他不願在爸爸面前示弱。 到了該殺小豬的那一天了....爸爸沒有殺小豬,因為爸爸在那一天死了。 小男孩靜靜的流眼淚,他終於了解爸爸的心意了。小男孩沒有嚎啕大哭,因為他對「失去」一直有準備,現在他更知道──爸爸要他一直有這種準備。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愛的方式通常只想到「保護孩子、給孩子快樂、讓孩子得到很多」, 但是,人生不只是一直得到的吧? 我們還要面對很多的「失去」。 大一點的失去,是像那個小男孩一樣,失去至親; 小一點的失去,有可能是丟掉一個心愛的玩具,或是一個好朋友搬家、轉學。這些不都是孩子每天都在面對的嗎?怎麼能不教呢? 怕孩子被綁架,最好的保護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時跟著他,而是教他遇到狀況時如何自保; 怕孩子生病,不要將他關在無菌室,而是教他懂得自我保健,萬一生病了,又該如何自救; 怕孩子跌倒受傷,更要教他如何讓自己避免跌倒,萬一跌倒了,自己又該如何處理.... 愈是愛孩子,愈要想:「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他身邊時,我該留什麼給他?」 讓孩子學會面對「失去」 面對不那麼完美的人生 有能力安慰自己,我想是必要的。 所有對孩子的發展觀察及研究報告都一再顯示, 一個孩子將來賴以為生存的、足以跟別人競爭的能力, 絕不是英文、數學、電腦這些技能,而是 抗壓性、挫折忍受力、 處理問題的能力、能不能自我管理、知不道自己要什麼、能不能體諒別人、跟別人好好共處 "失去"是一門很難的功課 自己在失去軒之後 才慢慢較有能力去面對人生中的許多失落 也才真正體驗到一個人終究是要靠自己去面對人生的種種難題 其他人能給的只是關心與鼓勵 而最後決定權還是在自己 所以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挫折忍受力真的很重要 也很希望培養小寶貝有很好的挫折忍受力 因為人生其實很苦.很不完美.有很多的"失去" 自己對小寶貝的教養是很嚴格的 自出生就培養她有良好的作息時間 不對.不合宜的行為絕對禁止 毫無轉圜.討價還價的餘地 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講不聽,就是打屁股或罰站或巧虎離家出走 不收拾玩具或書籍,就是讓我丟到垃圾筒 為的是要告訴她 妳不珍惜,下場就是要失去妳喜愛的東西 要為自己不對的行為付出代價 這些,我很堅持, 在行為上,我不讓她隨心所欲的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 人是要有所規範的 不是所有妳想要的,妳都可以得到 世界上沒有這麼好的事 從出生我對她不對的行為就是如此嚴厲 雖然很多人都認為,小孩那麼小懂什麼 但其實即使是剛出生的小baby 只要你肯告訴他,多講幾次他都能懂 小孩最懂得察言觀色了 所以現在的小寶貝,和許多小孩比起來 她算是乖巧的 很多人都說2-3歲小孩都很叛逆,也很"歡" 可是我覺得小寶貝倒還好,只是固執些 有她自己的堅持和做法而已 在行為和情緒上都還算ok 雖然自己極盡所能要給她一切最好的 但是,該有的規矩還是要有 愛她不是寵她,也不是過度保護她 能放手讓她做的,也都讓她自己去做 因為,將來她要自己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也要為她自己的人生負責 本日記框來自依戀宸宸

婚姻~~一個數學概念

2006年07月20日
公開
51

家政學校的最後一門課是《婚姻有經營和創意》,主講老師 是學校特地聘請的一位研究婚姻問題的教授。他走進教室, 把隨手攜帶的一疊圖表掛在黑板上,然後,他掀開掛圖,上 面用毛筆寫著一行字:婚姻的成功取決於兩點: 一、找個好人; 二、自己做一個好人。 “就這麼簡單,至於其他的秘決,我認為如果不是江湖偏方 ,也至少是些老生常談。”教授說。 這時台下嗡嗡作響,因為下面有許多學生是已婚人士。 不一會兒,終於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子站了起來,說: “如果這兩條沒有做到呢?” 教授翻開掛圖的第二張,說:“那就變成4條了。” 一、容忍,幫助,幫助不好仍然容忍。 二、使容忍變成一種習慣。 三、在習慣中養成傻瓜的品性。 四、做傻瓜,並永遠做下去。 教授還未把這4條念完,台下就喧嘩起來,有的說不行, 有的說這根本做不到。 等大家靜下來,教授說: "如果這4條做不到,你又想有一個穩固的婚姻, 那你就得做到以下16條。” 接著教授翻開第三張掛圖。 一、不同時發脾氣。 二、除非有緊急事件,否則不要大聲吼叫。 三、爭執時,讓對方贏。 四、當天的爭執當天化解。 五、爭吵後回娘家或外出的時間不要超過8小時。 六、批評時話要出於愛。 七、隨時準備認錯道歉。 八、謠言傳來時,把它當成玩笑。 九、每月給他或她一晚自由的時間。 十、不要帶著氣上床。 十一、他或她回家時,你一定要在家。 十二、對方不讓你打擾時,堅持不去打擾。 十三、電話鈴響時的時候,讓對方去接。 十四、口袋裏有多少錢要隨時報帳。 十五、堅持消滅沒有錢的日子。 十六、給你父母的錢一定要比給對方父母的錢少。 教授念完,有些人笑了,有些人則歎起氣來。 教授聽了一會兒, 說:“如果大家對這16條感到失望的話,那你只有做好 下面的256條了,總之,兩個人相處的理論是一個幾何級數理論, 它總是在前面那個數字的基礎上進行二次方。” 接著教授翻開掛圖的第四頁,這一頁已不再是用毛筆書寫, 而是用鋼筆,256條,密密麻麻。 教授說 :“婚姻到這一地步就已經很危險了。” 這時台下響起了更強烈的喧嘩聲。 不過在教授宣佈下課的時候,有的人坐在那兒沒有動, 他們流下了淚。 愛一個人,要了解,也要開解; 要道歉,也要道謝; 要認錯,也要改錯; 要體貼,也要體諒; 是接受,而不是忍受; 是寬容,而不是縱容; 是支持,而不是支配; 是慰問,而不是質問; 是傾訴,而不是控訴; 是難忘,而不是遺忘; 是彼此交流,而不是凡事交代; 是為對方默默祈求,而不是向對方諸多要求; 可以浪漫,但不要浪費; 可以隨時牽手,但不要隨便分手。 如果你都做到了,即使你不再愛一個人,也只有懷念,而不會懷恨 本日記框來自依戀宸宸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2006年07月19日
公開
46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主講人:游乾桂 聽說人一輩子看到一個人一眼只有1/61的機率,今天能與大家見面,希望大家把緣分放在心上,我們好「有緣」,好「惜緣」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 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缺點,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一無可取,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 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療養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 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 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同。 現有科學知識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產生;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 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麻?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我。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我會希望給孩子的記憶,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 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1.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 2.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的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 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 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生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 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佈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 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 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來這種騙術,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N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向)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 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二本書: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 希望孩子能夠來閱讀這兩本書,不單用眼睛。 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30歲的時候才唸醫科,38歲畢業。老頑童劉其偉,他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66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 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如果2歲就會吊單槓反而對他的身體發展會有害處。 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久,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12歲上哈佛大學、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 因此,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 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我發現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前,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 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 就如同「失之東瑜,收之桑榆」的意思. 不忘讚美孩子 讚美可以用最少的力發揮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他才會好 ?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 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女兒就會越作越起勁。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而是:有笑話嗎?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 「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 自己會為自己加油,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 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 家長必須要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 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一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1.75倍的效率。 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兒子稱它為「發現台北的秘密花園」,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我發現台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和他們一起去織夢? 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5元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5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5元。 後來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鑿一口井應該是5000元,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加上企業的贊助,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 因此,絕對不要小看孩子,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 希望每個父母能鼓勵孩子圓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太快,不小心跌倒了, 他回頭告訴我這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關心他人)會出不來! 我會帶孩子和我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 也會自己看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他告訴我他讓他的(會為別人想) 這世界原本就是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還原成一個人,馬上就要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所以要有生命,有夥伴朋友助力,如果擁有這些特質,就會有機會! 讓孩子開心一點,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