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okomam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注意力•從小培養

2008年10月30日
公開
65

文�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治醫師 何淑賢】 很多父母總會感嘆孩子總像一隻毛毛蟲動來動去,似乎怎麼也坐不住,讓人看得眼都花了,也因此會懷疑自己的孩子是否是個「過動兒」而前來就診。其實,對3歲以下的幼兒而言,並不會特別針對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進行確立診斷,但是若能透過日常生活的行為訓練,卻能有效幫助孩子培養注意力! 體力無處發洩•變身難帶小孩 (個案一)敏敏是個一歲半的小女娃,因為總是坐不住,吃飯時跑來跑去,外出乘車時也無法安坐在安全座椅上;雖然給了她很多的玩具,也不見她有很喜歡玩的樣子,一天到晚就想往外跑,因為白天是祖母在照顧,面對活力充沛的敏敏,祖母愈來愈覺得她很難帶,於是讓媽媽帶來就診。 經了解,敏敏的家境富裕,白天在祖母家時,祖母很疼愛敏敏,幫她做了很多事情,而且祖母捨不得讓敏敏哭,因而很順從敏敏,從不要求她坐下來吃飯或坐安全座椅;加上祖母家可自由活動的空間不大,不能讓敏敏隨心所欲的探索,而祖母年紀大,也沒有體力和意願帶敏敏外出走走,敏敏因無處可發洩體力,只能在有限的空間不停地動來動去……,久而久之,成了祖母眼中的「難帶小孩」。 在為敏敏評估天生氣質後,她的確是比較活潑,卻不致過動,問題的癥結點在於一歲半的敏敏正值活動量需求高的年紀,想要獨立行走、自由攀爬,以探索這個多采多姿的世界,只是環境並不允許她這樣做;而主要照顧她的祖母因年紀大,無法常常帶她到公園玩玩,讓她發洩體力,接受多元環境的刺激;即使有不少很貴的玩具,也因少了大人的陪伴,而無法吸引敏敏耐住性子玩個幾分鐘,且太多的玩具也讓敏敏容易分心,無法專注在一樣玩具上;所有敏敏想做的事全不被允許,最後,讓她只能拚命地按各種電器或遙控器的開關。 敏敏需要的只是有人陪她活動,不論是玩玩具,或帶到公園在足夠的運動空間伸展肢體、消耗體力。而生活上的行為規範,如上車要坐安全座椅、吃飯要坐在桌前自己吃等,皆需要從小培養,以堅持的語氣,清楚的規定,在相信孩子能達到的範圍內去要求及鼓勵。 生活習慣不佳•加深負面影響 (個案二)三歲的達達剛進幼稚園,幾乎是每天遲到,老師講故事時,他總要走來走去;大家都在午睡,獨獨他不肯睡;只要同學不小心碰到他,就立即有激烈的情緒反應;對於老師的交代總是有聽沒有到,做事情都是做一半,無法輪流等待。面對精力旺盛的達達,老師建議父母不妨帶達達至心智科就診,了解孩子到底怎麼回事? 經評估後,達達的確有一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特質,只是父母未曾留心且在生活中透過行為訓練,讓這些特質的影響降到最低。如達達總有旺盛的活力,當忙於工作的父母晚上八、九點回家時,親子一起玩段時間,他還不肯去睡覺,上床時間往往拖到很晚,隔天因為睡不夠就無法起床,可是父母又要急於趕上班,不得不把還想睡覺的達達挖起來並送到幼稚園。過程中少不了責罵及代勞,到了學校,睡不飽的達達,處在精神不足的狀態下,自然無法有足夠的精神聽老師講故事或與同學玩耍;等到中午要午睡時,達達又因為園所好玩的事很多,興奮的不想睡覺,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達達的情緒無法得到適度的調適,對事情做出來的反應自然讓人無法接受。 達達活動量大,在家闖禍的機會也多,碰到因工作疲累而情緒管理不佳的父母,當然常常被挨罵,時間一久,對自己沒有自信,挫折忍受度低,影響學習的動機,無形中放棄更多的學習機會;而父母對他動輒責罵的行為模式,則讓他「學習」用在對外人的態度上,造成與同學相處的困難。 教養兩大法寶•陪伴與耐心 從這兩個例子來看,孩子注意力不佳的問題其實不難解決,只要父母願意用更多的耐心陪伴孩子並改變教養心態,問題多半能迎刃而解,即使真的有問題,也能降低負面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力。 陪著觀察反應 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適度的陪伴,給再多玩具,遠不如父母花時間陪著玩。有的家長會說「家事都做不完了,哪有這麼多時間陪孩子」,陪伴的確需要時間,建議父母此時學會放下──降低目標,調整家事型態,不一定要天天做的家事就隔幾天做一次,否則讓自己累壞了,也不會有好心情陪孩子!甚至帶著孩子一起做部分家事,如洗衣服,一歲多的孩子就讓他依大人、小孩的衣服或襪子、內衣褲分類,三歲的孩子可當曬衣服時的小幫手,幫你夾夾子……,大人眼中的「家事」,卻是孩子眼中的「遊戲」,你會發現,他會很專注想要努力做好這些事。如此,你不僅完成了家事,也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 等著跟上腳步 耐心,則是教養孩子時必備的要件,特別對問題比較多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耐心等他跟上腳步,尤其透過行為訓練改變孩子,一定要持之以恆才能達到效果,用充裕的時間讓孩子學習,若因為「急」而讓大人、小孩衍生出情緒問題,又需要花時間處理情緒,原先的目標更不易達成! 大人要學會等小孩,小孩也要學著等待,父母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讓他慢慢調適等待的心情,學會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助於注意力的培養。從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培養輪流等待的習慣,如吃水果、分點心時由長輩再分到小孩。 把握好奇心旺盛期 從小開始學,效果最好!因為生活中的一切都讓孩子感到興趣,充滿自信的他認為自己一定行,受挫忍耐度也比較高,一旦達成,他的成就感更高,激勵下次更好的動機更強;反之,等大了再學,大家視為理所當然,孩子的成就感大打折扣,學習興致低落,更難達成學習目標。 提醒父母,想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從小慢慢一點一滴做起,效果自然會出現! 載:2008年10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培養bobo挫折容忍力

2008年10月30日
公開
43

撰文�曾家鳳;諮詢�中臺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資深講師 連寶靜】 由於現代父母生得少,所以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要什麼有什麼,絕不讓孩子吃一點苦頭。事事總讓孩子隨心所欲,久而久之,孩子將會失去自制、自律能力,而且將會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往後進入團體生活時,很可能出現人際關係失衡狀態。 從「你」做起 挫折容忍力可透過教育加以培養,中臺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資深講師連寶靜表示,最佳的教育者就是「父母」,因為你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倘若父母面對挫折處理態度不當,孩子自然也會仿效。 舉例來說,父母因為某些因素吵架,產生所謂「溝通挫折」,因為對方聽不懂自身所欲表達的內容,甚至產生誤解,導致雙方感到挫折,進而情緒控制不當,於是發生爭吵。假設父母這時會亂砸東西、甩門,那麼,往後孩子面對挫折時,也會以相同方式處理!學齡前幼兒不懂得辨別處理方式是否正確,只會模仿他人,以改善當下情況,所以,連寶靜強調,父母身教是否恰當,將是影響孩子是否能夠習得正確處理挫折的關鍵。 增加挫折容忍力的優勢 .增強自信心:倘若孩子無法跨越挫折,則會放棄某項學習機會,並且否定自己該層面的能力。 .情緒較穩定:不會因為挫折而影響自身情緒,進入團體時,較不會與他人發生衝突。 希望增強孩子的挫折容忍力,相對而言,也就必須培養孩子面對挫折,並且解決問題的能力。連寶靜指出,這個能力必須經過時間慢慢培養,才能看見轉變。當父母可以調整自身心態,不再讓孩子養尊處優,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時,根據以下四個步驟,漸進式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才能較得心應手。 學習挫折四大步驟 「挫折」可能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層面,連寶靜提到,當孩子期待完成某件事情時,就可能產生挫折!例如「身心發展」尚未到達某個里程碑,孩子不可能自己走路,當他堅持想走,就產生挫折;孩子想要買某個玩具,「父母」不肯,也會產生挫折,或者是孩子想要去工地玩,因為「環境」不安全而被禁止,又是一項挫折。挫折無所不在,如何培養孩子面對挫折,並且以有效的方式處理它,將是幼兒成長中必須學習的一大課題。 以下四個步驟,點出學習面對挫折的關鍵,利用「孩子想買玩具,但是父母不願意,孩子正在鬧脾氣」做為模擬情境,告訴父母如何利用機會增進孩子的挫折容忍力。 第一步.冷靜情緒 當孩子因為受挫而情緒不穩定時,「父母」必須先將自身情緒穩定下來,以免意氣用事,不但無法幫助孩子面對挫折,另外,還可能提供錯誤示範。 怎麼做 父母對孩子說:「這個玩具太貴了!我們不能買唷!」 說話態度必須「溫和」,但是「堅定」,讓孩子了解你的堅持,否則孩子很可能用更加無理取鬧的方式,要求家長幫他買玩具。 第二步.辨識情緒 當孩子因為不能買玩具而感到挫折時,他並無法正確描述自身感受,只好用無理取鬧表現,但是胡鬧無助於穩定情緒,因此,連寶靜建議父母,必須幫助孩子辨識情緒,以分辨挫折來源。 怎麼做 父母對孩子說:「你現在覺得很『難過』嗎?」 雙引號內可任意替換成某種情緒字眼,藉由描述情緒,讓孩子了解,究竟他是因為生氣、難過,或者是任何一種情緒而感到挫折。 第三步.提出解決方案 先前兩個步驟已能讓孩子懂得面對挫折,接下來,父母必須藉由提出解決方案,讓孩子知道如何解決問題,才能讓孩子懂得應對挫折,而不是總以胡鬧解決。 怎麼做 父母對孩子說:「等你壓歲錢存到後,我們再來買?還是等他打折後,再來買?」 父母可先提出兩、三種解決方案,以供孩子選擇,讓他知道,只要符合這些條件,他就不需要難過,也能擁有自己想要的玩具。 第四步.圖示法 基本上,上述三種方式已經能幫助孩子漸進式培養挫折容忍力,不過,連寶靜提到,有些孩子情緒認知能力較差,父母利用語言不見得能夠讓其理解,因此,偶爾也可用圖畫的方式,讓孩子了解自己為何因為挫折而會情緒不佳的原因。 怎麼做 父母可以畫圖給孩子看,第一個,你想要買玩具?媽媽不買?你很失望?所以很難過。 藉由這種方式讓孩子明白,究竟自己是因為哪個環節受挫,而引發不當情緒,應該如何調節。 提升挫折容忍力,也是穩定情緒的一種模式!當孩子年紀愈來愈長,面臨挫折的機會也會愈來愈多,倘若能夠自幼訓練幼兒具備調適挫折的能力,不但他的情緒能較穩定、人際關係較佳,甚至是連學習力也會相互提升。 【載2008年9月號bobo小天才養成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