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微笑騏騏滴娘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牛奶及乳製品為食物過敏的元凶

2008年03月12日
公開
39

重建對牛奶攝取的正確認識 姜淑惠 醫師 後學在臨床行醫生涯裡,因所學之故,經常容易遇見幼兒過敏、氣喘、過敏性鼻炎、扁洮腺腫大、皮膚發疹、成年人關節炎、腰背酸痛、免疫系統失調等病例,每當病家本身或父母親屬,詳細尋問致病原因,或想改善平日飲食時,我通常會建議他們-「暫時停止攝取牛奶或乳類製品」,多數的人最初都是投以驚訝疑惑的眼神,或有駁斥道:「牛奶乃極端完整的食物,歐美人士長得高大壯碩,就是從小攝取牛奶代替茶水飲用。其實牛奶本身營養分相當完整,可以提供牛在嬰幼兒期的利用;猶如人類的母奶,所提供的養分亦有一定期限,超過嬰兒期再攝取就不適宜。 1.從牛奶及人奶成份比較談起 蛋白質:牛奶總蛋白質含量高,為人奶的三倍。牛奶的蛋白質,主要以酪蛋白(Casein)為主,人奶以白蛋白為主。人奶味道較甜,因為碳水化合物含量較牛奶高。在礦物質方面,牛奶缺乏碘、鐵、磷、鎂,人奶含量豐富。人奶含有二種物質成份,此乃牛奶所缺乏者,一者卵磷質(Lecithin),屬於磷脂質,一者Taurine,屬於一種胺基酸,這二種物質參與嬰兒腦部發育,哺乳人奶攸關嬰兒智能發展,又豈是牛奶可以取代? 從消化的觀點來考量,牛奶中含有二種成份,一種乳糖(Lactose),另一種酪蛋白(Casein),這二種成份,均得仰賴特定酵素的分解。如乳糖經由Lactase(乳糖黴), 酪蛋白經由Rennin ,分解成較單純之成份。人類僅在嬰兒期(稚齒尚未長齊之前),其胃內含有這種足以消化酪蛋白的酵素Rennin ,孩童約三∼四歲時,乳齒已長完備,這二種酵素就會從消化道中消失,終其一生不再分泌。此時應當提醒父母,停止使用乳類製品,開始餵食固體食物。如果仍舊繼續使用牛奶,將會埋藏許多痛苦的病兆。 牛奶所含的蛋白質中,大多數是酪蛋白(Casein),酪蛋白是一種大型、堅硬、緻密、極困難消化分解的凝乳(curds)。『酪蛋白』適合含有四個胃結構的牛,利用不斷反芻消化分解,方能完全消化。母奶蛋白質成分單位相當小,屬於性質柔軟的凝乳,即使消化系統尚在發育中的新生兒,均很容易就能消化。牛奶與人奶,其酪蛋白的含量,牛奶為百分之三百,這種堅厚粗糙的東西,誠如粘合木器的膠質。哈維醫師指出牛奶中酪蛋白因子乃是造成消化不良的重要因素。因為牛奶中所含酪蛋白及脂肪,會與所有食物進行極不適當的組合。牛奶進入胃後,會自然形成凝乳,凝乳會形成一種把胃中殘存食物包圍起來的作用,這種隔離現象,造成孤立狀態,會阻礙其他食物之消化,直到凝乳被消化為止。 從牛奶與人奶成分分析中,顯示新生兒至六個月間,最好以人奶哺乳,如此在腦部發育及營養狀況才能健全。六個月以上至幼齒長成期間,可以牛奶替代。苟三歲以上,或幼齒長齊則應放棄牛奶的攝取,而以天然穀物及豆類、蔬果等取代之。 2.攝取牛奶與疾病之關係 牛奶及乳類製品,含有至少二十五種以上不同成分類型的蛋白質(異類蛋白質),此乃造成人類過敏反應的重大原因,乃至自體免疫疾病,均有關聯性。 消化性潰瘍者,假使攝取乳製品,常會惡化潰瘍。其原因乃是乳類製品含有高濃度蛋白質,蛋白質的消化,必需靠胃部分泌更多的胃酸(主要是鹽酸)及消化酵素方能分解消化。因此民眾錯誤的認知以為「胃潰瘍應多喝牛奶,以令胃壁形成一層膜,可以抵抗發炎且可幫助潰瘍的癒合。」乍聽似有道理,仔細推理則是一派胡言。 3.攝取牛奶無法阻止骨質疏鬆症 在美國受到骨質疏鬆症侵害者,大約有一億五千萬∼二億人口,然而美國人民的乳製品消耗量也是世界第一位。平均每位男子,女子,小孩,其一年的總平均消耗量約為三百磅。 由此顯示飲食中鈣質足夠與否,並非骨質疏鬆症之誘因,其真正原因在那?骨質疏鬆症與蛋白質消耗量多寡有直接關聯性。換言之,倘若蛋白質攝取愈多,鈣質流失就愈厲害,骨質就愈脆弱疏鬆。愛斯基摩人給我們很精彩的範例,說明蛋白質效應與骨質中鈣的存留之間的關係。愛斯基摩人因為地理環境使然,他們的飲食含有全世界最高的蛋白質-每天二五○∼四○○公克,取自魚,海象,鯨魚等,鈣質攝取量也是世界最高-每天超過二○○○毫克,取自魚骨頭及肉類,他們的骨質疏鬆症發生率是世界之冠,平均二十歲不到,就可見到彎腰駝背且比比皆是。相對地,非洲斑圖人民,每天蛋白質僅四十七公克,鈣質僅四○○毫克,未聞有骨質疏鬆症。由此再次說明牛奶及其他乳類製品(包括乳酪、奶油、冰淇淋、肉類等)飲食中含有高量(高濃度)的蛋白質,乃是造成骨質中鈣質大量流失元凶。 素食者倘若蛋白質攝取過量,也會造成骨質軟化,只是植物性蛋白質較動物性蛋白質,對骨骼有保護作用,其中理由乃是牛奶,乳類製品,肉類,蛋,魚類,除了蛋白質外,還有其他會促成骨質疏鬆症的因素-就是酸性物質比例太高(請參考健康之道(三)及),為了保持血液酸鹼平衡,維持弱鹼性,骨質必然要游離(所謂抽取)更多的鈣質,以達成此目標。在此特別提醒素食者及素食者父母,以目前台灣蛋白質平均攝取量,均屬過剩之慮,絕無缺乏之憂,千萬不要擔憂自己或孩子沒有足夠蛋白質,為了安撫這種偏差心理,進而加倍給自己或孩子補充大量牛奶,優酪乳,奶酪及蛋。請記得,得自乳製品額外的蛋白質,勢必造成骨骼內鈣質及其他礦物質,流失體外之傾內,造成身體負性鈣平衡。 除了大量蛋白質攝取,會造成骨質沖刷外流外,缺乏運動,停經,喝汽水,可樂(碳酸,磷質含量太高),吃加工精製垃圾食物,過量的鹽及其他酸性食物,均為骨質疏鬆症的致病因素。長期的腰酸背痛,疲倦,骨頭酸軟無力,牙齒鬆動,齒齦退縮,容易扭傷,閃腰,骨折‥‥代表骨質中鈣質及其他礦物質之流失,此刻應當重新檢討我們的飲食,減少蛋白質,魚肉類,乳類製品攝取,以便重建真正的健康。 4.人類應當儘早放棄乳類製品之理由 商業性現代化便利又方便的牛奶及乳類製品,對我們人體有極大危害,除了前面敘述的理由外,有更多的研究顯示我們應當儘早丟棄牛奶、乳酪、奶油等乳類製品,今列舉四點理由說明之。 (1)巴斯德消毒法的害處。 (2)毒性物質殘存的考量。 (3)均質化乳製品的傷害。 (4)合成維生素D的添加。

牛奶和豆漿的營養比較

2008年03月12日
公開
45

一、牛奶和豆漿的營養比較 據科學測定,豆漿與牛奶中的總能量和總蛋白含量幾乎相等,牛奶的缺陷在於其脂肪含量較高,且有三分之二為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含量也較高;而豆漿中飽和脂肪酸含量只占總脂肪含量的三分之一,且不含膽固醇。另外牛奶中含有的乳糖可使人產生消化不良症,豆漿中則不含乳糖。豆漿的缺陷在於維生素B2、維生素D及微量元素鈣較之牛奶顯著不足。 ★滋補的豆漿: 營養專家認為,由於豆漿營養豐富,每天早上喝 250~500 毫升豆漿,配之以一塊麵包、饅頭等主食,即可滿足營養需要了。但豆漿中含鐵量高,鐵吸收不容易,最好喝完豆漿後吃些水果,這樣可以促進對鐵的吸收。坊間專書甚至說豆漿是本世紀“餐桌上的明星”,是“心腦血管保健液”,並被譽為“植物性牛奶”,好處真是說不完呀! 豆漿蛋白質中的氨基酸成分比較接近完全蛋白質,屬於優質蛋白質。如果拿它跟牛奶作比較的話,豆漿與牛奶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是各有長短都很好,不過你別看豆漿中的鈣含量雖然低於牛奶,但鐵、B類維生素等的含量卻遠高於牛奶喔!而且牛奶中含有膽固醇,而豆漿中卻完全不含膽固醇,且飽和脂肪酸的含量低,這是豆漿「東方牛奶」的優點! 豆漿還有甚麼優點?首先我們注意到豆漿裏含的是寡糖,它 100%吸收,對消化能力差的人,具有改善腸內細菌的作用。而且牛奶裏沒有發現抗癌物質,反觀豆漿裏卻存有5種抗癌物質;加上現代人飲食作息不正常,文明病說不完,就有專家建議民眾每天請保持喝個 500cc豆漿的習慣,來預防心血管疾病,並減少動脈硬化的危險。 二、食用豆漿的注意事項 1. 不要沖紅糖 紅糖裡有機酸較多,如醋酸、乳酸等的有機酸,會和豆漿中的蛋白質結合,產生變性物及醋酸鈣、乳酸鈣等塊狀物沉澱,這不僅有損豆漿的營養价值,而且也影響豆漿里所含營養素的吸收。 2. 不要喝過量 一次飲用豆漿過量,容易引起食性蛋白質消化不良,而出現腹瀉脹滿等不適症狀。 3. 不要不煮透 豆漿要徹底煮開。因為生豆漿里含有皂素、胰蛋白脢抑制物等有害物質,如果沒有煮熟透,喝了會出現噁心、腹瀉、 嘔吐等中毒症狀。 4. 不要裝在保溫瓶 豆漿中的皂素會溶解保溫瓶裡的水垢,而且瓶裝的時間一久,容易造成細菌繁殖污染。 5. 豆漿中不能沖入雞蛋 有人在豆漿中沖入雞蛋,認為能增加營養,其實,恰恰相反。因為雞蛋中的黏性蛋白(雞蛋清)會与豆漿里的胰蛋白脢結合,產生不易被人體吸收的物質,使雞蛋和豆漿均失去原有的營養价值。 6. 不要空腹飲豆漿 空腹飲豆漿,豆漿里的蛋白質大都會在人體內轉化為熱量而被消化掉,不能充分起到補益的作用。飲豆漿的同時吃些點心、面包、饅頭等淀粉類食品,可使營養物質被充分吸收利用。 7. 飲豆漿並非人人皆宜 從中醫學的角度看,豆漿性偏寒而清利,故平素有胃寒者,飲後有悶脹、反胃、噯氣、吞酸者,脾虛易腹瀉、腹脹者,夜尿次數多、遺精腎虧者,均不宜飲用豆漿,否則會加重病情或影響治療。 8. 豆漿不能與藥同飲 有些藥物如紅霉素等抗生素類藥物會破坏豆漿里的營養成分,甚至產生副作用,危害健康。

1歲的孩子不識字也需閱讀

2008年03月04日
公開
43

識字是閱讀的必然前提,這在很多父母心中也許是自然而然的想法。因此,他們認為0∼1歲的寶寶不會看書,也不需要看書,但事實卻不然。閱讀,往往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雖然寶寶還不識字,但是並不代表他不能讀書。通過咬、翻、抓等各種對圖書的探索行動,寶寶也可以早早展開他的閱讀之旅。   從小閱讀好處多   很多人經常會質疑,1歲以下的寶寶還不識字,他們需要閱讀嗎?他們能坐得住嗎?會不會把書弄壞呢?其實,人生的啟蒙階段正是引領寶寶閱讀的最佳時機,因為他們生來就充滿好奇心與探索欲。   好處1   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必須和文字做最直接的接觸,以瞭解各種訊息,然而閱讀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需要經過學習與練習才能獲得。   好處2   閱讀是一切學習活動的基礎,寶寶如果能及早開始閱讀,將有助於腦力及語言能力的發展。   好處3   如果能在嬰幼兒時期多接觸書本,進而培養出良好的閱讀習慣,將能夠增加寶寶視覺感官的敏銳度,還能在翻、玩、拿書的過程中加強肢體發展與大腦協調能力。   好處4   當寶寶被父母抱在懷中聽故事、看圖畫書時,正是最佳的親子互動時刻。不僅能讓增進親子關係,也能快速建立起寶寶對閱讀的興趣。   親子共讀3方式   所謂「親子共讀」,是指爸爸媽媽陪著孩子一起閱讀,這是培養寶寶閱讀習慣的最佳方式。尤其是0∼1歲的寶寶,因為還不瞭解書本的內容,或是沒有能力自己閱讀,更需要大人陪在身邊,一面看書一面解說。   方式1   0∼1歲寶寶對任何物品都充滿好奇,儼然是個小小破壞王,一旦拿到書籍,常會發生咬書、撕書、亂畫的情況,這屬於正常現象。在不破壞書籍的前提下,建議讓寶寶充分接觸書籍,滿足其探索的慾望,可選擇布書、硬紙書、塑膠書等不容易被撕毀的書籍給寶寶閱讀間。   方式2   寶寶的專注力有限,在閱讀過程中總是坐不住,很難安安靜靜坐下來看書或是聽父母講解。其實,專注力是可以通過時間慢慢訓練的,父母千萬不要操之過急,更不可以動怒,應該配合寶寶能持續的時間,採取分段訓練的方式陪他閱讀。   方式3   喜歡快速翻書也是0∼1歲寶寶的特徵之一,父母明明還沒說完某一頁的內容,寶寶卻不停地把書往前翻或往後翻。其實,陪0∼1歲寶寶閱讀時應該放輕鬆,不必過於拘泥於順序或完整性。當寶寶翻到某一頁,就配合該頁面的內容做說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