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Emily乖群媽咪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3.(周玉筍老師)

2010年03月22日
(續)

透過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真實感受,可以協助孩子覺察、明瞭、認清自己的情緒(感受)。

當孩子可以用情緒詞彙(如失望、沮喪……)表達當時的情緒時,就能幫助孩子從「衝動」進入「理性」,開始思考:自己怎麼會這樣?我要什麼?甚至探索、澄清情緒的多重面貌,找到核心情緒及其意義。


我接著問小辰:「你剛剛說失望是什麼意思?」
-----------------------------------------------------(5.釐清原因)

小辰說:「她都沒有改變!讓也沒有用!」

我想這是一種無力感,一種期待的失落,一種對自己付出卻沒有結果的失望!

於是,我說:「你可以不讓啊!這和你原來想幫姐姐或媽媽的善良ㄧ點也不衝突。我很好奇,你若不讓,你想怎麼做?」
---------------------------------------------(6.協助孩子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是情緒教育中不可少的能力,當一個人對事情及自己比較有把握時,他的情緒自然也會比較平穩!因此,我決定支持小辰的善良,也想支持他想勇敢面對的力量。

小辰接著說:「我希望她消失,永遠都不要這樣的姐姐」。
-------------------------------------------------(6.必要時提供限制)

我即時提醒他:「你可以很生氣,但沒有人有權利決定另ㄧ個人的生命。而且告訴你ㄧ個很重要的秘密:傷心、生氣的時候不要做重大的決定,因為傷心生氣都會過去,但衝動的決定可能會變成永遠的後悔。我們再想想其它方法。」

他點點頭說:「那就給她吧!我不要了!」

我接著問:「這是ㄧ種不讓她的方法嗎?」

他說:「是!因為是我決定給的。所以,不是讓!」這是多麼有力量的答案。

這時,我不禁想到自己的成長──到了大學才學會這種自主後的自由的愛、學會放下委屈、再次前行(決定放下一切陪媽媽看電視,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成全、一種愛)。

我知道當他的力量不斷累積,有一天就可以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權利(我想這是他「不讓」的含意),就讓他慢慢來吧!

我試著放下自己的心疼,肯定他的選擇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後,邀請他走回教室告訴姐姐:「我決定把藍色給你」。

路上我先打了預防針說:「姐姐可能會拒絕,但這不代表你處理不好,只是每個人也都可以有自己的決定,對嗎?」。他平靜地點點頭。

情緒教育不是一種智能,是一種生活及對待生命態度!

發現、了解並接納孩子的情緒,可以開啟溝通的那扇門,而幫助孩子標明情緒、進一步釐清原因,才能夠理性的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讓我們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陪著孩子在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之中,體會人生各樣豐富的滋味。(全文完)

補充:玉筍老師是一位很有智慧的輔導,我在每次和她談話中都能重新獲得能量。她同時也是乖群兒童主日學的校長,深受孩子們喜愛與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