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媚棋&媚潔麻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孩子說謊 該不該罰?

2007年03月22日
公開
40

當小朋友遠足回來後,告訴你:「今天在動物園,我騎在老虎背上!」 這時媽媽可能會很惶恐:這麼小就說謊,長大後該怎麼辦?事實上,這種話語常出自孩子的幻想,因學齡前的孩子,分不清楚「事實」和「想像」…… 當社會不斷爆發名流謊言被揭發、發表在國際科學刊物上的研究結果經「美化」的事例,甚至素來為國人景仰的醫師、校長、教授等專業人士,也不免因不誠實而下台去職,在在提醒為人父母:財富、名聲皆為「0」,品格才是「1」,人若沒有光明坦蕩的品格,就算擁有再多的財富、名聲,也可能全部皆空。 *當聯絡簿寫著:你的孩子說謊…… 西諺云:「誠實乃最佳政策!」在諸多品格特質中,父母通常最在意「誠實、不說謊」,甚至認為這是一切良善人格的基本要件,一個人若沒有誠信,一切表現便難以為人所信賴。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大人都無法忍受孩子說謊、不誠實,甚至認為說謊為「萬惡之源」,孩子容易一錯再錯,說一個謊話,事後必須說一連串謊言來掩飾。 因此,當孩子上幼稚園後,某天看老師在家庭聯絡簿上寫著:「小玉今天在學校說謊,請家長加以督導」的字樣時,新手媽媽多會抓狂地逼問孩子:「為什麼要說謊?」甚至不由分說地加以處分或責難。 問題是:什麼是「說謊」?父母或老師多以大人立場及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覺得沒說實話就是「文過飾非」,企圖逃避責任或責罰。事實上,不論大人或孩子的世界,難免為「顧全大局」或「怕對方難過」,順應局勢說一些偏離事實的話,甚至也有父母為教育孩子,在權宜之下,順口說些非事實的謊言。 *別再誆孩子「說謊鼻子會變長」 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雪泥表示,在多年的教育經驗中,看到許多父母在此情況下,因急於機會教育,除了以「放羊的孩子」故事警惕孩子,甚至採取錯誤做法,如對孩子說:「小孩子不可以說謊,說謊鼻子會變長!」 問題是,現在的孩子心智相當早熟,聽後可能不以為然地說:「媽媽騙人,說謊鼻子根本不會變長,大人最喜歡說謊騙人!」一語提醒父母:原來在大人的身教、言教中,常不自覺做了錯誤示範。 友緣基金會教育諮詢專線老師林淑棻分析,多數父母對孩子「說謊」反應激烈,主要原因是擔心孩子「小時偷摘瓠,長大偷牽牛」,若不防微杜漸,長大後小惡變大惡,成為作奸犯科之人,到時就後悔莫及了。 另一方面,父母在此情況下,通常會傷心孩子蓄意隱瞞,特別是在謊言被拆穿前,大人會再三詢問孩子,給他認錯悔改的機會,但孩子仍矢口否認,等到「東窗事發」,父母在面對事實真相時,難免備感挫折。 *小天使送來的禮物? 「孩子為什麼要說謊?」相信多數父母在百思不解之餘,除了傷心挫折,更氣憤不已,急著想糾正孩子。 但林淑棻表示,其實學齡前孩子純以自我為中心,弄不清楚「說謊」的概念,之所以沒有說實話,有時是分不清「事實」和「想像」,往往把期望的事當真。例如:有天,詰詰把其他小朋友的超人玩具拿回家,媽媽問:「這是誰家的玩具?」詰詰說:「是小天使送我的。」媽媽直覺:詰詰在說謊,但未查明真相前,她決定不動聲色。 媽媽隔天問老師才知道,其他小朋友錯放超人玩具在詰詰的置物箱,詰詰以為是別人送他的禮物,便帶回家。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多半能釋然,但別忘了此時該注重的是——教導孩子「物權」、「所有權」的概念,知道什麼時候能自由享用東西,什麼東西不可據為己有,孩子才不會因滿足慾望,繼續將別人的東西占為己有。 *父母告別青天角色 傾聽孩子的「冤情」 當孩子上小學後,說謊的情況就較複雜,有可能出於「自我防衛,為了面子和自尊」,也可能是「避免受罰,心存僥倖」或「善意,怕父母傷心」,所以父母更不能立志當起「包青天」,遇事便急著將孩子定罪或處罰。 舉例而言,幾個孩子聚在一起聊天時,可能會比誰的玩具多、誰的父母比較厲害、去過哪裡玩、誰出國機會多等,當聊得熱烈時,孩子就可能希望贏過別人,而逞能說些誇大不實的話。這種情況下,孩子並非故意說謊,但謊言拆穿後,孩子便容易被貼上「說謊」的標籤。 另外,最常見的情況是,孩子明明作業沒寫完,但為了能早點玩電動玩具,可能會謊稱:「功課在學校就做完了。」或功課沒做完,第二天到學校謊稱「忘了帶作業」,企圖躲過一劫。 還有一種狀況,孩子在學校和其他小朋友推擠,不小心將對方的書撕壞。怕老師、父母責怪,可能會回答,是對方先出手,自己出於防衛才不得已動手。更複雜的是,為了捉弄別人而說謊、為了爭取榮譽而說謊…… *給「實話」溫暖地肯定 功文文教基金會老師趙文瑜指出,發現孩子確實說謊時,應先避免生氣、謾罵,宜找機會以溫和的態度與語氣,跟孩子交談,技巧地找出說謊原因,設法尋求解決之道。 若發現孩子說謊的原因來自模仿,除開導外,父母應時時警惕自己。若孩子是為避免責罵、譏笑,父母則需調整對孩子的管教態度,減少其壓力。 同時,家長除了強調說謊的壞處外,也可在孩子勇於說出實話的情況下,給予肯定和鼓勵,讓他們體認這才是最佳的做法。 林淑棻則提醒,父母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從小到大,都沒有說過『謊』嗎?」如果曾說過謊,當時的說謊行為,對日後的自己又有什麼影響?若能由此角度出發,澄清說謊的「後遺症」,家長就不會那麼嚴重的看待孩子的不誠實,而能把它當成是一個單純的教育契機。 *搭起互吐心聲的橋樑 林淑棻說,大人也常面臨不能把事實說出來的窘境,甚至美其名為「善意的欺騙」、「為了某人(團體)好」、「說實話於事無補」、「為了保有面子和尊嚴」,但就真實面而言,還是一種掩飾、說謊的行為。 因此,幼教專家普遍認為,學齡前孩子都擁有一顆純真之心,說不實的話多出自想像或好玩,只要不要太過分,大人毋須過於憂慮,不妨藉助童話故事,讓孩子明白說謊後,事情並未真正解決,躲過一時,日後仍要付出代價。 至於學齡後孩子說謊的問題,也許動機變複雜,圓謊技巧也變高明,父母處理起來更棘手,但警惕孩子切忌責打嚴罰,必須加強親子關係,多和孩子親近,讓親子間搭起一座互吐心聲的橋樑,並給予正確的行為觀念,和孩子坦誠、愉快地相處,才是防止孩子說謊的不二法門。

小朋友被同儕排斥 十點可能因素

2007年03月22日
公開
40

【聯合報�陳鉉煒�台中市陳鉉煒小兒科院長】 日前在中國外長李肇星的記者會上,媒體說他在台灣知名度很高,他卻硬拗成自己很受歡迎,頓時讓媒體瞠目結舌,無言以對。 美國北卡羅萊那大學小兒科教授兼兒童發展與學習中心主任雷文,為2005年出版的「發展與行為兒科學」撰寫「不受歡迎的小朋友(unpopular child)」文章中指出,有十點可能的因素造成小朋友在學校中被同儕排斥: 1.內在社會認知功能不良:這是最常造成小朋友不受歡迎的原因,包含的項目與現象如表所列。例如學習障礙,將會造成社會體認與技能的不良。 2.注意力不足:通常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如有個性衝動、自以為是、狂妄自大等症狀出現,也會讓小朋友不受歡迎。去年十月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共同合作「傾聽兒童心聲—被忽視和被排斥的夥伴」調查顯示,有五成三的中國兒童認為「自以為是」的同學最不受歡迎。 3.外型上缺乏吸引力:有些小朋友外觀上就是很難得到同學的認同。去年七月美國坦普(Temple)大學精神科發表論文指出,在四、七這兩個年級的非裔美國小朋友中,外表長得好看及適度自我表現的人在校最受同學歡迎。 4.運動神經不發達:在運動方面老是敬陪末座,當然同學不太喜歡和他在一起。 5.語言功能不良:如果小朋友不善於言詞表達而遭到同學訕笑,或是同學間說一些行話(lingo),根本學不來也聽不懂,因此就遭到排擠。 6.自閉狀態:小朋友出現自閉或出現自閉的輕微症狀,會造成某種程度的社會認知功能不良而被同儕排斥。 7.害羞:有些小朋友很害怕接觸人群,久而久之大家就不理他。 8.處理事情能力不良:有些小朋友欠缺適應力與問題解決能力,在處理日常生活的壓力與衝突上不成熟而遭同學排斥。 9.古怪的行徑:有些小朋友不順從公認的習慣或行為,甚至有奇怪的興趣癖好、講話方式、或天馬行空的價值觀,而被同儕認為荒誕不經,久而久之自然和同學漸行漸遠。 10.家庭因素:有些小朋友的家庭本身就是被左鄰右舍排擠,或者沉默寡言自絕於鄰里之外,自然他們的小朋友也不太受到同學歡迎。 一般最常發生排斥的地點有校車站牌、遊戲場所、洗手間、體育館、更衣室。 爸媽碎碎念 愈念愈糟糕 臨床上不受歡迎的小朋友會產生「繼發現象」,例如遭排擠的小朋友會產生極端焦慮(或憂鬱)、低自信心或表現出適應不良,有些案例甚至出現懼學症或身體不舒服,最後演變為具攻擊性、愛唱反調或對家裡過度依賴與需索的人格特質。 這樣的小朋友,專家須一對一單獨面談,提出不具壓力性的問題才能誘導出小朋友內心深層的看法與癥結所在。 「傾聽兒童心聲」調查中發現,認為自己不受歡迎的兒童中近九成曾做過努力,但大多數對如何改變並沒有具體作為,只知道自己要和同學們改善關係,卻老使不上力。 美國已故兒童精神分析大師史波克博士指出,家長處理這樣的情況要特別小心,如果一直重複耳提面命,反而會讓小朋友覺得他做錯了什麼,讓情況變得更糟。 美國賓州卓克索大學醫學院發展精神科雪瑞博士指出,要讓小朋友知道你很在乎這件事,而且知道他(她)很不開心,如果是同學的因素,只要告訴小朋友「你的表現是最好的」,加強自信心,最後會峰迴路轉。至於治療方面,必須尋求兒童精神科醫師協助,找出不受歡迎的真正原因,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送孩子上幼兒園的6個錯誤

2007年02月12日
公開
47

送孩子上幼兒園的6個錯誤 徐玲 (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   父母把3歲的華華送入幼兒園。但這裡跟家並不一樣,不知道上廁所往那裡走?不知道肚子餓了怎麼辦?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呆在教室裡不讓到外面玩?不知道定下那麼多規矩是為什麼?這些無法解釋的問題令華華心裡感到某種不安、擔心、害怕和驚慌,一些孩子則會出現極端的恐懼,會大哭大吵大鬧地不肯去幼兒園。   想讓孩子在幼兒園裡開心地度過,父母可以運用一些小的策略,而不是常見的錯誤做法。例如:   ★上幼兒園前,先告訴寶寶:"你在幼兒園裡開心地玩,當下午放學時,媽媽一定會來接你的",這會讓孩子感到父母親並沒有扔下他不管,他還會回到父母身旁的。   ★送孩子上學時,如果母親向兒子訴說她對丈夫的種種不滿,而尚未懂事的兒子無法理解這些複雜的問題,在這種處境下去幼兒園,就容易產生焦慮與不安,所以父母一定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看到你不高興的樣子,以免讓孩子在幼兒園裡為父母擔心,這可避免孩子因為你的苦惱而加重他的焦慮。 ★一些父母因為孩子捨不得他走,但又要趕著上班,只好偷偷地離開幼兒園,這種做法只會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與害怕,因此父母親最好在幼兒園裡安頓好孩子,讓他感到放心,然後再離開。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讓你離開,你的態度一定要堅決,否則孩子容易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不利於焦慮的消除。   ★父母親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兒園的路上,叮囑他要聽老師的話,要守紀律,要懂禮貌,唱歌時要大聲,畫畫時要畫大些,這些過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勸告也會使孩子感到無法達到要求而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   ★還可以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教室裡好玩的玩具和積木吸引他們,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對母親依賴心理過重,可讓爸爸送孩子上幼兒園。   如果孩子賴在床上不起,對父母撒謊"我今天肚子痛、頭疼,不想去幼兒園",或者乾脆拿哭鬧作為殺手鑭,不肯讓父母離開家半步。父母不要生拉硬拽地仍堅持送他去入園,可以先跟幼兒園的老師聯繫一下,瞭解孩子最近一段時間在學校的狀況,找出他不願意入園的原因。   幼兒不願意去上學的理由一般有三個:第一是社交能力弱,有些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差,沒有學會與人相處的技巧,除了自己在角落裡玩玩具外,沒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因此在班上不受歡迎,所以也就不喜歡去幼兒園;第二是自立能力差,孩子入園之後需要自己學會上廁所,吃飯,穿衣,這些基本生活能力都未具備的孩子在集體生活中肯定會感到不安;第三,表現不佳,有的幼兒因為智力較低,學習表現不好,經常遭到老師的批評;有的幼兒好勝心強,特別在意老師的讚揚,一旦老師批評或責備他,他就會受到挫折而害怕上學;有的幼兒則是沒有處理好與其他小朋友的友好關係,常常與小朋友吵架打鬧,因而產生排斥幼兒園的心理。父母親可以對症下藥,針對不同的原因進行不同的開導,消除他的恐懼症。 --------------------------------------------------------------------------------

錯誤的育兒方式?

2007年02月12日
公開
38

1.過分嚴格   有些爸爸媽媽對寶貝的教育很嚴厲,有時甚至達到殘酷的程度,他們信奉“棍 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條,稍不順心或寶貝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願望,就斥責甚至打 罵孩子。   后果:這種教養方式容易使寶貝形成自卑、懦弱、冷漠等消極情緒,或產生不 能克制的逆反、攻擊和沖動行為,發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2.過度溺愛   這些爸爸媽媽對寶貝的教養方式與上面剛好相反,他們對寶貝過分的溺愛和寬 容,對寶貝的任何要求都無條件的接受。   后果:這容易使寶貝養成放縱驕橫,自私自利的品格。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寶貝 由於自小就以自我為中心,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聽從自己的命令。當他們接触其他小 朋友或走入社會時,可能會因挫折而拒絕接触社會,因被忽視而嫉妒和仇視他人, 因不能自控而與人沖突,甚至產生嚴重的侵犯性行為問題。   3.支配   這種情況多見於父母工作壓力都比較大的家庭。這些爸爸媽媽總喜歡直接替寶 貝拿主意,直接告訴寶貝做這做那,對寶貝自己的意願漠不關心。   后果:雖然直接向寶貝發出命令可以節省許多時間,提高生活效率,但長此以 往寶貝會養成過度依賴、服從的性格。由於事事都由爸爸媽媽決定,寶貝自然也無 須主動的思考自己的事情,這樣長大以后寶貝就會缺乏主動性,性格自閉,且對父 母產生過分的依賴感。   4.不斷拒絕   有些爸爸媽媽為了讓寶貝長大后對社會有更好的適應能力,有意識的對寶貝進 行過度的挫折教育,增強寶貝的“抗挫能力”。   后果:過度的“挫折教育”,對寶貝提出的任何要求都給予拒絕,又不對寶貝 解釋拒絕的原因,讓寶貝長期生活在一種不安全的心理環境中。研究表明,當個體 長期處於挫折中,會產生強烈的神經質傾向,並且會伴隨反社會和侵犯性行為。“ 挫折教育”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一定要注意寶貝的心理衛生,在“拒絕”后給予他 們足夠的關愛,讓他們有安全的感覺。   5.忽視   在一些家庭中,由於爸爸媽媽的工作繁忙沒有時間照看寶貝,寶貝的護養工作 大多由保姆或親屬代勞。   后果:寶貝由於沒有太多的機會與爸爸媽媽接触,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和焦 慮情緒。由於在情感上被忽略,寶貝會傾向於用各種問題行為來引起爸爸媽媽的關 注,如生病,攻擊他人或傷害自己,或其他一些奇怪的行為。   不難看出,教養方式不當會對寶貝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雖然這種影響並不是 絕對的,還要因兒童自身的特點而異,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因教養方 式不良引發的不同的兒童問題行為。所以父母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教養方式。   正確做法:民主型的教養方式有利於寶貝的成長   研究表明,民主型的教養方式會使兒童產生獨立、爽直、協作、親切、溝通等 良好的個性品質。民主型的爸爸媽媽不任意打罵孩子,對寶貝的行為更多的是分析 與引導,合理的應用獎勵與處罰的手段,並以身作則給寶貝樹立良好的榜樣。要注 意的是,民主不等於什麼事都是協商。寶貝由於自身的知識、經驗所限,不能深刻 與全面的分析問題。針對於這種情況可以用家庭討論的方式,“民主”的做出決定 。這時,爸爸媽媽要事先統一口徑,然后召開家庭會議,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民 主”原則,讓寶貝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