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軒♀宸~拔拔

日期

#Tag

包容

2010年09月23日
公開
36

點閱人數:人 包容    著:劉鏞─攀上心中的顛峰 我的兒子雖然是獨生子,可是非但沒有大男人主義, 有時候我覺得,他還有點大女人主義,處處強調女權,為女生說話。 譬如有一天我對他說:「希望你未來能娶個有幫夫運的太太。」 話還沒完,他就說:「為什麼要幫夫運?也可以是我幫妻呀! 要彼此幫助嘛!」 我一時語塞,改口說:「最起碼,要個性溫柔。」 他又不同意說:「何必要溫柔?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個性, 有時候表現出個性,反而可愛。」 我氣死了,轉身走開,不再跟他多講。 可是靜下來,想想他的話, 也想想我見過的許多「有個性的人」卻覺得他也蠻有道理。 尤其發生的兩件事,更使我有許多感觸。 一。我太太以前辦公室,有個精力旺盛的女職員,四十多歲, 嗓門特大,又愛說話。常常一件小事,到她嘴裡,就成了大事。 辦公室裡的人,都覺得這女人吵,甚至有人建議我太太, 把她調到別的部門。 但不知從何開始,她居然漸漸不再多話,聲音也變柔和了。 每天下班,提起皮 包 就走,再也不留下來找人瞎扯。 大家正覺得奇怪,她卻突然請長假。 又個隔了一陣子,這女人突然死了,死於肺癌。 臨死,許多同事去看她,見到瘦得不成人形的她,一個個都掉下眼淚,說:「好希望妳回來上班,好懷念妳的聲音, 從妳不說話,辦公室都變冷清了。」 二。我有個老朋友,也很愛說話,他不但愛說,而且愛現。 偏偏我又是個極韜光的人,走在路上唯恐被認出來。 所以當我們一起出遊,他在路上耍寶時,我就偷偷走開。 他也很會開車,而且開的是特別”拉風”的車。 在人潮擁擠的路上,還要東鑽西鑽,好幾次被人指著鼻子罵。 可是最近,我回台灣,坐他的車,發現他居然變慢了。 慢慢地,一下一下,輕輕地踩油門。 別的車在後面按喇叭,才如夢初醒似的,往前開快些。 還很新的跑車,在感覺突然變成了老車, 他豪爽的笑不見了,空氣變的很沉悶。 臨走,他低著頭,慢慢地穿鞋,道別的聲音也快聽不見了。 我終於耐不住,追個電話過去。 「沒什麼。」他淡淡的說:「事業不太順.............」 放下電話,我也有種要哭的感覺。 我多麼希望他還是那個纔能把一屋子的人,逗得捧腹的老樣子。 我發現自己過去嫌他,怨他,甚至罵他太愛表現, 卻又總喜歡找他,正因為”他逗趣得可愛”。 我愛他的,正是嫌他的;他的優點,正是他的缺點。 反過來說;我嫌他的,正是愛他的 ; 他的缺點,也正是他與眾不同的「人格特質」。 ***欣賞彼此的特質*** 這使我一下子了解,以前在心理學書籍上見到的一段話------ 「無論情人或朋友,起初都可能被彼此的特質所吸引,但是交往之後,又可能因為討厭那種特質而分手。如果能撐過去, 就會愈來愈習慣對方的個性,變成彼此容納,彼此欣賞。」 可不是嗎? 我們處處看見, 花 蝴蝶似的女生和書呆子的男生作好朋友; 運動型的男人,卻娶了個 林 黛玉。 怎麼想,他們都處不在一起,卻另人「跌破眼鏡」地, 成為了另人羨慕的一對。 這不就因為他們彼此容忍,諒解「對方的缺點」, 甚至把那缺點看成優點嗎? ***天下人都讚美鮑叔牙*** 想起鮑叔牙和管仲。 鮑叔牙和管仲合夥做生意,管仲總在分錢的時候,多分給自己一些。 可是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貪心,而是因為家窮。 管仲為鮑叔牙計畫事情,愈弄愈糟,鮑叔牙不認為管仲笨, 說只是時運不佳。 兩個人一起去打仗,管仲三戰三逃,鮑叔牙不認為管仲膽小, 只知他有老母在堂。 甚至當管仲被抓,還是鮑叔牙去向齊桓公保薦,使管仲成為宰相。 每次我在{史紀}上讀到這一段,總笑笑, 心想:「這世上有幾個人能做到鮑叔牙的境界?換作我啊,早翻了!」 怪不得司馬遷說:”天下人不太讚美管仲的才能, 反而多半讚美鮑叔牙的「知人」。 只是,我也想,他們若不是好朋友,且彼此欣賞對方的人格特質, 鮑叔牙豈能總從「正面」去看管仲「負面」的表現呢?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我們的眼睛很怪,它能把好的看成壞的,又把壞的看成好的。 我有兩位商界的朋友,最近同時談到跟他們十多年的女祕書。 一位說:”我的祕書皺紋都跑出來了,反應也差了,老忘事情, 下個月要把她換掉。“ 另一位說:「我的祕書最近常出錯,還對我傻笑。看到她臉上的皺紋,就覺得又好氣,又心疼。」 「心疼什麼?」我問。 「想想她從二十幾歲就跟著我,辛辛苦苦地磨老了。一轉眼,都快四十了。」 這兩位祕書,我都認識,覺得她們年齡相近,能力也差不多, 可是為什麼在她們主管的眼裡,有那麼大的差異? 道理很簡單---看的角度不同。 ***如果他不像原來的他*** 年輕朋友,我說這許多故事,是因為總接到你們的信。 許多人咬牙切齒地罵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說他自私,小器,不可理喻。 你們是不是應該想想,你不欣賞他的地方,很可能正是他的可愛之處? 當妳們從正面,體諒的角度去看,就會發覺,即使他錯了, 也錯得可憐,可愛。 ∼什麼叫作朋友?∼ 對你百依百順,不指摘你的錯誤,也不表現他自己個性的, 才是朋友嗎? 抑或他有他的品味,見解,能豐富你的視野,能提出與你不同看法的,更能做個益友? 每次當你看不慣朋友的時候,都請退一步,靜下來想想: 如果他真不再那樣,還像不像原來的他。 如果他不像原來的他,是不是也就不可愛了!

五招收服孩子愛頂嘴

2010年09月15日
公開
58

點閱人數:人 五招收服孩子愛頂嘴      作者:楊俐容 明明是好心提醒孩子多帶件衣服、交朋友要小心而已,孩子就覺得「你很囉嗦」。什麼樣的表達,才能讓孩子認同父母的關愛呢?請問楊老師:我孩子讀國中,對他說話,他常常假裝沒聽到,要不然就回嘴:「你很煩耶!」請問我該怎麼辦? 青少年愛頂嘴,常常是因為父母無法調整關愛;沒能順利轉型,就會嘮叨,孩子也會長不好。舉個例子,現在許多孩子有過敏體質,父母經常提醒孩子不能吃冰。孩子還小時,只要父母不買,他就沒得吃。國中以後有辦法嗎?他下課去買冰,喝完再回來,你還真的不知道呢。父母不轉型肯定落得嘮叨之名。至於如何轉型?提五招供大家參考: 第一,體認「嘮叨其實為自己」。父母表達關愛,要尊重青少年的獨立判斷跟自主行動。譬如說,天氣冷,你提醒孩子帶外套,孩子要不要帶,隨他。他自己冷了,下次就會注意;如果怎麼冷都無所謂,表示他體質好,你也不用煩惱。只要不至於產生嚴重後果的決定,你可以表達關懷,但一句就夠了,然後尊重他的獨立自主。 第二,默唸「孩子獨立真可喜」。父母要常唸這個魔咒。記住這句話,就不會那麼難受。父母通常因為焦慮擔憂,所以要不停的關照孩子。也許孩子走的這條路不見得順,可能會出問題。但他在這個關卡願意嘗試追求獨立,將來才有辦法真的作主。 第三,宣布「習慣調整慢慢來」。愛也是一種習慣。孩子小時候,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好不容易習慣成自然,孩子卻長大了,父母又得改變習慣,這真是上天給父母的功課。你可以跟孩子說,「不好意思,我已經習慣了,畢竟這樣關照你十幾年了,突然要改,好難喔!」。 第四,牢記「有效規範的三要」。成功管教的配方有五個元素:了解、接納、引導、規範與欣賞。不同年齡層,配方的元素比例不太一樣。孩子未成年之前,有些行為還是需要父母的引導和規範,以下三個要點供父母參考: (1)要以行動取代嘮叨。 (2)要善用客觀的事實資訊。 (3)要使用自然合理的行為後果。 最後,切記「親子對談有四不」。青少年最討厭的嘮叨有: (1)小事不要一提再提。父母要管大事,不重要的小事儘量讓孩子作主。 (2)不要翻舊帳。沒有人喜歡被揭瘡疤,這最容易引發青少年反彈。 (3)不要否定孩子。經常否定孩子的感受或想法,孩子就會更想頂嘴、堅持到底。 (4)不要引發孩子的罪惡感。譬如「你翅膀硬了,不需要爸媽了!」 孩子長大,父母要隨著調整。以上五招讓你親子關係升級、完全收服頂嘴。

:::好文::: 媽媽,你為什麼生氣?

2010年04月23日
公開
44

        親子天下....賓靜蓀 孩子動作慢、愛頂嘴、功課不好…煩不完的事。你搞不清楚為什麼老有一把無名火?總是把小事變 大事,親子關係愈來愈差,整個家像壓力鍋。為什麼會這樣? 他們總是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而且從來不主動整理,一定要我恐嚇威脅、大發脾氣,才心不甘情 不願的去整理。」(媽媽,兩個兒子) 「我要出差的前一天,忙得不得了,女兒卻跑來問東問西,還頂嘴,我就給了她一巴掌,那是有生 以來我第一次打她……」(媽媽,一個女兒) 每天,很多家庭裡上演著類似的親子衝突戲碼。不論孩子大小、不論為功課、成績或生活常規,父 母發現自己總是在生氣,事後卻又懊惱不已:為什麼要為芝麻小事發那麼大的脾氣?而且,換一個 悠閒的時刻,孩子同樣的行為可能被允許。 只是下次,到同一個節骨眼,同一件事又讓你氣到爆。你發現,「教」養變成了「叫」養,親子關 係變成惡性循環算舊帳。你自認一向愛孩子,根本不想當噴火龍,但就是沒辦法控制。你問自己, 到底怎麼了? 情緒衝突變調成家庭暴力 小小的、日常的衝突不好好處理面對,家裡很容易變成「受到情緒污染的垃圾場」。在某些極端個 案中,這樣的壞情緒衝突戲碼會變調。家庭暴力的案件逐年增加,其中婚姻暴力比例高達六成, 「而且高社經、高教育水準的男性施暴比例越來越高。許多醫生、教授不見得打太太,但會長期使 用言語暴力或精神虐待,」台灣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調查官、同時也是親職專家的盧蘇偉憂心的 觀察。 經前症候群則讓媽媽們的情緒隨女性荷爾蒙擺盪。在女性生理期間,荷爾蒙讓人變得敏感、情緒起 伏劇烈。儘管研究顯示,只有三∼八%的女性有嚴重經前症候群,然而,媽媽經常性的情緒波動, 卻會影響家庭。長庚醫院婦女身心科醫師蕭美 君有一個個案,父母都是竹科高階主管,念小學的兒 子卻在某幾天特別容易無緣無故被媽媽打,他偷偷把日子記下來。半年下來,清楚發現媽媽就是在 經期那幾天,反應特別激烈、沒有耐性。 回到日常生活,面對自己經常性的生氣,爸媽總覺得很罪惡、愧疚。 「好爸爸好媽媽不是聖人,也有情緒,爸媽不是不能生氣,但要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彰化師大 輔導與諮商系教授高淑貞分析。 很多教養衝突表面看來是孩子行為的問題,其實背後反應的是父母本身的壓力和焦慮。 當父母自己累了、著急、趕的時候,耐性就會降低,口氣就不好,就容易對孩子任何一個小動作、 小行為發脾氣。 壓力大,找不到出口 更往深層探究,有時候,父母的暴躁,其實是累積了許多日常壓力,找不到出口,而家中沒有反抗 力的孩子,就成為最大的出氣筒。 長庚醫院醫 師蕭美 君觀察,愈來愈多媽媽因情緒困擾,前來求助。面對企業要求一個人做兩個人 的工作,面對完美主義的自我要求,許多女性要求自己扮演好生命中的每個角色,卻完全不給自己 時間和空間,沒有一分鐘休息。無法、無處紓解的壓力讓好脾氣、好耐性都不見了。教育程度愈 高、一路優秀的媽媽,最希望在人前維持完美的形象。「剛開始的情緒失控還可以清理,但後來就 亂成一團。 為了面子都在家中解決,孩子被打被罵成為代罪羔羊,」 蕭美 君觀察。 壓力也影響女性荷爾蒙分泌,擾亂了女性正常的經期。蕭美君分析,更年期的平均年齡提早到四十 九歲,四十歲停經算正常,憂鬱症發作高峰期提早為三十八歲,很多女性更是整個亂經,連情緒波 動的規律性都找不出來。很多嚴重的個案,都是看到孩子無助惶恐的眼神、聽到童言童語,人際、 職業、家庭功能都不對了,才意識到嚴重性。 整個環境給爸爸們的壓力也不小。但是「台灣的男性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學習到如何面對自己的情 緒和壓力,很多人連自己的感覺都抓不到,更不用說去面對了,」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曹 淑華表示。很多爸爸覺得男性的情緒要收起來,不能輕易吐露。有問題不能靠別人,要靠自己。不 願尋求幫助、自己又無法紓解,壓力鍋效應只能在家裡爆發。 切割自己與孩子的成敗 家中充滿負面情緒的另一個原因,是父母認為孩子的行為、表現不如自己的預期。父母常用「一切 都是為你好」當成自己對孩子惡行、責罵的合理藉口。但是這背後反映的是父母強迫孩子複製自己 生命經驗的控制欲望。 人在成長過程中形塑出來的價值觀、理想、自我期待,都會影響自己當父母的角色。一般台灣父母 最難拋開成績的魔咒。高淑貞分析,如果是重視功課的父母,就無法忍受看到孩子成績不好、或不 努力爭取好成績,「因為那是你不熟悉的人生,你期望孩子走的是一個圓滿順利的人生,就是功課 好、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但如果孩子的人生不照世俗社會或你的方向,你就會有很多災難式 的思考,你就不放心、焦慮。那個焦慮會影響親子互動。」高淑貞點出很多親子衝突背後的一個迷 思。 許多父母也不能切割自己與孩子成敗間的關係。「已經給他們最好的,為什麼還這麼不長進?」的 抱怨裡,往往反映出父母自己的野心。「很多父母不自覺的想『透過孩子活出一個完美的自己』, 當年不敢承受的挑戰,或已享有的榮耀,都希望在孩子身上重生,因為,『培養孩子』比『面對自 己』容易多了。」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在《哪個媽媽不抓狂?》中誠懇反省 並提醒。 所以,孩子的問題其實是父母自己的問題。但如果反向思考,把親子關係當成彼此學習成長的歷 程,孩子功課低落、不專心、掛在網上、晚歸等都不再是問題,只要處理得好,都是一個互相學習 的機會。因為是學習,容許彼此有犯錯空間,親子互動品質就會改善。 要能真正享受美好、健康的親子關係,父母需要從三個面向,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認知。 一、先做自己,再做好爸爸好媽媽 扮演爸媽角色的同時,永遠不要放棄做自己。當你願意為你自己的人生衝刺奮鬥時,對孩子也是一 種心靈上的自由,他不用為你感到虧欠、遺憾。不要做完美的爸爸、媽媽,為孩子犧牲全部,「因 為沒有人可以在委屈的關係中得到真正的幸福,」高淑貞說。 了解並接納自己的個性、極限、能力、缺憾及不滿足,調整自己的生命優先順序,想清楚自己人生 選擇的後果。爸媽要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量去給予、照顧別人。身心俱疲的狀態決不可能有好心 情。每天給自己一點安靜的時間、空間去察覺自己的身體和情緒。「情緒是一種訊號,背後有一層 更深的語言,去了解那語言,去接納、理解自己的憤怒和焦慮,」馬偕醫院諧談中心諮商心理師曹 淑華建議。 如果可以,讓自己帶著笑容出門,帶著笑容回家。回家前,父母要以高度警覺覺知自己的情緒指數 (從○到十),如果在五、六以下,就先不要處理任何事,不要去管另一半、孩子,先處理自己。 累了就先去泡澡、喝杯花茶,或血糖低,吃點巧克力,讓自己的能量恢復。 二、欣賞取代挑剔、感恩取代抱怨 提醒自己,做親子關係正向循環的起始者。去欣賞接納孩子可以有他獨立的生命經驗,不須複製你 的生命經驗,才能開始欣賞孩子跟你不同的地方;而孩子也會在你的欣賞中,找到他的獨特本質。 用感恩的心情去看自己扮演爸媽的角色。因為這個角色,讓你得以享受給予愛、單純做爸媽的快樂 和愉悅,因此你是心甘情願、是為自己做的。抱著感恩的心,孩子也因此受惠。 在盧蘇偉家裡,任何服務都是一種榮幸、一種福分,都值得特別感恩和珍惜。做任何家事的那個 人,都一定謝謝家人讓他有這個榮幸替他們服務。有一次他演講到很晚,回到家中已經很累,發現 太太也已經累得睡著了,但洗衣機裡的衣服還沒有晾上。他難免抱怨的上陽台去晾衣服。晚風襲 來,他突然想到,「能夠為親愛的家人服務,實在是很大的榮幸和福氣,這樣的機會也不會太多 了,總有一天會是最後一次,就像孩子從小到大接送也不過到高中,大學就不需要了,」他的眼淚 就流了下來。盧蘇偉不是教徒,但是他身體力行,用珍惜感恩的心來服侍自己的家人,就會簡單得 多、情緒就不容易波動。 三、示範衝突過後關係修補的態度,以及人際智慧的學習 在親子日常衝突裡,重要的不是父母在當下做了什麼,而是事後做了什麼。高淑貞建議,父母在情 緒平穩後,可以和孩子分享,為什麼自己那樣在意、生氣?親子相處也是在學習彼此對待的人際智 慧。爸媽在生活忙碌時,也可以向孩子強調此時此刻不適合討論事情。孩子在重複的過程中,學習 到關照父母的狀態。 最後,高淑貞提醒,除非處理的行為很表面,否則改善親子關係,沒有速成做法。任何專家給的建 議,不能期待試 一兩 次就立即有效,要多給新做法一些時間,給自己多一些耐性。「如果你讓孩 子在三年內對你失望,起碼也要給他一年時間重新認識你。你關懷他一次,因他沒有回應,就失 望;但你打他十次巴掌,為何一次就要他立刻改呢?」高淑貞反問。 「親子關係是一種難得的緣分,是一輩子對彼此的祝福,是人生挫折時滋養的來源,」高淑貞說, 「任何衝突都不要以付出親子關係為代價。」 要當孩子生命中的貴人?還是要當壓力的來源?

:::好文:::給孩子零用錢,七歲開始

2010年04月21日
公開
60

給孩子零用錢,七歲開始     許旋峰◎著 孩子接觸錢是遲早的事,我認為只要孩子在生活中開始遇到自己要用錢買東西時,就可以開始教他錢的知識,孩子在成長的每個階段,對於錢的認知不同,父母可以依照孩子對錢的認知程度,適度的給予零用錢的教導。 在我的教學經驗中也發現過,有些小學生的理財知識比國中生還要好,例如有一次我問學生什麼是「利息」?國中生不知道,但一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說對了。可見理財沒有因為年紀小而學得比較差,只有被啟發得早與晚的差別。這和社會上實際情況是一樣的,沒有因為年紀比較大就比較富有,年紀輕就不富有,個人的造化和年紀並非一定成正比。 有的父母常問我,到底孩子幾歲時,開始給零用錢比較好? 我建議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給零用錢。因為升上國小和幼稚園不一樣,國小的孩子學習的科目變多了,比較獨立了,也比較知道錢可以做什麼,這時候就可以開始給予零用錢的訓練。原則上,金額及責任隨著年紀的增長而增加。可以開始使用「零用錢協議書」,雖然格式差不多,但是各年級著重的零用錢學習有些不同。 低年級:重點在「基本的零用錢」及「儲蓄」。訓練該做的義務,將錢存放起來並保管好,鼓勵把錢累積起來。 中年級:重點在「獎勵」及「預算」。想要增加零用錢,就要有特定優良的表現,培養他想要有收穫,就要有付出的觀念,父母可以設定消費的比例,不要超出擁有的零用錢的五○%為原則,以這樣的規劃來幫助孩子分配自己的支出。 高年級及國中:重點在「報酬」及「記帳」。可適度的體驗一些簡易的賺錢活動,讓孩子瞭解賺錢的過程不容易,進而知道開源節流的重要,並讓孩子明白若想要再增加零用錢,就要有額外的付出,同時,也要學習記帳,將零用錢的支出記錄下來。 留錢的教育給孩子才是上策 自從教育部公布基測要加考理財以來,一些專家質疑國中小學生學理財是否「太早?」及「徒增考試壓力?」 會這樣說,是因為大多數人將「理財」與「投資理財」,甚至「投機」畫上等號。反對中小學生學理財的人,他們擔心這樣會讓孩子們養成「不勞而獲」的賺錢方法。我想他們可能誤以為教育單位,要在課堂上教中小學生「投資理財」,甚至是操作金融工具。 其實,「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本來就有青少年理財教育,主要是希望孩子培養健康的金錢觀、簡易的規畫預算、量入為出的消費、養成儲蓄、記帳的習慣及風險的預防等,以應付進入職場後對於錢的處理,避免成為賺多少花多少的「月光族」、過度消費的「卡債族」或只知道賺錢的「錢奴」,並能進一步的教導如何讓財務穩健,為老年做預防等觀念。 尤其在少子化的趨勢下,現代父母如果是雙薪家庭,應該不太會擔心養不起孩子,倒是孩子未來會不會成為敗家子,可能才是今日父母憂心的,因此我認為,留「錢」給孩子,他不一定守得住,不如留「錢的教育」,才可以發揮錢的價值。此外,我認為對孩子「錢的教育」,應認清以下三個重點: 1. 認清楚錢的功能。它是中性的,可以幫助人,也可以害人。 2. 認清楚錢的性質。它是一種能量,需要流通,守財奴或當凱子都不恰當。 3. 認清錢的目的。它是滿足生活基本所需、提升精神層次與自由度的工具,是每天都會用到的工具。 所以,「錢的教育」就是「藉由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達成你人生目標,使你快樂的方法!」而大多數青少年可以支配和運用的「錢」,就是「零用錢」,我認為,「零用錢教育」是父母對孩子具體理財教育的開始。 本書有極大的比例談零用錢教育,別以為零用錢是小錢,根據我的經驗,「錢的價值是什麼?」「錢從哪裡來?」「零用錢如何給?」「該給多少?」「又該如何用?」是很多家長長期以來的困擾,願你與孩子藉由本書,能豐富理財知識,達成人生的目標! 時報出版 《讓錢和孩子一起長大》 (資料來源:時報出版 提供)

::好文::香港電臺知名主持人梁繼璋曾 送給兒子的備忘錄

2010年04月01日
公開
40

點閱人數:人 【轉載】 香港電臺知名主持人梁繼璋曾給兒子寫過一封信,這封信很快流傳於各大網站,很多父親看後感觸很深,我覺得不只給小孩看,其實適合所有人看。 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送給兒子的備忘錄 我兒:寫這備忘錄給你,基於三個原則: (一)人生福禍無常,誰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還是早一點說好。 (二)我是你的父親,我不跟你說,沒有人會跟你說。 (三)這備忘錄� �記載的,都是我經過慘痛失敗得回來的體驗,可以為你的成長省回不少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記住的事: (一)對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懷,在你一生中,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除了我和你媽媽。至於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 恩外,也請多防備一點,因為,每個人做每件事,總有一個原因,他對你好,未必真的是因為喜歡你,請你必須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將對方看作真朋友。 (二)沒有人是不可代替,沒有東西是必須擁有。看透了這一點,將來你身邊的人不再要你,或許失去了世間上最愛的一切時,也應 該明白,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三)生命是短暫的,今日你還在浪費著生命,明日會發覺生命已遠離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與其盼望長壽,倒不如早點享受。 (四)世界上並沒有最愛這回事,愛情只是一種霎時的感覺,而這感覺絕對會隨時日、心境而改變。如果你的所謂最愛離開你,請耐心地等候一下,讓時日慢慢沖洗,讓心靈慢慢沉澱,你的苦就會慢慢淡化。不要過分憧憬愛情的美,不要過分誇大失戀的悲。 (五)雖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沒有受過很多教育,但並不等於不用功讀書,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學到的知識,就是你擁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興家,但不可以手無寸鐵,謹記! (六)我不會要求你供養我下半輩子,同樣地我也不會供養你的下半輩子,當你長大到可以獨立的時候,我的責任已經完結。以後,你要坐巴士還是Benz(賓士),吃魚翅還是粉絲,都要自己負責。 (七)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別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對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對你好。你怎樣對人,並不代表人家就會怎樣對你,如果看不透這一點,你只會徒添不必要的煩惱。 (八)我買了十多二十年六合彩,還是一窮二白,連三獎也沒有中,這證明人要發達,還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並沒有免費午餐。 (九)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也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好文::要疼孩子、不要寵孩子

2009年06月11日
公開
47

點閱人數:人 宸幼園老師附上一篇佛教慈濟證嚴法師的話,老師平常上課也都有利用靜思語來教孩子孩子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老師常深入簡出用例子或故事來讓孩子理解,也希望爸爸媽媽看到連絡單中老師有教的靜思語也能抽個時間和孩子討論討論,透過爸爸媽媽再深層的和孩子討論相信孩子一定懂得更多! 「父母就是孩子的模!」 證嚴:要疼孩子、不要寵孩子 更新日期:2009/06/06 10:14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對於社會、家庭問題事件頻傳,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呼籲加強家庭教育,也提醒為人父母者,「要疼孩子,但不是寵孩子」,以免因為過度寵愛,讓孩子變得是非不分。證嚴法師也教導為人父母者,「父母就是孩子的模,想要孩子變成怎樣形狀,自己就要先做好。」 慈濟功德會的《靜思語》,已經出版20年了,20年來,幫助了無數的家長、老師、弟子,佛教徒和非佛教徒。《靜思語》輯錄自證嚴上人與慈濟成員或會眾、外賓的談話,是證嚴法師思想理念的結晶、是對慈濟人的諄諄言教,更是慈濟人生命的活水泉源。 民國78年,《靜思語》首度出版,立刻在當時的台灣社會各界,引起廣大而熱烈的迴響。這本能救人的書,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因為《靜思語》的陪伴,讓無數徬徨不安的心靈,度過人生中重重的難關考驗,重新尋回生命的力量。 證嚴法師近日接受《中國時報》專訪,分享《靜思語》20周年的心情時,也特別提及現代社會的家庭教育問題,證嚴法師認為,不稱職的父母的確需要教育和提醒。 以彰化油鍋煮嬰案為例,證嚴法師認為,該案的家長有「心病」,但畢竟這個只是個案,因此,證嚴法師建議媒體,不應該過度渲染。 不過,證嚴法師也提醒,現在很多孩子被過分地寵愛,反而變成是非不分,因此,為人父母者,「要疼孩子,但不是寵孩子」。證嚴法師認為,現在更多的家庭問題是來自「孩子被過度寵愛,變成是非不分」。 要改善這種狀況,證嚴法師提醒為人父母者,「父母就是孩子的模,想要孩子變成怎樣形狀,自己就要先做好。」證嚴法師指出,「過去時代的家庭教育很嚴格,現在都在流失了」,對於當前失敗的家庭教育讓許多人越來越不像人樣,證嚴法師相當憂心

::好文::陶子寫給黎礎寧的一封信

2009年03月11日
公開
44

點閱人數:人【轉載】 以下是陶晶瑩寫給黎礎寧的信,很感人.這也是為人父母的心聲. 每當我想起在星光大道觀眾席裡,妳那對開心又驕傲的父母,我就覺得,妳太狠心。 礎寧: 自從妳走了以後,我們的心裡都不大舒服;談起妳的事,莫不哀聲歎氣、或是紅了眼眶。很想和妳好好聊聊,在一切都還來得及的時候;現在,有些遲了,但或許,我心裡想對妳講的話,仍能給和妳一樣徬徨的人做參考。 首先想和妳聊的是愛情的部份。 愛情是和權力相斥的。有時候,我們一頭栽入愛情,便失去了掌控的權力。我們的生活作息、身心靈、喜怒哀樂,幾乎都不歸自己管了。如果碰到的是一個懂得同等回應、愛妳疼妳的人,那麼妳便會置身天堂;反之,便如同在煉獄爬行,他偶爾的略施小惠,是妳心甘情願的原因,我想,妳是碰到了後者。除了少數「幸運」的人(事實上,我不覺得那叫做幸運!)沒在愛情路上受過折磨、遇到壞人之外,大部分的人多多少少都吃過些虧。 我和我的女性友人們,都曾遭遇過。騙錢的、背叛的、撒漫天大謊的、有家室的、有秘密的、有病的??,多到怪到妳欲振乏力,欲哭無淚;當然,不瞞妳說,在那當下,我們也想要死過─但當我們抱著朋友哭、抱著馬桶吐、抱著酒瓶睡,行屍走肉 一兩 個月後,突然就好像被雷打到一樣:我在幹嘛?那個人哪裡好?一點都不值得我頹廢!而且,看多了爛咖,妳就能免疫,然後能一眼看到好男人,找到幸福。為一個不珍惜妳的人而死,不但不值得,他們也不會有太多感覺。 其次,我想和妳聊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這兩週,台北陰雨連綿,我的女兒荳荳異位性皮膚炎便發作了。小小的屁股、雙腿、手肘和腕部,充滿了小小的顆粒。一天兩次,她爸爸拿著藥膏細細擦遍全身;但臨睡前,發病的部位更是奇癢難耐,於是,我和她爸便得擔任「搔癢大隊」,用搓、用擦,而不可用抓的,才能暫時止癢而不會抓破皮導致惡化擴大。這樣搓搓擦擦,總要兩三個小時,她才能好好入睡。 每天早上,她要上學。她已經很有主見地選擇要穿什麼;外面 32℃ ,她吵著要穿羽絨衣;低溫 15℃ ,她說要穿衝浪褲配拖鞋(學她爸)??,每天光為了出門,我們得勸說她好久。餵她吃飯更是難上加難。她已經夠瘦了,卻不喜歡吃東西。往往一頓飯要恩威並施地搞個兩個小時,才勉強吃完一碗;我們追著餵、哄著餵、嚇著餵,腰也痠了、嗓子也啞了。 她如果提起班上男生的名字,我們便躡手躡腳地明查暗訪那男孩的樣子,她爸還會忍不住暗喊:「×××,給我小心一點!」 她如果開心地笑了,我們覺得一天真美好。她如果鬧鬧的,我們會比較不開心,但還是千方百計地想讓她開心。 她才不到三歲,我們已經愛她愛到不能自己。礎寧,妳二十四歲,妳知道妳的父母愛妳愛得有多深嗎? 每當我想起在星光大道觀眾席裡,妳那對開心又驕傲的父母,我就覺得,妳太狠心。 孩子,是曾與母親共生的一塊心頭肉,也是父母一輩子最甘願的擔憂。 妳現在了解了嗎?希望妳想通了,也要在天上好好看顧妳的父母家人。 陶子姊 ♡╮隨想╭♡ 陶子寫得真是很貼切,寶貝們不管是幾歲我們也都是愛到不能自己,何況養到這麼大呢?感觸真的很深,每個人都應該要好好的愛惜生命才是,大家一起共勉之!!

::好文::孩子是鏡子、不是棋子

2008年10月18日
公開
39

點閱人數:人 孩子是鏡子、不是棋子 李飛彤�文 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晚餐時跟我聊:「把拔(爸爸)!我把你的秘密糗事都跟安親班老師說了耶!」哇!有啥糗事可以說呢?心中不禁好奇,卻又有點緊張,這小子該不會說了不該說的吧! 我故作鎮定的問兒子:「把拔哪有什麼糗事呢?」寶貝小子張大眼,一本正經的說:「有喔!很多啊!」他索性放下筷子,講個清楚!原來他將我無意間的閒聊往事全端出來了!高中時喝得爛醉竟還騎車回家;高中時的好友醉後路邊啃輪胎;甚至連改名字這檔子事的典故都全盤托出!看他一臉認真的模樣,我想起他安親班老師曾告訴我:「岳岳很崇拜你耶!常常聊天都會談到三個字我把拔!」說真的很開心,更在內心嚴肅的看待自己,我能給孩子什麼好的身教?我能讓他感到驕傲嗎?我能讓他從我這裡學到什麼?我的事是否都能讓他開朗的暢談? 哪有孩子不崇拜自己的父親或母親?當他們不懂事的時候,所有長輩的言行都成為小小心靈中的典範,甚至成長依循的寶典!能不細心經營嗎?曾有位朋友很海派,不太存錢也相信一個真理各安天命!因此對於悉心照料孩子或為孩子改變一些生活習慣的觀念都嗤之以鼻! 三年前他有孩子了!他不太出入PUB了!他不再邀兄弟回家暢飲了!他減少打麻將的次數了!他甚至戒煙了!妙的是他竟然請壽險顧問規畫人生風險了!會改變的!孩子是老天爺派到凡間讓我們沉澱與反省的小天使,他們會讓我們發現自己是不足的、虛偽的、言行不一的、自以為是的,甚至是脆弱的!寶貝兒子是我這十年的歲月中最佳的導師!那天在校門口聽到三位導護媽媽在聊天,聽到幾句重點:「唉!這些孩子都沒什麼禮貌耶!」「連過馬路都不會說聲謝謝!」「對啊!好像應該的,走路又慢吞吞像大爺!」我自省,幸好我和孩子上學過馬路時會教他,要跟導護媽媽說早安,說謝謝!我自省,每當交學費給安親班時,我會告訴他,這不是老師在賺我們的錢,這是對老師的感謝!我自省,孩子有沒有錯誤的言行觀念,是來自我的劣質身教或言教? 當孩子以我為榮的時候,我不驕傲,我更該謙卑受教;尤其是來自孩子的質疑與指正,他不是沒禮貌,他只是用我們教育的觀點來重新檢視我們,他們很真!父母師長容易掉進自尊執著的陷阱,無法忍受少不更事、懵懂無知的孩子們的直言;因此慣於保護自尊權威,而同時作了另一個錯誤示範!別忘了!謙卑的教育才能看到謙卑,誠實的言語才能聽到實話,仁慈的胸襟才能體會到善良! 孩子是鏡子,不是棋子;做給他看,別老叫他坐著聽! 文華幼稚園園長媽媽及老師覺得很好的文章摘錄 大家共勉 97.10

::好文::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2008年08月23日
公開
37

點閱人數:人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作者:汪培珽 您根本不知道,孩子多需要手足。 我,也不知道。 --直到姊姊七歲,弟弟五歲時。 我說過,我是那種糊里糊塗、沒想太多就生了兩個孩子的媽媽。當孩子還小時,我哪裡有機會想到「孩子需要手足」這麼不切實際的問題呢?只要孩子有半天不吵嘴、不爭寵,給我安靜的片刻,我就該吃齋唸阿彌陀佛囉,哪還有閒情逸致去考慮什麼相親相愛、手足之情。 我的兩個孩子年齡差了兩歲半,也就是說,當第一個孩子快兩歲時,我就懷了第二個孩子。可是在當時,我能從生活中深深切切地體會到「孩子需要伴」嗎? 完全不會。 因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誤會一件事--以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夠。 這種「以為」,就是整件事情最可怕的地方。因為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天和地;早上起床要媽媽,晚上睡覺要媽媽,好像世界上的其他東西通通不重要,只要有媽媽就好。不過,這也是事實啦! 但是,等您一旦體認到「孩子需要伴」這件事時,即使只有一絲絲的察覺,通常生第二個孩子的最好時機都已經過了。 過了還不打緊,不是說「亡羊補牢,猶未晚已」嗎?可是再加上現代人生活步調太緊湊、還有得過且過的生活方式,這樣耗下去,拖到羊都跑光了,牢也不用補了啦。 第二個孩子出生的頭一年,對老大來說,老二還只是個樣版戲,連吵個架都不行,只能稱為「心靈上的寄託」。所以嚴格來說,在老大四歲以前,您都可能誤以為,有沒有手足,不一定那麼重要。 剛成家時,我們為了生活,總是忙得焦頭爛額,根本無暇想些眼前看不到的問題,日子就一天一天過去了。 直到姊姊大約七歲,弟弟快五歲的某一天下午,我原本打算小睡一場午覺,沒想到那天實在太累,一睡兩個小時根本起不來。不過,做媽媽的就是即使睡著了,心都還繫在孩子身上,從頭到尾,我都隱約聽見兩個小鬼,在外面吱吱喳喳地說個不停。一會兒聲音出現在姊姊房間,一會兒兩人又到了客廳,一會兒兩人隔了老遠還在喊話。您如果不是親身經歷,絕對無法想像,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有這麼多話可說呢?好似時間如果沒有盡頭,兩人的對話可以直到海枯石爛,仍不休止。 自此以後,孩子愈來愈大,我就愈來愈發現到,姊弟倆在生活中的互相依賴性,或是說互相需要性有多麼高!甚至高到超乎大人的想像很多、很多。 下雨天,不出門,兩人可以從早玩到晚。 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媽媽聊大人的天,姊姊弟弟聊小孩的天。 有一天,搬家後的大採購,我和先生逛得不亦樂乎,孩子其實已經無聊到快陣亡了。突然,我們轉進一家大型電器行,剛好影音室正播放著電影《鐵達尼號》。他們早已從書上知道這個故事,但是活生生地用人演出來(平時不看電視的孩子,這時根本就以為到了迪士尼樂園),即使只看到前後短短二十分鐘的片段,姊弟倆也興奮不已。走出電器行之際,我與先生繼續行程,只見他們倆彷彿吃了大力仙丹,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之後的劇情,甚至編起了各種不同故事發展的搞笑版本,一會兒傑克跌得狗吃屎,一會兒蘿絲差點掉進水裡,剩下的行程裡,兩人樂得不得了…… 先生跟我一樣愛孩子,但整日忙著工作的他,如果當初我只準備生一個孩子,他大概也不會有什麼意見的。某一天,全家晚飯後在台大校園散步,看著姊弟倆在前面殷切對話的小小背影,不習於表露情感的中國爸爸,竟然用一種像是差點被捷運門夾到,才在最後半秒內衝進車廂的「好險」心態,呼了一口氣,說道: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男女教養都同調 我不管教育理論說了什麼,我一直都是用同一個邏輯在教育我的一兒一女。男和女的不同性別,從來不是我教養孩子的考量。 我有一個很中性的名字,我喜歡,於是幫孩子取名字,也很中性。當他們還是娃娃時,我不會女生就買粉紅色,男生就買天藍色;為他們選玩具時,我不會女生就買洋娃娃,男生就買小汽車:當兒子跌倒大哭時,我更不會說:「男生要勇敢。」這是什麼邏輯啊?女生就不用勇敢嗎? 做父母的責任很單純--將孩子教養成健全的人,這就是我的目標,我甚至沒有注意到,他們有著不同的性別。 人應該有的好品格、好習慣、好態度,是不分男生和女生的。 所以,女兒想學空手道,我不反對。女兒運動細胞很好,上山下海難不倒她,我很鼓勵。她說不想穿裙子,我不強迫。十一歲的當口,有天她突然對我說:「媽媽,妳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因為妳都不會強迫我去參加party的時候,一定要穿裙子。」(哦!原來這就是成為最好的媽媽的要件,太簡單了吧。)我猜,她可能是跟同學聊天,才知道原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自己做選擇的。 「好動、不喜歡穿裙子」,妳不怕女兒太男性化嗎?我的想法是:孩子的天性,不是父母該在意的地方,如果天性是如此,我就該接受它。勉強的改變,只是配合世俗的眼光,對孩子人生的影響一定是好的嗎? 弟弟出生了,與姊姊性別不同,發展也不一樣。而且正巧姊姊喜歡的、擅長的,他全然看不出天份。運動細胞一向沒有姊姊好,膽子沒有姊姊大,可是我全都不在意。雖然這些都是世俗賦予男生「應該」要有的性格特質,我的想法還是一樣,基因遺傳是固定而不能改變的東西,如果硬要將制式想法加諸於孩子,可能我們還沒改變他,就已經先毀了他的自信心。 從小姊弟倆玩玩具,我從不對玩具歸類性別--娃娃是女生玩的,車子是男生玩的。玩具只分喜歡不喜歡,不分男生女生。可是,如果您家有個小男生整天玩芭比娃娃,為她們穿衣服、脫衣服、選衣服、挑鞋子,您介意嗎? 如果您介意的話,也千萬隱藏您那嫌棄「孩子所愛」的態度。父母厭惡、嫌棄、嘲諷、貶低孩子喜歡的東西,這件事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極大的殺傷力。 雖然,父母的出發點是善意的--怕孩子走偏了路。但往往是,孩子根本還沒走穩,就被父母絆了一大跤。 有一回,孩子挑玩具的當口,幼稚園中班年紀的兒子把我拉到一旁說:「我想買那個娃娃,可是爸爸說男生不能玩;我很想要,但又怕爸爸會生氣,怎麼辦?」 父母常常為孩子的未來,太過擔心。 以為小時候愛玩娃娃的男生,以後就會娘娘腔。 以為小時候不喜歡洗澡的孩子,以後就會臭死。 以為小時候打打鬧鬧的女生,長大後就會嫁不出去。 以為…… 父母太多所謂的「以為」,其實多數都是過渡現象,都是庸人自擾。而父母如果又拿這些「以為」的壓力來限制孩子,有時候,它反而成為扼殺孩子天生的興趣、專長和自信心的幫手。 五歲不喜歡穿裙子的女兒,十一歲時已經懂得打扮自己。三歲不愛好運動的兒子,八歲時是全年級的跑步高手。 這個夏天,我和女兒才為了她要不要買比基尼泳衣而爭吵。 別誤會媽媽老古板--是我說好看要買,她卻說如果我買了她也不會穿。其實她是不瞭解媽媽的自我補償心理:媽媽自己不能穿,就希望看女兒穿也可以過過癮啊。 不久前逛街,兒子大概看到了什麼,又想起了什麼,突然對我說:「媽媽,妳還記得那些大眼娃娃嗎?她們好自以為是哦!我從前怎麼那麼喜歡,好好笑。」他對於自己以前的想法,也覺得不可思議。 孩子有他們自己的發展軌跡,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給予支持。尤其那些沒有一定對錯標準的事,不要亂下斷語。 女兒和兒子,性別雖然不同。但在我的心裡,不論是教養的態度、價值觀的傳遞、未來的期望和對他們的祝福,永遠都在同一個天平之上-- 他們都是媽媽和爸爸永遠的寶貝。 幫孩子做公關 公關?別以為我養孩子像經營公司一樣認真。不!我沒有。我所做的,只不過是父母的舉手之勞。 從懷了第二個孩子開始,我就開始唸一些有關迎接小嬰兒的故事書給老大聽。特意買很多嗎?唸完故事再衍生一番精神談話嗎?我沒有。這其實是心理戰。您以為孩子笨到不知道父母在想什麼嗎?什麼叫愈描愈黑? 所以,即使是唸些與小嬰兒有關的故事書,我也是雲淡風輕。我只管唸我的故事書,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刻意強調;如果孩子有問題我就回答,沒問題我就算盡到責任。其餘的,我不會「有的沒的」想一大堆。 現在的媽媽都知道,懷第二個孩子時,就要先對老大做心理建設,「媽媽生個弟弟,以後就有人陪你玩了。」這種空頭支票別亂開,孩子哪能預先想到「等嬰兒長大要很久」呢,而且可能還沒享受到一起玩的樂趣,就得先開始讓出原本屬於自己的玩具了,還不包括那無形的「媽媽的愛、爸爸的愛」。不是說期望愈大,失望也愈大嗎?所以這些未來的事,還是不說為妙,讓孩子自己去發掘那份驚喜吧。說不定,根本不是驚喜,而是,驚嚇呢。 這是我從書上看來的,覺得有道理就照做了--在第二個孩子要從醫院抱回家的那一天,事先買個老大喜歡的小禮物。當陣痛開始,我準備往醫院衝時,它老早就放在要帶去醫院的隨身包包裡了。 當全家人喜孜孜地迎接新生兒回家時,我就偷偷把老大叫到一邊,故作神秘、而且煞有其事地從醫院帶回來的包包裡拿出它:「這是小弟弟要送給大姊姊的禮物,快看看是什麼。」只見她也喜孜孜、認真地去跟小嬰兒說謝謝、親親他的額頭。 當弟弟還小,只會睡在娃娃床裡咿咿啊啊叫時,每次姊姊從幼稚園放學回家,我都會對她說:「今天弟弟在家裡好想念妳哦!」或是留著什麼好吃的給姊姊時,我會說:「弟弟說要買薯條給姊姊吃。」 「老大難道不知道,剛生下來的小孩不會買禮物嗎?小嬰兒也不知道薯條是什麼嗎?」真有這麼好騙? 真的,孩子真的很好騙,尤其是這種善意的謊言,通常孩子不會多想。可能媽媽自己說完,都一副「騙死人不償命」的心虛模樣,可是您去看看孩子的臉,就知道什麼叫「天真」。他們就是打心裡相信,毫無懷疑。 說真的,我哪裡會知道這些小小的舉動,對手足感情有多少助力,但我有一種直覺:當姊姊親弟弟的那一剎那,她心裡很在意那個禮物嗎?我一點也不覺得。對老大來說,眼前這個小不拉嘰、活生生的小東西,才是天底下最珍貴的禮物。如果我現在要生第三個孩子,這個「小嬰兒買禮物」的動作我還是會做。即使小學中高年級的姊姊和哥哥早知道小嬰兒不會買禮物又怎樣,我甚至可以想像他們接到禮物時的表情。只要讓孩子體會到愛,就夠了。 現在,姊姊都快十二歲了,但平均每隔兩年,我就有機會聽到她跟我說起這個老掉牙的故事,但她總是樂此不疲: 「媽媽,我還記得,弟弟從醫院回來的那一天,你們在房間,我從外面好小聲地走進去;弟弟好小,妳抱著他喝妳的奶,我也有喝過妳的奶嗎?弟弟吸奶的樣子好可愛哦……」 姊姊說話的神情,彷彿小嬰兒就在她的面前,但我的心裡,卻全是姊姊當時的模樣。不到三歲的她,矗立一旁,好奇地看著這個「未來十年的最好玩伴」。如果時光可以倒回--那一刻,我一定要記得將她抱進懷裡,溫柔地、一個字一個字對她說: 「媽媽愛妳,永遠不改變。」 停下來等等孩子 朋友告訴我,她那個性憨厚、樂觀的小三兒子,有一回在週記裡老師所定的題目中寫著:他最覺得沮喪的事,就是每天聽到父母說--快點,快點! 早上快點起床、在車裡快點吃早餐,因為上學快要遲到;晚上快點吃飯、快點做功課、快點洗澡刷牙、快點上床睡覺……年紀這麼小的孩子,卻察覺到那份週而復始、不得不趕的無奈和無力。 父母也很無奈,是什麼造就了這種「趕、趕、趕」的環境?上一代的悠閒到哪裡去了?當然,那時學校是走三步路就到的隔壁,哪兒來的才藝安親班,沒有多少父母會幫孩子檢查功課,連電視的卡通時間都只限定在傍晚的五點到六點,也沒人將上班到晚上八、九點看成常態。 當今的父母無奈之際,也請想想,除了不可避免的大環境改變之外,「趕」是否已儼然成了現代人溶進血液裡的基因,無法自拔? 帶著孩子走在路上,尤其是小小孩,對一切總是那麼好奇;寵物店、玩具店、蛋糕店,甚至是天外飛來人行道上的一隻小蟲子,都可以讓孩子著迷不已。很多年前了,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好奇心的支持度少之又少。 孩子對一件事有興趣,但停留不到兩秒鐘,父母是不是就催促著快走?「真有事情要趕路嗎?」不見得,很多時候不是沒有時間,而是父母沒有耐心,孩子的好奇和觀察根本還未獲得滿足,就被父母催著離開現場。 我們要不要做個實驗:下回帶孩子到動物園,試著當一個不催促的旁觀者,看看孩子一種動物可以看多久,才主動跟父母說:「走吧。」即使一場巡禮只看了五種動物又如何?輕輕鬆鬆過日子--尤其在該輕鬆的時候,不是我們都想要的嗎? 去年,全家到海南島渡假,陽光、游泳、沙灘就是我們全部的行程。早上睡到自然醒,吃早餐、游泳、吃午餐、游泳、吃……… 我問孩子,「你們這樣過七天,會不會膩啊?」 「不會不會,這簡直就像天堂一樣!你不知道嗎?這就是小孩子的天堂。」原本就不喜歡橫衝直撞的媽媽,現在才知道孩子更愛寧靜。 有一天玩到了晚上十一點,爸爸已經呼呼大睡。我突然神經發作問兩個小鬼:「我們現在去海灘,好不好?媽媽最喜歡看星星了。」兩個孩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平時只會催促孩子睡覺的媽媽,今天腦筋短路了嗎? 於是我們三人留了紙條給爸爸,以防他突然醒來擔心我們(其實,這是多慮了),就朝飯店專屬的沙灘探險去了…… 從十一點到半夜兩點,就我們三人,加上打瞌睡的警衛。 「媽媽,我們來聊天,」女兒說,「我最喜歡跟妳聊天了。」 就著星空下,配上一波波海浪的拍擊聲,我倆從小孩是怎麼做出來的,聊到八年抗戰後撤退來台。弟弟呢?他只對小生物有興趣,從頭到尾,只見很遠的一個小人點,跑上跑下地追著沙灘上的螃蟹。媽媽只在偶而抬頭看不到小人點時,會突然跳起來大叫一聲:「弟弟呢?」直到孩子又出現在媽媽的視線裡,我和姊姊才又回到黛安娜王妃、蔣中正、孫中山、陳水扁和馬英九……當然還有她又喜歡了誰誰誰。 父母有多少的耐心給孩子?停下來等等孩子吧--我時時提醒自己。從他們兩歲到十二歲,我還是不曾忘記這一點。 而現在,我還要再為它加上一份不同的意義-- 上帝為每對父母都排了一列的孩子(好可怕啊),孩子都默默地等著父母來接他們。只是,常常,父母只接了第一個孩子,就沒有再來了。 停下腳步或是放慢腳步,回頭看看--孩子就在不遠處等著我們呢。做什麼事都可能後悔,生孩子,絕對不會。但是無論如何,不管生了幾個孩子,我們都要好好把握人生這段最美好的時光。 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 這件事,現代父母,沒人不懂;簡單明瞭,不需要解釋。只要有「同理心」的人都應該知道,萬萬不可以做。可是,有多少父母明瞭,不做這件事對手足感情的重要性嗎? 我不做。我打死不做。盛怒之下不做,氣急敗壞不做,無可奈何不做,無計可施也不做。反正我知道,我不能做。 孩子已經超過十歲了,我一次也沒做過。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姊姊都自己上廁所。」三歲時…… 「不要這麼膽小,你看弟弟都自己睡覺。」七歲時…… 「你的字怎麼像鬼畫符,你哥哥參加書法比賽得獎耶!」八歲時…… 「你為什麼不好好讀書?看姊姊成績多好!」十歲時…… 還需要我繼續說下去嗎?這些其實都只是基本句型,每句後面如果再加上「羞羞臉」「愛哭鬼」「長不大」「真丟臉」「沒出息」……是不是聽來也很耳熟呢。 這些拿手足之間做比較的話,我們可能從小聽到大,雖然厭惡卻又無可奈何。但更可怕的是--自己可能又擺脫不了宿命的糾纏,不自覺地再從嘴巴裡冒出這樣的話,一代傳一代…… 我常有這樣的想法: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會遺傳的。今天如果我會用這種方式對待我的孩子,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曾經被以同樣的方式對待過呢。 但是,這不是做父母可以拿來搪塞的藉口。 擺脫不良宿命循環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要很有自覺地起來「對抗自己」。明知是不好的教育方式,就不要以「我也是這樣長大的」當成因循苟且的藉口。 如果您說:「用手足做榜樣,有何不可?」 可是我說:榜樣,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嚮往。父母開口的重點不是榜樣,只是批評、貶低、毀損,甚至只是出氣。 如果只是單純的批評,應該是對事不對人。如果我們只保留這種句型的前半段,將後面比較性的字眼拿掉,雖然我也不是很贊成,但至少破壞手足感情的殺傷力就不見了。這種拿手足當比較的批評,真的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潛在兇手。說到這裡,如果您還是無法體會不要這樣對孩子說話的重要性,試試將心比心看看囉: 「爸爸,你每個月賺多少錢,你看王小明的爸爸都開賓士車。」 「媽媽,學校營養午餐真好吃,比妳做的便當好吃多了。」 「先生,早點下班回家,張忠謀不用上班也賺得比你多。」 「太太,少吃一點,你看隔壁太太的身材多妖嬌。」 其實,這裡一樣可以將其後比較性的字眼拿掉,就是最正常不過的對話,也並無不妥。然而一旦加入了比較,對事情不但沒有幫助,還有你看不到也摸不著的嚴重反效果出現。 我們家姊姊水性極好,五歲就可以往三米深的泳池向下跳;弟弟,快七歲了,連洗澡水沖到頭上都要哇哇叫半天。我們家弟弟從小自己睡一個房間,不哭不鬧;姊姊八歲了,只差沒開探照燈睡覺,卻還常半夜喊叫找媽媽。 這時我在情急之下,什麼不該說的話都可能說。但脫口而出的絕不會是「你看姊姊如何如何」、「你看弟弟如何如何」。 孩子是多麼清楚明白的動物啊!姊姊如何,弟弟會不知道嗎?弟弟如何,姊姊會不清楚嗎?還等得到父母來多嘴?說了也是白說的話,為什麼父母不能忍住不說呢?甚至,手足之間原本就存在的模仿和榜樣,反而就被父母這麼一說給搞砸了。 看看自己生活周遭的例子就該明瞭,多少弟弟在哥哥成就的陰影下掙扎,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偏愛下喘息。父母一定要設身處地想想,如果哪天老闆對你說:「你看隔壁主管做事多有效率,你看你……」恨不恨?這樣態度的老闆可以得人心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父母種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反映在言語上,不僅可能傷了手足感情,更可能傷了孩子的心。 勇敢、不哭、字寫整齊、好好讀書、多運動……父母要表達的東西,愈單純愈好,別把別人牽扯進來。 哪個孩子不想贏得父母的心呢!別拿兄弟姊妹當武器來批評孩子,就是讓「兄弟不鬩牆」的第一個基本功。 ♡╮隨想╭♡ 很慶幸自己也生了二個可愛的寶貝,最後一段寫得很好,自己似乎也一直犯同樣錯誤,每個孩子都想贏得父母的心,拿兄弟姐妹或其他人來做比較,對孩子不太公平,教養孩子真的是很不容易,這門功課身為母親的我真應該好好加強一下!

::好文::媽媽請等等我

2008年08月22日
公開
41

點閱人數:人 媽媽請等等我  作者:陳安儀 每一次,在育兒網站上流連時,總會看到很多新手媽媽急切的詢問:「寶寶多大可以開始訓練小便呢?」「寶寶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餵副食品呢?」等到孩子大一點,媽媽又會開始著急:「我教她注音符號,她都不好好學!「怎麼辦,三歲了,還不會數數!我是不是應該要送她去幼稚園?」 通常,我都會安慰這些媽媽們:「別急!別急!再給寶寶一點時間,妳會發現,時間,就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在當母乳義工這些年來,不論是幫助新手媽媽們順利哺乳,或是傾聽她們育兒的焦慮,甚至是我自己陪著兩個寶貝一路走來,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個育兒經驗就是:「耐心等待。」 耐心等待有多重要?耐心等待,可以讓所有的事情,愉快而美妙。 生產、哺乳,耐心等待 懷孕的時候,準媽媽如果願意耐心等待,當寶寶終於瓜熟蒂落,身體自然會發出陣痛通知媽媽,然後經過產道、再降臨到這個世界上。除了某些特殊狀況之外,自然生產不但是對於母子最好的生產方式,同時也利於產後哺乳,以及母體的恢復。既不用忍受開刀時種種醫療介入,也不必等候傷口復原,更不用擔心腸道沾黏等副作用。 而寶寶降臨之後,如果媽媽懂得耐心等待,在最初三天勤於餵哺微量的初乳,不要急於用奶瓶哺餵配方奶,那麼,寶寶就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學會吸吮母親的乳房,避免於用奶瓶餵哺所造成的乳頭混淆,並且充分刺激母親的身體泌乳。三天之後,寶寶就可以順利吃到大量香甜營養的母奶,而不會有母乳不足的問題。 回家之後,如果媽媽懂得耐心等待,體諒寶寶的胃很小,一次吃的不多,在寶寶需要頻繁哺乳的時候就密集的哺乳,不要急於一次就要寶寶喝下很多的奶水,那麼,寶寶就會慢慢的長大,慢慢的拉長哺乳的間隔,而媽媽也就可以持續的繼續餵哺母乳,而不會讓配方奶佔據寶寶的胃,也喪失掉了寶寶繼續喝母奶的機會。 至於餵副食品的時機,其實也可以等待寶寶發展的訊息出現。通常,這些訊息包括:已經會坐了、吞嚥動作成熟、頭部可以轉動180度、會自己把東西放進嘴巴裡、不想進食的時候會自己把頭轉開,以及對於食物表現出想吃的慾望。這些訊息大多出現在滿六個左右,因此現在小兒科醫學會、國際(台灣)母乳協會大多建議「滿六個再添加副食品」。事實上,過早添加副食品對寶寶的腸胃道也是一種負擔,因此,媽媽一定要耐心等待。 耐心等待,尿布拜拜 很多媽媽都很心急,寶寶還不會走路,就急著要給他去廁所「噓噓」。結果,弄得媽媽累、寶寶倦,一看到馬桶就大哭,噓了半天也尿不出來,搞得天怒人怨。 事實上,國內外的專家研究結果都同樣顯示,無論妳從多早開始訓練大小便,寶寶大約都要到四歲左右才能夠完全控制大小便,因為我們人類的膀胱括約肌要到四歲左右才會完全的成熟。 我的兩個孩子都完全沒有經過所謂的「大小便訓練」。我很早就買了一個小馬桶,放在浴室裡,我女兒沒事就會上去坐坐,學我們大人的模樣。但我從來不去管她。大約從兩歲半那年的夏天開始,她開始會自己把尿布扯掉,對我說:「屁股痛痛。」我也就依她要求不再包尿布,轉而教導她怎麼樣去廁所。 我家的小馬桶有個小樓梯可以搭在大人的馬桶上,於是,我女兒從那年夏天起,每當想要尿尿的時候,就會咚咚咚的自己爬上小梯子去尿尿。當然,中間偶有失誤。比如說在路上找不到廁所、或是誤把衛浴商店當成廁所,尿在店家的地板上!不過這類事情不多,前後不超過五次。過了半個月,她連夜間的尿布也不用包了,只要睡前去尿個尿,就可以一覺安心到天亮。 老二是男生,按照專家的說法,控制尿尿的年齡會比女生晚。果然,過程就沒有姊姊順利。老二也是從兩歲半開始,自己會把尿布脫掉,他的語言能力比姊姊好,會說:「穿尿布不舒服,我不要穿。」可是,他卻不像姊姊,會自己去尿尿,每次都是憋尿憋到最後一刻,然後跳著腳說:「我要尿尿!我要尿尿!」然後就來不及,尿在褲子上。當然,夜間也經常尿床。 我被他三天兩頭尿床弄得很頭疼,只好試著半夜偷偷給他包尿布。但他只要一發現,就會很生氣的拆掉。後來我發現,他只要睡超過八個小時,就很容易尿床,於是我就在我起床的時候,把他搖起來尿一次尿。白天就是注意他的動作,每當看到他伸手抓褲襠的時候,就提醒他去尿尿。這樣做之後,果然尿褲褲的機會減少很多,只不過我家老二生性固執,不肯坐小馬桶,每次尿尿都要把下半身脫個精光,然後奮力的爬到大人的馬桶上,很艱難的坐著,看起來一副看起來快要掉進去的樣子,令人捏把冷汗。 目前,老二已經滿三足歲,可以完全控制大小便,不會再尿褲子了。而女兒在四足歲以後,就如同成人,可以在路上找不到廁所時忍耐個十幾分鐘沒有問題。所以,依我的經驗,兩歲半至三歲之間,大概是孩子自己要求脫掉尿布的時機,無論之前再怎麼訓練,僅是增加大人勞累罷了!所以,不如耐心的等待,等待孩子自己告訴妳不要包尿布的那一天到來吧! 耐心等待,開竅的那一天到來 我女兒是一個大肌肉發展的很好的孩子,運動神經很發達,跑得快、跳得高。不過,她的小肌肉發展比較慢,畫畫、說話、點數,都慢人家一步。 我清楚記得,她第一次完整的把兩個字「ㄋㄟㄋㄟ」,正確無誤的說出口,表達她要喝奶的意思,大約是一歲四個月。而第一次說了一句完整的「媽媽回來了!」則整整相隔了一年。我一直很擔心,為什麼比起同齡的小孩,她說話的能力差這麼多?可是仔細觀察她其他的表達能力,卻又完全符合兒童手冊中的正常發展。 跟許多媽媽一樣,我當時也訂了一份兒童讀物。剛開始,女兒非常喜歡裡面唱唱跳跳的內容,我也很滿意。不過,隨著年齡的增加,裡面開始多了數數、123、ABC....我發現,這一套教材越來越令我感到挫折!跟著孩子數數,貼上正確數字的貼紙,我按圖索驥的教導女兒用手指點數,她卻怎麼樣也數不出正確數字!畫畫的部分也是一樣,有的孩子已經可以畫出具象的恐龍了,但我女兒還在輕勾楊柳絲,圓不成圓、方不成方的階段!明明同樣是四歲,為什麼差這麼多? 在經過幾次與孩子的衝突之後,我決定停掉這一份不適合我女兒的刊物!我轉而帶孩子溜冰、騎車,讓她自由的發展她擅長的項目。我不再介意她數數老是數不清楚、貼紙貼不準確,或是無法完成幼兒刊物上的練習。 現在,事隔兩年,再回過頭來看,一切豁然開朗:六歲的她,數數、點數早就不成問題,畫圖也畫得跟其他小朋友一樣的好!ABC、ㄅㄆㄇ也一教就會!就連當時語言發展比她好許多的小朋友,也不見的比她會講更多的故書、會唱更多的歌。 我頓時明白:時間是最好的老師!嬰幼兒時的差距,不是人生的差距;成長期的腳步,人人快慢不同!別被「輸在起跑點」這句廣告詞給洗腦了!起點輸,不見得全程皆輸;起點贏,也不見得終點會贏。何必與人相較,自尋煩惱?耐心等待,全心陪伴,是媽媽最重要的功課。 耐心等待,上幼稚園不必急 老實說,我向來對「幼稚園」沒什麼太大的好感。 一群因為媽媽忙碌而沒辦法親自照顧的小孩,擠在一層公寓一樓狹小的空間裡,由幾個辛苦勞碌但並不怎麼有熱誠的老師們照顧著,小小年紀就要按照行程排隊上廁所、洗手、吃飯、睡午覺,公式化的唸著ABC、ㄅㄆㄇ、123….___這就是我對幼稚園的刻板印象。 我小的時候,媽媽尚在上班,我一歲就被送到幼稚園,又因為是年底出生的,整整唸了六年的托兒所、幼稚園。那實在不是一個很愉快的經驗。我曾經發誓,我絕對不讓我的女兒重蹈覆轍。沒想到,女兒在近三歲時,因為我懷了老二又忙於工作,婆婆同時間幫小姑照顧兒子,我只好帶著女兒去讀托兒所。 剛開始,女兒很愛去上學。但是,孩子年幼,抵抗力差,本來一年也很少感冒一次的女兒,上學後三天兩頭感冒。還好,仗著吃母奶的底子好,還比某些藥罐子同學好些。不料,幾個月後,新鮮感減退,她又發現媽媽在家坐月子、沒去上班,竟不肯去上學了。每天晚上睡覺前,她都要含著眼淚問我:「媽媽,明天要上學嗎?」 在參與了幾次學校的活動後,我決定決定縱容女兒「逃學」。而我,則放棄工作,回家照顧小孩。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帶十幾個小孩,一切都以照顧方便為原則:校外教學去兒童樂園,每個人只能玩一趟溜滑梯;玩沙只能玩十分鐘;在教室裡即使是運動也不能太瘋;跑操場的時候,絕對不可以脫隊去玩盪鞦韆。團體生活,要一起去上廁所,就算不想尿尿也得去;吃飯、午睡,都沒有特例。這對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的確是很難配合。 然而,時光荏苒,在家混了兩年,女兒滿五足歲了!我們去公園時,她開始很注意那些穿著制服的小朋友。每次經過幼稚園,她都對於那個布置的花花綠綠的房子裡的老師跟課程十分好奇。於是,我找了一天,帶她去參觀一間我選定的公立幼稚園。從那天開始,她就念念不忘要去上學。 去年九月,女兒正式入園唸大班。這半年下來,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公立幼稚園要規定五足歲入學,這是有道理的!五足歲,孩子的抵抗力好很多,很多疾病的傳染都是五歲以下比較容易罹患。五足歲的孩子,自己應付自己的日常生活,已經沒有問題;五足歲的孩子,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很清楚的告知媽媽,白天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五足歲的孩子,對於朋友以及社交,已經有了明顯的需求;五足歲的孩子,對於與媽媽暫時分離、下課再見,有清楚的概念,不會再有嚴重的分離焦慮。女兒每天早上笑著去學校,中午笑著回家,上學,從一件痛苦的事,變成她每天最期待的事! 這奇妙的轉變究竟是什麼?答對了!就是時間!時間讓孩子成長,也讓一切改變。耐心等待時間的過程,就是做媽媽最重要的一件事。但是,這兩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困難。要留心傾聽孩子「媽媽,請等等我!」的訊息,是一份神奇的藝術。 請所有的媽媽們,耐心的等待吧! ♡╮隨想╭♡ 真的好像孩子真的是在大人的催促聲長大厚,為什麼不會自己去尿尿?去穿衣服?去吃飯?去做什麼呢?.....父母都怕孩子輸在起跑點,要學這要學那的?或許對孩子真該要耐心等待!

::好文::五歲再上幼稚園

2008年08月21日
公開
44

點閱人數:人 五歲再上幼稚園 (作者:陳安儀) 最近遇到很多媽媽熱烈的討論選幼稚園的問題,通常我在一旁是一聲不吭的。老實說,我對幼稚園並沒有多大好感(詳情請見「孩子,我要教妳怎麼愛我」一書),我認為,幼稚園的存在是給那些因為上班而不能自己帶小孩的人方便而來的。因此,雖然我的兒子今年已經四歲半了,但我並沒有打算讓他上幼稚園。 我的老大除了在我生產那年,唸過不到一學期的「幼幼班」之外,也只有念了一年的大班(半天班)。我認為,孩子不適宜過早去幼稚園。而老大的經驗,更加堅定了我的想法:「五歲才是適合上幼稚園的年齡!」 就生理方面來說,孩子可以自己處理好自己的大小便、擦屁股,大約要到四歲半左右。孩子真正可以自己取菜、添飯、完整的進食,大約也在四歲半左右。孩子要完全學會穿衣、脫衣、扣扣子、拉拉鍊、穿鞋,並明確表達冷熱,大概在五歲左右。而且,大部分的幼兒傳染病,都攻擊「五歲以下」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孩子要能夠說清楚、講明白媽媽不在的時候發生了哪些事,大約也要將近五歲。 就心理方面來說,三歲同理心才開始發展,三歲半左右才開始跟同儕展開互動,四、五歲的孩子,才是最需要玩伴的時候。 就語言發展來說,語言學家建議,開始學習第二外語的時間,最好在「五歲以後」。五歲以內,是打好母語最重要的時機。五歲以內,是孩子最依賴媽媽的時間,而五歲以內,也是家庭養成人格的基礎。而且,五歲開始小肌肉發育較為成熟,才可以進行仿寫,提早教導閱讀、寫字,對孩子並不一定是福。 我家老大第一次去幼稚園的時候,只有兩歲十個月,那時因為家庭狀況不得已,所以只好送到幼幼班去。三歲的孩子分離焦慮還很嚴重,除了前幾天新鮮感之外,接下來幾乎天天上學都要來一場「生離死別」。雖然,老師也告訴我,我一走她就不哭了,但是,到最後她每晚睡覺時都會感到焦慮,有時候連睡夢中都會哭喊:「媽媽!不要走....我不要上學!」 於是,我知道她還沒準備好。就不再勉強她。 五歲再去上學時,就全然不是這麼回事了! 她每天晚上都期盼著第二天學校的活動,上學連再見都來不及說,就頭也不回的奔進教室,完全沒有所謂的「分離焦慮」。一年的大班生涯中,她沒哭過一次。而我觀察大般的其他小朋友,很明顯的,在幼幼班門口哭哭啼啼的情形,大班幾乎完全消失。 我知道,她準備好了! 第一次上學時,我每天問她在學校做了些什麼,她總是說不清楚;問她老師有沒有罵人?她也不知道。 第二次上學時,她可以如數家珍同學的名字、今天老師對誰說了什麼、明天要準備什麼東西。做媽媽的可以光憑她的敘述,就描繪出學校的概況,大大放了不少心。 第一次上學的老大,原本幾乎不生病的,一到學校去,就連續病了好幾個月,幾乎每個星期都染上感冒。第二次上學,我本來預計她又會感冒好幾個禮拜,沒想到,這回她好的跟一頭牛似的!偶爾一兩次感冒,也很快就痊癒,抵抗力顯然強了許多。 我想我找到了原因:因為她長大了! 因此,在老二有先天性氣喘,容易因為感冒而發病的狀況下,更堅定了我「五歲前不上幼稚園」的決定。 可是,很多家長問啦:「不上幼稚園,在家都沒有學到東西怎麼辦?」 在家可以學的東西可多著呢! 看車牌可以學認數字、ABC,看招牌也可以認得不少字。跟媽媽去郵局領錢可以學數數;上街買東西也可以學算數。去超級市場還可以認水果;去海產店吃飯時可以看到不少水生動物。吃飯前,兒子會幫媽媽剝豆子、認青菜;吃完飯,還可以練習洗碗。參加讀書會時,媽媽聊天,寶寶可以一起玩;每兩個月,我們可以在平日去動物園、看展覽,不用跟別人擠來擠去,享受好品質的參觀行程。 就像今天早上,雪真幫我們預定了「大直消防隊」的參觀行程,孩子們在一個鐘頭內,摸了一隻超肥的綠鬣蜥,還參觀了雲梯車、消防車、救護車,甚至還親手操作灑水器!他們超級興奮! 前天,我們在小樺阿姨的指導下,做浮水印的勞作,兒子非常認真的做了超過一個小時,印出十幾張作品。想想看,在幼稚園裡,兩個老師要照顧三十個小孩,哪有可能讓你一個人花這麼多時間做一件事、發揮創意或是耗盡體力呢? 晚上,爸爸的睡前故事裡有甲蟲、恐龍,也有孫悟空;白天,阿嬤的院子裡他可以挖蚯蚓、摘黃瓜。 PLAY GROUP的小朋友一個星期有兩天的時間固定約見面玩耍,平常的時間裡,還有小樺、雪真的兒女可以一起玩。 我很滿意目前這樣的狀況。 因此,五歲再上幼稚園吧!或許,我會讓他就這樣直接念小學也說不一定! ♡╮隨想╭♡ 我也很贊同小孩五歲再上幼稚園喔!也就是從中班開始唸,我自己的二個小孩也都是從中班開始唸幼稚園,一方面如同作者所言,他們可以自己表達所需要的,生活上的一切也都能自理,這樣去唸書我們也比較放心,而不會一味著要求老師要怎麼做,畢竟一個班上不是只有你一個孩子。五歲之前寶貝在家也是會認字、會唸注音、會唱兒歌學得也不少啊!讓孩有個快樂的童年吧!

脾氣來了,福氣就沒有了

2008年07月31日
公開
41

點閱人數:人 在職場工作中,「溝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不管是對上司、屬下、同仁、客戶,或對各接洽商談的單位,都需要更好的溝通技巧,這亦即所謂的『人際溝通』。 然而,在職場中,難免會碰到許多不如意的事,也會遭遇挫折,這時,自我心情的調適,或自我不斷的激勵,就是所謂的『自我溝通』。 有時我們在溝通時,會不自覺地用一些『否定式』、『命令式』、或『上對下』的說話方式, 例如:『你錯了,你錯了,話不能這麼說』或是『唉呀,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這樣做不行啦,你怎麼那麼笨,跟你講你都不聽……』 一般來說,人都不喜歡『被批評、被否定』 但是,有時我們在言談間 卻不知不覺地流露出『自我中心主義』和『優越感』覺得自己都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 可是,有句話說:『強勢的建議,是一種攻擊』 有時,即使我們說話的出發點是良善的、是好意的,但如果講話的口氣太強勢、太不注意到對方的感受,則對方聽起來,就會像是一種攻擊一樣,很不舒服。 所以,有時候我們的心中會有一種慨嘆… 你知道嗎?其實,我滿贊同你的想法,但我很不喜歡你『講話的口氣』 其實,我滿同意你的見解,但我很不喜歡你『講話的態度』 有時,我們會說:『我這個人很理性啊,你看,我的門都是開的,大家隨時都可以進來和我溝通啊』!可是,如果『我們的門是開的,心卻是關的』,又有什麼用呢? 因此,在溝通時,必須注意到對方的感受,畢竟每個人都有『自我尊嚴感的需求』,每個人都希望被肯定、被讚美、被認同、被附和而不喜歡被否定、被輕視。 所以,即使雙方意見不同,但必須做到『異中求同、圓融溝通』,『有話照說,但口氣要委婉許多』。 中國人造字很有意思,想想『我』這個字,是哪兩個字的組合呢?是『手』和『戈』 「我」字,竟然就是「每個人手上都拿著刀劍、武器」 所以每個人都常做「自我防衛」,來保護自己。 但是,在溝通時,人除了防衛自己之外,也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來想,善用「同理心」,也學習控制自己的『舌頭』,『在適當的時候,說出一句漂亮的話;也在必要的時候,及時打住一句不該說的話』。 因此,我們必須學習『不要急著說、不要搶著說,而是要想著說』,絕對不要『逞口舌之快』而後悔。 因為說話是沒有『橡皮擦』、沒有『立可白』的,不能再把話擦掉呀! 另外,職場溝通中,我們必須學習『情緒忍受力』和『挫折容忍力』,因為,『脾氣來了,福氣就沒有了』 在我們碰到棘手的問題時,必須先靜下來、勿衝動行事,也學習『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免得事情愈弄愈糟糕。 有句話說: 『生命的長度是上帝所給予的,但生命的寬度卻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的確,我們雖然不能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控制生命的『寬度』 我們都可以在工作中,學習做更好的溝通,使人際關係更圓融,也使生命過得更漂亮、更有意義,不是嗎?

控制情緒才是人生所追求的修養

2008年04月22日
公開
39

點閱人數:人 控制情緒才是人生所追求的修養 (轉載) 以下是13個改善EQ的小秘方,小則保持心情愉悅,大則可以改運喔! 別急!慢慢來 當您面對失敗或頹勢時,千萬別慌了手腳而大發雷霆,試著將注意力放在「就算功敗垂成,至少妳學到了」諸如此類的積極想法上,它會很神奇地舒緩緊繃情緒,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反應。 承認自己錯了,別人對了 認真傾聽別人的觀點和意見,並且勇敢地面對錯誤,絕對是EQ指數向上跳躍一大步的指標。 別被輕易收買 隨時都在面對誘惑的人生,得學會明察秋毫因為小惠的背後可能要付出極大代價,比較安全的應變是,說些「謝謝你的提議,我會仔細思考。」「這個條件很誘人,值得考慮。」等等好聽話,然後改變話題,讓對方知道您真的需要時間好好思考,此舉將使您重掌控制權,不致於做下以後會讓您後悔莫及的決定。 慎選朋友 雖然人生中有許多事由不得您,也許您很難量身訂作一個默契十足的好老闆,但是對於該和什麼樣的朋友往來,您有絕對的主導權,睜大眼睛,選擇真正對您知無不言、可以患難與共的朋友吧!在您情緒失控時,他們會先幫您踩剎車。 學習更明快而果斷 試著用最精煉簡潔的詞句表達您的意見想法,千萬別拉拉雜雜閒扯淡那不僅可能把對方搞瘋,也會惹得自己心煩意亂。 就事論事 女人常犯的毛病是常常人事不分,一面對批評就直覺以為別人和您過不去,不是想當然爾反應過度,就是暗自啜泣療傷,甚至因此而喪失自信,在這一點上,男人比較能理性就事論事的態度,值得學習。 溝通,再溝通 別做個遇事就逃的縮頭烏龜,坦誠面對困境,不厭其煩地溝通,雨過天晴時,您一定會有所學習和成長。 被拒時切忌惱羞成怒 當您的提議被否決時,先耐住性子聽聽對方的解釋,千萬別動不動就板起臉回敬一句:「那沒什麼好說的了。」要知道當您表現得像隻劍拔弩張的刺蝟時,別人也會毫不留情地以牙還牙。 少自作聰明妄下結論 譬如當一個您甚有好感的異性婉拒您的邀約時,別一口咬定一定是因為您太胖或臉上的雀斑讓他卻步,天知道除了他真的有事外,還有上百個非常合理而正當的理由,試著別太小題大作。 學著判斷輕重緩急 生活中要處理的事實在多如牛毛,有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不妨看開些;將心力放在急迫而深具影響力的任務上,要知道通常瑣事最是折煞人,如果不學著捨輕就重,保證心情恐怕永遠像是滾滾沸沸的活火山,等著隨時爆發。 萬全準備 比如執行一項大計畫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而在距離開始倒數計時的關鍵時分,將全副心神放在活動重點上,如果覺得緊張,試著想像活動就十分圓滿地結束,它會讓您稍微鎮定,且較能專注在流程細節上,成功完成任務的機率亦相對提高。 直言您的需求 如果您期待人們都具備有讀心術,可以準確無誤地得知您的需求,那麼恐怕您得一直生活在失望之中了。 別心浮氣躁 如果您內心有所抱怨,找個朋友吐吐苦水,然後忘了它,記得高EQ的人是不會怨懟埋藏在心裡。 ♡╮隨想╭♡ 看完這篇文章後,覺得自己的EQ真的是很差,有待改進,要學會控制情緒真的是一大學問,值得醒思喔!

[好文]大自然裡的髒寶貝

2008年03月28日
公開
39

點閱人數:人 大自然裡的髒寶貝  作者:陳安儀 星期日,小姑約了我,替她的網路商店拍新款的秋冬孕婦裝照片。我家兩個、加上小姑的兩個,再加上好友小樺「寄」在我家的兩個,一共六個小孩,吵翻了天。好心的阿姨為了讓我們專心工作,帶著六個小蘿蔔頭去公園玩了一小時,回來不支倒地的躺在沙發上。孩子們團團圍繞著我們,讓我們無法順利拍照,於是我下令:「去院子挖蚯蚓!快去!」 孩子們一聲歡呼,領了水桶杓子,飛奔去院子裡挖蚯蚓。 一個小時後,我們工作結束,我檢視了一下六個孩子。 我家女兒是冠軍!一件灰色洋裝全毀,和了水的泥巴重到讓裙擺都往下墜,頰上、髮上、兩隻腳上全都是泥。她很得意的說:「老師說,要抓蚯蚓就要灌水啊!」我一看,慘了!院子半毀,阿嬤種的的菜有一半都淹沒在在水裡。她驕傲的展示雙手給我看:「媽,我很髒吧!」 我看了看其他四個小孩。小樺的兩個也都很髒,滿身賤滿了泥。我那龜毛的四歲兒子看起來出奇的乾淨,原來他早已經將剛剛玩髒的部分洗乾淨,還自己去換了乾淨的衣服。小姑的兩個小孩看起來有點焦慮,但還算乾淨,原來他們只敢用指尖去試著挖一點點的泥,並且從頭到尾踮著腳尖、不敢碰到泥水。小姑很得意的說:「哈哈!我就知道,他們才不敢給我玩泥巴!」 我只是微笑。我很高興看到我家的髒寶貝,是如此的髒!她臉上的泥巴跟燦爛的笑容告訴我,她玩得真的很開心。 我想到前幾個月,我們幾個媽媽約了到宜蘭去玩。到了溪邊,一看到清澈的溪水,女兒二話不說,火速換上泳衣,「砰」的一聲就跳下了水!然後在溪裡撈小魚、捉豆娘、水蜘蛛,甚至,她竟趁我不備,把穿著便服的我也「砰」的一聲,推下了水! 而另一個小女孩,卻站在岸邊,捏緊了衣角,猶豫的不敢下水。我鼓勵她:「來啊!下來玩水啊!」她拉著衣服,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看著溪水說:「可是我的衣服會弄濕。」我說:「那就脫掉啊!」她又猶豫的看了看四周說:「可是我媽媽說,這樣不好看。」我笑了:「這裡沒有人啦!沒關係的!」最後,她拉緊衣角、在岩石上小心翼翼的邁步,決定坐在岸邊玩就好了。至於小女孩的弟弟,帶著好幾輛「湯瑪士」小火車,別說溪水了,甚至連溪邊的階梯都沒有走下來。 我很為小姊弟倆惋惜。因為,連我那很愛車子的兒子,在看到了溪邊亂石之後,也立刻揚棄了那幾輛平常玩不到的湯瑪士小火車,投向了溪水的懷抱,興奮的去捉蝌蚪、挖石頭去了!我因此而確定,一個領略過大自然魅力的孩子,絕對不會認為,湯瑪士小火車比溪水好玩;或是芭比娃娃比沙灘有吸引力!只有不曾領略過大自然之美的孩子,才會視而不見空谷幽溪裡的青蛙、可以染指甲、吸花蜜的野花、高大的榕樹、滿地的落葉、飛舞的蝴蝶、隨處可拾的草莖,而竟不知道可以玩什麼! 大部分的媽媽,大概都跟我的小姑、跟那位怕小孩脫光衣服不好看的媽媽一樣吧!讓「弄髒」、「弄濕」、「不好看」、「危險」「細菌」,成了小孩的緊箍咒,剝奪了孩子親近大自然的快樂,也讓他們天生的驚奇與敏銳在限制裡消失。他們將在五歲以前,變成一個不再享受大自然美麗、失去對大自然敬畏、貧瘠而制式的,文明人。 女兒週五下午參加的自然課很有趣。當老師第一次要求他們:「脫掉鞋襪」時,幾乎有一半的小朋友不願意。「地上好髒!」「我不喜歡濕濕的!」當老師要求他們「就地坐下」時,也有一半的小朋友有意見:「我不要!地上有土。」當老師要求他們從草坡上滾下來時,有幾個小朋友明顯的猶疑:「地上很多草會黏在我身上耶!」 曾幾何時,「泥土」變成細菌的代名詞?曾幾何時,我們在意孩子們的衣著美觀,更甚於他的快樂? 「髒」這個字,對很多人來說,是心理因素大於實質問題。我小姑有嚴重的潔癖,她只要一看到我家的地板有灰塵或是頭髮,就會立刻拿起吸塵器來清理。她對於我不介意孩子穿著外出服上床滾,覺得不可思議:「妳不覺得那很髒嗎?」她嚴格的要求孩子一上車就要脫鞋,怕他們不小心踢到汽車坐墊。她要求男孩尿尿完要拿衛生紙擦小鳥。對他們家的小孩來說,玩泥巴、打光腳在外面踩,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 我認識的另外一位媽咪,則是認為細菌無所不在。去他們家玩,一進門一定要先用酒精消毒雙手,上健寶園的課,有寶寶咳嗽感冒,她會去質問家長:「妳怎麼可以帶生病的寶寶來公共場合?」只要到有草的地方,就一定要噴防蚊液;只要有太陽,寶寶防曬乳液就像烤乳豬一樣一層一層的抹不停。陌生的昆蟲跟動物,當然更是拒絕往來戶! 事實上,野生動物就一定危險嗎?灰塵真的髒嗎?泥土真的髒嗎?弄濕了一定會感冒嗎?不穿襪子一定會著涼嗎?曬太陽就會受傷嗎?被蚊子咬兩口會很嚴重嗎?坐公用馬桶就一定會生病嗎?地板碰到了彩色顏料、衣服碰到了食物醬汁,就一定不能忍受嗎?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跟我們想像中的細菌作戰罷了! 在某一堂的自然課裡,我們去的是陽明山附近的一片大草坪。老師要孩子們脫光了鞋襪,在草地上翻滾,又鼓勵孩子們爬樹。我很高興的看到我的女兒毫不遲疑的脫光了鞋襪,手腳並用的像小猴子一樣,飛快的爬上樹去,高高坐在樹幹上,興高采烈的跟我揮手。在老師要求的獨處時間(不能說話、要跟同伴分開),她毫無懼色的立刻拋下同伴,一個人遠遠的跑到了小山丘上,拿著她的繪圖本,專心一意的畫下她心中的美景。在自由時間,同伴玩起紅綠燈時,我看到她以沙包當枕,遠遠的躺在陽光白雲下,竟沒有加入孩子們的遊戲。 那天回家後我問她:「妳為什麼沒有跟小朋友們一起玩紅綠燈呢?」她回答我:「嗯,紅綠燈我在學校常常玩啊!可是今天,我覺得躺在草地上曬太陽好舒服喔!我很想多躺一會兒。而且我覺得那裡很美。」我問她爬樹好不好玩,她說:「好玩。其實如果不是老師說『時間到』的話,我也想在樹上多坐一會兒。我很喜歡坐在樹上。」 突然間,我有一種深深的感動。看著她紅潤的臉頰,覺得這就是我想要的小孩。她不是頭腦很棒,她不是功課很好,她不是超級聰明,她只是大自然理的一個髒寶貝。一個到哪裡都輕鬆自然、不怕獨處、不畏陌生、可以很快適應環境、解決問題,並且感受得到大自然的美與驚喜的,我的髒寶貝。 ♡╮隨想╭♡ 一直很欣賞陳安儀的文章,她所言一點也不假,想想自己也是會告訴小孩這不行做、這會有細菌、這會弄髒衣服等等話語,以前小時候自己不也常到外面去玩,弄得髒兮兮的,現在卻阻止自己的小孩接觸大自然,最後一段寫得真好,值得醒思一下。

[好文]不動怒•才能教出好孩子

2008年03月25日
公開
40

點閱人數:人 父母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也是兼具言教與身教的第一位老師,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外顯個性及未來的處事態度。雖然,教育孩子的確不是容易事,要達到不動怒的境界,需要父母更多的堅持與耐心。 對1歲前的嬰幼兒而言,因行為能力有限,處處需要照顧者的照顧與關懷,而建立出與照顧者必須建立一套緊密的依附關係,照顧者如果每天都處於不穩定的情緒狀態,自然會讓孩子感受到惶恐不安的情緒,而對其失去安全感。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沈玉培表示,成人擁有自己的情緒,可以運用智慧加以控制,但對年幼的bobo來說,天性與情緒自然連結,對外在旁人的情緒敏感度高過成人,如果經常感受來自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情緒波動,自然也就跟著躁動不安,容易緊張。她提醒,當主要的訊息來源屬於不安定的狀況,這樣的情緒連結就會跟著孩子一起長大,進而影響他的發展與未來的處事態度。 情緒•影響後日後發展及表現 即便是在胎兒階段,母體對外界的情緒反應就直接影響腹中胎兒的胎動情形,出生後的情緒發展則是透過模倣仿學習而來,即使視力仍舊模糊(初生不久後的嬰孩的視力就能看到了,不至於是模糊),依然可以感受到週遭人物的不同情緒表達,也因此,嬰幼兒期的環境、照顧者的教養方式及親子互動的模式與他自身的特質等,都會影響日後的情緒表現及未來的發展狀況。 沈玉培指出,孩子年幼時經歷事件的感受,即便雖無法透過意識回憶起來,但仍儲存在人的大腦中的一1個區塊中有一組專司記憶的區塊,這會讓孩子在長大後仍能依稀感應2歲以前的情緒反應,而孩子的成長認知主要就是依靠情緒的連結,一旦連結出當時情境屬於不安且躁動的環境,自然會讓他日後產生保護自己的意圖,如此一來,會導致易養成凡事不願意冒險與挑戰的性格,一切以穩定自己為優先考量。 她說,雖然這樣的孩子美其名是「固本」,但卻大大侷限了日後的發展。由於孩子的大腦神經需要不斷地接收刺激,以複製並連結腦神經網路讓其功能日漸發揮,這就如同每個人都具備基本的跑步能力,但卻有人能夠發揮到極限,讓這項能力充分發揮。而大腦也是如此,如果缺乏刺激,自然會影響日後的學業表現。這也是許多學理強調大腦情緒發展的關鍵期是在3歲以前的原因所在,而這個階段,父母親就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引導與被模仿學習的角色。 Tips情緒出口要適時宣洩情緒 沈玉培提出情緒的「火山理論」,提醒父母要注意讓適時釋放自己及孩子有宣洩的負面情緒的機會,以免因累積過多,又不及時疏通,屆時若爆發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她說,誰都無法預料自己的情緒臨界點,但如果能在平日就慢慢釋放,就可以能降低一1次爆發的可能性。至於如何紓抒發情緒,她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利用撕紙、寫日記(或網誌)、拿枕頭亂打等方法,來以宣洩情緒,舒緩心情。 5大要訣•可減少亂發脾氣 沈玉培強調,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維,父母要掌握他的情緒的確不易,因此建議必須從改變自己的脾氣做起,讓bobo能學習正確的情緒管理。至於要如何才能避免亂發脾氣?可以試著學習5大要訣,降低不自主的發怒機率。 •要訣1:觀察bobo的天生特質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天性與氣質,事先了解有助於先做準備與防範,沈玉培說,只要多一分對孩子個性的了解,就可以知道並應對他的行為模式,並避免因孩子的情緒爆發而影響自己的心情。 •要訣2:了解bobo的發展狀況 1. 各階段擁有不同的發展能力:很多人以為2歲小孩就是調皮,難以教育,沈玉培說,這個階段的bobo的正處於小肌肉持續發展時期,自主能力增多,喜歡運用自己的能力做新的嘗試,更利用探索的方式去了解自己的能力與外界的新事物,這不是調皮,父母反而該慶幸孩子能藉由不斷地探索,去發揮既有的能力,因此,不要給予過多的限制,才能了解他的能力與優勢。 2. 語言與認知理解尚不成熟:直到bobo進入學齡階段,語言與認知能力發展雖已有長足進步,但往往仍無法理解成人世界中的事物,卻因此被歸類為「不聽話」,沈玉培表示,有時這種反應不是故意,而是他根本不了解父母想表達的重點何在。 3. 專注力不夠:bobo的專注力不比成人,但父母總是因為孩子不能規矩地「做完一1件事」而生氣,其實這是因為不了解孩子的專注能力,也就是說,長篇大論對專注力不夠的孩子實在沒有多大用處。 •要訣3:熟悉孩子的日常作息 熟悉孩子的日常作息,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怒氣,例如:平日下午1點該是孩子倦了該午睡的時刻,父母卻硬要他吃飯或洗澡,當他處於需求沒被滿足時,自然就容易跟父母鬧脾氣,因此,沈玉培提醒,了解孩子的作息,並在固定的時間滿足生理需求,就能降低「起番」的機率,自然就不會影響自己的情緒了。 •要訣4: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 教育的確需要花費很大心力,不論是全職媽咪或有工作的職業婦女,一定會累積壓力與情緒,但如果沒有事先照顧好白天所累績的情緒,讓自己也有喘息與宣洩的管道,就容易在bobo面前爆發,沈玉培建議,父母一定要擁有獨立的自我空間,及適當的休閒活動,定期好好地抒發自我情緒。 •要訣5:體認自己的情緒罩門 父母若能自覺情緒罩門何在,預先為情緒地雷做準備,就能知道生氣時該如何面對與處理。沈玉培說,父母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到底哪些行為是可以容忍的?在出現這些行為時,又有無讓步空間?尤其,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深遠,在得失之間,必得再次衡量所堅守的原則對孩子的幫助有多大?唯有自覺後,才不會讓孩子一直誤觸自己的地雷,不斷上演爭執戲碼。 ♡╮隨想╭♡ 發現自己常常因為孩子表現不甚理想而動怒,真得要改進了,也對寶貝們很不好意思,唉~EQ管理真的很差,又如何去要求寶貝做得好呢?希望自己和寶貝們一起加油!

[好文]縫縫補補的婚姻

2008年03月19日
公開
46

點閱人數:人 縫縫補補的婚姻   作者:陳安儀 有一次上「新聞挖挖哇」,于美人說了一句話,我覺得挺生動:「哪一段婚姻,不是縫縫補補的呢?」 我心中暗暗接上的一句是:「更多的婚姻,都是千瘡百孔的呀!」 算一算,我結婚整整十一年,要邁入第十二個年頭了。在這其中,我們吵過架、打過架;吵外遇、鬧離婚;有甜蜜思念、也有苦澀委屈;生下了小孩、也拿過小孩……,就是這樣的酸甜苦辣,倒也過了這麼些年。婚姻到底是什麼?我經常問自己。 我看到過、參與過的婚姻,其實只有我父母的。 我想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對婚姻的憧憬或是破滅,總是由自己的父母開始。 我的公婆在我們婚前就已經離婚了,雖然,婆婆這些年來總是盼望著破鏡重圓。 在我心目中,我爸爸媽媽可以算是幸福的一對。 雖然爸爸脾氣暴躁,每次一發起脾氣來總是大吼小叫,讓我們覺得媽媽很可憐;但是,爸爸的脾氣來得快、去得快,每次吵架的隔天,總會看到爸爸在家扮小丑,嘻皮笑臉的討媽媽歡心。也因此,他們的吵架經常像是一齣齣鬧劇。 大概在我小一的年紀吧!有一次他們吵架,我媽一邊哭一邊在房間整理行李,說要帶我去台北。爸爸坐在客廳裡,明明頭上在冒煙,卻還屏氣凝神的在看書。幼小的我很緊張,在房間與客廳來來回回的跑著,一邊跟爸爸報告:「媽媽已經在收衣服了!」「媽媽在裝箱子了!」「媽媽要去台北不回來了!」一邊跟媽媽哀求:「媽媽,妳不要走啦!」可是,兩個人都不為所動,我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正當我哭哭啼啼的跟在媽媽後面,眼看著媽媽提著行李箱要走出大門時,那個坐在客廳裡看書、沈默的老爸,忽然一個箭步衝上前去,攔在媽媽前面,身高比媽媽高20幾公分的爸爸,不知道什麼時候,左手已經拿好釘鎚、右手拿著釘子,雙手一伸、越過了媽媽的頭頂,把我家的大門「砰砰砰」的釘了起來!矮小的我躲在門下,楞了半晌,然後破涕為笑。雖然我搞不清楚他們為什麼吵架,但我覺得爸爸真是厲害,他把門釘起來媽媽就走不了了!他怎麼想得到這一招呢?我媽媽也是一臉的驚愕,然後在門前忍不住就笑起來了。 當然,隔天,門上的釘子就拔掉了,但是我家門上那兩個小洞,足足讓我們談論了好多年!後來我們搬了家,又有一年,在我高中時,有一次週末回家,弟弟得意的把掛在門上的西裝移開,向我展示門上的一個大洞。 不用說,那又是一次我爸媽吵架的痕跡。原來,起因只是因為爸爸在院子裡,風把門吹得反鎖了,他一直叫我媽,我媽在樓上卻沒聽到。爸爸一發火,去工具房取了鐵鎚,把門敲破一個大洞! 後來,我弟弟還領著巷子裡的小朋友,排隊前來我家觀賞「門上大洞」之奇觀! 長大之後,我跟媽媽經常閒聊,有時候,她會跟我抱怨,父親又胡亂發脾氣, 氣得她很想在外面買一個小套房,老了之後一個人搬出去住。 可是,當兩個人一起出去看表演、爸爸牽著她的手陪她在社區裡面一圈又一圈的散步時,媽媽又會帶著像小女孩崇拜偶像一樣的神情對我說:「妳爸爸除了脾氣壞,什麼都好!他很有骨氣、很聰明、又有學問,以前追我的男人,沒有一個比得上妳爸爸!」 爸爸媽媽吵吵好好的度過了30多年的婚姻,媽媽在55歲那年病逝。 媽媽過世之前,在醫院住了將近半年的時間。那段時間,我親眼見到,爸爸每天下班後就直接到醫院去,親手餵媽媽吃飯、更衣、按摩、如廁、餵藥,兩百多個日子,沒有一天間斷。 媽媽過世之後,爸爸買了一對骨灰罈,每天在家裡整理媽媽生前的遺物。我們把桃園的大房子賣了,爸爸扛了好幾麻袋的遺物回來,他不厭其煩的把每一張紙條、照片,用本子一本一本的貼起來。 終日消沈的爸爸對我說,他是念科學的,不相信有鬼神,媽媽走了,他也不知道他活著還有什麼樂趣。 一度我很擔心,怕他有什麼萬一。 還好,後來,爸爸又遇到了阿姨。兩個失去了老伴的人,互相有了傾訴的對象,枯萎的靈魂又再度的復活。 我跟弟弟妹妹,都很感激阿姨的出現,認為那是在天上的媽媽保佑,不忍心看到爸爸如此痛苦,所以把阿姨帶到他的身邊。 然而,脾氣暴躁的爸爸,這回依然改不了他的個性,兩個人一吵起架來也是個天崩地裂,有時候我忍不住勸他們:「都這樣的年紀了,還有什麼好吵的呢?」偏偏兩人還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可是,吵著吵著,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爸爸的第二段婚姻、兩個不完整家庭的重新組合,也堂堂邁入了五個年頭。 我遺傳了爸爸的火爆脾氣。雖然我是女生,但一發飆起來,誇張衝動之行為,比起我爸爸來,不遑多讓。 就跟我媽媽一樣,我先生是個笑口常開、樂觀開朗的好脾氣先生。 也因此,我們的婚姻,也是一樣的吵吵好好,需要常常縫縫補補。 婚前同居時,媽媽一直覺得丟臉,頻頻要我趕快結婚,以免每次大樓的管理員問她「妳的兒子、女兒」時,媽媽都覺得不知該怎麼解釋。媽媽對我說:「一個願意幫妳洗衣服、洗碗的男人,妳還要挑剔什麼呢?」 我心想,反正結了婚也還是可以離婚,也沒什麼好怕的!於是,我就為了「給樓下管理員一個解釋」而結婚了! 婚姻到底是什麼?結婚後的每一年,我都不停的在問我自己。 婚姻到底是為了製造出兩個像我們的小孩?還是為了要一起存錢買房子? 婚姻是因為相愛的兩個人想要一輩子在一起?還是只是因為怕老了之後沒有人照顧自己? 婚姻是為了保障彼此合法安全的性愛?還是下班之後有一個家? 婚姻是彼此的心甘情願?還是彼此不得已的責任?是彼此的承諾?還是彼此的約束?是彼此的依靠? 還是彼此的負擔?是彼此的親情?還是彼此的愛情? 我一直都想不太出答案。 有一次我在「國光幫幫忙」形容,婚姻就是兩個走在鋼索上的男女,必須要有危險的恐怖平衡,才能繼續的下去。 狄鶯對此非常不以為然,她認為老公的愛就是婚姻必要存在的全部。 我反駁她:「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一輩子只愛一個人,除非那個人很短命。」 我不認為婚姻沒有任何的誘惑、犯錯,我也不認為婚姻裡應該沒有任何的失望、苦澀。 要維持婚姻最簡單、也最重要的是,兩個人都想要維持這段婚姻。 無論是婆媳不和也好、外遇緋聞也罷,打架動粗、或是沒有子嗣, 讓婚姻不能持續下去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其中一方不再想要這段婚姻。 否則都還可以持續下去。 只是,結婚十多年了,妳偶爾會想不起對方的好處,只覺得他現在缺點一籮筐。 只是,結婚十多年了,妳偶爾會忘記對方婚前的樣子,只記得他現在的禿頭大腹。 只是,結婚十多年了,妳常常會不耐煩聽他的話,只因為他說的話妳都知道。 只是,結婚十多年了,妳常常會不在意他在做什麼,只因為反正他也搞不出什麼名堂。 妳忘了,現在被妳嫌棄的他的父母,正是調教出妳當初愛戀男人的推手。 妳忘了,現在被妳討厭的他的沈默,正是當年吸引妳的穩重。 妳忘了,現在被妳抱怨的他的冷漠,正是因為妳的不在意。 你也忘了,現在被你嫌棄的她的多話,正是當年你被吸引的熱情。 你也忘了,現在她的樣子邋遢,正是因為她在為你養兒育女。 你別忘了,現在她雖然不復以前的浪漫,但是她卻是你最忠實的伴侶。 我還是不懂婚姻的真諦。 但是,我還是希望在我又病又醜又老又臭的時候, 有一個人願意,牽著我的手。就像,我爸爸對我媽媽那樣。 ♡╮隨想╭♡ 最近還蠻喜歡看陳安儀的文章,所謂:少年夫妻老來伴,每個人也想在自己年老時還有人願意牽著自己的手走完一生,正如白頭偕老,其實我也不懂婚姻的真諦是什麼?為了什麼要去結婚?而一門婚姻牽扯到太多人了,是這世上最難的課題之一,願大家的婚姻都幸福美滿。

[好文]我要教你怎麼愛我

2008年03月18日
公開
41

點閱人數:人 我要教你怎麼愛我  作者:陳安儀 這兩天,兩個孩子輪番生病,兒子高燒不退,半夜我抱著他滾燙的身體、看著他火紅的面頰,即使知道沒有什麼大礙,做媽媽的總是擔憂、睡不好覺。 下午載女兒出門溜冰,我有感而發的問她:「媽媽照顧你們好辛苦喔!你將來會不會孝順我?」女兒傻呼呼的問:「什麼是孝順?」我說:「就是對我好、愛我啊!」 女兒很天真的從後座探頭對我說:「會啊!我會孝順你!我將來賺的錢都會給你!」(因為阿嬤常常問他們,將來賺錢會不會給阿嬤?所以女兒馬上這樣回答。) 我笑著說:「媽媽不用妳給我很多錢啦!但是媽媽現在每天這樣很辛苦的載妳去上課、去玩,將來我老了,走不動了,我希望妳也要記得每天來看我、載我去玩、陪我去看病。妳會嗎?」 七歲的女兒馬上接口:「我會啊!我長大以後還是要跟妳住在一起,每天都會看妳啦!」接著皺起眉:「可是我沒辦法帶妳出去玩耶!」「為什麼呢?」我問。「因為我不會開車、又不認得路啊!」 真是可愛的回答。我忍不住親親她粉嫩的臉頰。 之前收過網路上轉寄的一篇文章,大意是一位堅強的女性,為丈夫、兒女付出,自己得了癌症,卻總是拒絕孩子與另一半的照顧,凡事自己來。她的好友勸她,要練習讓丈夫、孩子來照顧她,因為,愛是要「教」的。 昨天,剛好又看到孫協志母親的部落格,看到一手帶大孩子的她,抱怨孩子不孝、不理她,雖然孩子為她買房、買車,她卻署名「孤姥」,兩個字道盡了年老母親的寂寞。當然,母子關係不佳有很多複雜的緣由,也不是單方的問題,但我覺得顯然最大的問題在於,這位母親所認為的「孝」與孩子所認知的「孝」有很大的差異性。 的確,我們應該要教會孩子怎麼樣來愛我們。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我得了急性腸胃炎,晚上在浴室嘔吐不止。我一回頭,看到四歲多的女兒,怯生生的站在我身後。我當時本來想叫她不要管我,趕快去睡覺,後來轉念一想,便對女兒說:「妳有沒有看到媽媽在吐吐?妳怎麼不問我『妳怎麼了?』」女兒很聽話的照我的話問:「媽媽,妳怎麼了?」 我對她說:「媽媽不舒服。妳可以替我拍拍背嗎?」她馬上上前來,用她的小手拍拍我的背、還摸了摸我的臉。我擠出微笑謝謝她:「謝謝!媽媽覺得好多了!妳可以倒一杯水給我喝嗎?」她很乖的立刻去倒了一杯冷水給我。 至此以後,我女兒只要看到我有什麼不對勁,一定會立刻問:「媽媽,妳怎麼了?」我上個月在九份不慎摔到,女兒第一時間立刻來扶我,問我:「媽媽,妳怎麼了?會不會很痛?」接下來的路程一邊走一邊叮嚀我:「媽媽,這邊很滑,妳要小心喔!」令人分外感動。 同樣的,我買了好吃的東西,也會要求她留給弟弟、我、跟爸爸一起吃。看多了那種媽媽把雞腿讓給孩子吃,結果孩子長大以為媽媽只愛吃雞頭的故事,我深深引以為戒。所以,當女兒第一次一個人把她愛吃的生魚片整盤吃光光的時候,我狠很的責備了她。現在,她吃什麼好料,如果盤中剩下不多,她一定會問:「還有人想吃嗎?」或是:「沒人吃的話,我可以把它吃完嗎?」再也不會自私自利的一個人吃光光。 我一直很認同人本的一個觀念,就是你花了多少時間在孩子身上,孩子將來就會花多少時間在你身上。你怎麼對待他,他將來就怎麼對待你。這點,從我公婆身上得到驗證。我婆婆含辛茹苦的養大三個孩子,三個孩子對她都很孝順,而我公公年輕時對家庭不太負責,現在老了,深怕孩子不理他,但老實說孩子對他也真的沒有什麼感情。 不過,除此之外,我覺得做父母的,也有責任把真實的狀況透露給孩子知道。無論妳是開心、憤怒、或是沮喪、挫折,甚至窮困、卑賤,我覺得「掩藏」不是一個好的教養方式。爸爸媽媽不是完人,我們應該學會承認我們也有錯誤、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會老、也會死,同樣的,我們付出的愛也希望獲得回報。 教導孩子回報我們給予的愛,跟我們愛他同樣的重要。 ♡╮隨想╭♡ 看到這篇文章有很深的感觸,偶爾也會問問寶貝說:等媽咪老了時你會不會照顧我呢?會不會像媽咪現在一樣餵你吃飯?吃了滿桌會罵媽咪嗎?也會帶媽咪一起出去玩呢?一堆的問題之後,聽到寶貝回答說:『會』!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不過未來的事誰又會知道呢?所以如作者陳安儀所言,教導孩子回報我們給予的愛,跟我們愛他同樣的重要。此文與大家分享共勉之~

[好文]假性單親媽媽

2008年02月22日
公開
52

點閱人數:人 假性單親媽媽  作者:陳安儀 我的周圍有很多的「假性單親媽媽」。我自己也曾經包括在內。 什麼是「假性單親媽媽」?就是老公工作很忙、很晚回家、一天跟孩子說不到兩句話,或是根本早出晚歸、見不到孩子的面。運氣好一點的,老公還有個星期天會待在家裡,但所做的事情也只限於吃飯、睡覺、看電視、打電腦,通常兩隻眼睛都不會擺在孩子或孩子的媽身上。運氣差一點的,連假日也要去加班、應酬。一年工作360天,跟同事相處、聊天的時間,都遠遠超過家裡的老婆、小孩。 比起真正的單親媽媽,「假性單親媽媽」唯一的差別,只是在晚上有個人睡在旁邊,家裡的帳單有人支付,還有,會有個人三不五時打電話回來說:「我今天晚上不回來吃飯。」 其他,都沒有什麼差別。帶孩子去公園玩時,看著別人一家和樂融融,只有自己孤孤單單的母子倆;去大賣場,別人的老公在扛東西,自己只好想辦法當女超人。孩子生病了,自己想辦法坐車、送醫;天色暗了,永遠只有一個人面對煮飯、洗衣、洗小孩等做不完的家事,連想上個大號,都得把老么抱上膝蓋一起進廁所。家人聚餐,老公永遠都缺席;看電影時,只有娘倆進電影院。出國旅遊,老公大方出錢讓妳跟孩子一起去;娘家的親戚大概只有每年初二看得到女婿;而孩子們永遠跟鄰居的叔叔比較熟。 這類老公,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口頭禪都一樣:「你以為我喜歡這樣嗎?我還不是為了妳、為了孩子、為了這個家!」 這類老婆,也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心裡感想都一樣:「好吧!我就再忍忍,等孩子大一點了、錢存多一點,我就輕鬆了,他也會多留在家裡了。」 很不幸的,以上兩者所言、所想,都非事實。不回家的老公,成就的通常都是他自己;而默默忍耐的老婆,通常也等不回一個永遠不回家的男人。 我的一個朋友前兩天跟老公吵架。我問:「怎麼了?他做了什麼?」她妙答:「他沒做什麼。我們吵架就是因為他『什麼都沒做!』」 在外工作、老婆是家庭主婦的男人,永遠都覺得自己的地位比較高。他賺錢,所以他最大。回到家,老婆理應把家理好、孩子照顧好、飯煮好、衣服洗好,而他呢,就是翹個二郎腿看報紙。如果能夠幫忙洗個碗、洗個小孩,那就已經是不得了的「新好男人」了! 而家庭主婦呢?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又沒有薪水,先天矮一截,所以只能默默無語、吞聲忍氣。 我聽過最離譜的老公,居然會因為孩子不小心跌倒,而臭罵老婆:「妳每天在家不過就是看個孩子而已,還會把小孩弄受傷!妳怎麼這麼蠢啊!」 當下我簡直是張大嘴巴、合不攏來!我很想回他一句:「你也不過就是在公司裡跟客戶屁一屁、混口飯吃,你以為你是誰啊!」 不料,這位高學歷的媽媽,竟什麼也沒說,乖乖的把小孩帶去包紮擦藥,半句也不敢吭。 前兩天看到一篇網路文章,寫到每次出門,先生都因為太太的「動作慢」而怒火沖天,他不知道,太太出門動作慢,是因為要收衣服、準備行李、穿戴小孩、把碗洗好、花澆好、沒煮的飯菜要先處理,還要裝扮自己。先生壓根沒想到,他一人準備好,並不是全家準備好;太太動作慢,是因為老公不幫忙! 通常,每一家都有個白目老公。衣服晾在外面,不叫他收他不會收;髒衣服堆積如山,不叫他洗他不會洗。滿床衣服,他可以說不疊就不疊,自己撥開來一塊地方可以睡覺就行。房子髒亂,不叫他整理他通通看不見;孩子哭的再大聲,都遠不如電話一響來得有反應。裝瞎裝聾功夫一流之外,好像這個家除了提供他吃飯睡覺上網看電視打電話聊天之外,都不干他屁事。 中國人自從孔老夫子說了一句「君子遠庖廚」之後,就是女人悲劇的開始。很奇怪,中式設計的房子,再漂亮、再大,豪宅裡總是有個超級小的廚房,僅供一人容身,並且家具粗糙。為什麼?因為廚房是女人的天地,女人不用太大的空間、太好的建材,而且,廚房的女人只能是一個女人,不會有任何的幫手。男人不會進廚房,他可不管孩子吃什麼喝什麼。只要孩子是他的種,其他他什麼都不在乎。 問題是,如果這個男人可以一肩挑起家庭所有重擔、還給家庭主婦一份高薪那也就罷了,最起碼受氣還有錢拿。在現代社會,也就罷了,雙薪家庭占大多數,兩個人都要上班時,為什麼家務還是女人的事?根據統計調查,男人做家務時數的比例,不到女人的十分之一!絕大多數的男人,在外面掙不了幾個錢,回來還是一副大老爺的姿態。 老實說,在家裡做家務的女人,如果以同樣時間在外面以家務幫傭為主業,賺得說不定比男人還要多!根據統計,如果換算家務事的薪水,家庭主婦一個月的合理薪資是六萬元以上!(以某國統計的幣值及經濟水準換算台灣的幣值及經濟水準) 開玩笑!有多少男人付的起這個價錢請一個全天候傭人?還不包括做愛? 中國古話說,「男主外、女主內」。因此,很多女人腦袋裡也根深蒂固這樣的觀念,總覺得灑掃、煮飯、帶小孩,是自己分內的工作。事實上,在現今女人也要負擔家計的狀況下,家務如果在全部壓在女性的身上,那是非常不人道、也不公平的。 同樣下班回來,為什麼你可以大喇喇坐在客廳等飯吃,我卻要一頭栽進廚房,一面捲起袖子洗洗切切,一面兩條大腿上還纏著一個哭鬧不休的小孩?同樣每天上廁所,為什麼廁所又髒又臭的時候,是我要拿起刷子來清理,而你卻可以受之無愧的享用乾乾淨淨的浴室? 很多男性都會說:「唉!反正妳在家裡又沒有什麼事!而且,我上班回來很累!」殊不知一天二十四小時跟一個五歲以下的小孩長期相處,在沒有人幫忙的狀況下,是非常令人捉狂的一件事。我的不少男性朋友到現在還認為,當家庭主婦很輕鬆,每當我聽到這句話,我就會回敬一句:「你要不要請假一個星期,在家裡一個人帶孩子試試看?」 就我自己的經驗,在我正常上班的時候,我還有時間可以處理協會的瑣事:打電話聯絡事情、寫寫文章、回信。當我辭職回家之後,孩子整天在身旁繞,我反而一樣事情都做不成。早上起來先弄孩子穿衣、吃飯,接著要買菜燒飯、洗衣、曬衣,中午要準備餵孩子吃飯,下午要當司機接送大的上才藝課、小的睡午覺。終於有時間打開電腦,小的又哭著醒來要坐在妳的膝蓋上;講電話沒兩分鐘,兩個小孩就打成一團。如果天氣好,下午還要帶小孩出門運動、跑跑跳跳、放風一下,接著又要張羅晚飯。一整天,就這樣在馬不停蹄中過去。往往晚上說故事時,我一邊講故事都會一邊打瞌睡。 比起上班時間,我在家反而完全沒有了自己的時間。請注意,我還是有婆婆幫忙家務的喔!很難想像一個人在加孤軍奮鬥的媽媽,心理上有多麼孤單、時間上有多麼忙碌。好不容易盼到老公下班,可以幫忙把孩子接受手過去喘一口氣,如果,碰到一個不體貼的傢伙,請問,這樣的太太,跟單親媽媽又有什麼兩樣呢? 我有一次問我先生:請問你住進這個房子半年了,你沖過幾次浴室的地板?刷過幾次馬桶?他想了一想說:「大概兩、三次吧!」我回答:「所以啦!你知道嗎?剩下的178天,每天都是我沖的、我刷的。你覺得這樣公平嗎?」 同樣的問題,我覺得可以請每一位男人想一想。結婚十年來,你折過幾次衣服?鋪過幾次床?洗過幾次碗?擦過幾次地?煮過幾餐飯?刷過幾次馬桶?收過幾次玩具?洗過幾次小孩?如果妳的答案都是「個位數字」,那麼,你老婆所做的,就是「幾千次」。 親愛的老公們,請你捫心想一想,「幾次」跟「幾千次」,差別真的不大嗎?那跟你上班所做的事情來比較,真的不辛苦嗎?你忍心這樣對待一個當初你誓言愛她、照顧她、疼惜她、保護她一輩子的女人嗎? 而親愛的老婆們,你們也要放自己一馬。不要認為自己沒有貢獻;不要認為自己低老公一階。不要認為因為我沒有領薪水,就應該低聲下氣;更不可以認為,因為是家庭主婦,所以我每天都應該待在家裡,做好每天該做的家事,而不能要求「放假」。 在外面上班,有上班族的尊嚴;當一個家庭主婦,當然也要也有一個家庭主婦該有的權利。老公下班,妳也下班,下班過後的家務,應該共同分擔。這個年代不該有什麼「男主外、女主內」,而是「共同主外、共同主內」。把家務清清楚楚的列舉出來,大家一起分工。訓練家庭中每一份子分擔家務,不但可以增加對方對家庭的責任感,也可以讓他對整個家庭更瞭解,也更體諒你。一個在家什麼都不用做的男人,無疑一定很容易發生外遇,因為他對家庭沒有參與感,他有太多的時間去風花雪月,而且,他很容易不在乎這個家。 另外,給自己一點休息的時間! 我有一個女友,她很堅持每天一定要自己一個人洗澡。她說,那是一天當中,她唯一可獨處的時間,所以非常堅持,絕不替小孩洗澡,由老公負責,她可以在洗澡的半小時內,輕輕鬆鬆的、慢條斯理的,享受一個人獨處的心情。還有一個朋友,她最快樂的事,就是晚飯過後,老公幫她照看小孩,她可以一個人去巷口85度C喝一杯35元的咖啡。就這樣,每天飯後一個小時,是很重要的充電,她可以在專心的閱讀書報、或愉快的跟朋友電話聊聊天後,讓自己的心靈重新沈澱,整理好自己,回家用笑容面對先生、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不用太貪心。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也無須妄自菲薄。當你不想再當「假性單親媽媽」時,請勇敢的告訴妳的先生,向他爭取妳應有的權利與福利。妳會發現,其實對方並非做不到,只是妳拱手將版圖送給了他。而他呢,樂的輕鬆自在。 ♡╮隨想╭♡ 此文寫得真是很好吔!發現真得大多都是「假性單親媽媽」,真得很辛苦,尤其是職業婦女更是辛苦,下了班還要忙家事照顧小孩等等,希望身為"老公"的男人們要多體貼一下"老婆""媽媽"的女人。 此文與大家分享共勉之~ 軒哥 6 歲 11 個月 +26 天了喔 宸妹 3 歲 11 個月 +13 天了喔 媽咪 2008/02/22/09:31 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