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恩&安的豆兒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自動戒奶嘴 孩子做得到

2007年08月30日
公開
3

自動戒奶嘴 孩子做得到 文�簡潔 學前教育雜誌特約編輯 小穎自幼喝母奶,對安撫奶嘴一點興趣也沒有,媽媽看到別的小朋友叼著奶嘴,總是感到十分驕傲。半歲後小穎吃起手指頭,但在媽媽不厭其煩地將小穎的手拉開後也得到改善;晴天霹靂的是,斷奶後,小穎卻開始吸起了下嘴唇…。 很多爸媽都能瞭解,寶貝基於長牙或安全感需求,會吸手指、含嘴唇;但是又擔心手髒,把細菌帶到肚子裡、吸久了影響齒列,甚至臉型發育、吸吮模樣也不甚美觀,只好和寶寶產生手手拉鋸戰。 恆齒長出前戒除即可 吸吮是種本能,嬰兒時期的吸吮反射除了能飽餐一頓,也有助於平撫不安、焦慮的情緒。只是每個孩子的表現方式不同,有的吸手指、含嘴唇、有的咬奶嘴、咬棉被等。根據統計,九成的寶寶會出現吸手指咬奶嘴的習慣,1歲左右便慢慢自動放棄,只有5%∼10%的人,在4歲以後還持續著。 戒除吸吮習慣並沒有最佳的時機;而從齒列發展的角度,1歲半之前吸吮對齒列、顎骨生長完全沒影響,即使吸到3歲影響也很小。但如果4歲以後還每天長時間用力吸吮,就可能造成咬合不正、上下顎或手指外觀變形等問題,也容易被同儕嘲笑形成自卑心理。 如果寶寶3歲以後、準備長恆牙之時,還每天吸吮超過6小時,爸媽就要幫忙改正這個壞習慣。 大人強勢介入 孩子更愛吸 研究證明,即使6歲仍有吸吮習慣的孩子,養成的人格和已經戒掉的並沒有顯著差別;而造成他們無法放棄這項習慣的主因,其實跟早期曾被父母強迫戒除有關;可見大人太強勢介入,反倒適得其反。 如果爸媽想藉著塗辣椒、把奶嘴丟掉等比較缺乏彈性的方法戒除的話,最好先跟寶貝妥善溝通,而不是自己打定主意實施、永不妥協。 吸奶嘴比較好? 因為手指、嘴唇「隨身攜帶」,戒除時不像把奶嘴藏起來或丟掉那麼簡單,有些爸媽看到寶貝吸手指時,反而積極主動遞上奶嘴。其實吸手指、嘴唇和咬奶嘴各有優劣,雖然奶嘴可以消毒,戒除也比較容易,但是寶貝夜半醒來找不到奶嘴安撫,可能會哭,反而影響了睡眠品質。倘若將繫繩綁在寶寶身上,雖然方便尋找,卻又可能發生繞頸意外。各有缺點,爸媽不必為了不讓寶寶吸手指而產生「棄保效應」。 6 tips 告別吸吮壞習慣 「打預防針」 自覺好習慣 大概1歲半以後,平日看到寶貝無聊吸吮時,就可以提醒他:「這樣醜醜喔!」或者「給馬麻看你漂亮的嘴唇。」讓他知道這不是個好習慣,如果不吸會更漂亮。 徵得同意 自己決定戒除 積極戒除之前,先跟寶貝商量:「你已經長大囉,很多小朋友都沒在吸,我們也不要吸了,好嗎?」先徵得他同意,甚至讓他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要戒除(譬如生日或過年)。生病初癒也是個好時機,讓寶貝瞭解:「因為你愛吃手手(或者奶嘴髒髒就放到嘴裡),所以細菌才會跑進肚子裡,害你不舒服。」 轉移焦點 爸媽安撫擁抱 寶貝之所以吸吮,通常是焦慮、無聊和瞌睡蟲召喚使然。如果是因為不安,請爸媽多安撫和擁抱;如果是無聊,就陪他盡情地玩,轉移注意力;如果是愛睏,可以跟寶寶商量:「馬麻講故事(或唱歌)給你聽,請你不要吸嘴嘴好嗎?」 獎勵和忽略 漸漸忘記吸吮 有時候爸媽太過注意,反而強化了寶貝吸吮的動機,與其專注在他的不良舉止,不如鼓勵好作為。譬如,當寶貝吸吮時間減少,或者自己努力克制吸吮的衝動時,可以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者一張小貼紙。爸媽甚至可以讓寶寶將拿到的貼紙貼在日曆或月曆上,告訴他:「貼紙愈多,表示你愈棒!」也可以教他細數:「看,你一天比一天還棒耶!」 告別儀式 跟奶嘴正式bye-bye 戒除奶嘴或者吸毛巾的習性,還可以像跟小動物說再見一樣,舉行一個告別儀式,鄭重跟物品說881。由寶貝自己決定時間點,先跟這些物品說再見,再讓寶貝自己丟到垃圾桶裡。當寶貝又念念不忘時,可以提醒他:「你已經把它丟掉囉!」 塗抹藥物 別留下懲罰感 除了辣椒、奎寧,國外也有專門戒除的藥物。但施用前要先和寶貝溝通:「塗這個是在幫助你改正吸手手的毛病,如果你忘記了又開始吸手手,吃到辣辣的你就會想起來。」態度要溫和,不要讓寶貝覺得被懲罰。(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學前教育雜誌八月號)

認識寶寶的五大癖好

2007年04月16日
公開
5

認識寶寶的五大癖好 吸拇指、往嘴裡塞東西、要人抱、戀物、堅持固定的行為模式 記者:採訪撰文╱實習生張嘉芳 修訂╱施娟娟 採訪諮詢╱慈濟大學兒童 不少寶寶有重複及固定性的行為舉動,包括有事沒事吸吮大拇指、將東西往嘴裡塞、總是喜歡父母親抱著、出門時一定要有心愛的玩偶陪伴等等,這些行為在在讓爸媽們感到好奇甚至產生困擾,有鑒於此,我們整理出寶寶最常見的五大癖好,幫助爸媽們了解這些癖好的原因何在以及解決的方法! 癖好1:喜歡吸吮大拇指 寶寶在子宮內就已經有吸吮的動作,出生之後,0到1歲的寶寶會經歷口腔期,在這個階段中,吸吮的動作能使他得到滿足與快樂,這幾乎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過程。 當寶寶接觸到新環境或是受到驚嚇、肚子餓、身體不舒服、尿布濕等等,因而產生不安、焦慮和緊張時,寶寶就會尋求能夠安慰他們的方式─吸吮大拇指。 此外,當爸媽因為工作過忙等原因忽略寶寶的需求,造成親子之間的互動不足,使寶寶時常感受不到爸媽的關愛;或是爸媽給予寶寶的環境刺激不夠多,也同樣會使得寶寶感到無聊,都會使他吸吮大拇指來排解無聊。 只要不是吸吮動作太不雅觀;吸吮的動作導致牙齒外觀產生不正常的歪斜、咬合不正;手指頭吸吮到長繭、變形;或是寶寶因吸吮到看不見的病菌而感染病菌之外,爸媽不妨讓寶寶享受一下吸吮的快樂唷! 對策: 1.以其他物品取代大拇指:若是寶寶吸吮大拇指已經帶來指頭以及牙齒不正常的影響,可藉助其他可供吸吮的玩具幫助寶寶不再吸吮大拇指,例如安撫奶嘴、奶瓶、磨牙餅乾等等。 2.找出寶寶焦慮的原因:在寶寶焦慮不安時,父母應該要找出原因,這些因素有可能是寶寶身體不舒服、害怕陌生的環境等等,再找出原因後再適度地安撫寶寶,或是解決寶寶的需求,讓寶寶感覺舒適、安心,就能夠減少吸吮的情況。 3.提供豐富的環境:多元且豐富的環境,例如床邊有寶寶喜歡的多種玩偶讓寶寶玩,或是天花板上懸吊許多高低不一、色彩繽紛的吊飾,以刺激寶寶的視覺發展等等,這些色彩繽紛、有趣的環境能夠給予寶寶許多刺激,讓寶寶對於環境感到好奇、好玩。 4.有良好的親子互動:當爸媽和寶寶互動良好,即使爸媽不在寶寶身邊,寶寶仍可感到安心。要達到這樣的關係,必須要多些親子互動,包括親子共讀、手指謠(這指的是以一般琅琅上口的童謠,再配合手與手指動作的遊戲)、和寶寶說話、唱歌,並且多陪伴寶寶等等,讓寶寶感到愉悅安穩,自然就會減少吸吮的行為。 癖好2:喜歡將東西往嘴裡塞 喜歡吸吮的寶寶,為了滿足口腔期的慾望,當他的手能夠靈活運用之後,他會想嚐嚐身邊接觸到的物品的滋味,並開始透過各種感官的接觸來滿足其需求,這使得他對於週遭的環境、物品、玩具產生無比的好奇心,尤其是到了寶寶的牙齒生長期,更會想要找東西來咬。於是,寶寶看見地上有東西就撿起來吃、或將掉在地上的布偶娃娃往嘴裡放、啃咬黑色電線、玩弄媽媽的衣服等許多被大人視為惡作劇的行為便產生了。 對策: 1.給他乾淨衛生的玩具:給寶寶乾淨的玩具或是磨牙器、固齒器讓寶寶吸咬,但是必須定期消毒,而給寶寶看的書籍、玩的玩具,也必須耐咬,例如塑膠材質的書籍封面。 2.提供衛生安全的活動環境:寶寶對周遭的事物會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他會這個摸摸、那個摸摸、或是把東西拿起來吃一吃、舔一舔,這對寶寶來說充滿樂趣。因此,爸媽必須要提供寶寶一個安全、衛生的環境,例如移除危險物品以避免寶寶碰觸;電燈、電器的開關、插頭、電線等常在寶寶視野可及之處,很容易引起寶寶注意,也要做好相關的防範措施以避免他去碰觸;而家俱、地板以及任何寶寶可能接觸的物品都應定時清潔,才能避免寶寶感染到病菌。 3.轉移寶寶注意力:寶寶對週遭事物充滿好奇,爸媽可以陪寶寶一起探索週遭的一切事物,讓寶寶多用觸覺、聽覺、視覺等等不同感官去探索,激發更多種玩法,而不只是用嘴巴去嘗試。 癖好3:戀物 寶寶喜歡舒服的感覺,因此會常常撫摸柔軟的東西,或是讓寶寶感到愉悅的物品,而寶寶也會特別喜歡這些物品。但爸媽們很可能並不知道這些物品對寶寶的意義。 父母親也可能在不經意中給了寶寶許多安撫情緒的東西,例如隨手可得的小被子、柔軟的毛巾、枕頭、絨毛娃娃等等,這些安撫寶寶情緒的物品可以帶給寶寶安全感,使得寶寶在不知不覺中變得依賴這些物品。另一方面,在親子關係變得太過緊張時,引起寶寶的情緒不安,也可能導致寶寶尋求一些東西來安撫自己的情緒。 寶寶戀物的行為如果不太嚴重,就不需要太過擔心,父母可以循序漸進引導寶寶,多數的寶寶不會有後遺症,在長大後與外界接觸、並適應生活之後,寶寶就會慢慢感到安心,而邁向獨立之路。 但是,寶寶戀物情形如果到了幼稚園時仍然戒不掉,甚至影響到寶寶的社交行為,那就比較嚴重了。 對策: 1.尊重孩子的戀物行為:無論寶寶因為何種理由養成戀物行為,戀物行為可讓寶寶產生安全感,若是爸媽強制改正,會使寶寶更加的慌張不安,更難戒除他的戀物行為。 2.訂定戒掉癖好的規則:慢慢引導寶寶戒掉戀物的癖好,並訂定規則,例如父母親想要寶寶戒掉奶嘴的習慣,可以從每天都吸奶嘴,到後來慢慢減少吸吮奶嘴的時間,等寶寶適應一段時間之後,再改成三餐後及睡前才能吸吮奶嘴,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寶寶慢慢戒掉癖好。 3.以正面態度幫助寶寶:爸媽應以正面態度來幫助寶寶戒掉戀物的癖好,例如寶寶有愛吃奶嘴的習慣,爸媽可以告訴寶寶「你已經長大了,是大姐姐了,大姐姐不需要奶嘴了喔!」而寶寶慢慢也會調適自己,戒掉戀物的習慣。 4.有良好的親子互動:每個寶寶的氣質不同,爸媽應視寶寶的氣質尋找最符合寶寶的互動方式,並且多和寶寶互動,而寶寶則會經由親子互動得知父母親是愛他的,並產生安全感,對於物品的依賴度也會比較少。 癖好4:非做不可的固定動作、姿勢或行為 特定的動作和姿勢,是寶寶做某件事之前的一個儀式,經過這個特殊的儀式,寶寶就會覺得很安全。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或許會出現許多的固定姿勢或動作,而最常發生的就是喝奶姿勢以及如廁行為。 喝奶時,寶寶可能會希望一定要在媽媽身上喝、固定姿勢哺餵、要感到舒適、甚至要求氣氛等等。如果換了他人來餵或是改變了環境,寶寶會因為感覺和以前不同而產生不安。 在如廁行為方面,父母引導寶寶上廁所時,從前習慣包尿布的寶寶,會對改換成脫掉尿布在馬桶上解便這個行為產生排斥的心態,因此他會堅持一定要包著尿布才願意解便,或寶寶已經解便在褲子裡感到不舒服才告訴爸媽。其原因是寶寶還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同時語言能力也尚未發展完全。 有些寶寶可能還有一些固定行為,例如偏食、左撇子等等,爸媽要知道的是:寶寶喜歡在環境中找到他自己熟悉的感覺,這使得他產生固定的動作和習慣,因此爸媽們不必太過擔心。若是爸媽想要改正寶寶這些習慣,也需要慢慢地進行喔! 對策: 1. 步驟簡略:在訓練的過程中,引導的步驟不要弄得很複雜,例如父母可能想先用玩具引誘孩子玩,再進一步引導孩子上廁所,進廁所後又叫孩子認真上廁所不要玩玩具,但孩子一方面想玩玩具也不想上廁所,結果爸媽又急著要孩子趕快上廁所,這樣的引導步驟過於繁瑣會使得父母及孩子都很累。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說明清楚現在要做什麼,想出讓父母及孩子都簡單易懂的步驟,在固定時間做固定的行為,抓住規律之後可以減輕寶寶的不安及焦慮,以避免寶寶產生其他特定的姿勢和行為來尋求安全感。 2.訂出規則並加以堅持:寶寶有時候會想要逾矩,測試爸媽的界限,若標準定得不一,且爸媽不夠堅持,寶寶就會不知道如何和爸媽互動。例如父母今天要寶寶一定要吃青菜,寶寶就開始大哭想試試他不吃青菜父母會怎麼樣,如果爸媽今天心情好允許寶寶不吃青菜,但隔天心情不好就生氣罵寶寶,要求他一定要吃青菜,這樣一來,會讓寶寶對於是否吃青菜這行為不知所措,也不清楚爸媽的要求到底是什麼。訂出規則、堅持原則、並耐心對待寶寶,不要因為寶寶的舉動不宜而對寶寶發脾氣,才不會對寶寶造成不好的影響。 3.與其他父母討論:新手爸媽可以和別的爸媽分享育兒經,彼此討論、分享、交流各種經驗與想法,藉以重新教育自己的寶寶。 4.利用繪本教導寶寶:爸媽可利用繪本找出想改正寶寶習慣的主題,和寶寶一起分享討論,寶寶會經由故事中學習,慢慢改正自己的習慣。 5.用正向的態度看待:爸媽不要給予寶寶負向的行為觀念,否則會給予寶寶不安的情緒以及負向的想法。爸媽應多給寶寶鼓勵,讓寶寶有進步成長的動力。例如當寶寶控制不住解便在褲子裡,父母不要急著罵寶寶,而應該告訴他:「你現在知道要解便之前的感覺了嗎?下次再有這種感覺出現時,記得要趕快告訴媽媽,才不會再讓自己不舒服喔!」當寶寶做出正確的行為時,就可以稱讚寶寶:「你很棒哦!你已經學會了在馬桶裡便便了呢!」 癖好5:總是要人抱 抱抱永遠不嫌少!寶寶讓爸媽抱著時可以聞到爸媽身上的香味,感受到爸媽的愛,從抱抱中,寶寶和父母之間流動著愛意。 1到2歲的寶寶已經開始會走路,那時候對於週遭環境的好奇加上寶寶自身對走、跑、跳的感覺非常強烈,例如開始喜歡到處走走,到沙堆上跳跳、更喜歡跑來跑去給別人追等等,寶寶很享受自己可以獨立走路的階段,感覺很自由、有趣,所以當寶寶開始跑、跳時,他不喜歡爸媽一直抱著他。除非寶寶有累了、走不動等生理上的需求才會要爸媽抱他,爸媽則可視情況抱起寶寶。到了2、3歲,寶寶習慣了走路的感覺,走累了就不想要走了,開始想要爸媽抱他,這時候爸媽則應該訓練寶寶獨立走路的習慣。 如果是父母每次寶寶哭就抱他,或是怕寶寶跌倒而不讓寶寶走路,就有可能會讓寶寶習慣讓爸媽抱他。另外,和父母依附關係不良的寶寶,一旦離開爸媽身邊,便會感到不安與焦慮。因此,一方面很想往外探索,但是一方面又不敢離開爸媽的身邊,便常吵著要爸媽抱他,以尋求安全感。 *何謂依附關係? 這是發展心理學家Ainsworth的理論。依附關係是由照顧者和孩子共同互動產生的,依附關係良好的寶寶,與母親在一起時,把母親當做「安全堡壘」,敢主動地去探索陌生環境;當母親離開時有哀傷的表情,但當母親回來時則露出欣喜,並尋求與母親身體上的接觸。 若是寶寶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不良,與照顧者的關係可能會有以下兩種類型:1.「焦慮�抗拒型」:這類孩子常留在母親身邊,很少去探索環境;當母親離開時則有非常苦惱的反應,當母親回來時卻出現矛盾情緒,他雖然對母親很生氣,但仍想要試著接近母親,不過若母親試著與他有身體接觸,他則加以反抗。2.「焦慮�逃避型」:當母親離開時,孩子只有少許不悅,母親回來後,他則掉頭不理睬,逃避與母親的接觸。 對策: 1.找出寶寶要人抱的原因:這些原因可能是寶寶累了、餓了、或是不想走了,因此爸媽帶寶寶外出時也應注意是不是到了寶寶平常休息的時間,若寶寶真的需要休息,則可視情況抱抱寶寶或是休息一下。若寶寶感到腳酸,則應注意寶寶鞋子的舒適度,挑選適合寶寶的鞋子才能減輕寶寶的負擔。 2.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爸媽可以告訴寶寶:「你可以再多走幾步,再過十分鐘我再抱你唷!」利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寶寶自己走路。走了一段路之後也可給予寶寶獎勵,讓寶寶用正向的態度去面對走路這件事情。父母若怕寶寶太累,也可以改用手牽著寶寶的方式,或是休息一下再繼續走,父母的支持鼓勵是安撫寶寶最有效的方式。 3.保持良好依附關係:寶寶若是和爸媽們依附關係不良,就必須思考和爸媽之間的關係是否出了問題,爸媽應該給予寶寶安心的感覺,讓寶寶充滿安全感,才能再去面對外在的世界。 結語 跨文化研究發現,不管在哪個文化,這個年紀的寶寶幾乎都會有這些癖好,而寶寶會有這樣的習慣也是自然產生的,爸媽不必太過憂慮和緊張。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爸媽可以和寶寶一起共同學習,把這些癖好當作是寶寶成長過程中自然的歷程,並接受它們,同時多加強一些親職的技巧來幫助寶寶加以戒除。假以時日,在爸媽們有原則、並加以堅持且有耐心的陪伴與教導下,寶寶的癖好應會慢慢減少而終至消失! 專家檔案 胡美智 現任: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講師 學歷:美國德州理工大學 幼兒教育研究所 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進修博士中) 經歷:台北幼兒美學學校教學主任三年﹝1993-1996﹞、花蓮國立東華大學附設幼稚園園長三年﹝1996-1999﹞具有幼教園教師合格證、慈濟技術學院幼兒保育系講師兼附設實驗托兒所所長﹝1999 -2005 ﹞、兒童福利專業人員訓練 -- 托育機構所長、主任課程-結業﹝2000﹞。 本文引自"媽咪寶貝雜誌"http://tw.news.yahoo.com/magazine/babymother/index.html

我的手指好好吃

2007年02月02日
公開
6

我的手指好好吃 文�柯寶絢 本刊特約編輯 打從出生起,媽媽就偶爾發現宣宣在吸手指,原本不以為意,卻見她吸吮的頻率愈來愈高,還嘖嘖作響。現在宣宣8個月大,幾乎只要閒著就吸,伸手制止或誘哄也沒用。 兒童發展理論 吸吮本能→想睡、饑餓、獲得安全感→滿足需求 吸手指是有原因的 ■吸手指能撫慰身心:吸吮是種本能,兼具生理和心理功能;在吸吮的過程,寶寶不但獲得滿足,也能得到安全感,這是他生存的重要能力。媽媽在照超音波時,偶爾也會看到胎兒在吸手指,因為手指和臍帶是他閒暇無聊時的最佳玩具,所以當你發現新生兒在吸手指,也別太驚訝。 ■瞭解寶寶吸手指的動機:通常寶寶想睡覺、飢餓、無聊或需要安全感時,會想要吸吮。爸媽細心觀察,很容易可歸納出初生∼1歲寶寶吸手指的原因:如果正值寶寶吃飯時間,那可能是肚子餓;若剛飽餐一頓又精神正好,也許是無聊;假使他已經玩了一兩個小時還伴隨幾個呵欠,應該是瞌睡蟲作怪;要是因為被責罵或者剛到陌生地方,即是缺乏安全感所致。瞭解寶寶吸手指的動機,有助於日後協助他杜絕這個習慣。 ■吸手指的戒除時機:專家指出,長時間、過度吸手指,尤其是每天使用唇頰用力吸吮超過6小時,且到4、5歲還無法戒除的孩子,才會發生咬合不正、嘴變形、中耳炎和手指變形等問題;所以爸媽看到小寶寶吸手指,並不需要過度擔心。 強力介入反倒不易戒除 同時,家長也不必急著限制他,根據美國研究,94%的寶寶滿周歲後,吸手指的行為會自動消失,因為他們已經找到更能滿足需求的方法,除非是為了吸手指曾和父母產生長時間拉鋸戰的孩子,才會無法壓抑地持續這項習性。 所以,等寶寶1歲左右再適度處理吸手指的行為,會比較恰當:一來寶寶已經瞭解大部分的生活語言,爸媽幫他戒除吸手指習慣時,雙方比較好溝通;二來父母已大致掌握寶寶吸手指的動機,較容易「對症下藥」。請別操之過急、弄巧成拙反而強化吸手指的動機,孩子3歲以前都可以慢慢修正! 4Tips和吸手指說bye-bye 手長在身上,可想而知,吸手指會比吸奶嘴還難戒除,所以有些父母寧可以安撫奶嘴改變吸手指習慣,不過安撫奶嘴對於餵食全母奶的寶寶幾乎不具任何魅力,所以最好還是從動機著手,讓寶寶找到適當管道,以取代吸手指的習慣。 當寶寶肚子餓時 如果吸手指是餓肚子的徵兆,提供飲食就能停止。爸媽除了定時提供餐點,也可以教導他用摸肚子表示飢餓。此外,對於已經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放些小餅乾在他拿得到的地方,讓他餓了可以自己取用。 當寶寶需要安全感時 爸媽的心跳、擁抱、笑容、聲音能提供寶寶安全感。每當寶寶哭泣時,爸媽應盡快提供溫暖的臂膀和胸膛,排除飢餓或尿濕的不適後,拍拍他、溫柔地在他耳邊說話唱歌,平時四目交接時不要吝惜給寶寶一個大大的笑容,讓他充分感受你的關愛,爸媽自然會成為他心理依賴、情感寄託的對象,需要安全感時就會想要你的撫慰,而不是只能寂寞地吸手指。 當寶寶想睡覺時 吸母奶的寶寶通常邊吃邊睡,媽媽大方提供乳頭,寶寶就不會吸手指。但長牙後又要擔心蛀牙的問題,所以除了留意寶寶牙齒的清潔,6個月大以後可嘗試改用其他方法協助寶寶入睡。因為規律的作息的寶寶比較容易入眠,除了定時上床,爸媽可以為寶寶建立睡眠儀式,比方先洗澡、刷牙、洗臉,讓寶寶情緒平穩下來,再抱抱、拍拍他,或者哼唱、播放安眠曲等。 當寶寶無聊時 怎樣讓寶寶不無聊?當寶寶吸手指時,除了把小手移開,最重要的是和他玩,讓他不無聊。幫寶寶全身按摩,和他一起唱唱歌、玩玩具、說故事給他聽等都是好方法,還可增進親子關係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