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大白兔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寶寶語言發展學問大

2006年12月12日
公開
50

當寶寶發出「ㄅㄅ」或「ㄇㄇ」的音時,妳是不是欣喜若狂地大叫「我的寶寶會叫爸爸、媽媽了!」但是,寶寶真的是這個意思嗎?還是只是無意義的發聲呢?寶寶這耐人尋味的第一句話,背後其實不簡單喔! 文�劉繼珩 採訪諮詢�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語言治療師施佳蓉 參考資料�《家有學語兒-問題篇》信誼基金出版社  PART1.0∼1歲:語言發展的4大階段 Stage1:0∼2個月 寶寶會用不同的哭聲表達感覺,可能是餓了、尿尿了,或是要人抱他;而當寶寶感到開心、舒服時,也會發出愉悅的聲音。在語言發展歷程中,哭聲和愉悅聲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Stage2:2∼3個月 寶寶進入「gooing」時期,所謂「gooing」是指當寶寶吃飽、睡足,呈現滿足狀態時,出現探索聲音,發出「呵?呵?」聲響的情形。到了3個月大左右,寶寶開始會發出一些母音,像是「ㄨ」、「ㄚ」之類的聲音。 Stage3:4∼6個月 寶寶進入「babbling」時期,就是俗稱的牙牙學語期,此時寶寶會發出「ㄅㄅㄅ、ㄇㄇㄇ、ㄋㄋㄋ」的聲音。爸媽可能以為寶寶會叫「爸爸」或「媽媽」,但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語言治療師施佳蓉表示,事實上這只是寶寶在探索聲音時,不小心發出來且無意義的聲音,他並不知道這個聲音代表什麼意義,而是爸媽賦予這個聲音意義而已,但寶寶也會由此得知,自己發出「ㄅㄅ」的聲音,原來是代表「爸爸」的意思。 Stage4:8∼12個月 寶寶開始會模仿了,學習大人的音調、語氣,有些寶寶在此階段,會出現像疑問句的上揚音調,或命令句的語調,但因語彙還不夠多,所以他講出來的會是夾雜著亂語的語調。到9∼10個月大時,寶寶對於聲音的探索已有一定程度,開始進入「jargon」(胡言亂語)時期,他可能會拿著車子,發出「叭叭、叭叭」的聲音,又接著嘰哩瓜啦說了一堆大人聽不懂的話。 PART2.好玩的語言遊戲 Game1:多跟寶寶說話 想要訓練寶寶的語言能力,跟他邊玩邊說話是很重要的環節。施佳蓉治療師表示,爸媽不斷地跟寶寶說話並鼓勵他發聲,能帶給他吸收各種訊息的機會,如此才有足夠的刺激,讓寶寶說出第一句話。千萬不要存有「跟寶寶說話,他又聽不懂」的想法,因為對寶寶而言,爸媽跟他說話是吸收資訊的最佳來源。 Game2:用疊語、圖像連結 在跟寶寶玩玩具、講話的時候,爸媽不要使用難度太高的語詞,不妨用疊語的字代表,例如:汽車、火車-->統稱「車車」;奶瓶-->「ㄋㄟㄋㄟ」;杯子-->「杯杯」等。同時在說到這個詞彙時,也要拿著這個物品,讓他摸一摸、看一看,影像和聲音共同連結的做法,能幫助寶寶學習的速度更快。 Game3:幫寶寶把行為說出來 由於寶寶的操作能力還不是很好,爸媽可以多「看」寶寶怎麼玩,假如他把車子翻過來,爸媽可以回應他「哇!你把車車翻過來了!」,或是寶寶把車子推走,爸媽則可以跟他說「喔!車車滾走了!」。從遊戲中加強這個動作所賦予的語言,藉由平常重複的累積,增加寶寶對這些話的印象,等到時機成熟,他就會自然而然地說出口了。 Game4:哼哼唱唱加強互動 爸媽除了親自和寶寶說話,用哼唱的方式,唱歌給寶寶聽,也是一個能促進語言發展的方法。施佳蓉治療師認為,家長不用擔心自己唱得不好聽,因為哼唱的重點在於和寶寶有互動和溝通,畢竟廣播或音樂兒歌,只能藉由聽力,傳達到寶寶的大腦再解釋,但他又還沒有足夠能力完整解讀,然而親子面對面的交流,不但可以聽,還可以從對方的表情,得到更多的訊息,這將為寶寶未來的人際溝通行為,打下良好的基礎。 PART3.語言發展遲緩判斷法 Way1:環境刺激夠嗎? 每個寶寶說話的時間早晚不一,必須視其發展歷程而定,但若是到了1歲半或2歲,還沒有發出聲音,或說出一些語彙,爸媽就要特別留意了。施佳蓉治療師指出,寶寶不說話的主要原因,除了受本身智力或疾病的影響外,環境也是因素之一,「如果周遭的人不常跟寶寶說話,他也會覺得沒有必要說話,也就失去了想說話的動力。」爸媽應該讓寶寶知道,說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當他說話時會有人給予回應、會讓他人開心,才會激起寶寶想要發聲的欲望。 Way2:保母或照顧者跟寶寶的互動多嗎? 現在的上班族媽媽很多,寶寶大多托由保母照顧,而一位保母往往需要照料好幾位寶寶,如果寶寶又屬於安靜、內向型,保母可能除了餵牛奶、換尿片之外,並不會特別理會他,寶寶所接受到的刺激就比較少,如此一來,語言發展遲緩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Way3:出現語彙或句子了嗎? 如果寶寶到了2歲,依然沒有出現語彙或是簡單的句子,還停留在發出「ㄅㄅㄅ、ㄇㄇㄇ」聲音的階段,施佳蓉治療師建議爸媽,應該趕緊帶寶寶就醫,讓耳鼻喉科醫師或語言治療師幫寶寶檢查、評估,看看是什麼原因讓寶寶說話發展較慢。「很多情況只是因為刺激不夠,只要稍加改變環境就能改善寶寶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讓他的發展能追上同年齡的寶寶。」因此寶寶2、3歲時,家長就要留心他的發展情形,早期發現異狀,才能早期治療。 Way4:發音有問題嗎? 倘若寶寶到了4、5歲,「爸爸」會說成「ㄍㄚˋㄍㄚ˙」或「ㄉㄚˋㄉㄚ˙」,「車子」會說成「ㄍㄜㄗ˙」,就要立即就醫了。不過施佳蓉治療師呼籲父母不用過度擔心,因為一般來說,發音器官像是舌頭、口腔等,發展完成的年齡,大約是6歲左右,所以在經過治療之後,這些構音問題大多都能解決。 PART4.寶寶學說話的Q&A Q:使用疊語會阻礙寶寶日後語文能力的發展嗎? A:因為1歲以前的寶寶,學習能力有限,因此能真正吸收的資訊也有限,當他看到奶瓶時,雖然能理解這是喝的ㄋㄟㄋㄟ,但卻還無法完整表達意思,這時使用疊語幫助寶寶認知是可行的方式,因為很難的話語,寶寶根本聽不懂。但若是等到寶寶3、4歲,還是使用疊語教他說話,就有可能影響寶寶日後的語文發展能力。所以3、4歲之後,就要盡量減少疊語的使用,換句話說,爸媽必須按照寶寶的發展進度,配合適當的教導方法,才能讓寶寶順利學會說話。 Q:放廣播或兒歌音樂給寶寶聽,能幫助他學習說話嗎? A:音樂可以讓心靈沉靜,輕柔的曲調能舒緩心情,不過當寶寶聽音樂時,會有旋律進入腦海,但語言的部分相對較少,施佳蓉治療師認為,廣播或兒歌音樂說話的速度很快,也不會隨著寶寶的喜怒哀樂,而改變音調、速度或詞彙,可是爸媽在跟寶寶互動時,很自然地會因寶寶哭或笑,有不同的反應和表情,說話的聲音和用字也會跟著變化,所以刺激寶寶說話的最佳方法,還是透過爸媽和寶寶邊玩邊說話在一起最有效果。 Q:寶寶的第一句話會隨照顧者的用語或腔調不同而改變嗎? A:通常寶寶最先發出的聲音是「雙唇音」,例如:ㄅ、ㄆ、ㄇ的音,所以寶寶最常見的第一句話,會是「爸爸、媽媽」。施佳蓉治療師表示,由於寶寶還聽不懂很多話,只能靠著觸摸或觀察來學習,而雙唇音的嘴型最容易辨別,也較易模仿,但如果寶寶是由阿公、阿嬤照顧,他第一句話也可能是「公公、嬤嬤」,而非「爸爸、媽媽」,這就是環境帶給寶寶的影響。在臨床個案中,就曾經遇過爸爸每句話前面,都會加一個不好聽的語助詞(ㄍㄢˋ),結果寶寶說的第一句話,竟然就是這個字,讓全家人都嚇了一跳,可見言教的影響力有多大。 Q:照顧者說台語或講話腔調較重,會影響寶寶說話嗎? A:這一定多少會有影響,但說話有些許腔調,並不會妨礙與人溝通的能力,別人還是聽得懂,等到進入幼稚園、小學之後,寶寶開始走出家庭,接觸外在環境,跟他講話的人也更多,這時寶寶所處的環境,也會改變他的說話習慣與方式。施佳蓉治療師表示,學習是一連串的過程,家庭是一個主要的部分,但學校、社會的影響也很大,因此並不會因為寶寶小時候在講台語的環境中成長,長大就會變成台灣國語。 Q:外籍新娘的寶寶,較容易語言發展遲緩嗎? A:外籍新娘已經成為台灣的新族群,但是外籍新娘常會因為自己國語說不好,擔心影響寶寶,而很少跟他說話,再加上爸爸可能因為工作忙碌,也沒有時間和寶寶互動,這種情況下,寶寶的語言發展,就很容易遲緩。施佳蓉治療師鼓勵外籍媽媽們,不要因為講話不夠標準或有腔調,就減少和寶寶說話的互動,因為讓寶寶說話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導他發聲,給予他適當的回應,讓他知道說話的意義,否則寶寶會一直不想說話,反而得到反效果。

瘦寶寶「長肉」計劃

2006年12月11日
公開
23

文 / 王春梅  專家 / 孫淑芝 營養師 寶寶飲食正常,可是就是長不胖;寶寶老是挑食,已經越來越瘦了;儘管在怎麼注重寶寶的營養調理,爲什麼我家的寶寶就是比別人瘦呢? 孩子變瘦 暗藏危機 寶寶不會無緣無故的變瘦,因此細心的媽媽應該會發現寶寶變瘦過程中的一些徵兆,不過除了發現之外,更重要的是進一步的解決瘦寶寶的隱藏危機。 怎麽吃都吃不胖 有一種寶寶,不但不挑食、還吃得相當多,但就是吃不胖。有的媽媽也許會認爲孩子就是長不胖吧!但是,這種說法並不能為專家所認同。一般來說,當孩子吃得食物多,攝入的營養素也應該多,所以孩子哪有長不胖的道理?但如果孩子真的吃不胖,下面有幾種可能,都是孩子吃不胖的原因,爸媽可以參考看看。 當孩子吃得多卻又長不胖時,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孩子的消化道功能太差,所以吃得多、拉得也多,因此食物的營養素未被充分的吸收、利用。另外,如果媽媽準備的食物中,主要的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含量過低,寶寶也會瘦。或者是當寶寶所消耗的能量大於其所攝入的能量,因此攝入的營養素不能滿足身體生長需要,孩子當然也長不胖。倘若寶寶總是處於饑餓狀態,也有可能是腸胃中有了寄生蟲;而若寶寶的表現是吃得多、但是體重下降、體質虛弱,這時候要懷疑孩子患有某種內分泌系統疾病,最好帶孩子去醫院徹底檢查。 寶寶就是不吃飯 有的寶寶一見到媽媽端來飯菜就跑得遠遠的,好象跟飯有仇似的,這樣的寶寶怎能不瘦?這是典型的厭食症,可能是缺鋅、鐵、鈣、貧血、胃病、消化不良等引起的。當孩子有這樣的行為表現時,媽媽要自我檢討一下,是不是平日裏爲孩子準備的食物太單調且無規律,或者放縱孩子胡亂吃零食,因為不當的餵養方式造成孩子的厭食反應。 長肉計畫 刻不容緩 要讓瘦寶寶長肉,媽媽將是這個計劃的主要實施者,因此需要媽媽拿出全部的耐心來進行。當然,當務之急是先給孩子做全面檢查,然後再從調整飲食結構、改善餵養辦法,糾正不良習慣入手。 保養寶寶的肝脾胃 藉由完善的身體檢查,可以幫助媽媽瞭解寶寶的消化系統及脾、胃等健康狀况,如果有嚴重的病症則需要按照醫囑讓孩子吃些如健脾健胃、助消化的兒童專用藥,如果孩子是缺乏鋅、鐵、鈣或貧血等症狀的話,則依症狀進行藥補或是食補。 變換菜色喚起食慾 大部分的瘦寶寶與營養結構不合理、餵養方式不當及飲食習慣不好等因素有關。因此建議媽媽趕快改變過去單調的飲食,盡量變化每天的食物,並把穀類,肉類,豆類和蔬菜等各種營養合理搭配,讓餐桌熱鬧起來,讓寶寶對餐桌產生期待。 在搭配合理的營養飲食前,媽媽首先要瞭解各類食物的營養含量: *牛奶(包括豆漿)含豐富鈣質,每天至少兩杯; *蛋中含鐵質,每天要有一到兩顆; *動物肝臟含鐵質、維生素A及B12,可與肉類交替搭配; *蔬菜類一天需要二碟,其中至少一半來自深綠色及深黃、深紅色蔬菜,因爲它們所含的維生素A、C及鐵質都比淺色蔬菜高些; *五穀類每天需要1至1碗半,可用稀飯、饅頭、麵條、玉米粒或麥片等加以替代; *水果類每天不可少。 習慣養成不能妥協 糾正寶寶的不良飲食習慣,全看媽媽的耐心與花招。在糾正的過程中媽媽一定要堅持到底,不能輕言向孩子妥協,否則只會助長寶寶的壞習慣。 固定寶寶每天的進食時間,並且固定下來,讓孩子逐漸養成規律的習慣。例如:每天的早餐不能超過7點半,晚點時間不能超過晚8點半,最重的是媽媽不能隨意更改孩子的進食時間。 拒絕零食才是根本 孩子的零食大多是大人提供的,這樣的行為只會傷了寶寶的胃、壞了寶寶的習慣。因此徹底拒絕零食,回歸正常的飲食習慣,才是根本的辦法。有些對於零食過度依賴的寶寶,家長可以考慮用漸進的方式减少提供零食,直到孩子不再吃零食。 飲食小叮嚀 1、寶寶在嬰兒時期一個月應增加一公斤,三個月大時應是剛出生時一倍左右。 2、三歲前是寶寶肌肉組織發育、骨胳生長、體格發育的關鍵時期,體重的增加很重要。 3、多帶寶寶做戶外活動。 4、多喝開水(尤其是冷開水),以促進新陳代謝。 5、爸爸媽媽自身也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以身作則,讓寶寶心服口服。

如何教養0~1歲的寶寶--恩喬媽分享

2006年12月10日
公開
16

*如何教養0-3個月大的寶寶 乍看之下,新生兒好像沒有多大本領;他看不清房間另一側的東西,不能抬起那顆小小的腦袋,也不會認人。大部分新生兒似乎無法辨認周圍的人和物,但事實並非如此;媽媽懷抱裡的小寶寶其實已透過他的各種感官,獲得了這個世界的大量資訊。儘管寶寶只能看見不到四十公分內的東西,且最初可能看不清父母的臉,但他能聞出父母的氣味,感覺出父母的撫摸,聽出父母的聲音;寶寶一生下來,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就已經完全發育了。在最初的幾個月裡,寶寶控制肌肉的能力也會逐漸增強。在第二個月,他緊握的小拳頭有時就能張開,如果父母在他手裡放一個輕巧的搖鈴或其他東西,他會用手指握住。不久之後,寶寶就能碰觸物體——或許是父母那搖擺的項鍊,或許是印在毯子上的小兔子。第一次碰觸可能是無意識的,但是不久就會變得有意識——這是他開始用手抓物體的表現。寶寶的社交技能也會迅速發展。在最初幾個月裡,當父母對他說話時,他會專心地盯著父母看,而針對父母不同的刺激,他會發出各種叫聲把父母吸引到自己身邊來。到寶寶六周的時候,他還會發出「咕咕」聲、「咯咯」聲,還能微笑。寶寶早期的遊戲沒有太多活潑的動作,主要是開發寶寶的感官探索能力。大人可以拿些物體讓寶寶看、聽、摸。早期的遊戲還包括讓父母和寶寶互相協調的活動,例如:一些撫慰的活動、唱歌、搖晃等;或者是互動性更強的遊戲,像做鬼臉讓寶寶模仿,幫助寶寶做適合他的仰臥起坐。這種互動遊戲效果明顯,對於建立密切的親情聯繫非常重要。但是父母要學會不要過度打擾寶寶,這同樣十分重要。新生兒還不能夠調節控制神經系統受到的刺激,寶寶感到疲憊時也不能告訴父母,如果寶寶受到過度刺激,可能會表現為哭啼、轉過臉去或轉移視線、閉上眼睛或者入睡。如果父母尊重寶寶獨特的需要,寶寶會覺得父母理解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做出恰當的反應,這對寶寶建立信任感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教養3-6個月大的寶寶 到了三個月,寶寶就不是新生兒了。寶寶聽到父母的聲音,能抬起頭並轉向父母,興奮的時候能揮舞小拳頭,小腳丫又踢又蹬,他甚至能夠全身搖擺,這是寶寶表達高興的一種特有方式。寶寶能夠咧開小嘴,咯咯地笑,能做鬼臉,發出「咕咕」、「咯咯」的聲音,當然也能啼哭,用這些方式來表示高興或不高興。三到六個月是寶寶用感官探索外部世界的開端,當然這種探索是非常原始的。寶寶不再是一個消極的新生兒,他更加強壯,也更加活潑,能夠用小手去搆東西,把它拿到身邊,然後翻過來看看、扔下、搖一搖,或是出於好奇放到嘴裡。對寶寶來說,這些活動不僅是好玩,也是他學習的過程,並且透過這些經歷,培養各式各樣的技能和自我意識。身為父母的您可能會希望能更好地安排生活。寶寶晚上可能會睡得稍長一點,您會有更多的睡眠時間。您會更了解寶寶的情緒、表情和聲音,因此更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照顧好寶寶。您知道怎樣逗寶寶笑,例如一句頑皮的「你好」,或是一個誇張的微笑,而覺得自己會更稱職,也更熟悉這些稱為「遊戲」的神奇活動。寶寶也許能夠坐起來,躺著的時候能夠翻身,甚至能夠打滾,這就帶來了安全問題。寶寶的靈活性不斷地發展,他不會提前警告父母,因此父母永遠不知道寶寶什麼時候從床上滾下來、什麼時候在地板上打滾、什麼時候從沙發底下爬過去。這段時間是全新遊戲的時期。既然寶寶的身體更強壯,他會喜歡能夠讓雙手和身體運動起來的歌曲,和能搖晃、發聲的玩具,也喜歡搔癢等可以讓寶寶全身運動的遊戲。這幾個月與寶寶一同玩耍的回報,就是看到這些奇妙的互動遊戲讓寶寶多麼高興。寶寶會發出各種聲音,表達自己的喜悅,特別是他喜歡被搔癢、聽兒歌、看父母做鬼臉、色彩亮麗的玩具,並喜歡看到父母親切的笑臉,這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教養6-9個月大的寶寶 6到9個月的寶寶非常逗人,並且愛好交際,他會大笑、大叫或微笑,以此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讓父母做出反應。大多數情況下,他也是個好動的寶寶,能夠蠕動、爬行、打滾、溜走,或者站起身去拿自己想要的東西。在這個階段,寶寶真正開始懂得自己想要什麼東西,並試圖得到它,無論是桌子上的餅乾、書架上的書,還是遠處碗櫥裡的一疊塑膠碗。我們可以稱之為寶寶意願的萌芽。實際上,這象徵著寶寶能力的發展,包括:確認目的(我想抓那個小狗的尾巴)、制定計畫(我要爬過去抓住它),和實現目的(我抓到了)。這種實現計畫的能力對於兒童專家所謂的「自我能力」是至關緊要的,自我能力是指一個人對控制自我行為和個人世界能力的意識。對大部分爸爸媽媽來說,如果寶寶能夠做出判斷,他們會感到放心,因為這表示寶寶開始理解並與他的世界開始互動。寶寶還不斷地練習剛剛發育的精細動作技巧。父母可能發現寶寶能夠認真地把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擺弄一些標籤或麵包屑,或者撫摸父母的頭髮。這個階段的寶寶很愛玩「倒出及裝滿」的遊戲。例如某天上午寶寶把碗裡的米粒倒出來,然後小心翼翼地放回去,或者把最下面抽屜裡所有的東西都拉出來,然後試圖放回原處。這個階段寶寶能夠了解事物的存在,即使不能馬上看到某件東西,也知道它是存在的。現在,寶寶能尋找他扔掉的東西,而不是一旦看不到這個東西就以為他不在。也許寶寶會主動在玩具籃裡尋找自己喜愛的玩具。這種概念上的發展使父母和寶寶能夠玩「躲貓貓」或其他類似的遊戲。寶寶把毛巾蒙在臉上,當父母假裝尋找他的時候,寶寶會高興地晃動毛巾,這時父母會第一次發現寶寶的幽默感。任何一種交際性遊戲都能讓六到九個月的寶寶興奮不已,因為現在寶寶已經更加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無論爸媽是從寶寶背後開玩笑地叫他的名字,模仿著他說「伊伊」、「呀呀」、「嗚嗚」,還是在寶寶的肚子上吹氣,都可以使他透過這種親切的互動行為了解世界,並更加確信這個世界充滿了歡樂和關愛。 *如何教養9-12個月大的寶寶 九到十二個月階段可以稱為「學步前」時期。到一周歲的時候,即使對不會走的寶寶來說,其表情和行為開始接近學步兒童了。嬰兒時期迅速的生長減慢了,寶寶的臉通常會瘦下來;寶寶越來越擅於表達思想、進行運動,或與他人交流。某些遊戲可以讓寶寶練習大動作技巧,如爬行、站立、蹣跚學步或者爬高,現在對寶寶尤其具有吸引力,因為運動是他的主要目標。精細動作技巧對寶寶來說同等重要,例如,寶寶可能堅持自己翻書,或者疊起自己的圖畫書。對大部分寶寶來說,開始進入「自己來做」的階段。當然寶寶還不會說這些話,但是他能盡力掌握幾個月前根本不可能做的活動。這就是為什麼學步前兒童非常喜歡模仿遊戲的原因之一。現在寶寶對成人做的事情很感興趣,並喜歡去模仿。寶寶還喜歡探明前因後果,例如擺弄帶按鈕的玩具,撥動轉盤或能讓玩具突然彈出的操縱把手。給寶寶一些器具小模型,例如割草機、廚具或小汽車,讓他有機會盡情地玩,這種遊戲最後(大約二歲)會發展成「模仿」遊戲,這是象徵思維的早期形式。這種小尺寸的玩具能讓寶寶減少挫折,操作玩具小平鍋要比拿著普通的平底鍋容易多了,這種遊戲給寶寶帶來了成功的自豪,繼而逐漸培養寶寶的自尊感。在這個階段,有些寶寶會說一些簡單的話,例如:「爸爸」、「媽媽」和「鴨鴨」,而更多的寶寶有自己的語言,包括一些驚歎詞「啊∼啊!」,「嘟∼啊!」和手勢語(指東西、搖頭、朝某個物體伸出雙手)。寶寶也能夠理解父母的語言和手勢之間的連繫,如搖頭表示「不」,鼓掌和歡呼表示「稱讚」。在這個階段,這種連繫使得手指遊戲和其他的歌唱遊戲非常具有誘惑力。儘管寶寶可能還不能掌握「做蛋糕」的詞語和動作,但是他仍然喜歡這個遊戲有節奏的歌唱和簡單的動作,以及父母的表演。不久寶寶就會代替父母來親自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