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Danielのmami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好文分享】媽媽請等等我

2009年02月27日
公開
42

【出自~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每一次,在育兒網站上流連時,總會看到很多新手媽媽急切的詢問:「寶寶多大可以開始訓練小便呢?」「寶寶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餵副食品呢?」等到孩子大一點,媽媽又會開始著急:「我教她注音符號,她都不好好學!「怎麼辦,三歲了,還不會數數!我是不是應該要送她去幼稚園?」 通常,我都會安慰這些媽媽們:「別急!別急!再給寶寶一點時間,妳會發現,時間,就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在當母乳義工這些年來,不論是幫助新手媽媽們順利哺乳,或是傾聽她們育兒的焦慮,甚至是我自己陪著兩個寶貝一路走來,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個育兒經驗就是:「耐心等待。」 耐心等待有多重要?耐心等待,可以讓所有的事情,愉快而美妙。 生產、哺乳,耐心等待 懷孕的時候,準媽媽如果願意耐心等待,當寶寶終於瓜熟蒂落,身體自然會發出陣痛通知媽媽,然後經過產道、再降臨到這個世界上。除了某些特殊狀況之外,自然生產不但是對於母子最好的生產方式,同時也利於產後哺乳,以及母體的恢復。 既不用忍受開刀時種種醫療介入,也不必等候傷口復原, 更不用擔心腸道沾黏等副作用。 而寶寶降臨之後,如果媽媽懂得耐心等待,在最初三天勤於餵哺微量的初乳,不要急於用奶瓶哺餵配方奶,那麼,寶寶就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學會吸吮母親的乳房,避免於用奶瓶餵哺所造成的乳頭混淆,並且充分刺激母親的身體泌乳。三天之後,寶寶就可以順利吃到大量香甜營養的母奶,而不會有母乳不足的問題。 回家之後,如果媽媽懂得耐心等待,體諒寶寶的胃很小,一次吃的不多,在寶寶需要頻繁哺乳的時候就密集的哺乳,不要急於一次就要寶寶喝下很多的奶水,那麼,寶寶就會慢慢的長大,慢慢的拉長哺乳的間隔,而媽媽也就可以持續的繼續餵哺母乳,而不會讓配方奶佔據寶寶的胃,也喪失掉了寶寶繼續喝母奶的機會。 至於餵副食品的時機,其實也可以等待寶寶發展的訊息出現。通常,這些訊息包括:已經會坐了、吞嚥動作成熟、頭部可以轉動180度、會自己把東西放進嘴巴裡、不想進食的時候會自己把頭轉開,以及對於食物表現出想吃的慾望。這些訊息大多出現在滿六個左右,因此現在小兒科醫學會、國際(台灣)母乳協會大多建議「滿六個再添加副食品」。事實上,過早添加副食品對寶寶的腸胃道也是一種負擔, 因此,媽媽一定要耐心等待。 耐心等待,尿布拜拜 很多媽媽都很心急,寶寶還不會走路,就急著要給他去廁所「噓噓」。結果,弄得媽媽累、寶寶倦,一看到馬桶就大哭,噓了半天也尿不出來,搞得天怒人怨。 事實上,國內外的專家研究結果都同樣顯示,無論妳從多早開始訓練大小便,寶寶大約都要到四歲左右才能夠完全控制大小便, 因為我們人類的膀胱括約肌要到四歲左右才會完全的成熟。 我的兩個孩子都完全沒有經過所謂的「大小便訓練」。我很早就買了一個小馬桶,放在浴室裡,我女兒沒事就會上去坐坐,學我們大人的模樣。但我從來不去管她。大約從兩歲半那年的夏天開始,她開始會自己把尿布扯掉,對我說:「屁股痛痛。」我也就依她要求不再包尿布,轉而教導她怎麼樣去廁所。 我家的小馬桶有個小樓梯可以搭在大人的馬桶上,於是,我女兒從那年夏天起,每當想要尿尿的時候,就會咚咚咚的自己爬上小梯子去尿尿。當然,中間偶有失誤。比如說在路上找不到廁所、或是誤把衛浴商店當成廁所,尿在店家的地板上!不過這類事情不多,前後不超過五次。過了半個月,她連夜間的尿布也不用包了, 只要睡前去尿個尿,就可以一覺安心到天亮。 老二是男生,按照專家的說法,控制尿尿的年齡會比女生晚。果然,過程就沒有姊姊順利。老二也是從兩歲半開始,自己會把尿布脫掉,他的語言能力比姊姊好,會說:「穿尿布不舒服,我不要穿。」可是,他卻不像姊姊,會自己去尿尿,每次都是憋尿憋到最後一刻,然後跳著腳說:「我要尿尿!我要尿尿!」然後就來不及,尿在褲子上。當然,夜間也經常尿床。 我被他三天兩頭尿床弄得很頭疼,只好試著半夜偷偷給他包尿布。但他只要一發現,就會很生氣的拆掉。後來我發現,他只要睡超過八個小時,就很容易尿床,於是我就在我起床的時候,把他搖起來尿一次尿。白天就是注意他的動作,每當看到他伸手抓褲襠的時候,就提醒他去尿尿。這樣做之後,果然尿褲褲的機會減少很多,只不過我家老二生性固執,不肯坐小馬桶,每次尿尿都要把下半身脫個精光,然後奮力的爬到大人的馬桶上,很艱難的坐著, 看起來一副看起來快要掉進去的樣子,令人捏把冷汗。 目前,老二已經滿三足歲,可以完全控制大小便,不會再尿褲子了。而女兒在四足歲以後,就如同成人,可以在路上找不到廁所時忍耐個十幾分鐘沒有問題。所以,依我的經驗,兩歲半至三歲之間,大概是孩子自己要求脫掉尿布的時機,無論之前再怎麼訓練,僅是增加大人勞累罷了!所以,不如耐心的等待,等待孩子自己告訴妳不要包尿布的那一天到來吧! 耐心等待,開竅的那一天到來 我女兒是一個大肌肉發展的很好的孩子,運動神經很發達,跑得快、跳得高。不過,她的小肌肉發展比較慢,畫畫、說話、點數,都慢人家一步。 我清楚記得,她第一次完整的把兩個字「ㄋㄟㄋㄟ」,正確無誤的說出口,表達她要喝奶的意思,大約是一歲四個月。而第一次說了一句完整的「媽媽回來了!」則整整相隔了一年。我一直很擔心,為什麼比起同齡的小孩,她說話的能力差這麼多?可是仔細觀察她其他的表達能力,卻又完全符合兒童手冊中的正常發展。 跟許多媽媽一樣,我當時也訂了一份兒童讀物。剛開始,女兒非常喜歡裡面唱唱跳跳的內容,我也很滿意。不過,隨著年齡的增加,裡面開始多了數數、123、ABC....我發現,這一套教材越來越令我感到挫折!跟著孩子數數,貼上正確數字的貼紙,我按圖索驥的教導女兒用手指點數,她卻怎麼樣也數不出正確數字!畫畫的部分也是一樣,有的孩子已經可以畫出具象的恐龍了,但我女兒還在輕勾楊柳絲,圓不成圓、方不成方的階段!明明同樣是四歲,為什麼差這麼多? 在經過幾次與孩子的衝突之後,我決定停掉這一份不適合我女兒的刊物!我轉而帶孩子溜冰、騎車,讓她自由的發展她擅長的項目。我不再介意她數數老是數不清楚、貼紙貼不準確,或是無法完成幼兒刊物上的練習。 現在,事隔兩年,再回過頭來看,一切豁然開朗:六歲的她,數數、點數早就不成問題,畫圖也畫得跟其他小朋友一樣的好!ABC、ㄅㄆㄇ也一教就會!就連當時語言發展比她好許多的小朋友,也不見的比她會講更多的故書、會唱更多的歌。 我頓時明白:時間是最好的老師!嬰幼兒時的差距,不是人生的差距;成長期的腳步,人人快慢不同!別被「輸在起跑點」這句廣告詞給洗腦了!起點輸,不見得全程皆輸;起點贏,也不見得終點會贏。何必與人相較,自尋煩惱?耐心等待,全心陪伴,是媽媽最重要的功課。 耐心等待,上幼稚園不必急 老實說,我向來對「幼稚園」沒什麼太大的好感。 一群因為媽媽忙碌而沒辦法親自照顧的小孩,擠在一層公寓一樓狹小的空間裡,由幾個辛苦勞碌但並不怎麼有熱誠的老師們照顧著,小小年紀就要按照行程排隊上廁所、洗手、吃飯、睡午覺,公式化的唸著ABC、ㄅㄆㄇ、123…. ___這就是我對幼稚園的刻板印象。 我小的時候,媽媽尚在上班,我一歲就被送到幼稚園,又因為是年底出生的,整整唸了六年的托兒所、幼稚園。那實在不是一個很愉快的經驗。我曾經發誓,我絕對不讓我的女兒重蹈覆轍。沒想到,女兒在近三歲時,因為我懷了老二又忙於工作,婆婆同時間幫小姑照顧兒子,我只好帶著女兒去讀托兒所。 剛開始,女兒很愛去上學。但是,孩子年幼,抵抗力差,本來一年也很少感冒一次的女兒,上學後三天兩頭感冒。還好,仗著吃母奶的底子好,還比某些藥罐子同學好些。不料,幾個月後,新鮮感減退,她又發現媽媽在家坐月子、沒去上班,竟不肯去上學了。每天晚上睡覺前,她都要含著眼淚問我:「媽媽,明天要上學嗎?」 在參與了幾次學校的活動後,我決定決定縱容女兒「逃學」。而我,則放棄工作,回家照顧小孩。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帶十幾個小孩,一切都以照顧方便為原則:校外教學去兒童樂園,每個人只能玩一趟溜滑梯;玩沙只能玩十分鐘;在教室裡即使是運動也不能太瘋;跑操場的時候,絕對不可以脫隊去玩盪鞦韆。團體生活,要一起去上廁所,就算不想尿尿也得去;吃飯、午睡,都沒有特例。 這對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的確是很難配合。 然而,時光荏苒,在家混了兩年,女兒滿五足歲了!我們去公園時,她開始很注意那些穿著制服的小朋友。每次經過幼稚園,她都對於那個布置的花花綠綠的房子裡的老師跟課程十分好奇。於是,我找了一天,帶她去參觀一間我選定的公立幼稚園。從那天開始,她就念念不忘要去上學。 去年九月,女兒正式入園唸大班。這半年下來,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公立幼稚園要規定五足歲入學,這是有道理的!五足歲,孩子的抵抗力好很多,很多疾病的傳染都是五歲以下比較容易罹患。五足歲的孩子,自己應付自己的日常生活,已經沒有問題;五足歲的孩子,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很清楚的告知媽媽,白天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五足歲的孩子,對於朋友以及社交,已經有了明顯的需求;五足歲的孩子,對於與媽媽暫時分離、下課再見,有清楚的概念,不會再有嚴重的分離焦慮。女兒每天早上笑著去學校,中午笑著回家, 上學,從一件痛苦的事,變成她每天最期待的事! 這奇妙的轉變究竟是什麼?答對了!就是時間!時間讓孩子成長,也讓一切改變。耐心等待時間的過程,就是做媽媽最重要的一件事。但是,這兩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困難。要留心傾聽孩子「媽媽,請等等我!」的訊息,是一份神奇的藝術。 請所有的媽媽們,耐心的等待吧!

男孩要這樣養育

2008年11月14日
公開
44

你可能覺得男孩總是很調皮,總是給你惹麻煩。有時他還很固執,不聽你的話。其實,有些行為恰恰因為他是男孩。讓我們讀懂我們的男孩子,然後你要做到: **多擁抱你的男孩** 誤區:剛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小男孩已經開始東張西望了,但他很少專注媽媽,他大概不需要媽媽抱他。 事實:男孩需要更多的擁抱。1歲半之前,怎麼寵愛你的兒子都是不過分的。他看你眼睛的時間少,看起來好像更少依賴你,而且容易被別的事物所吸引。比起你的臉,他更喜歡看那些移動的物體。但實際上,男孩大腦成長得比女孩慢,所以他們的情感比女孩更加脆弱,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他的肌膚需要通過觸摸得到滿足,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他更想讓你帶著他四處走,所以多抱抱他吧。 **理解男孩的冒險行為** 誤區:男孩調皮搗蛋。帶他出去玩,他總是喜歡做一些危險動作,比如登高、從高處往下跳。媽媽們因為擔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們的行為。   事實:中國人傳統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靜,總是想辦法約束孩子的行動。其實,你應該時時刻刻想到,我們的小男孩是遠古時期的小獵人,他們需要廣闊的空間和自由的行動,他們依靠運動和攀爬來健康地發育他們的大腦。媽媽爸爸們不要束縛他。你需要在不幹涉他的前提下盡量保護他的安全,並且相信他天生的空間判斷能力。同時,鼓勵你的小獵人多參加體育運動,多在戶外奔跑活動,各種感官綜合的經驗帶給他的是更健康的發展。 **讓男孩走進集體** 誤區: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出于愛護和安全考慮,很多媽媽不喜歡讓小朋友到家裏來玩,也不願意讓孩子到外面去玩。 事實:男孩天生是群居動物,他們生性成群,在群體中學會社交、學會愛、學會生活、學會責任感和道德觀,並找到自己的歸屬。如果男孩在孩提時代沒有學會處理團體中的關系,缺少團體意識,將來就不懂得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也不可能和別人保持融洽的關系。他們尋找的是能讓自己放松、能給他任務、能讓他感到自豪的集體。家長應該適當鼓勵他們參與積極競爭的活動,比如體育活動,讓他們從中找到自己是誰。家長也可以設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讓他在有挑戰、感興趣的氛圍中學到能力、技巧和責任感。 **理解男孩的固執** 誤區:一個2歲的小男孩一直想登上一個高高的童話城堡。但他太小了。媽媽告訴他你現在還不能玩這個。但男孩好像沒聽見,還在看城堡。媽媽硬拉著孩子離開。 事實: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嘗試,這是睾丸素的作用。從襁褓期開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樣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歡接受他人的幫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卻不能夠很快地接受,他還是要堅持不斷地嘗試。男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處理,比女孩子緩慢許多。這時,媽媽應該相信我們的小獵人對自己的判斷能力,並且給他足夠的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他接受事實後,會自己離開的。而你硬把他拉走、或者強迫他接受你對他的幫助,才會使他産生真正的挫折感。 **知道他的聽力不如你** 誤區:你說了好幾遍,他也沒聽見。你覺得他是故意的不聽你的話,所以你很生氣。 事實:他就是沒聽見。男孩的聽力不如女孩好,特別是在他們非常專注地幹一件事情的時候,根本聽不到第二種聲音。這時,你不要呵斥他,你越呵斥,他越排斥這種陌生的噪音。你應該走過去、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抓住他的手,對他溫和地講話,讓他同時有視覺、觸覺和聽覺的刺激,他才會從其他事情上把注意力轉到你身上。 **體諒男孩的特殊表達方式** 誤區:對你不滿意,或者自己的心情不好,他就摔門、砸東西、喊叫、甚至敲牆。于是你訓斥他,展開一場嗓門兒的比賽。 事實:由于體內睾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憤怒,更需要發泄,侵略、冒險和競爭是男孩的天性。男孩是用身體來表達他的情感的。他不會像女孩一樣,能用語言表達出“我生氣了”“我很難過”等情緒,即使表示對你的愛,他可能也只是拉拉你的衣角。有時男孩在非常高興的時候也摔東西,這都是睾丸素的作用,是這個小男子漢成長中的正常行爲。2∼5歲男孩會越來越多地顯露自己的個性,這時,孩子容易發火,爸爸媽媽不要壓制他的反抗,否則可能會破壞他一生的性格。你應該告訴他什麽是更好的表達方式,他有能力、有責任也有時間去調整自己。同時給他發泄的機會,允許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樣東西比如沙發或者沙袋等,讓他捶打。 **給男孩優秀的男性偶像** 誤區:男孩的世界裏總是有很多女人,媽媽、姥姥、奶奶、保育員、幼兒園老師等。這些女人會給孩子最好的照顧,他還需要什麼? 事實: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男孩總是要在身邊尋找一位男性作爲榜樣來效仿。在過去,家庭中的男性成員往往充當這個角色。如今獨生子女家庭,多數男孩缺少叔叔、舅舅這樣的男性親屬。男性榜樣有可能是家庭的朋友或者孩子的老師。當男孩說“我喜歡某位男性”或“***很不錯”等話語時,父母就需考察此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否可以認同。因為男孩子已經把他作為了榜樣。 **幫助男孩表現自己的同情心** 誤區:小貓咪病了,鄰家小女孩不斷地撫摸著小貓咪,表現出無限的同情。兒子卻冷眼旁觀,表示男孩生性冷酷。 事實:男孩同樣有同情心,只是現實社會嚴重抑制了他們的同情心。男孩很少像女孩那樣用語言和傾聽來表達自己的關切,他們更注重自己能夠為對方做些什麽具體的事情、給予對方切實的幫助。當你情緒不好或者身體欠佳的時候,女兒也許會陪伴著你,給你說些甜蜜的話語,兒子卻會用實際行動表達他對你的關愛。也許他會笨手笨腳地給你倒一杯水,也許他會積極地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表示他不用媽媽操心。了解男孩的這一特點,也有助于我們理解自己家庭中的成年男性,比如父親和丈夫。下一次你期待鮮花的時候,愛人卻給你買來烤鴨,也許你會少一些怨氣,多一分感激。 **幫助男孩認識他們的英雄主義** 誤區:4歲的兒子做什麽事情都喜歡首當其沖。這孩子太莽撞了。 事實:這是男孩一種本能的反應。男孩通過“自我犧牲”來發現“我是誰”和自己的“個人力量”。他們在共同奮鬥中和諧友誼,可以爲了理想獻身。所以家長要告訴他們冒險和使命的衡量標准,並給他們安排一些諸如“倒垃圾”的小任務,告訴他這些小任務也可以讓家人很舒服。衣食無憂、萬事不用自己操心的男孩只能學到很少的冒險精神,缺乏使命感。父母要鼓勵男孩去發現自我價值並實現它。在鼓勵中,告訴他最有意義的是實現價值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 **教男孩學會自律** 誤區:鄰家小妹妹剛走進房間,兒子就揮起手中的“金箍棒”打過去。不懂禮貌的孩子應該狠狠教訓他。 事實:男孩有很強的進攻性,父母應該教育我們的孩子懂得自己的價值,了解一種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爲。我們可以通過教男孩懂得價值觀、道德觀實現他的自律。電視節目、好的故事都可以告訴他什麽行為是好的。

0∼10歲兒童教養全書節錄partⅠ

2008年11月06日
公開
50

【嚴禁打孩子的小手】 打孩子小手的做法太有誘惑力了!許多父母都不用想就會這麼做,但是請考慮一下這麼做所帶來的後果。蒙特梭利是打孩子手心的早期反對者之一,她認為孩子的小手是用來進行探索的工具,是孩子天賦的好奇心的延伸。打孩子的小手實際上是向孩子傳遞了強烈的負面信息。我們採訪過的所有敏感父母都贊成對孩子小手嚴禁進行體罰的,研究也支持了這個觀點。心理學家們研究了一群16個孩子,他們都是14個月大,與各自的媽媽一起玩耍。當其中的一組孩子試圖用手去抓一個不允許的東西時,他們會被打一下手;而另一些孩子則不會受到體罰。在7個月之後對這些孩子進行的跟蹤研究中,心理學家們發現,受到體罰的孩子探索周圍環境的技巧比較低。比體罰更好的做法是將孩子和不允許碰的東西隔離開來,或者對孩子的探索過程進行監督指導,並且防止孩子的小手受到傷害!! 【對小手進行指導】 孩子探索中的小手總是在搜尋著可以抓在手裡的東西,因此有必要給這個年幼的探索者一些東西相關的語言聯想,幫助他挑選哪些東西是可以用手碰的。對於安全的東西,你可以說:可去碰;而對於嚴禁觸摸的東西,可以說:不能碰;對於臉和動物,可以說:輕輕碰。為了調教任性的,見東西就抓的小傢伙,你可以試一試鼓勵他"用一個手指去碰一碰試試看"。如果孩子想碰的東西你認為完全應該去碰,你可以聯想到另外一些詞,比如"使勁去碰","值得去碰"。 【要尊重見東西就抓的小傢伙】 你初學走路孩子手裡拿著一罐橄欖,你預見到不用多久她就會把橄欖弄得滿地都是,於是急忙從她手裡把罐子奪了過來,並想都不想,立即發起脾氣,要她別再弄罐子。這麼做,你確實可以免去打掃地板的麻煩,但是却惹來孩子情緒上的麻煩要你操心。 從孩子的手中把她珍視的東西奪走,這種做法在社會生活當中無論如何是不恰當的;這有違孩子的天性,而且這也是不好的教養。"別亂抓東西"你對她說,而正是你把她拿去的東西又抓了過來。把罐子從她手上奪過來一定會讓她感到憤怒,而且還會進一步加重了好亂抓東西的心思。 實際上有更好的辦法,對於一個剛學走路的孩子,你可以和她進行目光接觸,把她的注意力轉移到她喜歡的東西上去。對於稍大一點的孩子,你會告訴她你會幫助她打開罐子,讓她拿一粒橄欖,並且指給她看你要把這罐橄欖放在什麼地方。這樣的做法絕對是在禮貌和尊重當中進行的一種練習,採取了"大人指導"的方式。大人希望孩子做到的行為需要大人對孩子的言傳身教。 【盡量少用玩具來哄寶寶】 哄寶寶,讓寶寶安靜下來,這是一項繁重的工作。我們會用搖床,唱歌的teddy bear、電動玩具等等東西來哄寶寶。為了讓照顧bb變得容易一些,勞累的父母往往會抓過這些人造玩意來哄寶寶玩。當父母需要走開一會兒的時候,偶爾可以用這些東西作為代替品來哄寶寶。但是,經常性使用這些代替品會破壞你對孩子的教養。在帶孩子很吃力的時候,你應該使用自身的才智來提高自己的創造力,耐心和自信心----所有這些都是你教養孩子所必須的。如果你過度使用那些人造代替品,那麼你的寶寶很有可能就學會從物質中尋求安慰,而與人在一起反而會感到不舒服。當你流連於嬰兒用品商店的時候,且慢拿出你的信用卡來付款。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過多地依賴那些人造的替代品會讓你以後感到失望,你會認識到沒有任何代替品可以幫助你養育,管教自己的孩子。 【嬰兒在夜間的需求】 1)嬰兒的入睡與成年人有所不同 與嬰兒相比,成年人從醒著的狀態進入熟睡狀態相對快一些。嬰兒和學步期的孩子需要經歷一段比較長時間的輕度睡眠,然後才會慢慢地進入深度睡眠。對父母來說,使孩子們安穩地渡過輕度睡眠階段,最後進入深度睡眠,這常常是一個挑戰。這種睡眠機制解釋了為什麼嬰兒,什至大多數2歲的孩子在沒有你協助的情況下,沒辦法按你的要求躺下來馬上睡著。父母們應該學會:嬰兒和學步期的孩子需要有大人照料著入睡,而不是把他們放在那兒讓他們自己去睡覺。應該教他們學會放鬆自己,逐漸進入睡眠狀態。 2)嬰兒自然醒來的次數比大人頻繁得多 由於嬰兒和許多3歲以下兒童具有時間比較短的輕度睡眠和深度睡眠週期,因而他們生理上的這個特點就決定了他們比大人更經常地醒過來。一旦一個人從深度睡眠狀態變化到輕度睡眠狀態,那麼他就進入了一個非常容易醒過來的睡眠脆弱階段。嬰兒的睡眠脆弱階段在次數上會比成年人多一倍。父母們應該學會:小孩子們應該被照料著重新進入睡眠。 3)夜間是孩子容易受到驚嚇的時間 當夜間醒來並且發現只剩下他們自己的時候,年幼的孩子們確實會感到與大人分離的焦慮。而且,孩子們也難以弄清楚夢幻和現實的區別,在醒來的時候,他們搞不清楚自己是醒了還是在做夢。他們處理夜間煩惱的能力比成年人弱。父母應該學會:孩子們在夜間需要父母陪伴在身邊。 4)決定孩子睡眠習慣的主要是他們的性情,而不是你在夜間對他們的養育方式 有些嬰兒生來就是睡不醒的人;而一些高需求的寶寶白天精力旺盛,晚上也難以入睡。因此,如果你的鄰居誇口她的寶寶一覺睡到天亮,而你的寶寶卻做不到,你也不要責備自己。也許她的寶寶生來就這樣,而你的寶寶天生就是睡不好。"睡眠好的人"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培養出來的。就算她的寶寶真是一覺睡到天亮,也有可能是她在夜間根本就沒有把寶寶放在心上,寶寶已經不再醒來哭鬧了呢! 5)形成一套夜間管教的觀念體系 "你的寶寶是不是一覺睡到天亮?"一定經常有人問你這個問題,問的人可能關心你夜裡休息得怎樣,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把寶寶是否能一覺睡到天亮與你養育得好不好等同起來。指望嬰兒甚至大一點的孩子一覺睡到大天亮是不現實的。對於那些向你兜售各種使嬰兒幼兒在夜間不打攪父母的方法的所謂睡眠訓練者,你一定要小心,這些人無非是同一種做法的改頭換面,這種令人討厭的做法就是:"任由孩子去哭"。這個廣被宣傳的做法很快起作用,但你千萬要小心,不要盲從這種權宜之計。它不僅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做成距離,而且使你不會去探究孩子休息不好的原因,也妨礙了你想方法解決孩子的睡眠問題。每一種情形都有它的獨特性,對於各種複雜的睡眠問題來說,不存在簡單的解決辨法。 我們建議你不要採用"耳不聽,眼不見"隨孩子去哭的做法,而要採取一些變通手段。孩子們應該在最初的兩年中學會健康的且生活態度。如果嬰兒是睡在媽媽的胸前或者是睡在照料者的懷抱裡被帶大的,他就會形成這麼一種睡眠態度:進入睡眠是十分愉快的。如果嬰兒能夠睡在父母身邊,在夜裡醒來提哭的時間,父母能對他作出敏感的回應,那麼寶寶就懂得沉浸在睡眠當中其實是一種很安全的狀態。因此父母在夜間的依附性教養就成為孩子確立健康睡眠態度奠了根基。 如果孩子長大一點之後仍然存在某些麻煩的睡眠問題,而且你在嬰兒期沒有對他進行高度敏感的夜間養育,那你也不必失望。要做到與你的孩子重新親密起來,時間永遠都不會嫌晚。無論你採用了哪一種高度接觸,高度響應的夜間養育方式,你都能教會孩子懂得夜間教養的兩個體驗;進入睡眠是一種很愉快的狀態,沉睡狀態是很安全的。

0∼10歲兒童教養全書節錄partⅡ

2008年11月06日
公開
51

【通過塑造行為來進行教養】 管教孩子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學會怎樣和孩子談話。通過你自己與孩子談話的方式, 你教會了孩子如何與別人交談。下面列出了我們在與兒女們相處當中所學到的一些談話技巧: 1)在指導孩子之前首先要親近孩子 在你給孩子以指導之前,你應該蹲下來,視線和他的眼睛處在同一水平上,與他進行目光的接觸,從而引起他的注意。應該這樣教他集中注意力:「我需要你的眼睛看著我。」在你傾聽孩子訴說的時候,你自己也要相同的身體語言,眼睛看著他。有一點要注意,你看孩子的目光不能太尖銳,以免讓孩子覺得你盯著他是要控制他而不是與他親近。 2)要稱呼孩子 在對孩子提出要求時,首先要稱呼他的名字:「小明,請你.....,好嗎?」 3)保持扼要 我們一直堅持只說一句話的原則:你越是囉囉唆唆,你的孩子就越有可能變得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在與孩子談論一個問題的時候,一個很常見的錯誤就是說得太多, 這種做法會讓你的孩子覺得你自己都不確定你想要說什麼。 4)保持簡單 你應該用單音節的詞來構成簡短句子。可以去聽一聽孩子們是怎樣互相交流的,並且記錄下來。當孩子表現出目光散渙,心不在焉時,那就說明他們跟本不明白你在說什麼。 5)要求孩子向你重複你對他的要求 如果他重複不了的話,那就是你對他的提出要求太長太複雜了。 6)提出孩子無法拒絕的要求 你可以和2至3歲孩子講道理,尤其是要避免情緒上的對抗:「小明穿上衣服,這樣你才能到外面玩。」你應該向孩子說明你對他的要求能給帶來什麼好處,向他講明道理,讓他難以拒絕。這樣做能夠給他以動因,使好放棄原先固守的立場。讓他去做你要求他做的事。 7)要採取積極的方式 不要對孩子說:「不許跑!」而要這麼說:「在屋子裡的時間我們要慢慢走,到了外面你才可以跑。」 8)在你發出的各種指令前面加上"我想要...." 不要對孩子說「下來」而要這麼說:「我想要你下來。」對於那些想要大人高興而又不喜歡被別人呼來喚去的孩子,這樣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通過對孩子說:「我想要...」你就為他提供了順從你的動機,而不是僅僅是對他下命令。 9)在...之後...就... 「你在刷牙後,我們就講故事。」,「在你的任務完成之後,就可以去玩了。」這種說法背後隱藏的意思是你期望孩子服從你,比起對孩子說:「如果...」更有效。「如果...」意味著你的孩子可以選擇,而實際上你並不打算讓他選擇去做別的事情。 10)先走到孩子身邊去, 然後再提出要求 不要對孩子這樣大喊大叫:「把電視關掉,現在該吃飯了!」你應該走進孩子看電視的房間,花幾分鐘時間和他一起體驗他的樂趣,然後在廣告時間讓他關掉電視。走到孩子身邊去,將顯示出你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態度是認真的;否則的話,孩子會認為你對他提出的要求是可聽可不聽的。 11)為孩子提供多種選擇 「你想先穿上睡衣還是先刷牙?」「是穿紅色的衣服,還是穿黃色的衣服?」 12)要依據孩子的成長情況,正確地對孩子說話 孩子年紀越少,你對他說的話應該越簡短。必須考慮孩子的理解程度。例如,父母們犯的一個常見錯誤是向3歲的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你為什麼這樣做?」 就算對成年人來說,大多數也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你可以試試換一種說法:「我們來談談你做的事情。」 13)對孩子說話要符合社交禮貌 即使2歲的孩子也會明白"請"字的意思。你應該希望你的孩子講禮貌,孩子們不應該認為禮貌是可有可無的。因此,你希望孩子們用什麼方式與你說話,你就必須在與他們說話時採取這種方式。 14)要採用正確的心理學方法對孩子說話 喜歡對孩子進行恐嚇和批評的人往往會使孩子採取提防的態度。「你如何、如何...」的說法會讓孩子不願和你說話。而「我如何、如何...」的說法就不是指責式的。不要對孩子說「你最好這樣做...」或者:「你必須...」,而可以這樣說:「我希望你...」或者「我很高興你能夠...」。不要說:「你必須把桌子收拾乾淨。」而應該這樣「我需要你把桌子收拾乾淨。」如果你要向孩子提出一個引導性的問題,而答案必然會是否定的,那麼你跟本別去提這樣的問題。如果問他:「你可以把你的衣服撿起來嗎?」不會起作用,那就只有這麼對他說:「請把你的衣服撿起來。」 15)寫/畫成書面形式 對孩子的提醒難免會變成嘮叨,特別是對於那些10歲剛出頭的孩子,他們會覺得你一遍又一遍的告誡簡直是把他們置於被奴役的境地。其實你可以不用說1個字便可與他們交流。給孩子留下幽默的便條,然後就可以到一邊歇著去,看著孩子照你的話去做。 16)用話語讓孩子平靜下來 孩子越叫喊得大聲,你就要回答得越輕柔。你應該讓孩子自由發表他的意見,同時又要不時地插上幾句:「我明白!」或者「我能幫你嗎?」有時候,只要旁邊有一個體貼的傾聽者,就能讓孩子的怒氣平息下來。如果和他一般見識,那麼你就要面對雙倍的怒火。在孩子面前,你應該具有成年人的表現。 17)安撫孩子的情緒 在你向孩子發出指令之前,你應該恢復孩子情緒上的平靜,否則的話你只會浪費時間。當孩子情報失控的時候,他是什麼都聽不進去的。 18)重複你對孩子說的話 初學走路的孩子需要你反覆地對他說上一千遍。兩歲以下的孩子很難將你對他的指導轉化為他自己內在品性。大多數3歲的孩子開始將你對他們的指導內在化自己的習慣,因此他們會開始聽從你的要求。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你就越來越不需要對他進行重複。10歲出頭的孩子會把你的重複看作是嘮叨。 19)讓孩子有完整的思考 別對孩子這麼說:「不要把你的東西堆得亂七八糟。」可以試試對他說:「小明,你想一想要把你的足球用具放在那兒?」讓孩子自己去完成填空,這很可能就為他開設了一門長期的課程。 20)採用朗朗上口的規則 比如:「如果你去打人,那就罰坐板凳。」應該讓孩子重複這些規則。 21)為孩子提供一種開心的選擇 比如:「你不能自己到公園去,但是你可以到鄰居家的園子裡去玩一玩。」 22)鼓勵孩子用話語代替用身體來進行表達 告訴孩子:「你應該用話語來告訴媽媽你不開心。」 23)預先作出提醒 「我們就要走了,跟玩具們說再見,跟姑娘們說再見...」 24)讓不愛說話的孩子打開話匣子 在與不愛說話的孩子交談時,小心選擇詞句能讓他向你敞開他的心扉。你應該始終圍繞孩子會感到興奮的話題,問他一些答案不單單只是"是"或"否"的問題。談話始終要具體、明確。不要這麼問孩子「今天在學校過得好嗎?」可以試一試問他:「你今天做的最有趣事情是什麼?」 25)採用「當你...的時候,我感到...,因為...」的說法 比如對孩子說:「當你在商店裡從媽咪的身邊跑開的時候,我感到很擔心,因為我担心你會走失了。」 【管教令人討厭的行為】 小孩子們都會種種令人討厭的事情,因此你在心裡必須有所計劃,準備好時間和精力去糾正孩子們的這些行為,至少應該使這些行為得以緩和及減輕。在處理孩子的任何不良行為時,可以考慮以下的一般性策略: 【追蹤觸發不良行為的原因】 你應該走入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她的這樣行為。是什麼讓她調皮搗蛋?是不是她的週圍有人為她作出了不良行為的榜樣?她是不是感到疲勞、厭倦、 飢餓?或是承受了過大的壓力(比如學步期的孩子晚飯時間到了百貨商場)?通過發現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原因,你就有辦法去避免它。 【加強正面的行為】 年幼孩子不知道一個行為是"好的"還是"壞的",除非你告訴他們。當他們得到正面的回應時,他們便會被誘導著繼續做出良好行為。而他們反覆地得到負面回應,他們就會放棄自己所做的行為(除非負面的反應在他們看來是正面的;也就是說,他們感到自己受到別人的關注),這就是為什麼要盡早地加以糾正的原因所在。否則的話,不良行為會成為孩子行為方式的一部份,會變得很難糾正。 【如何糾正"咬人、打人、推人和踼人"】 孩子正在成長發育的牙齒、小手和小腳常常會制造出一些麻煩。學步期的孩子往往會做出攻擊性的行為,很少會注意到自己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 嬰兒為什麼會咬人和打人 嬰兒咬人和打人時,你千萬不要為此而感到憤怒。嬰兒們確實會咬大人給他們餵食的東西(以及媽媽的乳頭)。每一樣東西嬰兒都會用嘴來咬一咬,用手來抓一抓,口和手是他們最原始的社交工具,他們在練習使用這些工具。一旦長出了牙齒,並且手掌能拍打之後,嬰兒會用這些工具對不同的物體進行實驗,看看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對寶寶來說,難道還有比父母的肌膚更為熟識,更能到手的實驗對象?寶寶的任務就是去使用他的那些工具;而你的任務是教會他如何使用。這些早期的抓咬和拍打,儘管看起來是令人不快的行為,但實際上是嬉戲式的交流,了不起也只不過是心理挫敗的表達方式而已,並非是攻擊性的、無禮的行為。 攻擊性的抓咬和拍打是18個月∼2歲的孩子最常見的行為,那時孩子還不會用口頭上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各種需求,因此他們只能透過動作來進行交流。在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形成後,抓咬行為通常就會終止,但打人卻不會馬上就停下來。 學步期的孩子為什麼會咬人、打人、推人和踢人 如果不加以阻止,那麼嬰兒期的那些沒什麼大不了的舉動就會演變童年時期的攻擊性行為。學步期的孩子變得具有攻擊性,目的在於釋放被抑壓的憤怒,控制住某個局面,展示自己的力量,或者為爭奪玩具而發生的爭吵中保護自己的領地。有些孩子甚至會做出令人討厭的舉動,借此來孤注一擲地接近關係疏遠的父母。 該怎麼辦 一旦寶寶長大到能夠用語言代替動作來很好地進行交流時,大部分學步期的攻擊性行為都會逐漸地消退。父母們必須對攻擊性行為堅決地糾正,下面給出了一些讓你的孩子避免傷害別人的方法: 1)考察根源 是什麼觸發了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你應該做一個日誌(至少在心裡做一系列的紀錄), 從而確定孩子的行為與引發此行為的環境之間的相關性。舉例來說,「小明在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的時候咬了小豪。小豪搶了小明最喜歡的皮球。那時差不多到了午休時間,太多孩子擠在一個狹小的地方。小豪是十分專橫的。」 2)孩子傷害了父母 用手掌打別人的臉是嬰兒嘗試進行的一種舉動。它在社交上是不正確的。你應該引導重重地拍打別人臉龐的孩子做出另外的、在社交上可接受的行為:「我們一起來猜拳。」同樣,對抓咬的行為也要加以引導不要咬人。「唉喲!好痛啊!你傷害了媽咪!」(你要做出不愉快的表情)然後再引導孩子的行為:「來!擁抱媽咪!這樣就很好。」(向他微笑並且擁抱他)一旦孩子打別人耳光的行為成為表達內心挫敗感的一種方式(比如,你懷中抱著的孩子生氣起來,並且打你,因為你不讓他吃糖),你就必須向她展示她的這種舉動會帶來的自然後果。「你不可以打人」, 並且放下她來。她會仍然為糖果生氣,因此你應該好好地解釋給她聽為什麼不能再吃糖。孩子對父母進行嘶咬、踢打、推擠,你應該用相同的辦法對付她----讓她停下來。千萬不能允許你的孩子把你當成出氣的沙包。你應該讓她知道你不同允許她來傷害你。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允許她來傷害你的話,那麼她長大後她就不太可能允許別人來傷害她。你可以為她作出如何對別人打自己說"不"的榜樣。比如, 擋住別人的拳頭,阻止別人對自己的毆打,但不要還手打別人。 3)學步期的孩子動手打嬰兒 如果你1歲半大的孩子用玩具銼子重重地敲打一起玩的嬰兒的腦袋,那你就應該拿走所有他可以用來打人的東西。應該示範給他看不能打人,並且告訴他怎麼做,可以為他提供另一種做法(「對bb要友好, 要輕輕地拍他」),同時你應該溫和地引導孩子的小手輕輕地拍打。 4)不要還嘴去咬孩子 你可能並不同意這麼做。「孩子需要懂得咬人會造成傷害。」你會提出這樣的理由。是的,你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還嘴去咬孩子的話,你的孩子就沒辦法明白他不應該去咬人。你可以嘗試另一種"以牙還牙"的做法:把孩子帶到你的身旁,把孩子的上臂壓向他的上齒,就好像他咬自己一樣,你這麼做的時候千萬不要採取一種憤怒的,報復性的方式,而應該像科學家那樣指出問題的關鍵所在(看!咬人會做成傷害)在他咬了你或其他人之後,你應該立即就給他上這麼一課。你應該要求孩子會體感受別人的感覺。 5)不要還手打孩子 小明動手打了小豪。小明的媽媽(感到不好意思,並且被激怒了)趕緊上前去用巴掌摑小明的手臀,並且說:「不許打人!」在這麼一個情況下,你是否會像小明一樣感到困惑不解呢?因此你事先就應該在腦中盤旋好當孩子打別人時你應該怎麼辦。 6)當孩子傷害了另一個孩子 你注意到一個孩子為了一件玩具打了(或推了、踢了)另一個孩子。你應該告訴孩子採用另一種辦法來得到這件玩具,並且要做給他看。「我們不能打人。如果你想要得到那個玩具,應該等到別的小朋友玩好之後,或者告訴媽媽,我會訂好時間讓你們輪流玩。我要從你那兒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我是不會打你的,我會好好向你提出請求。」如果打人的孩子不與你合作,應該要求挨打的孩子這麼說:「我不跟你玩了,除非你向我道歉並且停止打人。」2歲大的孩子還不能說出所有的這些詞句,但他們懂得這話的意思,因此你可以替他們說出這些話,讓打人的孩子去承受自己行為的後果。 7)將侵害別人的孩子暫時罰出場外 「咬人會傷害了別人,傷害別人是錯誤的。你來坐在我的身邊。」一般到2歲的時候,孩子就能夠在侵害別人和由此帶來的後果之間建立起聯繫。你應該鼓勵孩子說「對不起。」如果他打別人時一點也不生氣,那麼他很可能本來就是想要親吻或擁抱別人。 8)為孩子做出不侵害別人的榜樣 生活在好鬥環境中的孩子會變得具有攻擊性。你是怎樣來表達失望情緒的?你又如何處理各種類的衝突,向別人傳達你的觀點?好鬥的行為具有傳染性,學步期的寶寶和年幼的孩童會從年長的兄弟姐妹那裡學會好鬥的行為。如果年幼小的孩子看到大人之間鬥毆,那麼他們就會得出以下的結論:毆打別人是你對待別人的方式。你應該要求年長的孩子起到榜樣帶頭作用,向他指出他們是小寶寶們的榜樣,並且告訴他們要淨化自己的行為,一方面為了他們自己,另一方面也為了比他們年紀少的孩子們。 搶奪別人的東西是學步期的孩子以及學齡前兒童中常見的侵害性行為(請注意,你不要從孩子的小手中把東西奪過來,從而在無意之中給孩子做出了搶奪東西的榜樣。)要平靜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他們不能拿那件被他搶過去的那件東西,並且要求他把搶到手的東西還給別的孩子或交給你。你可以用另一個東西來交換他交出來的東西。如果你的孩子即將損害某個珍貴東西,或者很可能會用某件東西傷害到他自己時,那你就應該採用嚴肅的口氣和身體語言來告訴他你希望他立即放下那件東西。 9)避免引發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在一次生日聚會上,一位媽媽向一群男孩發起了一場狩獵搜索活動---在她家裡的所有地方進行搜尋。為了加強狂熱的情緒,她還提供了一份優勝者的獎品。你可以想像到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不僅屋子裡被攪得亂七八糟,孩子們也受到了傷害。他們互相打鬥、推撞,把屋反轉,就是要找出隱藏著的珍寶。結果他們的皮膚被傷著了,他們的感情也受到了傷害。這個故事給我們的教訓是:一定要避免導致孩子做出糟糕行為的發生。 10)使頑劣性格柔順起來 對用力敲打玩具,猛擊洋娃娃,踢打小貓,捶打牆壁的孩子,你要多加照顧。儘管孩子做出這樣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但這些行為也可能是心理緊張和憤怒的紅色警示信號。做出這樣行為的孩子很可能以這種方對待別人。你除了要深入深究問題的根源之外,還應鼓勵孩子玩比較溫和的遊戲:「要擁抱小熊。」「要輕輕地撫摸小貓。」「要用心愛洋娃娃。」 11)給予獎勵 3歲以上的孩子會對獎勵作出很好的回應,比如你可以制作一張"沒有打人"的圖表:「每天你友好地對待小朋友的話,我們就在圖表上貼一張笑臉。如果你有了3個笑臉,我們就去吃冰淇淋。」 12)使孩子養成自我控制的習慣 有些衝動的孩子不用思考就會做出打人的舉動。你應該向孩子提出一些建議,讓他一出現打人的念頭就馬上想起另外一些代替行為,從而幫助3歲以上的孩子克服打人的衝動:「每當你感到自己快要打人的時候,就馬上找個枕頭來重重地捶打,或者繞著園子跑幾個圈。」你可以為孩子示範如何控制衝動。比如,下次你想打人的時,讓孩子看著你怎樣擺脫打人的念頭,抓著自己的手並對它說:「聽著,我的手,你不應該打人。」他會認真聽的,尤其是他就是你想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