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Celine╭☆愷&霓のmami☆╮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小兒科醫生整理的筆記...

2008年07月17日
公開
49

【小兒科醫生整理的筆記...】 (豆豆媽咪分享) 腸病毒慌何時了?停課知多少? 認識腸病毒... 3 『腸病毒患兒出現以下症狀應趕快送醫?』... 4 洗手就不會感冒嗎?... 4 發燒會燒壞腦子嗎?... 5 蓋棉被悶出汗可以退燒嗎?... 5 退燒的方法:... 6 體溫幾度才可以用退燒藥?... 6 吃藥容易流汗是不是藥物比較強,比較傷身體?... 6 過敏的小孩比較會流汗,是不是身體比較虛?... 7 感冒是因為流汗吹風、受寒引起的嗎?... 7 為什麼有些孩子發燒會抽搐?(熱痙攣)... 7 小孩發生抽搐時,要把他的牙齒扳開嗎?... 8 使用痱子粉好嗎?... 8 小baby需要睡枕頭嗎?... 8 如何處理使用過的奶粉小湯匙?... 8 過敏兒適合吹冷氣嗎?... 8 游泳可以治療氣喘嗎?... 8 水痘「發」的越多越好嗎?... 9 藥物必須要放在冰箱嗎?... 9 藥可以飯前吃嗎?... 9 為什麼一天吃四次藥比較好?... 10 小孩生病發燒需要喝運動飲料或電解質液嗎?... 10 喉嚨發炎要吃消炎藥嗎?... 10 何謂藥物過敏?... 10 臨床常見之藥物過敏:(同一藥物,不同廠牌名稱不一,需加以注意)... 11 抗生素對人體有害嗎?... 11 抗生素的抗藥性是怎麼產生的?... 12 如何減緩細菌抗藥性普遍化?... 12 為什麼中耳炎、鼻竇炎一定要吃十到十四天抗生素?... 13 中耳炎是洗澡水跑到耳朵引起的嗎?... 13 打預防針(疫苗)會使人反而比較沒有抵抗力嗎?... 13 有人說水痘疫苗只有二十年保護效果,以後還是會長水痘?... 14 感冒吃藥可以打預防針嗎?... 14 目前可以接種哪一些自費預防針?... 15 感冒可以上學嗎?... 16 感冒可以吃冰嗎?... 16 小孩常常流鼻血怎麼辦?... 17 如何照顧水痘患者?... 17 小孩生病,一定要量體溫嗎?... 18 用耳溫槍量體溫,加0.5度就是肛溫嗎?量肛溫要減1度還是0.5度呢?... 18 小孩長牙會發燒、拉肚子、流口水嗎?... 18 喝羊奶可以預防或治療過敏氣喘嗎?... 19 受傷的「烏青」,需要推拿讓它「散」開嗎?... 19 撞傷扭傷時,處理腫脹的部位,有幾個基本原則,簡稱為「RICE」:... 19 王見豐 北市小兒科執業醫師 中國時報六月十七日家庭版林元氣君關於腸病毒的描述及引用的資料,極具爭議性,所謂一成左右會留下後遺症云云,更為謬誤;目前全台灣看待腸病毒,已經不夠理性,如此恐更為搧風點火,茲表述個人意見如下: 1. 八十七年大流行,共四百零五重症病例,其中七十八人死亡;八十八年及今年死亡人數皆少於十人;大部分都是腸病毒七十一型引起。至於總感染人數,估計不一,現依中研院何曼德院士報告,八十七年有症狀人數約一百五十萬人,經由血清學研究,計入無症狀感人數,腸病毒七十一型併發死亡或重症之比例約為二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一。 2. 各種呼吸道感染病毒以及腸病毒,大都是藉由人體分泌物傳播(口水、眼淚、鼻水等,腸病毒還可以經由排泄物傳染),病情嚴重性則與接觸的病毒量相關。只要人與人接觸,不管是直接或間接,都可能傳染,無論醫院、家庭、公共場所都是一樣。所謂飛沫傳染,一般而言,面對面打噴嚏咳嗽的機會較小,主要還是經由身體,尤其手部接觸傳播;排泄物也是經手傳播,所以洗手是有幫助的。但是洗手僅能減少病毒數量,進而減輕症狀,卻無法完全洗淨病毒,當然也不能保證不受感染。林文所提到「不當注射、藥物都可能造成感染」是不正確的,腸病毒並非如B型肝炎、愛滋病可經由血液傳染,而且目前都使用拋棄式針筒,只有醫護人員不小心扎傷自己,傳染給病人機會罕有。 3. 我想強調的是:沒有疫苗的情況下,在台灣想要不感染腸病毒,不管是否71型,是不可能的。八十七年時,「年齡十五歲以下,可能都沒有腸病毒71型抗體」。到了八十八年,台大黃立民醫師統計,足三歲及六歲兒童分別有百分之二十及百分之五十抗體陽性率,六歲以上當然更高;至於成人,據以前報導,已超過九成具有抗體。這就是為什麼去年和今年衛生署都說腸病毒「不會大流行」,言下之意,就是大部分人都得過了,所以只剩小流行。人與人隔離,一來不可能徹底隔離,二來頂多是延後感染的時間,當未受感染人數累積到相當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如八十七年一樣的大流行。 4. 停課只是相對的減少小朋友之間的接觸,等到恢復上課之後,自然又會傳染開來,每年暑假前後的流行高峰足以說明。腸病毒在台灣,全年皆有,而且在潛伏期就具傳染力,當症狀出現,已經有其他同學被傳染,綿延不絕。病毒可持續存在於口鼻分泌物三至四週,腸道的病毒更可以持續長達六至八週之久,想要藉停課或隔離患者杜絕腸病毒流行,是否每個患者要多放一個暑假?上幼稚園、小學都是三歲以上較大的孩子,要求生病的小朋友回家,家中如有更小的小孩,結果他們被傳染的機會增加,並且接觸時間增多,侵入病毒數也因此較多。 5. 重症患者集中於腸病毒71型。其他類型腸病毒引起重症的比例極低,並不比常見其他感冒高多少。可是感染71型者只佔一部分,並且隨時間過去,71型所佔比例會更低。每年台灣都有極大量各種腸病毒患者,在臨床上並無法區別是否感染71型,要求為數眾多非71型患者停課或強迫離校,是否很不公平?其實任何感染皆有可能致死,難道要求所有生病的小朋友都不准上學? 6. 腸病毒感染真有那麼嚴重嗎?我認為這是目前台灣對於腸病毒衛教最大的盲點。前面提到,感染腸病毒71型,重症比例約為萬分之一到二萬分之一,估算死亡比例則為五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其他種類腸病毒更低不在話下。這個數字比起普通感冒自然稍高,但是嚴重性絕對不應如此風聲鶴唳、人心惶惶。我用幾個例子來對比: a. 腸病毒之中最嚴重的小兒麻痺病毒,未有疫苗前,美國曾有百分之五至七的死亡報告,整體則有百分之一的小兒麻痺後遺症。其他如白喉、百日咳、麻疹等也是災情慘重,幸好這些目前在疫苗預防下,幾乎絕跡。即便是沙門氏菌腸炎和未能有疫苗的登革熱,感染後的病情嚴重度及可能致死率,也都高於腸病毒。關於腸病毒疫苗,目前已從事研發,臨床應用,則尚需一段時間。 b. 台北市每年車禍死亡超過一百人,全台灣則為兩三千人,其危險性高過腸病毒數百倍。可是媒體及大眾給予的關注卻不及腸病毒甚遠。 c. 十五歲以上的一千七、八百萬人口,小時候幾乎都感染過腸病毒71型,怎麼以前沒聽說有多嚴重?八十七年數十人死於腸病毒感染,是因為71型在久未流行後的大流行,一時感染人數眾多,與極低危險性相乘的結果。當社會中未曾感染人數漸少,數字就會持續下降。以台灣每年三十幾萬新生兒計,估計死亡人數不及十人,這就是去年和今年的人數。這樣機會有多低呢?每年統一發票特獎抽出十二人,讀者以為自己中獎機會有多大?就以一般經驗,不管是老師、家長,親友的小孩感染腸病毒者不在少數,可是真的發生重症則絕少聽聞。 d. 對於腸病毒所產生的恐慌,主要是因為資訊發達,媒體反覆報導所有患者中極少數的重症案例,導致大家人人自危,誤以為併發症隨時都會發生在自己頭上。其實這個道理,前輩醫師如李慶雲教授等,都已經強調腸病毒絕大多數很安全,家長可以不必過於驚慌。可是媒體不是未加以報導,就是放在最不起眼的角落。 結論: 1. 人類要能免於某一病源體的感染,只能靠體內已有之抗體,最好的辦法是接種疫苗,否則就要能有效隔絕感染途徑,例如撲滅登革熱之媒介蚊蟲,注意飲食衛生之於霍亂、沙門氏菌感染。腸病毒極適合於台灣高溫的自然環境,又具高傳染力,只要人與人接觸就可以感染,想不感染是不切實際的。 2. 感染腸病毒,絕大多數患者都可以完全痊癒。只要好好洗手,即使感染,也會減輕症狀,甚或可以無症狀感染,繼而產生抗體免疫。一味驚慌失措躲避,無濟於事。停課除了增加家庭、社會不便,影響小孩受教權,幫助有限。 3. 良心建議:車禍大多是可以避免的,請禮讓並小心駕駛。也請讓您的小寶貝從小養成習慣,使用安全帽或安全座椅(而且最好坐在後座),並且繫好安全帶;較大幼兒有一種可以墊高型的安全座椅,直到小朋友長大,可以直接使用車上安全帶為止。汽車製造商應該有您適用的產品。您帶小朋友來看病,當然希望他們可以安全快樂長大,請相信我,全台灣因為交通事故,對小朋友造成的傷害與死亡,絕對遠遠超過腸病毒的危害! 認識腸病毒 4. 腸病毒種類:腸病毒包括小兒麻痺病毒3種、克沙奇病毒A型23種、克沙奇病毒B型6種、伊科病毒31種,以及不分類的腸病毒68~71型。共67種。 5. 感染腸病毒可否免疫?感染每一種病毒之後,除了免疫力不全者外,都會產生足夠的抗體而免疫。只是種類繁多,除了幾種近似的類型有交錯保護作用外,還是會感染其他類型。在台灣一年到頭都有腸病毒患者,四至十月患者較多,通常六月和九月各有一個高峰,中間因為暑假的緣故,患者較少。幾乎每個人從小不停的感染各種腸病毒,台灣成人大概都有三四十種以上腸病毒抗體。 6. 長水泡才是腸病毒?大多數腸病毒感染是無症狀感染,或與一般感冒無法區分的發熱症狀;少數會出現與玫瑰疹相似的皮疹。頭痛、腹痛、嘔吐、腹瀉等亦不少見,以前常說夏天吃到生冷不潔食物,所以腹痛嘔吐腹瀉,其實部分就是腸病毒作怪。這其中少數會有劇烈頭痛、頸部僵硬等無菌性腦膜炎症狀,大多數幾天後完全康復,少有後遺症。只有十來種病毒可能出現咽峽炎(喉咽部長水泡),而手足口病則只有克沙奇A16及腸病毒七十一型等少數病毒才會引起。一般人一輩子會得過一至數次不等的咽峽炎,手足口病則大多只得過一次。相近的幾種腸病毒,抗體會有交錯保護作用,所以後幾次感染症狀較輕微,甚至沒有水泡出現。夏天感冒有很多是腸病毒所引起,近來家長常問的第一句話就是「是不是腸病毒?」除非是咽峽炎或手足口病,否則只能說不能確定;而且口內水泡可以在第二天甚至第三天才出現,這時家長常常就以為醫師誤疹。 7. 三歲以下是高危險群?腸病毒重症患者較多見於三歲以下,目前能確定的是三、四個月以下嬰兒免疫系統發展尚未成熟,有較高可能性出現重症。大於四個月、三歲以下重症患者,無法單純用年齡來解釋,可能原因:(1)特異體質,身體分子結構作為受器,恰巧適合腸病毒入侵,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人會死於一般輕微的感染;(2)接受病毒量較多,因為他們通常在家裡受感染,接觸密切且時間較長;(3)缺少其他類型腸病毒抗體的交錯保護作用。 『腸病毒患兒出現以下症狀應趕快送醫?』 「感染腸病毒幼兒,如有疑似症狀,包括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2-4天後出現、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持續嘔吐、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應盡速就醫。」 以上一段話是衛生署新聞稿,我們在媒體常常可以看到;這些當然是對的,可是反覆強調下可能導致誤解:以為是腸病毒才有的特殊症狀而必須送醫。難道一個孩子雖然沒有感染腸病毒,突然抽搐、昏迷,就不必送醫?其實這是任何疾病,病情危急都會出現的現象(只有肌躍型抽搐較少出現在其他疾病),而且腸病毒出現的機會也沒有特別高。應該說,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不管原來有沒有生病,出現上述狀況,都必須緊急送醫。這就是我常常說的:「沒有發燒的時候,精神仍然不好,就要小心」 洗手就不會感冒嗎? 8. 感冒是病毒傳染引起,不管是上呼吸道感染、腸病毒、流行性感冒等,大都是藉由人體分泌物傳播(口水、眼淚、鼻水等,腸病毒還可以經由排泄物傳染)。一般說飛沫是對的,可是飛沫主要是經由手部互相接觸傳播,面對面打噴嚏咳嗽反而機會較小;當然使用的物品、衣物也是媒介,這些也都是經手傳播到自已身上,所以洗手是有用的。但是洗手僅能減少病毒數量,進而減輕症狀,卻無法完全洗淨病毒,保證不受感染。 9. 要能保證不會受到病毒感染而不感冒,只有二種方法,而洗手、停課並不在其中:(1)完全的與世隔絕,像太空人一樣。接觸的人除了不能感冒以外(本身如果感冒,身上會一直散發出病毒,洗手也沒用,而且感冒的人在還沒有症狀的潛伏期就會有傳染性),還要全身沐浴更衣。這實在太不容易了,大概只有住在西伯利亞、南極等罕見人跡的地方才有可能吧。(2)體內已經有該種病毒的抗體,產生途徑有二:(1)曾經感染過,(2)接種疫苗產生。 10. 對於沒有疫苗可以接種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腸病毒等,這些病毒在我們環境中長時間存在,隔離頂多延後感染的時間,永遠有機會被傳染。與其利用停課等措施隔離,以後還是可能在非預期情況下受到感染,我寧可建議只要注意生活衛生,養成洗手習慣,當真的被感染也可以減輕症狀。不必因停課影響家庭生活,也不會損害小孩的受教權。台灣小朋友在托兒所、幼稚園大量互相傳染(感冒專修般),到了小學、國中的年紀,大部分小朋友體內已經有大部分感冒病毒的抗體,所以感冒大量減少(一般物誤以為長大了,抵抗力自然增加所致)。 發燒會燒壞腦子嗎? 11. 發燒的原因:大部分的發燒是因為病源體入侵,跟身體作用後,體內產生昇溫素;這時我們的體溫調節中樞受到昇溫素影響,誤判而將體溫設定成較正常為高的狀況。我們身體會透過產熱(發抖等)多於散熱(流汗為主)來提高體溫。當昇溫素不再產生(自然病程例如感冒,平均約三天左右;或特定疾病得到適當治療後),體溫自然會回復到正常狀況。 12. 溫度多高會有危險:單純以體溫而言,要對人體有傷害,在二種狀況下可能發生:(1)超過攝氏41度,可能會中暑;(2)超過攝氏42度,因為蛋白質產生變性,可以造成人體器官直接傷害。但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人體是不會出現這樣的高溫的,可能出現這種溫度的狀況有:(1)藥物,尤其是諸如快樂丸等麻醉、迷幻藥;(2)先前的腦損傷,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失去調節功能;(3)中暑,無法排汗;(4)先天性汗腺異常等,無法正常散熱。 13. 我們日常聽說或媒體報導上提到的燒壞腦子,其實都不是上述狀況,而是這些患者罹患一些會直接傷害腦部的疾病,諸如日本腦炎、麻疹、細菌性腦膜炎等,發燒與否根本不相干。這些都是屬於發熱性疾病,因為以前衛生知識缺乏,以訛傳訛,被說成發燒燒壞了腦子。所以發燒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會對腦造成傷害的;反之,會傷害腦部的疾病,即使退燒也無濟於事。 14. 可是我們如何知道一個小孩發燒,是不是那種對腦部會有傷害的疾病呢?這有個大概的判斷方法:凡是嚴重的疾病,尤其腦部發炎,不管大人或小孩、有沒有發燒,都會精神不好,譬如昏睡、嘔吐、抽搐等。但是因為發燒本身會讓人有類似的症狀,所以要在退燒的時候才可以做判斷。也就是說,當一個人不發燒的時候,精神就很好,那通常不要緊,也比較不會有立即的危險。 蓋棉被悶出汗可以退燒嗎? 15. 發燒是因為體內產熱多於散熱,退燒就要加強散熱, 為什麼會有悶出汗後可以退燒的誤解?那是因為人類屬於恆溫動物,如果發燒不是太厲害,會自行調節體溫至正常恆定狀態;在人類就是透過流汗來散熱退燒,不了解就以為是悶了才出汗。穿厚衣服,蓋棉被不利散熱,只可能使體溫更為升高。 16. 體溫上升的過程,體內產熱增加,如果上升速度很快,人體就會利用發抖來產熱,於是感到畏寒,直覺反應就會想加衣蓋被。其實如果等個數十分鐘,體溫到達恆定,這時通常反而會覺得渾身發燙。 17. 另外一個造成誤解的原因,以為感冒是受寒引起,所以設法不再吹風受寒。 退燒的方法: 18. 減少厚重衣物,有利散熱。如果發抖畏寒難受,至少在體溫穩定,不再覺得冷的時候,就應盡量減少衣著。 19. 睡冰枕,可以持續吸收身體熱量。溫水拭浴,藉水分蒸發散熱。但應注意:(1)太熱的水,或整個人泡在水裡,都反而不利散熱。(2)冰水、酒精雖然可以用來散熱,但是散熱過快,會使體表微血管收縮,不利於後續散熱,故一般情況不採用。 20. 藉助藥物與昇溫素拮抗,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身體會減少產熱以及排汗散熱。 體溫幾度才可以用退燒藥? 21. 這就要問退燒是什麼目的了。我自己的小孩,除非為了確定有否發燒,不會為了體溫幾度而量體溫。如前所述,發燒本身不會造成傷害,而且病程時間到了,自然會退燒。但是發燒會使人不舒服、畏寒、頭痛、胃口不佳、噁心想吐、睡眠不佳等;有些小孩子更會因此吵鬧不安、拒食,結果三天後,燒退了,可是小孩卻因拒食而脫水,爸爸媽媽也累倒了。所以退燒不是為了怕腦子燒壞,而是要讓病人比較舒服的度過這個病程;免得病好了,卻因為沒有進食,必須接受點滴補充水分。 22. 因此,你當然可以依照一般的38.5度用口服退燒藥,39度用肛門塞劑。但是我更建議用小孩子的精神、睡眠、食慾等來作決定。精神好,退燒也好,不退燒其實也沒關係;精神不好、不吃、不睡,則可以按照一般劑量給予退燒藥物。解熱藥即鎮痛藥,即使沒發燒,我們也可以為了止痛(頭痛、酸痛、口腔潰瘍、受傷等)給藥。 23. 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可以利用退燒的時候,判斷小孩病情嚴重與否。 24. 退燒不會讓整個病好的快些;只要藥物劑量適當、使用時間的間隔夠,即使長時間使用,也不會對人體有所傷害。一般口服退燒藥每四小時以上可以服用一次,以普拿疼(Tynenol)為例,每公斤體重每次使用10毫克。而肛門塞劑通常六小時就可以使用一次。 25. 塞劑一般不建議在三、四個月以下的小孩使用,因為他們體溫控制尚未成熟,可能過度反應以致體溫過低。另外也有少數小朋友,對一般劑量也會有類似情形,這就需要爸爸媽媽配合醫師,依各人的狀況適度調節劑量。在比較大或體重較重的小朋友,也有可能需要較高劑量或縮短二次使用的時間間隔。 吃藥容易流汗是不是藥物比較強,比較傷身體? 吃藥容易流汗常見有兩種情況,不管哪一種,都不會有害。 26. 藥物中有退燒藥。因為人類是靠流汗散熱來退燒,所以退燒一定出汗;吃退燒藥出汗,一般表示體溫仍然不穩,也就是還在發燒,只是剛好口服藥平衡了體溫。除了少數體溫調節不良患者外(前述),如果沒有發燒,即使藥物含有退燒藥,也不會因此而大量出汗;所以如果我們沒有發燒,用退燒藥(例如普拿疼、阿斯比靈)來治療頭痛、牙痛,也不會出汗導致體溫下降。 27. 過敏的小孩,尤其是氣喘兒,常常需要服用具交感神經興奮作用的藥物。這些藥物的可能副作用就是會使人心跳快、四肢發抖、睡不著、流汗等。只要不會造成生活或學業上的不便,其實是沒有關係的,因為常常過了幾天,大部分的小朋友就可以適應。如果必要,停用藥物後,這些副作用就會自動消失,不會有累積性。 過敏的小孩比較會流汗,是不是身體比較虛? 28. 如前所述,過敏的小朋友因為藥物的關係,可能比較會流汗。 29. 另外,過敏兒體內也會製造較多的交感神經興奮物質,來拮抗過敏的症狀,所以較會流汗。應對方法則是控制好過敏。 感冒是因為流汗吹風、受寒引起的嗎? 30. 感冒是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不是因為冷、熱、吹風引起。常聽家長說去公共場所吹了風,回來就感冒;其實是去公共場所和人接觸,傳染得來。所以少出入公共場所、常洗手可以減少感冒的機會。不然洗手弄得濕濕的,豈不是更容易受寒? 31. 發燒時可以睡冰枕散熱來退燒,吹吹冷風又怎麼會有壞處?冰不是更冷嗎? 32. 過敏兒會因冷熱變化,敏感引起咳嗽打噴嚏,溫度穩定後即恢復,不會感冒。 為什麼有些孩子發燒會抽搐?(熱痙攣) 除了癲癇的患者,容易在發燒時引起痙攣發作外,非癲癇患者的小朋友,約有百分之五容易在發燒時出現抽搐。發燒引起的熱痙攣有幾個特點: 33. 年齡在五、六歲以下,這些小朋友體溫調節中樞較慢成熟,容易在很短時間內,體溫急速上升而引起抽搐。除了癲癇患者外,五、六歲以後就不會再發生熱痙攣。 34. 熱痙攣患者半數只會發作一次,其他則可能多於一次。可能有家族病史。 35. 發作時間短暫,多數少於五分鐘,抽搐結束可能有一段睡眠,清醒後通常精神不受影響。而且不會留下後遺症。 36. 通常為兩側對稱性抽搐。 37. 因為體溫的上升無法預期,無法利用退燒藥物即可預防發作。幸好絕大多數完全康復,除非極特殊案例,否則不必長時間服用抗抽搐藥物。 另外有極少數是因為腦部發炎等疾病引起抽搐,可能會發作時間長、不對稱發作(眼睛歪向一邊、單邊手或腳抽動),並會伴隨有嗜睡等精神不好現象。 小孩發生抽搐時,要把他的牙齒扳開嗎? 38. 不需要。因為怕小孩咬到舌頭,很多家長都會用物品甚至手指扳開牙齒,導致不必要的傷害(小孩的口腔、大人的手指)其實抽搐時,舌頭是內縮的,一般是不會咬到的。除非真的看到舌頭被咬住,才用物品將牙齒扳開(不是用手指)。另外如果有嘔吐物,也需要挖出來以免嗆到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 39. 一般抽搐(熱痙攣或癲癇),大部分都短於五分鐘,會自動停止,並不需要作任何處置。只要注意呼吸道通暢,如有阻塞物必須取出。如果抽搐無法停止,則必須藉助藥物,此時應該送醫,所有捏人中、掐手指等不人道動作皆無濟於事。 使用痱子粉好嗎? 不管是流汗、大小便,清洗或用布/紙巾擦乾即可。適當的尿布、衣服會把後續的汗水、小便吸收。一般以為撒了痱子粉,看起來乾爽舒服;其實因為痱子粉吸附作用,反而讓排泄物接觸皮膚更久而已。好比桌上潑了水,不用抹布擦乾卻撒上泥土,反而更不容易乾。如果擔心皮膚會接觸到排泄物,可以在洗淨擦乾後,擦上氧化鋅油膏或凡士林即可有效隔離。 小baby需要睡枕頭嗎? 人的脊椎骨在胸部是自然的輕微駝背,小嬰兒因為身長較短,頭部與背部落差很小,使用枕頭反而會讓頭明顯往前傾,對頸部呼吸道造成壓迫,故不需要使用枕頭。而且枕頭容易滋生塵

15個早期教育的重點

2008年07月16日
公開
18

【15個早期教育的重點】 (小慧慧媽咪分享) 《越早開始學習越聰明》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被爸媽所重視,      如果能知道早期教育可以教寶寶哪些內容,       相信每位父母親都能養育出聰明寶寶。   早期教育是指在寶寶生命的初始階段(通常指0~3歲),利用大腦半球急劇增長、分化的有利時機,挖掘潛能,提早開發智慧,同時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 *歸納來說,有15個早期教育的重點,可提供父母做為參考。 □01訓練感覺器官 視覺:新生兒的房間白天要寬敞明亮,視力所及處要有鮮豔的物品。 聽覺:經常對他說話,讓他接受各種外界的聲音,以及聆聽愉悅的音樂。 嗅覺:讓寶寶聞各式各樣的氣味。 味覺:讓寶寶品嚐酸甜苦辣的滋味。 觸覺:經常抱寶寶,並使用軟、硬等不同材質的東西觸碰寶寶,讓他能夠有不同的觸覺刺激。 □02發展交往能力   這是寶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也是寶寶進入社會的開始。爸媽要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寶寶接觸同齡寶寶和成人,鼓勵他在大庭廣衆之下大方說話、行事有禮;並創造機會,例如鼓勵寶寶正確稱呼客人、給客人倒茶等。這樣不僅培養寶寶的語言能力、提高自信心,而且為人際交往打下了基礎。 □03培養觀察、提問的能力   教寶寶學會看世界。從衣食住行、花草樹木、磚瓦泥石等日常所見來培養寶寶的觀察能力,並能夠即時地對寶寶的提問作出回應,例如寶寶指天上的星星,爸媽就要立刻告訴他星星的各種概念,將物與概念對應起來。等寶寶再大些,觀察的事物更多了,就要引導他進行思考提問,刺激他認識世界的強烈欲求。 □04進行體能活動   平時多帶寶寶進行運動或活動,例如新生兒期開始學游泳、1歲半左右學爬階梯、跑步等。爸媽要提高寶寶的體能訓練,讓寶寶在擁有健壯體格的同時,還可培養大膽勇敢的品格。 □05勞動及勞作訓練   人的成長是需要勞動和勞作的。但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動手能力卻很差,其原因在於爸媽的溺愛剝奪了寶寶的動手權力。所以爸媽要鼓勵寶寶培養自我服務的能力,將寶寶能力所能及的動手權力還給寶寶,讓他在做家事、收東西、玩玩具中體會創造的快樂。 □06培養口語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巴甫洛夫將語言稱之為「人類獨有的第二信號系統」。在早期教育中,要增加語言的信息量,將足夠的語言資訊輸入寶寶的大腦;要經常且大量的對寶寶使用語言,例如每天花20分鐘給寶寶朗誦故事、為他說明所見所聞。 □07學會音樂、舞蹈   這是美育教育的範疇。爸媽與寶寶一起欣賞優美的音樂、寶寶唱兒歌、打節拍、跳舞、律動,讓寶寶在音樂中感受美,提高審美能力,而且爸媽會發現,音樂會令寶寶的表情、動作、容貌等透出優雅的氣質。 □08學習藝術   美術對刺激寶寶右腦發育,增強想像力、形象思維力,提高美的鑒賞力有極大的作用。爸媽可帶寶寶參觀攝影展、雕塑展,並對各種工藝品、繪畫、藝術照片等進行討論;家裡的擺設也要有美的講究。慢慢引導寶寶主動去追求及學習藝術。 □09給寶寶良好的玩具觀   玩具有好多種,如果是買來的,爸媽不要買了之後直接丟給寶寶就不管,也不要認為玩具只是消磨時光,爸媽要陪著寶寶一起玩;生活上的用品往往也是寶寶眼中的玩具,例如鍋子、鬧鐘、尺等;而最好的玩具則是爸媽和寶寶一起製作的玩具,例如風箏、風車、燈籠等,寶寶會更有興趣。 ◇Box:購買玩具時注意事項 0∼1歲:可購買感知、觸摸型玩具。     色彩鮮豔、音質優美、便於抓握丟擲,但不要太小以免寶寶誤吞。 1∼2歲:可購買拖拉型玩具和可訓練雙手精細動作的玩具。 2∼3歲:可購買激發想像力的玩具。例如小食具、積木、拆裝玩具。 3∼4歲:可購買智力玩具。如七巧板、小算盤、拚圖等。 □10參加親子教育   參加社區或學校舉辦的親子活動,團體生活中可訓練合作、競爭等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同時也能了解孩子在人際中的表現,而給予建議。 □11走進大自然   大自然是嬰幼兒的精神營養之源,是融合智育、美育、體育於一體的大教室,寶寶在大自然環境裡可以學習種花草樹木、觀察氣象等,同時,對萬物產生愛護的心理。 □12瞭解社會   帶寶寶去工廠、博物館、名勝古蹟等地方,接受人文教育,擴充見聞。見多識廣的寶寶更加聰明。 □13提前識字及閱讀   爸媽可結合與寶寶生活有聯繫的事物,進行識字教學;寓識字於遊戲之中;製作各種專門的識字卡片等,並陪寶寶一起看繪本講故事。 □14建立空間、時間、數的概念   讓寶寶了解內外、上下、立體、平面、形狀等各種有關空間的概念;並教導他了解早上應該做什麼、晚上又該做什麼,逐漸建立良好的作息;從日常生活中給予數的概念,例如一個蘋果、二雙鞋子。 □15其他活動   爸媽也可因個人條件提供給寶寶獨特的生活經驗,例如攝影、釣魚、種花、養魚等。這些活動既可拉進父母與寶寶之間的距離,同時,也讓寶寶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http://www.woby.com.tw/wobyboard_detail.asp?ID=2691 ☆幸福在哪裡☆ 謝謝麻吉-若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