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智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享】清明吃潤餅 由來有意思

2012年04月04日
公開
24

說到清明節,就會想到潤餅,這一類獨特的節慶飲食文化,必定有其背後的故事。究竟為什麼清明要吃潤餅?這就得從春秋時期開始說起。 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餓了好幾天,當時大臣介子推便從腿上割下一塊肉,煮熟了給重耳充飢。重耳流亡了19年,返國即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後,為了封賞還鄉探母的介子推,親自到介子推的老家綿山探訪,卻找不到他的蹤影。 晉文公為了逼出介子推,便下令火燒綿山,等火熄滅後,人們看見介子推和他的母親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晉文公十分傷心,即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每年在這一天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食,以表追懷之意。 「清明」最初指的是中國傳統曆法中的24個節氣之一,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的時間相近,因此古人寒食的活動往往會沿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今日寒食節更是被清明節所取代,故寒食節的食俗仍有部份保存於清明節中。 因為寒食節不能生火,所以人們會用餅包覆事先準備好的食材食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潤餅。不過,北部和南部的潤餅也不太相同,北部潤餅通常口感較溼潤,而且餅皮較小、餡料種類較少;南部潤餅份量十足,甚至連麵條都包進去了!「這是因為南部人吃潤餅有著『祈求豐收』的意義,所以餡料種類可多達10多種;但北部其實在尾牙時就會吃潤餅,這個習慣延續至清明,則代表『祈福』的意涵。」萬福號第四代老闆高海峰說。 此外,清明節的主角不只有潤餅,「草仔粿」也是常見的節慶食物。「草仔粿」,顧名思義,就是用草製作的粿類,為掃墓祭品之一。清明節前後,常生一種狀如小湯匙的淺綠色植物,全身有細絨毛,學名為「鼠麴草」,即閩南人所稱的「赤殼」。將糯米團加入鼠麴草製成綠色外皮,包入碎豬肉、蝦米、蘿蔔絲乾…等餡料,就成了帶有淡淡清香的草仔粿。 客家人在此時也會吃類似的東西,但名為「艾粄」。「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是流行於客家地區上千年的俗語,主要原料「艾草」雖和閩南人不同,但也是一種綠色菊科植物,所製作出來的艾粄,也會帶有特殊的草香味。

【分享】圖畫書讓你發現最初的自己

2012年03月30日
公開
17

最近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受邀到大學演講時提到,這麼多年來不管工作多忙,他一直保有定期閱讀《紐約客》雜誌,以及聆聽蕭邦音樂的習慣,他說「雖然這些習慣沒有幫助我的人生,但卻豐富我的人生」。 這讓我想起創作出《你看起來很好吃》《我是霸王龍》的日本暢銷繪本作家宮西達也在幾年前,受邀到中國大陸在一場座談會的一席話。在座談會中,有創作者問他:「在中國,做繪本是很難的,因為多數的家長重視讀物的功能性,比如識字、學習知識、數學、分辨顏色、教育等等,如果沒有功能就很難得到認同。那你的看法呢?」 宮西達也回答:「或許有很多人認為圖畫書對小孩沒有什麼幫助,但是孩子的教育有些是無形的。而大人只能看見有形的東西,比如學習到科學或是數學考試得了一百分……雖然閱讀繪本,並不會讓你立刻看見效果,但是繪本會傳遞給孩子一種讓人內心很感動的東西,繪本教給孩子溫存與善良,在目前這樣物質豐富的時代,溫存與善良是一個人內心的基礎。」」 確實,『溫存與善良』是一個人內心的基礎。不管世界如何快速變遷,不管這個世界究竟是如達爾文所說的『物競天擇』還是友愛互助,我相信,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顆善的種子,它需要愛和擁抱,需要關懷同時也渴望付出。我常覺得,閱讀圖畫書為何能豐富人的心靈,因為每一次當圖畫書觸動了你,它也讓你再一次發現最初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