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jane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買東西吃東西

2008年09月24日
公開
62

下班時我和爸比實在想不出 晚餐要到哪裡吃 昨天爸比和嘉嘉有個約定 星期三晚上要帶嘉嘉去名佳美買餅乾 ((ㄟ..我怎麼不知道父女倆有約..呵)) 回到家後 換騎機車出門 天空竟然下起小雨 還好雨勢沒有加大 晚餐決定到附近的平價日本料理吃 大概是最近家裡事情多 (連婆婆都身體不舒服) 大家都悶了好幾天 爸比竟然點了一隻沙公 還有魚下巴.炒烏龍.客家小炒 吃的好high..哈哈 爸比鬱卒的臉,也在啃完蟹腳後出現了陽光般的笑容 哈...我形容的有夠誇張吧 美食真的可以療癒心靈 東西雖然好吃 但看到爸比恢復愉快的心情 讓我感到更高興 嘉嘉對晚餐的東西興趣缺缺 應該是在姨婆家吃太飽了 還好,把手機拿出來播放相片 就讓她玩了很久 吃飽後,到名佳美買了餅乾,還有雷根糖 雖然糖果有色素,實在不太想讓嘉嘉吃 但偶爾也要讓她滿足一下 準備回家時已經八點多 大概累了吧 竟然吵著不肯戴安全帽 結果爸比火大,硬是戴上安全帽 載著哭泣的嘉嘉一路騎回家 到家以後 嘉嘉吵著要吃糖果 掛著眼淚說:只要吃一顆就好了 突然發現嘴唇有點撞傷的痕跡 臉頰旁也有一片紅紅的 不知是不是剛才掙扎不小心弄傷的 怪不得整路哭回家...原來是臉會痛 給了一顆糖 又抱著嘉嘉安撫了一下情緒 然後要她去向爸比說對不起 小孩情緒恢復得很快阿 馬上就開心的跳著去找從浴室走出來的爸比 結果站在爸比面前 忘記要講什麼了(不太會說對不起) 經過我小聲提醒 才想起來 害爸比有點莫名奇妙..好好笑喔

音樂課番外篇

2008年09月23日
公開
17

日記曾提過鄰居有個小男孩 脾氣有點暴躁 也有參加這一期的音樂課 這幾次上課 不斷在考驗我對這個孩子的忍耐極限 每次老師講故事時 他一定要擠在最前面 一個人霸占著整本故事書的畫面 然後不管老師在講什麼 想問什麼想講什麼 就大聲的講 從第二堂課開始 老師就嚴厲的制止他 也常因此中斷課程的進行 孩子們聽故事聽得好好的 都要因為他一個人的行為而中斷 他的媽媽感覺是個溫和的人 也允許老師做任何的處罰 但我心裡的o.s是 老師畢竟要尊重在現場的家長 當媽的為什麼能平靜的袖手旁觀 看著自己的兒子在課堂上大吵大鬧?? 最離譜的是 當老師處罰過他之後 他竟然對著老師吐舌頭 做吐口水的動作 這時候他的媽媽在做什麼?? 竟然還是優雅的坐在一旁(也許是尷尬得不知如何是好) 等候老師處置 我覺得孩子沒有規矩 絕對不是一件丟臉的事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同 形成的原因也不同 重要的是 大人有沒有心要告訴孩子對錯 如果是我 一定立刻帶小孩離開 約法三章,願意遵守課程規矩再重回教室 這不只是教導自己孩子 也是尊重其他的人 更何況 我們每堂課付的錢 和他兒子一樣多 我們來上課 並不是來陪他調教小孩性格的 我想 三堂課..夠了 下一堂課他若再這麼囂張 我一定要做點什麼 到下星期二還有好幾天 夠我想出方法了

認識川崎氏症

2008年09月19日
公開
66

川崎氏症,因為第一位發現此症的醫生是日本人川崎富作,因此得名 此病的病徵類似一般感冒,或蕁麻疹 所以一開始容易被誤診 好發在5歲以下的小孩,男童的罹患率是女童的1.5倍 川崎氏症是一種後天性的心臟病 癒後可能造成心臟的缺損 患者需持續追蹤至青春期 ******************************************************************* 以下資訊來自奇摩知識: 川崎氏症 一、前言 川崎氏症,又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是日本人川崎富作醫生在 1967年所發現,發生原因不明,好發於 5歲以下的寶寶,以冬天及春天為好發季節。 二、病因 至今發生原因不明,但較廣泛的說法為一種全身性血管炎,或是不明原因的免疫功能錯亂疾病。 三、臨床徵狀 1.發燒:持續 5天以上不明原因的高燒。 2.眼睛有無分泌性發紅,約在 3-6天出現。 3.口腔、黏膜及嘴唇的變化:唇部在第 2-3天至第 10天充血發紅、乾燥龜裂、出血,黏膜充血、疼痛,進食困難,舌頭草莓舌狀。 4.手掌和腳掌會有發紅現象、末端有水腫現象,在發燒後的第 2週開始會有脫皮現象。 5.頸部淋巴結腫大。 6.皮膚出現紅疹。 四、治療 1.急性期給予高劑量的阿斯匹靈,約 2星期,以後改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 2.急性期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使發燒迅速消退,及冠狀動脈瘤產生。 3.症狀治療,給予退燒劑。 五、居家照顧注意事項 1.體溫的監測:選擇合適的體溫計,並確實詳細記錄。 2.發燒時的處理: a.穿著輕薄的衣服、調整室內溫度,補充水份。 b.給與溫水洗澡。 c.年齡在 6個月以上的寶寶,才可使用冰枕。 d.若小朋友有連續 2天口溫大於 37.5度時,應與兒科醫生聯絡就醫。 3.口腔黏膜的照顧: a.避免熱的或有刺激性食物。 b.使用紗布或棉花棒清潔口腔。 c.龜裂的嘴唇可擦護唇膏。 4.皮膚的照顧: a.保持皮膚清潔,可以冷敷促進舒適,暫時應避免使用肥皂清潔皮膚。 b.剪短指甲或戴手套,可避免小朋友抓傷皮膚引起感染。 5.維持舒適及適當活動: a.提供整潔、安靜的環境。 b.觀察有沒有關節痛的現象。 c.協助小朋友做四肢被動運動,輕柔地移動他的四肢及按摩。 d.鼓勵參與非競賽性運動。 6.飲食指導:給予軟質、低脂肪、低膽固醇、高蛋白高熱量食物。 7.服藥的注意事項:鼓勵小朋友自行服藥,或以茶匙餵食,以減少吐藥情形 8.何時停止服用阿斯匹靈: a.醫生告知可停藥時 b.感染水痘時 c.流行性感冒盛行時 9.疫苗的接種,如寶寶有接受免疫球蛋白注射時,至少 6-9個月後,才可接受疫苗注射(如三合一、麻疹、小兒麻痺疫苗等),若不了解情形可向您的醫生詢問。 10.川崎氏症會侵犯動脈血管,引發心臟的合併症,出院後需長期追蹤心臟功能至青春期。 11.觀察有無心臟合併症的症狀。 12.何時應立即和醫師聯絡: a.有藥物副作用發生時。 b.川崎氏症的徵象再復發時(有 3%的復發機會)。 c.心臟合併症的徵象發生時。 *因此根據以上的了解川崎氏症應該是不會傳染的 有可能是自己本身身體不好才會這樣的

川崎氏症相關報導

2008年09月19日
公開
69

來自美國加州、早年罹患川崎氏症的Mark Sabin,昨天他帶著7歲兒子,向全世界第一位診斷出該疾病的日籍川崎富作博士深深一鞠躬,除表達對醫學研究者的誠摯敬意外,也與其他各國病友意見交流。 第九屆國際川崎病研討會昨天進行第二天議程,近百名來自美國、日本、加拿大的病友與台灣病友齊聚台北。首次來台灣的Mark Sabin,45歲,是個電腦工程師,6歲時發病,卻幸運地從死神手中逃過數劫。 Sabin說,他在孩提時候出現發燒及手腳出疹子、脫皮等症狀,但當時醫師不曉得他得的是什麼病,直到8年後,有醫師看了他的病歷,才水落石出,原來自己罹患的是川崎氏症。 由於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正確診斷,讓Sabin留下嚴重的後遺症,也就是心臟冠狀動脈疾病,他為此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還換心三次,折騰多年。但留在他心中最大的憂慮,就是兒子會不會也得到川崎氏症?於是趁來台會見第一位診斷川崎氏症的「本尊」,希望一解心中疑惑。 台大醫學院小兒科名譽教授呂鴻基醫師表示,雖然得過川崎氏症的兄弟姊妹得到川崎病的機會比一般人多10倍,但現在醫師對川崎症比較了解,如果早期診斷,妥善治療,留下心血管後遺症的比率可降到5-8%,復發機率僅1%。Sabin則說,如果孩子發燒,他會選擇去找對此病比較有經驗的小兒科醫師。 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林銘泰說,川崎氏症從發現以來,已經41年,但仍無法了解致病的原因與機制,且初期症狀如發燒,也讓醫師容易誤判。「如果發燒超過5天,家長一定要主動問醫師,是不是川崎氏症?同時用心臟超音波檢查,輔助診斷。」 截至去年為止,台灣罹患川崎氏的病友早已破萬。22歲的亦瑋是其中一人,他在出生2個月就得到川崎病,當時也被認為是感冒,延誤一個禮拜,造成心臟冠狀動脈瘤的後遺症,如今還在吃藥控制。 林銘泰說,台大32年來,約有20多名因川崎氏症造成巨型冠狀動脈瘤病患,其中有2人死亡,一個是高中生,在打籃球的時候,心肌梗塞;另一人則因換心感染過世。他提醒,病患一定要固定追蹤心血管狀況,以策安全。 【2008/04/12 聯合報】@ http://udn.com/ **************************************************************** 台大醫學院小兒科名譽教授呂鴻基昨天指出,專門侵犯5歲以下幼兒的川崎氏症,近年病例增加,去年通報病例多達816名,由於該症患者有2成會因心臟冠狀動脈發炎留下後遺症,家長應特別注意。 第9屆川崎氏症國際研討會昨天舉行,來自22個國家200多名學者專家與會,全球第一位診斷出該疾病的日籍教授川崎富作,也應邀訪台。他表示,從1967年首先提出首例報告,迄今40年過去了,這個急性發熱性的全身血管炎疾病,到現在依然充滿神秘,除亞洲外,美洲及歐洲各地都陸續有個案出現,值得醫界繼續努力研究。 台大醫學院小兒科名譽教授呂鴻基表示,1976年他與台大教授李慶雲共同診斷台灣第一個川崎氏症後,從全年零星個案到破百,近年來病人數目逐漸增加,在2001年一舉突破千例,呈現小幅度「流行」。 不過,由於川崎氏症病因不明,醫界高度懷疑它與細菌或病毒感染有關,而旅美的亞裔民族也有較高的發生率,因此也有可能與種族、體質及遺傳因素有關。 日本琦玉縣立大學名譽教授柳川洋說,在日本,85%罹患川崎氏症的病童集中在5歲以下,男女比為1.7:1,顯然男童較易發病,他開玩笑說:「除非男童去變性,否則得病的風險確實比較高」。他並指出,川崎氏症患者的手足得病的風險比未得病者要高出10 倍。 陽明大學小兒科教授黃碧桃強調,川崎氏症發病之初會持續高燒,並有皮膚疹,因而容易與麻疹、流行性感冒或猩紅熱混淆,且2 成可能出現非典型症狀,至今沒有特殊的實驗室檢查可供確定診斷。 他提醒醫界及家長,若2歲以下幼兒高燒超過5天,用抗生素或退燒藥卻無效,都要進一步用心臟超音波檢查,以鑑別診斷是否為川崎氏症。 呂鴻基和黃碧桃表示,川崎氏症患者約有7至8成會自然痊癒,但有15至25%病童發生心臟冠狀動脈炎,若未及時給予治療,可能會導致冠狀動脈阻塞、動脈瘤、心肌梗塞,甚至猝死。此一疾病在台灣雖無季節之分,但在5月和6月有明顯升高跡象,家長在這段期間宜減少上公共場所。 【2008/04/11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