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jane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外公生病了

2008年05月07日
公開
10

下班前爸爸打電話來 說感冒很嚴重 身體很不舒服 要我去幫忙刮砂 爸爸會自己提出要求 表示他真的很嚴重 身體也承受不了 到姨婆家借了機車 趕快回去看看情況 果然 爸爸一副病奄奄的樣子 幫爸爸刮砂時,發現爸爸好像發燒 體溫相當高 回到姨婆家 和老公帶嘉嘉回家的路上 老公看出我的擔心 問我要不要回家換個衣服,再回去幫忙 真的很謝謝老公的體貼 帶著嘉嘉回去 弟媳已經下班,邊吃飯邊餵外甥吃飯 我接手過來..請小哥哥趕快吃飽飯,才可以跟妹妹去玩 這個誘因讓哥哥很快速的把飯吃完 看完了Dora..二個小朋友開始玩了起來 爸爸洗過澡,決定再去看一次醫生 因為症狀變嚴重,原本的藥已經沒有效果了 發燒的狀況也要檢查一下 正好嘉嘉的乾媽乾爹來訪 怕爸爸吹風,幫忙載爸爸去診所 結果爸爸發燒,體溫38度多 打了二針,重新開了藥 吃完藥大家都催爸爸去睡覺 讓二個小朋友玩到九點多 才帶嘉嘉回家 哥哥很捨不得嘉嘉離開 竟然對我們說 「你們二個(指我和老公)回家,妹妹不要回家」 還說要跟妹妹一起睡 最後知道無法改變姑姑姑丈的決定 又跑到門口 說要穿鞋跟我們回家 哈哈哈...哥哥好可愛喔 最後姑姑給了哥哥承諾 明天會帶故事書去和哥哥一起看 所以今天二個人都要乖乖的睡飽飽 果然,二個人都很乖的道晚安說再見 明天,姑姑會遵守諾言的^^

[愛有多少]試閱心得

2008年05月04日
公開
7

作者:白石一文 譯者:王蘊潔 出版:皇冠文化 2008年5月6日 這本書,是由五篇中、長篇小說集結而成。 我很喜歡第一篇,致二十年後的我。 一個離婚的女人,因為20年前學生時代的一篇作文,「寫給二十年後的自己的一封信」,而重新找到自己生存的意義。 因為年輕時那份自信的幸福,而鼓舞了離婚後茫然失序的岬。可能再次帶給岬幸福的安西,說了一段話,正是幸福的真諦,也是我一直期許自己的。『人無法奢求別人帶給自己幸福,也不可能只有自己幸福,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為他人帶來幸福。』 一味的追求幸福,其實是很空虛的。因為一直得不到想要的幸福,所以一直一直的追求,即使追求到了旁人都以為的幸福,自己卻還不知道。 我曾經對單身的好友說過,如果妳覺得找個人結婚,或交個男朋友,就不會寂寞,那妳一定會失望。因為獨自一個人時,感到孤獨是痛苦的,那二個人的時候,那份痛苦也不會減少,而是加倍的。 可以讓自己感到不孤獨的,絕不是另一個人,而是自己。 另外喜歡的是第三篇,達爾文進化論 知佳的父親在壯年外遇,而當時國三的知佳,鼓起勇氣直接去找父親的情婦談判,要求對方和父親分手。父親果然如願結束了不倫之戀,但也在一年後因病去世。而多年後,知佳成了另一段不倫之戀的女主角,成了英一的情婦,諷刺的是,英一就讀國二的女兒,也找上門來,要求知佳和父親分手。 這明明是很肥皂劇的情節,但白石一文寫來,卻一點也沒有俗氣的味道。知佳和英一在肉體上的契合,是情感維繫最重要的部分。英一的論點,很男人:對人類這種動物而言,肌膚的接觸尤其重要,如果長期缺乏肌膚接觸,絕對會生病。人不是因為有愛才有肌膚的接觸,而是因為人需要愛情這種類似黏著劑的東西,才可以有肌膚之親。 對照知佳父母外遇的情節,的確是這樣沒錯。知佳父母常年分房,早已沒有肌膚之親,父親有外遇,在成年之後的知佳看來,是自然不過的事情。這不是知佳因為自己成為情婦而脫罪的想法,而是當年是以女兒的角度看待的事情,現在是以成人的愛情的角度。 人本來就是動物,究竟是因性而愛,或因愛而性?這一點其實只是無謂的爭辯罷了。英一的論點沒有錯,若少了肌膚之親,愛情會變得空虛而乏味,但若愛情中只剩肌膚之親呢?那絕對不會讓愛情變得更為濃烈吧。 白石一文在後記裡寫道,藉由這五篇小說想表達的東西,就是 「肉眼可以看到的事物的不確定性中隱藏著肉眼看不到事物的確定性,肉眼看不到的事物的不確定性,保證了肉眼可以看到的事物的確定性。」 即使這個世界看似無可救藥,但仍然是一個完美的世界。 人活著,在有限的短暫人生旅程中尋找的唯一問題—自我到底是什麼?就連愛情,也是人們為了了解自己,所靈活運用的暫時手段。白石一文這麼說道。 如果無法認真的面對『自我到底是什麼』,就無法真正愛他人。不了解自己,或是不想要了解自己的人,可以毫不在乎的傷害他人。 自我,到底是什麼?從白石一文的文章看來,自我無處不在。我很認同白石一文所說,愛情是人們為了了解自己,所靈活運用的暫時手段。說到底,再怎麼轟轟烈烈、非對方不可的愛情,最終,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最重要的是自己想獲得的那一份愛。即使為了愛而犧牲,那也是為了成就自己追求愛的境界。

【徐四金-愛與死】試閱心得

2008年05月04日
公開
8

【愛與死】 作者:徐四金  譯者:洪翠娥 皇冠文化, 2008年5月6日出版 **************************************************************** 要閱讀這本書,沒有一點文學和藝術的素養,恐怕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先來談談作者徐四金,Patrick Suskind,1949年生於德國史坦柏格湖畔的安巴赫,現居住在德國慕尼黑。 光是看徐四金這個名字,會讓人誤以為他是中國人吧。實在是太中國的一個名字了,不過,Suskind這個字除了翻譯成徐四金,還真找不著更適切的選擇了。第一次知道徐四金這個人,當然不是因為愛與死這本書,而是著作中很經典的「香水」一書。只是知道歸知道,我至今仍未看過香水。 愛與死,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觸到徐四金的作品。 薄薄18頁的試閱本,我想應該只是節錄一部分,而不是全書吧?裡頭有很多註解的部分並沒有印在試閱本裡,所以讓我讀起來格外的辛苦。沒辦法,文學素養還不夠,歷史、藝術…更是我很弱的部分阿。 愛與死中,徐四金引用了許多藝術家和希臘神話裡的人物,來探討愛情和死亡這二件世間最神秘事物之中的關聯。 徐四金的文字很深,但是很有趣,尤其在試閱本一開始,為愛情所舉的三個實例,代表了三種不同典型的愛情。這三個實例,不是才貌不相襯,就是愛的很詭異。第一個例子中的甜姐兒,搭配上粗魯的小流氓,這可能是所有愛情現實中最常見的,鮮花總是要插在牛糞上。第三個例子就略顯現出愛情的偉大,七十五歲的作家,戀上一個年輕的飯店侍應生,是的,這侍應生是男的。這段不倫的愛戀從頭到尾都沒有真正發生,卻成為作家最後一部作品的靈感泉源。『這種愛情只是片面的、單向的,作家甚至是故意放棄與對方達到兩情相悅的努力。』這段話清楚的點出愛情的多變樣貌,兩情相悅是愛情,單戀也是,誰能說性幻想不是愛情的一種? 偉大的愛情,多少都有點自虐自殘的成份在其中。顯少有人歌頌平淡一生的愛情吧。 愛到深處,渴求一死。愛情的奧祕遠大於死亡的奧秘,徐四金在書中的這一句話,我想應該沒有人反對吧。死亡雖然無法預知,但是卻能夠探究原因。而愛情中,有太多的變化,而那些變化,沒有規則、沒有理性,愛到最高點時,甚至連倫理道德都沒有了。 沒有體驗過「愛到深處渴求一死」的愛情,就等於沒有經歷愛情一樣。我已經邁入婚姻,所以不能太坦白自己是否曾有過渴求一死的愛情(哈)。但我深刻記得,曾經希望能和自己所愛的人死後相聚的念頭,那種感覺,就很像徐四金所舉的第三個例子,故意放棄與對方達到兩情相悅的努力。生時不努力在一起,死後才要相聚,這是為什麼?因為這樣的愛情,才不會因為現實的磨難而褪色,也不會因為柴米油鹽醬醋茶而變得粗鄙。越是得不到的愛情,就越顯得珍貴,為了深刻的愛,反而故意去突顯,那愛不到的痛苦。不只連續劇總是把愛情演得荒謬,而是現實中的愛情,本來就是如此。 愛呀,唉呀…

【來不及穿的八號鞋】試閱心得

2008年04月30日
公開
11

書名:All The Numbers 來不及穿的八號鞋 作者:茱蒂•拉森 ; 譯者:謝雅文 出版:三采文化 ****************************************************************** 接在前言之後的, 是一段紀伯倫的《先知•論孩子》中的一段文字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 他們經你所生,卻非由你所造, 他們與你相伴,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灌輸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囿限他們的肉體,卻不能禁錮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寓居在明日之屋內,你即使身處夢中,也無法造訪。 ***************************************************************** 在網路上搜尋而來的譯文略有不同。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對他自身的渴慕所生的子女。 他們經你而生,卻不是你所造生。 他們與你相伴,但是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非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 你只能圈囿他們的身體而非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寓居在明日的住所中,而那是非你所能觀覽的地方,甚至不在你的夢中。 你可以盡力去模仿他們,但是不要指望他們會和你相像。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會在昨日停留。 你是弓,而你的孩子是從弦上射發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手看到了無盡路上的標靶,於是他用神力將你扯滿,讓他的箭急馳遠射。 你應在射手的掌中感到歡欣; 因為他愛飛去的箭矢,也愛靜存於掌中的彎弓。 *************************************************************** 來不及穿的八號鞋,正如書名給人的感覺,是悲傷的。 書封上的那一段文字,很讓人動容。 「我怎麼從來都不知道?不知道孩子是會離開世間的, 不知道這樣為他收拾衣物和鞋子竟是最後一次。 我要翻遍他所有的抽屜,聞遍他所有的衣服, 然後用塑膠袋把他的氣息全封起來, 這麼一來,他就會一直在我身邊…」 書中對於愛倫失去婚姻的描寫,雖然不多,但也極為深刻。那反而成為後來失去次子詹姆士的強烈對照。失去摯親是很痛苦的,但一個母親失去孩子,是深刻到無法用痛苦去想像的。 閱讀不到三分之一時,意外就發生了,作者並沒有要大家完全沉浸在悲傷裡,愛倫用了一年的時間,接受並寬恕那個奪去兒子生命的意外,我的眼淚在閱讀至一半時就止住了,取而代之的是巨大但平靜的感動。 奪去詹姆士生命的,是一輛水上摩托車,和一個大男孩班哲明。 就像我們在新聞裡看到的殘酷畫面一樣,愛倫除了面對失去兒子的悲慟,還要在兒子死後立即做出捐贈器官的決定。在捐贈器官前所剩餘的二小時,愛倫做了一個要求:「我要抱抱他。把能拔的管子都拔了吧。幫我找一把搖椅,大一點、有靠墊的搖椅。」然後,回想起詹姆士剛出生時的模樣。 當大家為她捐贈器官的偉大決定讚頌之時,她心裡只有憤怒及恨意,「捐贈詹姆士的器官一定能帶給她無比慰藉。至少詹姆士的心臟、肝臟和腎臟還在運作。可以讓一小部分的他留在世上。」,這些話對愛倫而言,完全無法得到安慰,她在乎的不是詹姆士的心臟還在世上跳動,而是詹姆士是不是活著。 在愛倫急於讓班哲明為詹姆士的死付出代價的同時,面對的又是另一個殘酷的現實,愛倫必須面對無情的訊問,不斷回想那個心痛的過程,然後,看著大財團聘僱的辯方律師把整個過錯轉移到她的身上。 最後,結束這一切紛擾的,是愛倫自己,還有詹姆士的哥哥—丹尼爾。她選擇原諒了班哲明,因為她看到班哲明的母親,也承受著和自己相同,為人母的痛苦。「我永遠都沒有機會看見詹姆士當爸爸。我永遠都不會知道他以後會做什麼工作…。我花了很多時間思索他在五六年後會變成怎樣的一個人。我試著想像他長大成人的面容,而我唯一能看到的是…班哲明。」 愛倫曾經以為自己如果能把班哲明送進監牢,傷口就能開始痊癒。但卻只是更無止盡的傷痛,這就是母愛。因為母愛,所以不希望另一個母親承受和自己相同的痛苦。 以前我總認為,當媽的人情感敏感豐沛到簡直近乎愚蠢可笑,而我自己成為母親之後,比我自己所想像的更加倍愚蠢可笑。在小蕃茄剛出生,到滿四個月之前,都是趴著睡覺的,趴姿才能讓她很安穩的入睡。每天晚上,只要閉上眼睛睡覺,我就會感到強烈的不安,一向好睡的我,會不斷的醒來,輕探小蕃茄的鼻息,確定她是安穩的睡著,這樣的恐懼,即使現在,還是存在著。生命是那麼可愛卻又無比脆弱。 這是個很悲傷、很真實、卻不黑暗的故事。

【穿條紋衣的男孩】試讀心得

2008年04月28日
公開
38

記得追風箏的孩子嗎?我並無意將這二本書相提並論,因為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但敘說的都是二個男孩之間的友誼。 故事從男主角→九歲男孩布魯諾被迫搬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而展開。整個故事,就像跟著布魯諾一起經歷了一段探險。 因為搬家,布魯諾失去了他認為這輩子最要好的三個朋友,但是在陌生的新環境,他卻又得到了一個更好的朋友。很有趣的是,布魯諾到最後,甚至忘了那三個這輩子曾經最要好的朋友,一個都不記得了。 布魯諾和新朋友舒穆爾,在一次次的對談中認識彼此,但與其說是對談,不如說是自顧自的自白。因為二個人完全不同的身份背景,讓他們根本無法想像對方所陳述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倆人就像在聽故事般分享著。一直到布魯諾忍不住向姐姐敘說舒穆爾的一切時,他才驚覺,舒穆爾的生活是多麼的難以想像。 這本書得到很多童書類的大獎,雖然這本書做為童書,實在有點殘酷,但是,我們並沒有辦法將世界永遠像禮物一般,包裝完美的呈現在孩子面前。 大穎文化出版的繪本「炸彈娃娃」,說的是戰爭中,有的國家為求勝利,而製作精美的洋娃娃,但娃娃肚裡放的卻是炸彈,被引誘去拿取的孩子們因此被炸斷手腳。這本書很殘酷,有人會問,有需要讓孩子看這麼殘忍的書嗎?作者的用意是想提醒所有的大人和小孩們:戰爭中最可怕的其實不是這些武器和炮彈聲,而是戰爭中的「人心」。我們要教孩子們去愛人、愛國家、愛世界,不是只告訴孩子們世界和平的假象。 穿條紋衣的男孩作者約翰.波恩在這本書最後寫下這二句話 「像那樣的事永遠也不會發生了。 在我們這個年代不會。」 是嗎?我悲觀的以為,只要有人類存在的一天,戰爭就永遠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