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迴文針麻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優秀是教出來的

2008年01月18日
公開
2

我第一次看到《優秀是教出來的》這本書時,第一個反應就是:「這也要教?」 書中列出給家長、教育工作者五十五條「超基本」的教育小學生的教條,說超基本真的一點也不誇張,光看第一條就令人昏倒:「與大人應對,要有禮貌,有分寸。」 這個誰不知道,是不是?出版這本書的是我的好朋友,我問她,這樣的書竟然有人要買? 她很冷靜地告訴我:《優秀是教出來的》在美國賣出一百萬冊,在台灣也賣了十幾萬本。 十幾萬本!為什麼? 讀完這本書後,我居然無法克制自己地不斷在生活裡隨時想起書中內容。 在看電視新聞裡播出的立法院質詢畫面時,我想起了第四條:「尊重別人的發言與想法」,腦中發出嗶嗶聲:台灣的官員和立法委員都做不到! 看到某國小學生與家長不滿意獎品是一包薯條的新聞時,則想起了第十條:「收到獎品和禮物,不可以嫌棄」。 使用公共場所的廁所,發現許多穿著時尚的大人做不到第二十四條「注意洗手間的衛生,把身邊的病原減至最少」。 當我挺著大肚子走過某個設有沉重大門的地方,前面的人明知我在後方卻順手將門一放撞到我時,不禁悲從中來地想起第三十六條「進門時,如果後面還有人,請幫他扶住門」。 在票價昂貴的華納威秀看電影,前後左右穿著打扮極度時髦的年輕男女除了大嚼爆米花、猛力吸飲料外,還如同坐在家裡看DVD般旁若無人地大聲討論電影情節,我知道,沒人教過他們第四十六條「看電影時不可以說話」。 當我面對未來,總是感到憂心忡忡、萬分苦惱時,則很不好意思地想起第五十條「要樂觀,要享受人生」。 於是終於明白了這本書賣得如此好的原因了。美國是這麼一個民主先進的國家,每個人的人權都得到充分的保障,時間久了難免個人主義高張,常常會忘記別人的權益,所以這樣一本顯然是教導小朋友要處處意識到別人的存在的書,變得如此基本而重要。 而在台灣,先不說我們的民主之「質」如何,至少我們民主的「量」可是多得嚇人。 天天都有各種名目的示威、遊行、抗議;警察拿那些發酒瘋的人一點辦法也沒有;學生家長對老師稍有不滿,便可打到學校去;立法院、市議會等等地方總是吵鬧不休;為了選票,政治人物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什麼話都說得出來……。 我們只記得「我該有人權」,早就忘了「我該有教養」。 一些心頭雪亮的小老百姓改變不了什麼大局,只好買《優秀是教出來的》回家讀,回憶那古老的、自己曾被明理老人家教導的美好時光,並把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用這五十五條教育自己的小孩,希望他們不會被這個亂七八糟的社會污染。 這也要教?是的,要教! 而且......要從小,長期地教! 「全美最佳教師獎」得主給所有家長、中小學生、教育工作者的超基本55條: 序:我要給每個學生一個不同的人生 超基本一:與大人應對,要有禮貌,有分寸 超基本二:與人互動,眼睛要看著對方的眼睛 超基本三:別人有好表現,要替他高興 超基本四:尊重別人的發言與想法 超基本五:自己有什麼好表現,不要炫耀,輸給別人也不要生氣 超基本六:如果別人問你問題,你也要回問他問題 超基本七:打噴嚏、咳嗽都要說對不起 超基本八:不可以有不禮貌的小動作 超基本九:別人送你任何東西,都要說謝謝 超基本十:接到獎品和禮物,不可以嫌棄 超基本十一:用小小的貼心,為別人製造驚喜 超基本十二:改同學考卷時要謹慎 超基本十三:全班一起唸課文時,要看著正在唸的一字一句 超基本十四:以完整的句子回答所有的問題 超基本十五:不要主動討獎品 超基本十六:每天都要做完作業 超基本十七:換科目的時候,動作要快,要安靜,要守秩序 超基本十八:做什麼事都要有條理 超基本十九:老師在指定作業的時候,不要叫苦 超基本二十:別的老師來代課,也要守班規 超基本二十一:課堂上發言或起身,應該講規矩 超基本二十二:不可以上課上一半,起身去倒水 超基本二十三:見到每個老師,都要說某某老師好 超基本二十四:注意洗手間的衛生,把身邊的病原減到最少 超基本二十五:讓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超基本二十六:不要幫同學佔位子 超基本二十七:同學受罰的時候,不要看著他 超基本二十八:對作業有問題,可以打電話來我家,我沒接的話,你可以留言,但只要留一次就夠了 超基本二十九:用餐的基本禮儀 超基本三十:吃完飯,自己的垃圾自己處理 超基本三十一:接受別人的服務要惜福 超基本三十二:坐校車或公車,都要坐好,別打擾到司機 超基本三十三:認識新朋友,要記住對方的名字 超基本三十四:吃自助餐,或與人同桌,取菜不可以貪多 超基本三十五:別人掉東西,請彎身去幫他撿 超基本三十六:進門時,如果後面還有人,請幫他扶住門 超基本三十七:別人碰撞到你,不管你有沒有錯,都要說對不起 超基本三十八:進行校外教學時,無論是到哪一個公共場所,都要安安靜靜 超基本三十九:去參觀別人的地方,要不吝於讚美 超基本四十:全校師生開會的時候,不要講話 超基本四十一:接電話時的言談要得體 超基本四十二:一趟校外教學結束,要謝謝所有隨行的老師和家長 超基本四十三:搭乘電扶梯時,要站右邊,讓趕時間的人走左邊 超基本四十四:列隊行進時不要說話 超基本四十五:不可以插隊;但看到別人插隊不可以大呼小叫,讓老師知道就好 超基本四十六:看電影時不可以說話 超基本四十七:不可以帶「多力多滋」來學校 超基本四十八:有誰欺負你,讓老師知道 超基本四十九:自己的理想自己要堅持 超基本五十:要樂觀,要享受人生 超基本五十一:別讓將來有遺憾 超基本五十二:從錯誤中學習,繼續向前邁進 超基本五十三:不管如何,一定要誠實 超基本五十四:抓住今天 超基本五十五:在你的能力範圍內,做最好、最好的人 傳授心法一:大人與小孩之間的互動 傳授心法二:老師和家長之間的互動 傳授心法三:懲戒和獎勵 結語:我總是想為別人製造一些特別的時刻 記得把他印出來,要求自己和小孩背起來

貳媳婦之兩個女人都要愛情與麵包

2008年01月11日
公開
7

貳媳婦之兩個女人都要愛情與麵包 朋友一直認為沒有所謂的婆媳問題。雖然她和婆婆同住,孩子讓婆婆帶,家務也是婆婆幫忙,但是在教養跟生活方面,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就我的旁觀者清,一般人把寶寶讓公婆帶是為了省錢,她每個月給婆婆的錢,卻是高於二十四小時保母費的行情價,同時一年一次婆婆到國外去看小姑的錢也由她支付。其實因為她不下廚,廚房菜單就歸婆婆打理,有分主從,所以不會成為兩個女人的戰場。她婆婆已經跟公公離婚了,也沒有工作,這次能夠藉著帶寶寶的理由,與兒子媳婦同住,又在金錢上面得到很大的滿足與安全感,當然媳婦怎麼說,她都樂意配合。幾年之後,有陣子她說到婆婆突然變得很愛跟,假日也要跟他們一家一起出去,甚至還會藉由小孫子的嘴去說,要跟奶奶在一起。她覺得婆婆變了,不再是以前她認為的開明長輩。我說不是她變了,而是她已經鬆懈了,不必再裝,恢復成一個普通的婆婆。她覺得她也是這一家的人,當然假日的家庭活動,她也要跟。其實那陣子還有個狀況,是她先生在轉換工作,她又是屬於接案工作,所以此時全家人都在一起,她也覺得這種非常情形不用給婆婆太多錢,白天他們有空也是帶孩子。婆婆少了錢,少了兒孫的愛,當然就變了。 女人要什麼,麵包與愛情。老婆要麵包與愛情,婆婆也要麵包與愛情。 在一些婆媳的討論中發現,大多數愛干涉的公婆,夫妻感情都不大好。這種公婆因為失去了愛情,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子女的身上。趙詠華的歌"最浪漫的事"一直是情侶或是婚禮中的應景歌曲,可以唱到大家感動的痛哭流涕"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等到老得哪兒也去不了,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裡的寶"。對照公婆相看兩厭的情形,這首歌可以改成"我能想到最好笑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等到老得哪兒也去不了,你依然嫌我不好一直嫌到爆"。當這對老夫妻,只會互相抱怨跟嫌棄,怎麼可能對子女有何建言與鼓勵呢?所以婚後會不會發生婆媳問題,記得婚前到男方家時,觀察一下未來公婆的互動好不好,這樣心裡也有個底。 如果婆婆失去了公公的愛情,立刻就會把目標轉到最近跟沒有被抓姦危險的人身上,就是她的兒子。很久以前有齣日劇講戀母情結,稱為"冬彥情結"。冬彥的媽媽把所有心神都放在他身上,甚至要冬彥專心讀書考試,打手槍的事就交給母親來吧。很誇張嗎?不,那種兒子結婚之後,會進來幫蓋被子的也差不多,同樣不肯認清兒子長大的事實。搶完兒子之後,再換個幼齒不頂嘴的孫子,這樣有打敗別的女人的快感(媳婦),還可以摟著未成年。有網友貢獻了婆婆親口教誨她的金玉涼言﹔兒子是情人,老公是路人,媳婦是仇人。我斗膽的寫了下聯﹔兒子是情人,這樣是亂倫﹔老公是路人,那就愛別人﹔媳婦是仇人,女人欺女人。 除了愛情之外,接著要怎樣才會有安全感,當然就是麵包。愛情某部分可以轉換的,如果好朋友夠多,生活過的充實,有固定運動習慣或是參加社團,這部分是可以得到替代的。但是麵包不行,沒有落袋為安,沒有握在手上,存摺上的數字沒有增加,就不會有安全感。有錢不是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這句話在婆媳關係上,一樣是至理名言。雙薪夫妻在生孩子前,必須先考慮托嬰問題。公婆說,你們就生我來帶,是一句很不負責任的話。相信這句話而生孩子的,大多下場不大好。不是公婆過了新鮮期,因為免費帶而怨聲連連﹔不然就是愛幫兒女擦屁股的公婆,遇到夫妻不管小孩,造成隔代教養的負擔。寵物狗都不應該棄養了,更何況是生出來就是一個責任的寶寶。如果需要托嬰而且經濟許可,最好托給保母,這樣有狀況可以直說,不喜歡也能換人,保母是幫助父母的替代照顧者,而不是育兒指導者。如果經濟上不許可,要生小孩前就必須好好考慮一下,因為金錢債好還,人情債難償。該給的錢,現在可以少給。最好開遠期支票,以後補足。 搶帶兒孫的公婆,很多是因為沒了愛情要親情。因為當年他們沒有帶自己的兒女,現在想要補回來。以孩子的未來跟童年,去補足長輩心裡的不足,也造成父母的不適任,這種惡性循環,能免則免。公婆年輕力盛時不帶,老了怎麼可能帶的好?風水師可是有說,寶寶要跟父母同睡吸強氣,不適合跟老人同睡吸弱氣,這樣會被老人採陽補陰掉。公婆含飴弄孫就好,寶寶玩哭了就丟回去給兒子媳婦啦。也許你的公婆會有一百個藉口說,寶寶要跟他們是為了你們好。但是請捫心自問,配偶是自己選擇的家人,寶寶是夫妻歡娛之後的產物,自己不負責給別人合理嗎。自己大便自己擦屁股啊。人都是自私的,都是先為自己考慮。公婆是心疼自己的兒子,然後把帳記在媳婦頭上。 滿足公婆的麵包與愛情,這樣你當然有好日子過。如果這麵包是苦你自己抽你家的錢,愛情是把老公跟寶寶送出去的話,就要好好考慮考慮,底線不應該是犧牲掉你自己的麵包與愛情,不然你幹麻結婚。

為什麼寶寶這麼黏人?

2007年12月18日
公開
26

文/陳玉丹   很多寶寶非常的黏人,不管媽媽去哪裡,即使上廁所也要跟在身邊,到底該怎麼辦? *案例:   寶寶今年一歲半,前陣子的某一天,媽媽趁寶寶午睡的時候,溜去超市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沒多久她就回家了,可是還沒進門就聽到哭聲。寶寶一看到媽媽,連走帶爬地哭著衝過來。這次經歷之後,寶寶就變得非常黏人,媽媽對寶寶的行為很是無奈,就連上個廁所都不行,前腳踏進去,他後腳就跟來,如果把他關在門外就聽到他聲嘶力竭地哭叫,罵他、罰他都不管用,不知道該拿他怎麼辦。 *寶寶分離焦慮高峰期   一歲半的寶寶,正處於親子依戀形成、分離焦慮的高峰期。那一天,寶寶醒來看不到媽媽,發現家裡只有他一個人,因為害怕卻不知該如何用言語來表達,只能用哭來傳遞他的恐懼。對他來說,感覺過了非常久,媽媽才出現,他跑過去抱住媽媽,以為媽媽能瞭解他的啼哭是因為內心的害怕。但是媽媽沒有正視寶寶的情緒,所以安撫一下就沒再管他。寶寶接收到來自媽媽的力量還不夠撫平他的創傷,所以,才會轉變出黏著媽媽不放的反應。   如果媽媽又覺得「你都已經一歲半了,可以自己玩,再說我又沒有離開,你這樣黏著我,我怎麼做事啊?」把不理解和不滿情緒表達在對寶寶的態度上。如此一來,寶寶就會接收到媽媽拒絕甚至再分離的訊息,他的焦慮再度升高,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分離焦慮期主要是從寶寶7個月左右開始發展至三、四歲時逐漸結束,其中兩歲是分離焦慮的巔峰期。7個月開始,寶寶靠安全的親子依戀建立自己的生活能量,這期間最怕來自爸媽的能量突然中斷。只有當他的能量積蓄到一定程度,他才可以離開爸媽比較長的時間和比較遠的距離。 ☆剖析親子依戀的發展   寶寶從六、七個月開始認人,他對於自己熟悉或有意義的人(例如媽媽)會有親近的反應:面露笑容、表現愉快或願意接近的行為;對於陌生人會有退縮的反應:害怕、畏懼甚至逃開或躲到熟悉的人身後。親近的反應表示出,寶寶與媽媽之間已形成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媽媽是寶寶的避風港,能讓寶寶對週遭產生安全感,免除過多的焦慮。   親子依戀是指撫養者與寶寶建立的一種正常、健康的心理依戀和心理聯結關係。它是將來寶寶人格、人際、性格健康發展的基礎。心理學證明,生活上對寶寶的照料是無法替代心理上的安慰。 ★親子依戀的具體表現 1.寶寶從開始認生到三、四歲時,見到陌生人或處於陌生環境時,會抓緊爸媽手臂、衣服,往爸媽懷裡縮或躲到身後,勉強把他往前推,就會抗拒甚至哭鬧。 2.當寶寶覺得不舒服(例尿濕了、受傷等)會向爸媽求助,如果這時候爸媽給予回應,關心和擁抱寶寶,就如同幫寶寶充電,電一充滿,他就會繼續活動。 3.爸媽如果離開,讓寶寶與陌生人單獨相處,寶寶會感到焦慮不安,露出害怕的表情甚至哭叫,產生分離焦慮。 4.爸媽短暫離開寶寶後再出現,寶寶會表達出開心和想要抱一抱的行為意願。 □建立寶寶的安全感   通常媽媽是寶寶形成安全親子依戀的首要對象,是寶寶充電的強大電源。只要是能夠敏銳感應寶寶的需要,並及時做出正確的回應,即使每天只有一、兩個小時,都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安全親子依戀!不過,這同時需要兩個條件: 1.爸媽要毫無保留地關心寶寶,查覺寶寶的需要並及時做出回應。 2.在與寶寶分離的時間內,必須要有其他人也很關心和照顧寶寶,滿足寶寶的需要,最好能夠對寶寶說有關爸爸媽媽的話,例如:「媽媽是去買好吃的東西給寶寶!」、「爸爸去上班了,要賺錢給寶寶買新衣服啊!」 ■給苦惱的媽媽建議 *重新審視自己的寶寶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認識寶寶正處於「我—社會」關係的發展階段,爸媽的擁抱與微笑是他最需要的力量。 *爸媽的突然離開或有離開的可能性最容易導致寶寶焦慮情緒產生。 *接受寶寶的這些行為吧!把它們看成是寶寶表達「需要」的途徑,給他適當的關心與擁抱。 *在寶寶比較滿足的時候,才試著讓他在離爸媽一小段距離(例如隔壁房間)自己玩耍並隨時關心他,再慢慢將距離拉大。如此一來,寶寶也會嘗試漸漸地離開媽媽。 *在這段焦慮時期內,最好能對寶寶好行為給予鼓勵,儘量不要對他不對的行為給予懲罰。

情緒》寶寶和你的關係

2007年12月18日
公開
19

這個階段,寶寶用聲音和肢體語言充分和你溝通。他的情緒很容易看出來,喜歡和不喜歡的東西也比以往更明顯。接近九個月大,你將發現他的個性變得強烈。 和你的關係 你和寶寶的關係可以溯自他還沒出生時,但是從六個月大起,你們的關係更進一步發展--寶寶表現出黏著你的跡象。 理論上,黏人的現象在六個月大到四歲這段期間發生,被纏著不放的對象通常是媽媽,不過也可能是爸爸、爺爺、奶奶,或者沒有血緣關係但很多時間都和寶寶相處的照顧者(參見下一段內容)。這種結果可能讓一些父母跌破眼鏡,然而,黏人似乎和餵食方式(不管是你或別人餵)沒什麼關係。 和其他人的關係 很多寶寶會黏人,剛開始通常會黏著媽媽,然後是爸爸,過一段時間可能是祖父母或照顧他的人。有證據顯示,黏著照顧寶寶的其他人,例如保母,不至於減弱寶寶和母親的關係。這項證明應該使職業婦女感到安心,去找一個能夠刺激寶寶成長,同時又能照顧他的生理需求的人。 接近六、七個月,寶寶對別人及他們做的事情非常感興趣。他對成人覺得好奇,喜歡別的小孩陪伴他,儘管要再過兩年左右他才會交到家人以外的朋友,他還是喜歡和年紀相仿的寶寶玩。 第六個月以後,寶寶學到「人物恆存」的道理,就如同「物質恆存」一樣。七個月大左右,他知道某個人即使不在原來的房間裡,這個人依然存在。接近八個月大,他心裡面已經建構好一幅出現在他生活的那些人的人物圖像。就他黏著你或其他照顧者這方面來看,這個過程很重要,而對於他發展成為獨立個人的自我意識而言,同樣不可或缺。 喜好和厭惡 六個月大,寶寶喜歡固定作息,他記得每天的例行模式,像洗澡時間,並且期盼進行這些活動。他會以聲音和身體動作表現出來,例如前後搖動、手舞足蹈、伸長脖子或笑聲,只要寶寶覺得興奮或快樂,對你們而言這都是非常可貴的時間,但如果他有負面感覺,日常活動的進行就比較不順利。他不喜歡變化,如果作息改變,如果感到不安全、不穩定或行動倉促,可能就會哭泣。 害怕分開 從七個月大左右,寶寶會表現出分離焦慮的現象。如果你離開房間,或者他需要你、想跟著你走,就會哭,這全都是為了想跟你在一起。黏人的跡象還包括偎依著你、緊抱住你及爬到你膝蓋上,尤其在他覺得疲倦或生病、作息擾亂的情況下會變得更黏人。你(或其他人)也會發現,當你在寶寶附近時,他會玩得更開心,這是分離焦慮較不明顯的跡象。 害怕陌生人 從六、七個月開始寶寶會變得害羞,甚至看到不認識的人會感到恐懼。陌生人出現時,他可能緊緊黏著你或只是變得安靜,這種現象完全正常,和一些父母所擔憂的過於害羞的徵兆不同,其實這種黏一個人或多個人的情況是健康的,可惜的是,許多母親正好在這段時期準備返回工作崗位,使寶寶一開始就陷入困境。這個階段需要多點耐心,最初只離開寶寶幾小時的時間,不要一整天都不在他身邊。給寶寶充裕的適應時間,以及適當的照顧者,就不至於造成陌生人焦慮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