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carriecg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8年11月30日
公開
8

結婚紀念日

結婚紀念日

2008年11月25日
公開
6

報恩的小孩‏

報恩的小孩‏ ~ 盧蘇偉 •講義雜誌 2008/10/10 孩子是來報恩的,不論過去、未來發生過多少我們期待或擔憂的事,任何事、任何人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而且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感恩我們的孩子、另一半和父母,感恩我們周遭的一切。因為感恩,所有的一切都會是恩典和禮物。 許多人都很羨慕我有一個特別的孩子,從小到大沒有跟別人吵過架,到了高中還願意和爸媽手牽手走路,或許您會認為我的孩子長不大,事實上,正好相反。他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很小就開始探索自己未來的方向,更能為自己盡最大的努力,讓許多父母驚歎的是,他動作溫和緩慢,每天幾乎都睡足八小時,除了上學,每天奉行「家」、「書」、「動」(做家事、讀課外書、運動)的生活準則,今年還以第一志願考上建國中學。我看孩子的入學自傳,未來志願要讀台大物理系,要進麻省理工學院,成為一位傑出的大學物理教授。除了偶爾因為動作實在太慢或迷糊脫線,被我們稍微叨念外,他很少有機會讓我操心。 如果您也期待家裏有個來報恩的孩子,以下是我的分享;但我事先聲明,我不是炫耀自己是個親職教育或潛能開發專家,而是請父母了解孩子的特質,並找到適合的方式,放輕鬆,讓親子好好地度過每一天的生活。 一、賞識孩子的獨特 我的孩子自出生,發展就比一般人慢,小手小腳,吃得少,動作慢,學習能力也不如其他小朋友,尤其是記憶方面,最大的特色就是「過目即忘」, 常讓當 老師的媽媽為之氣結,學過幾十次的國字,他第一次錯,就會重複地錯。但這孩子有個優點,學習總是很專注和用心,雖然剛開始的成績都落後別人一大截,必須學習一陣子才能跟得上,但只要熟悉了,他就能展現出實力,而有意外的表現。他是個聽覺型和思考型的孩子,用聽的學習速度,要比用看的快。與其給他答案,教他怎麼做,還不如給他問題,讓他自己去摸索。 爸媽的角色,就是多等他一下,多給他一些時間。我的想法是,人生如此漫長,何必急著要馬上學會什麼呢? 二、鼓勵孩子勇於嘗試 我的孩子謹慎保守,不輕易嘗試新事物,他眼中的「瘋狂老爸」,常帶他和媽媽上山下海地冒險,因為我認為,孩子豐富的生命來自多接觸、多經歷。他幼稚園時,我們就開始四處旅行、露營和騎單車,他國小畢業時,父子倆完成了自行車環島之旅,他還把這段經歷寫成《陪你去環島》,我們也泳渡了日月潭;我們聊的經常不是該怎麼讀好書、有好成績,而是下一個玩樂的目標是什麼?玩樂的過程,其實能累積孩子生命的素材,兩次基測,他的作文都是滿級分,他常把一個平凡的題目寫得生動有趣,我想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是辦不到的。我們一直認為玩比讀書考試重要,孩子的興趣十分多元,卻很清楚自己的方向和目標。 三、正向積極思考的習慣 我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並非事事如意。他上建中後第一次考試,數學只考了四分,他竟然很興奮地講述,這個經驗讓他充滿了挑戰的動力,愈難愈有趣,愈失敗愈表示這件事值得努力。他的口頭禪是:「安啦,任何事都是上帝最好的安排。」他很少成為班上成績最好的孩子,但他總堅持到最後,才表現出真正的實力。我的想法是,任何孩子都有成功的機會,只要他不放棄努力。而爸媽是孩子最重要的「啦啦隊」,無論什麼時候,我們給他的都是正向積極,永不放棄的掌聲。孩子的優秀不需要比較,他一直都很棒、很獨特,爸媽的態度會決定孩子的態度。 四、永遠的學習 因我的孩子「神經很粗」,常會有脫序和疏漏,但他總認為做錯事挨罰,也是種學習機會,掉了東西或忘了什麼事,因而惹出大麻煩,他也總能微笑以對。他認為什麼事都是好的,什麼結果都是特別的。人生多滋味,為什麼一定要選擇這樣或那樣呢?凡是沒經歷過的事情,都能豐富自己的學習經驗,既然有機會學習,就要珍惜和感恩。小時候,他可以毫無準備地上台表演,成長的過程,他勇於參加各種比賽和活動。雖然沒得過什麼特別的獎或優勝,但因為勇於參加,他就得到了不同的學習機會,很自然地對自己更有信心。 五、陪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孩子需要學習,父母親也是,我有一本名為《教養危機》的書,孩子長大,父母卻沒有跟著成長,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父母就得準備吃苦頭。沒有人是天生會當父母的,因為結婚,而學習與另一個獨特的人親密生活;因有了孩子,學習當幼兒、兒童和青少年、青年的父母,也因為孩子,我們才有機會重新了解自己及父母。學習是無止境的,以學習的心陪孩子走一段成長之路,才有機會豐富生命的領域。 感恩上天的恩典,讓我們有機會學習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感恩生命中的意外和不如預期的種種,讓我們的人生豐富和精彩;感恩這個世界的許多衝突和不同意見,讓我們知道每個人獨特的需求和期待。孩子是來報恩的,不論過去、未來發生過多少我們期待或擔憂的事,任何事、任何人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而且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感恩我們的孩子、另一半和父母,感恩我們周遭的一切。因為感恩,所有的一切都會是恩典和禮物。 【講義雜誌2008年10月號】 ~時時懷抱感恩的心,一切事物都將更美好~

2008年11月22日
公開
26

0-6歲免費幼兒發展篩檢

下午1:30~4:30板橋文德國小中庭 下午一點半多就抱著睿睿到文德國小報到, 沒想到人好多, 拿到的號碼牌已經是90號了, 帶睿到遊戲區玩, 玩到2點半多時才到50號, 於是就帶睿去住在附近的家秀家找姐姐玩, 等到3點多才又回去文德國小, 已經輪到睿睿啦~ 動作發展檢核區,檢核項目如下: 1.檢核員拿小饅頭給睿要睿丟到小杯子裡. 睿因為有點怕生一直呆呆的看著檢核員,媽咪鼓勵他終於丟進去了. 2.把玩具放在地上要睿睿站著然後蹲下去撿起來再站起來. 睿站在原地不動,檢核員問媽咪睿睿在家會不會做這個動作,可以很順利的站 起來嗎?當然睿睿都會囉~ 3.拿筆給睿睿要睿在紙上畫畫 睿睿在現場握住筆不動,但是在家裡也會模仿大人亂畫喔. 然後就看到檢核員貼上通過的貼紙~ 再來去語言發展檢核區,檢核項目如下: 1.叫睿的名字看他有沒有反應.(有) 2.是否自己會去固定地方拿玩具出來玩.(是) 3.會不會發ㄅㄚ ㄋㄚ ㄉㄚ的音.(會) 4.會不會主動找大人玩.(會) 5.被大人抱著時會不會回頭跟其他大人笑或玩.(會) 6.會不會表達想要的東西.(會) 通過~貼上貼紙~ 換了一包積木玩具. 在贈品區時睿突然就睡著了, 抱著睿辛苦的走回家都沒醒來, 等了一整個下午真得累壞了~ 晚上外婆跟媽咪說叔叔跟阿嬤有來, 我才突然想到對喔睿拔有說過叔叔要來台北, 沒想到錯過了~

2008年11月20日
公開
4

我對管教的看法

睿睿是個脾氣不好的寶寶, 媽咪其實也是脾氣不好的人, 外婆常對睿睿說"按壞"(客語很壞的意思), 然後再加一句"跟你媽一樣." 我就會問"那我是跟誰一樣." 外婆:"你爸." 所以也許就像外公說的:"這是祖傳的." 但媽咪我有話要說:"也許睿拔也要負點責任,因為他脾氣也好不到哪去." 其實追究是誰造成的一點意義也沒有, 因為不管如何事實已發生. 於是有人說要好好管教管教, 管教這件事我是認同的, 因為畢竟人性本惡, 但脾氣好不好這種天生的性格實在不是得靠打來修正, 同樣身為脾氣不好的人, 我想替他們說說話, 脾氣不好的人是對於改變特別敏感, 或是對別人的侵犯特別敏感, 再加上對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較差, 於是把自己不舒服的感覺很直接的表現出來, 在外人看來就會有"脾氣不好"的評價, 我反而覺得這種個性的人不虛偽很真, 睿睿是獅子座的, 獅子座的人熱情.有個性, 脾氣當然更顯得強烈了. 在睿睿學會翻身學會爬行後, 好奇想探索世界, 想多動動自己的身體的意志昇高, 於是對於别人強壓限制他行動非常反彈, 於是在換尿布時吵鬧不休的劇碼就上演了, 剛開始我真的也很生氣, 強壓住不停用力翻滾的睿, 用力拍打他光溜溜的屁股, 但屁股已經被打到紅通通的睿, 並沒有因為我的"管教"而就範, 反而哭得更大聲身體扭得更厲害, 而我呢~則因為他的不就範引起更大的怒氣, 心裡開始幻想著要更大力的打他或把他抓起來摔.. 但還好理智控制了我的行為, 我慢慢平息自己的怒氣, 也停下自己的動作, 靜靜觀察睿睿的情緒及動作, 等到我們兩個都冷靜下來. 最後尿布是怎麼換上的我已不記得, 但我決定換個"管教"方式.

2008年11月19日
公開
21

管教寶寶的11幕[禁忌]劇

都說兩三歲的孩子很難管教,你是否也遇到了這樣的麻煩呢?其實,如何管好孩子,每一個家長都有自己的一套好方法。而我們想指出的是,有11種不甚妥當的方法,是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常常步入的誤區…… 第1幕 媽媽為什麼那麼凶? 3歲的小可是一個活潑又可愛的叫、女孩。有一天,媽媽帶她去小表弟家裡玩。小可在和表弟小威玩遊戲的時候,一時興起就拿積木敲了小威的頭,小威立即哭了起來。媽媽一看這種情況,立刻厲聲斥責:「你以後再打弟弟,媽媽就狠狠揍你一頓,叫你牢牢記住!看你以後還敢不敢欺負弟弟。」小可一聽媽媽這麼凶,立刻沒了笑容…… 專家解說: 不要嚇唬寶寶 恐嚇會減弱寶寶的自我觀念,讓寶寶變得軟弱,每當這個時候,寶寶很容易產生不安難過的情緒,甚至發展為怕父母和憎很父母。所謂嚇唬,是在事前就想糾正未來的行動,可是寶寶的意識只有現在才有效,所以嚇唬起不了什麼作用。所以教育和管教最好當場進行,而不要對寶寶進行恐嚇。但是不要混淆了「嚇唬」和「禁止」的概念,對於寶寶不能超越的界限和明確應該禁止的事,也可以打幾下屁股,必須教育他說「不行」。 第2幕「你怎麼這麼笨?」 軍軍2歲半了,是全家人的心肝寶貝。望子成龍的爸爸就常常對他進行早期智力教育,例如數數啦、畫畫啦,有時候,軍軍反應慢了一些,爸爸就很是恨鐵不成鋼。於是就說一些諸如:「你怎麼這麼笨啊?」之類的話。每當這時,軍軍就不免感到不知所措了…… 專家解說: 不要輕視寶寶 像「你怎麼這麼笨?」這一類瞧不起寶寶的話,很多父母也許時不時就會冒出一兩句。雖然這也許不是家長的本意,但是,久而久之就會把寶寶的自我意識糟蹋得一塌糊塗了。每一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天才不是一天就能造就的,讓寶寶在遊戲、學習中獲得快樂就可以了。更不能動不動就挫傷寶寶的自信心,這樣只能適得其反。 第3幕「給你買玩具......」 媽媽帶3歲的小星去超市買東西,看見小星很好動,動不動就隨便摸弄超市貨櫃上的瓶瓶罐罐。媽媽很頭痛,於是就忍不住這樣對小星說:不准亂摸東西,你做個好孩子,媽媽就給你買你最喜歡的玩具。」…… 專家解說: 不要收買寶寶 這並不是駕馭寶寶的高明方法。要教育寶寶懂得自我培育,自我克制,尊重他人的權利,這樣做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樣收買的結果,只能把動機由內因變成外因。也就是寶寶由自發努力得到自我滿足和積極自我,變成單純靠外部的獎品才願意自我克制。收買與賄賂只能短期地轄制別人,而不能最終解決問題。 第4幕 「我就要這樣嘛!」 2歲的皎皎是家裡人的心頭肉,尤其是爺爺奶奶,對皎皎更是疼愛有加。有時候,皎皎在家裡稍不順心,就對大人大吼大叫,常常說:「我就要這樣嘛!」每當父母想要管教時,都被爺爺奶奶這樣制止了「小孩子嘛,不要和孩子計較。」…… 專家解說: 不要放任寶寶放任在許多家長心裡其實就是寵愛,追根究底,放任寶寶的家長就是不想對寶寶說「不可以」,不嚴格執行規矩。這會使寶寶覺得,所有的規矩都是很有彈性的,拉得夠用力,就伸展得很寬。其實,這只有在家裡還行得通,不過寶寶遲早要投入外面的世界,在那裡他將得到沉痛的教訓。放任寶寶的實質就是剝奪寶寶盡量發展潛能的機會,阻礙他成為能幹、獨立以及能自我調節的人。 第5幕「非要這樣不可嗎?」 佳佳媽對2歲半的佳佳照顧得無微不至,但是,佳佳常常很不開心。媽媽每次吩咐佳佳做什麼事,都用強迫的口吻「佳佳,現在要吃飯了,不許玩了。」「佳佳,馬上上床睡覺。」……久而久之,佳佳心中不免產生了這樣的疑惑:怎麼回事,媽媽,我非要這樣不可嗎? 專家解說: 不要強迫寶寶盲目服從 如果你的丈夫對你這樣說話「喂,放下你手邊的事,馬上給我拿杯茶來。」你的心裡會是什麼滋味?一定不好受吧。其實,當你對寶寶說:「立刻停止現在做的事,馬上做這個事。」的時候,寶寶心裡的感受也是一樣。向寶寶吩咐做事之前,最好還是留有一些餘地。你可以這樣說:「佳佳,再過幾分鐘就要吃飯了,準備一下吧。」盲目服從,用在寶寶身上其實並不合適,因為你是在培養一個獨立的、能自己管理自己的人,而不是一個事事聽命於你的木偶人。 第6幕 「保證做個好孩子......」 有一次,小米和媽媽去公園裡玩,玩得高興時,她就自己趴在泥地上了。媽媽很生氣,還發了脾氣:「小米,向媽媽保證,以後再也不要這樣了,聽見沒有!」小米也知道是自己不好,於是乖乖地向媽媽保證,下次一定不會再犯了。可是沒過幾天,同樣的事件又一次發生了,媽媽更生氣了:「幾天前,你不是向媽媽保證過嗎?」…… 專家解說: 不要跟寶寶較真 其實,對於兩三歲的寶寶來說,所謂保證,實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就和嚇唬他—樣,未來的事,對一個只顧眼前的寶寶來說,太勉強了。因為對於寶寶來說,當他做了保證而沒有做到時,要麼會因為破壞了保證而被罪惡感所困擾,要麼反而變本加厲。 第7幕 「今天媽媽怎麼生氣了」 小北今天很委屈,因為昨天他把牛奶倒在地上,媽媽一點也沒有生氣。可是,今天媽媽卻因為同樣的事打了他。為什麼同樣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是完全不同的呢?為什麼媽媽昨天不生氣而今天會這麼生氣? 專家解說: 不要使用沒有定性的規則。 星期一,媽媽心情很舒暢,寶寶破壞了一切規章她也不批評。可是,星期二,寶寶做的是和昨天一樣的事,媽媽卻像吃了火藥一樣地斥責他。像這樣沒有一定規章的管理,就像是沒有一定規章的交通信號一樣危險。一會兒紅燈行,一會兒又是綠燈行,你說該怎麼辦呢?要教會寶寶應該怎麼做,在管教中沒有一貫性和信賴性是不行的。沒有定性的規則比沒有規則,更糟糕。 第8幕「我不敢......」 小小已經3歲多了,可是,媽媽還是把她當作一個小嬰兒一樣,事事關心,事事操心。小小在媽媽的羽翼之下,顯得比同齡的孩子更加膽小,什麼事情都躲在媽媽身後,就連吃飯這樣的小事,都要媽媽在旁邊才能安安分分地吃完…… 專家解說: 不要過度保護、照顧寶寶 過度的保護會斷送寶寶的自我觀念,因為當父母過度保護寶寶的時候,他們就是傳遞給寶寶這樣一個觀念:你不能自己照顧自己,我必須為你料理一切。大多數父母對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毫無信心,其實有一句話實在很重要,那就是「只要孩子自己能做,決不要越俎代庖。」 第9幕 「為什麼不行?」 2歲半的小美和爸爸媽媽去飯店吃飯,爸爸媽媽要求她做一個有規矩的小孩,坐在椅子上不要東張西望,不許跑來跑去,不許把飯掉在桌子上,不許……小美很不適應,她覺得這樣實在很不好玩,為什麼不許呢? 專家解說: 不要訂立不適合寶寶年齡的規矩 假如你希望2歲的寶寶能夠像5歲的孩子一樣循規蹈矩,這只會使他覺得無所適從。因為你對他的要求是他的年齡不可能達到的行為水準,這對他自我觀念的形成有極壞的影響。寶寶個人行為能力的發展是受年齡限制的,階段性的發展是不能跳躍進行的。 第10幕 「我不是說過不准嗎?」 媽媽對小浩說:「不要爬那個椅子。」可是小浩不聽。這時候媽媽又說:「小浩,我不是說不准爬那個椅子嗎?」孩子還是無動於衷,繼續往上爬。他對媽媽的話絲毫不感興趣,還是繼續爬…… 專家解說: 不要有口無心地發號施令其實,這位媽媽只是口頭在說「不准」,實際上並沒有採取任何阻止寶寶爬椅子的措施。照這樣,沒有一點兒作用。這不是在教寶寶無視媽媽的希望和命令嗎?為了不成為適得其反的管教,無論是不是出於本心,都請你不要這樣提出要求和下達命令。 第11幕 「你怎麼能做出這樣的事?」 3歲的小樂和媽媽去姑姑家玩,回家的時候,媽媽發現小樂竟然一聲不吭地把姑姑家裡的小擺設帶回家了。這下可把媽媽氣壞了,媽媽對小樂不停地數落:「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不是乖孩子,媽媽這麼愛你,你怎麼做出這樣的事情來,我是作了什麼孽,你才會做出這樣的事……」 專家解說: 不要用教條式的、引發罪惡感的教育方式 每天都有無數父母對他們的寶寶發表冗長的、教條式的演說,如果用錄音機偷偷地把父母的這種疲勞轟炸錄下來,再放給他們自己聽,他們一定會對自己教訓兒女的語言感到大為震驚。錄音機裡錄下的將不只是教條式的演說,還有大聲咆哮、斥責以及取笑。那麼,寶寶會怎麼樣呢?是虛心接受嗎?當然不會。他能做出的惟一反應只能是充耳不聞。他學會了置身事外,同時對一切父母的話本能地產生反感情緒。

2008年11月18日
公開
20

愛的管教.點滴累積大效益

到底要怎麼管教bobo呢?我可以在他「不乖」或「不聽話」時,斥責我的孩子嗎?為什麼打罵之後,他很快又忘記了呢?我的bobo很暴力,猛抓著另一個小朋友的頭髮不放!我的bobo很愛鬧脾氣,不高興,就躺在地上撒野。我們會發現那漸漸長大的bobo,有時可愛的像天使,有時兇悍的像惡魔。我要怎樣才能管定我自己的小寶貝呢? 1歲bobo是行動家•需要被了解 早在孩子4、5個月大時,我們就會發現他的需要愈來愈多。有的父母會抱怨自己的小孩脾氣大,身子扭不停!愛哭又哭得好大聲!他會爬之後,bobo愈來愈有自己的意見。1歲之後的bobo會走路之後,就像腳上裝上風火輪的音速小子,走來走去一刻不停歇。父母或照顧者,總是要小心看好他,免得「啥米攏不驚」的幼兒,誤闖禁區。 父母需要了解bobo的身心需要,才能與他安然共處。我們總以為bobo還小,一定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事實剛好相反,他往往清楚自己要得是什麼!bobo的哭鬧總是有因可循,找到他的問題,滿足他受助的需要,一旦幼兒得到安撫,就會自然停止吵鬧。1歲多的bobo是行動家,他用行動清楚表達自己的當下。 照顧bobo的成人,一定要去了解他想要表達的是什麼!當幼兒發現成人能夠了解他所想表達的,還會協助bobo來表達自己,對成人的信任就會愈來愈多,願意學習合作的可能也會愈來愈增加。 1歲bobo脾氣大,是因為他想要的,不是拿不到,就是不可以拿到。另一個原因是,成人不知道bobo要得是什麼?他只會指指點點,照顧者就得和幼兒大玩猜猜看的遊戲。如果,成人老是猜不著,有可能會讓他失去耐性,於是開始吵鬧。不過,要是猜對,就很容易贏得他的信任。默契總會慢慢建立。另一種方式,就是多和bobo說話。特別是當他指指點點,我們又猜對時,一定要用簡短的字句說出來,譬如,「杯子」、「喝水」等等。這樣做,會讓bobo知道還有比指指點點更有效表達需要的方法。當他知道成人很想「了解」,也很「在乎」他的需要時,他也會比較放鬆,比較有耐性的「努力」來溝通。 支持探索•保護安全 幼兒滿1歲之後,親子間容易衝突的另一個原因是,他變得愈來愈愛探索。由於bobo分辨危險的能力很低,好奇心又強,常會讓照顧者嚇出一身冷汗!成人在受到驚嚇時的正常反應是,情緒會變得緊張,不是大聲斥喝,就是動手阻止。結果,好奇bobo常在不知錯在哪裡時,就已經受到驚嚇。這對正在探索與學習而行動力超強的好奇bobo來說,也是一種阻擾。他會覺得怎麼自己老是做不對的事,老是被說「不可以」或「不行」! 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讓成人與bobo都能相安無事的相處呢?我覺得畫出地盤,讓成人與幼兒各自有自己可以自得其樂的空間,會讓事情變得容易些。另一種方式是成人稍作犧牲,讓bobo擁有比較多的空間,特別是家中空間較小時。很快地,他會長大,慢慢就能再調整回來。 從環境上調整與預做安排,可以減少很多親子間衝突,這是上上策,也能讓親子的互動,變得容易一些。成人不會覺得一直要糾正孩子,孩子也不會覺得自己老是被看管。照顧者可以將這些能量,轉化成很多的支持,讓bobo盡情探索。成人可以在確保幼兒安全的空間裡,放置他可以玩的玩具或和他一起玩,漸漸地,他就會知道自己可以在歸屬的空間,放心玩耍,對於誤闖禁區也不會有興趣。因為在安全的空間裡,幼兒已經得到大量的正向注意力,他會知道在哪裡,用什麼方式,讓自己可以得到更多「正向注意力」! bobo需要很多身體的活動 至於對身體有活動需要的bobo,成人唯一可以化解親子衝突的方式,就是一定要滿足他「需要」活動的身心需求。這段時間的幼兒,為了要讓自己全身從頭到腳的神經系統,能夠更成熟發展,他的精力特別旺盛,他需要不斷的「活動」身體。當bobo的活動足夠時,大肌肉發展會更敏捷,小肌肉發展會更加精緻化,大腦也會變得更聰明,整個身體的平衡感也會更好。 當身體活動的需要得到滿足時,bobo就會安靜下來,好像多出來的電能被用盡,可以重新的儲蓄電能!那種新鮮的感覺,就是幼兒最喜歡的時刻。所以,放電與蓄電得當,都會讓當天的親子關係變得容易與放鬆。照顧者可以觀察bobo身體電能的極限,不要讓他累過頭,無法統整回到平衡而大發脾氣。 成人最需要學習的地方,是了解多少的活動對自己的bobo才是恰到好處!成人也要觀照自己的極限,以免自己累過頭而變得缺乏耐性,對孩子的容忍力也會自然下降。這需要花點時間留意一下,多試幾次,就會找到平衡點。 管教有堅持•也有界線 往往成人只要想到「貓狗都嫌」的大bobo,總會覺得「愛的管教」談何容易!不過,這卻是很值得練就的功夫。因為,孩子「從此以後」就會不斷試煉成人愛的能力。動手管教是不合格的,動口罵人也是下策。處於這段發展的期間,當他犯錯時,可以多用「隔離」與「交換」的法寶。一方面可以轉移他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讓他「踢到鐵板」。因為您已經用行動告訴他,不可以的事就是不可以。若是bobo耍賴大哭大鬧,也只能讓他發洩情緒,慢慢消融情緒與接受現實,成人只要等待他安靜下來。不過,這些過程都需要「時間」來經歷與感受!但願,忙碌的新手父母,也能在管教孩子的事情上,放慢腳步,不要以效率來論斷bobo與自己的親子行為。 最親密的親子關係,在親子衝突的關鍵時刻,要巧妙運用力氣,時間也要用在最有價值回收的片刻裡!愛的管教,需要一點一滴累積,用心精算!重要的是,投資報酬率很高喔,而且是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成人最需要學習的地方,是了解多少的活動對自己的bobo才是恰到好處!成人也要觀照自己的極限,以免自己累過頭而變得缺乏耐性,對孩子的容忍力也會自然下降。 轉貼自bobo小天才雜誌

2008年11月18日
公開
8

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高招

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高招   管教孩子的方法有千百種,打罵孩子可以說是最直接的。但是時代在變,觀念也在更新,家長管教孩子的方法當然也不可能不變通!也許家長會感到疑惑,如果把棍子收起來,是不是就會寵壞孩子?其實,當孩子犯錯時,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自己負責,反而更能培養孩子獨立而理性的人格。   家長的手應該充滿關愛與溫暖,而不是讓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一個在戰戰兢兢中長大的孩子,會漸漸發展出負面的行為,例如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就說謊,有需求不敢說就偷竊等。不過,有些家長又時常感到很為難,因為除了打罵之外,他們似乎總是難以找到有效的教養方法。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妙法吧! 打罵孩子的常見原因   當被問到為什麼要打罵孩子時,許多家長的回答都是“不聽管教”。針對這個原因,程桂英老師在此要特別澄清一下。當父母在打罵孩子的時候,總是把原因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認為是孩子逼自己這樣去做,卻很少去尋求其他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其實,不管用什麼管教方式來對待孩子,其責任都要由父母來擔起,而不是孩子。正是因為家長不願意花心思去尋找其他的教育方法,所以才會有打罵的草率表現。一般來說,家長之所以要打罵孩子,主要有以下4大原因。 傳統教養觀念   不可否認,傳統的教養觀念對我們仍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為在傳統觀念中,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就是上對下,並沒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處的概念。傳統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輩的相處上,但在親子關系中卻十分欠缺。 自我情緒管理不佳   如果家長的心智不夠成熟,那麼對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壓力與包袱。當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有些家長就容易把怨氣發洩到孩子身上。當家長對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無法滿足時,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來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現不能令家長滿意,那麼家長多半會打罵上前。 熟悉的成長經驗   由于沒有及時接受新知識,或是經驗不足,所以有些家長就直接就套用原來父母的管教模式一一只要不順父母的意,就會受到這樣的打罵處罰。因此,當他無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來做事或生活時,也就喜歡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尋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長懶得思考其他的方法來管教孩子,認為打罵教育最方便,見效也最快。因此,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處罰孩子。 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妙法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育兒高手。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斷地充實新知識。如果您從小就沒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體驗,現在又很難去思考應該如何對待孩子,那麼請參考一下程桂英老師提出的10個方法。當您被孩子氣得火冒三丈的時候,不妨用這些方法來取代打罵的教養方式。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麼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此時,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程桂英老師特別建議,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8.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據程桂英老師介紹,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作者: 收藏至博採 出處: 騰訊網 責任編輯:zhouqiang

2008年11月17日
公開
7

關掉電視、開始閱讀∼特寫音效剝奪孩子思考的機會!

文�愛鄰復健科診所語言治療師 趙乃倬 拜視訊科技之賜,現在家庭中幾乎至少都有一台電視機,更甚者為了避免熱門時段搶選台器,各自房間都有一台電視機,遙控器在手,或坐、或臥、或躺,想看什麼就看什麼。假使電視台故障或碰上停電,便有許多人呆坐電視機前,不知道時間該怎麼打發!有的人甚至焦躁不安,大罵電視台或電力公司。朋友相聚聊天,習慣打開電視,選個較不吵雜的節目,當成背景聲音。總之,現代人的生活和電視幾乎是分不開。 現代的小朋友就更不用說了,幾乎是為了電視而生存。節目開始小孩子的眼睛便瞪得大大的,真是八風都吹不動!有熟悉的布偶,一跳一跳的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與一群小朋友唱唱跳跳,還不及電視高的孩子,仰著頭站在螢光幕前,隨著布偶搖搖可愛的身軀,哼哼啊啊的。很多家長心裡想著:「自己的孩子真聰明!才牙牙學語,就能跟著電視節目唱歌,甚至學英文,在親朋好友面前要孩子特意表演一番。」各位父母,這可能是錯誤的觀念! 近年來國外有很多的研究報告顯示,長時間看電視造成腦部活動力大減,只要在電視螢光目前坐上半個小時,人的新陳代謝與活動力都會下降,甚至看電視會使人變得被動與焦慮。專家們從腦波的研究,來透視電視對腦部的影響─人腦中有阿爾法波(Alpha Waves),與類似催眠效果有關;還有貝塔波(Beta Waves),顯示意識、理性思考。研究發現,人在閱讀時,腦中產生大量快速活躍的貝塔波;所以看電視的時間愈長,腦中的阿爾法波愈強、貝塔波愈弱。腦部活動力大減,人就像被催眠一樣,思考力與注意力都下降。在美國小兒科學會(AAP)還公佈相關訊息,極力主張父母避免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 知名兒童教育學者皮爾斯(Joseph Chilton Pearce)指出,對於快速發育的幼兒頭腦而言,電視是剝奪幼兒腦部吸收適當養分的機會,不僅妨礙腦部發展,還傷害未來的學習能力。 電視真的會把孩子變笨嗎?在此由電視的特性一一來說明: 一、特寫音效剝奪孩子思考的機會 電視節目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會採用大量閃爍的色彩、特寫的畫面及大分貝的聲音。注意喔!這些只能刺激腦部較原始的部分,不能幫助幼兒發展思考能力;思考區域至少需要五到十秒來處理刺激,但大部分的電視節目每五、六秒廣告,甚至每兩、三秒就變換畫面;像連發炮一樣,讓思考區域毫無參予機會。長期下來,這樣的刺激不僅無助思考發展,甚至讓人沮喪。 二、色彩刺激使左右腦失衡 人的右腦是直覺區,對於視覺影像、色彩及新奇的經驗特別有反應。左腦則是處理邏輯推理,負責分析語言的聲音,意義與抽象思考。而電視的色彩刺激幾乎全由右腦處理,相對減少對左腦的刺激、削弱了左腦的功能。這不僅影響對語言、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也減少聯繫左、右兩腦之間神經的發展,如果聯繫兩邊的神經沒有接受足夠的刺激,不能適當發展,可能會造成注意力與學習困難。 三、看電視的眼睛懶得看書 電視對兒童閱讀的影響,不僅搶佔了兒童看書的時間,而且破壞了視覺系統的學習。眼睛盯著電視螢光幕,眼球很少運動,既不用擴大瞳孔,也很少甚至不用來回移動,缺乏一般的瀏覽活動。更重要是讓孩子的心變得懶惰、被動。 電視節目用各種花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得兒童習慣於外在的刺激而學習。所以專家特別強調:「在學習與閱讀習慣完全培養好之前,最好完全不要看電視。」 四、孩子畫不出自己的白雪公主 看電視造成的問題,就是使得孩童習慣於完全不用自己的想像思考能力。在人生最初的三年,孩童應該學走路,學說話,學思考。但是電視卻讓幼兒坐著,沒時間進行有意義的談話,而且嚴重傷害思考能力。 五、思考力凍結 電視腐蝕了腦中的感官! 它扼殺了想像力! 它阻塞、攪亂了心靈! 它把孩子變成如此遲鈍與盲目 ! 孩子再也不能了解幻想與夢境! 他們的腦子變得像乳酪一樣鬆軟! 他們的思考力生銹、結凍! 關掉電視說個故事吧,給孩子的夢想一雙堅強的翅膀;牽起孩子的手,到真實的空間世界中探索去,讓孩子有踏踏實實的學習經驗。才剛起步的孩子,有太多發展目標與里程碑要完成,別讓他呆坐在電視面前,趕快拿起書說個精彩的故事,讓孩子手中可以隨時捧著書,進入書中無限的想像空間。 本文作者【趙乃倬語言治療師】 本文由【愛鄰復健科診所授權】提供 --------------------------------------------------------------------------------

2008年11月15日
公開
22

回新竹阿嬤家

回新竹阿嬤家

2008年11月12日
公開
7

凌晨2點歡到4點

凌晨2點歡到4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