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carriecg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發育.清潔.固齒 寶寶長牙的必修3堂課

2008年08月15日
公開
48

不知不覺中,寶寶已經從無「齒」變成有「齒」了!面對這些剛剛萌發的乳牙,新手父母應該如何幫寶寶照顧,才能讓他擁有一口健康的好牙呢?寶寶長牙的必修3堂課,正式開課囉! 最近是不是發現寶寶的食欲變差,或是咬到東西就不舒服的情況呢?身為寶寶守護者的爸媽,可得好好注意一下,因為寶寶可能已經進入長牙的階段了! Class 1 發育篇 6個月大開始長牙 平均來說,寶寶大約6個月大就開始長牙,直到2歲結束乳牙的生長期。碧礽牙科牙醫師曾鈺婷表示,寶寶牙齒的萌發,就像是幼苗從土壤裡面冒出來,所以在牙齒還沒有冒出來之前,首先會發現寶寶的牙齦出現鼓鼓的現象,再來牙齦會稍微有發炎的症狀,牙齦顏色會變得紅紅的。由於牙齒正在努力鑽出牙齦,難免會造成傷口,所以寶寶會有不適的感覺,有些較為敏感的寶寶,可能還會因此伴隨輕微的發燒。 2歲左右長滿20顆 寶寶牙齒生長的順序,最早開始長的是下排的2顆小門牙,再來是上排的4顆牙齒,接著是下排的2顆側門牙。通常寶寶在2歲左右,乳牙會全部長滿,也就是上下各10顆,總共20顆牙齒。一般家長最關心的,還是寶寶的牙齒長得整不整齊,會不會影響美觀,曾鈺婷醫師表示,寶寶牙齒的整齊、美觀程度,可分為2個部分: (1)先天因素:也就是遺傳所致,由父母的基因決定。 (2)後天因素:有些寶寶喜歡吸吮手指,這種行為容易造成牙齒和嘴巴之間咬合不良,上排的牙齒會凸出來,類似暴牙;而長期吃奶嘴的寶寶,嘴巴則會有點向上翹,正是牙齒凸出而導致,如此一來,牙齒自然無法整齊了。 課堂番外篇乳牙會影響恆牙發展嗎? 雖然寶寶長大後還會經歷換牙的過程,但乳牙絕對會影響日後恆牙的發展。曾鈺婷醫師表示,如果寶寶在乳牙階段就產生蛀牙,待蛀到神經處時,除了會感到不適之外,當神經被腐蝕之後,就會影響恆牙的發育。因為牙齒有向前傾的特性,所以一顆牙齒蛀掉後,跟它相連的牙齒就會往前推進,將會阻礙恆牙生長的空間。等到寶寶長大後,齒列會變得擁擠,也就不可能整齊,未來還必須因此矯正,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 Class 2 清潔篇 長牙前:漱口、紗布巾並用 想讓寶寶擁有一口好牙,口腔的清潔工作非常重要。曾鈺婷醫師認為,長牙時,牙齒鑽出已經使牙床上有傷口,如果又有食物殘渣停留在傷口上,將會讓發炎情況更加嚴重,因此父母一定要格外注重寶寶的牙齒保健。 寶寶6個月大、尚未長牙之前,家長可以使用漱口的方式清潔,想再清潔的更仔細一點,則可使用小紗布或小毛巾,套在食指上,伸入寶寶的嘴巴,清潔整個口腔。現在市面上也有套在大人手指上的指套型乳牙刷,能讓潔牙工作更方便,也是不錯的選擇。 長牙後:軟毛小牙刷輕輕刷 等到寶寶開始長牙,除了延用長牙前的清潔方式,也可以使用寶寶專用的軟毛牙刷,幫他清潔牙齒。不過家長要記得,使用牙刷時,力道一定要輕,因為再軟的刷毛,若是用力過度,還是會讓牙肉不舒服,所以在施力方面要特別留意。 另外,需不需要使用牙膏呢?曾鈺婷醫師認為,在寶寶還無法理解家長傳達的訊息前,最好先不要使用牙膏,用牙刷沾清水或開水輕刷即可。由於牙膏的成分中,多少含有氟或香料等化學物質,雖然對清潔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萬一寶寶不慎把牙膏吞進肚裡,反而不好。等到寶寶大一點,能夠理解「不要吞下去」的意思時,再讓他使用牙膏較佳。 課堂番外篇如何知道牙齒刷乾淨了沒呢? 一般而言,寶寶的各顆牙齒之間縫隙較大,比較不會藏污納垢,不過為了保持牙齒健康,最好在刷完牙之後,再幫他使用牙線,清潔齒縫。至於牙齒咬合面的部分,由於有溝紋,不容易用紗布或毛巾擦拭,就需要用小牙刷清潔了。寶寶的潔牙動作,大約必須來回清理潔5∼6次,曾鈺婷醫師表示,幫寶寶刷完牙後,可以先用小紗布或小毛巾,擦拭一下他的牙齒,確認牙齒表面上沒有白白、軟軟的附著物即可,如果還能擦出黃黃的牙垢,表示還沒有徹底清潔乾淨。 Class 3 固齒篇 定期檢查鞏固牙齒 當寶寶食欲變差,或咬到東西就不舒服的時候,爸媽可以注意一下,寶寶是不是開始長牙了,也要更注重牙齒的清潔。因為寶寶無法自行照顧牙齒,縱使有家長幫他清潔,也難免有死角,因此曾鈺婷醫師建議,從寶寶6個月大起,應該每3個月至牙科報到一次,請醫師觀察寶寶的口腔發育是否正常,再進行專業的清潔,是較為安全的做法。如果家長清潔得當,獲得牙醫認同,則可延長至6個月定期檢查一次。在長牙的過程中,也可能會遇到異常的情形,像是牙肉腫成一個一個的水泡狀,曾鈺婷醫師認為,碰上這類情況,爸媽也不需要太緊張,只要趕快請牙醫檢查,並不會有何大礙。 慎選固齒器訓練咀嚼能力 寶寶在萌牙階段中,會喜歡咬東西,其實道理就跟小動物需要磨牙一樣,而固齒器不但可以訓練咀嚼能力,同時達到按摩牙齦的功用,並減少牙肉的不適。曾鈺婷醫師認為,在選擇固齒器時,只要有符合國家標準,經過安檢合格,大多都能安心購買,不過固齒器是讓寶寶放進嘴巴裡的玩具,所以必須注意顏色是否會脫落、邊緣是否平滑,以免寶寶誤吞了掉漆,或造成嘴巴割傷。為了避免寶寶吃進細菌,固齒器別忘了經常消毒,可以用酒精擦拭,或是浸泡在漱口水中,再用開水沖洗過,應該就能達到殺菌的效果。 課堂番外篇咬固齒器會使牙齒不整齊嗎? 寶寶愛吸手指、奶嘴或愛吐舌頭,會造成上排的牙齒凸出,下排的牙齒凹進,形成暴牙,所以這些習慣應該儘早改掉,最慢也要在3歲前戒除。同樣地,寶寶在使用固齒器時,也要注意他玩的方式。曾鈺婷醫師表示,若是正常的咬合,當然無妨,但如果是不當的吸吮或只用前面的牙齒咬動固齒器,將會影響日後牙齒的生長、咬合和美觀。家長們還是要隨時觀察,才能幫助寶寶長出漂亮的牙齒。 曾鈺婷醫師 現任碧礽牙科牙醫師 經歷國泰醫院牙醫師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 媽媽寶寶-雜誌-YAHOO!奇摩新聞http://tw.news.yahoo.com/magazine/mombaby/index.html

1歲寶寶的行為標誌:攻擊

2008年07月28日
公開
23

一歲的寶寶偶爾會用拳頭和牙齒跟爸爸媽媽或其他小朋友「交流」,這是許多媽媽的煩惱,生怕孩子長大會變得很暴力。然而專家解釋:一歲左右的寶寶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很正常,應該辨證的看待這些行為:一方面,這種行為只是孩子發育到這個年齡的標誌,每個孩子都會經過這個時期,爸爸媽媽不必過於擔心。另一方面,雖然這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過程,但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做正確的指導,孩子很可能會養成打人的壞習慣。   另外,專家指出:對待一歲「暴力」寶寶,只有先應該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找到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   ★武力背後鮮為人知故事   孩子也和大人一樣,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如果他咬了其他小朋友,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一歲左右的孩子還不會為自己解釋,所以對「他為什麼要咬人?」一直讓我們困惑。現在讓我們一起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究竟是什麼讓孩子不得不動用「武力」解決問題。   ★貧乏的語言表達能力   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對一歲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也正是因為他不會說話,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的溝通,所以他選擇咬人或是打人,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因此,下次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達,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時,一定要好好安慰他,肯定的告訴他「別著急,媽媽會幫助你的」,這樣他就不會把怒火發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他正在學習自衛   有時候孩子打人是出於一種自衛,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小朋友搶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頭髮。寶寶決不會容忍自己被欺負,他會全力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只是一種本能。   ★口腔發育的需要   專家解釋說,一歲左右的寶寶,口腔內牙齒、肌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育,他很喜歡把東西放到嘴裡咬,可以幫他緩解口腔發育給他帶來的不適。另外寶寶在學習說話的時候,也很喜歡把能抓到的東西放到口中,當然也包括小朋友的胳膊或手。這僅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種方式。好像只有這樣做他才能得到準確的認識。   ★孩子的因果試驗   很多爸爸媽媽都想知道,為什麼一旦孩子們和玩具在一起時,就會出現可怕的哭鬧聲,為什麼他們每個人拿到自己的玩具還不能安靜呢?答案很簡單,寶寶在玩耍的過程中,除了知道玩具帶給他樂趣之外,還意外的發現他的行為可以帶來不同的後果,「如果我打了其他的小朋友,就一定會有事發生」。所以他總是不斷嘗試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周圍事物。   ★孩子也需要自己的空間   一歲左右的寶寶,不能準確的把握空間關係。所以他經常會發現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擠到一個小空間裡。出於一種條件反射,他會不自覺地推開擋在他前面的孩子,或是對身邊的小朋友採取武力進攻的方式。這樣就可以確保自己有充足的活動空間了。   ★寶寶正感到情緒不好   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選擇自己的方式發洩不滿情緒。比如在他餓了、累了、尿布濕了時,他的心情就會很糟糕,這時候最容易出現孩子之間互相打鬧。另外,一歲的孩子正在學習各項技能的時候,當他遭遇失敗時心情會跟著變壞,打人的行為就很容易出現了。   ★爸爸媽媽的和平戰略   對寶寶來說,打人和咬人只是他認識周圍事物的一種平常的方式。所以沒有什麼可以讓他停止這種行為。而你所要做的是保證孩子的安全,讓他在這些攻擊行為中免受傷害。   ★告訴孩子「不」   當孩子行為可能發生危險時,你應該及時制止他。用最簡單的語言清楚、嚴肅(但不是威脅)地告訴他「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會受傷的。」然後用把孩子的注意吸引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比如一個動畫片。除此之外,在孩子煩躁想攻擊別人的時候,可以為孩子提供其他選擇,比如給他一個枕頭,讓他隨便處置,還可以教她使勁跺腳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或者教會孩子如果下次他生氣了可以到你身邊尋求幫助。   ★別讓孩子從攻擊中獲得任何好處   寶寶並不是故意選擇使用武力爭奪玩具,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或是生理特徵。一旦他從這種行為中獲得利益——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那麼他就可能把攻擊別人和取得玩具聯繫起來。也就越來越喜歡用攻擊的方式和人交流。   ★相對打人的寶寶來說,要更多注意受害的寶寶   當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時,最好給受傷的寶寶更多關註:吻一吻受傷一方的小傷口,詢問他有沒有問題。然後,用堅定的語氣對欺負人的寶寶說:「不許咬人。咬人會讓別人很疼。」如果孩子被別人咬然後又去咬別人的話,千萬不要懲罰孩子。   ★多稱讚孩子的好行為   當孩子沒有依靠攻擊而解決問題時,你應該多多鼓勵他的這些行為,讓他能意識到這才是對的。比如你可以表揚他的行為「你把玩具讓給小朋友玩,你是個好孩子。」   ★做孩子的好榜樣   和孩子玩的時候不要咬你的孩子,也不要打他。如果你對他說「我要吃了你!」而且把小傢伙的腳趾或手指放到自己的嘴裡,那麼他就會很自然地嘗試對別人這樣做。   ★溫柔地安慰孩子   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挫折,比如走路、說話等等。這時需要你為他提供一些溫柔的積極的安慰,以防止他變得暴躁。比如一個舒服的溫水浴。孩子在洗澡時可以忘記之前的不愉快,再加上一些他熟悉的玩具,會讓他對自己重新樹立信心。   ★給孩子們更大的活動空間   如果孩子像大海裡的沙丁魚一樣,擠在一起玩耍。那你就不必對他們的互相攻擊的行為產生驚訝了。因為這是必然的結果。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容忍自己活動的空間過於狹小。   ★重要提示:爸爸媽媽不能做的三件事   對待孩子的攻擊行為,除了上面敘述的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的事之外,還有些事是我們不能做的:   1、不要訓斥打人的寶寶:寶寶並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你突如其來的訓斥只會讓他感到莫名其妙。   2、不要因為孩子打人,就讓他也嘗嘗挨打的滋味:孩子不會理解你的用意,他只會覺得你是在傷害他,最壞的結果可能讓孩子不再信任你。   3、不要鼓勵孩子報復打他的小朋友:如果「受害人」反過來去報復犯人」,那麼最終的結果是「犯人」會越來越多。 來源: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