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多多寶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協助孩子融入團體生活

2010年03月11日
公開
6

協助孩子融入團體生活 採訪�林明佳 諮詢�首府托兒所所長 黃秋華 學校即社會的縮影,孩子透過同學、朋友與師長來認識自己; 從中也學到如何尊重他人、妥協讓步並調適自己情緒, 團體生活對於孩子未來的社交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與 語言能力等,都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幼稚園是孩子 第一個接觸的正式團體,透過本篇的方法與技巧, 幫助孩子快樂融入學校生活吧! 團體生活適應兩階段 首府托兒所所長黃秋華表示,孩子進入幼兒園後的適應 情形可以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是對於陌生環境的適應期, 一般小朋友約需花2∼3週來適應新環境;待孩子漸漸地 熟悉環境後,就邁入第二階段的適應期, 此時主要面臨人際問題,如爭執、搶玩具等衝突; 一般約1∼2個月後才有辦法跟其他孩子打成一片, 但有些小朋友的調適時間可能會更長或更短,因人而異。 Stage1適應陌生環境 孩子跟爸媽分離,面對全新的人事物,自然會感到壓力、 調適不過來,因而在生理、心理上可能出現退縮行為, 例如在家裡會自己上廁所,到學校忽然就不會了; 或是變得很黏人,只要爸媽一離開就大哭;或是產生收假症候群, 收假前一晚就開始感到悶悶不樂。 其實,大人換到一個新的工作崗位都會感到緊張了, 更何況是年幼的孩子呢?適應新環境本來就需要一段時間, 家長毋須過度擔憂孩子的退縮行為。黃秋華建議家長們, 在入園前先跟孩子、老師做好溝通,可以幫助孩子之後早日 適應幼兒園生活。以下針對入園前與入園後,提供一些 方法和觀念,讓家長幫孩子有效撫平面對新環境、新事物的 不適應與不安全感。 消除寶寶入園恐懼! 入園前預防針 •與孩子聊聊幼稚園的生活,協助孩子做上學前的心理準備 入園前,家長可以先用有趣的圖片、照片、故事或別的 小朋友的經驗,告訴孩子幼稚園的生活情形, 藉以減輕其緊張與恐懼。當孩子提出各種對學校的疑懼或問題, 家長也應耐心的詳細解說,甚至告知可能會面臨的不便、困難, 以及他可以如何解決的對應之道,如此可降低孩子的不安, 亦幫助孩子知道如何去適應新環境。 •給孩子積極、正向的鼓勵,讓孩子覺得上學是愉快的 父母如果能以肯定、鼓勵的正面態度,帶領孩子面對即將 入園的事實,大多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心,並嚮往幼稚園的新生活。 家長切忌對孩子說「你再不乖,就送你去幼稚園。」 這樣的言語會讓孩子誤以為幼稚園是懲罰自己的地方, 從而產生抵觸之情緒。 •平時就給孩子探索及接觸新事物的機會 在平日應多鼓勵孩子在可行且安全的範圍去探索、接觸新的人事物, 這些成功經驗將讓孩子更有信心去適應入園後的生活。 例如帶去公園做些小型社交活動。 •調整作息時間 家長最好在開學2∼3週前就配合學校作息,每天以半小時 為單位慢慢調整孩子就寢時間至正常,並培養固定的生活作息, 如晨起、午休、吃飯等,將有助孩子對學校生活的適應。 •帶孩子一同拜訪要就讀的幼稚園與班級 帶孩子去拜訪幼稚園,不但可以讓孩子認識老師,也藉此機會 熟悉環境;可徵求院所及老師同意,在幼兒園多參觀一段時間, 讓孩子玩一玩園裡的遊樂器材、坐一坐教室的椅子、看看其他 新朋友,都可以消除孩子對未知環境的不安全感,進而對上學產生期待。 入園後強心針 •幫助孩子克服依賴性 孩子一開始會有負面反應,不一定代表他不喜歡上幼稚園, 有時只是對於陌生環境的恐懼。家長要相信孩子能適應 新的環境、保持耐性,給孩子多點時間調適, 家長從旁提供適當的協助與鼓勵就好。 •正大光明與孩子道別 與孩子分開時,最忌諱偷偷摸摸地離開,如此會讓孩子 誤以為爸媽不要他了,家長應該向孩子保證幾點會來接他, 讓孩子比較放心;此外,也不要因為孩子哭鬧而欲走還留, 這樣一來,只會讓孩子的哭鬧更加嚴重。 •讓孩子帶熟悉的東西到學校 家長可以讓孩子帶著自己熟悉的東西上學,如毯子、玩偶、 家人照片、故事書等,這些會使孩子在學校感到安全與熟悉感, 減少不安與焦慮。 •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 鼓勵孩子多交朋友,教孩子與朋友分享他的玩具及點心; 甚至邀請班上小朋友到家裡來玩,準備點心讓孩子帶去 請班上同學吃等。幫助孩子有更多機會與班上的小朋友互動, 增加其上學的意願和樂趣。 •新生入園要提早來接送 剛入園的一個星期到半個月時間裡,幼兒特別希望父母 早點來接他,好能早點與父母團聚,建議家長們可依據孩子 的不同情況,盡量早一點接孩子回家,並帶著微笑和愛來接 孩子。不過可別亂許諾,像是「乖∼媽媽吃過午飯就來接你」等。 •以平常心看待孩子反應 要這年紀的幼兒不要哭鬧、要勇敢,是不可能也不合理的, 如果孩子不想上學,家長應該傾聽、接納孩子可能會有的感受, 並引導孩子紓解不安的情緒。面對孩子大吵大鬧或鬱鬱寡歡的 情況,家長應該保持微笑,而不是跟著難過或焦急, 這樣才有助緩和孩子的情緒。 【Check∼自理能力檢核表】 平常在家裡就要訓練、教導孩子生活能力,如此一來, 在孩子入學前就已經有一些基礎的生活自理能力, 能幫助他們適應環境。現在就來檢核入園前須要哪些"裝備": ★會自己穿脫衣服、鞋襪。 ★會自己上廁所、大小便。 ★會自己用湯匙吃飯。 ★會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 ★知道自己的姓名、家人姓名、家中地址與電話。 ★會自己洗臉、洗手與擦鼻涕。 ★會自己收拾玩具。 Stage 2 適應團體交往 當孩子開始慢慢地能接受團體生活的起居和作息習慣後, 就邁進適應期的第二階段,此時會常和一群同性或異性的小孩互動, 會開始關心自己能否成為團體其中的一分子,注意團體歸屬。 此時最常見的人際問題即是與同儕間的相處摩擦, 像是口角衝突、搶玩具或是被孤立等,而需要孩子 花時間和精神去適應。 為什麼有的孩子很快便能跟其他小朋友玩在一塊, 有的孩子卻總是一個人孤單的坐在角落呢? 黃秋華表示,孩子的行為除了受到家庭、社會、環境因素 影響之外,還有一個因素,即先天特質所帶來的影響─「氣質」。 氣質是指個人在情緒上的反應特徵,是對於外在刺激 所產生的感受、反應習慣與表現強弱程度等, 是一個人固有的心態和情緒表現。 沒有哪一種氣質一定比另一種優秀,每個性格都有其優缺點, 也會轉往更健康或更惡化的一面;我們不應強迫孩子違背其本性, 而是幫助孩子充分發揮其性格潛能,氣質可透過後天教養加以形塑, 因此,家長和老師應當留心觀察孩子的行為動機, 並了解、接受孩子的性格,用適當的愛與管教, 將孩子氣質導向健康的那一面。黃秋華也指出幼稚園 常見的相處問題,提供家長們作為參考。  •Problem1太過霸道 主要行為:霸道、愛生氣,甚至具有攻擊性,作風獨裁, 要求大家都要聽他的,導致其他孩子不喜歡跟他一起玩, 在班上沒有人緣。 化解方式: 「除了我以外,沒有人可以用!」「聽我的!我的話才算數!」 你的小孩是否總是習慣頤指氣使,而忽略他人的感受呢? 要孩子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讓他知道沒有人喜歡被使喚, 並在孩子出現霸道甚至打人的行為時當場制止,及解釋為何 他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Problem2害羞內向 主要行為:永遠在等待別人邀請或是開口,當別的孩子找他玩時, 通常不是被拒絕要不就是沒有反應,或是只講自己想講的話題, 而不會回應別人的話題,久而久之就沒有人來找他玩了。 化解方式: 當小朋友回家哭訴:「我不要上學了∼都沒人跟我玩!老師也不理我!」 這時父母不要急著向老師興師問罪,先詢問孩子為何都沒人跟他玩, 是不是因為他都沒有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是他說的太小聲、表達的 不夠清楚,所以別人不知道。幫孩子找出中間的問題, 幫他一起想對策,並鼓勵他勇敢說出自己的需求。 •Problem3不懂輪流、分享 主要行為:不習慣輪流、分享,喜歡私藏玩具, 或是對自己的東西有很強的佔有慾。 化解方式: 幼兒正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階段, 認為世界總是繞著他們運行,假如又是家中唯一獨子, 因為沒有兄弟姊妹可以分享,自我中心的傾向可能更加明顯; 一旦上學後,發現玩具及遊樂設施都需要輪流, 可能會難以適應,建議用機會均等的方式(如猜拳、抽籤等), 要求孩子與大家一起互相輪流。大人也要經常提醒小孩分享, 並強調分享的正面價值。 【Check∼家長配合事項】 ★第一次讓寶貝離開家裡這麼久,家長心裡難免感到擔心害怕, 如果知道如何與幼稚園的老師溝通配合, 也能間接地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環境唷! ★為孩子多準備1∼2套衣物,讓他帶去幼稚園, 預備汗濕、尿濕或是弄髒時可以立刻更換。 ★當想跟老師討論有關孩子的問題時, 為顧及孩子的學習不被中斷及打擾, 須事前與老師約定面談時間,或是以電話或E-mail聯繫。 ★告知老師孩子身體的狀況、個性、優缺點等個人特質, 讓老師能對孩子的狀況能有初步的瞭解。 ★注意孩子的聯絡簿,從連絡簿可以知道他在學校的生活情形, 以及老師希望家長配合的事項,家長亦可透過意見欄與老師溝通。  關心 是最好的陪伴 黃秋華表示,孩子在校的人際相處、老師的教學態度 以及教學活動的方式等,都會影養孩子對上學的喜愛程度; 當父母發現孩子出現適應不良的反應時, 可以從上述的角度來探索,找出孩子不適應的原因, 協助孩子克服難題。家長們也應每天抽空跟孩子聊聊 幼稚園的新生活,利用接孩子返家的途中、晚餐時間、 散步時間、洗澡時或睡前;多關心孩子在學校 發生的人、事、物, 而非一味追問「老師今天教什麼?學了什麼?」, 反而造成孩子的壓力。了解孩子在學校的適應情形, 才能幫助其快樂的融入幼稚園的生活。 *黃秋華 現職:首府托兒所所長 學歷:經國管理學院幼保科 《育兒生活》• 2008�9月號 (資料來源:育兒生活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