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逸心 媽媽

日期

#Tag

突破心防 學會擦屁屁

2007年12月31日
公開
29

突破心防 學會擦屁屁 2007-09-29 Page:1/1 【文�柯寶絢 (學前教育雜誌特約編輯)】 根據統計,寶寶約從1歲半開始如廁訓練,3歲時便可在大人的幫忙下,完成排泄以及穿脫衣褲的動作,3歲半左右即能自行完成小便動作,但是,要他們使用衛生紙並完全自理大小便,則需至4歲半。 即使孩子曾經有過幾次成功的自理經驗,也不代表他們從此不需要協助,偶爾時間急迫或是衣服較難穿脫,仍需要爸媽或老師伸出援手。爸媽可以多給孩子一些時間練習,或想辦法鼓勵他獨立自主。 便便髒髒 好害怕 孩子的行為彷彿一面明鏡,誠實地反映父母的態度。通常孩子不願意自己擦屁股的首要原因,就是覺得大便很髒,害怕自己摸到以後也會變得髒髒臭臭的,而這可能導因於爸媽無意中表現出對排泄物的嫌惡所致。 其次則是因為照顧者太勤勞,總是為孩子做得周全,以至於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只要說「不會」就有人代勞,既剝奪了學習的機會,還抹滅了他的自信。 第三,當家庭出現新成員,或媽媽回職場上班、孩子進幼稚園讀書的時候,爸媽可能發現孩子早就學會的事(譬如自己進食,或者大小便自理),突然之間耍賴說什麼都不會,這是因為孩子希望爸媽多與自己親近,所製造的相處時機。 對症下藥 邁向獨立 瞭解孩子不願自理的原因,並對症下藥,寶寶就可以漸漸邁向獨立。怕髒的孩子,只要讓他明白排泄是健康生理現象,手沾到大便跟玩沙子一樣,洗一洗就能潔淨,孩子便會慢慢願意嘗試;太依賴的孩子,請爸媽多給他嘗試的機會,只要比上次進步一點點,就大方給予鼓勵:「看,進步囉,下次一定更棒!」;安全感搖擺的孩子,多給他一些擁抱,每天撥出時間和他單獨相處談談心,讓寶貝知道爸媽對他的愛依舊不變,孩子就會回復正常模樣。 清潔步驟 男女孩大不同 由於天生結構不同,女孩陰道與膀胱位置接近,尿道比較短,以至於較男孩容易受到泌尿道感染,為了避免讓糞便的細菌感染生殖和排泄系統,幫女寶寶擦屁屁時,請由前往後擦;教導孩子自行擦屁股時亦然,讓孩子自小養成衛生習慣。 男孩雖然比較不容易被感染,但糞便裡攜帶的大腸桿菌等細菌,一樣有機會由尿道入侵,造成膀胱或腎臟發炎,而且包皮容易藏污納垢,所以爸媽每次幫寶寶洗澡時,要記得將包皮往上推,把龜頭洗淨,並在孩子學習自理時教導清潔步驟。而且,穿上褲子以後,不論是男女寶寶或者爸媽本身,都要記得洗手喔! 洗屁屁真簡單5 tips █初學準備多一點衛生紙 為了避免孩子「出師不利」,才剛準備學習自理,就因用力不當擦破衛生紙、或者衛生紙折得太小,讓手沾到糞便,而不想自己擦屁股,請爸媽在剛開始訓練的時候,多準備衛生紙,等孩子技術較為純熟以後, 再教導簡約使用的方法。 █沾到便便也不怕 平日幫孩子清理大小便時,不小心沾到糞便,請別大驚小怪,只要用平靜的語氣陳述:「我的手沾到你的大便,用香皂洗香香,手就乾淨了!」洗給孩子看,甚至讓孩子聞一聞。也讓他明白:用衛生紙擦屁股,並不會讓手變髒或沾染到糞便的氣味。 █給予清潔指標 教導孩子擦屁股時,請記得告訴他們:「擦到衛生紙白白的、沒有沾到大便的時候,就是擦乾淨了。」這樣孩子才知道要擦到什麼時候,以免過度擦拭反而破皮。家裡清洗方便,還可以順道用清水和香皂洗屁屁,不但洗得更乾淨,也比較不會擦破皮。 █創造洗屁屁口訣 清潔的步驟,大人駕輕就熟,但對於剛學習的孩子而言,卻很容易忘東忘西。這時候爸媽可以編個「擦屁屁口訣」,譬如:「脫褲ㄣ便便,摺紙擦屁屁,由前往後擦,屁屁好乾淨!」一開始自己邊念邊做,後來和孩子一起念,但是看著他做,最後寶貝自然就會自己跟著念謠做了。 █適當地懶惰 確定孩子具備自理能力以後,爸媽要適當地狠下心來,讓寶寶自己練習。您可以告訴孩子:「媽媽正在忙,請你自己擦。」或「你可以的,媽媽覺得你昨天做得很好。」等時間一久,孩子在馬桶上蹲久了也會累,可能就動手自己擦了。剛開始寶寶或許擦不乾淨,在小內褲沾上一些糞便,請爸媽別介意,再重點提示就行。 【資料來源:《學前教育雜誌》9月號】 --------------------------------------------------------------------------------

最不受歡迎的八種媽媽

2007年03月16日
公開
30

最不受歡迎的八種媽媽 大部分的父母都想過,希望自己孩子長大之後要成為什麼?有些人甚至還幫孩子規畫了人生藍圖,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因此而擁有寬廣的生命版圖,有無限的發展空間;也有的父母事事為孩子打算,事事為孩子做決定,以為這一切都是為孩子好,為孩子著想,殊不知,最好的教育其實就隱藏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當中。以下是加拿大某兒童教育專家,針對該國一百二十餘所幼兒園中的二千多名兒童所做的訪查,調查主題是「你不喜歡媽媽有哪些表現?」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來自孩子心海最真切的聲音吧! 1.只顧自己玩的媽媽 有的媽媽動輒半夜三更才回家,一星期才看到孩子二、三天;有的媽媽則著迷於連續劇,只要一坐到電視前面,就會忘記時間與空間,非等到電視節目結束,才會回到現實。這類媽媽可稱為自私媽媽,孩子不但感受不到媽媽的責任心,也無法對自己的存在產生認同感。 2.只想著爸爸的媽媽 雖然爸爸辛苦在外打拼,全家人都應該體諒他,但是如果媽媽總是把最大塊的蛋糕留給爸爸、每次上菜市場只惦記著要買爸爸愛吃的菜餚,好像媽媽的生活中只有爸爸才是主角,孩子也會無所適從,甚至對爸爸感到忌妒。 3.愛體罰的媽媽 沒有人喜歡故意做錯事,有時候,犯錯甚至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如果孩子犯一點小錯也嚴厲的體罰他,長久下來,孩子會覺得媽媽一點都不愛他,相對地也會不再愛媽媽了。 4.不尊重我朋友的媽媽 雖然說孩子受同儕的影響很大,但是,每個孩子總都有一些優點,如果媽媽對孩子周圍的每一個朋友都有所批評,甚至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跟其他小朋友玩,以為其他小朋友會帶壞自己的孩子;此時,心中最難過的其實就是自己的孩子。 5.說話不算話的媽媽 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家長難免會給孩子一些承諾,像是:「如果你乖乖吃完這碗飯,媽媽就帶你去動物園」、「等你生日那一天,媽媽再買遙控飛機給你」……或許承諾的當時只是為了要安撫孩子的情緒,但是,一旦說出口,就要能做到。如果常常說話不算話,就會破壞孩子對母親的信任。 6.過於嚴厲的媽媽 由於求好心切,媽媽常常會以完美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卻缺乏對孩子能力、情緒等諸多因素的考量,形成孩子學習上的重大壓力來源。輕者,孩子或許可以自我調適;重者也許會對生活造成重大的影響。 7.太肥胖的媽媽 每個孩子都認為自己的媽媽是美麗的,因此對孩子來說,朋友對媽媽的嘲笑就是最無法忍受的屈辱。當同儕嘲笑母親的肥胖或邋遢時,孩子會覺得就好像是在嘲笑自己一樣。當孩子因為思考能力有限,把這種帶給他難過的原因,歸為媽媽太胖,進而折損了對媽媽的尊敬,對於孩子與父母都會有負面的情緒影響。 8.不好玩的媽媽 孩子都會很興奮的要跟媽媽分享他發現的「大秘密」,而一個老是以為孩子的發現、發明都很無聊,或是從不蹲下來陪孩子看花、看草、玩遊戲的媽媽,不僅會成為孩子心中最無趣的媽媽,還會折損孩子的好奇心以及對未知世界探險的能力。 上述八種媽媽,真實的呈現出孩子在日常生活當中,最不喜歡的親子互動形式,而其中的共同點則是忽略了孩子所呼喊出的求救聲;當我們回頭審視自己,也許會發現自己已在不知不覺中,落入這樣刻版的生活態度中,甚至看到孩子漸漸成為這幾種生活態度的翻版,並不斷的重現在下一代的下一代…… 親愛的家長們,如果您跟我一樣,不希望這樣的情景不斷複製,希望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還能跟孩子像朋友一般的聊天談心,希望孩子能夠揮灑出自己的美麗世界;那麼,就讓我們從心做起,從拔除身上的這八種影子開始吧!

快樂的孩子

2007年03月16日
公開
40

提供12 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 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 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 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 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 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 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 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 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 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 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 喜歡助人的習慣。 3. 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等,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 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 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 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 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 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 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 或用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 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 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 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 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音樂 ,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 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 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 ,撫平不安的情緒。 9. 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 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 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 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 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 ,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 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 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 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 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 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 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解決方式。 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 的協助。 12. 給他表演的舞台: 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 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 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老師的法寶分享

2006年05月21日
公開
35

頭疼問題1 只要有小朋友碰我兒子的玩具,他就會大發脾氣。   老師的魔法   ●允許他藏起最喜歡的那一個。當孩子們發現自己不能控制局勢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採取極端行爲。所以我們應該爲他保留最後一塊領地,使他有必要的安全感。比如,在小朋友到來之前,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選擇幾件他最喜歡的玩具藏起來不讓別人見到。這樣,就讓他有了些許控制權,以至於他可以在自己能夠接受的範圍內跟小朋友分享玩具。   ●示範給他一個姿態。當我的班上有兩個孩子因爲一件玩具起爭執的時候,我都會告訴他們說:“事實上,這是我的玩具,我讓你們一起玩是因爲我喜歡這樣,看到你們能夠一起玩兒我很高興。”所以,如果是媽媽的話,可以在買回家的玩具裏面爲自己留下幾個,並且告訴孩子:“這個是媽媽的遙控汽車。”然後,當有小夥伴來玩的時候,你就可以把“你的”這輛車給他們,並且告訴自己的孩子,你看到他們玩你的玩具時,心裏有多麽高興。   ●編織一個關於分享的故事。不要小看故事的影響力,想一想我們至今還記得的《小紅帽》《木偶奇遇記》《狼來了》和《等明天》,你就會感受到童話的巨大威力。所以,你可以利用玩耍的時間給孩子編織一些關於“分享”和“朋友”的小故事。比如,你可以利用畫有小人的圖書、兩個布娃娃或者是天線寶寶的玩偶—如果你的孩子是天線寶寶的超級Fans,這一招就更靈了。你給他看當娃娃甲不給娃娃乙玩玩具時,娃娃乙很難過,但是當娃娃甲和娃娃乙一起玩,或者兩個娃娃交換玩具的時候,大家都很開心。日子久了,“大家一起玩更開心”的觀念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了。   頭疼問題2 我女兒在看書的時候總是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老師的魔法   ●選對時間很重要。孩子情緒的好壞對於她的注意力影響很大,所以應該選擇在她心緒最平靜時進行閱讀,比如午睡起來以後或者晚上臨睡前。如果你剛把她從幼稚園接回家就希望她能夠安安靜靜看一本書,以便爲你爭取出準備晚餐的時間的話,那是肯定不可能的。   ●使閱讀變得有趣。就像我們喜歡看真實生動的電視劇一樣,孩子們也喜歡那些真實可感的故事。所以如果你僅僅是讓她自己坐在那裏看書的話,她肯定會覺得乏味。而如果你能夠記住故事情節,然後通過你們之間的語言把它講述出來,或者是通過捏著鼻子學小女孩、啞著嗓子裝老奶奶的技巧,都可以讓孩子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事情。   ●選擇適合她的讀物。不要照搬那些網上搜索到的書單,你應該爲孩子篩選出真正適合她的一部分。好的兒童讀物的基本要求是,配圖精美、色彩明快、內容有趣,在此基礎上,你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愛好和認知水平,給她提供那些對她來說既不會太艱深也不會太幼稚的讀物。   頭疼問題3 我的孩子永遠是“我現在就要……”怎麽能讓他更有耐心?   老師的魔法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個辦法適合兩三歲的孩子,因爲在這個年齡段裏,他們的注意力範圍是有限的,這一點可以爲我們所利用。一個兩歲的孩子往往覺得自己要求的事情必須現在就去做,但是當你給他一個玩具、一塊餅乾或者唱一首他最喜歡的歌時,他就會把剛才刻不容緩的要求抛到九霄雲外。   ●幫助孩子感知時間。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你就不可能輕易讓他忘記自己的要求了,你可以嘗試幫助他建立時間長度的概念。當你跟他說:“我們一個小時以後才能去公園”時,他並不能感知到底是多長時間,你可以把這段時間分解成幾個連續的段落:“洗衣機10分鐘以後才會停,媽媽需要再拿出10分鐘來晾衣服。然後我們用5分鐘走到車站,坐30分鐘的車就可以到公園了。”這樣他就會知道接下來的時間裏有多少事情需要做,他也就知道自己的期待什麽時候能得到滿足。你還可以通過畫條狀時間表的方式,讓他直觀地看到每件事情的時間長度。   ●幫助他打發等待時間。“等待”對孩子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應該讓他明白,不是他的每個要求都可以馬上如願。你要不停地強化:“對不起,寶寶,你必須等到明天才能去迪斯尼。”他就會慢慢接受這個事實。而當孩子等待的時刻終於到來的時候,你不要忘記誇讚他:“你耐心地等了這麽長時間,真棒!”   頭疼問題4 當我們說“該吃飯了,等會兒再玩兒”時,女兒總是大發脾氣。   老師的魔法:   ●要適當進行警告。由於學齡前的兒童時間觀念不強,所以需要我們在他們的小腦袋瓜裏放個計時器之類的東西。比如通過做一些遊戲:你和女兒一起在紙板上畫出連續的數位標記,然後告訴她這是吃飯時間的倒計時:“媽媽每分鐘指一個數位,等數位到零的時候,就該做什麽了?”“該吃飯了!”她接下茬的時候,就是感興趣的時候。   ●來點兒競爭。小孩子的好勝心都很強,他們喜歡參加並且贏得比賽,那麽爲我們就不妨來個將計就計,不時地給他們製造一些競爭氣氛。比如跟他說:“來,我數20下,看你能不能在我數完之前把玩具全部放到箱子裏,然後去衛生間洗乾淨小手到飯桌邊坐好。”   ●搞搞新花樣兒。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把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孩子也就樂在其中了。比如說,孩子不想關掉電視去洗澡,你可以引誘他說:“你能學大花貓的樣子爬到浴室麽?”或者“讓我們像青蛙一樣跳過去好不好?”最好每次都來點兒新鮮的,比如學大象、學鴨子,學小狗。   頭疼問題5 我的女兒在公共場合太黏人。   老師的魔法   ●笨鳥先飛。當幼稚園組織集體活動的時候,我們都會建議那些有害羞寶寶的家庭最好比別的家庭提前一些到達,這樣可以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適應陌生環境。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到來之前,孩子很可能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小夥伴,不會再同時遭遇“人生”與“地不熟”的困境了。這一招同樣可以用在孩子參加其他社會活動的時候。   ●讓他集中注意力在某件事情上。你的孩子可能從下車開始就抱住你的腿不放,不要急著甩開他。你領他到他最喜歡的活動區域,然後你自己也參與進去,因爲當他看到你和他在一起的時候,他才可以安心地投入到玩耍當中。當你發現他已經和小朋友們打成一片之後,你再悄悄地退出。   ●不要強迫他。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個性,如果強迫他投入到使他感到恐懼的環境中,只能愈發加重他的膽怯。所以,如果你觀察發現孩子確實是那種可以從旁觀當中獲得樂趣的人,那麽就讓他保持這種狀態吧。我們希望他和大家一起玩,也是爲了讓他快樂。   頭疼問題6 我讓孩子收拾好玩具和衣服的時候,他總是說:“我不會!”   老師的魔法   ●爲孩子創造便利環境。幼稚園專門訂做的那種兒童型的座椅、衣架和衣櫃會讓孩子感覺更自如,這是孩子在幼稚園比較勤快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家裏最好也能創造一個便於孩子使用的操作環境,比如把他的衣服放在衣櫃最下面的兩個抽屜,在衣帽架下方爲孩子釘一個很容易就能夠到的挂衣鈎,同時最好給他的夾克縫製一個比較大孔的扣袢。   ●讓收拾變得很有趣。我們並不是真的希望孩子能夠把家裏收拾乾淨,只是希望讓他從小養成好習慣,所以不妨把收拾房間當成一次遊戲。用不著昂貴的收納箱,完全可以用那些孩子喝空的奶粉桶當作容器,分別盛放他的小汽車、拼圖、卡片、膠泥,並且讓他爲每個桶畫一個小圖當作標誌。讓他把收拾玩具當作玩耍,他就很樂於參與了。   ●你收拾屋子的時候請哼著小曲。你應該讓孩子看到做家務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情,吹著口哨或者哼著小曲都可以,只要不是愁眉苦臉。   ●激勵措施。畫一個彩色的任務表,裏面填上他每天應該完成的任務,每當他完成一項就在上面粘一個卡通不乾膠貼畫。小孩子都是爭強好勝的完美主義者,他們會爲了爭取五彩斑斕而努力工作的。

飲食的提醒

2006年03月03日
公開
31

1、飲食要注意酸鹼平衡食物分酸性和鹼性兩類。魚肉禽蛋米面為酸性。蔬菜、水果、豆類及豆制品為鹼性。人體內存在自動調節酸鹼平衡系統,隻要飲食多樣化,吃五谷雜糧,就能保持酸鹼平衡。 2、飯前喝湯好小兒飯前喝少量的湯,好比運動前做活動,使消化器官活動起來,使消化腺分泌足量的消化液,能使小兒很好地進食飯后也會感到舒服。 3、吃好早餐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的好壞關系到小兒生長發育。如不注意,小兒在上學時就會遲鈍、精力不足等保護性抑制,發生低血糖。全日總量攝入中早餐佔30%,午餐佔40%,晚餐佔30%。 4、午餐前不要飲純果汁果汁易於吸收營養豐富。但午餐前40分鐘不要讓小兒飲果汁。因這樣小兒在午餐時會少吃一些主食,而一日之內攝入量並無增加,失去的卻是在正常午餐中所獲取的營養。 5、饅頭營養好面包,色香味都比較好,由於是用烘爐烤出來,會使面粉中賴氨酸在高溫中發生分解而用蒸氣蒸饅頭則無此弊,蛋白質含量高,從營養價值來看,吃饅頭比吃烤面包好。 6、鮮魚與豆腐合吃提高對鈣的吸收魚最好和豆腐一起燉著吃,因為魚體內含豐富維生素D,豆腐則含有較多的鈣,若單吃豆腐,人體對鈣就不能充分吸收,若將其與魚一起食用,借助魚體內豐富維生素D,可使人體對鈣的吸收提高20倍。 7、不易喝過多飲料可樂裡咖啡因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較強興奮,也是小兒多動症病因之一,而汽水降低小兒胃液消化力殺菌力,影響正常食欲。 8、吃雞蛋的禁忌不能生吃,蛋清中一種蛋白質同蛋黃中的鐵結合阻止鐵的吸收。蛋經煮熟這些就不存在了。不能多吃。蛋吃多了消化不掉的蛋白質和腸道細菌,會腐敗生成對小兒有毒害的物質。 9、喝豆漿注意事項雞蛋中粘液性蛋白容易和豆漿中胰蛋白?結合,產生不被體內吸收物使豆漿失去營養價值。紅糖有機酸能夠和豆漿中蛋白質結合產生變性沉澱物。 10、謹防嬰幼兒牛奶貧血症孩子斷奶后,不可全部依賴於牛奶喂養,忽視其他營養食物,應適當添加輔食,如菜泥,蛋,胡蘿卜等。否則時間長了易得牛奶貧血症。 11、不吃湯泡飯湯和飯混在一起吃,食物在小兒口腔不嚼爛就同湯一起咽進胃裡去了。舌頭上神經沒受充分刺激,使食物不能很好消化吸收,日子長了小兒變瘦,也會引起胃病。

壹、收拾習慣篇

2006年01月17日
公開
52

壹、收拾習慣篇 大人的收拾習慣 教導小孩之前,大人先檢討自己是否做到?因為小孩的習慣是在家裡耳濡目染中學到的,他就像個影印機,會把家人的言行一項項的複印出來。 1、檢視我們的家(環境): 家裡平時是經常處於亂七八糟,每樣物品都不在他們應該在的位置的狀態下,或是整整齊齊的?有人認為家裡亂亂的、隨意一些才有家的樣子,有人認為窗明几淨的才舒適,請各位抬頭看一看,你看到什麼?你滿意你現在所看到的情形嗎? 2、父母親的自我檢視(行為): 自己的生活習慣中有無收拾的習慣?如看完報紙、雜誌順手就往旁一扔,丟的一桌一地,或是能在看完後就疊好、放好?衣物、鞋襪是否也是走到哪、脫到哪、丟到哪?甚至有時放眼房間內無一塊淨土、無下腳之地?很多人會說,我也想保持整潔啊!可是啊…就提出各種理由,如工作了一天太累啦(身體疲倦)、小孩一下子又會弄亂啦、誰誰的東西喜歡亂丟、亂放(怪別人)等,或等我有空再整理。「有空」往往就只是個名詞,而不是動詞,因此也不知會拖到何時了。 所以從自我檢視的過程中了解自己能否「知行合一」?要求他人之前,先從自己做起,否則「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也不易會學到好的習慣。 如何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合的環境-有否給孩子物歸原處的空間): 家中的書櫃空出較低的一格或一層給孩子,再指給他看:「這格是放爸爸的書,這格是放媽媽的書,這格呢!就放你的書,以後你看完書就要放回這個格子。」讓他覺得受重視,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使用空間。 利用家中現成較大的紙盒、塑膠盒收納玩具、積木、圖書等,就像每個人都有家一樣,讓他知道每樣東西也都有歸屬的地方。為了使孩子容易記得什麼東西放在哪裡,可在盒子上做些標記,增加一些趣味性(如貼上照片、剪貼圖片或畫出玩具的形狀)。 1-2歲:可由父母親花點巧思幫他做。 3-4歲:因自己會畫畫、會使用剪刀了,可以自己剪貼圖片或畫圖。 5歲:因知道、認識的東西更多、更廣,可按顏色、形狀、大小分門別類裝盒,亦可以國字配合圖片貼上。 不同的年齡有不同層次的做法,不但幫助孩子養成收拾的習慣,同時知道積木是放在這個盒子裡或車子是放在那個盒子內,學習分類的概念,亦可培養他辨認形狀、認字、讀寫、小肌肉技巧(畫、寫、剪、貼)的運用等能力,一舉數得。 2、做子女的榜樣(正確的示範): 幼兒是看著學、聽著學、做著學。大人要時時表現「舉手之勞」和「物歸原處」的小動作。 1-2歲:知道做什麼!怎麼做!先做給他看,請他跟著一起做,小孩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如掃地,再逐漸鼓勵他自己做。示範時邊做邊說明,如「小車車累了要回家了,來!我們一起帶他回家!」(一路嘟-嘟-嘟的回到盒子內。) 3歲以上:語言及理解能力較好,可再說明為什麼要這麼做,不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知道因果關係),例如:如果玩具亂丟,沒有收拾好,下次則不易找到,或誰不小心踩到會摔跤,或因為到處都是玩具,就沒有地方做其他的活動。 3、多讚美鼓勵、少批評:「你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會蓋房子,還會把積木排好耶!」激發他學習的動機,養成喜歡幫忙、願意收拾的習慣。在此過程中也要容忍他做的不好或動作慢,給他機會多學習、練習,熟能生巧,成為自動自發的習慣。 當他不願意做時,怎麼辦? 1、 鼓勵他,給他戴戴高帽子,「我知道你的小手好能幹,一定會把玩具收拾的很乾淨。」 2、 和他一起做:我們一起來收(或哥哥弟弟),你放一個、我放一個;或來比賽,看誰收的比較快。 3、 暫停他下一個活動(要收拾好了,我們才能看卡通,或出去騎腳踏車,或……)。 4、 如果他仍未去收,先不要動怒、發脾氣。問問、聽聽他的理由,可能是玩興正濃,或想明天再玩,問問看他可以怎麼做就可以繼續玩,又不會使別人不方便,房間雜亂?商量一下,找一個大家都滿意的解決方式。 5、 對從小未曾培養照顧自己或收拾習慣的孩子(或青少年)來說,要再改進並不是不可能,只是在方法上和教導幼兒是不一樣的。首先找個你們都合適的時間,心平氣和的方式表達你對他放學回來隨地亂丟書包、衣物的感覺(破壞家中原有的整潔、媽媽要跟在後面收很辛苦),然後再討論如何一起來改進他的生活習慣: 1) 他可以怎麼做?如書包放到書桌上或椅子上、脫下或需換洗的衣物丟到一個籃子內。 2) 這樣做可能會有什麼困難?如回來已經好累了,只想躺在沙發上休息不想動;或不知道怎麼收(方法)、收到哪裡去,因為以前都有媽媽代勞,他不用操心。 3) 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是什麼?如他可以休息一會兒再去做、在他的房間內放一個衣架或洗衣籃,方便他放置脫下的衣物。 4) 為了幫助他確實做到,家人可以互相提醒。有改進就多鼓勵他,並告知他如此做,你的感覺是什麼,以及對家中的整潔有什麼貢獻;未有進步時則再討論並找出可行之道,或暫時停止他的一些活動或權利。 養成收拾習慣後的優點 1、培養幼兒生活自理的能力: 除了玩具,讓他做些簡單的工作(整理自己的東西、衣物、鞋子等),使他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也是培養他獨立的開始。 2、分擔家事,有責任感: 家是大家的,家中每一份子都應盡力,家事要大家一起來做,如飯前擺放碗筷、飯後收拾碗筷、殘渣,擦擦桌椅、掃地、擦地、收疊家人的衣物,再放到各個人的抽屜內等。 最後的提醒 以愛、關懷、尊重的態度來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不但孩子從小就奠定了良好習慣的基礎,更能增進親子關係。

家庭代幣/記點系統

2006年01月16日
公開
48

家庭代幣/記點系統 2005-12-19 Page:1/1 家庭代幣/記點系統 你什麼時候才能學會遵守規定? 張先生用了很多方法,要讓5歲的小麗學會放學自動將書包放在書桌上,但小麗卻一再重複一回家立即將書包丟在鞋櫃旁,然後一溜煙跑去公園玩。張先生覺得很挫折,最後他不得不在孩子一進門就大吼,或自己將小麗的書包放進房間。 許多父母以為孩子瞭解家中的規定,但事實上孩子們並不知道,有時候父母也沒有說明有哪些規定要遵守,卻期待孩子們能夠遵守。且處理有行為問題的孩子時 ,常常會發現讚美並不足以促動孩子作家事、守規矩、或遵從命令。因此,需要建立一個更有系統來促動孩子表現好行為的動機。這種有效的系統就是「家庭代幣系統」(適合4~7歲的孩子)及「家庭記點系統」(適合8歲以上的孩子)。 家庭代幣系統 1. 親子一起製作或買一套代幣。如果孩子是4或5歲大的,不論什麼顏色,每個代幣代表1點。6~8歲大的,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點數:白色=1點,藍色=5點,紅色=10點。當一起決定好顏色的點,每種顏色的代幣拿出一個,貼在一塊小板子或壁報紙上,並在每種顏色的代幣上註明值多少點。將它貼在孩子容易查得到的地方,例如冰箱上、和孩子相同高度的牆壁上。 2. 坐下來,向你的孩子說明:你認為他在家做了好事情,卻未得到足夠的獎勵,所以你想要改變所有這種情形。你想要建立一個新的獎勵方式,使他表現良好行為時可以得到好處或好東西。這樣說可建立非常好的起點。 3. 你和你的孩子應一起設立一個可以讓他存這些代幣的銀行,如:鞋盒,咖啡罐(邊緣不會刮手的),塑膠罐,或其他可用來當銀行的容器。和孩子一起在這些容器上做點裝飾,會更吸引他。 4. 現在,你和你的孩子一起列一張單子,列出孩子用代幣可以換得的好處�特權。這些好處不只包含偶爾才有的特殊特權(看電視、去麥當勞、買玩具),還包含孩子認為理所當然的特權(看電視、打電動、家裡已有的特殊玩具、騎腳踏車、去朋友家…等等)。這張好處清單上側少要包含10個獎勵,15個以上更好。注意:勿將孩子的生活必須列入,例如:睡眠時間、吃飯。 5. 接著列第二張單子,列出你常常要孩子完成的工作或家事,及您希望孩子增加的行為(例如:和妹妹一起玩玩具、坐在餐桌前吃飯)。這裡面可以是平常的家事如:排碗筷、整理餐桌、整理房間、整理床舖、倒垃圾等等。也把孩子自己可以完成卻常常令你苦惱的事情放入清單中,如:自己穿好上學的衣服、準備上床睡覺、洗臉及洗澡刷牙等。或一些社交行為列上,例如:不說髒話、不打人、不說謊等等。記住,這些規定要很清楚、也很明確,例如:不要只是說『做作業』,而是說『每天晚上7點前寫完作業』。 6. 接下來,決定每一個工作或家事值多少代幣。對4~5歲的孩子,大部份的工作給1~3代幣,很難的工作給到5個代幣。對6~8歲的孩子,可以用1~10個代幣範圍,對於很難的工作也許給更多代幣。記住,越難的工作給越多的代幣。 7. 花一點時間加加看你認為孩子一天中完成難部份的事情時可以得到多少代幣。記住這個數字,然後決定之前列的第一張單子上的好處各值多少個代幣。我們通常建議孩子一天賺的代幣中有2/3可換到每天例行性的好處(例如:看電視、騎腳踏車等)。讓孩子另有1/3的代幣,以換取列在單子上的其他特別的好處(例如:星期六延後一小時上床睡覺、去麥當勞)、長期性目標(例如:去看電影、外出旅行、或買孩子特別想要的禮物)。不用算得很精確。只要運用你自己的判斷決定每一個好處所值的代幣,要公平,特別的好處要多一點代幣,而每天的好處只要少一點的代幣。 8. 一定要告訴孩子,當他好好的、高高興興的、快速的做完家事時,你還會給他「獎金」代幣。你不應隨便給這些獎金代幣,只要孩子以特別愉快又迅速的態度完成工作時才給他。 9. 告訴孩子只有你第一次說就完成工作時才有代幣可賺,如果要你說第二次才去做時,就沒有代幣可賺。 10. 最後,在這星期中你可以對任何小而適宜的行為給予代幣。記住,係可以對沒有列在清單上的良好行為給孩子代幣獎賞他。注意每一個可以給予代幣獎賞的機會。 11. 開始執行前,也可以讓孩子在好處或家事清單旁邊畫圖表示各個好處或家事的內容。或者家長可以利用雜誌上圖片貼在旁邊,增加孩子的理解程度。 備註:剛執行時不要因為孩子的不良行為而拿走他的代幣!當執行一段間後再這麼做,這個星期代幣只用來獎勵,不可拿走代幣當做懲罰。 家庭記點系統 1. 大約每個月檢查一次好處及工作的清單,加入你覺得應該加入的新工作項目。和孩子一起把孩子想要的好處放進清單中。 2. 幾乎所有的好行為你都通以用代幣或點數來獎勵孩子。甚至可以結合步驟3,當孩子沒有擾你時就給他獎勵,但需事先列入家事清單中。 3. 不要在孩子還沒去做要他做 事前就給他代幣或點數,只在他完成事情之後給。在孩子一有順從行為時就給,要越快越好。不要延遲給獎賞! 4. 父母應該同時實施代幣或記點系統,使效果快點出現。 5. 當你因孩子的好行為而給予代幣或記點時,微笑著告訴孩子你喜歡他所做的什麼事情,並給予讚美或擁抱。 6. 當孩子要換好處或特權時,要孩子從他的銀行拿出代幣出來和家長交換,因為有存入及拿出銀行的動作更能提高有效性。且家長要將自已的銀行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才能避免孩子竊取。 前面是理論,講的都非常對,後面是我們的實務經驗: 很多家長都用過這個方法,但到最後都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在於 第一 這個醫生講的方法裡面:看電視 是本來小孩是就有的福利,你忽然把他拿走,小孩子一定會抗議,所以到最後這個獎勵制度就會失敗。 所以,我們家的方法是,小孩子每天都可以看半小時的電視,不管他乖不乖,除非他犯下很嚴重的錯誤,才會被罰不准看電視。(但是半小時就是只有半小時,家長一定要堅持不可以讓步,這是為了保護小孩子的眼睛。) 第二 施實家庭代幣成功的關鍵,在於前幾個禮拜,由其是第一個禮拜。 我記得我女兒小時候,第一個禮拜,他只得到七個star, 我帶她去7-11用五塊錢買了一包糖果給她,那個時候她只有三歲,關鍵在於累記star的時間不要過長,我們都是一個禮拜就結算一次,並且獎勵她,這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如果她平時吵說要買糖果的時候,還可以跟她講說,時間還沒到,要到星期二才能買(我們的結算日),所以那個時候小朋友都很期待星期二的到來。 第三 平常不要隨便給獎勵,只能給star,出門小朋友吵時,也不能買東西給他,只能給他star。 第四 對於比較大的小孩,可以比較長的累記時間,獎品可以買比較貴的獎品,要有耐心的等到結算日的到來,不要以為無效,其實小孩很期待那天的到來的,重點是看你是不是真的買東西給他。 他的star數一定不夠買他想要的禮物,你可以帶他到他想買的禮物前,跟他講,你就是不夠努力,才會沒有足夠的star買禮物,然後買一個比較便宜的禮物給他,這樣他就會相信,star是真的有用的。

伍、閱讀習慣篇

2006年01月16日
公開
50

伍、閱讀習慣篇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無時無刻都與文字、符號做最直接的接觸,例如每天會閱讀報紙或雜誌,走在路上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招牌、宣傳廣告,進入餐廳會按著菜單點菜、打開信箱會收到郵件或廣告單,看公車站牌知道到哪兒去該搭幾路車及在哪一站下車等。這些都在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事,別人在傳達什麼訊息,我們可以怎麼做等。這些只是閱讀、識字在生活中應用的實例,也是每個人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否則會生活的很辛苦,跟不上社會的脈動。然而,這種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要經過學習、練習才會的。但閱讀能力並不需要等到入學之後才開始培養,學前階段在家中就可以開始進行,使孩子從小就有一個閱讀的環境,養成閱讀的習慣。 多年前賣樂器的一句廣告詞告訴我們:「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說:「喜愛閱讀好處多!愛書的孩子會更好!」現在就來探討培養幼兒閱讀習慣應注意的相關事項。 閱讀的好處 1、 結合既有的生活經驗:童書中的故事多是以孩子生活經驗中熟悉的事情、動植物、或自然界的現象等為主,以簡潔、饒富趣味的文字,優美的插圖或圖片呈現,別具吸引力,讓孩子對書有興趣,願意和書做朋友。 2、 獲得知識,增加智慧:家有幼兒的父母親常有的經驗,就是孩子常會問一連串「為什麼?」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有時真令大人招架不住或不知如何回答才恰當。其實這正是孩子求知慾的表現,他們對生活環境中的點點滴滴感到好奇,想一探究竟,而拼命發問。帶他們進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知道獲得知識的途徑,並從中獲取各種知識與常識,認識在不同時間(歷史、現在、未來)空間(城鄉、國內外)內人與物體的情景。 3、 給予想像的空間:想像是創造的原動力(如若干年前飛上天空只是幻想,卻經由有心人不斷的鑽研、試驗終而能成功的翱翔天際),孩子的想像力豐富,書中的內容正好提供了想像與幻想的空間,或許因此讓孩子發掘興趣,做更深入的學習,或有從事創造發明的意願,使夢想成真。 4、 了解文字可以代表事物:如藉由製作字卡貼在家中的用品上(如冰箱),幫助他們將物品與文字做一聯結。另外,也可讓孩子了解閱讀是可以把日常所說的話語寫下來,幫助他們理解文字與口語的聯結可以創造故事,敘述經驗(情緒、遊玩、學習新事物等),領悟閱讀的價值和樂趣。 5、 培養思考、推理、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故事的內涵常會包括一些兩難困境(該不該爬樹救小貓;爸爸禁止我爬樹)、價值模糊(未告知他人即借用物品--尚不能分辨人我之別,或認為用一下下就還沒關係)或孩子在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在百貨公司中走失),作者固然提供了他的想法與價值觀來解決問題,孩子亦可經由閱讀的過程或大人的引導,將自己融入故事中來思考「如果是我,我該怎麼辦?我會怎麼做?」 6、 閱讀治療:當孩子遭遇情緒上的困擾或適應的問題時,故事書有時可以成為紓解的一種方式。因為故事中的主角可能也有類似的問題,讓孩子有同病相憐,「我跟他一樣,我並不孤獨」的想法,因而產生認同感,看完內容之後也能以類似的方法解決自己的問題。 7、 變化氣質:多讀書能多吸取知識,增廣見聞,學習他人成功、失敗的經驗,做事的方法,幽默的態度,待人處事的方式,久而久之自然能充實個人的內涵,使言談有物,內盈而外華。 何時開始培養閱讀的習慣? 因為每個孩子成長的環境不同,發展速度與興趣不一,因此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告訴父母親何時開始最適當。但是我們可以先預備一個閱讀的環境與氣氛,譬如家中有書房及書櫃,父母親在家有閱讀書報的習慣(許多不愛讀書的孩子是因為父母也從不讀書),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有上圖書館借閱圖書的經驗,或書籍被照顧的情形(不是隨便亂扔、亂放,有破損的地方會修復)等,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境中,自然也會學到對書、對閱讀的正面態度。 嬰幼兒期即可指著書報上精美的圖片,對孩子說短短的故事,引發他的興趣,願意接近書本,兩三歲時會自己翻閱看圖畫,甚而會根據所看到的圖片,加上自己的經驗與豐富的想像力編故事。 幫孩子選書的原則 許多的兒童讀物具有文學性、教育性、有生動的描述或有可愛插圖,卻不見得適合自己的孩子。基本上為孩子選擇讀物時,除了考慮印刷的品質、價格外,還要配合他們的發展: 1-2歲的孩子尚未具備翻書頁的精細技巧,比較坐不住,注意力較短,字彙和經驗較少,為他們選購書籍時就要注意選擇有較厚書頁的書本(比較堅固,不易撕破),字少圖多,故事內容簡單易懂,和幼兒的經驗相關者較佳。 為3歲以上或上幼稚園的孩子選書的範圍又可再擴大一些(童詩、歌謠、童話等),故事內容可稍長、插圖仍是不可或缺的重點,因它的圖像有具體說明的作用,而且對此年齡的孩子來說,真正吸引他們的是圖片的部份。 5-6歲的孩子以上的兒童,因其認識的字逐漸增加,主題的選擇可以更寬廣,可包括他們生活經驗之外的事件,有較複雜的敘述方式,或較多個人的興趣、愛好。 總之,了解並尊重自己孩子的發展、興趣、生活經驗,將有助於選擇合適您孩子的兒童圖書。 提供一個充滿閱讀經驗的情境 1、 和孩子一起閱讀: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就是和他們一起進入到圖畫書的世界。床邊故事就是一個例子。許多人可能都有這種睡覺前聽故事,再帶著無限的想像進入夢中的經驗。唸故事時坐在孩子身旁或摟著他,這不但可增近親子間親蜜的感情,更是奠定孩子喜愛閱讀的開始。 2、 連說帶演:閱讀圖畫書時,最好帶著充滿感情的聲調、動作,來表現不同的角色與情緒。增進孩子對聲音、情緒、人物角色辨別的能力。如果可能,還可以配合道具:如布偶、玩具等使說故事更生動。或和孩子一起來演故事,甚或可以以同樣架構,而有不一樣的對話,演出不同的結局。 3、 有些圖畫書為使故事的呈現更有趣、更具吸引力,還配合有錄音帶及錄影帶,但播放這些影帶時,最好陪著孩子一起欣賞,一起討論。而不是把這些帶子當做是孩子的另一個保母。 4、 適應孩子的需要:有些孩子對喜歡的故事,會要求父母重覆的說或唸,家長有時會不耐煩,或覺得擔心只愛一個故事,所知範圍有限。其實沒關係,還是可以在相同的故事中做變化:如請他說故事給你聽、或想想不同的過程及可能的結局,請他說說聽過這麼多遍後又有什麼不同(較深入)的想法。 當孩子沒有興趣、坐不住,不想聽故事或一起看書時,沒有 必要一定要把書唸完,可以暫擱一旁,或再挑一本吸引人的 書唸。他有好的表現時鼓勵他,失去注意力時也要有耐心, 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因為他可能成熟度還不夠,讀物的內 容超過他的經驗與程度等。 5、 常帶孩子到書店買書或到圖書館借書、聽故事、看戲劇表演等,讓書在孩子的生活中不會缺席。 6、 鼓勵孩子創作詩歌、自己寫書:想像力豐富的孩子,有時也會做即興的詩或歌,或自己編故事,編說編玩。當孩子對文字有興趣時,除了閱讀之外,尚可鼓勵(孩子)畫、(大人)寫的方式記下他的想法、感覺和自編的歌謠故事。提昇他的觀察力、表達力、對語文的學習與運用等的能力,同時也讓他體會到文字世界裡的快樂。 --

參、飲食習慣篇

2006年01月16日
公開
42

參、飲食習慣篇 從「吃飯皇帝大」、「民以食為天」這兩句諺語中,可看出中國人把吃飯當作是件很重要的事來看。而對在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父母親更是惟恐其有飲食不正常、吃的太少、偏食等現象,以致於長的瘦小,發育不良(反之,父母親似乎並不把食慾旺盛、吃的過多的幼兒當作是個問題)。的確,在幼兒的生活中,飲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食物可以 (1) 提供成長發育的營養素:蛋白質、脂肪、醣類、礦物質、維生素、水,尤其是出生至三歲以前是一生中身體成長,肌肉發展最快速的時期。 (2) 維持體力,增強抵抗力(傳染病)。營養不良時,對身體發育、骨骼、牙齒的成長有不良的影響,也易引起情緒以及行為上的不良適應。除了對身體的影響之外,根據國外所做的研究,發現營養充足的孩子較快樂、反應較靈敏、人際關係較好、甚至在認知能力、語言發展都比營養不良者佳。 (3) 滿足食慾。 提供幼兒食物的原則 (1) 營養要均衡:應從各類食物(奶類、蛋豆魚肉類、油脂類、水果類、蔬菜類、五穀根莖類)中獲取,根據衛生署(75年)建議,1-3歲的幼兒每天需要1300卡,四歲以後,男孩約需1700卡,女孩約需1550卡,視一天的活動量、健康狀況而定。 (2) 適合幼兒的需要:因為幼兒消化、吸收功能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食物選擇和成人有別。太甜、太鹹、太辣、太油、太硬、太熱、太冷、添加化學物的食物都不合適。微溫、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的方式較合適,因此點心的供給是必要的。 (3) 食物有變化:一成不變的烹調法,或天天吃相同的食物會膩,因此在顧及營養均衡的條件下,常常變換食物的作法、口味,較能提高幼兒進食的興趣,促進食慾。 (4) 清潔衛生:食物的新鮮與否、處理過程、餐具的清潔、飯前洗手等都應注意,並保持清潔衛生,避免病從口入,影響健康。 幼兒飲食上常見的問題 (1)食慾不振:就是吃不下。形成食慾不振的原因很多,如生病、健康情形不佳、情緒不好(緊張、害怕、不安全)、睡眠不足、運動不足、要引起父母親的注意、飯前零食吃的太多,兩餐之間差距太短等都會影響正餐的進食。 輔導方式: 1)如是生理問題應請教醫生。 2)定時定量,使腸胃得到適當的運作與休息。 3) 吃不下時不給他非吃不可的壓力,但過了吃飯時間也不再供應飯食。讓他知道「要吃,就在吃飯時間吃,不吃,就是不餓;如果餓了,就等下一餐。」一餐不吃對身體並不會有很大的影響。父母親不必因餓孩子一餐而感到愧疚。因為吃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需要,沒有需要時當然不想吃。 4) 少吃零食,家中也不要放太多的零食。 5) 注意牙齒的健康。 6) 保持進餐時愉快的氣氛,及給與幼兒足夠的關懷。 7) 每天有從事一些戶外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 8) 有規律的睡眠,就寢前不要讓幼兒太興奮。 (2)偏食:就是喜愛吃某些食物,不吃另一些食物。其可能的原因有成人的偏食(不喜歡某些食品就不買、不做或有不好的批評)、不愉快的經驗(烹調方式不當、被強迫進食、吃膩了)等。偏食的結果會使幼兒營養吸收不夠均衡,影響其生長發育。 輔導方式:幼兒階段是其發展食物偏好的時期,學習是個重要的因素,擴大幼兒對食物喜好的範圍,正是時候。父母親要改善幼兒偏食情形,一定要先了解原因,才能針對問題加以解決。 1) 以身作則,做個良好的示範,見同桌吃飯的人都吃,他也會模仿而願意去吃。 2) 以耐心和溫和的態度相對待,不勉強,或強調該種食物多有營養,應該多吃,而導致反效果(拒食、嘔吐、哭鬧)。 3) 要引發其食慾,烹調有變化,或將其喜歡(多一些)和不喜歡的(少一些)食物混在一起,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去,以後再漸漸增加比例。 4) 不要讓幼兒有交換的條件(如我吃下去,你就給我……),這只能處理眼前的難題,卻無法真正解決偏食的問題。 5)培養吃健康營養食物的習慣。 (3)營養不良:目前談這個名詞,浮現腦海的映像大概會是貧窮人家,一些因天災人禍造成糧食短缺地區的人民,呈現面黃肌瘦,無精打采的模樣。其實生長在富裕的環境中也可能會有營養不良的情形,檢討一下每天吃的食物大概就可明白,是否攝取了過多糖分、鹽分、油脂的食品、速食,而這些食品常出現在電視廣告中,以較誇張的手法,贈送小禮物的方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央求父母親購買。但吃下這些含糖飲料、糖果、糕餅、速食等營養價值低的食物,使幼兒小小的腸胃裝不下應吃的食物,就造成營養不良的情形。 輔導方式:不吃或少吃這些所謂的「垃圾食物」,以有營養的點心來取代。另外,也不用這些食物當作是獎賞其行為的結果,或不准在兩餐之間吃零食。父母親要堅持原則,不優柔寡斷。 (4)吃的慢:「拜託你快點吃」、「只要吃完,我就給你買……」或「再不趕快吃,就要挨打了」。這是家有幼兒,常在吃飯時可聽到的請求、利誘、威脅的話語。大致的情形就是家人都吃完飯,他還剩大半碗飯菜,或一口飯含在嘴裡遲遲不吞下去,或邊吃邊玩,造成家人,尤其是媽媽的困擾。 輔導方式:先了解是否身體有不舒服的情形,如無,就要限定吃飯的時間和地點(進餐就在餐桌上,不拿個碗到處跑),說到做到,時間到了就把未吃完的飯菜收起來,中間也不給餅乾類食物充饑。有時是因給他的飯菜太多了,一時吃不完。因此給孩子適量的飯菜,吃完再盛,他較有成就感。有些孩子喜歡邊吃邊說話,或邊吃邊玩玩具,以致說的太多耽誤吃的時間,此時提醒他吃完了再說、再玩。當孩子有進步的表現時要適時給予鼓勵(如給好寶寶貼紙),使他能繼續保持進步的情形。進步情形最好是做自我的比較而不是與他人比較。 (5)自己吃飯:對年幼的幼兒,尤其是一歲多的幼兒,開始想改變自己的生活--由被照料的接受者成為一切由自己來的行動者。然而進食所需的技巧不佳,常會弄的臉上、身上、桌上、地上一團髒亂,好像吃進去的少,遺落在外的多,或成為寓吃飯於遊戲。另外,有些較大的幼兒還要人餵食,也會造成父母親的困擾。 輔導方式:孩子想要自己進食其實是其想要獨立的開始,應給予鼓勵,由用手抓食固體食物,用碗喝湯,用湯匙吃飯,再進步到使用筷子。固然這段過程會造成進食時髒亂的情形,及事後收拾的麻煩,甚至還有再餵一次的需要,但是此時正是孩子學習手眼協調、精細動作的好機會。曾有研究指出亞洲的幼兒精細動作較歐美國家的幼兒為佳,就因為我們使用筷子。減少收拾整理的麻煩可在地上鋪報紙,夏天時可脫掉上衣、或圍件大人的舊T恤或襯衫、鼓勵他練習減少掉落飯菜於碗盤外的次數。 有些父母為避免髒亂後的收拾,和孩子吃的緩慢,就剝奪他自己學習、練習的機會,易變成親子關係的緊張,或孩子的依賴性,或等年齡再大一些還要大人餵,不願自己吃飯,或以拒食來要脅。 此外,讓孩子擁有自己的餐具也可以引起他自己進食的興趣與動機。 幼兒食物的檢核 (1) 每天是否有新鮮的蔬果? (2) 食物中是否有足夠的鐵(5毫克)、維他命、纖維? (3) 減少糖和鹽的調味。 (4) 食物的色、香、味、溫度是否考慮到? (5) 食物的烹調、內容是否常有變化? (6) 有否介紹新食物?介紹時是否和喜歡的食物一起推出? (7) 所供應的食物是否提供幼兒發展動作技巧的機會? 和飲食相關的注意事項 (1) 食量:每位幼兒食量大小和其生理特質、成長速度、情緒狀態、健康情形等因素有關。因此只要他健康、精力充沛、氣色好就不用擔心吃得少或多。 (2) 保持愉快的進食氣氛:和家人邊吃邊聊應是很愉快的感覺,一方面享受美味的食物,一方面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是個同樂的時光。所以吃飯時最好是全家人一起吃,不要各吃各的。在餐桌上不要罵人,檢討不愉快的事,不邊看電視邊吃飯,或把食物當成是賞罰的工具。 (3) 進食應是一種美好的經驗:大部份的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因此應鼓勵幼兒去嚐試,或和幼兒一起吃(一起試試看),但不要以強迫的方式進行,以免適得其反,更加害怕或拒食。此外,當成人不喜歡某些食物時,尤其不要以負面的言辭、表情去批評,這會造成幼兒對這些食物有先入為主的觀感,更加不願意去嚐試(他看你都表示厭惡,想必不是什麼好吃的東西)。 (4) 是一種學習的機會:餐桌是交談的好機會,也是語文學習發展的好地方,可鼓勵幼兒說說今天學校裡的生活、最得意的事、也可討論和食物相關的話題,如今天吃的食物的顏色、形狀、口感等。 吃飯也可以是幼兒學習獨立的機會,如自己吃飯(使用 筷子、調羹)、自己拿取所需要的量(吃多少,拿多少)、 自己清理飯屑殘渣,離開餐桌會把椅子靠近去、會用禮 貌用語、嘴裡有食物時不說話,細嚼慢嚥等。 如有可能,還可選擇較簡單的烹調方式和孩子一起來 或請他從旁協助,如做個湯、沙拉、三明治、煎餅、煎 蛋、烤蛋糕。請不要從他不會或會把廚房弄的亂七八糟 的角度來看而意願不高,但從嚐試新食物或親子同樂的 角度來看事情,可以一起烹飪,一起收拾善後。

肆、睡眠習慣篇

2006年01月16日
公開
46

肆、睡眠習慣篇 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是讓人經過一天的活動之後,身體有充分休息的機會,得以消除疲勞,紓解緊張、不安的情緒,恢復精神與體力,有益身心的健康,亦儲備了第二天活動的能量。 就嬰幼兒來說,睡眠的重要性不亞於成人。尤其是嬰兒,除了吃,睡就是最重要的活動。俗諺:「能睡的小孩成長比較快」、「一暝大一寸」。除了恢復體力外,睡眠尚可促進嬰幼兒神經系統和腦部的發育,進而有助於全身的成長發育。 嬰幼兒睡眠的時間 大致說來新生兒除了吃奶的時間外,通常都是在睡覺,一天約需二十個小時左右。這種吃吃睡睡的時間大概要到三個月後,醒的時間才會較長。一歲以上學步兒的睡眠時間則因人而異,約需十至十五小時,上下午也各需小睡一次。五歲前大都仍需午睡。有些孩子不午睡,精神依舊很好,不必勉強一定要午睡;有些不午睡則會變的焦躁,容易鬧情緒,吃晚飯時昏昏欲睡。隨著年齡增加,睡眠時間、睡眠量和次數會遞減,睡眠時間的加長,逐漸是由夜晚的睡眠量取代。 睡眠的相關問題 嬰幼兒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睡眠上的問題,做家長的不要太過擔心。因造成每個人睡眠的問題都不一樣,要解決問題要先找出可能的原因。以下則提出一些常見的問題供參考。 嬰兒期: 雖然較暗的燈光及安靜的環境較適合嬰兒的睡眠,但也不必太過緊張,使家中其他人的言行都受到限制。其實只要不是太過喧嘩,不在嬰兒的房間內,該怎麼做就還是怎麼做,不致有太大的影響。 嬰兒的睡眠習慣和成人不同(生理時鐘尚不規則)。較小時,他們常常是吃飽了就睡。稍大一點,不會吃飽了就睡,可能還要玩一會兒。在白天時還好,但在晚間就較麻煩了,因為大人累了要休息,嬰兒卻精神飽滿,毫無睡意,想要你陪他玩,使大人又累又煩。如不吵人的話就讓他自己玩,累了就會睡。如要人陪著玩,則要看情形是否要陪他玩,或幫他漸漸調整睡眠的時間。 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在半夜哭起來,可能是生病、肚子不舒服、餓了、渴了、尿布該換了等,如無上述的情形,你怎麼哄都不停止哭泣,或一放下就哭,要人抱,使父母無法休息,就會令人生氣想要揍他一頓。這種情緒反應其實很正常,但最好是只有這種感覺而不要有實際的行動。父母親可能要犧牲一下自己的睡眠輪流來陪陪孩子,或讓他哭一下,或換個地方睡,如果都無效,再請教專家。好在這種磨娘精型的情形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不至讓父母親太過困擾。 幼兒期: 1、不睡或晚睡:其實看他在打呵欠或揉眼睛,知道他已經睏了,該休息了,但他就是抗拒、不願上床去睡,或有吵鬧的情形。此時不要用責罵的態度催其去睡,因為他可能是怕黑(想像房間中有可怕的東西如怪物、鬼:開盞小燈、檢查房間,使其安心)、怕孤單(不願離開外在有趣、多采多姿的環境:只有我去睡,你們都不睡,擔心趁我睡覺時,你們會做什麼更好玩、有趣的事)、接近或正處在反抗期(一歲半至兩歲多)。可以抱抱他或陪著他一起回房間,有個短暫入睡前的準備(這一點下面會介紹的較詳細),讓他安心入睡。 或到了睡覺時間仍在看電視、玩玩具,經過不斷催促、提醒,「這麼晚了,趕快去睡覺。」「再不睡,明天早上起不來,又要遲到了!」「都幾點了,還看電視(還在玩)!」若孩子還是不動,把這些話當作是耳旁風,大人就會開始生氣,責罵孩子,使彼此都不愉快。此時最好共同約定睡眠的時間,並遵守此約定,時間到就要停止現行的活動上床睡覺。 中午的午睡是否睡的較久,以致下午、晚上精神好,當然到了該睡的時間就睡不著了。因此調整或縮短午睡的時間,下午增加一些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等,或可幫助晚上的入睡。 1、 睡的太少:因個別差異,每個人對睡眠時間的需求不同,有些家長擔心孩子睡的時間少於8-10個小時,會精神不夠,體力不濟。除了生理因素可請教醫生,或排除環境中干擾睡眠的因素(太吵,光線太亮、溫度太高或太低、寢具不舒適等)外,只要孩子活動力強、精神好,就無大礙。 2、 睡不安穩:會不斷翻身、踢被子、或磨牙的情形。同樣先了解是否有身體不適、環境中有否干擾睡眠的因素,心理、情緒上的不穩定,奶嘴或安心被不在身邊。了解原因,請醫生做檢查,解除壓力,滿足其所需,才能有所改善。通常睡不穩的情形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 3、 做惡夢:幼兒偶有做惡夢的經驗,可能的原因包括身體不適、擔心害怕心理壓力等。遇到這種情形,父母最好抱抱他、安慰他,讓他知道夢中的事物不是真實的,父母會保護他,增加他的安全感。平時則要注意不要隨意嚇他:「再不聽話,虎姑婆就會來抓你或大野狼就會來把你吃掉。」引起幼兒的害怕。另外,找適當的時機和孩子討論他的夢境,以了解會形成惡夢的原因。 培養幼兒良好的睡眠習慣 嬰兒期: 1、 要讓嬰兒睡的安穩,吃飽、換過乾淨的尿布、不要穿的太多、輕柔舒適的寢具、適宜的室溫、不太吵雜的環境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2、 睡前不要太過逗弄嬰兒,使他過度興奮而難以入眠。也不要讓他受到驚嚇,使其夜裡會無緣無故的哭泣。 幼兒期:也就是藉著時間養成他們規律的睡眠習慣:定時上床、定時起床,形成其生理時鐘。 1、晚上不要做太過興奮或活動量大的活動,目前因雙薪家庭的增多,親子接觸時間較少,為了增進親子感情,而將晚上的時間都陪著孩子玩,因而使孩子情緒過度興奮而睡不著,或有睡到半夜會哭叫的情形。若有上述的情形,要拍拍他,溫和的安慰他,使他安靜下來,再陪他一會兒,等其再度入睡,再離開。 2、睡覺前能有一小段輕鬆的時間作為睡前的準備,譬如說先去上個廁所、刷牙、換睡衣,放段柔和的音樂、說段床邊故事、抱著心愛的玩偶或他的安心被(枕頭、毯子)一起上床(不必擔心孩子對安心被的過於依賴,一項長期的研究顯示,需要有安心被才能安穩入睡的孩子長大後和其他年幼時沒有安心被的孩子一樣獨立、有自信)。父母親幫孩子蓋好被子或圍好肚圍,親親小臉,說聲晚安,再加上一句「我愛你」,再關燈或留盞小燈(對怕黑的孩子),使孩子安心入睡。 3、不要讓孩子有被逼或催促上床睡覺的感覺。睡覺應是帶著愉快、輕鬆的感覺入眠。所以到了該睡覺的時間,父母親也以較輕鬆的態度牽著小手或抱他上床去睡。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家人都能就寢,或至少兄弟姊妹是同時就寢,或家人配合進行靜態的活動。讓他有公平、我不是孤單的感覺,及較安靜的入睡環境。 偶而家中有一些事會延遲家人就寢的時間,不必刻意要求孩子一定要準時上床睡覺,因為他會有好奇心,會擔心他去睡覺後看不到家人在做什麼或他想要參予的活動而未參予到,因而藉故拖延、吵鬧,不肯睡覺。 4、如果他實在睡不著,不要硬逼著他去睡。他可以自己(不要人陪)再看看書或玩一會兒玩具,以不吵到別人為原則,累了自然就會去睡。 5、若已養成晚睡的習慣,父母就要以耐心及堅定的態度,漸漸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