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あかね~

日期

#Tag

國中生讀書建議

2020年08月01日
公開
96

我大學了 目前讀台灣科技大學 我想分享一下我對國中的看法 以及如果能重來我會怎麼建議當時身為國中生的自己 。 1.盡全力讀書不要想耍廢 我在校成績都維持在校排前百 班排前七 班導跟同學都認為我能上第一志願 但當時聽我爸媽的建議說: "選高職學一技之長 不用讀的那麼辛苦還能早點出來工作" 當時面臨會考倒數半年的我 突然覺得這是個好方向 早點出來工作賺錢養家買自己想買的東西 還不用這樣為了不知道能幹嘛的第一志願拚死拚活 我家很窮 爸媽也沒讀過大學 我現在能明白當初為何他們這麼建議我 而我聽到從小養我到大的爸媽這麼建議 我就不想認真念書了 社會自然科該背的都忘一堆 勉強靠國英數的實力才有3A+ 後來也確實選了私立高職 可上了高職才發現這邊很多素質不好或態度不好的同學 整天都在玩 起衝突的時候就想以暴制暴 明知學生素質不好 學校卻又喜歡半強迫你去晚自習 繳了錢去跟一些打混摸魚睡覺吵鬧的人一起自習 雖然說有教一些技術 但那要用來謀生有點難 幾乎所有人不是去讀大學就是做不相干的事 高三時全班送去補習班補全科拚大學 而我們的制度最高也只能考到台科、北科、台師 在這邊努力讀書的上限只有這三間 這讓我覺得自己繞了遠路又失去了當初選高職的意義 可至少我認為這次我做了對的選擇 我沒有逃避讀書 我認真讀到我們的第一志願 而且這間算是頂大  有時會被拿來跟成大中央等四大四中的學校做比較 以後找工作也不難找 我覺得值得了 。 2.國中的人際關係不重要 還記得國中時一些小屁孩喜歡到處惹事 看你不爽我就找人排擠你 被排擠了怎麼辦好難過永遠都不想上學了 後天要打球 幹 他們不給我參加我被邊緣了怎辦 好煩班上沒朋友好孤單好難受覺得痛苦 ...諸如此類的想法我曾經都有過 那時真的很難受總覺得人生沒救世界毀滅了 還有被人說長的醜、被長的很好看的人排擠、被公開嘲笑 也有過一些很美好的回憶、很好的朋友、很好玩的事 結果呢? 那些人現在跟我沒聯絡了 看他們fb也不覺得他們混的比我好 找到以前的朋友也沒像以前聊得那麼開 而且失聯以後根本沒人在乎那些年發生的事情 只是偶爾做惡夢會想到以前被霸凌過 偶爾做美夢會想到原來自己曾經有這麼瘋的朋友 就僅此而已 在大學根本沒甚麼人討論國中在幹嘛 甚至覺得國中的事情很幼稚 大家都在比人生的成就了不會在意那些小事 。 3.讀書很簡單,沒有你想的那麼難 我後來有幸當了兩年的國中數學家教 我才發現很多人都把國中的科目妖魔化了 基本上國中生可以讀書的時間非常非常多 上課能讀、下課能讀、去上課前能讀、放假在家能讀、滑手機也能讀(對把你記不起來的單字或化學式放手機) 你只要想著自己要拿高分要努力讀書 那你就會自己湊時間出來讀 就算不想浪費玩樂時間去讀書 你也可以用上課時間老師講廢話時把握時間寫作業看書 你也要自己去找讀書的動力是甚麼 我自己讀書的動力是不想輸給別人 並不是我對課業的熱愛或我是個自律的人 而是因為我不想輸給任何人 所以我必須讀書、我必須自律 我要求自己老師給的範圍全都要讀過做過 我也要求自己每次段考都要前五名 因為我知道如果輸給第六第七名 會被笑說哈哈你看你被我虐了吧 我不喜歡這種感覺 我也希望有一天第一名的位置會是我 讓大家知道我很厲害 或許這不是個好的現象 但至少他能讓我有不錯的成績 。 4.國中課業的大概讀法 我會說大概讀法就是因為其實我也沒有用很強硬的規則去讀 我都是把握幾個原則就能讓成績提升的 (一)不要浪費上課時間,老師在講廢話你就寫作業,下一堂課要小考你就復習那科,上課老師說甚麼你就要聽進去,就算聽不進去也要動筆抄,因為有抄就更有機會讓分數進去你腦袋,切記千萬不要發呆聊天傳紙條,把握每個可以超越同學的機會。 (二)把握每次小考,段考就是小考的累積,你小考認真準備,段考就稍微輕鬆點,建議小考前三天就開始翻課本講義。 (三)把段考當成人生大事對待,他是你的人生你的成就,考的越高就越有自信,。 (四)回到家至少讀一小時的書,哪裡不熟就讀哪邊,哪邊容易忘就記起來每天看看到記下為止。 (五)不一定要做筆記,你只要確認自己能把知識牢牢的記在腦袋裡就沒問題,但如果記不進去的就要抄成筆記或表格,這樣可以幫助記憶也能考看看自己是否真的記熟,例如理化的凹凸透鏡那邊,我真的每次看每次忘,默寫幾次後就真的比較印象深刻,再考個幾次小考後就幾乎忘不了,雖然段考有錯一點,可那一題讓我牢牢記到會考都忘不了。 。 5.對未來的看法 國中的我對未來有著千奇百怪的天馬行空 像是上高中後會交男女朋友、變成班上的人氣王、在學校呼風喚雨、甚至是發大財 可這些都僅僅只是想像而已 高中就是國中的延伸 你在國中是邊緣人 你上高中也差不多 你在國中要讀書 你上高中也差不多 你在國中要上課 你上高中也差不多 你討厭國中 你可能也會討厭高中 一切問題都在你身上 你沒把問題解決 不會因為你上了高中 問題一切都迎刃而解還外加一堆福利給你 所以可以的話我希望自己不要對高中要太多的憧憬 努力的讀書成為一個能被稱作是優秀的人 我覺得這樣就夠了 至於人生的方向實在是太難了 我沒資格也沒東西可以講 真要講就是爸媽給的方向可能決定了你大半的高中大學走向吧 當他們給你方向時 你要多拿去跟長輩、學長討論 不要只聽同學老師父母的 那有點太過侷限 跟不一樣的人討論反而能得到更多想法刺激你的思考 。 6.以上純屬個人經驗和想法,給過去的自己以及現在的你們參考。

【轉載】準備考試

2020年05月08日
公開
50

【不要因「自我感覺良好」,阻礙你發現問題的真相!】 段考結束,接到家長著急的電話:「老師,昨天發下成績單後,我看到慘不忍睹的成績,原本想找女兒好好談談。但沒想到她竟然對我大吼大叫,說她已經夠努力了,壓力很大,要我不要再給她壓力了。」 「她的成績的確一直處在吊車尾的狀態,每科幾乎都不及格,代表她不是某幾科『不會』的問題,而是『整個學習態度』都需要調整。她平常在家有在讀書嗎?」 「她段考前兩週的週末都會去圖書館讀書,每週要補習三天,其他時間我就不太敢管她,畢竟高中課業我也不懂,又怕她壓力太大,只敢在成績單發下來的時候督促一下。但她永遠都是這種反應,讓我也不知怎麼辦才好。想問老師她在學校的表現又是如何呢?」 *** 隔天一大早,我把早自習就趴在桌上睡覺的學生找來。 「這次段考你的表現不理想,你媽媽很擔心,說你在家嚷著壓力很大;而老師也很擔心,因為我看你常常精神不好,上課也常打瞌睡,不知道你平常作息如何?這次段考,準備狀況是怎麼樣呢?」 「我每次段考都超認真準備,但每次都考不好,我覺得很生氣,也很氣餒,這讓我越來越不想努力了。」 「超認真準備?是怎樣的準備呢?」 「就段考前兩週我一定會去圖書館讀書,讀書的時候也一定會把手機收起來,不懂的也一定會去問老師。我自認為該做的都已經做了,可是成績還是不理想。」 「聽起來蠻認真的。那沒有段考的時候,每天回家有唸書嗎?」 「我每週有三天要補習,從六點到九點,補習的那三天,回家後很累,就不會讀書了。」 「恩,我可以理解。那其他天的讀書時間是多少呢?」 「呃……其他時候每天都讀十分鐘到二十分鐘的書,有時候可能沒讀書。」 「啊!!!十分鐘!十分鐘可以讀到甚麼東西嗎?就算二十分鐘也不夠把一課看完吧?」 *** 這樣的對話並不僅止於一名學生,意料之外的—這是近期訪談近十位學生後的結果。 🎯他們普遍有三種情況: 一、 平時幾乎不讀書,倘若有,也大概在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 二、 小考幾乎不準備,要嘛在家隨便翻翻,要嘛就是到學校後利用下課時間惡補一下。 三、 段考前才開始讀書,他們口中的「積極用功」是指段考前兩週,「有看書」是指段考前一週,真正的「沒準備」是指段考前的自習課才讀書。 但這類學生卻普遍有一個共通的情緒,就是「只記得自己考前抱佛腳的『用功感』」,把失敗歸因於粗心,或推託「大家也都考不好」,還會自憐說:「我已經這麼努力,卻沒有好成績」。 他們自我感覺良好,對考前兩週的努力讚歎不已,對那時候承受的壓力記憶猶新,因此,更加覺得「考不好都是外在的一切害的」,覺得自己無比委屈,還因為這種情緒變得更不想努力,落入惡性循環。 而家長呢? 或許也因為看到孩子這兩週的「努力」,因為他們那種自憐又委屈的情緒而不忍責備,最終,檢討成了安慰,忽略問題的本質使得一切只是原地踏步。 ❤️但,真正問題的核心是:你考不好,不是因為「你不努力」,而是「你『不夠』努力」! 用臨時抱佛腳的方式讀書,就算是自認為已經提前的「考前兩週」,也只是「短期記憶」! 理科需要反覆計算、理解,才能從定理到應用都完全掌握,還得透過不斷練習,避免粗心失誤,並且提高速度。 文科同樣需要消化、記憶的過程,注釋、名詞、單字的一個小疏漏,就會造成張冠李戴的結果,也無法真正理解文意,更不用說閱讀能力的提升了。 提升成效的終極秘密在於平日腳踏實地的累積,說穿了就是預習、複習而已,今天教完今日畢,如果堆積功課不複習,最後結果就是:好像有看書,但都像是不穩固的根基,一考就倒,一比較就混淆。 小考或許偶爾還可矇混過關,到了大考絕對是一團混亂,全盤潰散。 學習是反覆確認的過程,就像單字背不熟,只能靠反覆多背幾次解決;數學學不會,就得每一題蓋起來老老實實算三遍,再利用訂正回溯定理,原原本本弄清楚才能高分。 考前抱佛腳,理科就變成「背作法」,連練習都不夠,遑論弄懂原理了;而文科也會讀得似是而非,變成「看起來都很像,選起來卻不一樣」的結果。 ❤️不要因為「自我感覺良好」,耽誤了反省的機會!不要濫用自憐的情緒,自己親手毀了自己! 你的努力根本還不夠努力,只有每天持續讀書、踏實弄懂,才能稱得上用功。 *** 「然後,如果你真的想考好成績,最終還是覺得考進前幾志願是你的目標的話,那就一定要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從每天半小時、一小時開始,再到兩小時或三小時; 而且應該是先完成讀書的任務,之後才滑手機、玩遊戲,放鬆才不會變成放空。 記住,真正要難過的是『我每天都拼死拼活讀書,卻還是考不好』,而不是『我考前兩週已經有讀書,卻還是考不好』。」 ❤️如果要討拍、一起軟爛,我也可以昧著良心說討喜的話;但我知道你一心想上進,知道你每天來學校,心裡最終還是想獲得成就感。 ❤️沒有人喜歡做白工,而不斷勇敢為你戳破假象的我,才是真正心疼你做白工的那個知己。 ❤️所以,辛苦了!但我們下次超前部署吧!

小人吵架高峰會

2019年10月11日
公開
39

「你們兩個對彼此有意見,意見不合很正常,很高興你們有機會可以學習處理爭執,現在請你們兩個到教室後面的『和平桌』,自己把事情談妥。」教室後面有一張鋪著紅格子桌布的小圓桌,桌上放置了一個小地球儀,象徵世界公民,地球儀旁邊還放著一隻紙鴿子,象徵和平。 第一:每個人輪流講自己的看法,在這階段除了說話的人可以發表想法,其他人只能聽,不能開口。第 第二:說話時,要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 第三:開始協商。 第四:協商不只是解決當天的爭執,還必須商量以後遇到類似情況的解決之道。 第五:誰也不准讓誰,我們家就是要『沒大沒小』,我們也不愛吃梨,也不用『孔融讓梨』,所以,要是三個人沒有達成共識,架不算吵完,繼續吵。 第六:吵完後,一起來跟媽媽報告結果。 解決紛爭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傾聽他人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子才不會淪為沒有意義的攻防戰;每個人的意見、個性不同,我要孩子「誰也不用讓誰」。比方說,若小孩個性溫和,我反而堅持她據理力爭,不用因「怕媽媽不高興我們吵架」而委屈自己;還有,吵架的最終目的是找出解決的方法。 其實孩子之間出現爭吵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而這也是他們學習解決紛爭、與人溝通協調的最佳時機。父母介入,等於是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孩子有自己解決事情的方式,大人介入只會越弄越糟,況且由父母處理孩子的告狀,就像「打地鼠」一樣,沒完沒了,到最後累的還是家長,何必呢?讓孩子學習怎麼吵架,父母絕對會輕鬆得多。   給父母的小分享: 1. 教孩子要「沒大沒小」,不用「孔融讓梨」。 2. 不要怕孩子吵架,要教孩子吵架。 3. 孩子吵架能培養談判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父母不要剝奪孩子學習這些重要能力的好機會。 5. 孩子吵架時,父母眼不見為凈,不要當裁判,離開現場為上策。

兒童金錢觀培養!

2019年09月12日
公開
89

理財教育三部曲 文/陳雅慧 【首部曲】談錢:認識錢的價值 「爸爸沒有錢,不能買布丁,」保德信人壽副總經理吳昆倫帶兩歲的兒子在超商買東西的時候,都會刻意進行機會教育。今天孩子想要買布丁,但他就堅持不拿錢出來,他想讓小孩開始理解,「物品」是要透過「錢」的交換才能獲得。吳昆倫在金融業有十幾年的工作經驗,過去有很多機會服務有錢人。他看到很多讓人感慨的例子:父母很有錢,富二代卻因為無後顧之憂,往往遊手好閒,身邊所有的東西都是不勞而獲。到最後,父母氣得想把財產捐給基金會和慈善機構,卻又放不下沒有謀生能力,只有消費欲望的下一代…… 「我一定要讓小孩懂得,爸媽不是永遠都有足夠的錢幫你買東西,」這是吳昆倫跟有錢人學到的重要一課。 這個時代,錢的概念非常抽象,一張張紙鈔,只是錢的一種。日常的交易透過信用卡、電腦鍵盤、手機,幾秒之內就完成。孩子若不知道這些過程,很容易就忽略了所有東西都必須付出代價的真理。 跟孩子好好談錢,是協助他們成為金錢主人最重要的第一步。原則是在生活當中,用具體的比喻,讓孩子正確理解金錢的價值。 根據孩子不同的年紀,用不同的熟悉事物做為換算基礎,可以更容易理解價值的差異。比方說,跟孩子形容,搭計程車,要付十瓶飲料的錢;但改搭捷運去玩,要付兩瓶飲料的錢。去餐廳吃一頓飯的錢,可以買一個很棒的玩具等。不論孩子幾歲,父母都可以透過五個天天都會發生的日常事物不斷練習。 1.付錢時:不管平常用現金或用悠遊卡付款,都可以告訴孩子只要買東西就要付錢。現金付出去只會愈來愈少;而悠遊卡這類的電子錢包,裡面的數字也代表錢,花掉也會變少,需要不斷儲值。 2.自動提款機提款後:可以讓孩子看提款存根,上面會記錄這次提了多少錢。試著跟孩子解釋,這些錢通常是怎麼花掉的。比方說,爸爸加油一次要一張千元大鈔;全家到餐廳用餐也要花一張千元大鈔;而參加一個夏令營,可能要五張千元大鈔等等。 3.收到信用卡帳單時:尤其是透過信用卡支付全家一起用餐或出遊的帳單,可以藉機提醒孩子上次帶阿公阿嬤出去吃飯的帳單寄來了,現在必須付出費用。並解釋若沒有付清帳款,就等於是跟銀行借錢,必須額外支付高額利息,還銀行更多錢。 4.外出用餐和購物時:可以和孩子一起仔細核對帳單,清點每項物品的價格。比方說在餐廳喝一杯可樂和在大賣場買一罐可樂的差價。在家裡吃飯可以省多少錢,什麼時候去餐廳用餐比較適合等。 5.當孩子問關於錢的問題時:讓孩子有機會體驗錢怎麼賺來,他們會更了解金錢得來不易,沒有付出勞力和腦力是不會有收穫的。當孩子問:「爸爸一個月賺多少?」「我們家房子多少錢?車子多少錢?」「班上的○○○有一個XXX元的玩具,我也想要……」家長常常簡單的以「小孩子不要問那麼多」,讓關於金錢和價值的討論中斷。事實上,這是一個最好的金錢價值機會教育。父母可以不必直接回答具體的數字,但可以透過舉例:「爸爸每個月的薪水要付你和弟弟的補習費、要付去旅行的費用……剩下的還要存起來等你長大念書時用……」更大一點的孩子,譬如高年級或國中的孩子,可以和他們解釋家裡的房貸支出,讓孩子理解家裡的經濟負擔和收支必須平衡的正確概念。 和孩子談錢時,要掌握哪些原則?《不要成為兒女的提款機》作者納森‧鄧肯(Nathan Dungan)提出,父母和孩子溝通金錢時,要兼顧的三大原則: 1. 分享:教孩子金錢除了可以買到想要的東西,還能和更需要的人分享。 2. 儲蓄:父母應該從小鼓勵孩子有計畫的存款,分享預做準備的好處。 3. 適切的消費:很多孩子以為自己很擅長這一項,甚至把買東西當做一種社交活動和娛樂。但是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學會區分欲望和需求。 認識金錢背後的價值,才是好好談錢最重要的目的。 【二部曲】花錢:培養「先等一下」的意志力 實驗者給一群四歲的孩子好吃的棉花糖,並告訴他們,能等上十五分鐘的小朋友,可以多吃一個。最後,有三分之二的孩子無法等待,一口塞進棉花糖。至於其他三分之一願意等待的孩子,根據實驗結果顯示,未來事業比較成功。這是《先別急著吃棉花糖》作者喬辛‧迪‧波沙達引用史丹佛大學研究重要的發現。這本書還寫成童書,十分暢銷。理論是,讓孩子忍受「延宕的滿足」是培養他們「願意在今天做什麼,好讓明天可以成功的關鍵」。 在宛如脫韁野馬快速變動的世界中,每個父母對於子女的教養方式各自不同,但都希望可以增強孩子的掌控能力,養成願意「再等一下」的意志力。意志堅定的孩子,能夠抗拒巨大的商業誘惑。日常生活中,父母訓練孩子逆勢掌控欲望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就是透過零用錢來練習。 如何讓孩子學會聰明花錢,父母可運用以下五個方法。 1.讓孩子有「需要」零用錢的動機。許多父母會在孩子上了小學後,每週或每月給零用錢。但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孩子常常忘記領零用錢,因為用不到。」小學階段孩子的三餐、生活所需、教育相關的消費如買書,還有每到生日或是聖誕節日的禮物,父母幾乎都認為「責無旁貸」。 那孩子還需要零用錢做什麼呢?零用錢可以是孩子小小放縱的自由空間。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吳宗昇兒子今年升小學,他會讓兒子用零用錢支付一些父母不是很贊同的消費,譬如玩恐龍卡電玩。這時候孩子因為要用自己的錢,花起來也會比較謹慎。 也可以讓零用錢成為設立長期目標的輔助工具。譬如,當小孩想要買比較昂貴的玩具時,要求他自己儲存零用錢支付部分的費用。 2.讓孩子有浪費和失敗的機會。看孩子被騙,是父母很難忍受的事情,但愈小的時候失敗「成本愈低」;尤其讓孩子用自己的錢去買的失敗經驗,印象會更深刻。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在對新北市校長演講時,舉親身經驗,他兒子念書時,有次在網路上要跟印度人買便宜的筆記型電腦。他先勸說這一定是騙人的,但兒子不信,於是他借錢給兒子下標,「後來證明他果然被騙。早早失敗,他就真正學到一課,而且成本比較低。」 3.和孩子立下明確的消費規則。比方說和孩子約定清楚,每年的生日禮物是父母的心意,除此之外,想要買玩具父母就不會付錢。還有學校必需品父母會買,例如彩色筆。但是,若因為喜歡造型可愛或更多顏色的彩色筆,就不在父母付錢的範圍內。三餐以外的飲食,譬如飲料或糖果,真的想買,必須經過父母同意後,用自己的零用錢來付。 4.父母自己要做個精明的消費者。和孩子去賣場買東西時,要帶著他們去計算物品的真正價格。譬如,不同包裝的面紙,要去計算一盒面紙的價格,還要注意每一盒面紙張數的數量。大罐裝牛奶和盒裝牛奶換算成每一百公克時的價格比較。 父母要提醒自己,雖不需要這樣精打細算過生活,但身為「父母」,有責任示範一種負責任的理財和消費方式,因為孩子最容易從身教當中學習和模仿。 5.讓孩子養成記帳的習慣。幾乎所有的理財專家和教養專家,談到孩子的理財教育時,都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學會記帳。記帳可以讓孩子清楚知道錢花到哪裡去。但是,記帳最大的困難往往也在父母自己從不記帳。擔任廣告業務主管的謝惠惠,自己有兩個念小學的小孩:「我結婚後,每一年都會買給自己一本全新的本子,希望可以開始記帳,但都沒有辦法持之以恆……」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對孩子的挑戰更艱鉅。 一些成功讓孩子記帳的家長建議,讓孩子每週或每個月拿著帳本來領零用錢,沒有記帳就不能領錢。 運用這五種方法,當孩子學會「等一下」再買,他也已經往金錢主人的目標更邁進一步。 【三部曲】賺錢:孩子可以用什麼方式賺錢? 小學老師黃敏惠念高中的大兒子今年暑假在餐廳打工,第一次領薪水回家時,捧著厚厚一疊鈔票,讓小學二年級的妹妹好羨慕。「哥哥給我兩張好嗎?」妹妹指著紅色百元鈔票問哥哥。哥哥說:「你知道『兩張』,我要洗多久的碗嗎?」 為孩子創造賺取收入的機會,能讓他明瞭成就是來自於自己的努力,對自己更有信心。但是,要幫助孩子釐清哪些錢可以賺,哪些錢不能賺,是身為父母一個困難的決定,父母要先釐清五大原則。 1.做家事該不該給零用錢? 多數的教養專家都建議,不要以要求孩子做家事,做為給零用錢的對價。因為,這樣會讓孩子認為,做家事是賺錢的方式,而不是身為家庭一分子的責任。 但家事的範圍很廣,小至收拾自己的書桌、幫忙洗碗;大至大掃除、幫忙油漆等。一些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工作,父母可以換一種方式,以肯定孩子認真工作的態度為由,發給額外零用錢鼓勵。儘量避免「每週必須洗碗三次才能領零用錢」這種約定,那會讓孩子認為這些日常的家事必須有錢才願意分擔。 2.考一百分要不要給獎金? 同樣的,若把考高分和金錢獎勵過度連結,有可能導致孩子忘記努力讀書的真正目的,這也是要避免的獎勵方式。但同理,父母還是可以換一種方式來鼓勵。譬如,比較孩子考試的進步幅度和投入的努力,比方稱讚孩子在考試前做了詳盡的複習計畫,因此成績明顯提升。除了以現金獎勵,也可以考慮透過全家一起吃大餐或出去旅遊做獎勵,會更有效。 「父母企圖以物質獎賞取代真心教養時,可能產生短期行為改變,但是長期是沒有效果的,」臨床心理醫生麥德林‧雷文(Madeline Levine)在《給孩子,金錢買不到的富足》書中提醒家長。 3.壓歲錢是「孩子的」錢嗎? 對於還沒有任何工讀機會的孩子,壓歲錢幾乎是孩子整年最大筆的收入。壓歲錢該如何管理,成為父母頭痛的難題。首先,應該讓孩子理解的是:「壓歲錢」的價值不在於厚薄,而在於背後的心意。壓歲錢代表長輩和親友的關心和祝福,也是一種人際間禮尚往來情感的展現。「壓歲錢」不應該全部屬於孩子,因為那通常是孩子沒有能力管理的金額。 但是,當孩子上了小學中年級,可以試著讓孩子每一年從壓歲錢中保留部分的金額,並藉機教孩子身上有比較多的現金時,要怎麼收藏,才不會遺失。告誡「財不露白」的風險原則,讓孩子學著規劃和管理比較大的資金。 剩餘的錢可以帶著孩子去開帳戶存起來,告訴他們這筆比較大金額的錢,可以儲蓄為以後更重要的用途做準備。 4.幫孩子製造「賺錢」的機會 許多大人擔心讓孩子,尤其是年紀小的孩子,學「賺錢」是很市儈的事情。但是,在重視升學的台灣,孩子大到足以用體力賺錢的時候,父母往往又擔心這些打工會耽誤功課。其實,讓孩子有機會體驗錢怎麼來,他們會更了解金錢得來不易,沒有付出勞力和腦力是不會有收穫的。 用自己的能力賺錢,更是孩子學會獨立自主的第一步。學校的園遊會或社區的二手品拍賣場合,都是很好的機會。 在美國幼兒園任教的幼兒教育博士李坤珊,就讓讀中學的兒子擔任小小孩的中文家教。一方面利用兒子好為人師的榮譽感提升他進修中文的興趣;一方面也讓打工的報酬增加孩子堅持的動機。 5.祖父母常常用錢獎勵怎麼辦? 很多父母都理解做家事不該給錢、不要用錢驅策孩子考好成績、玩具說好生日才能買就得堅持……但是,往往打破規矩的是疼孫的祖父母們。首先,父母應該輕鬆一點看待祖父母寵溺孫子的小小放縱,這些都是孩子快樂的泉源和美好的回憶。建議最好在教導孩子金錢價值觀時,能邀請祖父母一起參加。事先和祖父母溝通家裡給禮物和零用錢的大原則,在祖父母給孩子現金獎勵時,當面跟孩子強化:「你看,你很努力,所以阿公阿嬤也覺得很開心喔!錢要好好存起來。」 李坤珊提醒:「你有辦法改變祖父母的行為嗎?若是沒有,就用鼓勵方式替代爭執。」 理財教育的三部曲,是在生活中用具體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孩子建立價值觀,讓金錢成為孩子追求夢想的翅膀。 http://m.babyhome.com.tw/info/child/school-age/article/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