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ngel ''Mama

獨生子女不麻煩/第三篇 成為家庭生活圈的重心

2005年11月30日
獨生子女不麻煩-博客來
獨生子女不麻煩---怎樣教養獨生子女
獨生子女不麻煩---怎樣教養獨生子女


第三篇 成為家庭生活圈的重心
10、過度關照---身為關照焦點的壓力

「有時我覺得自己好像是在放大鏡下長大的,我的父母非常仔細的觀察我,留意我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這讓我覺得很舒服,我知道自己是他們關照的焦點,從不會產生受到忽略或忽視的感覺。但是在他們面前我幾乎無所遁形,只要稍微犯錯,馬上會被提起。他們會問:『是不是有什麼問題?』而且通常是真的有問題,他們實在非常了解我。」

父母給予老大和獨生子女的關注,很難再施用在後來出生的孩子身上。

由於迷戀、焦慮,剛為人父母的雙親(這也包括將有小孩的再婚夫妻)會愛上父母這個新身份,會對創造一個家庭和擁有孩子這項奇蹟感到非常興奮,也會對新的責任嚴陣以待。他們非常小心、仔細、敏感,防護心十足,孩子一出現不適的症狀,立刻會帶孩子去看門診。與已經擁有孩子的父母比較,初次為人父母者會非常關切孩子的一舉一動,會對自己沒有信心,也比較容易焦慮,沒法放輕鬆。在多子女的家庭中,越晚出生的孩子越不稀奇,因為父母之前已經有了養育經驗,也比較不會焦慮。

歷史資料也可證明這種差異

父母通常會將老大或獨生子女成長過程中各式各樣的紀錄、照片和工藝品,非常小心的保存下來。這也具體証實了父母所給予的關注,留下這些寶貝顯示了這個孩子的珍貴。所有在家中排行第一的孩子,在老二出生前都可稱為是獨生子女。至於家中其他孩子,他們的生活資料與照片往往就比較不齊全。
「聽我說!」「讓我示範給你看!」「看看我完成了什麼!」「瞧瞧我已經學會了什麼!」對於第一個孩子或獨生子女想要成為關注焦點的這些要求,父母通常會報以真心的喜悅,他們的回應通常是非常正面、顯眼,具有高度支持性。

獨生子女是嘗試狀況下的小孩

獨生子女通常是父母嘗試其為人父母技巧,發展育子策略的實驗品。無論是為了讓孩子覺得舒適,或者是影響孩子讓其聽話、合作,都需要許多嘗試錯誤的經驗。父母對於所做的事都會具有明顯的實驗性,他們會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做而感到焦慮。父母在照顧第一個孩子時,會比照料其他後來出生的孩子,更常閱讀育兒叢書,也比較會接受專家的意見。

獨生子女有時會察覺到父母親的這種焦慮,並且把這種父母害怕犯錯的恐懼,納入他做決定時的參考。「我想我個性這麼謹慎,老害怕搞砸事情的原因,就是因為我的父母一向如此對我。他們非常在意為人父母的方法,結果日後我也用這種方式對待我自己。」

父母會留意那些對獨生子女來說很重要的事物

因為獨生子女對父母非常重要,所以他們會非常關心孩子的一舉一動。

不論在實際上或象徵意義上,這種不斷的關心突顯了獨生子女在父母眼中的重要性,並且為孩子帶來了三種強大的影響:
(1)因為父母不斷強調其重要性,獨生子女會養成持續的自我價值感。
(2)因為父母給予的緊密關注,獨生子女也會非常在意自己的表現。
(3)因為父母樂於充當認同的觀眾,獨生子女就懂得讓自己成為關注的焦點,至少在家中是如此。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是非常重要的

問一下小學四、五年級的小朋友看看,他們寧可被嘲弄、責罵,還是被忽略、排除在外呢?大多數的孩子會選擇被嘲弄、責罵。為什麼會如此?因為得到不好的關注,總比沒有任何關注好。得到關注意謂著你的存在價值,其他人也會投注心力與你接觸。不論這是好是壞,至少他們發現到自己值得注意的事實。

就算是獨生子女,假如他在想要獲得立即注意的同時發生挫折,他就會採取可能引發負面效應的策略。比如說,當他急著告訴父母在學校發生的事,父母卻忙於講電話,他就有可能拿起隔壁房間的分機,插話表示:「我想要告訴你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這時父母就會因為這種不當行為而大發雷霆,給予孩子負面的關注,但是這對之前沒有得到任何回應的獨生子女而言,他的目地達到了。(對於某些沉溺在關注中的獨生子女而言,當他遇到想要得到注意,卻發生回應延遲的情況,是很難適應的。)

為了強化父母對獨生子女的關注,父母可以確切的給予孩子多樣化的關注類型。每一種類型象徵著對孩子不同價值的評估,其中較常見的包括:
●聆聽和回應,意謂著孩子的話語值得一聽。(「回應你所說的話,以下是我的看法......」)
●注視和留意,意謂著孩子值得觀察。(「我們樂於看看你的表現。」)
●協助和鼓勵,意謂著值得幫助孩子。(「我將助你一臂之力,再試試看!」)
●表達興趣和好奇,意謂著孩子值得被了解。(「多告訴我一些!」)
●監督和矯正,意謂著孩子值得被照料。(「我們不會袖手旁觀,讓你傷害自己。」)
父母所給予的關注類型越多樣化,孩子建立自我價值的基礎也就會越寬廣。

最後,因為父母的正面關注,獨生子女也能學會正面的照顧自己。他們會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好夥伴,使獨處的時刻變為快樂時光。獨生子女很少會覺得無聊,他們會發展出許多方式來讓自己有事做,並且感到滿足。那些與獨生子女結婚的人們,經常能夠看出這種自我娛樂的能力。身為獨生子女的配偶,通常會喜歡在彼此關係中能保有一定的自我,如此他或她才能夠享受珍貴的獨處時刻。

11、過度關照所產生的風險:過度焦慮

對獨生子女的父母而言,他們把當父母的所有重心都放在這個孩子身上。可能會因為注意力太集中,而產生焦慮的情形。害怕為孩子作了錯誤的決定,而無意間傷害了他,或是讓孩子暴露在過度的風險中。害怕孩子成為自己衝動或不智決定的犧牲者。害怕其他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擔心孩子被偶發事件打倒。有太多的事需要擔憂,而所能控制的又太有限,所以很容易陷於恐懼之中:「假如孩子發生意外,我們真不知道要怎麼活下去?」
在這種情況下,神經質的父母可能會把這種恐懼的心裡傳染給敏感的孩子,導致孩子也心懷恐懼,不敢接受一些成長所必須面臨的正常挑戰。「與其與朋友聚會,我寧可留在家裡。」如果父母防衛過當,孩子就會對反應非常小心。他可能會因為過於憂慮個人的安全,而犧牲了「健康的冒險行為」。雖然父母的肯定、關注會加強他們自我的認同,但父母的焦慮也可能會粉碎孩子的自信、阻礙他獨立成長的機會。

建設性和破壞性的憂慮

區別建設性的憂慮和破壞性的憂慮,是一個調整的好方法。建設性的憂慮是一種主動的為人父母之道。不妨先想想風險是兒童成長必經的一部份,父母可以藉由談話,讓孩子瞭解可能發生危險:「因為我們不想讓你盲目經歷一些你預期不到的新情況,所以你要想一想:萬一發生意外,該怎麼辦?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些可能會發生的情況。然後,你得提出緊急應變的計劃,如果意外真的發生時,就可以派上用場。」

利用建設性的憂慮,父母可以教會孩子「暫停一下,先想一想」。知道孩子會三思而後行 可降低父母的憂慮程度,孩子也可以在父母的支持下領略一些新的經驗,而不會對孩子的恐懼太過憂慮。破壞性的憂慮會造成父母過度防禦的心理,使得他們會不自覺的過度保護子女。父母的連鎖反應也是很驚人的:「假如你這一科被當掉了,那麼別科也可能不及格,如此一來你可能會被退學,最後只好流落街頭!」他們也可能會問一些不理智的問題(一些沒有答案的問題):「你怎麼知道不會被酒醉的駕駛人撞死?」或是規定孩子:「除非你每半小時打電話向我們報告一次你的行蹤,否則你不准出去玩!」這種過當的行為只會增加父母的恐懼。
假如父母能發現自己已經越過區分建設性和破壞性憂慮的這條界線,那麼他們就能夠減低這種過當行為的可能性。

●試著只擔心最進發生的事,不要產生連鎖效應,擔心遙不可及的未來。
●試著不要去想一些不理智的問題,只讓一些合理的答案存在。

也可以要求孩子做到以下三點:
(1)、要思前顧後。預期你所想做的事物的複雜性和結果(「在你去參加玩具車競賽之前,請告訴我你需要那些安全行車技巧!」)

(2)、讓我知道情況。假如你出門在外,而且改變了行程,務必讓我們知道。(「假如你到朋友家中,決定臨時去拜訪另一個朋友,那就要先問問我們的意見。」)

(3)、發生問題,一定要打電話給我們,這樣你才能夠避免麻煩。(「假如你的朋友要惡作劇,而你不想參與,就找個藉口,打電話給我們,我們會立刻來接你,而且不會問你任何問題。」)

12、「獨生子女」的態度:充滿自信的力量

獨生子女所獲得的肯定和父母的關注,使他們變得充滿自信。在父母唯一關愛的焦點下成長,獨生子女傾向於會發展出強烈的自憐感和自重感。由於充滿自信,所以會創造出一種權傾一切的「獨生子女」態度。

充滿自信產生的四大力量

充滿自信而產生的四大力量會讓獨生子女得到好處。
(1)、容易充滿自信也容易自我滿足。許多獨生子女的自我非常強烈,他們往往全心投入他們認為重要的興趣或活動,而且十分肯定自己的參與。「當我從學校回到家中時,我喜歡看書,所以這段時間,父母會讓我獨處!」

(2)、對未來發展充滿自信。許多獨生子女從很小開始,就會開始思考未來數年自己要做什麼。訂出追求的目標考慮未來,也是嚴肅面對自己的一部份。「雖然還要六年我才會進大學,但我已經想過大學要唸什麼了。」

(3)、充滿自信的表達自我。許多獨生子女會尋求有創意的機會來表達他們是誰,能做什麼。之所以會有這種表達自我的動機是因為,他們覺得個人有一些值得表達的東西。「我在跳舞時,就是在表達我自己。」

(4)、因為充滿自信而有獨立的社交方式。許多與父母關係穩固的獨生子女,喜歡朋友但是不會迫切需要朋友,他們樂於獨處,也不擔心與人面對面。他們不在意不被外面世界所認同。他們依照自己認為重要的方式生活,而不會考慮是否應該先取悅他人。「我不是不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只是其他人的想法不像我自己的想法那樣重要。」

父母的四項支持

為了幫助獨生子女建立自信,父母可以支持以下四點。

●支持孩子自我滿足:假如孩子喜歡,就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經營他自己認為重要的興趣和活動。
●支持孩子自我的未來:假如孩子有這樣的計畫,就幫助孩子取得關於職業興趣、生涯選擇、特殊才能和準備上大學的相關資料。甚至安排孩子和一些正在從事這些職業的人談談。
●支持孩子表達自我:假如孩子想要,就為他引導一些會贊賞他這項 「創意表現」的觀眾,給予他鼓勵。
●支持孩子的社交獨立:儘管可能所使用的方法與同儕格格不入,還是支持他,讓他追求自己的人生道路。

經常讓會孩子在生命的成長過程中保持「自我吸收、自我認知、自我為伴,以及自我發展」的能力,這些都會讓他長大後,生命變得更加豐富和更豐收。

13、「獨生子女」的態度所可能產生的風險:以自我為中心的繆誤

自我中心

當獨生子女在家中十分以自我為中心,而且父母(不願讓自己的寶貝孩子失望,指責他們 ) 讓這種情況不健康的情況繼續發展時,就可能會發生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的有害效應。這會讓孩子在只關心自己的情況下成長,也會讓孩子養成錯誤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
●「只能照我的方式做!」
●「我的需要最重要!」
●「我的決定最要緊!」
●「我的意見永遠是對的!」
●「我的原則決定我們如何行事!」
●「我的感覺應優先被考慮!」
●「應該符合我的條件!」
●「我的需求必須受到認可!」
●「我的福利比他人的重要!」
●「我的快樂是最重要的!」
●「我比我們還要重要!」

被寵壞了

如果父母無法堅持一些原則,而採取、讓步、退縮、順從、不直言、不表明立場、避免衝突的方式,就會變相鼓勵孩子從「唯我獨尊」心態,演變成家中的「專制霸王」。更糟糕的是當孩子進入成人世界時,他可能會認為他的室友、雇傭或相互照顧的關係也應該如此運作。

然而被寵壞的孩子會開始面臨這種情況的真正涵義是:知道這種在童年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會傷害長大後健康的成人關係。現在,獨生子女會發現單向的關係模式在真實的世界難以運用,而且必須藉由不愉快的經驗來學習雙向的關係。

假如父母認清家庭的功用之一,就是為孩子進入現實社會提供一個防護性的經驗,那麼他們就會教導孩子成功獨立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父母調整「獨生子女」態度的方式就是教導獨生子女「互相」的原則。

培養正確的觀念

「互相」意謂著學習同時兼顧雙方需求,而非單顧一方的方式來處理彼此之間的關係。為因應獨生子女的成長需求,父母在教導獨生子女處理「互相」的人際技巧時,需要以下三種基礎:
(1)、互惠是指:在所有健康正常的關係中,需要有一種「不僅是從對方那裡得利,也能夠回報對方一些好處」的認知。 如此,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家庭關係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就像父母以覺得對孩子有利的方式來給孩子一樣,他們也希望能夠得到相當的回報。

(2)、敏感性是藉由了解「透過家庭的親暱感,家人知道彼此的弱點」來加以運作。基於這種諒解,各方就不會用「明知會傷害彼此」的方式行事。就像父母遭遇衝突、感到挫折,不會刻意發洩怒氣來傷害孩子一樣,他們也希望孩子能夠學習自制。

(3)、當歧見發生時,需要妥協。家庭成員在「能夠繼續相處」這個大前題下,應該捨棄一些自我利益,以達成能夠部份滿足其他人需求的協議。這種協議在維持彼此關係方面,能夠同時支持雙方的共同利益。妥協意謂著願意滿足不能100%完全符合自己理想的需求。也意謂著別人可以得到一些東西。

就像父母不會要求一定要照他們的方式行事,他們同樣也希望當孩子在看法上與他們有所差異時,會有些彈性。找出彼此可接受的方式來創造一條中央地帶。

當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而且過於自我時,學習「互相體諒」可以調節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

14、自我形象:源自正面感知的力量

獨生子女在家中所獲得的特殊價值感(被當作非常特殊的人)的成因之一,就是深信敬愛父母可以得到真心的回應。結果孩子會因為不斷得到愛的回應而建構出非常正面的自我形象。
父母的反應就像是一面鏡子,從父母正面的反應,獨生子女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而且建構正面的自尊。「魔鏡!魔鏡!在世上,誰是世界上最美麗、最高尚的人?」童話白雪公主中的壞皇后如此問。而當孩子向父母的眼光詢及這個問題時,所得的答案經常是很大聲的說:「你!」。

平等心

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父母在回答孩子時經長得留意措辭:「你表現得很好!」、「你很棒!」「你能夠做任何事!」孩子所不了解的是,這些究竟只是安慰或是期望的講法。在那些誠心相信或堅信孩子的尋常表現是很特別的父母眼裡,孩子的形象可能會被扭曲。沒有其他的孩子可以和他們的孩子比擬,所以父母很難一直保持理性的反應或站在客觀的觀點。

一位父母表示:「擁有獨生子女的父母絕對不會相信自己的孩子很平常。」這個說法可能是正確的。然而少數獨生子女願意開始承認自己很平常的過生活也是對的。

正面對待自己

對每一個孩子(不只是獨生子女)而言,以正面的方式來看待自己,在心理上非常重要。正面的自我形象能夠控制感覺,並強化、肯定孩子的行動。如果不論子女如何努力取悅父母,父母都感到不滿意(因為他們相信批評會激勵成就),如此就會不智地讓孩子自覺一無是處。因為覺得無望,孩子可能會逐漸放棄嘗試,加強了失敗的自我形象,生活在痛苦的深淵中。
相對的,對於孩子的努力和成果有所回應的父母(因為他們認為若沒有努力,就不會有成果),能夠鼓勵孩子堅持下去。因為堅持,所以孩子會一再嘗試面對橫逆,因而強化他深以為傲的韌性。對孩子的自我實現之預言,父母的回應具有一些影響力。

因為父母經常給予正面的回應,而使得獨生子女潔身自愛。孩子會傾向於:
●自覺有能力,並且有信心追求宏遠的目標。
●認為自己很聰明,不怕捍衛、堅持自己的意見。
●自覺非常珍貴,而且堅持得被善待。

評價性回應或描述性回應

對父母而言,最好的讓孩子加強自我形像的方式就是,讓他們自己的回應是描述性,而非評價性的,是現實的,而非理想的。藉由評價性回應,父母藉著表達自己的贊同程度,來評斷孩子的表現有多好。他們所傳達的資訊,著重在「感覺」如何(「我們以你為榮!」),而不是他們對孩子的個性或行為的確切反應。對孩子而言,評價性的回應,除了知道父母高不高興之外,其他幾無所知。

相對的,若藉由描述性回應,父母可以明白指出孩子的那些行為引起他們的正面關注。「我很欣賞你運用幽默感使朋友大笑的方式!」這樣的回應,使孩子更能珍視自己的有趣特質。

理想的回應或現實的回應

藉由理想的回應,父母會以自己對孩子的狂熱和愛,使孩子對自己有十分正面的評價。「沒有人可以做得更好!」「繼續保持下去,有一天你一定可以成為名人!」這樣做,會讓孩子養成一種特殊的自我形象,因而建立一種不切實際的自我期望。
相對的,藉由現實的回應,父母能夠用和夥伴之間互動,讓孩子養成在現實世界中對自己的認識。「跟大多數的組員一樣,整場比賽你玩得很辛苦,但是這對你有益!」「得高分表示你比其他80%的同學表現得好,但是還有20%左右的同學表現得比你更好,但你的表現已經不錯了!」父母的肯定回應,使孩子瞭解到「自己在現實世界優於他人的部份」,也很有幫助。

15、自我形象的風險:「相信唯一是特殊的」所造成的概念扭曲

「上幼稚園可能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震撼。在家裡,沒有比較,沒有競爭。我是第一,沒有人比我更好。然後突然之間,我變成二十幾位小朋友中的一個,我不再是最重要的。更糟的是我根本不像我所想的那樣特別。這是多大的一個打擊啊!」

進入小社會-學校

學校經常是許多孩子在家裡以外所接觸到的第一個社會關係。第一次被當作許多人中的一個,並在同儕的社會裡,重新建立他的社交地位。在家裡所獲得的特殊待遇,多少會讓他們對自己有些不切實際的看法,他們可能帶著一個「過度膨脹」的自我形象進入學校。這種膨脹的自我形象使他難以和其他孩子、老師的反應融合。對獨生子女而言,為了適應學校而自我調整,也有可能變成一種強大的自我激勵的原動力。可能會有一種:

●錯誤的感覺:「我根本一點都不特別。」
●被背叛的感覺:「我根本不像父母所說的那樣特別。」
●失望感:「我根本達不到自己的期望。」
●無用感:「我竭盡全力還是難以像其他同學那樣好,我幹麼要嘗試呢?」
真實認識自己

帶著「我是很特別的」態度去上學的孩子,需要重新認識自己到底有多麼特別和多有能力。父母所能提供的幫助就是,不要把孩子在家中享有的特殊待遇帶到學校,以免使這段難捱的社交調整期變得更糟。

●不要試圖扭曲規定或利用特例來讓孩子享有特殊待遇。
●當孩子不願遵行校規、與同學相處不睦、或沒有按時完成被指派的工作時,不要合理化孩子的行為或責怪學校。

有些孩子因為是家中是關注的焦點,所以較難學會上學的三C社交原則──合群(融入並與他人相處)、服從(順服與他人相處)和合作(與他人合作來相處)。假如情況真是如此,父母就應該向孩子解釋學校生活和家中生活的區別,並教導他認清真實情況。

父母也可以向孩子解釋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很棒,而外面的世界畢竟和家中不同!此外,他們也可以告訴孩子,即使未在學校贏得這樣的認同,他在家中仍可獲得父母的愛和讚許。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當你開始上學時,你就是一大堆小朋友中的一個,對老師來說,你們都是一樣重要的。在功課上,你可能會比一些同學表現得好,但是也有的同學會比你好。這是可以料想得到的。你不必非第一名不可。假如你很用功,按時作功課,而成績仍然只是中等程度----那就已經夠好了。記住,大多數人在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平凡而普通的。」

給孩子這樣的訊息,讓他們有心理準備,這是一個新生活的開始,讓他真正開始過團體生活,以及他們在學校這個複雜的社交世界所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