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Angel ''Mama

兒童如何思考?我們如何支持兒童的智能成長?

2007年04月18日
兒童如何思考?我們如何支持兒童的智能成長? DR. Renate Breipohl

今天晚上我要從現代生理學來談「頭腦功能」它的份量相當重,可能讓你們有點害怕,但我們也害怕我們的孩子的思想發展可能無法在社會上找到一個適合發展的地方,在教育方面,談到品質的部分,當然國家政府的政策方向及幼兒園所大家都一樣都努力地想要把致能發展提升起來。

我們常常很原始地認為思想的模式就是輸入和輸出,有人認為輸入越多輸出就越多,甚至還有沒有被證實的迷信~越早學越好,其實這些認定只適用於機器的發展,卻不適用於人的發展,人跟孩子都需要先做建立的工作,我們得先有思想才有可能有其他的東西,在沒有思想之前人是沒有思緒的。

今天晚上我要從現代科學的觀點來談頭腦功能,同時也對八十年前Rudolf Steiner所說的「頭腦功能」作再次的肯定,在Rudolf Steiner的時代,他總是說"我現在所說的將來在科學或者醫學上都將一一證實,人們一定會發展到那個時候,現在就是Rudolf Steiner當時所說的將來,現在也真的越來越能證實Rudolf Steiner所說的是對的。

首先我要給大家看一個圖,這圖是一個專門研究學習障礙的英國專家"古德"在研究頭腦時所畫的圖形,你可以在網站上找到這個人,也可以找到他對頭腦的研究,這個圖是一個非常完美能夠呈現我們思想或者說思想發展的圖。

基本上,他說人就像一棵樹,我們的脊椎就像樹幹一樣,我們的頭腦就是樹冠,腦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腦幹再來是中腦,接下來腦葉的部分是皮質,這人所發現的也是我們必須瞭解的,經過一定時間之後人的思想必然會發展。

從工作中我們可以發現有學習或思想障礙的孩子,通常她們最受到干擾的部分是耳朵和平衡系統,就像頭昏一樣,我們知道頭昏時人是沒有辦法思想學習的,平衡的部分是所有腦部發展的基地。

現在我們來看兩件事情,一個是感官的系統一個是姿勢的系統,感官的系統舉個例子即便是一個在子宮裡的嬰兒也早就有聽見的能力了,這個很早就開始的感官能力是為了將來發展思想做預備的。

另一方面我們再來談早期的姿勢系統反射,每一個小兒科醫生都會在嬰兒出生時做檢查他的反射機能,最近幾年來生理學上也談論著當孩子長大時他的一些主要的反射會消失,而且會被姿勢系統取代,他必得有這樣的成長過程,但是有些孩子長大了確保留著他的原始反射;反射與姿勢系統有明顯的區別,舉個例子說,當孩子小的時候,當他怕時他整個身體是張開跳起來的,但長大以後當他害怕之時他反而是要把身體捲曲起來,以上可見,人整個身體動作改變了,打開的反射動作被捲曲的保護動作所取代了!

另一個早期的反射動作是:當小嬰兒一個手伸出去時他的頭會轉過去,而另外一隻腳就會彎過來,有時在國小裡我們會看到一些小朋友在學寫字的時候,右手開始寫頭就跟著歪起來,這就是他尚未長完全的早期的三個原始反射的痕跡,我們也看到反射還沒有長好的孩子學習速度真的就是比較慢,因此,在學校裡,當老師看到孩子身體歪一邊寫字時,老師會說:"請把你的手放好,身體坐好",當他必須把自己挺直起來時,他得花很大的意志力才行,而當他把自己真的挺直起來時,也即是他智能開始發展的時候.姿勢、智能與信心息息相關,當孩子能挺直起身子的時候,他的致能也開始啟動發展.姿勢系統大約是在孩子三歲時發展完成。

Gloeckler 醫生Kolisko 國際研習會議曾來過台中。她說過的一段話是老師們永遠都不應該忘記的。那就是如果有人問妳,華德福教育裡,當你的孩子三歲時,你的目標是什麼?Gloeckler醫生說我們應該回答:我們要孩子能自由地移動,能克服身體的姿勢,能挺直身體說「我在這裡!」

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他們的身體發展和腦部的發展很相近;也和他們的思想發展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可以容易地瞭解,我們不能從上面的頭腦開始學習,我們應該從最近、最基本的肢體開始學習,整個兒童的發展才能建構得正確。

我們知道Rudolf Steiner 曾經以兩件事情來形容幼兒。第一,他說:「幼兒是感官體」;第二,他說:「幼兒是完全的意志表達」。所以,現在,頭部這邊我寫的是「感官系統」; 相對的另一邊是四肢「意志系統」的部分。意志和動作結構、姿勢息息相關。這兩件事情表達出兒童的發展是建構在這兩大發展上。

Rudolf Steiner同時還說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他說:「當孩子在感官的經驗裡時,孩子是在思想的。幼兒在感官中思想,幼兒的感官和思想是合在一起,沒有分別的。」所以,幼兒在感覺的時候就是在思想; 而這樣的一件事情就可以讓我們想很久了。

我想舉個例子來說明思想和感覺、感官是合在一起的。今天早上,我進入園所,我是一個陌生人。我看到孩子們都在看我,他們以一種感覺看我。我覺得孩子們看我的樣子就好像要把我吸收進去一樣; 孩子們正在感覺我。接下來,他們應該就會感覺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是對的還是不對的。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直覺:你看了,你就知道。難怪有人,第一印象常常是很正確的。這些,說明了感覺和思想的確是合一的。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嬰兒從出生當時起,思想就開始作建構工作了。第二件事情,他說:「我們的運動(movement)和智能息息相關」。現在,有很多孩子做身體的治瘵,有很多這樣的練習中心。

我們接下來要談的是語言的發展,Rudolf Steiner 說我們腦部的活動部分是非常神秘的。在這裡,有些會做協調的過程,有些會做轉換的過程,活動的發展和語言是息息相關的,老師畫的這個地方是很精細的動作,會和腦部的發展連結在一起。

當談到語言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像嬰兒發出的啊、ㄟ、咿、喔、嗚:等聲音,這些都是屬於情感性語言的。每個孩子都是從「情感式的語言」開始成長的。也即是說,在我們思想發展的同時,我們的情感、生命也一起投入發展; 我們會自動的整合思想和情感一起發展。當我們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看得到,當孩子以情感與學習的時候モ孩子可以學得比較好。這是很重要的,當渴望學習的時候,我們的確可學得比較好。

兒童的語大約在兩歲到三歲之間發展成形。接下來,我們要談的是非常奇妙的事,我們要談更高階的人類頭腦發展活動。長久以來,我們知道我們的右腦的重要發展期是在三到六歲左右; 而且,左右腦兩邊做不同的工作,他們各有不同的特質與任務,右腦是比較夢幻的,左腦是比較清楚、比較邏輯的。我們可以說右腦是「想像的腦」,是形成圖形、可以創作、可以直覺、可以情感的腦。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感官比較傾向在節奏與空間方向中建立印象。比如說,幼兒學習一首詩或一首歌時,他腦海裡即會自然的浮現這首詩或歌的節奏。換句話說,幼兒不是靠記憶,而是透過節奏來學習。利用節奏形成的記憶可以記得比較久。在幼兒早期,我們可以透過節奏的活動幫助幼兒形成完整的語言。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園所裡強調「晨頌」(morning circle或稱「晨圈」)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在「晨頌」過程中,幼兒可以在空間活動中學習協調自己的身體和空間的方向,同時也在詩、歌、謠的節奏中更精緻化語言的發展,這是一種全身心靈活動的全人學習的方式。此外,我們也透過各種藝術的形式,促使幼兒更多使用及發揮右腦功能的機會; 如果我忽視右腦的功能,早早的在幼兒階段就只使用左邏輯、推理的話,那麼,右腦的能力就會喪失。

最糟糕的事情是把孩子放在電視機或電腦前面,幼兒在電視機或電腦前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因為無「事」可做!電視、電腦全部供應,從一件事情到另一件事情,你不需要記憶,電視、電腦會幫你記意。順便告訴大家,影星在背劇本時,通常都是邊走邊記,因為行走的時候是有節奏的。因此,他們可以記得更好。

我們知道記憶對智力的發展很重要,如果我們可以利用詩、歌、謠等這些很有節奏的教育素材培育兒童的語言,我們即可以為兒童的將來建立很好的思想能力。

Goddard 醫生說:我們的中腦「胼肢體」負責連結左右兩腦的橋樑功能,使得左右兩腦的訊息可以互通,這個功能大概在孩子七歲左右可以完成。這之後,他的學習就會轉向左腦。所以,這之後,老師的教學就需要朝左腦的方向發展。在華德福教育裡,我們強調觀察兒童,而在頭腦的發展上當然一樣要求看得清楚。孩子在七歲以後,思想會有所轉換,他們會突然間對一些問題和分析感到興趣,也會提出一些問題。在西方一個說法,孩子大約七歲左右開始,就會對寫字很有興趣。剛開始的時後,老師只教他們一點點,可是他們自己很喜歡多研究; 另一方面,孩子也變得喜歡數字,喜歡認識數字,他們也很會聽聲音,聽著聲音就想將字拼寫出來。我比較不知道中國字的發展,但我感覺到中國字的原型比較是屬於圖像的,我覺得那是比較困難的圖像。

通常,在英語系國家裡,一年級老師最重要的課題是「努力將文字變成圖像感覺」介紹給孩子。比方說,要教導B這個字,老師可會講一個Big Brown Bear的故事; 老師會在黑板上畫出一隻很像B形狀的大灰熊圖像。孩子看見熊,就看見B,就也同時學會了B這個字。可以想像的,華德福學校的一年級有很多、很多文字的故事。文字本身常常和圖像很接近,以這樣的方式,老師自在教導文字的時候,努力地引導兒童將圖像的頭腦功能連結上分析的頭腦功能,建立起左右腦連結的工作。老師也常引導小學生以想像、夢幻或美好的感覺寫下一些事情。然後,在他閱讀的時候,幫助他學習認出每一字,而且合乎邏輯地去分析那個字。

早在「左右腦功能與發展」的研究之前,史代納就一直、一直地強調孩子小的時候是圖像思考的,他們是在想像的圖像中思想的。因此,為形成思想,他們需要有看得見的實物出現在他們的眼前。這個必須有實物才能思想的階段我們稱之為「與物體連結」的思想階段。在一年級時,如果老師想說一個「鳥與樹」的故事時,老師會先將樹和鳥畫在黑板上,而不是讓孩子自己想像鳥如何飛到樹。

Rudolf Steiner 說:「智能存在兒童的天性裡,在幼兒教育裡,智能沒有位置,我們不應該教導知能。」智能的發展存在於七歲以後的左腦,只有在那個之後,那個地方才有抽象思考的空間。如果我們教導孩子的左腦,那即是智能的教育。Rudolf Steiner一再、再地強調我們不適宜在幼兒的候段作智能的思想,我們要看的是全體,而且是要從孩子在什麼地方,就從什麼地方去建立孩子的思想。

在幼兒教育裡面有三個基本教育領域,第一,感官印象的教育,我們要盡可能的讓幼兒有很多正確、合宜,而且精緻的感官經驗與印象,因為我們希望孩子的感官很精緻。也因此,我們需要創造、保持環境的美感,所給的玩具、東西不能是人造的、假的,而是真實的、天然的材質。第二,我們要給幼兒健康的、足夠的飲食與營養; 第三,幼兒階段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發展意志力,我們要讓孩子自由、健康的遊戲,讓幼兒有機會以自己的方式教育自己的意志力; 只有「晨頌」的部分,老師稍微做一些些引導,以使幼兒的意志發展更完整一些些。當然,老師們也透過唸的詩、歌、謠,以及充滿想像力的故事啟發孩子流暢的語言;還有水彩畫、捏塑等藝術活動,這些都能更啟發、強化右腦功能的開展。

另外,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三件非常重要的美德:第一個美德是愛,這對孩子的健康非常重要。當我們面對孩子非常活躍的時候,我不一定要馬上去停止他,而是要以充滿愛的方式去面對這個充滿精力的孩子。第二個是,我們要在孩子面前說真話。不可以說一半真的,一半假的話,甚或完全不真的話。不真的話或假話,例如,明明很很生氣,還表現得很友善。其實孩子還是會感受得到。第三,Rudolf Steiner特別強調我們不可以說「娃娃話」;我們要以自已的聲音說自然的話,因為孩子知道那不是真正的語言。如果我們自己不說真
正的語言,反而「退化」成「娃娃」,那是敗壞現象。因此,當我們說故事時,我們一定要說自己喜歡的故事,千萬不能說自己不喜歡的故事,孩子會感覺你說的或唸給他聽的是你感覺好,還是不好的。為這時候也是孩子們要開始為自己建構左腦能力的時候。Rudolf Steiner 強調,當我們自己的思想不清楚時,我們的孩子就會不清楚。如果有們做一件事,三分鐘就變了,一會兒又變了,孩子的思想也會變成非常得混淆,我們一定要很清楚自己所要做的,再去做。

現在我再說的清楚一些,左腦的能力不需要在幼年時候教導,教導了不會變得更好,因為等到七歲之後,左腦自己就會建構了!孩子們在遊戲的過程中,譬如說,他會拿著杯子倒過來,倒過去。基本上,這不是想,而是一種探索、試驗。他自己進入測量或分析裡,有多高、有多重、有多遠…。這即是左腦自然的開展與建構。

接下來,我想很簡短地談「靈性的發展」。

當選擇這樣的教育時,我們希望孩子能健康地成長,希他們的內在潛能能充分地發展。此外,我們希望他們的靈性生命不會被教育打倒,可以得到好的建構。我們的靈性有可能被教育打倒的!生命中有許多神奇奧妙的事情,我們要把這份神奇奧妙的想法留給孩子。讓他對世界,對生命有一種奇妙的、敬虔的感覺。不要總是對孩子以因果做為現象的解釋,不要讓孩子認為生命再沒有什麼新鮮的事情了。我們一直在尋找這種可以兩者兼具的思想:具有頭腦的功能,也具有屬靈恩賜的思想。因為,屬靈的部分早在我們的身體建構之前就有了。當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他頭腦的輸出並不多,要大約六個月之後才會慢慢增多。這表示,在他出生之後,有兩件事發生。一件事是,他有思想的「能力」; 另一件事是,他一定「思想」了!思想刺激了腦部。所以,那個還沒結構好的剛出生的頭腦,到了六個月的時候,就已經變得很複雜了。思想的「能力」和「思想」都是靈性的真實現象。

Rudolf Steiner說,出生時,孩子會帶來出生前的圖像,並進而和地球上的官能做結合。有時候,孩子會說出一些相當智慧的話。我們好奇孩子怎麼能說出那麼有深度,而且有靈性智慧的話?這實在是個大奧秘!有股巨流,一股從靈性世界而來,另一股,從地球世界而來。當這兩個巨流相遇的時候,就形成了兒童靈性的,屬天和屬地的思想。在生命的過程中,孩子有越來越多地球上的思想。因為,我們學會了更多地球上的事,所以產生了很多新的,屬地的思想。當人們年老時,屬地的部分會慢慢地離開。你看到老人常記不住事情,但
他屬靈的思想卻越來越清晰,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Rudolf Steiner 對老師們說:如果我們太早教導孩子智能性的思考,我們就會把孩子屬靈的,或屬天的發展消磨掉。如果這個發展受阻,他將來靈性的發展、人文的發展,就會產生困難。所以,我們要想辦法強化左、右兩邊頭腦的連結。也即是,讓孩子的「想像力」思想發展起來。想像力思想發展得好的話,心靈的發展功能就好。到了青春期之後,他有很多機會需要運用這個想像的能力。如果沒有建構想像的思考,太早發展智能的思考,進入青春期之後,他的心靈很容易就乾枯,他的生命就發生問題。所以,在幼兒園所裡,我們希望每件事情都柔順。不要太急,也不要加添孩子分析的能力。不讓孩子們失去靈性能力的發展,我們要給他們機會。而且,他們有靈性的任務,他們要好好珍惜從靈性世界帶來的珍貴禮物。

現在,我在這兒打住,留下一些時間給大家問問題。

問題一:如果一個成年人回顧童年時發現自己的靈性發展太少,那麼,當他的靈性乾枯的時候,他可以如何排遺那個時間?

回答:有很多成人似乎都覺得我們在靈性上面有一些困難或距離,覺得自己沒辦法進入精神的或靈性的世界,這個時候,我們的孩子就是我們最好的禮物,我們跟他們一起生活,如果我們可以陪伴他們、觀察他們,我們就有機會從他們那裡重新獲得這部份能力的開展。

在人的生命裡頭沒有不可能的事青。重要的是,能認出自己現在的狀況是什麼,然後開始去做。我就從我的孩子身上學習到很多、很多。你們可以看出我是個非常思想、非常智力的人,我的非常享受抽象概念的思想。所以,我非常感謝我的兩個孩子。因為他們,我才開始喜歡故事,突然之間,從許多故事裡,我發現了新的世界

問題二: 有時候孩子孤單、害怕,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

回答:做為人,我們每個人都有同理心的能力。我們可以運用這樣的能力進入孩子的世界,或進入另一個人的世界。在同理心的過程中,我們彼此溝通,互相瞭解。這時,人就不應該感到孤單。

此外,做為父母,我們有能力以「無私的愛」幫助孩子。我們也許無法像孩子那麼具有想像力,但是,我們的命運目標可以是,讓孩子具更想像力。當孩子具有健康的想像能力。他們就不容易有失落、孤單、害怕的感覺。最好的事情是,在娃得福園所裡,我們可以一起行動,彼此照鏡子,彼此照應。

問題三:如果子的知識系統建構得不夠理想,反應慢,我們能如何幫助?

回答:我們需要先確定,到底所謂的「慢」是什麼。Rudolf Steiner 說,人有四個身體:物質身體、生命體、星芒體、自我體。如果說孩子的知識系統建構出問題的話,我們要問,是物質身體的層面失去功能嗎?還是生命體不夠強、不夠活潑、不夠有力,使得孩子覺得事情太多,負荷太重了呢?或者,是我們星芒體出了問題?星芒體是我們的情感生命,最重要的,孩子的情感是如何脈動的?想動或是不想動?如果人沒有動的意願、感覺,或想法的話,天底下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最後,問題也可能發生在我們的靈性生命~自我體上。自我體需要經歷「入世」的過程,有些孩子能完全的入世:有些孩子卻沒有完全的進入世界,他的「自我體」還飄游在從天而降的半空之外。

所以,我們先探究這四個問題:是物質身體,還是乙太體?或者是星芒體、自我體的問題?如果我們能看出哪個地方不對勁,我們就有可能解決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學習觀察,從觀察中發現不一樣。如果我們能發現不一樣,我們就有可能知道接下來應該朝什麼方向努力或修整。

問題四:是不是在七歲以前完全地發展右腦,將來的靈性發展就比較安全?

回答:在發展的年齡層上完全正確,但並不是只照顧右腦,其他的發展也要照顧。比如感官的部分語言的部分意志的部分,所有的這些都必須要照顧。這樣,才能夠使得基礎的發展堅強厚實,才能夠在往後,與靈性發展有良好的聯結。

在史代納教育裡,我們知道身心靈是同時一起發展的。在美麗的圖畫背後,有重要的身心靈正在發展。我今天晚上談的,原集中在身體的頭腦機能上,可是,我們仍能感受到,在頭腦機能的背後,重要的仍是靈性的閃亮發光。而且,到目前為止,我們談的這四個問題就是身心靈的問題,這是我們要發展完整的全人最需要關注的問題。

問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