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小Q仔的Q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資訊:嬰幼兒乳牙保健須知

2008年11月18日
公開
8

"嬰幼兒乳牙保健須知" 採訪�林明佳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齒顎矯正科及兒童牙科專任主治醫師楊瑞賢 參考資料�《婦幼口腔保健》,婦幼家庭出版社 北市衛生局日前根據96年學齡前兒童口腔篩檢報告指出,學齡前兒童齲齒盛行率高達63.37%、齲齒數目3.22顆,與WHO所訂定2010年全球口腔保健指標─「90%的5歲兒童全無齲齒、12歲兒童齲齒數目不超過2顆」,尚有一段距離,另外,94∼95年的齲齒盛行率為78.1%,顯示國內7歲以下的幼兒高達七成以上有蛀牙情形。其實,寶寶自乳牙萌發後即需要適當的清潔,從小落實口腔保健習慣,才能遠離齲牙、牙周病的惡夢。如何維護小寶貝的牙齒?就由本文來告訴您吧! 母親開始懷孕的第6週,乳牙的牙胚即出現於胎兒的口腔中,4個月左右開始鈣化,然後一直到孩子出生的6∼7個月後,乳牙才長出來,通常下顎第一門牙是最早長出的乳牙,之後大約每隔4個月便會有對新的乳牙長出;當孩子2∼3歲時,全部20顆乳牙均會長出;到了6歲左右,第一顆恆牙(下顎第二乳臼齒的後方)開始長出,即俗稱的「6歲齒」,需特別注意的是─此牙脫落是不會再有牙齒長出代替的,之後乳牙漸漸脫落,被依序長出的恆牙取代,待孩子12∼14歲時,即有28顆恆牙。 由於牙齒全部換掉要等到12∼14歲,若不好好保養乳牙,不但會造成口腔疾病的發生,影響孩子進食,也會使得恆牙的發育受到影響,未來可能造成孩子齒列不整、咬合不良、牙周病等問題,反而要花更多的錢和時間去治療牙齒,也使孩子忍受牙痛之苦! 牙齒不像身體其他組織經過適當治療可恢復成原來的健康外觀,凡罹患蛀牙的牙齒絕不會不治而癒,經過治療後只能阻止其惡化而已,為了給親愛的寶貝一口健康貝齒,有些問題您一定要知道! Q1:反正乳牙是暫時的,蛀掉也沒關係? 乳牙與咀嚼進食、咬合發音、美觀、空間維持、誘發恆牙萌發等功能緊密相關。許多父母誤以為乳牙不用清潔,反正之後長出恆牙就可換掉;殊不知乳牙萌發後,一旦沒有適當照顧,很容易就形成齲齒,並影響之後生長的恆齒。 國泰綜合醫院齒顎矯正科及兒童牙科專任主治醫師楊瑞賢表示,乳牙能幫後來的恆齒佔位置,乳牙若早掉了,後面的牙齒會往前倒,使得空間縮小、亂掉,可能會影響未來恆牙的萌發,甚至產生齒列不整的問題。此外,底下的恆牙尚在發育當中,若上面的乳牙化膿、發炎,也會影響未來恆牙的發育健康。   Q2:奶瓶性齲齒是喝奶造成的嗎? 有些嬰幼兒常有睡前以奶瓶喝奶的習慣,並且常常喝到睡著,導致在前牙與嘴唇之間常積聚未完全吞下的奶,久而久之,就造成前牙唇側嚴重齲蝕的特殊現象,稱為奶瓶性齲齒(Nursing bottle caries)。 楊瑞賢指出形成奶瓶性齲齒並不是奶瓶或牛奶本身造成,主要原因是喝完牛奶沒有清潔口腔所致;而且長時間含著牛奶睡覺,也會使得齲齒形成的風險大為升高。建議家長們讓幼兒戒掉含著奶瓶睡覺的習慣,平常寶寶進食頻率不宜過多,每餐進食也不要太久,否則易形成高齲齒風險。    Q3:媽媽一口爛牙,也會遺傳給寶寶? 楊瑞賢表示齲齒不會遺傳,但是齒質(指牙齒的質料、品質)會遺傳,包括琺瑯質、硬度和溝隙,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不常刷牙,但仍然能保有一口潔白貝齒的原因,也就是其牙齒琺瑯質厚度足夠、質地較硬,因此比較不容易產生蛀牙。 此外,有些人天生溝隙較深,食物容易卡在溝紋裡,清潔不易,就會比較容易有齲齒的形成,這時醫生可能會評估情況,使用溝隙封閉劑。先天的齒質改變不了,最重要的還是做好每日口腔清潔保健,不要疏忽清潔的基本功。 Q4:大人的齲齒會傳染給寶寶嗎? 許多父母會疑問:「假如我親寶寶或是嚼爛食物再餵給寶寶吃,會不會將我的蛀牙也傳染給他呢?」楊瑞賢表示人類的口腔裡本來就有很多細菌,並不會單單因為接觸到細菌,就形成蛀牙。齲齒至少有3個基本要素,包括細菌、牙齒和糖份,口腔內的細菌一定要糖分才能作用,也要有牙齒才能蛀牙。 Q5:如何發現寶寶已經形成齲齒? 齲齒依蛀牙部位可以分為:咬合面齲齒、鄰接面齲齒(即牙縫間的蛀牙)。當我們吃完食物,剩餘的食物殘渣會被吸附於牙齒表面,形成牙菌斑,細菌會利用此食物殘渣繁殖增生,產生酸性物質,使得牙齒的琺瑯質遭到破壞,牙齒結構變得脆弱,最後造成齲齒、牙齦炎、牙周病等問題。 察顏觀色辨齲齒 楊瑞賢敎家長們如何辨別寶寶是否已經發生齲齒現象: •初期症狀:牙齒的顏色本來應該是同個顏色,當表面開始有黑點或是脫鈣的白點出現,或是某處老是塞住食物,表示此處牙齒的琺瑯質已遭到破壞。 •中期症狀:齲齒若沒有加以控制及治療,會由琺瑯質慢慢延伸到牙本質,形成窩洞,此時對甜食及冷熱的刺激會很敏感,容易感到酸痛;或是食物一卡進牙縫,就覺得不舒服,但一清掉,不舒服就解除了。 •晚期症狀:不吃東西、沒有塞牙縫也會自然地痛起來,甚至晚上會痛得睡不著,代表已經連牙髓都受到影響。此時牙齦紅腫、易流血,有發炎或長膿包症狀;若蛀到神經,就必須做根管治療。 Q6:小朋友可以做根管治療嗎?需要嗎? 根管治療即抽神經、根管充填,其目的是在解除齒髓或牙根尖周圍組織發炎,盡可能保住牙齒避免拔除的命運,其優點在於可以保持天然牙齒排列的完整性,並避免因牙齒早期拔除所造成空間不足和不正咬合等。 楊瑞賢表示小朋友當然可以做根管治療。乳牙做根管治療的意義,也是為了要把牙齒軀殼留下來,讓牙齒可以繼續發揮作用─正常飲食、咬合並預留空間給未來的恆齒。  Q7:一般兒科還是兒童牙科好? 小朋友初次接觸牙醫時難免會有緊張及恐懼感,而且小朋友常說不清楚哪裡蛀牙、哪裡痛,有時可能只是嘴巴破皮或喉嚨痛,也搞成牙痛,因此醫師的詳細檢查和耐心是很重要的。一個專業的兒童(小兒)牙科醫師具有耐心和技巧可以讓幼兒乖乖合作,因此建議選擇醫院或診所的兒童牙科;或是有耐心的一般牙科也可以。通常兒童牙科可以看到12∼16歲左右。 楊瑞賢以他的經驗表示2歲以下的幼兒99%都不會乖乖聽話,為了讓寶寶合作通常會採取兩種行動,一是固定板,用來固定四肢、限制動作;二是笑氣麻醉可以讓寶寶安眠。2∼4歲的小朋友比較能夠溝通,這時用循循善誘、哄騙或是恐嚇的手段,大多可以奏效;但假若小朋友之前曾在別間牙科診所看過,心裡已留下不好的印象,即使再換去別家牙科,小朋友也不願意再看了。此時建議家長們要有耐心,多陪小朋友幾次的療程,讓孩子知道不管他再怎麼耍賴、逃避,也是沒有用的,您會發現,只要用對方法、堅持立場,其實孩子是可以溝通的。 Q8:寶寶也可以吃氟錠嗎?氟錠的作用? 楊瑞賢指出氟錠主要作用在骨骼上,只要不超過醫師指示的使用劑量,就沒有副作用的問題。家長們要將氟錠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因為氟錠吃起來甜甜的,萬一孩子誤以為是糖果,吃入過多恐會引起中毒。目前市面上氟錠分為0.25mg及1mg的劑量,前者主要是給6歲以下小朋友吃的。 若已整口齲齒,再來吃氟錠,是沒有效的。關於氟錠服用的時機?通常醫師經評估後,覺得寶寶天生齒質較差,牙齒表面霧霧的、不夠亮,代表琺瑯質硬度不夠,就會建議給寶寶吃氟錠;氟錠有助將來恆牙的齒質會長得比較好,使得齒質較堅固、溝痕變淺;但大人吃比較不具作用,因為牙齒都已經長出來了,齒質變化不大。 現在市面上的漱口水、牙膏很多有添加氟,具防蛀牙的作用。但是3歲以下的幼兒因為還不太會漱口,容易吞進去,因此還不建議使用。楊瑞賢建議家長們可以使用紗布,沾開水清潔;飯後馬上清潔可以順便清掉口腔的食物殘渣、奶垢,而且漱掉或是吞進去都無大礙。用紗布比牙刷更不會傷寶寶柔軟的牙肉;手持紗布也比牙刷更為靈巧。 打造寶寶一口貝齒 •協助清潔口腔。養成飯後清潔口腔的習慣,學齡前兒童通常需要大人幫忙用牙刷、牙線清潔;3∼4歲後可以讓寶寶自己練習,但最後一定要經過大人檢查。 •適時使用氟化物。每三個月到半年在牙齒上塗氟;或在醫師指示下服用氟錠;待孩子比較會漱口後,再使用含氟的牙膏和漱口水。 •定期口腔檢查。齲齒早期沒有疼痛感,等到疼痛才就醫,往往已很嚴重,需要花更多時間與金錢治療。因此寶寶有牙齒後就可以開始看牙,約4∼6個月固定給牙科檢查,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 •少攝取含糖食物。给予小孩適當的零食,盡量少供給含糖食物,包括餅乾、含糖飲料、冰淇淋及零食等;吃了零食後,盡量讓孩子漱口和刷牙。 •正確的餵食習慣。食物對牙齒所構成的威脅不在於多寡,而是吃的次數和黏在牙齒表面上時間的長短而定,因此務必控制進食頻率和用餐時間。 楊瑞賢 現職:國泰綜合醫院齒顎矯正科及兒童牙科專任主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牙醫醫學系 經歷:美國加大洛杉磯分校齒顎矯正科研究、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員 (資料來源:育兒生活 提供) 點閱人數:人 寶貝 矯正年齡 1 歲 4 個月+ 24 天 實際年齡 1 歲 6 個月+ 30 天 媽咪 西元2008/11/19/02:10 補述

資訊:輪狀病毒肆虐 小兒腸胃遭殃!

2008年11月05日
公開
9

(上面這個flash有19張小Q的照片呦 用滑鼠點一點書本的右上角 就可以翻頁囉!) "輪狀病毒肆虐 小兒腸胃遭殃!" 【彭圭城 醫師 / 光田綜合醫院 - 小兒科】 好發於秋冬季節的輪狀病毒近來仍持續發燒,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小兒科彭圭城醫師指出,近來醫院門診中因輪狀病毒引起的腸胃炎而前來求診的病童就佔了三分之一左右,有的甚至已出現脫水現象,若不加以治療嚴重者可能導致休克甚至死亡。醫師表示,近來仍是輪狀病毒腸胃炎高峰期,再加上氣候不穩定,家長仍應避免帶小朋友出入公共場所,平時多洗手並注意個人衛生,飲食勿過油膩,將可減少被傳染的機會。 「輪狀病毒」顧名思義,是病毒的形狀環形如車輪狀而得名。彭圭城醫師表示,台灣地區一年四季皆有輪狀病毒感染的病例,但以秋冬季節最嚴重。大致上為每年十一月起病例逐漸增加,至隔年的一、二月達高峰。受感染者以幼兒居多,其中有半數以上年齡層在一歲以下,因此屬於幼兒急性胃腸炎中最常見的病原體。主要症狀是嚴重水瀉、嘔吐、腹痛、發燒,部份病例會合併出現咳嗽、流鼻水等感冒症狀。大部分在三至五天可自行痊癒,但若處理不當可能會發生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酸中毒及休克的危險,甚至危及生命。 幼兒輪狀病毒可藉由糞便特殊檢查來證實,但並無特殊抗病毒藥物可用以治療,因此只能針對症狀加以緩解,醫師將給予適當的止吐及止瀉藥劑,如出現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需再補充口服電解質水或靜脈輸液來改善。由於輪狀病毒常造成小腸黏膜受損,引起乳糖吸收不良,原本吃嬰兒配方奶粉的幼兒也需要暫時換成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奶粉為佳;或將牛奶濃度降低、少量多餐等等。幼兒亦可能有痙攣發生的可能,但一般而言預後良好,不必長期服用抗痙攣藥物。 醫師建議各位父母親,幼兒平時飲食以清淡為佳,在疾病高峰期少出入公共場所,最重要的是大人及幼兒都應多洗手,以避免帶有病毒的糞便經由口或呼吸道造成感染;若有上吐下瀉、腹痛發燒等症狀儘速至醫療院所就診,以免造成傷害。 點閱人數:人 寶貝 矯正年齡 1 歲 4 個月+ 11 天 實際年齡 1 歲 6 個月+ 17 天 媽咪 西元2008/11/05/13:00 補述

文章:我是怎麼治療感冒的

2008年07月25日
公開
35

大村衛生所主任╱黃建成 本來這篇文章要叫作「我是怎麼治療感冒的」,可是覺得太誇張了,心裡不夠踏實,所以就把它改了過來。因為老實講,醫師是不會治好感冒的,頂多是讓患者在感冒的過程中舒服一些罷了! 感冒的原因和病程 感冒是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的感染,其症狀包括以下一種或數種:流鼻水、鼻塞、打噴嚏、咳嗽。喉嚨痛、聲音沙啞、發燒、疲倦、頭痛、腹瀉等。感冒之所以有各種不同程度和樣式的症狀表現是因為能夠引起感冒的病毒至少有一百多種。由於不同的病毒感染,加上每一個人對相同病毒的反應也有所差異,所以呈現出來的症狀自然多樣。 感冒的潛伏期約一至三天。然後通常由喉嚨不舒服開始,接著其它症狀產生,在第三、四天時達到高峰。如果沒有併發症的話,一般四至十天會症癒。感冒之所以會好,是由於身體受感染後產生了抗體把病毒消滅的緣故。 醫生是怎麼開感冒藥的 既然知道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照理說醫生只要開一些藥把病毒殺死了,感冒也就好了!問題是,目前全世界還沒發現安全而可以殺死感冒病毒的藥。所以醫生實在拿那些感冒病毒沒辦法,只得讓它們愛怎麼作怪就怎麼作怪!醫生只能就症狀著手,開藥使症狀減輕些,患著因而能夠舒服一點。為了達到目的,醫生先要問清楚了症狀,加上聽診的補助,以便對症下藥。偶而碰上一些搞不清楚的民眾,不先詳述病情,只說:『我感冒了!包幾包藥來吃。』那真是不曉得怎麼下手,除非他願意吃綜合感冒藥! 吃綜合感冒藥好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說明一下什麼是藥。我們都知道安非他命和嗎啡是毒品,可是安非他命在過去,嗎啡一直到現在仍然被使用在醫療上。筆者在教學醫院訓練期間也曾在骨科病房、急診室和加護病房幫患者打過嗎啡。我開毒品給患者嗎?不,我開的是藥。那麼嗎啡到底是毒品還是藥呢?也許我們可以把藥定義為:一種物質適時適量的應用於個體,好處大於壞處是藥,反之為毒品。 常有民眾在門診問我:『你開的藥有副作用否?』這可以說是外行人的問題,那有藥沒副作用的!當我們打開藥品手冊來看,就可發現幾乎每一種藥都有它的副作用。就算我們認為最沒問題的維他命丸,如果使用不當的話都有它們的副作用。醫生開藥只不過是在好處與壞處之間衡量罷了! 感冒既然只能針對症狀下藥,那麼對一個感冒沒有咳嗽的人給含咳嗽成份的藥合理嗎?一個沒有流鼻水的人給流鼻水的藥合理嗎?豈不算是給了毒品或者說是下錯藥。因為只有接受到其副作用而沒有正作用嘛!綜合感冒藥可說是一網打盡的藥,有的還宣稱可治八種感冒症狀呢!試問:如果你的感冒症狀只有兩種的話,你願意使用那含有八種症狀成份的藥嗎?當然如果考慮方便性、省時或省錢的話則另當別論。 吃了感冒藥都會想睡覺嗎? 不少民眾告訴我每次吃了感冒藥都會想睡覺。我常馬上問他們,是不是每次感冒都有流鼻水、鼻塞或打噴嚏呢?因為只有那些鼻子症狀的藥才會有讓人覺得嗜睡、無力的副作用。醫生看感冒總會就患者的症狀與個人差異仔細斟酌考量的。沒有鼻子症狀的話,一定不會開那些含有鎮靜副作用的藥。就算是同樣鼻塞、流鼻水的兩個人,也會因為生活工作與接受意願的差異而給予不同份量、種類和使用方式的藥物。譬如說上班族、司機和學生,能夠讓他們上班、上課時精神不集中嗎?這時候在白天可開輕一點的或乾脆不給,晚上再加重一些。 早點吃藥會早點好嗎? 大多數民眾都以為感冒早一點吃藥就會早一點好,這是錯誤的觀念。尤其每當阿婆們這樣跟我講的時候,我總會覺得很無奈!因為我曉得過兩天可能就嚴重起來了!感冒通常開始時症狀輕微,二、三天後最為嚴重,然後漸漸恢復。從起初的症狀又無法預測往後的變化而先給藥,所以往往下一次再來的時候便是:『怎麼藥愈吃愈嚴重!』、『本來沒有咳嗽,藥吃了後反而咳嗽起來!』。 我看感冒最有信心的是,當患者告訴我他已經看了兩三位醫師都沒效時。此時病程已進入尾聲,等著我來收穫。 多開幾天藥對嗎? 一些患者會要求我多開幾天藥,甚至說開一個禮拜。這是相當不對的!感冒既然只能針對症狀給藥,照理說應該天天換要藥才是,因為症狀會變嘛!頭痛、發燒可能吃一天藥就好了,還要繼續吃同樣的藥嗎?喉嚨痛可能兩天就改善了,也該停藥了!兼顧患者的方便性,我認為兩天藥,頂多三天是較合理的。 藥需不需要吃完? 站在醫師本位的立場,應該叮嚀患者『藥要把它吃完』。可是也常聽患者說:『上次開的藥沒吃完就好了!』,『只吃一、兩包就好了!』。我想藥需不需要吃完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如果在病程的高峰期可能有它的價值。否則,當病人都自以為夠了時,又何必強人所難呢!記得西諺有一句話說:『感冒有治療七天內會好,沒治療一週會好』,又有什麼好計較的?我的家人跟我常常屬於『一週會好』那個族群。 為什麼晚上睡覺時咳嗽得厲害? 感冒咳嗽常在晚上睡覺時惡化,尤其是小孩子,咳到嘔吐是屢被提及的。因為白天時小孩子可輕易吞入過多的鼻水,但在睡覺時鼻水倒流沉積在喉嚨容易引發咳嗽。針對這種情形,側臥也許會有幫助,給流鼻水的藥比咳嗽藥來得恰當。 為什麼有人感冒超過一個月? 雖然感冒通常四至十天會好,但是咳嗽持續超過一個月的也並不少見,這與感冒後氣管較不穩定有關。一般來講,如果感冒比預期還久的話,應該考慮是否再一次感染不同的病毒或是次發細菌感染。此外,過敏性鼻炎、氣管炎或長期吸煙引起的咳嗽也常被誤以為是感冒。 感冒到底需不需要吃藥? 感冒不見得一定要吃藥,但是吃藥的好處有二。其一是讓患者舒服些(如果用藥得宜的話),其二是減少併發症的機會。感冒時,身體尤其是上呼吸道抵抗力減低,容易受細菌感染。常見的併發症如鼻竇炎、氣管炎、中耳炎等。 感冒要不要看醫生? 開感冒藥實在是種藝術,因為需要考慮的蠻多的。如咳嗽緊不緊、痰多不多、什麼顏色的、會不會惡臭、喉嚨痛否、鼻涕的顏色、還有患者的工作、年齡大小、對藥的耐受經驗......。總而言之,就是在不失『藥』的本質之下,讓患者覺得值得,沒白來一趟。雖然已經很用心的開了藥,可是往往患者下次來的時候會告訴你:『一點效果都沒有』,『比上次還嚴重』。 那麼到底要不要看醫生呢?我以為醫生開的處方藥還是比成藥合理得多!如果看醫生不必打針的話,雖然麻煩一點,或許值得。否則,感冒看醫生還用打針的話,說真的,去買綜合感冒藥算了!既方便又省時,也可免除針扎之痛,不是嗎? 如何預防感冒? 一般人都以為『冷到』才會引起感冒,如貪涼衣服穿得太少、小孩半夜踢被等。其實不只如此 ,過度疲勞、心情鬱悶、熬夜都容易引發感冒。幾年前的某段時間筆者也常患感冒,後來曉得熬夜容易引起感冒之後,便盡量『很想睡覺時就去睡』,感冒的頻數也就少多了!在門診問患者是否幾天來沒睡好覺或心情不好,往往可以得到肯定的回答。感冒是很會傳染的,一個人有了感冒,時常全家人均會得到,而且很難避免。常聽一些年輕的媽媽說:『感冒要趕快把它治好才不會傳給小孩』。這是不正確的觀念,感冒怎麼趕快治好呢?感冒患者大約在前三、四天具有傳染力,如果能夠在這三、四天與家人隔離的話,也不失為避免傳染的好方法。也許有人會問:醫護人員天天與感冒患者在一起,應該時常被傳染呢?不見得!因為醫護人員跟患者相處的時候總是在通風良好的室內,縱然患者咳嗽、打噴嚏,病毒也易被流動的空氣稀釋掉。不像家人共處在緊閉的室內,空氣不流通。而且醫護人員與患者少有手和手的接觸,家人較難避免。感冒病毒在鼻涕中的濃度最高,易經手傳染,所以與患者接觸後馬上洗手也可避免被傳染。 年紀愈小愈容易罹患感冒,通常小兒們一年平均可達九、十次。隨著年齡的增加感冒次數漸少,到了青少年以後,只剩下三、四次。這與得了感冒後,身體內產生的免疫力有關。所以一些老是抱怨小孩常患感冒的父母應該可以放心了!只要學費繳夠的話,孩子總會畢業的。 結  語 感冒時要多喝開水、多休息是大家所熟知的。多喝開水可以減低呼吸道分泌物的黏稠度,讓喉嚨與氣管舒服一些。多休息可以培養免疫力,讓感冒早一點好。吃藥的目的只是讓患者在感冒的過程中舒服一些罷了!並不能縮短病程。『早治療早好』與『早治療好免得傳給家人』都是不正確的觀念。所以不應該作過份的治療,如打針、打點滴、住院。使用綜合感冒藥是相當不合藥理的,除非你的症狀與它的成份相配合。 最後我建議大家應該學會認藥,當拿到藥的時候要問清楚那種藥是為那種症狀開的。如此,想吃幾種藥,吃多久,就可隨心所欲了!這也算是一種主權在民吧!

資訊:尿布疹

2008年05月29日
公開
4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 ★何謂尿布疹? 所謂的尿布疹,其實包括了念珠菌感染、接觸性皮膚炎、對磨疹〈所謂對磨疹是指在皮膚皺折處,因密封及磨擦引起的溼疹現象〉等不同疾病,有些尿布疹則可能是脂漏性皮膚炎或異位性皮膚炎的一部分。 ★尿布疹形成原因: 尿布疹的基本成因,主要是因為在包尿布的情形下,形成一個密閉的環境,除了汗水、磨擦等因素外,更有尿液、糞便等分泌物的刺激。 汗水及密封,導致了皮膚表面的溼度增加、酸度下降,使得皮膚的抵抗力降低,細菌、黴菌等易於滋生,外來刺激物質及過敏物質也容易進入皮膚,導致發炎。而糞便內除了細菌外,也有多樣雜質及酵素,可分解尿酸形成氨,而刺激皮膚。 尿布疹以刺激性皮膚炎最常見,外觀上近似燙傷,表面在尿布打開暴露一段時間後則像是乾掉的羊皮紙,以四個月以下嬰兒最易發生,但在中風、尿失禁之成人也不少見。而侵犯部位以與尿布接觸最密切的部位較明顯,在皮膚皺折處則不侵犯,而在腰帶及束帶處因磨擦則常較嚴重,更厲害時可形成潰爛。 至於對磨疹則在股溝處最嚴重,這是因汗水而引起,在胖寶寶尤易發生,如果併發念珠菌感染,則在病灶邊緣會出現脫皮紅點狀丘疹。 尿布疹的治療以避免刺激為主,選擇柔軟、合身且吸水力強的尿布,並勤加更換是不二法門。如果使用傳統換洗尿布,則要注意洗潔劑的殘留問題。一個常見的錯誤觀念,以為尿布疹是由於皮膚不潔引起,反而過度清潔。事實上,相反的,應該減少肥皂使用,並加強保溼。凡士林、氧化鋅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可視不同情況選用。 輕度的類固醇藥膏常被使用,可減少紅腫,但不宜長期使用。而如果有念珠菌感染,自然是要使用抗黴菌藥才會有效。許多家長習慣用痱子粉,但需留意,如果皮膚表面在潮溼情形下,痱子粉可能會結塊,反而會磨傷皮膚。 尿布疹的處理,其實十分容易,勤換尿布並避免過度清潔,而每次以溫水沖洗,輕輕拍乾後,再塗上凡士林,就是最佳的方式。 (摘自從生活中照顧皮膚 台視文化 蔡呈芳著)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

新生兒鵝口瘡(Thrush)

2007年11月23日
公開
5

新生兒鵝口瘡(Thrush) 一種嬰兒常見的白色念珠球菌感染,健康的正常人,口腔和腸道都可能有念珠菌的存在。鵝口瘡就是指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在口腔黏膜所引起的病灶。 原因: 正常新生兒的鵝口瘡,99%市出生經產道,接觸媽媽陰道附近的念珠菌,1%因抵抗力差、如長期使用抗生素、類固醇藥物、後天免疫力低下的嬰幼兒,鵝口瘡就可能出現。 症狀: 患鵝口瘡的嬰幼兒,在舌頭、顎及口腔內側可發現白色凝塊的瘡斑,白屑周圍繞有微赤色的紅暈,須與奶垢區別,鵝口瘡在強力擦拭時可能會出現出血點。若不加以治療,病兆可能擴散至喉部,腸胃道而引起腸炎、肺炎,甚至蔓延全身。若是感染程度較輕微,通常無明顯症狀發生,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易發現,臨床上嬰兒可能出現躁動不安、胃口不佳,甚至拒絕進食,各位媽媽應注意。 治療: 健康寶寶的鵝口瘡,因為只是一種暫時性的免疫失調,大都能自行痊癒。但有些寶寶的鵝口瘡,是因為存在著其他誘發因素,像使用抗生素、類固醇等,就必須把誘發因素去除後,才比較容易治癒。 治療可採用抗黴菌藥物,如滅菌靈Mycostatin(Nystatin),效果很好。若使用懸浮液的抗黴菌藥物,則將懸浮液滴入口腔兩側。若抗黴菌藥物為粉劑,則以棉花棒或以紗布包手指沾藥物塗抹口腔。通常一天分四次於飯後使用,在餵藥之前,應讓寶寶先用溫水吸吮以達到清潔口腔的效果;服藥後三十分鐘內,不要讓嬰兒再進食任何東西。藥物治療至少持續一週以上或白色斑塊消失後至少再服用三天才能根除病兆。 注意事項: 1.出現在舌頭上及兩頰內側之白色凝乳斑的鵝口瘡,易與奶垢混淆,若硬性除去易導致出血。 2.餵奶前以肥皂徹底洗淨雙手。 3.奶嘴、奶瓶徹底清潔之後煮沸20分鐘以上,儘量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4.哺餵母奶者,餵奶前需仔細清潔乳頭、乳暈,保持胸衣的清潔及乾燥。 5.寶寶的玩具,也應該定時清洗,清潔時,可浸泡攝氏55度之清水至少十分鐘。 *治療五至七天後仍未改善,鵝口瘡情況越來越嚴重,嬰兒仍不願意進食或不明原因之發燒發生,應盡快就醫。 *若媽媽同時有產道感染跡象時,亦請至婦產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