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學習管理自己

2008年02月12日
【文�李翊菱】
前陣子讀了一則既令人感動又為之氣結的新聞。一群攀岩專家組了義工隊,登上合歡山,撿拾少數沒公德心的登山客胡亂棄置的垃圾。感動的是環保義工的使命感,氣憤的是有一群缺乏教養的人,不顧他人感受而為所欲為。我相信這些習慣的養成,是在他們小時候,教養者長期忽略生活教育所導致。

日前陪同友人到上海,她的第二個孩子聰明伶俐又大方,由外公、外婆帶著在大陸居住。某天到一家知名餐館用餐,吃飯時我們習慣多要一個盤子,用來擱放菜渣。正當大夥津津有味品嘗佳肴時,忽然傳來一個尖細的聲音:「應該丟到地上的。」原來小男孩在修正他的媽媽,不要把菜渣放在盤裏。媽媽長時間在台灣生活,早已去除家鄉的生活習慣;而她的孩子,一出生就在外公、外婆身旁長大,理所當然地接受環境的養成。

俗話說:「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隨著文化教育的重視、生活美感經驗的提昇,早期台灣隨地吐痰、亂丟垃圾的現象幾乎不見了,只是曾幾何時,又嚴重了起來?我認為是整個社會忽略了「遵守規範」的認知。規範,就是要用個人能夠心安理得的真性情,來配合社會大眾所制定的生活條件。而這樣的基礎,必須在平日的生活習慣中建立。

我們一起來想一想,許多生活中的小事,例如:公車讓座、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或講行動電話、在人潮中碰撞他人要說聲對不起……等,是否讓孩子從小參與,並提醒他們省察內心的變化?走筆至此,想起某次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車位,倒車時朝後視鏡看,見一位陌生太太以誇張手勢罵人。我下車問清楚原委,原來屋牆外的公用地,是他們的固定停車位置。我面帶微笑地反問:「太太,我們認識嗎?」她說:「不認識。」「那你怎麼可以罵一個陌生人呢?有話好好說嘛。」她總算表現出羞愧的樣子。

「學習管理自己」是台灣目前社會教育的當務之急。黑格爾說:「秩序是自由的首要條件。」當我們還無法在生活中學會秩序時,不能談自由。

【講義雜誌 2007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