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yagisu

2016年01月05日
《肉身供養》罥?眉和籠?眉
2015年12月10日 05:30 壹週刊

《紅樓夢》第三回,經歷幾世幾劫,天上靈河岸邊的石頭和絳珠草在人間重新見面了。一個是少年賈寶玉,一個是十歲上下的女孩兒林黛玉。新來乍到的人間,他們用表兄妹的身分相見相認了。

「兩彎似蹙非蹙籠?眉」,大家都記得第三回林黛玉出場時的形容,特別講到這小女孩的眉毛──「籠?眉」。

現代人大概很少會用這樣的文字形容人的五官,對「籠?眉」這三個字也就不會有太多的感覺。

為什麼會用「籠?」形容眉毛,眉毛像一層籠罩散不開的煙嗎?

這個「籠」字,我查了甲戌手抄本的影印原稿,「籠」,塗改過,下面隱約是一個「罥」字。手抄的人或許覺得「罥」字難懂,改用了通俗的「籠?」。

「籠?眉」,形容黛玉的眉毛,「似蹙非蹙」,像籠罩在煙裡,彷彿一重重散不開的灰霧,積鬱在眉頭。「籠?」不是黑,不是沉滯的墨,是像輕煙漂浮流蕩,是一種光,縈繞不去。

「籠?」對大眾容易理解,程甲本刊刻發行就採用「籠?」,影響了目前通行的紅樓夢版本。

這一段,在早期許多手抄本裡都不一樣,有的用「罥?眉」,有的用「籠?」或「罩?」。「罩?」講不通,但可以看出手抄的舛誤訛傳,「罩」與「罥」字型相似。

我懷疑「罥」是作者原稿,因為不夠通俗,被手抄者改掉了。

「罥」音「絹」,是細絲網,是纏縛掛礙。

「絹」這個字現代還用,我們說「手絹」,是傳統女子帶在身邊輕柔的絲質手帕。母親那一輩婦女穿旗袍,常在右襟腋下掖一條手絹,用來擦汗拭淚。

「絹」是很細的絲織品,古代也用來畫畫。唐代許多書畫,紙本流行之前,用的是「絹」,稱「絹本」。

絹本書畫墨色如煙,像著名的北宋郭熙的「早春圖」。郭熙很善於用「渲」「染」,「渲」「染」是大量用水分調墨的繪畫技法。或把絹先打濕,用墨下筆,形成墨暈;或用濕筆濡墨,一層一層渲染,隨染隨洗,洗過十幾次,讓絹上留下一次一次洗過的墨痕。若有若無,如雲如煙,空明靈透,是宋代水墨渲染動人的極致之美。

宋代極好的絹本書畫,大多都在欣賞墨色。

「墨」是現代人不容易了解的色澤了。現代人多用墨汁,墨汁是化學加工調製,不會有什麼變化,要做到「如雲如煙」,很難;要做到「空明靈透」,幾乎不可能。

古代的墨稱「松煙」,透露了「墨」的本質是「煙」。燃燒松木、桐木,在煙囪裡蒐集「煙」,加上輕膠、麝香,製成一丸墨,費時費工,因此宋代的好墨珍貴如黃金。

煙囪裡蒐集煙,越上層的煙越輕細,粒子越小,才能輕揚,也才是製墨的「頂煙」。

頂煙極細緻,在硯石上磨開,真像一層薄霧,不是死板呆滯的黑。因此理解墨,理解松煙,首要知道墨不是黑。唐人說「墨分五彩」,墨在視網膜上是比一般色彩更細微豐富的享受,這是五代以後用墨替代色彩的祕密。

墨,如同煙,煙裡面有光,層次變化瞬息即逝,目不暇給,驚歎連連,那就是《紅樓夢》作者想要說的黛玉眉毛的細緻光潤吧!青春少女的眉梢、髮根,很細的絲,像是黑,黑裡透著一層層的光,那是「籠?」的本意嗎?

「籠?」為目前紅樓夢通俗流行版本採用,最早版本的「罥?」被塗改湮沒了。

「罥」這個字現在幾乎不用了,自然讓人陌生,覺得古怪。有可能連清朝中期,「罥」也已經不是大眾通用的字了,《紅樓夢》的手抄者就改成了「籠?」。

文學常常是一個時代共同的潛意識記憶,「籠?」是墨的記憶嗎?「罥?」會不會是「絹」的記憶?

紅樓夢作者最早用的「罥」,對清代當時上層菁英階層文人其實並不古怪,這個字,上面是網狀象形,下面也還是「絹」的諧音。這個「罥」字,很多地方寫作「羂」,有「網」有「絹」,絲綢網紋的細密也不難理解。

「羂」這個字現代一般人也不熟悉了,但是對佛教有興趣的朋友,大多還聽過密宗的「不空羂索觀音菩薩」。

我整理過巴黎吉美美術館藏的唐代莫高窟佛畫,許多是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在上個世紀初從敦煌藏經洞帶走的文物,其中就有不少幅「不空羂索觀音」畫像。

「羂」是網罟,「索」是繩索。不空羂索,是在幾世幾劫中讓有情眾生破除羂網、斷掉繩索纏縛的警醒嗎?

唐三藏法師玄奘翻譯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多次用到「羂網」二個字,像第五九九卷就說:

「今此菩薩當令有情斷滅我界,

今此菩薩當令有情毀我羂網,

今此菩薩當拔有情令其永出諸欲淤泥,

今此菩薩當令有情脫諸見網……」

《紅樓夢》的作者看過《大般若經》這一段嗎?或者他在書寫絳珠草幻化轉世的黛玉時,不知不覺,一出場就用到了「似蹙非蹙罥?眉」,他的潛意識裡有宋代絹本書畫一綹輕煙般的墨色,他的潛意識裡也有《大般若經》「當令有情毀我羂網」的悲憫嗎?

絳珠草來還眼淚了,「罥?眉」三個字,在黛玉身上像纏繞不去的細羂索帶,牽扯不斷。《紅樓夢》像一部佛經。這個十歲的女孩兒找到人間來還宿世的眼淚,她的記憶太深了,這麼多牽扯不斷的情愛的羂網和繩索,在此後的故事裡,要一直纏繞牽連著她。如果《紅樓夢》是一部佛經,作者要說的,也許是《大般若經》的這一句話:

「若有所緣即有恐怖,

若有所緣即有魔羂及有魔縛……」

「罥?眉」三字,寓意很深,改成「籠?眉」,通俗易解,讀者自然可以各取所需。

撰文:蔣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