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yagisu

作文是相互靠近的練習

2016年09月04日
2016.09.04作文是相互靠近的練習
為什麼要作文?為什麼要考作文?
這期《人本教育札記》闢了專欄討論,我應邀寫了一篇,另外有凌性傑 馮季眉 楊翠等關心教育的老師學者一起發表看法.請臉友們一起來關切這個很實際的議題.

作文是相互靠近的練習 廖玉蕙(人本教育札記9月號327期)

多年前,國中生會考曾廢掉命題作文。其後,發現考試領導教學,廢考後,學生少了在課堂練習機會,似乎慢慢產生辭不達意的負面影響。經過有識之士多方奔走,教育部才在95年恢復加考作文。

施測幾年下來,逐漸又有廢考的聲浪浮現,主要是針對會考中心公布的寫作樣卷而來。認為這些得高分的樣卷除了賣弄文藝腔外,還做作、矯情,充斥陳腐的教條且常言不由衷,看不出有什麼個人想法在內,純粹是沒話找話說而已,對語文能力的提昇,沒有實質的幫助(史英語),而且因為競相前往補習班接受機械式訓練,淪為作文考試的機器,反倒扼殺了學生的興趣與自主創作的可能性。這個說法,雖不無道理,但我以為對應的方法,廢考乃下策,只是消極的迴避﹔身為文學創作者及語文教育工作者,我想提供一些較積極的思考。

一般都以為學生作文和作家的創作,最大的不同是「無話找話說」和「有話要說」的區別,其實大謬不然。作家除了主動投稿的不吐不快外,如今的報刊雜誌,常有計畫性約稿,和國、高中的作文一樣,都是先有主題的。所以,作者也經常得面對「命題作文」的挑戰﹔但因為平日就養成多觀察、常動腦的習慣,自然會有許多的故事和想法儲存腦中,題目一出現,只要在記憶庫裡搜尋,常常就有所得。同理,學生想擺脫在考場上無話可說的窘境,當然也得在平日多所儲存。

我去學校演講時,常被學生問到「如果看到題目時,腦袋一片空白怎麼辦﹖」我總笑說:「所以,你現在就該練習如何讓腦袋不會一片空白的方法。」所謂的方法說來並不困難,一種就是老師經常都會強調的閱讀,另外一種我以為更實際,就是平日多放眼周遭,多聽、多看、多想,題材其實無所不在。有了粗胚的題材,在課堂上,師生一起切磋分享看到、聽到或身受的故事和閱讀書本的心得,然後,試著將它寫下,寫作其實不像想像中那麼難。

重點是,老師本身有沒有動機求知﹖這裡所說的求知,包括知識的充實、討論技巧的汲取、凝眸注視生活習慣的養成。我以為對老師而言,教學經驗的分享是一條捷徑,應鼓勵老師多聽演講、多觀摩學習,多認真參與講習,集思廣益以豐富教學策略。

學生跟老師同步練習成長,我以為正是作文的目的,也是我覺得作文不應廢考的主要原因。它可以讓我們藉由觀察體會人情、用時相討論來切磋琢磨,落筆時,謹慎學會歸納、分析,為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找個說法﹔而閱讀賞鑑若找到訣竅,等於間接習得表達手法的周延及優雅。
蘇東坡說得好:「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咦?蘇東坡真的來了。但這是推進論述前行的有效徵引,有別於無進度的炫學)正因為人生經驗各個不同,也許我看到的是嶺、你看到的真的是峰,我們不必忙著爭論,大家都走到對方位置上看一看,就一目了然﹔課堂上的討論,一旦援筆寫下,就是觀看、理解、深思後的沉澱,是相互靠近的練習。用筆寫下文章,比光用語言討論,多了些細膩,少了點莽撞,學習作文就等同學習做人。

我一向強調任何的學習都應該是為了讓生活更容易,台灣的作文教育卻似乎背道而馳,常聚焦在複製佳句格言和辭彙的華麗豐贍上,把學生困在修辭的牢籠裡,這由所選出的五六級分樣卷可以看出。但實際上,一篇好的文章,通常需要具備真摯無偽的情感、豐富深刻的思想和翻新出奇的手法,目前,老師的教學卻常只是要學生遵循起承轉合的套式並多加記誦﹔尤有甚者,記取一套模擬兩可的詩性語言,不管任何題目都東拉西扯硬性套用,這樣的文章在我的大考評閱經驗中經常遇到,既無「新意」、更無「心意」。作文沒有創意,不管內容或形式都是一種墮落,如此的作文教學,不但是無謂的浪費,甚至是應該接受撻伐的投機。

每年發布的學生作文樣卷,確實常存在某些厭套,但國中生正在起步,能寫到那樣也不是容易的事,問題在於範文的取樣過分偏重誇飾的修辭,這正反映出如今文壇的現況。學術界總是偏愛雕琢奇巧,中文系對現代文學的研究也總挑那些謀篇裁章或字斟句酌的作者,因為存在看似創新的技術在裡頭,比較有文學理論套用的空間,研究者較有發揮的餘地,這基本上也不是太壞的事。今日寫出字斟句酌文章的15歲少女,只要不是太離譜,就算偶或有些過度文藝腔調也還無妨,也許將來經過歲月更多的琢磨,去其浪漫稚氣,就類似搖曳生姿的簡媜體文學。我們也不必以五十歲的成熟來審視、批判十五歲的天真。

文章自古以來就分兩派,一派簡樸,一派雕飾,讓學生知道作文不只有華麗的辭藻才能取勝,修辭過當跟內容陳腐都同樣惹人討厭,這點非常重要。若在閱卷或提出樣本時能兼顧二者,不要獨沽一味。讓情感真摯,想法有創意者,雖文筆樸拙,也同樣能得到知音的賞鑑,學生就不必盲目勤跑補習班,或動輒邀請名人出來助陣,只要充實知識並認真體驗、觀察生活即可。當寫出真性情的樸素文章也受到肯定,誰還需要用溢言曼詞入章句﹖當娓娓道出自己深思過後的想法,容或意見有些青澀,也能博得青睞時,學生又何需用諂笑柔色來揣摩閱卷者的愛憎﹖慢慢的,寫作風氣就會反璞歸真,作文就不再成為謊言競技場。

當然,既然是作「文」,就有別於口語,適度的文飾還是必要的。但文飾未必得全靠藻飾,以學生的一篇文章為例:古早貧困年代,父親出外謀生,母親臥病在床,舉家全靠祖母守著一間早餐店維生。一日,老師宣布要跟隔壁女生班合辦烤肉活動,但每人需繳一百元烤肉費。祖母以手頭不便為由拒絕,國一年紀的他,感受巨大的失落,也以拒絕晚餐抗議。次日晨起,心猶懷恨,忙碌的祖母見他下樓,朝他說:「出去玩要注意安全,錢放在廚房桌上。」他跑進廚房一看,「一百塊就放在桌上。」後來,那句話被修改成:「桌上躺著兩張皺皺的50元。」一百元變成兩張皺皺的50元,祖母做小生意的辛苦便躍然紙上。(就好像光說:「醫生是個良心事業」,就不如「當加護病房的門關上以後,就看醫生的良心了」來得有感且動人。)但也有學生反映「既然如此,何不逕自改為一百個銅板,凸顯更甚﹖」

作文的高下評比,往往就是「一張一百元」、「兩張皺皺的50元」和「一百個銅板」的斟酌選擇。文學的手法過猶不及,如何得乎其中,往往是寫作琢磨的細微眉角,雖然文字同樣平實,色澤卻呈現出不同的亮度。

最後,國中會考作文的施測時間僅50分鐘,我以為就算作家也未必能如此快速成章,畢竟像曹植般有能力七步成詩者少,時間不夠,只能憑著過往的訓練,不假思索、援筆立就。無暇細思的結果,只好複製制式文字來濫竽充數,難怪作文永遠千人一面。如果能將時間調整為70分鐘,必有助於多方思考及周延照應,相信更能測出學生的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