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堡主媽咪

日期

#Tag

快樂魔法書,幫寶寶平衡一下

2007年12月14日
公開
4

1∼3歲魔法訣說出需要 合理滿足心願 2歲的凱凱每天吵著媽媽帶他去出門去玩。剛開始媽媽都配合,但每次凱凱看到什麼都想買,不買就狂哭,懲罰他不讓他出門,凱凱又在家裡鬧個沒完,氣得媽媽每天像串大鞭炮,冒煙又跳腳。 寶貝1歲半左右,爸媽慢慢發現他「生氣」的頻率變高了、害怕的機會變多了,這不是因為寶貝脾氣變糟、膽子變小,而是他的情緒發展齊備,感覺更豐富敏銳。加上自我意識逐漸萌芽,邁向獨立中的孩子開始想表達自我,看到湯匙就緊閉雙唇、過馬路還突然抽開手、明明愛睏得不得了卻又吵著不睡覺要玩…等,彷彿想從唱反調中證明自己的獨立性,但卻氣得爸媽火冒三丈,吼了他甚至拍桌怒罵,過幾天卻看到寶貝抗議時,兩隻小手也在拍桌…。 合理滿足需求,不再唱反調 其實寶貝唱反調,也是心智成熟的表現,爸媽換個角度想,也該欣喜以對。只是每天層出不窮的拉扯、對立,的確會磨光父母的耐性。如果能適當地滿足寶貝,並逐漸增強他延宕滿足的時間,雙方應該能找到平衡點。 *提供選項,供寶貝選擇 或許寶貝的語言能力還不夠好,無法適當說出自己的需要,但寶貝的理解力遠超過他的語言表達,所以爸媽可以提供2∼3個自己能接受的選項,供寶貝選擇,適當地滿足寶貝需求。 *適當忽略,寶寶學乖 如果寶貝已經習慣用哭鬧達到目的,建議爸媽可以適度忽略,告訴他:「馬麻不會因為你哭而買玩具給你。」然後去做自己的事,放寶貝一個人哭,當寶貝發現哭了沒用,自然就會擦乾眼淚,下次便會嘗試別的辦法。 *談條件,增強延宕滿足能力 即使只有1歲多,寶貝也是個談判高手。當他怎樣都不肯張嘴刷牙時,如果跟他商量:「把嘴巴張開,刷完牙媽媽吹個氣球給你玩。」只要獎勵讓寶貝心動,沒多久他就會心甘情願地配合,而且寶貝年紀漸長愈管用。由於延宕滿足能力和寶貝日後的自我控制能力息息相關,爸媽可以逐漸延長滿足的時間,譬如:乖乖吃完早餐和午餐,下午才帶寶貝去搭他最愛的火車。 不被瞭解好挫折 這階段的寶貝,有自己的想法,但他沒法用適當的語言講出來,或者講出來了,卻因為「臭乳呆」沒人聽得懂,這時寶貝會很挫折,輕則乾脆閉口不談,重則哭鬧發脾氣。 *從相關事物猜測寶貝說什麼 當寶貝主動說話而爸媽摸不著頭緒時,可以回想:他之前在做什麼?看到什麼東西?摸了哪些玩具?然後適度聯想,就能比較輕易猜出寶貝到底在說什麼。而單純的寶貝一旦心思被料中、說的話語被瞭解,通常能立刻破涕為笑。 共玩的過程中,孩子在媽媽的陪伴下更快樂。(攝影�楊惠民) *教導簡單的表達方法 當爸媽猜出寶貝說什麼以後,可以口齒清楚地慢慢再重複一次,或者用一句簡短的話,慢慢地將這個需要表達出來,讓寶貝觀摩學習,這樣的心情和需要該如何表達。如果寶貝還不會講句子,爸媽可以加個手勢輔助,寶貝也會模仿爸媽邊講邊比,日後即使聽不太懂寶貝說什麼,光看手勢也能猜到三分。 【《學前教育雜誌》12月號】

耐心陪伴bobo度過學步期

2007年12月13日
公開
17

許多家中有學步兒的爸媽必苦笑說過,「他出來後,你會懷念他在肚子裡的時候;他會爬之後,你會懷念他剛出生的時候;他會走之後,你會覺得只是會爬的時光真是不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副教授鍾志從表示,有一半的bobo會在1歲左右開始行走,開始生命裡的學步期,也讓大人開始進入緊張狀態:擔心他亂開抽屜、爬桌子摔下、碰觸插頭孔等,許多出奇不意的事會陸續發生。 1∼3歲•人生第一個叛逆期 鍾志從指出,1歲之後,bobo開始經歷「人生第一個反抗期」,此時不僅擁有永無止境的好奇,世界處處是新奇,不斷探索的欲望正在蠢動。藉著探索,使他更了解自己和環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有辦法做到哪些事?最明顯,也最讓爸媽頭疼的就是他的反抗行為,bobo藉著反抗行為,證明自己是獨立的個體。 發展心理學中,喜歡將這時期和青少年期相提並論,因為學步期是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就好像青少年期是從兒童轉為成年期的一個過程,這2個過渡期都很辛苦,既想獨立,卻又渴望保持依賴的狀態,充滿矛盾,不但孩子過得辛苦,爸媽也面臨許多狀況,片刻不得閒。 追求自主又渴望依賴 生命中發展最快速的時期就是學步期,短短2年,一個人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習分辨人我、好惡……人生許多基本生活能力,都是在這段時間內養成。短時間內要學會這麼多事物,來不及消化吸收,又得面對新事物。也因此,這個時期的孩子,發現世界比他想像的更大、更複雜,而容易產生挫折和害怕,進而渴望父母給予更多的關愛。 總是在拒絕 每個bobo幾乎都有一段時間很喜歡做「把東西掉地上讓爸媽撿」的事,一直重複,並且樂此不疲。她笑著說:「這時候爸媽要很高興,表示孩子開始跟環境互動,有自己的意見,並學習控制環境,要長大了!」 此外,大部分的孩子很喜歡說「不要」,鍾志從提醒,這對他建立自我意識有非常重要的功用,因為當自己的要求受到限制或禁止時,要如何堅持「不要」的念頭,以及說出「好」或接受別人的意見,都是相當寶貴的學習經驗。當然,如果bobo遇到什麼事都拒絕,稍有不如意就生氣,也會惹得爸媽肝火跟著上升。 她認為,有些時候bobo的情緒是因為不了解情況,或是感到挫折而焦躁,爸媽千萬不要跟著生氣,要很有耐心,好好跟他說,先同理他的心情,再告訴他你的想法,例如:「你是不是好想出去玩?可是媽媽已經煮完飯了,我們把飯吃完才出去玩。」當他知道你沒有因為他的拒絕或行為而生氣,也看到了你的善意,就會試著去理解你的話。 需要規範和指引 孩子此時很需要父母的引導,所以給予明確規範很重要,沒有限制的自由,不安全也不健康,非但不會給孩子快樂,反而讓他感到茫然與心慌。 而且,這時候的孩子就像一塊海綿,吸收力極佳,同時渴望秩序感,這正是為他建立生活常規的關鍵期。父母必須明確、具體地告訴他,如衣服如何穿、鞋子怎麼擺,並徹底執行,更重要的是大人要以身作則,成為他學習的對象。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很容易,而且讓孩子很有成就感。 凡事要自己來 為了追求獨立自主,孩子可能會有一些危險動作:堅持自己過馬路、自己喝熱湯、拿剪刀剪紙等。鍾志從認為,這都是bobo學習自律與自控的表現,在安全沒問題的情況下,告訴他應該注意的事,然後放手讓他自己嘗試,有些難度太高的任務,是他的能力所不及,就先幫他,再慢慢放手,有耐心地教他正確完成任務的方式。 她說,根據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學步兒正是發展自主的年齡,若在發展過程中一直被否定,則會成為對事情都感到羞怯懷疑的人。鍾志從提醒父母,就尊重他追求獨立,凡事要嘗試的心情,若真的遇到bobo很「盧」時,也不要真的動怒,你的怒氣只會造成孩子害怕,讓他更缺少安全感。 她進一步補充,孩子的反抗常常讓父母不舒服,但是「當父母是一門藝術」,每對父母的教養方式和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都會激發出很不一樣的火花。 建立友善的居家環境 當bobo開始會走路,並且能夠自由運用雙手拿東西,彷彿就離危險更近了,為了顧及孩子的安全,爸媽常常會在孩子接近危險物品,或是爬上爬下時,忍不住大聲嚇止,如此一來,不但讓孩子喪失許多探索經驗,也容易帶給他挫折的感受。鍾志從建議,或許可以從改變家中擺設做起,建立友善的居家環境,為bobo創造一個探索天堂! 檢視容易造成危險的地方 學走路的bobo會遇到許多危險,需要爸媽在居家環境的安全把關上多費心。當孩子開始在家中四處亂走,就要趕緊檢查以下3部分: •陽台或窗台: 一旦bobo開始隨處走動,會有往高處探索的欲望,若家中陽台或窗戶沒有圍欄或陽台欄杆的高度在85公分以下、欄杆間隔在10公分以上,都容易導致危險。 •家中擺設物: 家中擺設物的位置不應妨礙bobo學習行走,爸媽應將具危險性的物品放在bobo拿不到的高處,並且留意家具中是否有尖銳的角,應事先防範避免因碰撞而受傷。 •門窗: bobo容易在開關門時發生夾傷,使用門防夾軟墊避免危險是不錯的選擇;至於窗簾,過去曾發生bobo被繩子纏繞造成窒息的危險,也須留意,繩子應捲起至bobo搆不著的高度。 為孩子創造友善生活空間 鍾志從強調,為孩子改善居家空間,不僅僅是安全的考量,更是帶給bobo一個可以學習、施展能力的場所。居家環境不妨從以下改變。 • 客廳: 放一組適合bobo的小桌椅。 • 飯廳: 放一個bobo能夠以幫忙準備食物或用餐的小桌子。 • 廚房: 準備bobo踏上去可搆到水槽的凳子或梯子,要注意穩定度以避免滑倒。 • 廁所: 準備專屬bobo的小馬桶,以及方便bobo自己上廁所的小板凳。 • 浴室: 洗手檯旁放一個矮櫃,放bobo的盥洗用具,讓他能拿到牙刷自行刷牙。 • 臥室: 擺放矮床,讓他能自由上下床;櫃子也要是他能搆得到的高度。 • 陽台: 高度適合bobo的晾衣架,讓他幫忙洗完抹布後可以自己晾,不小心打翻水,也很方便拿到抹布擦水漬。 友善的居家環境讓孩子有參與家庭生活的機會,會感覺自己真的是家中的一份子。為了讓他也能幫忙家事,她建議父母,將許多看似複雜的動作,分解成許多細微、簡易的步驟,帶著bobo一步一步做。不要以為孩子還小,只要給予真正的信賴,加上適當的教導,不到2歲的孩子也會幫忙切小黃瓜、剝水煮蛋蛋殼、擦桌子等,或許做得不夠好,卻都是他們學習獨立、學習解決問題的重要關鍵! 【2007年12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bobo愛模仿

2007年12月12日
公開
2

與生俱來的模仿天分 其實,打從bobo一出生,就有模仿的天分。在新生兒的研究中發現,在近距離面對面的狀況下,懷中的小嬰兒會模仿抱著他的爸爸,和爸爸一樣也把嘴巴張得大大的。在成人不知覺的狀況下,bobo已經從我們身上學到很多的事!不管是或不是我們所要他學到的,他通常會概括承受! 在1歲半以後,bobo的模仿行為會愈來愈明顯。這時,我們可以做什麼呢?譬如這個喜歡學阿媽瞪人的大孩子,我們就可以淡化處理。請讓bobo看到不同種情緒表情的照片,讓他看著人類的各種情緒表情。同時,由他為這些表情命名。此外,您也可以加入簡短的句子來描述表情,譬如「姊姊哭了!」「哥哥生氣了!」等等的句子。 當然,父母或照顧者也可以自製一個空白的圓臉紙卡,畫出不同的五官樣貌,讓bobo學習把五官擺放在臉上。然後,再與bobo一起為五官命名:眼睛、眉毛、耳朵、鼻子和嘴巴。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就是將bobo導向更寬廣高深的學習路途。 陪孩子一起規劃學習地圖 通常,當bobo做了一些事,當父母的很容易變得「擔心」。其實,我們想的方向是bobo做的那件事(譬如;瞪人),他做錯了,而是要怎麼讓他從這個起點走向哪個方向。當小孩瞪人時,我們可以幫他下註解,對著他說:「bobo生氣囉!」但是,我們也可以同時看到bobo在發展上的正面能力!那就是bobo超驚人的模仿能力,我們可以由bobo的模仿中,了解他的喜好、關注哪些事等等。 接著,我們就可以想,能為bobo做些什麼?讓他由A點走向B點。在先前提到情緒遊戲中,了解五官及身體等的遊戲,對bobo來說,都是很好的經驗學習哩!當然,我們還可以設計更多的遊戲,譬如,準備bobo合用的抹布、小掃把等,讓他能模仿父母來工作,參與家庭的清理打掃活動。或是,邀請bobo一起準備食物,如布置餐桌等備餐過程。在這些活動中,我們能對孩子的心性更加了解!知道bobo究竟已經知道了多少事?又學會了哪些東西?這樣,我們就可以讓孩子學會更多的東西。 從模仿學習到創造想像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透過模仿來學習,模仿就是做相同的事。bobo需要來自父母的肯定,告訴他,「你的模仿是有趣的、好玩的」,我們需要讓bobo知道bobo模仿得很棒、很好!這樣,bobo才會將仿做的事一再地做,一次又一次地練習。在仿做練習中,孩子會因為做得有趣,在熟悉後,因為能力或技巧的增加,而發展出更新的方法,這就是創造的開始。 我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到才會靠自己走路的小孩,將自己吃剩的廚餘倒入裝有廚餘桶子裡。新來的bobo看到大夥兒都這麼做,也就有樣學樣,完成了將廚餘倒入廚餘桶的任務,這就是模仿的魔力!當然,他們也會發現每個人的做法多少也有差異性,在觀察中,bobo又學會了新把戲,這真的很有意思的過程呢! 讓孩子一起做.一起玩 成人常不能理解為什麼小孩老是喜歡與比自己大些的孩子在一起?原因之一,就是為了觀察與學習。年長一點的孩子,總是會知道他們成長時所經過的路徑。他們也會知道,要怎麼來教比他們年齡小些的孩子。至於小一點的bobo呢?他們會覺得自己可以很容易就學會,當學會時,就會讓自己備感自豪。 如果,父母帶著bobo到公園去。您會看到自家小孩總會目不轉睛的看著正在發生與進行的事!您也看到年齡相仿的孩子,完全不需要來自成人的相互介紹,很快的與其他孩子玩在一起。在遊戲當中,他們互相學習。 我曾經看到許多位1歲半、1歲8個月大、1歲10個月大,或兩歲、兩歲以上的孩子,一起守著1個大水盆玩起倒水的遊戲。總會有那麼一個時間點,有一個孩子玩出新花樣,其他的孩子也跟進仿效。那時,整群孩子都會變得亢奮歡喜。他們之間,也會開始互相模仿,彼此學習! 快樂學習.互相學來學去 好玩極了!當我會的,他也會!孩子看世界的角度是與成人不同的!他們喜歡相互激勵,而不是競爭。在互相模仿中,孩子學會更多的事。模仿學習,學習模仿,教學相長,一起向上。 當您的bobo喜歡模仿時,記得與他一起攤開學習地圖,讓您的眼睛可以看到更遠的方向。讓他有興致一起往前行,就從接納他的模仿開始!一起創造更多好玩的模仿遊戲,讓模仿不只有趣,還能學到更多更多的東西! 【2007年12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性教育從小開始

2007年12月11日
公開
41

在我們拘謹、傳統的民族性中,要跟孩子談「性」,實在讓人不知如何啟齒?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陸錦英認為,好的性教育,其實是建立對於「性」健康的態度,切勿刻意教導,卻又可在生活中處處尋得?跡,如在孩子小時候,就讓他知道性、身體自主與自我保護,長大之後,也不會有不尊重異性、拿身體器官器來開玩笑的情形產生。 從喜歡自己的身體開始 「性教育」,聽起來是個嚴肅的課題,但陸錦英認為,「其實就是從讓bobo喜歡自己的身體開始!」因為一個擁有對身體的正面形象的人,也會比較喜歡自己;一個愛自己的人,對身邊的人也比較會付出善意。 從bobo一出生,爸媽就可以開始進行性教育囉!平時在為bobo換衣服或洗澡時,就要以具體的語言讚美孩子的身體:「baby的屁股好可愛喔!」「你的腳又長大了喔!」當你讚美bobo的身體時,他接收到「身體是美好的」的訊息。勵馨基金會研發部專員杜瑛秋也表示,當爸媽願意大方說出身體每個器官時,bobo自然接受肯定,日後就不會認為某些身體器官是羞於啟齒的。 【概念篇】 性教育就是生活教育 陸錦英表示,性教育看似很容易,但要做也很難,因為這是一種「生活教育」,父母必須先有正確的觀念與態度,才有能力傳遞有品質的性教育給孩子。雖然每個家庭會發生的狀況不同,但是專家建議,掌握某些共同原則,即有助於父母落實性教育。 原則1 家庭是最佳教室 陸錦英強調,「性教育最好的場所就是家庭!」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對bobo有潛移默化的效果。當孩子看見爸媽出門時總是手牽手,總是相互分享喜怒哀樂,營造和樂家庭生活,從彼此的體貼與關懷中,使他會體驗到兩性的和諧互動,這才是性教育的最高境界,不需要刻意說教,就在耳濡目染中,學習與異性相處的正確態度。 杜瑛秋說,多年從事受暴婦女服務的經驗告訴她,一個充滿語言與動作暴力或爸媽拳腳相向的家庭,會使孩子情緒長期不穩定與害怕,也會帶給孩子不正確的兩性印象,認為性別就是不平等的,也不知如何與異性相處,有這樣經歷的孩子,事後需要花好多的心力,才有辦法建立正確的兩性價值。 陸錦英補充,雖然父母還是可以透過其他方式進行性教育,但是,無論再怎麼努力「教」,如果讓孩子身處在家人相互責備、不滿、兩性關係不和諧的家庭中,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一種遺憾。 原則2 自然談論性 杜瑛秋表示,在她家裡,談論性、談論身體器官是一件自然不過的事,她從孩子有語言能力開始,就藉著洗澡的時候教他認識身體,讓他覺得談論「性」是自在的,她的兒子會問:「媽媽,為什麼妳下面有毛,我沒有?」「衛生棉是做什麼的?」大人們也都認真回答他所有疑惑。 陸錦英笑著說,談論「性」這件事,可能需要從爸媽自己先做起。長久以來,我們的文化賦予「性」太多的神秘色彩,致使本身無法坦然面對「性」,加上知識不足,要和bobo談論時,變得非常困難。但是,父母羞於啟齒、含糊搪塞、一味訓斥等反應,反而會使bobo產生種種奇怪聯想,嚴重者,會造成日後的性壓抑、性自卑。 孩子對身體的好奇是一種自然反應,大人無須以「有色」眼光看待,不妨坦率自然回答孩子提出的疑惑,當孩子有性的問題時,就以他所理解的語言,誠實的回答問題,不要扭扭捏捏,也不需要轉移話題或美化解釋。早期壓抑bobo對身體探索的欲望,會使他日後一提到性就忸忸怩怩,顧左右而言他,或是一味地排斥、鄙視、忽視。 杜瑛秋舉例,有一次,兒子看見她在換衛生棉,問她那是做什麼的?她告訴孩子:「這是月經,女生長大都會有月經,有了月經之後表示可以生寶寶囉!如果沒有要生寶寶,就會流血,需要衛生棉,有點像你現在要用尿布一樣,用衛生棉才不會把褲子弄髒。」之後,兒子對衛生棉很有興趣,還拿去研究了一番,也會在陪媽媽買衛生棉時,提出不少疑問。父母態度自然正確處理孩子的問題,孩子亦會以坦然態度面對性。 原則3 談論身體時用正確名稱 杜瑛秋則表示,她會在洗澡的時候,帶孩子認識身體的器官,也明白每一個器官的功能,對她的兒子來說,說出「陰莖、陰道」就跟說「鼻子、嘴巴」一樣自然,因為都是身體的一部分。 陸錦英也表示,正確的性教育,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感受身體的美好,而不是隱晦骯髒的,當他青少年時期,到了學校,不會因為好奇拿異性的生理期開玩笑,甚至遊戲式地撫摸同學的生殖器。其實,孩子的可塑性很高,很多時候,接受過度社會洗禮的大人,反而要向孩子學習如何坦然看待性,進而不避諱談論性器官。 原則4 教導自我保護•清楚身體界線 當孩子認識身體之後,進一步要讓孩子知道隱私與自我保護的重要。 陸錦英提醒,藉著認識身體器官時,讓bobo知道,不暴露身體某些生殖器官,並不表示這些部位是可恥的,而是對個人隱私權的尊重。父母可從小教小孩保有自己身體的隱私權,不能讓別人隨便觸摸自己的身體,也不要隨便觸摸別人的身體,但若出自禮貌的舉動,如摸頭、觸肩就另當別論。所以當孩子想伸手摸媽媽的胸部,或是想看阿姨的內褲時,都應適時給他正確的觀念。 杜瑛秋指出,每個孩子對身體的感受不同,如果bobo對親友的擁抱或觸摸感到不舒服,做父母的一定要相信並尊重他的感受,以委婉口氣向親友說明,減少不適所帶來的心理困擾。 原則5 認真回答他所有問題 成長中的孩子總是樂於探索,對身邊的事情充滿疑問。杜瑛秋分享:「我兒子很喜歡問問題,他不論問什麼問題,我們都很認真回答他。」一個探索欲強烈的孩子,當欲望被滿足,疑問也被認真答覆,會讓他更願意表達,這樣的孩子通常對性也充滿疑問,爸媽不要覺得煩,反而要很高興孩子長大了,有無限的求知欲。 陸錦英認為,只要大人坦然誠懇的說明,孩子就會自然無邪的接受。千萬不要讓孩子認為,問這類問題是「怕羞」的事,如果還存有這種迂腐的觀念,會使bobo無法得到正確的知識,將會導致錯誤的價值觀。 【2007年12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培養親密手足關係

2007年12月10日
公開
28

家有2個以上小寶貝的你,是不是發現情況並不如傳說的:「兩個人會自己玩,那時候你會輕鬆多了!」有了老二之後,要面對的問題並未減輕,因為除了要個別照顧兩個小孩,還要處理他們衍生的相處問題,常常讓爸媽忙得不可開交。 Part1專家說》 手足關係•受多方因素影響 擁有2個以上孩子的家庭,爸媽可能面對的手足問題大同小異,可是有更多爸媽在談及子女的手足關係時,發現同樣是有一大一小的bobo,卻面對不一樣的問題? 中華民國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理事長王貺懿表示,影響手足關係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齡差距、性別、出生序、父母的態度等。但是她強調,每個孩子都是很不一樣的個體,每個孩子對爸媽的行為會有不同的解讀,她認為,若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處理他們的問題,大部分的孩子有能力找到與手足互動的「最佳解決方式」。 通常手足間有嚴重的問題產生,多半因為爸媽太求好心切,介入太多,並且在介入過程中摻入太多的情緒。所以,許多家庭看似有嚴重的手足問題,追本溯源,其實都是爸媽的情緒造成的。 對父母的6個提醒 手足,有著類似的文化、成長背景與價值信念;手足關係,比友誼關係時間更長,又不像親子關係充滿長幼位階和權力。面對當前社會趨勢:家庭規模愈來愈小、人類愈來愈長壽、愈來愈多母親外出工作、年輕者的壓力愈來愈大,手足關係益形重要。 父母的教養態度,在手足關係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王貺懿認為,若能在早期就建立良好的手足互動,就是給予孩子陪伴他成長最好的禮物。在培養bobo的手足關係時,她提醒家長有6點要注意。 Tips 1 孩子的問題還給孩子 養育子女不是件容易的事,爸媽常賦予自己太多的期待與責任,以至於每當孩子發生爭吵,就跳出來當仲裁者,甚至希望藉此給予機會教育。但是,在不清楚前因後果的情況下,爸媽慣以成見(例如:弟弟就是比較霸道!)或是一些似是而非教養迷思(例如:哥哥那麼大了,怎麼還跟弟弟計較這些?)做為仲裁標準,就貿然決定誰對誰錯,誰該讓誰。 王貺懿指出,這種情況久了,孩子會累積不服爸媽仲裁的情緒,認為爸媽偏心對方,也使bobo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而且會使手足的爭吵變得不單純,他們爭執的不再是原來的事件,反而會不自覺的「演」給大人看,希望得到仲裁者的支持。長久下來,bobo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喪失與同儕積極溝通的練習。 所以她建議,孩子的問題就還給他們,爸媽的介入愈少愈好,孩子會因為沒有人幫忙,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與對方溝通,爸媽要做的就是等待,不要急著處理問題,因為手足衝突的過程,往往會比結果更能給孩子學習的機會。 Tips 2 不要帶情緒處理問題 可是,要爸媽完全不理會手足間的衝突也很難,他們會擔心,埋下的情結萬一延續終生,累積成為往後更大的衝突又該怎麼辦?至於如何判斷要不要介入呢?王貺懿認為,如果手足的衝突很大,甚至形成肢體傷害,爸媽的確有必要介入。 需要處理的狀況不勝枚舉,爸媽必須視家庭氣氛、對bobo的了解和自己的教養風格而定,最大的原則是「不要帶情緒」。王貺懿強調,爸媽都有處理bobo問題的能力,通常問題無法處理,都是因為爸媽在第一時間很憤怒,用大罵、大叫的方式威嚇bobo,或許在第一時間將眼前的問題壓下來,但孩子的委屈還在,因積壓成更難解的情緒。 當孩子們有衝突讓你想介入時,不妨先深吸一口氣,平緩一下的情緒,問問自己:「我要介入,是因為我覺得很煩?還是不介入,怕有人會受傷?」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被情緒所駕馭,不妨請求家中其他成員的幫忙,千萬不要帶情緒處理問題。 Tips 3 不要忘記他還是孩子 王貺懿指出,許多家長會有迷思,認為哥哥姊姊長大了,應該懂事,有時甚至會希望他照顧弟弟妹妹,她提醒爸媽,孩子無論再怎麼大,都還是個孩子,如果每一次手足的衝突都要求大的要讓小的,而使大的無形中承擔許多責任,為了當爸媽心中的「乖小孩」,導致小小年紀必須「很懂事」,不能在情感上、能力上示弱,也就不願意表達心中的委屈。 王貺懿強調,雖然有了弟弟妹妹,但他仍是個孩子,必須把屬於孩子的生活還給他,不要因為弟妹的到來而要求他一夕長大。她也指出,在教養bobo過程中,爸媽會希望藉由手足互動學習分享,但是在bobo心裡有許多委屈的時候,要求他分享有如緣木求魚。 Tips 4 培養需要時間 手足間的紛爭,幫助bobo學習妥協、學習處理不同意見和憤怒、學習幽默和折衷之道,以及在必要時堅持己見等,這有助於日後他在人際關係上的彈性,也有助於他們了解別人的需求和感受。 王貺懿提醒,健康的手足關係,應該是衝突與合諧交錯發生,手足感情的培養需要時間,不是一朝一夕就看見效果。爸媽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爭吵,就認定他們感情不好,而急著介入。她建議,爸媽不要拘泥於爭吵的對錯細節,反而藉此觀察他們常常為什麼事吵?吵架時的互動模式?什麼時候最容易吵架?留意這是不是其他問題的表象,待日後他們相處真的出現狀況時,也比較知道如何處理。 Tips 5 讓他們感受你的愛 無論有多少兄弟姐妹,也無論和手足間的感情有多好,bobo對爸媽的愛的渴望是不會減少的。許多時候,bobo挨到身邊來告狀,其實不是要你仲裁,而是想得到爸媽的安慰,感受你的愛。王貺懿說,所有的手足發生衝突,第一要處理的都是他的情緒,用同理心聆聽他的感受,很多時候,當他知道你了解他的感受,原先的爭執點就會消弭了。 Tips 6 相信孩子會長大 王貺懿強調,面對任何手足的爭執,爸媽都要抱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心態來面對。競爭與不公平本來就是世界的常態,爸媽用不著希望提供一個公平的環境給他,bobo會在每一次的嘗試中成長,爸媽若願意營造一個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能力的環境,他會以令你驚喜的方式長大。 【2007年11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時間感,從爸媽作息開始

2007年12月07日
公開
7

看了這篇文章 真的是這樣耶 嘉嘉快三歲時 常常以前的事 都會以『昨天』代表 我們怎麼糾正她 她可能還搞不清楚 每次還是是說『昨天.....』 呵~ 原來還是有一個準則呀 ******************************************************** 時間感,從爸媽作息開始 【文�柯寶絢 (學前教育雜誌親職專欄作家)】 寶貝動作慢,在剛出生的頭幾年感覺上是「好事」,只要在爸媽眼皮下,幾乎都來得及阻止寶貝突如其來的頑皮,譬如四處倒水或者是觸碰危險物品。不過上學之後,在時間追趕下,壓力緊接著而來,親子關係也常因為一個催快一個慢慢來而緊張。其實,只要慢得「有技巧」,慢吞吞寶貝也可以成為時間的主人。 5歲的時間感逐漸明確 寶貝3歲左右開始有時間觀念,知道天亮了就是白天、天黑了就是晚上。使用詞彙時,也慢慢加入時間相關的詞,譬如「昨天」或者「明天」;但他們並不十分清楚什麼是昨天,即使是上禮拜去動物園玩,也可能說成是「昨天」的事。 一直到5歲左右,時間感逐漸明確,早上起床他會自動跟媽媽說聲Good morning,如果媽媽說:「吃完午飯再帶你去公園玩」,寶貝也能耐心等待。 看錶需要先認得阿拉伯數字,並瞭解數字的大小順序,甚至是5的倍數的加法和乘法,這大概要6歲才能勝任。6歲之前,精確的「10分鐘後再吃點心」寶貝可能沒辦法瞭解,這時就要藉助鬧鐘提醒。多次的10分鐘等待,寶貝就能逐漸建立「10分鐘」的生理感覺,慢慢地他自然能瞭解10分鐘比3分鐘要久、10分鐘大約是多久、他在這時間內可以做哪些事。 規律生活有助於建立時間 寶貝對理解抽象的幾點幾分較為困難,他們的時間概念通常與具體的生活事件和大自然有關,譬如天黑就是「晚上」,天黑時吃的飯叫做「晚餐」,爸爸回家時就會吃晚餐,吃完以後玩一下下就準備洗澡睡覺,睡醒了「明天」就來了。 規律生活有助於寶貝建立時間感。爸媽可以觀察:由於白天黑夜更替相當規律,所以寶寶學會早上和晚上,相對地比較容易。所以請爸媽從小儘量配合寶貝的作息(而不是讓寶貝來配合我們),該幾點睡、幾點吃飯就確實執行,先幫寶寶植入一個準確的生理時鐘,這樣他就會在規律的時間醒來。 有了規律的生活,爸媽以事件教導時間感也比較容易,譬如「早上醒來,吃的牛奶麵包是早餐」。而不是一下子早起有吃早餐、一下子睡太晚直接吃午餐,這時寶貝很容易混淆:「早上」為什麼不見了? 效率是慢吞吞的特效藥 寶貝的慢動作,或許受限於天生氣質,譬如適應時間比較長,或者注意力分散度低;當寶貝正在專注玩車子,即使爸媽在旁邊催促著:「趕快換衣服,我們要出門囉!」也可能不動如山,因為他根本充耳未聞。所以爸媽要抓住寶貝的tempo,預留足夠的時間讓他做好準備,才不會每次「皇上不急、急死太監」。 另一個可能是因為缺乏練習。有時候趕時間,爸媽實在沒辦法讓慢吞吞寶寶自行打理好吃穿,只好快手快腳地幫他餵飯穿衣。雖然節省了時間,但也犧牲掉不少寶貝練習的機會。熟練也是加快行動的方法之一,趁著假日有空的時候,請爸媽多讓寶貝自己動手,以後才會愈做愈快。 有時候寶貝的拖拖拉拉,是因為做事情的步驟不夠精練,譬如穿鞋子時,沒有先分辨左右腳,或者在第一時間就將腳趾頭儘量往鞋子前面塞,所以後面要花費許多時間調整。爸媽可以給點技巧指導,像是先將左右腳排好,告訴寶貝:「鞋尖突出來的是要裝大腳趾,要擺在中間。」減少錯誤動作拖延的時間。 【《學前教育雜誌》12月號】

全面撲滅孩子的謊話蟲

2007年12月07日
公開
4

【文�柯寶絢 (學前教育雜誌親職專欄作家)】 孩子說謊是爸媽很難接受的壞習慣,抵死不認的冥頑態度令人抓狂,更挑戰了爸媽對孩子的信任感,偏偏爸媽愈是抓狂,孩子愈是死不認帳。 說謊是成長的過程 從3歲起,每個孩子都會有意無意的說謊。年幼的孩子受限於認知能力,有時真實與想像分辨不清;譬如寶貝正和假想的朋友「小兔」玩扮家家酒,卻不小心摔破杯子,可能會對媽媽堅持說杯子是「小兔」摔破的。 某個程度上,謊言也反映內心的渴望,比方寶貝好想要電動車,甚至夢見爸媽已經買給自己,便對同學誇耀自己有一部超炫電動車。 隨著年紀漸長、認知能力增加,孩子開始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譬如逃避懲罰)蓄意說謊。謊言內容也說得比4歲時完備許多,情節涵蓋人、事、物,講得彷彿若有其事。雖然說謊不值得鼓勵,但這象徵著孩子不僅能夠分辨真實和虛假,還可以運用創造力掰出一段故事。 由於謊言不一定會被揭穿,誠實有時反倒被責罵,孩子說謊的頻率通常愈來愈高,直到小二、小三出現高峰。之後,隨著道德感和認知能力發展,說謊時的焦慮、內疚感,讓孩子選擇採用其他辦法面對問題,譬如跟爸媽談判:「如果我說實話,你不可以生氣或者罰我呦!」 瞭解孩子說謊的動機 孩子為什麼要說謊?因為說謊成功後好處多多,有面子、有玩具、爸媽還會惜惜,但誠實卻沒什麼好下場,不是被懲罰,就是兩手空空、被人嘲笑。如果爸媽能適當地滿足孩子的需求,譬如清楚表達自己的愛、多給孩子信心和肯定,孩子就沒有說謊的必要;倘若誠實能減輕懲罰甚至被鼓勵,孩子就會凝聚更多說實話的勇氣。 Esay KO謊話蟲6 tips ●平靜面對,鼓勵誠實 爸媽態度愈嚴厲,孩子愈不敢吐實。當爸媽想瞭解事情真相時,要耐住性子、態度和婉,在孩子全盤托出後,即使真相太過駭人也不要立刻變臉、動輒打罵,得先肯定他誠實面對的態度,再針對事情給予適度教導。 即使看穿孩子說謊,並不一定馬上戳破,可以先給個誘因:「如果有人乖乖承認,媽媽就不處罰他。」如果像卡卡矢口否認,媽媽稍加暗示並軟硬兼施:「妹妹太小,根本拿不到桌上的東西。如果你告訴媽媽是誰亂拿口紅,媽媽會幫忙把梳妝台清乾淨,否則他不但要自己擦,等會兒也不能去公園玩。」 ●澄清動機,才不會冤枉好人 當孩子承認說謊後,請不要立刻予以責罵,應該再進一步瞭解動機,也許爸媽會發現孩子的出發點是善意的。譬如卡卡可能因為妹妹想喝水才幫忙拿茶杯,不小心摔破了又怕挨罵,只好推說是妹妹做的好事,倘若爸媽因而責罰他說謊,之後卡卡可能再也不協助妹妹了。 ●正當達到目的,爸媽引導 面對渴望玩具的孩子,可以和他約定:「連續10天負責收碗,爸媽就買給你。」至於愛惡作劇的小孩,請爸媽多鼓勵他的長處,讓他自我肯定,而不是藉著愚弄別人來彰顯自己的權力感。 ●信守承諾,身教示範 爸媽承諾了孩子,事後卻沒有做到,譬如餵飯時明明說是最後一口,但後面卻還一口接一口。這種不經意的謊,孩子卻看在眼裡,體認最深。比方媽媽分明自掏腰包買衣服,回家卻跟爸爸說是朋友送的,爸媽明明在家閒得發慌,接到長輩電話卻說正在加班,孩子很容易模仿學習。如果爸媽希望孩子一言九鼎,自己也得言出必行。 ●故事分享 爸媽可以藉由生活事件或者故事書,讓孩子明白說謊的壞處,譬如《說謊蟲》(信誼)可以讓孩子體會:說了一個謊,就得用更多謊話去圓,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放羊的孩子》可以讓孩子明白:說謊縱然能一時達到目的,卻永遠失去信用。 ●宣示愛意,讓孩子有安全感 爸媽平常就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多愛他,即使家裡多了個弟弟妹妹,即使他賽跑最後一名,即使他一時犯錯、懲罰了他,對他的愛依舊不變。 【《學前教育雜誌》11月號】

教育孩子,先教育父母

2007年12月06日
公開
19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我常聽到朋友抱怨圖畫書太貴了,只有幾十頁的書,跟大人幾百頁的書價格差不多,大人的書可以看一個禮拜,孩子的書5分鐘就唸完了,又要再買一本。我聽了很好笑,書應該是以它的內容來決定價值,而不是以篇幅。 不要低估孩子能力 其實,圖畫書不一定要很簡單,幼稚園以上的圖畫書就可以編入真正的知識。我們常說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可以教他任何他有興趣的東西,只要不考他就沒有關係,不會對孩子造成壓力。常常是我們大人以為他們不會懂不敢教,孩子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聰明的多。 知識網路從小建立 正確的知識進入大腦後可以阻擋不正確的知識侵入,尤其大腦自己有組織知識的能力,會把相似的歸納在一起,假如我們同時又引導他思考,那麼這孩子從小在看到自然界的事實後,會動腦筋思考,他將來的知識網路會綿密的多,而我們對聰明智慧的定義正是神經連接的密度和它連接的方式。 爸媽學會延伸討論 最近看到一套國外的圖畫書,它的理念正是如此。我在此用它為例,讓父母知道在唸書給孩子聽時,還可以做些什麼事。這套書中有一本「用鼻子和耳朵看東西」: 一隻粉紅海豚跟蝙蝠說「恭喜你,你懷孕了。」 蝙蝠很驚訝地說:「你怎麼知道的?我自己也是前幾天才發現的。」 海豚說「是我的鼻子告訴我的。」 蝙蝠不相信鼻子可以用來看東西,海豚就解釋,牠的鼻子裡有雷達系統,可以透視身體內部。 蝙蝠很興奮的說:「告訴我,是男的還是女的?」 蝙蝠說牠是夜行動物,視力不強,所以牠用耳朵看東西,在醫院裡,醫生替病人檢查用的超音波就是利用蝙蝠聲納的原理製造出來的。 故事說完了之後,書後面列印了許多父母可以和孩子討論的題目,例如:蜘蛛和蟋蟀用牠們的腳來聽,自然界還有什麼動物不是用耳朵來聽的?海豚和蝙蝠的聽力比人類高了10倍,海豚的智慧有比黑猩猩高嗎?盲人是用手來閱讀,熟練的盲人用手可以讀的跟我們用眼一樣快,閱讀一定要用眼嗎? 進階知識靈活學習 這本書把每種動物懷孕時間的長短列了出來,例如:老鼠從懷孕到出生只要21天,貓要60天,豬115天,人要270天,海豚310天,象要620∼650天,自然界中有牛、馬、海豚、鯨、長頸鹿、犀牛和大象懷孕的週期比人類長,這些數字讓孩子歸納出一個觀念,體型越大,懷孕的時間越久。為什麼會這樣呢?父母又可以和孩子討論一番。 書中還介紹了主角--粉紅海豚的生態環境,牠原是生活在太平洋中的,14億年前,安地斯山隆起,使亞馬遜河不能再流入太平洋(轉而流入了大西洋),粉紅海豚就被困在亞馬遜河中,不能返回牠的老家。 亞馬遜河一年有8個月在淹水,它的流域很多都是沼澤,要游過混濁的河水、橫七豎八的樹根、樹枝,眼睛是不管用的,海豚本來就有很好的雷達系統,現在牠的雷達系統必須要更提高功能,才能使牠安然游過各種障礙物,所以粉紅海豚就發展出所有海豚種類中最精密的雷達機制了。這是環境使然,也是演化的真諦。蝙蝠用聲納來偵察,但是不及海豚的雷達系統。 多思考 別靠標準答案 我們看到遠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的動物就發展出了各種看東西的方式,誰說只有眼睛才能看呢?我們教學現在還在推崇標準答案,真是太糟糕了。像這種圖畫書(總共31頁,一大部分是圖畫)教的是思考方式,告訴孩子,人不見得是萬物之靈,每種動物都有牠傑出的地方,是人趕不上的。或許像這樣的故事多多唸給孩子聽,才能打破人類唯我獨尊的自大心態,才不會像過去一樣,把牠們趕盡殺絕。 最後,它還給父母一項作業:列出你身邊所有利用超音波及雷達原理所製成的用具,解釋超音波和雷達的不同,及它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這個題目足以讓父母上網去搜尋一陣子。 爸媽成長 親子同步 從這套書中,我看見了「要教育孩子,先教育父母」。用地牛翻身、天狗吃月來哄孩子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必須跟著孩子同步成長,將來才教得動孩子。天下知識這麼多,像這樣的圖畫書使我們做父母的也不敢自大,人只有不自大,才能求進步。或許我們的圖畫書也可以這樣編,不但孩子學到真正的知識,父母也會覺得物超所值了。 【《學前教育雜誌》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