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欣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孩子為什麼要人抱?

2005年01月12日
公開
45

「淑琴和公婆同住,平日當淑琴忙著做家事的時候,公婆蠻能夠主動的照料孩子,但是,老人家似乎愛孫心切,只要孩子一哭,就急忙把他抱在懷襄,孩子往往動不動就哭,做什麼事都吵著要人幫忙。淑琴非常擔心公婆的舉動會阻礙了孩子的發展,使孩子養成依賴的性格。」 擁抱能減低適應焦慮 許多研究顯示,母親擁抱初生嬰兒,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第一步。嬰兒從母親的子宮初到人世,新的環境、新的生存條件,難免有不適的無助之感。把他擁入懷裏,讓他體驗溫暖的肌膚接觸,聆聽熟悉的心臟跳動,自然能減低他適應新世界的焦慮,感受到親人對他的歡迎。等他漸漸長大,就會用各種方式傳達需要被抱的訊息。 孩子為什麼要人抱? 通常,孩子要人抱,不外下列幾點原因 情感性依附的需要 新生兒身心方面的能力有限,需要仰賴父母的照顧才能夠生存。在這種依存的關係中,嬰兒逐漸發展出對父母親的情感依附。到了六個月大開始認人的時候,嬰兒更會因為看到陌生人就焦慮,父母離開就哭鬧,這些都是情感性依附的表現,也是很自然的現象。如果我們了解幼兒有這方面的需要,便會接納他、抱抱他,減低他的焦慮。等到這段時間(六個月至一、兩歲間)過去後,此種依附的需要便會逐漸減低。 工具性依附的需要 嬰幼兒在學會爬行、走路以前,都需要藉助父母或家中其他成員的擁抱,來移動身體、擴展生活的空間。這方面的需要,在孩子能夠爬行、走路之後,就逐漸消失。 制約習慣的反應 許多父母在剛開始帶孩子的時候,常是聽到孩子哭就把他擁入懷裏,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學習到:不舒服、有需要時就哭;哭了以後就期待著被抱。如果沒有人抱,使哭鬧不休。 事實上,哭是嬰兒藉以表示他餓了、尿濕了、想睡,或是想要親近家人的一種本能。他哭了,我們就該去抱他,觀察他、了解他哭的原因,不要因為怕給他過度的疼愛,而不肯抱他。如果我們對於寶寶的呼喚(哭)不加理會,恐怕幼小的心靈會有挫折感,影響日後對這個美好世界的信心 抱多了不好嗎? 「抱」既是孩子的必然需要,而愛孩子的父母也願意滿足孩子的需要。但是,孩子抱多了真的不好嗎? 孩子需求抱的時間愈長,照顧者所耗費的精力、體力就愈多,往往使得照顧者疲憊不堪,也耽誤了許多該做的事。從另一方面看,孩子被抱多了,自然失去許多練習動作的時間和機會,因而會影響到動作精進的程度。 雖然,孩子抱多了,難免會影響到他的發展,但是,並不會構成太大的問題。因為孩子天生都有一種本能,也就是在某一個行為發展的階段,他的行為動機會非常強烈。譬如說,在孩子學爬的階段,會有很高的爬行慾望:在不會自己穿衣服的時候,會很想自己學穿。因此,我們要能掌握到孩子成長的脈動,抓住每一種行為發展的關鍵階段。換句話說,在他想要學走的時候,放手讓他走:在他想學著自己吃飯的時候,讓他自己來:這樣,孩子自然可以適度地發展。 至於「抱」是不是「依賴個性」的罪魁禍首呢?「抱孩子」這件事,並不是導致「依賴個性」的直接因素,抱孩子的態度不當,以及沒有培養孩子獨處的經驗和能力,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抱」 ,就夠了嗎? 從表面看來,抱孩子不過是把孩子抱在懷裹而已,事實上,「抱」的態度還關係到孩子制約習慣的養成。有幾種常見的「抱」的態度是值得商榷的: 應付型 有的人抱孩子常常是「純」抱孩子,也就是兩手抱著孩子、眼睛卻盯看電視或是與人交談,很少注意、關切到孩子真正的需要,或與孩子有任何溝通。這種態度,使得「抱」這件事成為大人的負擔,孩子的需求也得不到真正的滿足,枉費了「抱」的功能。 全天候型 有的家長在孩子哭鬧或有異樣反應的時候,就立刻放下其他工作來抱孩子。這種處理態度往往使得孩子沒有機會學習面對和等待 面對遭遇不適的小小挫折感和等待媽媽把事情做到一個段落。 控制型 這種態度多發生在孩子開始學爬或學走,對周遭事物充滿探索興趣的階段。為了避免亂爬、亂摸,有的家長索性把孩子抱在懷裏,以避免處理善後,但是卻因而限制了幼兒四處探索的機會。這種處理方式,往往會錯過孩子行為發展的關鍵時刻,阻礙了發展學習獨立的基本能力。 怎樣幫助孩子不依賴?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安絲渥(Mary Ainsworth)曾做過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哭了之後立即收到反應的嬰兒,一歲以後還會哭鬧的比率比較低。依據安絲渥的看法,母親對嬰兒的需求愈是敏感,嬰兒就愈有安全感,不但能和媽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而且敢於外出探索,逐漸脫離依賴。另一項個案研究則發現,兩個在兩、三個月大時哭鬧程度相當的嬰兒,甲嬰兒的父母對他的哭鬧不煩不亂,仍然跟他說話,逗他玩。乙嬰兒的父親則極少花時間陪小孩,母親又是只要他一哭就把他抱在懷裏是來走去,很少跟他說話,或是陪著他玩。等到一歲左右,甲嬰兒只要在父母身邊不遠,大部分時間都能快快樂樂地自己玩:乙嬰兒卻仍然時常哭鬧,要求大人抱。如此看來,很可能是甲嬰兒的父母由於帶孩子的過程中不煩不亂,能享受樂趣,因此,對於孩子的需求及成長的脈動皆較為敏感,較能適時擴展孩子的行為能力,使得他逐步在不被抱的情況下也能有安全感,能自得其樂。乙嬰兒則沒有學到這樣的能力,仍然得倚賴較原始的方式--被抱才覺得安全、快樂。 培養孩子獨處的經驗和能力也是幫助孩子養成不依賴個性的必備條件。孩子有許多經驗的取得必須在獨自面對並經歷各種嘗試錯誤的過程中才會有真正的收穫。讓小嬰兒獨處,聽來似乎不可思議,但是,這並不是意指丟下他一人,讓他真正的「獨處」,而是在餵完奶、換好尿片後,把他安排在母親工作的房間裏,讓他自己玩。剛開始,孩子可能玩玩自己的手:注視著周圍某一件物體,慢慢地,可能需要為他準備合適的玩具。只要他專注於自己的活動,我們都不須去打擾他。萬一他遭遇到什麼挫折,也盡量讓他自己面對;如果他開始吵鬧,而我們手邊的事情還沒有完成,可以先和他說話,用聲音安慰他,等我們把事情做到告一個段落之後再去抱他,一方面讓他知道媽媽對他的需求並不是毫無反應,但也讓他知道我們有需要料理的事情,他必須學習等待。可是,只要我們忙完了,一定要過去抱抱他,好好陪他玩一下,使他對等待有信心。 如果爺爺、奶奶愛孫心切,常給予孩子過度的保護,不妨和顏悅色地和他們溝通。若是屢試不得結果,只要珍惜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時刻,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步鼓勵、培養其獨立探索的能力及興趣,便不需太過憂慮。 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刻 總之,受孩子、抱孩子並不需要「三思而後行」,只要運用父母親天生的敏感來抓住他成長的脈動,掌握住各種行為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並且在生活中給他等待和安全獨處的機會,他自然會慢慢遠離童稚的倚賴,養成健康獨立的個性。那麼,在孩子年幼時,和他相處的每一刻就是千金難買的溫馨。 本文摘自:信誼基金出版社-育兒錦囊集(生活篇)

淺談慢性疲勞症候群

2005年01月04日
公開
41

你,累了嗎?—淺談慢性疲勞症候群 現代生活大不易!在進步快速、分工多元的時代,人人都扮演著多重角色,想要將每個身份都扮演得克盡職守,著時不易,而疲憊的心情與體力,幾乎是每個現代人的心聲!也許你認為,疲勞,只要放假時多補點眠,多吃顆維他命就可以,那就大錯特錯了!醫師建議,如果持續有不明原因的關節疼痛、頭痛、肌肉無力,或是難以恢復的疲倦感等症狀,就要找醫師診斷,看是否罹患了新興的文明病—「慢性疲勞症候群」。 關於慢性疲勞症候群 慢性疲勞的定義 其實,疲勞是種很主觀的感覺,是一種生理狀態以及心理認知的結果。因此,醫學定義的「慢性疲勞」之標準,必須同時具備下列三項定義。 1. 持續長達六個月以上,或反覆發作性之虛弱疲勞感。 2. 無法因臥床休息而獲得緩解。 3. 日常生活可能受影響,並且減少50%以上之日常活動。 致病原因與治療 引起「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真正病因,到目前為止仍然不清楚。根據專家的推測,它可能是包含多重病因的一種症候,可能與慢性感染、免疫功能失調,加上精神壓力共同造成的結果。而且,對此種病症的治療方式,醫學界也還未有公認的標準與原則。 飲食的調養 一般對於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改善,除了就醫從藥物與心理諮商兩方面著手治療以外,在飲食上也要特別注意攝取均衡的營養。因為營養是活力的來源,良好與均衡的營養能提供細胞和組織的再生能力,讓精神更充沛。 1. 減少高油、高糖、低纖的食物 攝取過多含糖份、油份的食物,容易讓身體產生疲倦感,因此像炸雞、漢堡、可樂、糕餅……等精緻的加工食品,還是少吃為妙。 2. 多吃高纖榖類與蔬果 全榖類富含維生素B群,對於體力的補充很有幫助,像五榖飯、全麥麵、燕麥、菠菜、芹菜、葡萄、紅棗等,都是易疲勞者很好的食物。 3. 補充適量的維他命礦物質 有研究顯示,補充適量的維他命礦物質,例如鎂、鋅等,有助於改善慢性疲勞症狀,所以可多吃深海魚,或將食用油改成橄欖油或葡萄籽油。 4. 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 有些人喜歡在用餐的時候談公事,或者邊吃飯邊工作,這些都是不好的用餐習慣。因為無形之中會增加對自己的壓力,造成消化系統的負擔,同時引起營養吸收不良和胃痛。因此,慢性疲勞患者在用餐時,更要給自己營造一個輕鬆、良好的用餐環境,身體才會充分吸收營養喔! 叮嚀 在每日繁忙的來去奔波中,疲勞,幾乎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覺與狀態。以正常情況而言,只要有適當的休息與飲食,疲勞感都能獲得改善。不過,如果你的疲勞感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甚至連心理狀態都產生無力、毫無希望的倦怠感,且連續超過兩個禮拜以上,就一定要找醫師檢查囉!

懶人媽媽哲學(轉貼)

2005年01月01日
公開
38

人生就像一場戲劇,世界好比一座舞台;今日有我主演,必要掌聲雷動。 懶人媽媽哲學... (這篇很有意思.參考看看) 人人都說勤勞好,可是我卻一直認為偷懶最好了。 因為「能幹的父母,往往教出笨拙的孩子」、 「緊張的媽媽,那有快樂的孩子?」而快樂,卻是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當我看著周圍的能幹媽咪,常常生活得疲憊不堪時, 就更相信當個懶媽媽的好處多多。就如同買股票:逆向操作、收穫必豐。 懶媽媽的生活哲學,第一就是「化主動為被動」。 孩子沒叫肚子餓,我便不急著張羅飯菜。 因為「飢餓是最美味的食物」,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 飯菜鐵定一掃而光,從來沒有人會懷疑懶媽媽做菜的手藝, 而三個孩子長得又高又壯,懶媽媽看在眼裡,自然樂在心底。 第二個生活哲學就是當別人正忙著買測驗卷、參考書、學珠心算 以補強孩子的數學能力時,我卻喜歡窩在地板上,和孩子玩撲克遊戲。 比如「心臟病」,不但讓幼兒了解數序的概念,更可以訓練幼兒手眼協調能力; 「撿紅點」是學習「10以內個位數加法」的最佳方式; [補10點半] 則帶入小數的概念; 「老 K」遊戲則更棒了,除了二位數以內的加法、減法, 還包含通關、消除、反轉……許多概念; 多的時候,擺起「大富翁」遊戲時,我覺得他們是在上一堂豐富的〔統整課程〕呢! 聽故事一向是小孩子最喜愛的活動。懶媽媽我在示範說了幾年故事後, 開始試用第三個生活哲學:「能不動就不動」。 對老大說:「媽媽講累了,你要『子承母業』, 負責講故事給你弟弟妹妹聽哦!」於是,下班後已累癱了的我, 大大方方的窩進沙發裡,半瞇著眼,聽著孩子用稚嫩卻愈來愈流利的口才, 講著丟三落四的故事,但卻有和大人不同的邏輯,常聽得我捧腹大笑,樂不可支。 我從來不相信「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這句廣告詞。 小孩子要禮物,要學才藝,要參加任何活動,總要一再要求, 懶媽媽確定孩子的動機十分強烈,所謂「求知若渴」,才勉強答應。 但只要孩子不知珍惜或學習不認真,我便拉長了臉: 「要學就學,不學拉倒,我要把錢存起來養老!」 孩子知道懶媽媽的養老金十分不易,慢慢也懂得儉樸生活的道理, 因為懶媽媽連賺錢也是懶呀! 隨著孩子日益成長,我的懶功也愈發爐火純青了, 現在幾乎已到了「動口不動手」的地步。 我在餐廳的牆壁上掛了好大一個磁鐵白板,家中該修的、該洗的、該買的、 孩子要交的費用、要參加的活動、各種通知單、成績單、各類留言……, 林林總總,大家卻各自分工合作。我會把處理好的事擦掉,再補上新的事項。 每個星期有一個固定的家庭會議時間,把做人處事的方法、家裡的狀況, 或每個人的意見做一個溝通,讓我們這個五口之家,在偷懶有理的氣氛下, 也能在競 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裡,擁有高品質的快樂生活。 我只知道我愈懶,孩子就養得愈好!真的!

壞習慣,Bye bye!

2004年12月30日
公開
46

壞習慣,Bye bye! 成功必備特質 從小養成 內文整理�編輯部 諮詢專家�馬偕醫院兒童心智主治醫師 臧汝芬、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輔導中心諮詢專家 丁彤 美國心理學家拿破侖•希爾說: 播下一個行動,你將獲得一種習慣; 播下一種習慣,你將獲得一種性格; 播下一種性格,你將獲得一種命運! 這句至理名言,表明了良好行爲習慣的培養對人生的重要意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啓蒙老師。心理學研究證實,兒童未來個性發展的特性、傾向,往往與父母對孩子的早期教養方式有密切關係。父母掌握了科學的兒童教育知識,了解一般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不同年齡階段應達到的發展指標,那麽就會有意識地預期自己孩子成長的進程,也能具體給予最適當的教養方式。 各位聰明的爸媽,讓我們從孩子童年開始,就爲他們播下良好行爲習慣的種子,與孩子一同迎接美好的未來! 不做「小太陽」——培養寶寶的自制力 • Smart Case 4歲的華華是家裏的「小太陽」,一家人全都圍著他轉,看電視時一個人獨霸著遙控器,喜歡的頻道不准換,卡通片看起來沒完沒了;吃飯時有好菜必須自己獨享,家人都不准碰一口;到超市或商店,他喜歡的東西必定得買,沒有得到滿足的話就在地上打滾、哭鬧,弄得大人尷尬不已……。 • 專家的叮嚀 ★劃分「可以」和「不可以」的範疇 幫助孩子逐步學會正確評價和判別自己行爲的適宜度,讓孩子慢慢明白,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一般我們建議要將「不可以」的東西用「可以」的方式來表達,例如叫小朋友不要亂動時,可以請他把手插在口袋裡,眼睛看著媽媽2分鐘;或是不要亂跑時,可以說:「請你手放在口袋裡,嘴巴一面數123…一面走過來」;如果希望小朋友不要小氣時,就可以告訴他有東西可以分給別人一起吃,並在他做到時,給予鼓勵與稱讚。 ★冷處理 有時孩子無緣無故地發脾氣,提出很多無理的要求,而且馬上要滿足,不然的話就大吵大鬧,絕不肯妥協和順從。這時候家長可以不理睬或轉移注意的視線,待他安靜下來後,再耐心跟他講道理。 ★啓發孩子的自覺性 孩子自制力的發展與其自覺性、堅持性的發展大有關係,父母可從要求孩子有規律的生活作息開始,並及時督促,培養其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不做「膽小鬼」——培養寶寶的勇敢精神 • Smart Case 3歲的芳芳特別膽小,看到電視裏的驚險鏡頭,就嚇得捂著耳朵,在屋子裏來回轉圈;天黑後,她總是在大人身邊寸步不離,大人走到哪兒她就跟到哪兒;幼稚園裏的鍛鍊器材也令她非常害怕,無論老師怎麽勸說,就是不敢嘗試。 • 專家的叮嚀 ★父母施教須及時且確實 對孩子的溺愛、嬌寵,只會造成孩子怯懦、膽小的性格。父母要注意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角色扮演 在父母和親朋好友面前,經常舉辦「講故事」、「唱歌」和「藝術表演」等活動,讓孩子進行角色扮演,要求表情自然、大方。只要孩子有進步,父母就應及時給予鼓勵。 ★有意識地給孩子鍛鍊機會 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應有意識地給予孩子鍛鍊的機會,尤其是鼓勵孩子戰勝自己所懼怕的事物,如登高、游泳、溜冰等;如果孩子怯生,就帶她多參加社交活動,多接觸陌生人,並大膽地進行交往。 不做「散漫大王」——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 • Smart Case 6歲的明明總是把家裡弄得很亂,吃過的東西亂扔,玩具、圖書丟得到處都是,用過的東西從來不放回原處。而且愛吃零食,不愛運動,最喜歡睡懶覺,周末睡到十點多還不願起床。 • 專家的叮嚀 ★給孩子創造機會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在反覆實踐中養成的。因此,父母要儘量給孩子創造一些機會,並注意督促檢查。 ★參與家務勞動 父母可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整理自己的房間、收拾玩具;吃飯時要求孩子拿筷子等,改變懶散的不良習慣,培養其勞動的樂趣,增強家庭責任感。 ★教育切忌「虎頭蛇尾」 培養好的生活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掉一個壞的生活習慣也不是三兩下的事情,都必須付出長期的努力,父母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和信心。 給聰明父母的2項建議 • 自身角色的定位 父母的言談舉止,養育態度及建構的家庭氛圍,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而現在很多家長由於工作原因,沒有過多的時間來關注孩子,所以就把孩子丟給老人和褓母看管。而老人比較容易放任孩子的行爲,在發現不良舉止又不加管束的情況下,孩子就可能會變成「問題寶寶」。所以父母要利用自己的角色,與看管孩子的人做好銜接,同時與他們溝通對孩子的一些具體要求,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 切忌溺愛孩子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是人們最原始的本能,但過分溺愛孩子,尤其是老人對第三代更是溺愛有加,孩子也順其自然地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如不注重愛的質量,一味地溺愛、嬌寵孩子,甚至從物質和行動上滿足孩子的一切無理要求,往往會使他們變得任性、膽怯、依賴性強等一連串的負面問題,長期下來,將會妨礙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 專家的叮嚀 如果您家裏出現了「問題寶寶」,可以採取心理學上行爲矯正的方法。 父母雙方宜先認真商量,把孩子應該鼓勵的行爲填入「積極行爲表」中;把兩人一致認爲孩子應該克服的缺點填入「消極行爲表」中,並嚴格按照要求執行。這兩張表應貼在全家人看得見的地方,每天根據孩子的表現評定,積極行爲完成好就畫一顆小星星,消極行爲出現就畫一個黑三角形。當星星積累到一定的數目時,父母就應該執行預先的獎勵:例如給孩子購買盼望已久的物品、外出旅遊等;如果是三角形積累到一定的數目時,就應對其施予相應的懲罰:例如取消愛看的卡通片、不能享用他喜歡的某種食物等。 --------------------------------------------------------------------------------

四∼六歲,培育專注力的好時機 (轉貼)

2004年12月30日
公開
40

四∼六歲,培育專注力的好時機 (轉貼) 3、4歲孩子的內心,總是充滿著希奇古怪的問題,做父母的要如何回應孩子?該怎麼導入孩子有興趣的議題?是要教他?還是啟發他就好? 與孩子共讀一本有趣的書吧!在圖文引導的親子對話中,孩子將因為喜悅,進而思索、學習。   四歲左右,幼兒開始有自己的主張,喜歡自己行動、自己思考。此時,如果父母能幫他準備各種發展興趣的工具,讓他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就能能養成他做事專心的習慣,這對他上小學以後學習任何科目,都有幫助。   為了讓孩子養成專注習慣,父母請注意以下事項: 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   這個年紀的孩子喜歡把「為什麼」掛在嘴上,父母即使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也要老實的告訴孩子,並和他一起尋找答案。   有時父母已經做了完整的說明,但孩子還是聽不懂,或是無法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回應孩子的問題,請不要因此對孩子的問題感到厭煩或馬虎了事。 讓孩子多用手,可以訓練腦神經   現代家庭中電器用品充斥,一般人使用手指的機會相對減少,因此造成許多孩子不會綁鞋帶、使用小刀、挑魚刺、擰乾毛巾或抹布,也不喜歡寫字、用漿糊、夾豆子……,甚至無法走遠路。   小學老師常說,最近孩子識字不少,寫字卻沒有以前的學生好看,原因就在現代兒童的手指缺乏運動。手指運動可以訓練腦神經,讓孩子更容易集中精神。   四歲是學習自主的時候,父母必須養成幼兒凡事自己做的習慣。除了具危險性的工作,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洗澡、洗手、刷牙、梳頭、如廁或表達自己的意見,都是父母必須教育的事。   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自己完成,並記得讚美他。 找出孩子情緒不安的原因   有的孩子經常煩躁不安,精神無法集中;有的孩子對事情容易感到厭倦,沒有耐心。為什麼會這樣?可能的原因整理如下: (1)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 (2) 父母對孩子的限制太多。 (3) 給孩子太多玩具和書。 (4) 生活環境過於嘈雜。 (5) 強迫孩子接受不必要的事物。 (6) 學習過多才藝。 (7) 無法自由自在的玩耍。   你的孩子生活裡有沒有這些困擾?如果有,趕緊幫他消弭吧。因為無論你叮嚀他多少次,只要這些困擾存在一天,他就一天無法專心。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集中精神,特別讓孩子去學畫或彈鋼琴;其實這也要孩子有興趣才行。許多家長以為孩子安靜的看書、畫畫、做勞作,才叫專心,事實並不盡然。用心了解孩子,會發現他們其實不喜歡被命令,如果能夠以孩子的意願為中心,鼓勵他自由發展,反而更能夠幫助他凡事專心。   改變家裡的氣氛,讓孩子有踏實平靜的感覺,讓孩子看到父母專心的樣子,對孩子而言,這就是最好的學習榜樣。 資料取材自《上小學前該教和不該教的事》�清水驍(日本智能教育學會會長)

各種氣質寶寶帶養的技巧

2004年12月29日
公開
32

各種氣質寶寶帶養的技巧   當嬰兒呱呱墜地時,就帶著獨一無二的反應方式來到這個世界,有的是磨娘精、有的是上帝送給父母愛的禮物,無論其個性如何,都有適合寶寶的教養方式,父母要清楚自己寶寶的氣質,才能幫助寶寶愉快的成長。   當一群媽媽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訴說家中寶寶的生活狀況時,有的媽媽會興高采烈的訴說她的寶寶好吃又好睡、輕輕一逗就笑,好帶得不得了;有的媽媽則憂心忡忡的表示家中寶寶吃睡不正常、生活日夜顛倒,讓照顧父母筋疲力盡,不知道該怎麼辦?看到別人家的小孩那麼聽話、好帶,許多孩子難帶的媽媽一方面會心理不平衡,另一方面會在心理打個大問號,為什麼自己的小孩會和別人的差那麼多?難道是小孩出了什麼問題?一連串的問號媽媽們可能猜測、尋找良久都得不到答案,事實上,每個寶寶在生下來那一剎那,就已經帶著獨特的氣質來到這個世界,有的氣質表現會讓父母覺得孩子很磨人,有的氣質表現則會讓父母覺得很窩心,其實寶寶的氣質無所謂的好或壞,每一種氣質的表現都有其優點,父母只要了解寶寶是屬於哪一種氣質,給予適合寶寶氣質的教養方式,每一個孩子都會是上帝給的愛的禮物。   1.九大氣質評估的項目 氣質是指寶寶天生對外在或內在的刺2具有的獨特反應方式,這種天生反應方式包括在行為、情緒上,都有個別差異,了解寶寶的氣質,不但可讓父母找出合適寶寶的教養方式,也有助於親子關係建立。評估氣的項目共有九項,包括活動量、規律性、趨避性、適應度、反應強度、反應閾、情緒本質、注意力分散度及堅持度。 (1)活動量 指的孩子全天的動中,動作的多少、節奏的快慢、幅度的大小等。孩子先天上活動量是不同的,活動量大的孩子沒有一刻停止活動,甚至連洗澡也將水潑的到處都是,睡覺時也是滿床翻動;而活動小的孩子,總是安安靜靜的,顯得相當乖巧。   (2)規律性 指的是孩子生理上的機能,像什麼時候睡、什麼時候醒、一天睡幾個小時;像什麼時候該餵他、食量多少、大小便是否規律等,有些孩子天生在這些方面就相當規律,有孩子就很亂。   (3)趨避性 對新的人或物、新的情境或食物,第一次見到或接觸的時候,所表現出來是接受或退縮的態度。例如:給孩子一種新的食物,有會哭鬧的躲避,想盡辦法將食物推開,有的則高高興興的吃了起床;看到陌生人,有的孩子笑咪咪,有的孩子會躲起來甚至哇哇大,哭這些都是孩子的趨避反應。   (4)適應性 對新的人、物或環境適應的難易程度或所需要時間的長短。例如,介紹孩子一種新的食物,孩子可能第一次不接受,但試了三次他就接受了,但有的孩子試了十幾次仍然無法接受,只好先暫停,隔一陣子再試試看。   (5)情緒本質 是指快樂、友善、和悅等正面情緒和不快樂、不友善、不和悅等負面情緒之間的比例。情緒本質比較高的孩子,表示他的情緒通常比較正向,容易被別人接受。   (6)反應強度 指的是對外界或內在刺激的反應程度,亦即喜、怒、哀、樂、需求和意思表達的強度。反應強度高的孩子,高興的時候不但笑得很大聲,還要加上肢體動作來表現他的高興,哭鬧起來當然得很大聲,還要加上肢體動作來表現他的高興時只微微一笑,生氣是只是臉色小小轉變一下,讓人搞不清楚他是生氣還是高興。   (7)反應閾 指的是引起小孩某種反應所需的刺激量。包括在視覺、味覺、聽覺、嗅覺、觸覺、社會覺(即察言觀色的能力)等方面的刺激。反應閾低,表示只要一點點的刺激,孩子就會有反應,像有的嬰兒對光線很敏感,只要有一點點光線,他就會醒來;像有的孩子察言觀色的反應閾比較高,父母都舉起手來要打人了,他才恍然大悟已經惹大人生氣了。   (8)注意力分散度 做一件事情時,周圍的風吹草動,如聲音、燈光等,是不是很快會干擾到孩子,讓他分心,就是所謂的注意力分散度。分散度高的孩子比較容易分心。   (9)堅持度 指一個人正在做或正想做某件事,卻遭到外來的阻礙時,克服這阻礙而持續下去的程度。堅持度高的孩子,要一樣東西非要到不可,就算連哄帶騙、轉移他的注意力,都無法改變他的心意;堅持度低的孩子,只要稍微轉移他的注意力就可以了。   2.影響氣質的因素   雖說一個人的氣質是在出生的那一刻就跟隨著他來到這個世界,但除了大部份的先天因素外,後天的環境及教養方式也可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台北市婦幼醫院小兒心智科主任鄒國蘇指出,一般來說,氣質是先天帶來的,因此,孩子一出生,父母就可以仔細觀察自己的寶寶,看看他在上述九個氣質評量項度中呈現出怎麼樣的特性。但是,孩子一出生,父母就開始「帶」他,也開始影響到孩子對周遭事物及環境的反應,而我們要用氣質量表測孩子的氣質,起碼也要等孩子四、五個月大,所以是很難測得所謂絕對先天的、百分之百的氣質。而影響一個人氣質的先天與後天因素抱括以下幾項: (1)產前因素 有實驗證明,懷孕的婦女若是比較焦慮,生出「難帶養型」孩子的比率較高。也就是說,孕婦的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氣質表現。   (2)遺傳 某方面的氣質表現,比如活動量,也有些遺傳上的因素,像常見活動量大的孩子,他的奶奶也常說:「他老爸小時候就跟他一樣,老是動個不停」。   (3)年齡 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腦部的成熟度也會增加,氣質也會改變。比如反應閾,年紀愈大,因為受到訓練或是腦部成熟度的關係,孩子的靈敏度會愈來愈好。不過氣質測驗出來的結果是跟同年齡的孩子來比較,所以小時候活動量較大的孩子,七、八歲時可能仍然是活動量較大的孩子。   (4)認知發展 孩子透過學習與教導,慢慢的會知道這樣發脾氣是不應該的,那樣的堅持大人可能不能接受,會自己慢慢改變行為反應方式。   (5)情緒發展 孩子的情緒發展愈來愈穩定的時候,對他整個的氣質表現也會有影響,因為當一個倩緒不好的時候,反應閾會比較低,比較容易生氣,反應強度也會比較高。   (6)其他 包括父母、老師的教導、鼓勵,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都會讓孩子的氣質表現有所改變。例如,愛動的孩子就會動得更厲害;若父母覺得孩子動不好,會時常管管他,那孩子可能就會改善一點。因此,愈小的孩子愈接近先天的氣質表現,孩子愈大,受到父母教養方式、社會環境等的影響愈大,氣質只能做個小小的參考。   3.你的孩子是那一類型的小孩   根據氣質的九大評估要項,一般將孩子分成好養型、慢吞吞型、難養型(俗稱磨娘精)、中間偏易型以及中間偏難型五個種類。不過,信誼基金會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張召雅表示,各種類型小孩都有其長處,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孩子絕對不會故意要表現一些父母不喜歡的態度,父母一定要了解這一點,不要受孩子負面的影響,更要幫助孩子,使他將來不要因這樣的氣質受到不好的影響。 (1)好養型的孩子 生活規律、常常笑咪咪、不易生氣、專心度高、對事物參與度高、個性好等形容詞都可用在好養型的孩子身上,張召雅表示,基本上好養型的孩子非常的好帶,寶寶吃睡正常且可以一覺到天亮,面對這樣的寶,父母通常較輕鬆,也不必操什麼心,這種寶寶讓父母覺得當父母是一種享受,小孩就像是上帝送給父母的愛的禮物。   (2)慢吞吞的孩子 個性內向、害羞、退縮、適應慢、做事容易遲疑、謹慎、較注意別人的眼光等待質,是屬於慢吞吞型的小孩,這種小孩介於好養型和難養型的寶寶好,所以過一陣子父母就會覺得漸入佳境,不會像難養型的孩子一直讓父母覺得難帶。   (3)難養型的孩子 難養型的孩子俗稱磨娘精,生到這種寶寶的父母,常常會被小孩弄得精疲力盡,這種小孩活動量大、神經質、常常愛吃不吃、愛睡不睡,生活作息日夜顛倒,行為能力和自發能力都較弱,張召雅說,難養型的小孩對大人來說是一種操練,也可說是上帝送給父母的功課,若要找一句話來形容,可說難養型的孩子是愛的磨刀石。   4.各種氣質類型孩子的帶養法及注意事項   以一個人成長的階段來看,嬰兒階段(零到三歲)是先天氣質較明顯的階段,雖然現在醫院兒童心智科會有氣質量表,讓家長可藉由評量大致知道自己孩子的類型,但是台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蔡文哲醫師表示,氣質量表並不是那麼重畏,他也不鼓勵家長以氣質量表替小孩分類,蔡文哲認為父母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很長,不需要使用量表,自平常的觀察中就可大致知道自己小孩的特質都是孩子的一部份。   信誼基金會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張召雅也指出,以動物來比喻,一個屬於獅子性恪的小孩,父母就應順他的 毛,不要碰他的牙,也就是所謂的因才施教。張召雅表示,例如婦女在經期時常莫名其妙生氣、哭泣,很難控制,嬰兒與生俱來的氣質就如同婦女經期般是無法控制的,沒有哪一類型皂孩子是最好的,父母只要依照孩子的性格給予適當的教養,孩子都可以快樂的成長。 (1)好養型   基本上這類型的孩子,父母是可以享帶孩子的快樂的,這類孩子通常都相當乖巧,生活也較平順。好養型孩子又有兩種,一種特長很強,會比較受注意;另一種沒什麼特長,不過基本上也沒有能力不足的現象,不用大人操心,相對的也較少受大人注意。張召雅表示,好養型孩子雖然父母帶養起來較輕鬆,但因孩子成長中一直很順暢,面對挫折的能力相對減弱,也因不會發出訊息,比較容易被父母忽略他會有其他的需求;另外,這種小孩的好處是會替別人著想,不過有時因太替別人著想,反而會犧牲自己的權益。此如當有人搶好養型小孩玩具時,他會就讓別人拿去,不會保障自己的權益,遇到這種情形父母要多加注意,小孩可以保有其與人分享的特性,但父母也要適時教導孩子不要太委屈自己。   張召雅建議,面對好養型的孩子,因其個性比較溫和,父母可以適度安排具有挑戰性的事讓小孩參與,比如旅行或是探險性的經驗,可增加這類孩子的自信心。   (2)慢吞吞型   這類型的孩子因個性內向、適應力較慢,雖然在一般生活作息上;帶給父母的煩惱不會太多,但是因為他對事情的態度是謹慎的,而且很注意別人的目光,有時候會讓父母覺得小孩比較笨或是反應比較慢。蔡文哲醫師表示,慢吞吞型的孩子通常情緒負擔會比較重,父母愈急著要小孩完成某件事,小孩就會愈緊張,會發生反效果。蔡文哲認為,這類型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較充裕的時間去適應任何事情及環境,也需要父母不斷的給予鼓勵,以增加他的信心。   慢吞吞型的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並不好,需要以漸進的方式去適應。比如要送這類小孩去上幼稚園,如果家長在開學當天才帶小孩去幼稚園,小孩會因無法適應新的環境而大哭大鬧,甚至拒絕入圍上課;蔡文哲表示,針對這種小孩,家長可以在小孩從幼稚園旁邊經過;過一陣子再帶小孩到幼稚園內走一走、看一看;再來,讓小孩先與他的班級老師打打招呼,讓小孩在自然而然中熟悉環境,等到要正式上學的那一天,小孩就不會排斥進入這個環境了。   慢吞吞型的孩子因為較安掙、害羞,有時父母較難發現他的問題,這點父母也要多加注意。蔡文哲說,尤其現在小家庭居多,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也不少,父母在沒有其他孩子可比較的情況下,更不會察覺這類孩子的問題,這時父母就要多與老師溝通,或是由親朋好友口中多了解自己小孩的個性,給予孩子適當的幫助。   (3)難養型   一般父母碰到難養型的孩子挫折感都會很大,有時甚至會出現無力感,不知道該怎麼帶小孩才好,面對這種磨人的小孩,張召雅提出下面幾點看法給父母,希望父母們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及帶養這類小孩,對小孩和父母自己都會有幫助。 (一)人是獨特的:   父母要清楚的認知難養型孩子就是與一般孩子不一樣,也和父母自己不一樣,父母不能因為自己是兔子性格的,就認為烏龜性格的孩子不好。   (二)人是不完美的、父母也是不完美的:   先天的氣質不是寶寶自己要的,其實更有的氣質特性是遺傳自家族成員中的某一個,父母若先有這個想法會對寶寶有較大忍耐力。在孩子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可讓孩子多發揮自己的特長,此如,活動量大的孩子就多讓他活動,不要讓他老是悶在家裡不能大量活動;不過要是孩子的行為有安全上的問題或是太離譜了,父母就應該表示生氣、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是不好的。   不過,父母生氣也要有技巧,因為小孩會模仿父母的行為,若是父母生氣的表現不理性,對小孩會造成不良示範,不但無法糾正孩子的行為,還會加深小孩對某種不好行為的印象。   (三)人是可以改變的:   零到三歲的時期外在的人與環境對寶寶的影響很大,學前階段是父母改變小孩的最佳良機,家長對小孩的影響相當大,且不論是保母或是幼稚園,家長的選擇空間都較大,家長可以好好利用這段時期。若是不能改變小孩,張召雅建議父母就改變自己去適應小孩。   5.爸爸媽媽注意事項 (一)生氣的技巧   難養型的小孩惹父母生氣是難免的,若是父母不斷的對小孩發脾氣是於事無補的,反而會破壞親子關係,其實對小孩生氣也是有技巧的,下面就教教爸爸媽媽們幾招生氣的技巧,讓家庭氣氛更和諧: (1) 父母先列出自己最不喜歡的教養方式,比如,像摔東西、打人或是說我不要你了,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將自己不喜歡的教養方式加諸到孩子身上。 (2) 預告對方自己生氣了。當小孩惹你生氣時,父母可以告訴小孩媽媽很生氣,讓小孩清楚知道大人生氣了。 (3) 抽離現場。父母生氣的時可以先留話給小孩說,現在媽媽在生氣,我要靜一靜、想一想,然後離開現場,等心平氣和後再和孩子談。 (4) 情緒降溫。父母可利用整理東西、打掃或洗澡等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讓自己生氣的情緒穩定下來。 (5) 留給孩子回頭是岸的空間。父母生氣歸生生氣,孩子還是需要幫助的,父母在生氣的當時可能沒辦法給孩子什麼好的建議,可是一定要先告訴孩子待會再幫助他,不要讓事情沒有解決,就這樣過去了。   (二)父母須知   雖說嬰兒依照氣質九個評估項度可以大約分出幾個類型,不過父母帶養的難易程度,除了與寶寶先天的個性有關外,與寶寶誕生在那一類的家庭也有很大的關係。像好養型的孩子若生在權威性的家庭,小孩的自主性可能被減弱,而好動的小孩若生在父母都好動的家庭,父母就不會覺得難帶,反之,若好動寶寶碰上安靜父母,父母可能會不太適應。   所以建議父母在帶小孩時不要逞強,不要以為自己是萬能的,有問題的時候可以尋求他助,包括醫療院所的兒童心理衛生專科醫生、民間機構的諮詢專線,或是多看一些相關的書,讓自己多一些思考的方向。蔡文哲醫師表示,有些碰到問題的父母會排斥帶小孩去看醫生,認為去看醫生是件很嚴重的事,其實父母在帶養小孩時只有自己個人的觀點,碰到問題時往往轉不出來,此時若能聽聽專家的意見,對父母來說會有幫助,父母也可以比較安心。

由男人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轉貼)

2004年12月28日
公開
7

美國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由男人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他們在學校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社會上更容易成功。 專家研究後認為,父親在教育孩子方面才能,父親心中一般都是有計劃的,該怎麼做,需要些什麼條件,是比較明瞭的,而母親在這方面就要差一些。大多數母親對孩子都是有較高期望,但在實際教育中,母親往往就顯得無計劃。從教育內容來看,在知識的傳播上,父親的知識面一般廣於母親,而在史、地、哲上父親往往精於母親。 因此,父親給孩子講得更多的是歷史故事,各地風情名俗,英雄人物等,而母親則一般都是給孩子講童話,涉及史地哲較少,這在括寬孩子視野,豐富孩子知識上就稍遜一籌了。 在生活習慣的培養上,父親教育孩子要獨立、果斷、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險精神。他們讓孩子參與修理簡單家電,大膽學騎自行車,帶他們爬山, 賽跑...... 而母親總想保護孩子,在孩子參加有一點危險和複雜的事情,她們總擔心孩子會不小心碰著了,摔著了。 從教育方式上來看,父親一般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動腦做事,而母親則比較喜歡幫孩子做他們能力所及的事,父親對孩子提出的無理要求,態度一般都比較強硬,而母親則時常心軟。父親帶孩子上,看的東西多,零食吃得少,母親帶孩子上街,看的不多,零食卻吃得不少。 親愛的男仕們,都這麼說了,以後孩子就交給你們囉......

動物園半日遊

2004年12月10日
公開
9

媽咪看天氣好 心血來潮想給小寶上堂自然課 於是帶著小寶 坐公車轉捷運到動物園去玩 沒想到動物園真的是其熱無比 好在一進門就有置物箱 媽咪把所有累贅的東西都放在那裡 租了一輛推車就往裡頭去了 走哇走哇.... 小寶第一站看到的是水牛 第二是山羊,第三是驢子 看山羊的時候最認真囉 還蹲下去又站起來踮腳間試圖從柵欄空隙看的清楚一點 小小的身影好可愛! 可愛動物逛完我們就到夜行館吹冷氣 不過事後非常後悔 因為黑呀呀的 小寶跟我都有點怕 而且展示動物的窗都很高 對於推推車的我非常不方便(若是要讓小寶看就得一直把她抱高再放回車上) 出了夜行館 我們就到了亞洲熱帶動物區 這時候的小寶已經開始想睡覺了 所以也就開始歡歡又哭哭又要抱抱 不過我還是要特別提一下長臂猿 長臂猿媽媽躺在草地上做日光浴 長臂猿爸爸在樹上攀爬 小小長臂猿就不斷跑來跑去 時而撲到媽媽身上吸奶 吸了幾口又跑去學爸爸爬樹 爬到一半就跌下來 大概是痛又跑到媽媽身上喝奶... 看到這個畫面我真是不知道如何形容... 因為...這些都是小寶在家裡做的動作嘛!! 每次我躺在床上小寶就來找ㄋㄟㄋㄟ喝 喝個兩口又跑去找把拔玩 玩一下想到了又來討奶喝... 真的跟小長臂猿一模一樣耶!!!! 沒看到還真是不敢相信呢! 話說小寶開始歡歡 儘管我好話說盡 笑臉相陪 小傢伙就是抵死不願再坐推車 接下來就是我悲慘的開始 只見我一手推著那不甚順暢的推車 另一手抱著小寶 背上背著被包 走在日正當中的山坡路上 我真是失算呀!竟然把背巾放在置物櫃中 誰來救救我呀! 後來小寶一路睡到家 就在我已經快要癱瘓..正準備要倒在床上的時候 竟然發現 她已經睜著睡飽飽的明亮雙眼看著我 .....我真是欲哭無淚呀! 只能說是自己自找的 真是有點可怕的經驗..... 下次...我一定不會再一個人帶她去動物園了!

塑膠發泡地墊 大多揮發致癌物(轉貼)

2004年12月07日
公開
53

塑膠發泡地墊 大多揮發致癌物 2004 / 12 / 11 (6 個月) 【聯合新聞網 記者朱若蘭�台北報導】 日本調查發現,廣被家庭、幼兒活動場所、學生宿舍採用的塑膠發泡地墊大多會揮發甲苯、二甲苯等有毒物質。專家指出,沙發、床墊、拼裝地墊等使用到泡棉的材質,也可能會釋放甲苯等物質,長期暴露易致癌。 消基會董事長李鳳翱表示,不少家庭為顧及幼兒、老人安全,都有使用拼裝式發泡地墊,幼稚園、安親班使用情況更為普遍,但市售拼裝地墊大部分連品牌都沒有,更無產地、材質、製程及使用目的等商品標示,泡棉內含甲苯等化學物質含量。 消基會已委託實驗室,針對市面上常用的泡棉家具進行檢測。 根據《消費者報導》雜誌最近一期報導,東京都消費生活中心在前年十月至去年三月,抽樣檢測十四種市售DIY拼裝地墊,結果十四種都揮發出甲苯、二甲苯與乙苯等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也普遍使用在黏著劑上。 日方進一步檢測甲苯等上述三種化學物質揮發狀況時,加入廣泛使用於黏著劑的甲醛與乙醛,結果發現,甲苯、二甲苯與乙苯,一周內揮發量遞減,到第廿八天,三種化學物質幾乎揮發殆盡,不過甲醛與乙醛則沒有揮發的跡象。 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表示,日本測試結果指出,甲苯等幾種化學物質在室內濃度,並未超過厚生勞動省所定有害物容許濃度基準。但台灣環境有害物容許濃度基準,是依「勞工安全衛生法」規定,勞工工作八小時前提下,在攝氏廿五度常溫空間裡,空氣中容許暴露甲苯、二甲苯、乙苯的濃度,不得超過一百ppm。 吳家誠表示,甲苯取得較為容易、成本低,常用來作為泡棉(PUF)發泡的溶劑,有消費者申訴,新買非彈簧泡棉床墊,買了三、四個月化學臭味還在,家具櫥櫃夾板使用黏貼劑、密閉窗接連使用的樹脂,或是泡棉沙發、拼裝式地毯,都可能含有甲苯等化學物質,一旦通風不良,平均待在室內超過八小時,長期將對肝、腎或血管系統造成影響,容易致癌。 他說,日本消費生活中心所檢測十四件拼裝式地墊中,八件附有材質標示,僅四件標示「有臭味,請注意」。國內市售拼裝式泡棉地墊大多未標示材質、產地、使用目的、警語、或製程,他建議生產產商應先除去甲苯等化學物質、沒有臭味再販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