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ViVi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離焦慮

2009年05月22日
公開
41

從這週三開始,早上帶凡茵去保母家,發現凡茵讓保母抱著時,都還會轉過身伸出手要我抱抱,禮拜三那天,我直接抱過來;昨天,保母稍微跟她玩一下,轉移她的注意力,就趕緊抱上樓去喝ㄋㄟㄋㄟ;今天早上,當保母將凡茵抱在手上時,凡茵還是轉身要我抱抱。 褓姆說,凡茵年紀到了,開始有分離焦慮。記得褓姆有跟我說過,綺綺在大概7~8個月開始就有分離焦慮,所以送去阿婆家要離開時,都會哭哭。而凡茵的情況還算好,沒有哭哭。 上網路爬文,了解一下,何謂分離焦慮,對於寶寶的分離焦慮該如何處理。 【轉貼】孩子好黏,怎麼辦?-嬰幼兒的分離焦慮症 文�施名玥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 你的寶寶黏著你不放嗎?當你去洗澡或是上個廁所,他就開始放聲大哭,哭得你手忙腳亂,趕緊加快手邊的工作,回到他的身邊,你知道寶寶為什麼離不開你嗎? 寶寶的成長是令人驚喜的過程,他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發展,五、六個月大的寶寶,逐漸與母親建立起依附關係,只要媽媽一離開他的身邊,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懼,這是寶寶「分離焦慮症」的表現,能不能順利地度過危機呢?關鍵就在於媽媽如何處理! 為什麼有分離焦慮症 三、四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區別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進而對陌生人產生懼怕及逃避的反應,等到寶寶長到五、六個月大時,會認定一個特定的對象,與他產生密切的依附關係,這個對象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他的眼睛會一再地搜尋媽媽,看到時,就會高興得手足舞蹈,但只要媽媽一離開,寶寶就會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表示,這是分離焦慮症的表現,主要是與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關,一般成人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但是寶寶卻還沒有發展出來,在他的認知裡,物體離開就等於是完全消失,他必須感覺到物體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 症狀會逐漸減輕 根據學者研究,三個月大的嬰兒,能夠辨識養育者與其他人的不同,之後七個月,逐漸發展出依戀養育者之愛,建立親密的關係,這是嬰幼兒安全感的來源,也會影響他日後情緒與人格的發展。在這個時期,父母要盡量支持寶寶,讓他感受到爸媽的愛,滿足他對安全感的需求,等到大概兩歲以後,寶寶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地減輕,轉為自主性的萌芽,藉著摸索環境的方式,發展自我獨立的能力,直到寶寶三歲時,開始和其他人互動,分離焦慮症的情形也就逐漸地消失了。但是孩子進入可以上學的階段,離開家庭到學校去的環境改變,可能又將引發他另一波的分離焦慮症。 可能影響日後行為發展 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快速地發展情緒與社會行為,三個月大的嬰兒,只能夠表現愉快,興奮與苦惱三種情緒,但六個月大的嬰兒,更多了懼怕、憤怒、厭惡、苦惱及愉快等情緒,幼兒開始害怕陌生的人、事、物,出現與父母分離的焦慮症,但是要判讀三歲以前的幼兒,分離焦慮症的嚴重程度,是否足以影響日後行為的異常,並不容易,例如:害怕陌生人、不喜歡跟同齡孩子玩,或是對某些物體特別害怕等症狀,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現融合在一起,而且大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克服過去。不過父母親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在這段過渡期裡,如果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懷與支持,就會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潛藏在孩子的個性中,也許會變得沒有自信,或是沒有勇氣面對新的事物等。根據統計研究發現,某些問題青少年的焦慮症,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的首次焦慮,因此,了解寶寶的情緒,讓他感受到父母親的愛,寶寶的成長才會快樂又健康。 醫學治療焦慮症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親不必過分擔心焦慮症會毀了孩子一輩子,或是他長大後變成焦慮的成年人,目前,他們發展了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法: 一、製造模仿情境,讓幼兒觀察他人如何成功地面對焦慮的情境。 二、敏感遞減法:訓練個案放鬆→鼓勵個案描述會產生焦慮的情境→鼓勵個案相像過去認定會產生焦慮的情境,由情節較輕的情境開始想像。當個案無法同時感覺放鬆和焦慮,就會降低對焦慮的敏感程度及不良反應。 孩子哭了要離開嗎? 面對寶寶因為分離而害怕的哭泣,媽媽們不自禁地心生憐惜,甚至產生罪惡感,因而放棄離開的念頭,轉身回到寶寶身邊,但卻會無形中讓孩子學習到,用哭鬧哀憐的方式,是可以讓父母親屈服的,因此這個時候媽媽要下定決心,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寶寶,媽媽現在要離開,並向他保證何時會回來,幫寶寶建立起「媽媽並沒有消失」的概念,漸漸地讓他跨越這道認知的鴻溝,走出分離焦慮的恐懼。 幫助寶寶度過焦慮 不只是寶寶會因為分離而感到焦慮,媽媽也一樣有這種情緒,分分秒秒為寶寶掛心、無法放手讓寶寶獨立、擔心寶寶生病而過度保護等,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過度的依賴,反而愈加重分離焦慮的症狀,因此,爸爸媽媽先調適好心態,才能協助寶寶共同度過心理危機。 一、適當的協助:對孩子會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是情境,做知識性的教育,並用漸進式的引導,協助他們認識了解陌生的事物,引起寶寶的好奇心,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嚐試。 二、給寶寶立即性的回應及安全感: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隨時做出回應,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存在,沒有消失;當你在浴室洗澡,或是上廁所時,你可以將寶寶放在門口,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然後再去玩自己的遊戲,就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不見,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後,你就可以關上門,但記得要保持跟寶寶的溝通哦! 三、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 四、媽媽自己也要放鬆心情。 避免錯誤的處理方式 一、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或施以恫嚇的手段,例如:寶寶不聽話時,威脅他說會被魔鬼抓走,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意識產生幻想,加深他內心的恐懼。 二、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 三、避免以賄賂的方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四、避免趁寶寶睡著時溜走, 重質不重量的親密關係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建議,對於0-3歲的幼兒來說,社會心理方面的發展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對將來的人格發展,有重要深遠的影響,懂得寶寶的需求,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即使親子相處的時間不多,也能讓寶寶發展出健康穩定的人格。 (詳文請見94年2月《媽媽寶寶》雜誌)

認識分離焦慮Part II

2009年05月22日
公開
44

[轉貼]2008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分離焦慮是幼兒時期常見的心理危機之一,當寶寶與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分開時,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表現,如果處理不當,對寶寶日後的人際互動與生活適應則可能造成影響,因此,父母親應掌握正確態度與方法,陪伴寶寶一起走過分離焦慮。 協助寶寶遠離分離焦慮 PART 1徵兆篇 何謂分離焦慮? 所謂「分離焦慮」,我們不難就字面上的意義去了解,其指的就是當孩子離開父母親或親密的照顧者時,所出現的負向情緒表現。 依 據一般的發展時序來看,寶寶出生時仍沒有主體感覺,「自己」只是這個環境中的一部分,不論被誰抱著、照顧著似乎差異不大;然而到了6∼8個月大的階段,寶 寶開始體驗環境與主體的差異性,注意到與他人之間的連結,並能感受來自於媽媽或照顧者的愛、關懷與注意,這個時候寶寶對於與主要照顧者的分離會感到不安、 擔心、無助,這種對分離的焦慮感受,大部分會持續到2歲半至4歲之間而慢慢淡去。 極少數孩子的分離焦慮歷程比較短暫,這多半與環境刺激的特殊性有關,例如家裡是做自營生意;不過,也有部分孩子曾在分離過程中經驗創痛感受,導致分離焦慮持續的時間特別久,甚至演展成個人對環境、未來的不安全感受。 常見的徵狀表現 當看到6∼8個月大的寶寶,在與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分開時(例如:爸爸媽媽離開寶寶身邊、離開房間,或是晚上睡覺時間寶寶得一個人睡在娃娃床上),會開始 出現緊張不安或沮喪、悶悶的情緒,或是特別黏人、特別愛哭,甚至特別固執,希望照顧者能留在身邊的行為表現,這都是出現了分離焦慮的訊息。一般來說,隨著 寶 寶年齡的不同,其分離焦慮的徵狀表現也會略有不同。 Focus 1歲至1歲半是高峰期 寶寶的分離焦慮通常在1歲至1歲半之間會有較嚴重、明顯的表現,這與寶寶的表達能力增強以及探索範圍增加、分離機會增加有關。不過,隨著寶寶對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對環境與自我狀態的掌握也愈來愈有信心,其對於分離的焦慮狀態就會逐漸改善。 PART 2因應篇 妥善處理建立良好經驗 分離經驗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有的孩子都必須學習接受與因應分離所帶來的焦慮感受。不過,當寶寶在面對人生階段中第一場幼兒期的分離焦慮歷程時,如果 可以順利地度過,那麼面對往後人生中所出現的大大小小分離或許就會容易許多,因此,父母們應該同步配合,協助正在面對或即將面對分離焦慮狀態的寶寶。 因應分離焦慮11Tips 適當的準備及因應,有助於降低分離焦慮的發生機率,或是改善寶寶的分離焦慮反應,建議父母可從下列幾點著手: Tip 1確信分離環境的安全性 父母如果要安排寶寶獨睡,必須先確認睡眠的環境是否安全、安適;若是要將寶寶托給保母或托育中心來照顧,也應該先確認替代性照顧者不要超過2人以上且能常陪伴在寶寶身旁,而托育環境的安全更是重要。 Tip 2讓寶寶覺得安心才離開 在必須和寶寶分離的情況下,最好給寶寶一點時間,建議父母親可先陪伴寶寶,直到他比較放鬆後才離開。當然,如果能預先讓寶寶有心理準備是更好的,即使他才 7、8個月大,語文理解或表達的能力都尚未完整發展,但是「預告」與「預先陪伴熟習新事物」的習慣,能讓寶寶在適應未來生活歷程時更為順利。 Tip 3記得說再見 父母親要記得在分開時與寶寶說再見,這對寶寶來說是很重要的承諾,也是對你產生信心的基石。即使已經處在焦慮的分離情緒中,也要記得跟寶寶說再見,因為這是你和寶寶之間建立信心的好機會,千萬不要偷偷地或強硬地與寶寶分開。 Tip 4找到對的臨時照顧者 如果父母親要外出一段時間,務必要將寶寶托育給自己與寶寶都信任、熟悉的臨時照顧者,這對於減輕分離焦慮非常重要。 Tip 5讓寶寶帶著喜歡、信任的玩具 有些寶寶獨愛他自己的熊熊玩偶,有些寶寶則是獨愛自己的小被子,因此,在寶寶與父母親短暫分離的過程中,不妨讓寶寶帶著這些能為他帶來安定、信任感的物品或玩具,可讓寶寶舒服許多。 Tip 6讓寶寶帶著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東西 如果要與寶寶暫時分離,可讓他帶著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幾樣東西在身上,如鑰匙、梳子、包包,讓寶寶對父母親的存在感與回來的承諾更加有信心。 Tip 7預告回來的時間 父母親應該將自己的時間安排說給寶寶聽,讓寶寶了解父母親還會再回到他的身邊。 Tip 8盡可能按照承諾進行 父母親要盡可能遵守自己對寶寶的承諾,即使真的無法按照承諾進行,也應該讓臨時照顧者了解自己的狀況,再由臨時照顧者將訊息轉達給寶寶。 Tip 9閱讀 平時可和寶寶一起閱讀與分離焦慮有關的故事,讓寶寶在閱讀聆聽過程中增進對你的信心,也增加對於分離焦慮的了解與處理概念。 Tip 10玩躲貓貓遊戲 對於年齡較大、已學步行走的寶寶,父母親可和他們玩躲貓貓或藏東西的遊戲,有助於讓寶寶體會到東西不見了還可以找到,或是終究能夠再回來。 Tip 11玩鬧鐘遊戲 運用遊戲讓寶寶適應分離,是一種不錯的方式。父母親可以用鬧鐘計時,從1分鐘開始,慢慢拉長與寶寶分開的時間,藉由玩這種遊戲的過程,寶寶會逐漸能適應分離的情境。 建立良好的親子依附關係 父母親與寶寶的依附關係,決定著寶寶對自己的信心與對環境的安全感,所以不論在概念上或實際臨床經驗上,都會建議父母親要避免長期托兒(例如週末、假日才把寶寶接回家裏),或是選擇過於複雜、有許多照顧者的嬰兒托育中心。 在 現代社會中,雙薪家庭的比率相當高,將寶寶托育的情形也無可避免,不過,雙薪家庭若能選擇白天托育、晚上接回家由自己親自照顧的模式,則父母親對於寶寶發 展情形、情緒狀態、行為反應的了解與掌握,將會是比較良好的狀況,且在親子關係上也比較能延續與建立穩定的信任基礎。此外,若父母親每天可撥出半小時的時 間,專心經營親子互動,增加與孩子相處的機會,使孩子體認父母無條件與持續性的關愛,如此也有助於減少寶寶的分離焦慮。 Focus 陌生人焦慮VS. 分離焦慮 3、4個月大的寶寶能夠區別陌生人與熟悉照顧者之間的差異,進而在面對陌生人時產生退縮、懼怕的反應,此謂「陌生人焦慮」。 等寶寶稍大一點(約6∼8個月大),每當離開主要照顧者所出現的負向情緒與特殊行為反應,則視之「分離焦慮」。

出生到成年的禮俗

2009年05月22日
公開
41

出生第三天 《習俗簡介》   依照臺灣的舊習俗,出生後第三天稱為「湯餅會」,亦稱「三朝」。以下介紹的種舊習俗只不過是讓您知道我們的社會,曾經有過這些習俗罷了,您不一各定要照著做。 三朝的禮俗   這一天,要為嬰兒洗身子、換新衣。由祖母或媽媽抱著,以雞酒油飯拜祭神明及祖先。拜祭的牲禮,其中雞腳須直伸不折,和平日供拜的雞鴨將腳插入腹部不同,這表示孩子長大之後身體健壯,又合呼臺灣的一句諺語:「腳長,有食福」。又,通常敬神,祭酒要分三次斟,唯有今天,祭酒要一次斟滿,老人家說,這樣小孩子小便就會乾淨利落,不會時常隨處撒尿。 洗身軀   這一天,用母親婚嫁帶來的浴盆給嬰兒洗澡,洗澡水是加桂花心和柑葉煮沸的。浴盆內放三塊小石子,以舊錢十二文。小石子取意頭殼堅硬,小錢取意財氣。 報 酒   將供拜後的雞酒油飯,送到外婆家,報告外祖父母,他們有了外孫的喜訊。外婆家要回送各種食物補品。同時,也要將雞酒油飯分送給親朋鄰右,以答謝他們贈送過賀禮。他們須贈少許白米,米上置一紅紙,紙上放「油頭飯」(油飯上面部份)作為回禮,並附幾個小石子或幾粒黑豆,取意頭殼堅硬,祝嬰兒健康。這個回贈的禮俗稱為「嘳盤」。 ●滿月 《習俗簡介》   臺灣舊習俗,小孩出生滿月要拜神祀祖,慶祝請客,有就是「彌月之喜」。其他還有各種舊習俗如下,只是讓您知道我們的社會,曾經有過這些習俗罷了,您不一定要照著做。 送頭尾   依照臺灣舊習俗,滿月這一天,由外祖父母送給嬰兒的賀禮,稱為「送頭尾」,也就是說從頭到腳全身衣著、鞋襪、身飾、包括:小棉被、和尚衫(不帶鈕釦的嬰兒衣服) ,滿月帽、手環、腳環、胸飾等。並送紅色湯圓、紅龜粿、紅桃、禮金等。   ●四月日 《習俗簡介》   依照臺灣習俗,嬰兒出生滿四個月,略同滿月,外婆家也要送頭尾:青杉紅褲。涎垂:又叫頷垂,掛在胸前承涎的圍兜。 虎仔帽:帽形如虎頭,帽前飾金彿像或財子壽像。 鞋履:履頭用紅綢線繡卍字。 湯圓:俗稱四月日圓。 收 涎   嬰兒滿四個月的一項特殊習俗,即祭神後為嬰兒「收涎」,意即收拾嬰兒口邊的垂涎,相信收涎後,嬰兒的口涎不再隨便垂流,嬰兒的發育會愈加順利。   收涎的儀式是這樣的,以酥餅十二個或二十四個,用紅線串掛於嬰兒胸前,由一稍大的兒童背在背上,請長背或親友,將酥餅取開其一,在嬰兒口唇上作揩抹狀,然後唸一些吉祥的祝福語句,如:收涎收乾乾(音如搭字) ,乎(給)你老母後胎生卵胞(男孩) ,收涎收離離,乎你明年招小弟。 ●我滿一歲了 《習俗簡介》   這裡向您介紹的臺灣舊習俗,只是讓您知道,我們這個社會曾經有過這些習俗罷了,您不一定要照做。 滿周歲   嬰兒滿周歲,俗稱「度脺」,又稱新生日。這一天除了敬神拜祖之外,要以紅龜粿贈送親朋鄰右,開宴請客。 試周 ( 試兒 )   當嬰兒滿周歲這一天,有一種儀式叫「試周」,又稱「試兒」,古時候稱為「脺盤之儀」。   將十二種物品放在竹篩內,讓嬰兒坐在正中央,任他選取篩內的東西,來預卜他將來的命運。這十二種物品是:書、印、筆墨、算盤、錢幣、雞腿或豬肉、尺、蔥、芹、蒜、田土、稱。   嬰兒選取書,表示將來是讀書人;筆墨,表示將來是書畫家;印,表示將來會作官;算盤、稱,表示將來會作大商人;錢幣,表示將來會成為富豪;田土,表示將來會成為大地主;雞腿或豬肉,表示將來會有食祿;蔥(與聰同音) ,表示聰明;蒜(與算同音) ,表示善於計算;芹(與勤同音) ,表示勤勉。 例子:依台南的習俗跟南投那一邊的習俗。 1、慶祝抓週當天我是依農曆生日下去慶祝抓週的。 2、準備一張圓桌圓桌上貼個紅紙,代表孩子以後做人講話可以圓滑。 3、圓桌上的紙要剪的方方正正,代表著孩子以後處事可以方方正正。 4、抓週當天挑個好時辰,那天要將孩子舉高高,代表以後孩子能高高在上,做事可以步步高昇。 5、父母要合購一份頭禮,女生的話;要準備帽子、口紅、戒指、手套、(冬夏秋衣服)穿在身也可,不用穿也可以,鞋子、襪子。 6、父母要合購一份頭禮,男生的話;要準備帽子、戒指、手套、(冬夏秋衣服)穿在身也可,不用穿也可以,鞋子、襪子、領巾。 這意思說孩子往後可以衣足充實。 7、父母要包個紅包給孩子表示財源滾滾。 8、孩子衣服上要秀上卍字給孩子避邪之用。 這些東西都放在圓桌一下,時辰過了在拿下來,口紅及戒指可以用父母的現成先代替。 9、將要抓週的東西,每樣都要貼紅紙一一放桌讓孩子挑選。 10.抓週物品可以用玩具代替形式而已。 http://home.pchome.com.tw/smile/20003688/traditional_custom_for_bring.htm 做十六歲:(台南府城中山路的開隆宮;起源於台南市西區) 民間傳說:婦女結婚後,求「註生娘娘」早生貴子;懷孕後,求「臨水夫人」保佑分娩平安;嬰兒誕生以後至十六歲,則「七娘媽」庇護。因為「七娘媽」是兒童的保護神,所以小孩滿十六歲時,要在當年七月七日「七娘媽生」這一天,舉行成年禮,俗稱「做十六歲」。 一般幼兒出生滿周歲後,父母為了讓子女平安長大,常有到七娘媽廟讓子女拜「七娘媽」為契子、契女(義子、義女)的拜祭儀式,在儀式中行「加絭」(即加錢),「加 」是以古錢、銀造的鎖牌或以黃紙畫符折成八卦形裝入紅布袋,繫上紅線,掛在頸上,所以又叫「掛絭」。大家相信「加絭」後,就可保護幼兒平安。而後每年七夕,都要到廟中祭祀,將「絭」在香爐上旋繞,希望獲得靈力,直到滿十六歲時,在當年七月七日攜帶祭品。祭品有: 五牲、六色菜碗、七碗甜芋 四果 紅龜粿、麵線、麻油雞酒 帶尾甘蔗兩根 金紙、經衣(用於祭祀孤魂野鬼) 七娘媽亭(用竹片結紮,用紙糊的樓台,有兩層或三層兩種,上面寫著:「福祿全壽」、「蓬萊宮」、「百子亭」等字樣 到廟裡祭拜,以答謝「七娘媽」多年來照顧的恩情。依例須先燒香拜「七娘媽」,行三跪九叩禮。祭祀結束,做十六歲的成年人須穿過供桌,鑽過父母親所拿的「七娘媽亭」;鑽時不可向以後看,要向前看,表示前途在前方,應勇往直前,不要回顧。鑽過「七娘媽亭」時,男的往左繞三圈,女的往右繞三圈,民間稱為「出鳥母間」、「出婆姐間」,前者與「七娘媽」化身為鳥庇佑兒女的傳說有關;後者則與臨水夫人的三十六婆姐照顧幼兒的傳說有關。然後拜謝神明,焚燒「七娘媽亭」,供獻金紙、經衣,將掛在頸上的「絭」取下,「脫絭」後,表示完成「成人禮」,已經長大成人了。

何謂抓週&如何抓週

2009年05月22日
公開
44

「抓週」係我國傳統民俗,一般係於幼兒滿一週歲時所舉行之儀式,在「度啐」這一天準備紅龜粿,牲禮等祭拜祖先後,於大廳神壇前以大米篩內置放十二種物品,包括筆、墨、尺、書本、斧、印章、蔥、秤、豬肉、雞腿、芹菜、包子等供幼兒抓取,以此判斷作為幼兒日後長大成人所可能從事之工作行業或愛好,但因應時代變遷此十二項物品亦加以改變,可視為一種性向測驗及對未來生命的探索與展望。 幼兒抓週之用的磁片、廚具、球、書、樂器、筆、印章、秤、尺、錢、放大鏡、娃娃十二項物品分別代表電腦工程師、廚師、運動家、音樂家、文學家、行政所長、物理學家、建築師、銀行家、發明家、服裝設計師等其意義 抓週的因果 傳說新出世的嬰兒,按照禮節應該在滿週歲的時候必須要進行抓週儀式。據說它將可以預測未來所從事的職業。你相信嗎? 一天,在江南沿海一代的漁村,住著一對恩愛的夫妻,在戊辰年間,雷雨交加的夜晚,雨水「滴滴答答」的彈奏著迎接小天使出世的「交響樂」,一個胖娃娃誕生在他們的愛窩中,他們將她取名為「雨荷」。隨著歲月的流動,轉眼間,十年過去了。「雨荷,上學遲到了。」媽媽急促的叫著。但是卻沒有人回應。原來,在雨荷抓週的那一天,雖然擺\了很多各行各業的代表物,但她偏偏挑上了繪畫用具作為她的第一把最重要的鑰匙,而這也命定了她的未來。 那一天,媽媽還是找不著雨荷,擔心女兒出事的母親急忙跑進愛女的房裡,只見桌上留了一張插圖,原來它是雨荷留下來的。畫了一個窗子,一個女孩,一個作畫的筆,這代表著她一大清早就從窗子溜出去畫圖的意思。她不愛唸書,不愛寫字,不愛上學堂,看見書本就會夢見周公出現在腦海裡,因此她也不會寫字,唯一喜愛的就是用來作畫的筆,她只愛走到哪,則畫到哪。 憑著與生俱來的天賦,雨荷在繪畫方面造就的成績不下宮廷中的畫匠,這也讓雨荷的名聲漸漸地朝著紫禁城裡逼近。大家都知道,女子進入紫禁城當嬪妃可是一大慘事。也符合了現代人人口中說的「進的去,出不來」的條件。終於,在雨荷弱冠之年時,兩位朝中的公公來到了這個平凡的漁村裡,強行帶走了雨荷,也不知道是變天還是如何,原本艷陽高照、風和日麗的好天氣,突然「嘩啦啦」的下起了傾盆大雨,或許\是天母體會到了雨荷的委屈吧!進宮之後,皇帝將她納為夏妃,並要求雨荷畫一張「龍顏像」呈上,為了報復的雨荷,刻意將龍顏畫的和妖魔鬼怪沒啥兩樣。這麼做必然會激怒聖上,但離開了父母的她,和行屍走肉也是差不多,果真,皇帝將她打入冷宮,令她一輩子與世訣別。後來,夏妃,也就是雨荷,在冷宮中咬舌自盡了。 抓週是中國人的一項習俗,若秉持著「深信不疑」的心,就此將結果當真,而不做後天的努力,後果將會不堪設想,所謂﹕「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在這個故事中可是表露無疑啊! 天下間何來的不勞而獲,所謂﹕「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雨荷的父母相信抓週是一件非常準確的預測,但卻沒有在雨荷十歲時阻止即將發生的慘劇,也沒有好好培養雨荷的未來,造成雨荷拿錯了她生中的鑰匙,而放任她走進不歸路,這個責任又將歸諸於何人呢? 一.筆(將成為書法家或畫家) 二.墨(將成為書法家或畫家) 三.書(將成為文人) 四.算盤(將成為生意人) 五.戥 (將成為生意人)【戥是用來秤金子或寶石用的小天平】 六.豚肉(將成為身體健康的人) 七.雞腿(將成為身體健康的人) 八.銀(將成為有錢的人) 九.田土(將成為農夫) 十.蔥仔 (將成為聰明人) 十一.柴慲(將成為聰明人)【柴璊就是松節,樹的一種】 十二.包子 {感謝BBH劉寶寶a媽分享} 如何抓週{感謝BBH當水瓶座美眉遇上雙子座媽咪分享} 抓周所需準備的用品: 米篩、書、印章、筆墨、算盤(計算機)、錢幣、雞腿、豬肉、尺、蔥、芹菜、蒜、稻草、刀劍、聽筒等。 頭尾用品: 帽子、上下著衣服6套(雙數)、軟皮學布鞋、助步車(手推車)、益智玩具、推車(輕便型)。 作法: 週歲這天最重要的儀式就是選才,又稱為抓周,等於是中國式的性向測驗,祭拜後,在神壇前準備一個米篩,裡面放12-14樣物品: 書、印章、筆墨、算盤(計算機)、錢幣、雞腿、豬肉、尺、蔥、芹菜、蒜、稻草、刀劍、聽筒等,再讓嬰兒坐在米篩中央,讓他任意抓取,用以預測將來命運或會從事的行業。 各種物品代表的職業~~ 書: 文化界是個研究學問的讀書人 筆墨: 藝術界能成為書畫家 印章: 能成為政府官員能掌權 算盤: 商人在商界發展 錢幣: 將來會很有錢 雞腿: 有吃的福氣將來不愁吃穿 秤: 很會做生意的生意人 尺: 設計師 蔥: 生性聰明 蒜: 善於精算 芹菜: 生性勤勞 稻草: 從事農業工作 刀劍: 能當軍官 聽筒: 將來會當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