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包蘿拉

日期

#Tag

筆:德國人應付發燒

2010年05月30日
公開
45

轉自小璇媽網站 毛巾裹腿~小兒退燒真管用(轉貼) 這是朋友寄給我的,分享給所有需要的媽咪 《小妙方》與感冒和平共處 毛巾裹腿 小兒退燒真管用   女兒日前從幼稚園染上流行性感冒,打噴嚏、流鼻水、咳嗽與發燒接踵而至,急壞了來我家作客的母親,她慣性地依大多數台灣人的做法,碎碎唸地催促我帶小孩去看醫生、拿了一堆藥,最好再自費「吊大筒」點滴,彷彿這樣感冒才能好得快一點。   這種急欲「處死」感冒的態度,讓我疲於照顧生病的大女兒,以及才一歲的小女兒,還得因時制宜,開導母親正確的與感冒共處新觀念。由於外子工作的關係,我們曾旅居過德國與英國,讓我領教到歐洲人與感冒的和平共處態度,以及一些居家照料感冒兒童的偏方。   記得兩年前在英國布里斯托,一歲的女兒染上傷風感冒,急忙抱到醫生診所去,只見醫生仔細檢查耳、鼻、喉與胸腔之後,就叫我回去多給小孩開水以及休息,我不解地詢問他為何不開藥?只見醫生比我更疑惑地解釋著:「只要兩天後再來檢查,若! 沒有併發症產生,讓身體自己去應付,反而能提高免疫力。」果然,七天後女兒不藥而癒。   之後來到德國,小兒科醫師也主動免費為父母開設一堂「就醫前的居家護理」的課程,教導父母親一些處理感冒小症狀的方法,如此可免去孩童在送醫途中因勞累不適而加重病情,以及候診過程中再度交叉感染;? 颻垠n的,是可以節省龐大的醫療資源。   課程中,我們還拿到一份各類病症的藥草茶索引,以及各項病情的處理方式與就診時機,其中最有趣的一項就是「綁腿退燒法」,將兩條毛巾以接近身體溫度的溫水浸濕,之後稍微擰乾、攤開,再將毛巾逐一纏繞在孩童的小腿上,待二十分鐘後解開,接著以乾毛巾擦乾。我試過好幾次,果真有效,連我的台灣老媽都覺得:德國人真厲害!   我曾經請教德國婆婆,原來這是每個德國媽媽都會的發燒護理法,其中,溫毛巾以舒適溫度不驚擾孩子為原則,藉由毛巾的冷卻過程,緩緩帶走身體的高溫,因為簡單易行,所以最為普遍。   親愛的婆婆媽媽們,在給孩子退燒藥前,何妨試一下「綁腿退燒法」這簡單又不傷身的德國自療法? [中國時報] 2003/06/09 《專業觀點》簡易自? M 發燒不「藥」緊 --------------------------------------------- ----------------------------------- 【陳南君】   許多民族都有自然簡易的自療方法;具有中西醫師雙資格的中醫師陳勇利指出,中醫的精神與歐洲療法頗有神似之處,包括藥療法和多種物理性的自然療法,毛巾裹腿退燒法也是其一。   他指出,「裹腿退燒法」是一種相當實用的物理治療,但使用「綁腿退燒法」必須注意幾個重點:   ˙毛巾要微濕,水分才能充分接觸到皮膚。   ˙不可綁的太緊、以免造成下肢循環不佳,也不可綁的鬆垮垮的、以免水分接觸不良。   ˙水溫要與體溫類似,

筆:訓練大小便的妙法(肛門期)

2010年05月30日
公開
47

作者:小渝 參觀網站 時間:2004-11-05 13:52 肛門期(一歲半∼三歲) 孩子在一歲半到三歲之間,以佛洛依德的理論稱為肛門期,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漸漸能將大小便存放一定的時間再釋放出來,與之前隨時滿足排除廢物的情形不同,忍耐一段時間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再滿足,符合未來在社會中生存的需要。 勿嚴苛、勿隨性 從訓練大小便開始發展其自我控制,不只是大小便,很多事情都需要適合的時機才能做,因此訓練的態度也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若過於嚴苛,則孩子很多事情都要求完美,否則便焦慮不安,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不見得有利;反之若隨孩子自然發展,可能造成我行我素,也不適合在社會中生存。 如果小孩還沒有表達要大小便,此時還不適合訓練。每個小孩發展的狀況不同,不要過份要求他,一旦孩子會用語言或指著下腹部來表示,就可以訓練了。 可每兩小時帶孩子去坐馬桶、解小便,夏天較溫暖時較合適,因為有時孩子光屁股幾分鐘後才開始尿尿。男孩女孩小便的動作不同,如有大孩子示範,也是一個好方法。可購買一個可愛的小孩馬桶,讓他習慣而不畏懼。 不妨先訓練日間大小便。 一般女生較先能控制小便,夜晚尿床在此時是正常的,常隨著日間的訓練及年齡漸長會逐漸改善,若女生在四歲後男生在五歲後仍然尿床,才需特別處理。孩子若能在大小便之前先表示出來,可給予小玩具做為獎賞。此外,小孩在大小便時,可互相觀摩,有比較的心理進步較快,做得好的可教其他的人。外出時,不要因怕小孩尿尿而不喝水,有不少人因此而造成膀胱發炎。 如何對待一歲半至兩歲的孩子? 在一歲半至兩歲前,開始可以跑步及爬樓梯,智力的發展更好,因為開始有邏輯的觀念,孩子可了解一個人進入電梯後,為什麼從另一樓層出來,而不是像之前認為看不到一個人,那人便不存在,可教導做什麼事會產生之後果。 此時開始會使用工具,手變得更靈巧,可疊四塊積木;當孩子會走路以後,很喜歡探索世界,好像不再喜歡媽媽了,一歲半以後會玩一會兒後,才又回頭找媽媽,做母親的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當孩子顧著玩、不太理睬自己的時候不要生氣,因為這是孩子正常的成長過程,當孩子回來找自己時,永遠都給以熱情的關懷,如此孩子才能對親愛的人產生信任,放心地學習及探索世界。 語言學習的最佳時機 兩歲後的孩子情緒多變化 身教與言教需一致 總之,這時期的孩子讓父母有些困惑,有時候很黏、有時又不太理人,充滿自信,有時又像嬰兒般的無助,很高興時,一會兒突然勃然大怒,穩定自己的情緒是很重要的,孩子會模仿我們的情緒,不可能自己暴躁,卻叫孩子冷靜。 體罰是不好的管教方式,因為更強烈的行為需要更劇烈的毆打,常會導致嚴重的傷害,如腦出血或內臟破裂。 另外,孩子會模仿大人的行為,父母以前打他,當孩子夠強壯時就可能還擊。讓孩子罰站反省是很好的方式,因為父母同時也做同樣的事情——冷靜反省,這就是言教與身教一致,效果自然加倍。

筆:耶魯研究:六個月大的寶寶,可分辨是非善惡

2010年05月18日
公開
54

阿布去台大心理系兩次,就是做這個測驗喔 原來耶魯也有喔 原文點我 耶魯研究:六個月大的寶寶,可分辨是非善惡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寶寶在6個月大時,還無法用言語自我表達,卻能夠做出「喜善厭惡」的反應。甚至,未滿2歲的幼兒,還會充當法官,處罰「壞人」。 依據佛洛依德、威廉•詹姆斯等社會心理學家的說法,「人生下來是一張白紙」。端賴父母和後天的社會環境慢慢形塑和灌輸,才能建立辨別善惡的價值觀。然而,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日前報導,一項由耶魯大學嬰兒認知中心執行的實驗結果,挑戰了這項看法。 負責這項研究的心理學教授保羅•布魯姆指出,對於善惡區別似乎是嬰兒與生俱來的驚異本能。實驗證明,寶寶在6個月大時,還無法用言語自我表達,卻能夠做出「喜善厭惡」的反應。甚至,未滿2歲的幼兒,還會充當法官,處罰「壞人」。 實驗人員將分辨助人行為與否,做為道德判斷的能力指標之一。其中一項實驗是,讓若干名6個月至1歲大的嬰兒觀看幾何圖形構成的動畫片。片中有一個貼上假眼睛的「紅圓形」,嘗試爬上一個小山丘。這時,一個「黃色正方形」會過來協助它上山,另一個「綠三角形」則企圖把它拉下山。實驗人員依照寶寶的專注度,重複撥放同一動畫片6至14次。事後,有百分之八十的嬰兒,都一面倒選擇好人(「黃色正方形」),揚棄壞人(「綠三角形」)。 另外兩段影片也得到相同的結果。其中一個情境是,一隻玩具狗嘗試打開一個箱子。一隻泰迪熊過來幫它打開蓋子,但另一隻泰迪熊則賴坐箱子上,不讓玩具狗打開。當寶寶們重複觀賞同一影片6次以上之後,大多數的寶寶都選擇那隻友善的泰迪熊。在第三段影片中,21個月大的寶寶甚至會用拿走食物的懲罰,對待不友善的一方。 布魯姆教授表示,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人類骨子裡就具有基本的道德觀。不過,部分心理學家提出質疑。英國杜倫大學發展心理學家李斯蘭德認為,該項實驗結果是出自於研究人員的主觀假定(推「圓形」上山等同於助人行為)。或許,嬰兒只是喜歡看物體上升,而不是下降。 丹迪大學資深心理學者彼得•韋勒特也提出另種觀點:6個月大的寶寶學習事物的速度超乎我們想像。因此,我們無法判別哪些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哪些又是他們後天學習的結果。 掌握7大技巧 教養更輕鬆 巧妙化解孩子鬧脾氣 9種性向分析,發現孩子的興趣

筆:口腔期大學問

2010年05月17日
公開
46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8&f_SUB_ID=3722&f_ART_ID=239729 媽咪寶貝 2010/03/30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曾表示,若沒有滿足口腔期將可能在未來會產生在長大後會在遭到挫折時出現大吃大喝、吃手指、喋喋不休等行為,這次就來帶領父母們一同來認識口腔期的大學問。 【採訪撰文�黃方君;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李儒卿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新生兒暨兒童加護病房護理長】 (圖/媽咪寶貝) 口腔期大學問 口腔期Oral stage 在早年的觀念裡,對父母來說喝奶就是代表提供寶寶足夠的營養,寶寶若哭鬧就給予奶嘴或是奶瓶來安撫寶寶,但是透過現代醫學的進步,口腔期不只是滿足生理層面還可以提供心理層面的安定。一般來說,口腔期(oral stage)為嬰兒主要獲得滿足的時期,也是心理學家佛若伊德所提出的,到了後現代有許多修正的地方,口腔期在兒童心智科指的是寶寶的第一次,與人際發展的開始有關,因為寶寶除了開始練習說話之外,會尋求相關對象的互動(如:奶瓶、奶嘴或是媽媽的乳頭),從開始到結束並從中獲得滿足即代表口腔期。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儒卿表示,口腔期最重要的概念為「對象」,意即人跟物品或是人跟人的互動關係。但是李儒卿醫師更表示,口腔期沒有一定的時間階段,對大人來說,還是會透過吃貨是暴飲暴食來滿足心理的層面更何況嬰幼兒,所以口腔期的結束其實是指對欲求或是喜歡的東西(食物、奶嘴或奶瓶)可以克制得住並且留在心理面,所以對心智科來說口腔期意旨心理的層面而非只有生理層面。 口腔期=重要客體的養成 李儒卿醫師表示,寶寶的吸吮動作是屬天生的,不管吸吮的對象是母親的乳頭、安撫奶嘴或是奶瓶,其實並沒有一定的口腔階段期可參照,重點應該是需要奶水補充時,就可以獲得奶水;當有想要奶水的慾望時,自己有辦法忍得住去克制,而非一直哺餵。在心智發展裡兩歲前為黃金階段,此階段牽涉到情緒與認知的發展上,若寶寶與客體(奶嘴、奶瓶、母親等)可以培養良好的關係,彼此不會有過度或是過少的差別,夠好的客體則對孩子成長發展面有極大的幫助,因為客體可以讓寶寶獲得適時的需要並且在孩子想要時讀出孩子的心情,與孩子對話讓孩子培養應有的思維。所以大概在2個月之後的嬰幼兒,其實是可以大概與家長的對話有一定的互動,大約在6個月之後會有能力判斷什麼是夠好的。 口腔期3優點 2∼3個月大的寶寶,已會開始注視自己的手腳,很快地進展到又吃又玩,吃手的方式也從整個拳頭放進嘴內,到只吃他覺得最喜歡的那根手指頭,這不只是動作發展的演進而已,也是他開始了解自己的身體及向外探索世界的開始,還有更重要的是,吃手具有自我安撫的效果,家長一定看過孩子吃手時,那付享受的神情比起喝奶時的滿足,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可以滿足口慾之外,李儒卿醫師提供口腔期3概念供家長們參考: 概念1.good慾望滿足 口腔期表示想要、慾望等天生的本能。媽媽會發現寶寶有時候不只是在吸吮奶頭而是在玩或是攻擊奶頭,寶寶其實在透過本能的反應獲得慾望的滿足。李儒卿醫師表示,若有孩子超過2、3歲還是會習慣喝母奶,建議家長要了解並讀出孩子的欲望,而非只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當父母讀出孩子的欲望並對孩子有興趣時,孩子可以忍得住慾望與焦慮,讓孩子知道自己是獨立的,並讓孩子去學習分辨對方(母親)的情緒而非任性的要求,若是孩子能夠慢慢去理解其中的關係,孩子可以慢慢去脫離依賴奶瓶或是奶嘴的階段,並且透過其他的方式來滿足心理的慰藉(如:擁抱、說話、玩遊戲等)。 關心者勝過給予 李儒卿醫師提到,許多的孩子從小「習慣」哭鬧來獲取家長的注意(如:自閉症的孩子),家長也被習慣養成孩子一哭鬧就提供玩具或是奶嘴來安撫,過多的給予造成孩子慾望更多、更無法滿足、餵飽,其實建議父母在給予的過程裡應加入「關心者」的角色,讓孩子知道父母有在關心他們,並與他們適時的對話讓客體關係明朗化。 概念2.安全的制止 就人一生的發展當中,屬2∼3歲以及青少年時期為主要的叛逆期,在父母的控制下,寶寶可以安心的做小孩,「不可以碰喔」、「媽媽知道喔,但你要先吃飯飯才能吃糖糖喔」等等的制止動作代表父母認為這對寶寶比較好所以進行制止的動作,也會讓寶寶知道這個決定是好的,讓寶寶由衷的感受到自己被照顧、被關心等等,這樣就可以放心的做小孩,當下次哭鬧時就可以獲得家長的照顧與告知。但是,有些家長會絕對式的口吻來訊斥小孩「不行」、「再碰我就打你」等等的負面方式,會造成孩子認為他這一輩子的行為要由自己來負責,沒有人來幫助他,並且有可能會造成個性上較為攻擊、暴力、自我中心或是自戀等,也無法與人有良好的團體合作。 概念3.2歲前關鍵期 李儒卿醫師提醒家長們,0∼2歲為口腔養成關鍵期也是孩子以自我中心為主的成長期,有部份的寶寶因為先天體質較虛弱所以較難照顧,但是生理的不舒服經由家長們的關心是可以被讀出來的「你肚子痛痛喔」、「是不是不舒服呢」,經由讀出孩子的狀況後,孩子會了解他的不舒服會隨時隨地的受到照顧,不舒服德的情況會因為父母的關愛而獲得舒緩並了解,當孩子在黑暗裡擔心害怕時,大部分的家長會直接開燈,這時不仿建議家長可以說「那媽媽陪你,是不是比較好呢?就不會怕怕了」這類的話語可以將重點放在讓寶寶知道心理上是有人陪伴的,而不是去快速解決燈很暗的問題。 共同注意力 Joint attention 當寶寶在2∼7個月大時有不舒服的感覺,有家長陪伴在旁邊並讀出寶寶的感受時,可以採用稍微忍住取代立即解決,孩子會感受到有人在幫他解決,待寶寶大一點時,就會透過語言來表達感覺,到了9個月大時,會有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的能力,當寶寶要吃餅乾時,可能會先看看餅乾再看看媽媽,媽媽可以知道寶寶的需求,寶寶也知道有人可以幫他。孩子可以忍得住並可以從中學習慾望的控制,並從中培養思考力。 3重點培養優質親子力 口腔期除了幫助寶寶之外,還可以有機會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喔! 重點1.思考 To think 能猜到孩子現在的生心理狀況與感覺(如:舒服或不舒服)。 重點2.回應To reply 能夠回應孩子的需求,不是只有了解還有回饋,適時的回應並滿足需要。 重點3.控制To control 家長們要忍得住焦慮,雖然家長需要適時的回應寶寶,但是要忍得住「暫時還不可以」的概念,有些事物需要等待寶寶長大才能給予,此外李儒卿醫師也提醒家長們,家長們應該忍得住自己的期待,而非太過焦急的提供最好的或是太多的期待。 奶嘴的學問Pacifier 當寶寶出生之後除了吸吮母奶之外,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在新生兒出生前都會選購6∼8瓶不等的奶瓶。而奶瓶與奶嘴的種類與功能繁多(如:防脹氣、去舌苔等),每個寶寶的口腔構造與喜好也都不同,使得奶嘴的選購上都令家長困惱不已。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新生兒暨兒童加護病房護理長戴仲宜表示,現在各大醫療院所積極推動母嬰親善的制度,而母嬰親善的目的除了積極推動母乳哺餵,並期許以母乳取代其他的替代品,讓新生兒獲得足夠的營養並進而練習吸吮的能力。此外,母嬰親善也不建議使用安撫奶嘴,會擔心新生兒對奶嘴與媽媽的乳頭產生兩者間的混淆。 母嬰親善vs.母嬰同室 並非所有的醫療院所都提供母嬰親善與母嬰同室,「母嬰親善」(Baby-friendly hospital)是西元1991年由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所主持的全球運動,目的在創造一個以母乳哺育為重點的醫療環境;而母嬰同室(Rooming in for the infant and mother)意即新生兒出生後與產婦在同一個房間休息、學習同樣的睡眠節奏、哺餵母乳,並及早建立良好親子關係,而非早年是將產婦與新生兒隔離在兩個不同的區域。而要不要選擇母嬰親善醫院或母嬰同室,還是尊重每個媽媽的決定。 並非依照階段性 戴仲宜護理長提到,每個寶寶口腔期的發展並非都依照制式化的階段來發展,每個人都有個別性差異,也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如:要讓寶寶奶嘴吃多久…。在傳統年代也沒有像現今如此多的學習步驟,但是由於少子化的關係,家長對於照顧孩子的細緻度與保護都比以往來得更謹慎。有些寶寶到了吃副食品的年紀(4∼6個月大)還尚未吃過奶嘴,所以吃奶嘴並非是制式化的階段,只是現今大多數的父母約定俗成的習慣這麼做;此外,若是有些寶寶的口慾較強,或是家長習慣以奶嘴安撫寶寶,給予吸食奶嘴的比例與時間也就會大幅增加。 安撫奶嘴=看家長原則 基本上安撫奶嘴的使用時間長短主要是依照家長的原則,戴仲宜護理長表示,寶寶在6個月大時開始食用副食品之後,依賴奶嘴的程度可能會慢慢降低,但有時因為寶寶的依賴性太強,或是照顧的人認為以奶嘴安撫寶寶的效果較好,則使用的時間可能會拉長,長時間下來,寶寶依賴奶嘴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可能會形成難以戒除的習慣,也會對口腔的骨骼發育或是咬合不良造成不小的影響。 【更多內容請見2010年3月號媽咪寶貝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