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獅子牛^^

日期

#Tag

斷捨離

2017年06月23日
公開
61

地上不放東西的生活型態 各位知道地上不放東西的房子,會給人多麼乾淨整潔的印象嗎? 不只如此,打掃起來也會更輕鬆。 貴格教徒習慣將所有生活用品掛在牆壁,地上完全不放任何物品。舉凡掃帚、衣服、鍋子,就連椅子也掛在牆上。 欣賞美國電視劇時,經常可見臥室與小孩房的房門內側掛鉤上掛著衣服的情景。 德國人也常說, 地上不放東西的人過的生活比較健康。 德國人的家裡地板寬敞到可以在上面溜直排輪。 沒有雜物的地面代表沒有打掃死角,可以隨時保持乾淨整潔。 人住在這樣的屋子裡也不會絆到東西,跌倒受傷,無須花費無謂的金錢看醫生,還能存得下錢。 地上不放東西,打掃起來就很輕鬆,還能倍增打掃效果,讓房子看起來更乾淨。不放雜物的地板看起來較寬敞,也能讓人放鬆,這就是「豐富心靈」的表徵。 想度過舒適愉快的老年生活,這是一定要先養成的好習慣。 打掃整理是人生的一半 當你打電話回家,向家人或親友交待某事時,是否總能順利交待? 只要家中物品井然有序,絕對能清楚說明。 事先掌握家中哪些物品放在哪裡,而且數量有多少,可說是相當重要的生活演練。如此一來,當你需要別人幫忙時就能事半功倍。 我有時會想像房間裡的每個抽屜或櫃子,在腦海中回想裡面放了「哪些東西」,進行大腦演習。 在德國人的生活觀念裡,「打掃整理是人生的一半」。 換句話說,他們認為打掃整理對人的一生很重要,占了一半的地位。屋子裡井然有序,身邊沒有多餘物品,就能度過愉快、整潔又充實的人生。 有鑑於此,與其買頂級精品穿戴在身上,不如隨時保持整潔的居住環境,這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 充分瞭解屋子裡的每個角落,有多少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自然就能避免不安,度過安心自在的人生。 除了真正必要的物品之外,東西越少的人,心靈與身體就越輕鬆。 東西越少的人,內心不容易徬徨,隨時都能過著安穩生活。 事實上,身邊東西越多,很多人無法決定「要哪樣東西」,內心也會變得散漫,無法集中精神。 整理房間首重「三大固定守則」 在實際展開減少物品的行動之前,各位一定要謹記以下三大固定守則,才能避免增加多餘物品,隨時保持整潔的居住環境。 雖然這都是形而上的生活守則,卻能如實反映在井然有序的屋內狀態上。 固定位置 為你的所有物品找到自己的「家」。 用完後立刻放回原位。 不斷重複這個基本動作。 只要做到這一點,就能一眼看清所有物品放在何處,自然不會增加無謂的雜物。 減少找東西的時間,就能減輕內心負擔,不再「焦慮不安」。 固定物品 選購物品時一定要有基本原則。 以我個人為例,家裡使用的所有毛巾都是純棉材質的白色毛巾。 內衣褲也以自然材質為主,顏色只有黑色與白色。正式套裝的材質皆為羊毛或麻。 配合居家氛圍和個人喜好,家具以木頭製品為主。 裝飾在家裡的花一定是白色的香水百合。不過,偶爾也會搭配鬱金香或當季花卉。 基本上要先決定自己對於所有物和室內布置的原則與概念,並保留接受其他元素的彈性空間。例如,黑色衣服換成灰色或褐色衣服、香水百合換成鬱金香,偶爾轉換心情讓自己開心。 重點在於,自己對於物品的喜好與堅持一定有「固定標準」。 如此一來就能減少受到設計或心情影響,出現衝動購物的情形,家中物品也不會增加,輕鬆自在地在不知不覺中「減少物品」。 固定數量 持有物品的數量應配合個人的居住空間和管理能力調整, 不要因為「便宜」囤購日常生活用品。 囤貨數量若超過使用量好幾倍,會占據多餘收納空間。 而且有好一段時間必須使用相同物品,造成不便。 購買食物時請務必掌握適當食量,勤於更換不同品牌,避免造成健康問題。 看得見內容物的用品或食品,只要剩下不到一半就買一個新品備用。看不見剩餘用量的物品,例如:保鮮膜等,則在家裡隨時放一個備用品。遵守「一使用一庫存」的原則。 不要隨便將東西送給別人 一般來說,處理物品有一些最常用的方法。 那就是將它們送給親戚、小孩或其他人。 可是,收到的人真的開心嗎? 根據某份研究報告指出,當人收到別人用很久的東西時,收到的人有九成以上覺得麻煩,認為自己接收了一個「棘手的垃圾」。當我知道這項事實時,我立刻醒了過來,認真面對現實。 最近有很多人只用自己買的東西,凡是別人送的舊物品,除非可以變現或真正需要,否則連收都不會收。 我有一個朋友想將自己用過的一堆無牌包包送給正在念大學的姪女,沒想到對方竟然回她:「如果是 LV的包包我就要。」 嗯,我終於懂了。如果是人氣品牌,用到破舊不堪也有人想要,那些無牌物品就算保存得再漂亮,包包這種別人會看到的物品,免費送都沒人要。 瞭解這個事實之後,將這類物品拿去二手店或直接丟掉,反而更省事。 我母親在我父親過世之後,加快腳步處理身邊物品。 她從大家都想要的昂貴物品開始處理。將珠寶和皮草送給平時很照顧她的親朋好友,只留下自己需要的東西。 她把自己的東西送出去之前,一定會先問過她想送的人,就連對象是我 (她女兒) 也一樣,確認接收者想要,才會真正送出去。 她希望拿到東西的人都能感到開心。在溫馨氣氛中,將自己的珍貴物品送到新主人手中。 你現在手邊的東西要送給別人還是丟掉? 這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 平常就要花時間練習思考,「將自己的東西送出去」這件事並不簡單,無法一蹴可幾。 人為何丟不掉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東西丟不掉都有一個理由,例如,買的時候很貴、丟掉對送的人不好交代、有一天也許會用到、想留給小孩或孫子等等。 五十歲以後,現在用不到的東西,有九成「再也不會用到」。 如果我剛剛說中了你留下物品的理由,請立刻將那些東西丟掉。 當機立斷才能讓你的未來人生不再受到多餘物品綑綁。 請務必清楚區分 「需要的物品」以及「你期待有用處的物品」。 為了不增加物品數量,每次我都告訴自己物品不是擁有就好,而是利用才有價值。 擁有就滿足的行為只會占據櫃子的收納空間,對物品和自己都沒有好處,也不可能變幸福。 姑且不論懵懂無知的年輕歲月,走過數十個年頭之後,一定能根據過去經驗清楚辨別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某樣物品。 偶爾遇到自己很喜歡,捨不得放手的物品也無所謂,當你身邊全是有利用價值的物品,這才是最極致的簡單生活。

放手能讓我們擁有更多

2017年06月23日
公開
84

從美國、日本社會興起的「斷捨離」風氣,不只沒有隨時間過去消失,反而在2017年的今天,越來越多臺灣人發現,所謂的幸福,不在於自己要擁有特別多東西,「簡單生活」,反而較容易感受到幸福。 心理學有個專有名詞稱作「習得性失助」,當一個人處於可以自我改善的狀況,也有改善的能力,卻因為自己「無法或捨不得丟」而經歷無數失敗,最後就會放棄改變。 只要清楚知道自己丟不下手的真正原因,就能學會丟東西。各位要理解的是,能否丟東西並非取決於個性。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丟不掉或捨不得的個性,你只是不熟悉「丟棄的技術」罷了。你並非沒養成「丟棄的習慣」,而是養成了「不丟的習慣」。 丟棄是一項「技術」 人不可能不經過學習,就突然會說法文;同樣的,你也不可能今天早上一醒來,突然變成斷捨離的高手。一路走來,我丟過無數東西,從我開始丟東西到現在已經五年多。各位無須擔心,丟東西的時間是可以縮短的。 丟東西其實一點也不花時間。第一天先丟垃圾;第二天賣掉書與CD;第三天賣掉家電;第四天回收大型家具。無論家中物品有多少,只要像這樣按部就班地處理,一星期就能丟完所有多餘雜物。我們之所以花那麼多時間丟東西,並非花在在丟東西這件事上,而是下定決心丟東西。就像我們學外文,愈說就會愈流利,只要我們持續丟、每天丟,便愈來愈懂得如何丟東西。養成習慣,就能縮短丟東西的時間,一輩子都受用的公式。正確來說,丟棄是一項「技術」。 丟棄不是「失去」而是「收穫」 一提到丟棄,大家都會有一種失去的感覺,內心湧現負面情緒。各位一定要拋開這樣的想法,事實上,丟東西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多。我們將擁有超乎想像的時間、空間、自由、便利性和重生的能量。關於這些收穫,我將在第四章進一步說明,我要再次強調,放手能讓我們擁有更多。 不要只想著因丟掉而失去的物品,而是要專注於丟棄後帶給我們的收穫。我們要丟的東西具體可見,所以讓我們猶豫不決,丟棄後的收穫看不見,所以很難察覺。不過,看不見的收穫,比我們丟掉的東西更有價值。丟棄時不要感傷自己「失去」的物品,應該專注在「收穫」上。 哲學家史賓諾沙曾經這麼說:「當人說不可能時,代表他已經決定不做了。」人雖然會希望減少身邊的物品,但內心還是覺得自己丟不下手。認真找出原因真的很重要。唯一要注意的是,絕對不能因為是自己的感覺,便不加思索地接受這個原因。因為這個原因很可能經過美化,例如充滿美好的回憶、重要的人送的禮物等等,在美化過的原因背後,通常都存在著真正的理由,像是丟掉這項東西很麻煩。 人通常喜歡維持現狀,享受安逸。丟東西是一種行動,讓東西「原封不動」不是行動,而是維持現狀,這樣確實比較輕鬆。當一個人一味追求眼前的安逸,維持「原封不動」的現狀,有一天就會被大量雜物圍繞。 同樣的東西超過兩個以上也要丟掉 若同樣東西超過兩個以上,你也可以丟掉了。你家裡是否有兩、三把剪刀?沒用到的原子筆有五、六支?極少使用的毛筆也有兩支?人之所以不知道東西放在哪裡,通常都是因為同樣東西超過兩個,而且都沒有固定位置。在這樣的狀況下,同樣物品會散落在家中各個角落。一旦同樣東西超過兩個以上,便很難掌握庫存量。 如果你家裡有三把剪刀,無須一下子丟掉兩把,可以只丟一把。選擇標準相當簡單,凡是自己不喜歡的、沒在用的、功能性較差的物品,請全部丟掉。 減少剪刀數量,並不會妨礙你剪東西;減少原子筆數量,也不會讓你無法寫字。 超過兩個以上的東西請減量,以留下一個為最終目標。 日本知名極簡主義者佐佐木典士在《我決定簡單的生活》中提倡:「人的喜悅程度不會跟著商品價格放大」,假設我們收到一個五萬元的戒指,展現出來的笑容絕對不會比擁有一萬圓戒指燦爛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