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出走N

日期

#Tag

新的成長曲線圖~

2006年08月28日
公開
29

【世衛組織:嬰兒標準體重表矇了全世界40年!!】 目前的“嬰兒標準體重表”有誤,容易導致肥胖,增加糖尿病、心臟病機率。世界衛生組織將在本周發表一個報告,指出在過去的40年裏,醫生提供給母親的“嬰兒標準體重表”是錯誤的。這個錯誤的標準使大部分嬰兒吸收了過量的營養,從而使現代嬰兒長大後得糖尿病、心臟病的機率大大增加。 《錯誤標準誤導母親》 長期以來,很多母親都是根據醫生提供的“嬰兒標準體重表”來餵養孩子,一旦孩子達不到“嬰兒標準體重表”的標準體重,母親就會爲孩子增加營養,比如讓孩子吃添加了很多營養物質的配方牛奶,或者提前讓孩子吃固體食物。 這個“嬰兒標準體重表”在很多國家已經使用了四十多年,但世界衛生組織稱,他們經過研究發現,這個“嬰兒標準體重表”是建立在錯誤的研究數據之上的。因爲在設立“嬰兒標準體重表”時,當時的研究人員使用的是吃配方牛奶的嬰兒數據,而吃配方牛奶的嬰兒體重比正常吃母乳的嬰兒要重很多,因此這些數據並不準確。 根據英國兒童生長發育基金會提供的數據,英國母乳餵養嬰兒在一周歲時的平均體重是22磅,而完全吃配方牛奶長大的嬰兒在一周歲時的平均體重爲23磅。母乳餵養嬰兒長得慢的原因是,這樣的嬰兒能夠主動調節自身所需的營養。參與制訂世界衛生組織新標準的兒童醫學專家梅塞德斯·德·奧尼斯說:“母乳餵養嬰兒的新陳代謝速度較慢,他們的睡眠方式也跟吃配方牛奶的嬰兒不同。而吃配方牛奶的嬰兒則吸收了過多的不必要營養,結果導致他們肥胖。” 《世衛新標準即將面世》 按照過去的“嬰兒標準體重表”來檢查,一般吃母乳的嬰兒都會顯得瘦小,因此母親就會錯誤的爲嬰兒增加不必要的營養。健康專家認爲,這種不正確的餵養方法,就是目前全世界都出現兒童過度肥胖的根源之一。根據英國政府的一項調查,英國25%的初中學生都超重,這個數字是10年前的一倍。超重兒童長大後患糖尿病和心臟病的機率要比正常人大很多。 據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將在本周發布一個新的“嬰兒標準體重表”,其數據來源是全球6個國家的8000個純母乳餵養的嬰兒。這個“嬰兒標準體重表”提供的是母乳餵養嬰兒的標準體重。世界衛生組織在制訂新的“嬰兒標準體重表”時,採用的嬰兒樣本都是最健康的嬰兒,他們都是純母乳餵養,他們的母親都不吸煙,而且都能得到良好的醫療服務。 ----------------------------------------------------------------- 【最新的標準表 】  WHO男孩體重標準(公斤) WHO男孩身高標準(公分)   初生 3.4 初生 50.0   1歲 9.6 1歲 76.0   2歲 12.1 2歲 87.0   3歲 14.3 3歲 96.0   4歲 16.3 4歲 103.0   5歲 18.3 5歲 110.0 WHO女孩體重標準(公斤) WHO女孩身高標準(公分)   初生 3.2 初生 49.0   1歲 9.0 1歲 74.0   2歲 11.5 2歲 86.0   3歲 13.9 3歲 95.0   4歲 16.0 4歲 103.0   5歲 18.2 5歲 109.0女孩身高成長曲線圖who女孩體重成長曲線who

暈車預防方法

2006年08月21日
公開
29

(一) 暈車是因為內耳的平衡器官只能感覺到加速感,速度由慢變快,這時內耳才有感覺;好比我們坐飛機在跑道滑行起飛時,感覺會很明顯,但當飛機在空中平穩飛行時,我們卻感覺不出速度。所以速度感還包括外界給我們的相對速度,比方說景物向後方移,或是迎風的感覺等;也就是說,視覺和內耳的平衡感覺傳達訊息告訴我們目前的運動狀態和外界的相對位置。但若內耳的平衡感覺告訴大腦的訊息,和眼睛所見到的互相矛盾,這種矛盾大腦無法解釋時,大腦就秀逗了,此時就發生了所謂的暈車或稱動暈症的情況。 什麼樣的人容易暈車呢?其實只要外界刺激夠強,時間夠久,沒有人可逃過暈車的命運的,除非平衡神經異常的人。但是有些人卻很容易對某些特殊情況產生動暈(暈車)的感覺。二歲以下的小孩是幾乎不會暈車的,三∼十二歲是最易暈車的年齡,此後隨著年齡愈大,愈不易暈車。女性比同年的男性更易暈車,尤其是在月經來時或是懷孕的時候;同時心理因素也影響暈車的發生率:焦慮、緊張的人較易暈車,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易暈車。 易暈車的人也可經由慢慢的訓練,來使大腦適應,而減低暈車發生的機會。大腦適應的現象,可以從搭船的經驗得知。當你在搖搖晃晃的船上一段時間之後,上岸時會發現,怎麼到陸地上會覺得地面晃呀晃的,站不穩,其實那是因為大腦已經適應搖晃的環境,而此時覺得搖晃才是正常的。 【自我治療小妙方】 【暈車、暈船及暈機】 1.轉移注意力,不要一直覺得會暈車、暈船或暈機 2.避免臭味,特別是引擎汽油味、煙味、魚腥味 3.禁止吸煙,不管是不是吸煙者,都應遠離香菸 4.避免飲食過量  5.保持空氣清新 6.避免飲酒過度 7.睡眠充足 8.盡量固定頭部 9.坐在前座 10.勿在顛簸的車上或船上閱讀 11.到通風的地方透氣,例如甲板 12.注視固定物體,有助平衡感覺系統 13.服用暈機藥 14.食用薑粉膠囊 15.吃點橄欖或檸檬 16.吃蘇打餅乾幫助吸引胃液 17.喝些可樂或其他碳酸飲 (二)防治暈車七法 1.胃復安:胃復安1片,暈車嚴重時可服2片,兒童劑量酌減,於上車前10∼15分鐘吞服,可防暈車。行程2小時以上又出現暈車症狀者,可再服1片。途中臨時服藥者應在服藥後站立15∼20分鐘後坐下,以便藥物吸收。此法有效率達97%,且無其他暈車片引起的口乾、頭暈等副作用。 2.鮮薑:行駛途中將鮮薑片拿在手裏,隨時放在鼻孔下面聞,使辛辣味吸入鼻中。也可將薑片貼在肚臍上,用傷溼止痛膏固定好。 3.桔皮:乘車前1小時左右,將新鮮桔皮表面朝外,向內對折,然後對準兩鼻孔兩手指擠壓,皮中便會噴射也帶芳香味的油霧。可吸入10餘次,乘車途中也照此法隨時吸聞。 4.風油精:乘車途中,將風油精搽於太陽穴或風池穴。亦可滴兩滴風油精於肚臍眼處,並用傷溼止痛膏敷蓋。 5.喝醋:乘車前喝一杯加醋的溫開水,途中也不會暈車。 6.傷溼止痛膏:乘車前取傷溼止痛膏貼於肚臍眼處,防止暈車療效顯著。 7.指掐內關穴:當發生暈車時,可用大拇指掐在內關穴(內關穴在腕關節掌側,腕橫紋上約二橫指,二筋之間。 暈車的預防: 1.不要緊張。要保持精神放鬆,不要總想著會暈。最好找個人跟你聊天,分散注意力。 2.旅行前應有足夠的睡眠。睡眠充足,精神就好,可提高對暈車的抗衡能力。 3.乘坐交通工具不宜過饑或過飽。只吃七、八分飽,尤其不能吃高蛋白和高脂食品,否這容易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 4.儘量坐比較平穩且與行使方向一致的座位。並且保持空氣流通。 5.頭部適當固定,避免過渡擺動。 6.乘坐交通工具前半小時,口服暈車藥。 7.儘量不要看窗外快速移動的景物。最好閉目養神,若有睡魔侵襲,那就恭喜您了! 另:有人試用跌打止痛膏貼於肚臍上,有一定效果,但原理有待探討。 暈車的治療: 暈車、暈機、暈船等等發生了,這可真是痛苦,暈車、暈機到還好些,要是暈船,哎……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減輕運動症的症狀呢?有的,看好了! 1.發生暈車、暈機、暈船時,最好是靜臥休息。有條件的應儘量將座椅向後放平,然後閉目養神。千萬不能在車廂內走動,這樣會加重症狀喲。 2.發生暈車時,不可進食飲水。 3.適當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和新鮮。 4.有噁心、嘔吐等徵兆時,可作深呼吸。 5.有條件的,用熱毛巾搽臉;或在額頭放置涼的溼毛巾。 另:如果是老年人在乘坐交通工具是發生頭昏、嘔吐、噁心、出冷汗等徵兆,切勿考慮為暈車,因為老年人前庭器官功能較遲鈍,對運動反應不太敏感,一般不會發生暈車。同時,心腦血管急症(如心肌梗死、中風)患者也有以上症狀,所以,應找醫務人員處理較妥當。

安慰人的10大原則-當不知該說什麼的時候

2006年08月16日
公開
5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世的變遷, 我們經常會碰到欲言又止、不知道該說什麼的窘境。 朋友打電話告訴你,他失業了; 同事的檢查報告出爐,確定他罹患癌症; 大學同學正經歷婚變,準備離婚; 好朋友的媽媽得了老年失智症; 岳父突然死亡,而老婆為來不及見最後一面而抱憾……。 面對這些傷痛或難堪,能幫什麼忙?應該幫忙嗎?怎樣幫忙才有效?要幫到什麼樣的程度?而當朋友痛哭無語時,該如何按捺內心的不安與疑問,傾心聆聽並安撫他的苦痛與焦慮?而當自己遭遇困難、瀕臨絕境時,該如何適時求援?我們具備坦然接受別人幫忙的能力嗎? 對許多人而言,目擊別人的傷痛與不安,是件很痛苦的事,我們經常會想快速解決它、採取某些行動,或設法提供立即的解脫。有些人則為了避免說錯話,寧願選擇什麼都不說,而錯失表達關心的時機。我們每天都與不同的人,進行許多不同的「對話」。我們可能事先在腦海中做練習,或只是順口說說、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當別人需要支援,或是自己需要求援時,卻往往言不由衷,或不著邊際、拐彎抹角,繞一大圈而終究無法切入重點。該如何開啟「發自內心」的深層對話?而不是僅止於「絞盡腦汁」的表面對話?該如何整合身、心、靈,以自然之姿來做最有效的對談? 《Healing Conversation》作者南絲.格爾馬丁,針對如何彌補人際溝通的鴻溝、適時適度表達關心,提供了「療效對話」的10項原則。所謂「療效對話」,是指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對談,讓求援者獲得適度紓解,進而自然地達到「治療的效果」。當你不確定「說什麼?」和「如何說?」的時候,本書可以提供許多實用的參考。 療效對話的10大原則: 1. 聆聽 聆聽不是保持沈默,而是仔細聽聽對方說了什麼、沒說什麼,以及真正的涵意。聆聽也不是指說話或發問;通常我們會急於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詢問對方問題,以為這樣就是聆聽該有的姿態。然而,所謂的聆聽,應該是用我們的眼、耳和心去聽對方的聲音,同時不急著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我們必須願意把自己的「內在對話」暫拋一邊。所謂的「內在對話」,是指聆聽的同時,在腦海中不自覺進行的對話,包括動腦筋想著該說什麼、如何回應對方的話,或盤算著接下來的話題。 2. 停頓 在對話之間,有時說,有時聽;當聽到自己心裡響起「我不懂……」的聲音時,就是該暫時停頓一下問對方:「我是否錯過了什麼情節?」我們還必須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覺產生的機械式反應,例如,想快速解決對方的不安,因而沒有正面思考問題,便直接跳到採取行動的階段──說些或做些我們認為對對方有益的事。 從容不迫地停頓與思考,可讓我們停止下判斷、停止反應,並且產生好奇心。如此,有助於在重要的剎那間,發揮同理心,如果沒有做這樣的停頓,我們可能會在剎那間,說出稍後會反悔的話。停頓就像開車時,變換排擋時所需使用的離合器:先減速到某種程度,扣上齒輪之後,才能進行加速。 安慰的藝術,在於「在適當的時機,說適當的話」,以及「不在一時衝動下,說出不該說的話」。 3. 當朋友不當英雄 幫助別人度過艱難歲月,不等同於將他們從痛苦的處境中「拯救」出來。人們有權利和責任,去承受他們行為的後果,和其所帶來的困境。我們應該認同他們的痛苦,讓他們去感覺痛苦,並且不試著快速驅散痛苦。我們僅試著提供讓他們越過「恐懼之河」的橋樑。 當朋友、家人陷於情緒或身體的痛苦之中時,支援他們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許對方哭泣。面對哭泣的人,人們最自然的反應,即是希望對方停止哭泣,並跟他說:「別哭了,事情一定可以安然解決的!」其實這並不是最適當的反應。當對方啜泣或掉淚時,我們通常會對自己的無助而感到坐立難安。然而,哭泣是人體嘗試將情緒毒素排出體外的一種方式,而掉淚則是療傷的一種過程。所以,請別急著拿面紙給對方,只要讓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4. 給予安慰 給予安慰並不是告訴別人:「你應該覺得……」或是「你不應該覺得……」。人們有權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覺。安慰是指:不要對他們下判斷,不要心想他們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幫忙;安慰是指:給予他們空間去做自己、並認同自己的感覺。我們不需要透過「同意或反對」他們的選擇或處理困境的方法,來表達關心。 5. 感同身受 當我們忙著試圖幫助他人時,可能會忘記人們會察覺到我們內心的波動──沒有說出來的想法和感覺。儘管人們無法確知我們的想法,但通常可以察覺到我們是否驚慌、對他們下判斷,或是為他們感到難過。面對面安慰別人,和我們內心真正的狀態,有很大的關聯。因為對他們的遭遇感同身受,我們不僅分擔對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內心的煎熬。不論面臨的處境如何,善意的現身與安慰,即是給予對方的一項禮物。 6. 長期守候 改變會帶來許多混亂。沒有人可以迅速整頓那樣的混亂。人們需要時間去調適、檢討、改變和詢問:「假如……,會怎樣?」的問題。在「療效對話」中,我們學著接受以下事實:我們的家庭成員、同事或鄰居,有時候僅需要我們當他們的「共鳴箱」,且能不厭其煩地供其反覆使用。 7. 勇敢挺身而出 不論身處任何狀況,對自己不知該說什麼而感到困窘,是無妨的;讓我們想幫助的人知道我們的感覺,也是無妨的。甚至可以老實地說:「我不知道你的感覺,也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但是我真的很關心你。」即使自己對這樣的表達覺得可笑,還是可以讓對方知道,你不急著「現在」和他交談。你或許可以選擇用書寫的方式,來表達感覺和想法。除了言語的表達之外,「療效對話」尚有許多不同的形式。 8. 提供實用資源 不需幫別人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但可以盡力提供可用資源──別的朋友、專家、朋友的朋友,來幫忙他們找到答案。可以為對方打幾通電話,連結人脈;也可以找相關的書籍給他們閱讀;或是乾脆提供一個躲避的空間,讓他們得以平靜地尋找自己的答案。  9. 設身處地、主動幫忙 當我們問:「有沒有我可以幫忙的地方?」有時候有答案,有時候他們也不知道需要什麼樣的幫忙。然而,人們有時會對自己真正的需要開不了口。設身處地去考量人們可能需要的協助,是有效助人的第一步。 10. 善用同理心 即使我們遭遇過類似的經驗,也無法百分之百了解別人的感受,但是我們可以善用同理心去關懷對方。切記需先耐心聽完別人的故事,再考慮有沒有必要分享自已的故事?而分享的結果是否對對方有益? 康健雜誌47期 文�朱念文